南泥湾(延安旅游名胜景点)详细资料大全

南泥湾(延安旅游名胜景点)详细资料大全,第1张

南泥湾,是延安旅游名胜景点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黄帝陵——延安——南泥湾——黄河壶口瀑布——西安旅游环线上。

百年前,这里人烟稠密,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生产和经济都十分繁荣。到了清朝中期,清统治者挑起回汉民族纠纷,互相残杀,使这里变成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

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核心,激励著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夺取胜利。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南泥湾 地理位置 :陕西省延安市 占地面积 :365平方公里 开放时间 :8:30-17:30(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门票价格 :免费 著名景点 :三五九旅旅部旧址 七一八团烈士纪念碑 七一九团烈士纪念碑 中央管理局干部休养所旧址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陕西省延安市 建议游玩时间 :3小时 行前必读,景区动态,景区介绍,关键信息,景点美图,历史沿革,位置境域,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特征,开发状况,垦荒背景,农业发展,经济改善,生产建设,主要景点,交通信息, 历史沿革 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南泥湾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农垦事业的发源地。 改革开放以来,南泥湾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建设,特别加强了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建设。 1992年4月,被陕西省 公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置境域 地理位置 南泥湾位于陕西省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是发展农、林、牧渔的理想地区。 地质地貌 南泥湾流域面积365平方公里,系丘陵沟壑区,土壤为黄绵土、水稻土,林草覆盖率83%,为汾川河发源地。 气候特征 南泥湾地区年平均气温81摄氏度,年降雨量530~600mm,无霜期120~140天。 开发状况 垦荒背景 垦荒南泥湾,是一个悲壮又令人产生革命浪漫情怀从而振奋的故事。 国民党军队向 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并调集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140万民众,要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正如 说的那样“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面对日益困难的经济形势, 在延安发动了大生产运动:他率先垂范,在杨家岭的办公楼下亲手开辟了一片荒地,种上辣椒、西红柿等蔬菜;朱德背着箩筐到处拾粪积肥;周恩来迅速成了纺线能手。 1941年,王震和359旅领导研究开发南泥湾 1940年,朱德总司令根据 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精神亲赴南泥湾踏勘调查,决定在此屯垦自给。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量的物质财富。1942年,生产自给率达到6155%;1943年,生产自给率达到100%,到1944年,三五九旅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缴公粮1万石,达到了“耕一余一”。广大官兵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八路军战士坐在纺纱车前纺纱 1943年2月,西北局高干会议上, 亲自为该旅4位领导干部题词,给王震题词“有创造精神”,并嘉奖了三五九旅全体将士,命名为“发展经济先锋”。同年3月,延安文艺界劳军团和鲁艺秧歌队80多人赴南泥湾劳军,萧三、艾青、田方等致慰问词。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的歌舞《挑花蓝》唱道:“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开满(呀)山;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从此脍炙人口的名歌南泥湾诞生,后经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一唱,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得家喻户晓,都知道陕北还有个好江南--南泥湾。 农业发展 南泥湾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农垦事业的发祥地。 三五九旅战士面对荒凉的南泥湾宣誓 1941年3月12日,为克服解放区面临的日军“扫荡”、国民党顽固派封锁以及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回响 中央组织起来,开展生产运动的号召,王震旅长率领三五九旅度过屯垦南泥湾的第一个劳动日。 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下,全旅指战员立志将荒凉的南泥湾变成牛羊满川、麦浪起伏的陕北江南。 1965年10月,陕西省 决定,为恢复和发扬南泥湾农垦的革命传统,组建了陕西省农建师141团,现名为陕西省延安市南泥湾农场。 迄今为止,农场下属有农业公司,农垦综合服务公司,农垦光华木器厂,龙泉石油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中天香料有限责任公司等十三个经济实体和子校、医院两个事业单位。全场总人口1579人,其中职工483人。土地总面积23万亩,其中耕地4100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经济作物有香紫苏、中药材、果类等。 经济改善 过去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农场自1977年起一直没有改变负债经营的贫困局面。 朱德、贺龙等视查南泥湾 为了改变这种贫困局面,南泥湾农场被列入1993-1995年扶贫开发建设项目,总投资800万元。 经过广大职工干部的共同奋斗,项目建设基本完成,主要是:(一)光华木器厂改扩建项目。改造厂房1900平方米,购买大中型机械,形成年加工木材3000立方米的生产能力。(二)渔业基地建设。修建渔塘3743亩,形成了年产鲜鱼100吨以上的生产能力。(三)子弟学校建设。新投资108万元,新建和改造校舍52697平方米,增添了部分桌凳,图书仪器,使教学班次达到12个,可容纳中小学生500多人就读。 以上项目的实施,使南泥湾农场的基本条件有了改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职工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生产建设 为了彻底改变农场的贫困状况,1995年,延安市委、市 决定立项搞好南泥湾农场扶贫开发基地建设后续工程。主要搞好七个项目: 1、5000亩经济基地建设。总投资21875万元。进入早期,年产杏仁100万公斤,产值1000万元,利税525万元。 2、商品牛羊基地建设。包括草场、基础牛群、肉牛育肥厂、畜牧兽医站等项目,总投资351万元。 3、饲料加工厂建设。该项目为商品牛羊基地建设配套工程。总投资79万元,年加工能力1000吨。 4、食品加工建设。包括面食加工与果汁饮料两条生产线,及配套机房、储存库、运输设备等。年生产面食300吨,浓缩果汁300吨,库存产品100吨,总投资2579万元。 5、南泥湾垦区旅游业项目。包括恢复保护 同志旧居、359旅旅部,革命烈士陵园等8处革命纪念地景点的建设,总开发面积15km2,建筑总面积2000平方米,总投资2364万元。 6、石油开发。现已打井18口,年产原油3500吨。 7、陕西省中天香料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建设。计画年产香料紫苏浸膏及刺五加浸膏等医药中间产品8吨,香紫苏油18吨。 主要景点 南泥湾已建成以革命纪念地为主,集参观、旅游、经济综合开发为一体的多功能的经济、文化重镇。 南泥湾肥沃的土地 南泥湾的主要景点有: 南泥湾境内 视察南泥湾旧居、三五九旅旅部旧址、七一八团烈士纪念碑、七一九团烈士纪念碑、中央管理局干部休养所旧址、南泥湾垦区 旧址、八路军炮兵学校旧址、九龙泉和南泥湾大生产展览室等景点。 南泥湾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南40公里处。南泥湾是延安的南大门,大生产运动中,八路军359旅在这里屯垦,是自力更生的一面旗帜。1943年秋, 视察了南泥湾。这里开放参观的有 视察时的旧居,九龙泉、桃宝峪、还有大生产运动陈列馆。 交通信息 可在宝塔山下的桥头乘坐去南泥湾的班车,车费7元。

十处如下:

1、环境的烘托、渲染,说明延安人的热情、好客。

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4、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写一些“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

5、选取有代表性的老爷爷、中青年和小娃娃三代人的典型,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

6、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方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的情投意合,谈话内容的丰富异常。

7、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是拟人手法,这样写,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感情。

8、在具体描写延安变化时,作者选择典型的材料,用排比、铺陈、复叠的手法,一个“新”字,便跃然眼前。

9、“再回”,是紧扣开头和题目中的“回”字。从“回”开头,又回到“回”字,首尾呼应。

10、虽然作者还未离开延安,但离开延安是势所必然,作者怎能舍得,因此,用了这样的富有浪漫色彩的结尾,来表示诗人与延安的无法分割的感情。

回延安是贺敬之本人根据自身的情感经历写成的。诗人贺敬之16岁就来到革命圣地延安,17岁在延安光荣加入中国***,同年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不久开始文学创作并取得显著成绩。关于他在延安学习、生活的经历,贺敬之自己曾有过回忆和评价。

他说从自然生命来讲,是延安的小米饭、鲁艺的小米饭养育了我,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是我的真实写照;从政治生命来讲,我是在延安入的党,延安给了我政治生命。

延安鲁艺决定了我的一生。从贺老饱含深情的话语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段生活成了诗人一生中最重要、最难忘的经历,所以诗人也情不自禁地把延安比作自己的母亲。

1946年,诗人因革命工作需要离开延安,但延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以及延安的战友和父老乡亲仍萦绕在他的记忆和梦境里,1956年诗人从北京来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

回到了阔别10年之久的母亲的怀抱,贺敬之心情异常激动,回延安正是对这种激动心情的真挚而生动的抒写。

延安都有哪些水上乐园

延安位于陕西省中北部,素有“革命圣地”之称,是红色旅游胜地。但是在严峻的夏季高温下,人们也需要一些消暑的场所,享受清凉的水和乐趣。下面介绍几个延安的水上乐园。

天池水上乐园

天池水上乐园坐落于延安市黄陵县,是一个海洋主题的水上乐园。里面有仿真浪、天鹰滑道、激流漂流、蓝色飞翔等各种项目,受到了游客们的喜爱。最受欢迎的项目是仿真浪,你可以在海浪的冲击下感受到冲浪的乐趣。除去儿童游泳池,还有适合长者的疗养池,水上乐园的服务和环境都非常好。

延安富丽华水上乐园

延安富丽华水上乐园位于延安市宝塔区,是一个集创意、运动、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水上乐园,设施非常完善,里面有漂流河、炸弹滑道、螺旋滑道、摩天滑道等项目,适合各种年龄段的游客。同时也有聚氧吧、KTV、棋牌室等设施,是一个集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美食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场所。

华丽水上乐园

华丽水上乐园位于凤县县城周边的山谷中,是一个环境优美的水上公园。里面有九层水滑道、浪漫河、机动螺旋等各种项目,还有小儿游泳池、成人游泳池,滑道的高度可达20米以上,刺激感非常强烈,但是也可以选择较小的滑道。在这里可以享受夏日清凉的乐趣。

以上就是延安的几个水上乐园,它们各具特色,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游玩。选择其中一个来度假,放松身心,享受生活。

《延安保育院》广播连续剧

人物表:

时间:国民革命战争时期

地点:延安

人物:

保育院院长 女 三十五岁                                              左右

大军帽 男 三岁

囡囡    五岁

八路战士甲乙丙

小保育员 女 二十岁左右

团长 男 三十多岁

放羊老人 男 六十岁上下

延安,缔造中国革命历史传奇的圣地,它的儿女用不屈的精神和惊天泣地的大爱,将一个民族崇高的壮举,浪漫而又壮阔地书写在这片茫茫的黄土地上。巍巍宝塔山见证了岁月的峥嵘,悠悠延河水不息地流淌着时代的动人旋律,那一个个曾经在炮火中用生命护卫生命,在硝烟中英勇前进的面孔,成为我们今天追忆历史的功勋。让我们庄严而又神圣地走进它,聆听那真实感人的诉说。

引子

(隐隐约约的炮火声)

(快!卧倒!——炮火中传来急促的喊声。)

女战士(中弹的声音,短促地“啊!”  滚动声,艰难站立起来之声)(气息微弱地)

孩子,可怜的孩子……你才刚刚出世,就要成为没娘的孩子了……啊……娘就要死了,你可一定要活下去啊!……孩子,你爹给你起的名字,你要记住……娘把它写在娘的军帽里了……

(女战士断续的呼吸,喘息,)(婴儿嘤嘤声)

女战士 (轻唱摇篮曲)

            (孩子吃奶的声音)

(隐隐的炮火声起,然后渐渐消失,传来窸窸窣窣走路声)

战士甲: 慢些,不要错过有生还可能的同志。

战士乙: 嗯。——同志,如果你活着,微微动一下……努力发出声音来

(突然,婴儿的啼哭声,又一声)

战士甲 :(跑步声,急促地)听!快去看看!

战士乙:(脚步声)啊,他母亲已经牺牲了……她牺牲前给孩子喂饱了奶,嗯、哼(忍着哭声)……

战士甲: 你看,军帽!孩子身上有一顶军帽!……里面写了他的身世……

(悲壮的音乐起)

(两名战士默默地脱下军帽,向死者敬礼,然后抱起幸存的婴儿走向远方)

第一场

(背景乐起,诗朗诵传来: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旁白)

历经千辛万苦的战士们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当年随行的孩子也由一个变成了好几个。孩子们被战士牵着,或被战士挑在摇篮中,向着圣地延安继续走去。

孩子甲 :叔叔,你看,那是不是延安的宝塔山?

战士甲:(激动地快哭了) 对对对……延安,我们回家了

孩子们战士们:(大声地) 回家了,回家了,延安,我们终于回家了……

(跑步声)

保育院的院长:(兴高采烈) 同志们,欢迎你们!孩子们,保育院欢迎你们,以后,这里就是你们的家!

战士甲:院长,我们回来了!这些孩子的父母都在战场上牺了……希望你们能好好照顾他们,他们都是革命烈士的后代。对了,你看那个大军帽,三岁了,我们抱回来时他还是个正在吃奶的娃儿……唉,没享受过一天母爱,那个军帽是他妈妈留给他的遗物……这孩子特别敏感,不愿意跟人说话,有先天的自闭症,你要特别照顾好他。

女院长 :(感动地)嗯,知道了。这些烈士的子女聪明懂事,让人心疼。你放心吧,我也是个母亲。

(远处)

女保育员: (喜悦地)小鬼,快点过来!换新军装了——

(孩子们欢呼声,跑步声)

女保育员: 呦!真精神!下一个——快点儿!……三个了——那个大军帽,来,给你换衣服……

大军帽:(冷漠地) 别动我帽子……

女保育员:(手足无措地,瞪大双眼) 这,这……

院长:孩子,来,到妈妈      这里来……来,把军帽戴好,戴端正。(温和地)妈妈给你换上新军装,好吗?

大军帽:(顺从地)嗯。

院长:你看,多精神!小八路!

(隐隐听到远处喧哗声)

小保育员 :来,孩子们,举起右手,手指并拢……敬礼!

孩子们:(一起,很认真)看我的对不对。

小保育员: 嗯,好极了!我们去做游戏好吗?

孩子们 :滚铁环,还是打马猴?

小保育员: 我们去玩《丢手绢》好吗?

(“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歌声响起来,幸福的笑声回荡在保育院的上空。)

(旁白)

远处,送孩子们来保育院的战士们又将奔赴前线了。他们在护送孩子的过程中都受了伤,有些人甚至失去了眼睛和臂膀,至今还未痊愈。战士们相互搀扶着,在乡亲们和孩子的护送下慢慢消失在远方。目送着战士们远去的身影,看着眼前这些快乐的孩子,保育院院长感慨万分。

院长:这是一群受伤的孩子,他们无依无靠,失去了疼爱的父母……

第二场

(保育院的夜晚异常安静,几十张儿童床整齐地摆在窑洞内,玩耍了一天的孩子们也已经酣然入睡,梦中呓语:“妈妈……”)

(夜空中突然传来一声狼的啸叫声)

(睡梦中的孩子一下被狼声惊醒,一个个惊慌失措地尖叫着跳下床挤在角落里)

院长:(快步走)乖,不怕,啊,上床去睡吧,妈妈在呢。

(孩子们陆续上床的声音)(唱起了孩子们熟悉的摇篮曲)(鼾声渐渐起)

第三场

(某作战部指挥中心所)

(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四周不时地响起轰鸣的炮火声)

保育院院长: 喂,你好!延安保育院……首长您好!有什么指示?……哦,一位军人父亲马上要上战场了,要和他从未谋面的孩子通电话……好的,好的,我马上安排……

(电话突然断线了,时空中传来一片忙音……)

画外音: 线路出故障,电话无法接通。(忙音继续中。。。)

孩子甲: 爸爸……啊……没有人接听啊,爸爸,你在哪里呀?……

(哭声,几个孩子一片抽泣声)

院长:孩子,别哭。爸爸上战场了,他是英雄,你们应该为他自豪……妈妈和你们一起在保育院等爸爸回来……

(安静地)

第四场

(背景乐《南泥湾》起,有孩子们认真唱歌的声音)

(旁白)

南泥湾的早晨,勤劳的人们正在田间辛苦地劳作,孩子们正干劲十足地帮大人一起干活,为他们送水送饭;大人们拿着手中的毛巾疼爱地为孩子们擦拭汗水,一幅协和美妙的画卷呈现在朝气蓬勃的延安。头戴大军帽并患有自闭症的孩子,走到在田间劳动的院长和部队团长跟前,为他们送水。

团长(疼爱地):孩子,到叔叔怀里来……

(转身对院长)如果我的孩子还活着,也应该有这么大了。

院长(疑问地): 团长,您的孩子……

团长:(回忆往事)孩子出生后几天,我就去了前线,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家人和孩子。后来听说孩子和妻子在几年前的一次遭遇战中不幸遇难……

院长:(深情地,充满敬意)团长,别难过……

(旁白)

战争中,有多少战士失去了他们疼爱的孩子,有多少孩子失去了父母的疼爱……正是他们火一样的热情和山一样不屈的意志,铸就着今天延安伟大的红色精神。你看,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你听,风靡一时的秧歌戏《兄妹开荒》;延安,以她美好的姿态向世界走来。

第五场

放羊的老大爷:(手挥羊鞭,唱起激情高亢的信天游)囡囡,你娘呢?

囡囡:我妈妈是保育院院长,她忙着照顾那里的孩子呢!爷爷,你唱得真好听,我给您端了一碗水,润润嗓子吧!

老大爷:好,乖孩子。来,和爷爷一起唱山丹丹……(歌声

(跑步声由远及近)

团长:(沉痛地)按照上级的指示,战争即将打响,形势非常紧急,希望保育院能够收留这个孤儿,他一位老百姓的遗孤,并且带着他同所有人员立即转移。

小保育员:团长,保育院现在每位孩子只有一个摇篮,没有多余的,如果背着孩子转移的话,保育员就不能及时地照顾和保护其他孩子的安全。

院长(果断):团长,我抱着孩子,把这个摇篮给老百姓的遗孤吧。

小保育员(着急) :团长,保育院已经把有条件送走和留下的孩子都安排了,我们实在没有能力再带多的孩子,除非再有孩子能留下。

(一片安静)

囡囡:(安静而又坚定)

我愿意留下。

院长:囡囡,我的女儿!(泪水和着哭声)

囡囡:妈妈,你看他那么小,我长大了,能照顾好自己,让我留下吧,求求您了……

院长:大爷,我想把女儿托付给您,希望您能暂时收留她,等部队把其他的孩子安全地送到目的地后,我就会回来接她的。

保育院阿姨们:不行啊,院长,囡囡还小……

孩子们(哭嚷着):妈妈,你别留下妹妹,别留下妹妹……

放羊老人(满含热泪地):院长,你放心,我老汉一定会好好地照顾囡囡,到时候我会把她完好无缺地交到你手里。

团长:老人家,拜托你了,一定好好保护好囡囡,谢谢啦!这一把手枪,就交给你了。

(旁白)

院长依依不舍地将囡囡交给了放羊大爷,把自己身上所有有可能是孩子会喜欢的东西都拿出来补偿孩子。囡囡躺在老人的怀中流着眼泪一言不发……队伍出发了,乡亲们都赶来送行,人群中闪动着院长孩子的身影,孩子一声声深情地呼唤,随着母亲转移的队伍渐渐消失在远方。

第六场

(院长和自己孩子分手的地方。)(空旷的山野)

囡囡(哭泣声):妈妈,你在哪里呀?

(羊儿咩咩咩地叫声不时传来,母羊唤小羊的咩咩声低沉亲昵)

囡囡:妈妈,你看小羊和羊妈妈多么亲热。妈妈,我想你……(低声抽搐着)

(哭唱)亲爱的妈妈,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是多么想你……。

(羊儿咩咩的叫声)。

(突然,欢快地)啊,蒲公英,白雪一样,好美呀!哈哈哈……噗(吹起声)——啊!美丽的蒲公英啊,飞吧,飞到妈妈身边去,告诉她,让她来接我……

(旁白)

(紧张的音乐起)

就在小女孩沉浸在喜悦中时,危险却已悄悄降临。敌人无意中发现了在山坡上独自玩耍的小女孩,他们悄悄地从后面包抄过来,正好被前来找孩子回家的放羊大爷发现。老人快速地想着对策,绝不能让孩子落到敌人的手中。只见他悄悄地跑到离小女孩较远的地方,拿起团长临别时留给他的手枪,冲天扣动了扳机。

(“嘣——”枪声响)

(杂乱的跑步声,和着“那边那边”的叫嚷声)

放羊老人(大声):孩子,快跑,快往山下跑。

囡囡(惊恐地):爷爷……(拼命地跑步声)

(又一声枪响)

放羊老人(短促痛苦地):哦……好,囡囡安全了……

(豪迈地唱响了《一对对鸳鸯水上飘》)

第七场

(保育院里,夜晚,枪声)

院长:快,快起来!紧急情况!立即给孩子们收拾好行李,准备转移!

(收拾东西的声音,阿姨和孩子们交流的声音“摇篮,褥子,还有杯子……”脚步声)(“跟上”,急促脚步声)(交战的枪声)

(飞机轰鸣声,机关枪密集的扫射声)

小保育员(着急):大军帽,大军帽呢?(自语)那个自闭症的孩子哪里去了?——啊,在那!

(跑步声)

(轰——炸弹爆炸声,接着山石砸落下来滚动声)

小保育员(大喊):危险!啊!

大军帽:啊——!阿姨……

(杂乱跑步声)

战士甲:快把石头搬开!快快!

战士乙:准备救人!

院长(急切):孩子头上的军帽呢这可是孩子的母亲留给他的唯一的信物,必须要把它找回来。

团长(果断):好。我们返回,在碎石中,仔细找。(走路声)

院长,找到了孩子的帽子了,给你……(稍顿)等下,这是什么?这帽子上的名字……?这带血的笔迹,咋这么眼熟……(沉思地)

院长:这个孩子是三年前的一次遭遇战中,战士们从战场上抱回来的。当时刚吃饱奶。这个军帽是她留给孩子的遗物,上面写了孩子的身世……可怜的孩子,他有天生的自闭症……

团长:嗯,哦,啊……这样啊……

(旁白)

团长彻底惊呆了,他无法相信眼前这位整日头戴大军帽,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就是自己一直以为已经去世了的亲骨肉。就在团长内心激烈地斗争的时侯,院长的催促声打断了他,便匆匆随着队伍撤离了。一路上,惊恐的孩子一直跟在小保育员身旁一声不吭,只是紧紧抓住担架不松手。

第八场

(黄河边)(风声、河水声)

院长:黄河啊,黄河……

团长:队伍只要渡过黄河,孩子们就安全了。

院长:可是,眼下黄河风急浪高,而我们只有一艘小船,它装不下我们这么多人啊……小保育员,现在又受了重伤……

(黄河水滚滚向前声,大浪滔天之声)

团长(坚定,下决心):受重伤的小保育员和所有的孩子上船,其余的人全部下河,一起保护孩子渡河。

(悲壮的音乐起)

(旁白)

秋冬时分的河水冰冷刺骨,勇敢的战士却毫不犹豫,凭借着一腔火热的革命精神,跳入滔滔的黄河水中。小船在众人的保护下缓缓地行进,当快到达河水中央时,

(敌机的轰炸声,炮火声,四起的水浪声)

团长,院长:大家抓紧船舷!坚持住!一定要坚持住!

(雄壮的歌声起)

(炮弹爆炸声)(巨大波浪声)

小保育员(虚弱急促): 大军帽!快,快救孩子,大军帽被甩出了船舱了!

(扑通跳入河水之声)

院长:孩子,孩子——(划水声)

大军帽:救命啊!救命啊——啊!(恐惧的哭声)

院长:孩子,抓紧我!不要怕,要像你妈妈一样勇敢!

我们一起往回游!

战士们:院长,院长!

院长:嗯……快,抓,抓住孩子!(很吃力)

战士(急切,呼喊):院长——院长——

大军帽(声嘶力竭呼喊):妈妈——妈妈——

(旁白)

院长完成了她光荣的任务,她永远消失在黄河的滚滚波涛里,孩子的这一声埋藏了很久的“妈妈”,震天响地,它将一个生命的伟大,一位母亲的崇高和一份大爱的不朽统统融汇在这一声催人泪下的叫声中。孩子的心结在这一刻被彻底打开。

(被救起的孩子满含热泪唱起了献给母亲的歌)

大军帽:妈妈,啊……妈妈,你才是我真正的妈妈,我把军帽还给您……河水啊,请把帽子送到我妈妈跟前……(动情的歌声,天籁般童声合唱。)

尾声

(歌声起)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的歌声多么响亮……

(旁白)

那些曾经在保育院生活过的孩子们,在时光的穿梭中变成了半百垂旬的老人,当年亲身经历了那段历史岁月的老人们看着记忆中珍贵的集体合影,看着今天孩子们一张张快乐的面孔,他们微笑着,诉说着:每一个中国孩子都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曾经激励我们中国几代人奋勇拼搏的延安精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233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