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光污染,避免方法介绍

如何避免光污染,避免方法介绍,第1张

大家知道什么是光污染吗我们生活中的污染可以分为好几种,比较常见的就是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大家比较少见的应该就是光污染,但是在一些城市里面光污染也是比较严重的。怎样才能算是光污染呢光污染指的就是我们生活中存在着一种不被我们视觉所接受的,带有一定辐射性的光源。比较常见的光污染就是大城市的夜光灯和广告上的彩光灯。光污染应该要如何避免呢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几种可以避免光污染的方法。

一、装修原则

1功能要求

根据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照明方式和灯具,并保证恰当的亮度。例如,卧室要温馨,书房和厨房要明亮、实用,卫生间要温暖、柔和。

2灯光布置

在选择和设计灯光、灯具时,首先要考虑灯饰与室内装修风格和家具格调的协调配套,其次注意灯具与居室空间大小、总的面积、室内高度等条件相协调,据此选择灯具的尺寸、类型和多少,此外还要注意色彩的协调,即冷色、暖色视用途而定。

3照明方式

要避免眩光,以保护视力,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要合理分布光源,光线照射方向和强弱要合适,避免直射人的眼睛,保持稳定的照明,光线不要时暗时明或闪烁。可以采用“二次照明”即把灯光打到天花板上然后再反射下来,这样既浪漫又不刺眼一另外一个原则就是“重点照明”,需要看书就装一个台灯,重点针对区域内照明就可以了,灯光不要太多,温馨柔和就好。

4安装窗帘

在卧室和书房可以选用遮光性能好的窗帘,必要时可以选用双层防紫外线窗帘,客厅和餐厅等外部空间也要安装窗帘,可以选择轻薄的纱帘,这样可以将室外刺眼的线光源转变成柔和的面光源。

二、防治色彩污染

色彩对于人的精神和身体都有着潜在影响,尤其是在居住环境中,对于人的影响更甚。正确选择恰当的色彩搭配,能有助于身心健康的保持和正面调节,而刺眼的色彩选择,可能使不良情绪持续恶化。以下对家居室内空间的色彩作了简要的分析。

大家现在知道如何避免光污染的吗凡是能给人体造成一定的不舒服的光源,都可以列为光污染。光污染在夜间是比较多见的,因为现在大部分的城市在夜晚的时候都会亮起各种霓虹灯,广告牌上的霓虹灯对人体来说也是有一定的伤害的,它可以造成视觉混淆,可以让我们头晕,也可以带来一些辐射。光污染就是一些对人体会造成一定不良影响的光源,我们要尽可能的避免光污染。

浪漫主义文学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兴起于欧洲,开始曾有一个时期,反动消极的浪漫文学充斥欧洲文坛,它们为适应被打倒的贵族地主阶级复辟的需要,宣扬神秘主义,美化中世纪封建宗法生活。19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浪漫主义文学逐渐发展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主流,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同当时的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具有密切的联系,但对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影响最直接的事件是法国大革命。大革命打击了封建势力,但也让知识分子看到了启蒙理想的破产,普遍产生了悲观情绪;工业化的弊病也在此时显示出来,现实使人厌倦,正是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对“返回自然”、“回到中世纪”发生了强烈的共鸣。

浪漫主义认为,以启蒙主义、工业化为代表的近现代文明,以理性精神背离了人的自然天性,束缚人的精神自由,污染着人的心灵,带有明显的反文明倾向,因此他们在作品中歌颂大自然、提倡自然人性或原始主义、追求个性解放、强调宗教信仰等,并以此来反对现代文明对人的异化,从而保持主体的自由性和精神的纯粹性。奇异的自然、原始的人性、神秘的信仰、爱情、死亡、流浪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主题。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上喜欢运用夸张的手法,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和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思想上反映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反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作家侧重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歌颂大自然,诅咒城市文明;特别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可以说,浪漫主义文学是一种自由的文学,它不仅突破了古典主义严谨、匀称、规则僵死的教条的束缚,同强调模仿的现实主义文学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在法国有夏多布里昂、雨果;在英国有拜伦、雪莱;在德国有海涅;在俄国有普希金。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想象,喜欢夸张,追求特异性,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它的特点首先是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其次是反对古典主义文学形式主义的束缚,在创作中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如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情节曲折、离奇、多变,有时甚而怪诞。

雨果的思想发展经过了几个阶段,早期他站在保皇主义立场,赞美君主制和天主教;浪漫主义时期,自由主义是他思想的主要倾向;1848年之后,成为了共和主义者,但人道主义是贯穿一生的思想主线,在他的主要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崇高的、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道主义者的形象。雨果的文艺观最重要的是在《克伦威尔·序言》里提出来的“对照法则”。他认为崇高文雅和丑陋粗野是一个巨大而和谐的整体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还可能相互转化。丑就在美身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艺术应该真实地再现事物的对照法则既然客观存在着善恶美丑两种要素,文艺就应理所当然地描写两者,特别是千姿百态的丑。

《巴黎圣母院》的写作动机在于抒情与自我表现。小说是作者幻想的产物,客观事实如何并不是他所关心的,重要的是要表达“命运”这个单词引起的强烈的情感反应,雨果在作品中顷注了他的精神,吹进了他的气息,使这部作品带有强烈的抒情性和自我表现性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赋予他的人物以相同的内涵——激情。在内心世界的这块土地上,激情涌流,充满了激烈的冲突与斗争,美丽与丑恶相伴,优点与缺陷相随。爱的激情使爱斯梅拉达头昏脑涨、执迷不悟,成为了一个只看重外貌、认不清真实面目的人;卡西莫多真挚善良,面貌却是惊人地丑陋,在爱面前,他选择了自我牺牲,他被这种“自我牺牲”的激情抓住了,甚至不惜与爱人同化灰烬;克洛德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他的爱本来也是一种可贵的人间情怀,由于受到宗教的摧残,不能正确对待这种爱,反而将它看成来自地狱的激情,这是他一步步走向邪恶,从一个正常的人变成真正魔鬼的原因。《巴黎圣母院》中的人们,在激情面前,无法压抑,无能为力,任它孕育、骚动、爆发,任它将自己推入毁灭的无尽痛苦与欢愉中,任它牵引着走向自己的宿命。激情与命运便是《巴黎圣母院》表现的最重要的主题。《巴黎圣母院》中运用对比法则,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不仅采用人与人之间的对比如卡西莫多和弗比斯、人的外表和内心的对比如卡西莫多外丑内美,弗比斯外美内丑,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人的性格在善恶美丑间的转化。爱斯梅拉达善良纯洁,对爱执著,但纯洁执著过份,就转变成了天真幼稚、近于愚昧,美染上了瑕疵。卡西莫多惊人的丑陋,使他产生了可怕的自卑,正是这种自卑,使他选择了自我牺牲,丑转变成美。对比法则的运用,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唯美的艺术效果,是浪漫主义艺术的典范。

因为浪漫主义本身十分注重情感,文学作品强调抒情,强调感性对理性的反抗,只追求内心世界的真情,追求至真、至善、至美,而不考虑作品的道德含义和社会作用,对于社会的整体长远发展来说,这样的行为在保持人们的感性与理性的协调、遵守必要的行为规则方面,起了负面作用,这也是浪漫主义反文明倾向的表现。

虽然浪漫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其对文明的反对倾向,但自从总体上来说,与浪漫主义相关的运动、文学都带给了人们不同程度的心理安慰与支撑,在此基础上,更产生了大批优秀的经典作品。浪漫主义在时代的背景下,有其自身的矛盾性和复杂性,我们也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一社会现象,浪漫主义文学对欧洲文学和世界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水污染:中国公共危机

虽然经过了无数次的曝光和无数次的诘问,但中国水污染却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根除与遏制。据国务院八部委2008年环保专项行动的最新检查结果显示,全国113个重点监测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仍然偏低,其中243个地表水水源地中达标水源地为159个,占到65%,不达标的为84个,占35%,涉及到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个城市。水污染作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危机正以超常的分量挑战着中国政府的决策水准与能力。

黑色的“水图”

从松花江苯泄漏到广东北江镉污染,从滇池水葫芦疯长到太湖蓝藻泛滥,尽管一桩又一桩的无情事实在不断挑战着我国本已脆弱的水环境能力,但这些局部而片段的现象并没有让我们完整认识水污染的严重而残酷,而只有打开中国水系的平面地图,几乎处于危机边缘的水污染生态才能裸露无遗。

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调查显示,自两年前松花江事件以来,我国共发生140多起水污染事故,平均每两三天便发生一起与水有关的污染事故。而据监察部统计,近几年全国每年水污染事故都在1700起以上。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足”,屈原的这种浪漫情怀,如今越来越成为历史的记忆和慨叹。据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称,全国近14万公里河流进行的水质评价,近40%的河水受到了严重污染;全国七大江河水系中劣V类水质占41%。而环保总局发布的另一项重要调查显示,在被统计的我国131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严重污染的有36条,重度污染的有21条,中度污染的有38条。

作为我国北方的重要水源,黄河在近十多年中被污染的事实在不断加重。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进行量化分析后发现,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V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与黄河一样,扑向长江的污染面积也在不断扩大。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长江干流六成河水目前已遭污染,超过Ⅲ类水的断面已达38%,比8年前上升了205%。无独有偶,尽管淮河是中国投入最多、开展污染治理最早的大江大河,但如今仍是一条受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淮河在评价的2000公里的河段中,787%的河段不符合饮用水标准,797%的河段不符合渔业用水标准,32%的河段不符合灌溉用水标准。10年前,淮河还生长着60多种鱼类资源,可如今这些鱼类几乎绝迹。

除了跨区域河流广受污染外,局部性中小河流以及所谓的城市“龙须沟”都难逃被污染的厄运。上海的苏州河曾经“黑”臭了80年,而就在笔者居住的广州市,穿越市区并汇入珠江的大小14条河涌无一例外地都是发黑发臭。

当江河被污染所侵袭时,与其同吞吐的湖泊就很难独善其身了。据环保总局发布的环境质量状况报告显示,我国“三湖”(滇池,巢湖,太湖)的水污染正在日益加重;有着“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省武汉市,覆盖城区的38个湖泊污染负荷远远超过其水环境容量,其中32个湖泊水质为劣V类。而作为云南省先前尚未遭受污染的两大湖泊之一的抚仙湖,目前水质也在开始急剧降低。

以海洋为归宿的河流湖泊带给接纳者的同样是污染。据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调查结果表明,珠江口海域有95%的海水被重度污染。无独有偶,曾经是我国富饶“海上粮仓”的东海却在每年4到6月赤潮频发。专家指出,全国的污染通过河流向沿海集中的结果,使中国水污染的“最后一道防线”已被无情撕破。

汹涌的污染源

就像我们丝毫不怀疑水污染的严酷事实一样,中国社会各个层面对于造成水污染几大“始作俑者”的认识也日渐变得清晰和明朗。

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是中国经济长期未能根治的痼疾,其重要表征就是重化工业尤其是资源消耗工业增长较快。问题的关键在于,由于受水资源、航运等产业布局因素的影响,重化工业沿江或沿河布置已经成为一种范式。据统计,全国两万一千多家石化企业中,位于长江、黄河沿岸的石化企业达一万三千多家。至于像小造纸、小皮革等项目在水环境敏感地区大起炉灶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如此产业布局的最严重后果就是大量污水在可能未经处理的情况下倾注到大江小河。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调查统计,目前我国工业污水排放量每年达到300多亿吨,尤其是七大水系所承载的工业污水排放与日俱增。

来自于农业方面的面源污染超过工业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水污染的一个重要特征。研究表明,农村面源污染在各类环境污染中的比重占到30%-60%,并成为水污染的重中之重,其中污水中COD(含氧量)排放已超过城市和工业源的排放总量。一方面,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污染十分惊人。如化肥施于土壤中,只有小部分被作物吸收,大部分则在雨水的作用下或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或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稻田、池塘。由于化肥会造成水域富营养化或饮用水源硝酸盐含量超标,因此已经危害水质的“第一隐形杀手”。

农业污染可以对水资源形成伤害的另一大力量来源于畜禽和水产养殖业污染。有调查数据显示: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放的废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养殖一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北京近郊禽畜养殖场排放的有机物污染,相当于全市工农业生产污水和生活废水中所含的有机污染物的2-3倍。

就在农业污染超过工业污染的同时,另一大污染源———生活污水又从城乡的各个角落冲出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据了解,中国一年洗衣污水量就将近22亿吨,相当于34个十三陵水库,76个昆明湖。仅北京市和上海市2006年生活污水分别就达到9亿和11亿吨。全国大小城市的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已经超过了工业污水的排放量。

问题的关键在于,目前我国仍有61%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在污水处理设施得以修建的城市,能正常运行的也只有50%;还有的由于污水收集管网的原因,污水处理厂处理量不足设计处理能力的20%。而在广袤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本为零。正因为污水处理率的低下,中水回用水平低,大量污染负荷就如泄闸之洪汹涌般进入河流与湖泊,中国水体环境质量由此被一步步逼向危险的边缘。

管理体制之痒

从经济学原理看,水资源属于公共产品,应当纳入政府资源建设和管理的范畴。质言之,水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程度直接反映和考量着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力度。依此审视,我们就不难深入地看到水污染背后公共管理体制的失衡和羸弱。

“五龙治水,九龙戏水”是专家们对中国水资源管理模式极具形象的比喻。目前,政府部门中涉水、管水的主要包括水利、环保、渔业、林业、航运、城建、地矿等。这种“九龙治水”的机制表面上集中了众多部门的力量,但事实上并不能达到“团结治水”的目的,相反在客观上强化了职能部门的局部利益和单一目标,进而弱化了水资源的宏观管理功能。

中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特点是实行的是地方负责制,而恰恰这一点也许是值得我们深思和修正的地方。对于GDP的追逐和崇拜已经成为中国地方政府的惯性思维,而在实用主义和生态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观之间作出选择,作为“经济人”的政府当然会不假思索地选择前者。道理很简单,后者不仅需要支付治理污染的巨额成本,还要支付为了控制污染而出让的经济收益成本。结果是,那些本应彻底关闭的小化工、小造纸、小皮革企业死而复生,阴魂不散;将沿江沿河作为工业企业的栖息地以拉升GDP就成为地方政府不谋而合的思想与行动。

对于水资源污染行为的漠视、怂恿乃至保护是地方政府留给社会的一大公害。中国民间环保组织———中国水污染地图网研究发现,不仅国内许多知名企业已经成为了水污染的大户,而且包括松下、百事等30多家在华经营的跨国公司也频频违反中国的水污染控制法规,而后者有一半以上集中在长三角地区。然而,时至今日,这些污染主体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惩治,相反还在继续着自己的污染行为。

依法治水是世界各国的通例,但就是这一看似最强硬的手段在中国却屡打折扣。按照《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环保执法机构可以对任何一个污染项目处以数额不等的行政罚款,不过这种处罚只能算是九牛一毛。有人算过一笔账,高污染企业每吨废水的治理成本一般在12—18元,偷排每日的净收益往往能达到几十万元,而环保部门最高罚款限额仅为10万元,这种比较收益驱使着不少企业宁愿认罚也不愿治污。

管理的离散与制度的软化导致了中国政府在投入了巨大成本的情况下,至今对于水污染的治理仍然收效甚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一份环境执法检查报告中提到,中国水污染治理项目进展缓慢,重点流域“十五”时期污染治理任务没有全部完成。其实,问题的严重性并不仅仅在于水污染治理进展缓慢,而且新的水污染还在继续快速蔓延,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实质性控制。

高昂的代价

北宋变法大家王安石说:“水之性善利万物,万物因水而生。”然而,面对着一个日渐变“黑”的中国水体环境,我们却很难找到任何聊以自慰的乐观感觉。

水污染直接危害的是百姓饮水安全。与国家环保总局披露的全国地表水源不达标城市占检测目标的34%的残酷事实相同时,水利部也披露出一组令人惊心的数字:目前全国有32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其中约6300多万人饮用高氟水,200万人饮用高砷水,3800多万人饮用苦咸水,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

从水源到饮用水再到食品,水污染形成的“恶性链条”已成为危害民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罪魁祸首”。权威资料显示,中国大约每年有200万人因为饮用含砷量很高的水而患病,农村约有2000多万人饮用氟化物超标的水而患上地方性氟斑牙和氟骨症。同时专家指出,河北涉县、河南沈丘县、天津北辰区、陕西华县、江苏阜宁县、广东翁源县等地区频频出现的“癌症村”等,都与饮用水污染高度相关。

对于经济的灼伤无疑是水污染延伸出的最大后果。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表明,2008年全国因包括水污染在内的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000多亿元,约占当年GDP的4%。

靠天靠水的农业成为水污染的直接受害者。以黄河为例,由于农业是黄河上的用水大户,占黄河总用水量的90%,因此黄河水污染给农业造成的损失每年最高达33亿元。另据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由于水资源匮乏,部分地区农民使用污水灌溉,导致全省去年污染耕地面积2100多公顷,造成农产品(1114,000,000%)产量损失23000多吨。

还需正视,水污染所造成的危害性已经远远超过了经济与卫生的范畴,其引致的群众负担加重和对政府不信任等次生矛盾日渐突出。据统计,全国信访办平均每天收到水环境污染纠纷群众来信60多封,不仅如此,频发的水污染事故,也造成地区间的纠纷不断,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构筑“防污墙”

残酷的历史已经将中国政府无奈地推到了“先污染、后治理”这一西方工业化国家走过的老路之中,留给我们的选择就是将旧污染降低到其危害的最低限度,彻底控制和杜绝新污染的发生。对此,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指出,到2010年,中国政府将投入6400亿元用于水治理,占环保总投入的40%。同时,中国政府作出了郑重承诺:到2010年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到2020年,使城乡居民饮水达到安全或基本安全。

愿景无疑令人心怡和心动。但通向目标的未来之路也许并不平坦。根据中国目前较为严峻的水污染生态,笔者认为,防治水污染应当拓出更为广阔的战略思路。

———科学规划流域内的重点产业布局。要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在产业布局的关系,充分考虑重点污染企业对污染排放的处理;在饮用水水源地和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要慎重布局重污染型企业,以免对中下游地区的用水造成威胁;要建立区域性“污染补偿机制”。上游发展经济污染了下游,就须以某种形式补偿下游;同时,下游地区参加上游地区的环评工作,并严格实施一票否决制度,形成上下监督的机制和体系。

———加强跨区域、跨流域的综合管理与协调。跨区域、跨流域的综合治理是从流域的生态承载力出发,突破地区和部门之间的障碍,综合考虑流域内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同时,要根据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等因素,科学核算流域的纳污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流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各企业的排放定额和排放标准。为此,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建立权威高效的流域管理协调机构。这种机构应有各方面的代表组成,例如包括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流域内各级地方政府的代表、用水户代表以及专家代表等。流域内一切重大的水事项和政策都应由流域管理委员会通过民主协商并表决的办法来决定。

———加大违规成本和惩治力度。通过架构和完善水环境保护的各项法规,达到对排污者经济处罚、行政制裁以及刑事责任的综合惩治。作为一项特别措施安排,国家可在省级以下行政区划内成立“惩治环境违法行为中心局”。这种中心独立于地方政府,它的成立可以进一步加强环境执法领域的工作力度,提高环境执法的专业化程度,使地方性的、单专业领域的环境执法职能上升到国家层面。

———引入市场机制,以经济手段推动水污染治理。首先,要建立环境资源价格体系,推行排污权有偿交易,运用价格杠杆激励企业加强污水治理,让“治污者赚钱”。其次,要完善污水处理付费制度,积极落实污水处理收费政策,所有城镇都要开征污水处理费,并逐步提高收费标准。第三,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的技术水平。

———强化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针对农村与农业已经构成了水污染源的重要主体,我们应当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研究制订具有激励机制的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政策。首先,要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奖励或补助实施农业清洁生产方式方法的农户或集体;其次,要探索实施“污染补偿”措施,按照“谁污染谁补偿”原则,最终实施排污收费制度;第三,要开展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适用技术和技术应用推广措施研究,并进行污染源头分类控制。例如:农用化学品减量化的技术措施,人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村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高效、低成本、易于推广的适用处理技术开发和推广等等。

在我们这边的农村,村子里烧的不是树枝、干柴这样的柴火,而是秸秆、黄豆杆、玉米棒子、玉米杆等农作物收完之后遗留下来的茎秆,这样的柴火可以维持相当久的一段时间,记得在我小时候,家里面就是这样生火做饭的,那时候带锅炉的屋子都被浓烟熏的很黑,每天做饭的时候,还得被熏的够呛,眼泪那是哗哗的往下流,而且,眼睛被熏的很酸的时候,用手去揉,最后脸就被摸成大花脸了。

这样的生火做饭方式与烧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相比,究竟哪个对环境的污染最小呢?

首先,先来说说传统的生火做饭方式会排放出哪些污染物?

我们俗称的柴火,通常包括一类的可燃物,比如干枯的树枝、尚未干枯的树枝、以及麦秸秆等上面提到的农作物茎秆。如果细细深究这些柴火的基本组成的话,这类柴火通常由碳、氢、氧组成,所以都是环保的材料。

但是当它燃烧起来时就不是环保了,伴随着燃烧它将释放出一类污染气体,包括:硫氧化合物、多环芳烃(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甲烷、一氧化碳以及大量的二氧化碳,未能及时燃烧的颗粒物也就是浓烟徐徐升起,我们之所以感觉到辣眼睛,就是其中的一些污染物在作怪。

其中多环芳烃还具有很大的 健康 威胁,其中的相当一部分还有致癌性,虽然袅袅炊烟拴住了我们的乡愁,但同时还要认清楚,它是一种污染源。

而天然气、液化气我们用起来会怎样呢?以及这些燃料是哪里来的呢?

液化石油气是炼油厂进行炼制原油时的副产品,它是一种无色的挥发性液体,热值高,主要的成分是丙烷和丁烷,以及其他烷系或烯类物质。现今的居民生活使用一般是城市的燃气公司管道供给,当然还有气罐供给的方式。

这种燃料造成的污染较小,况且它是一种副产品,不用就白白浪费了,燃烧无粉尘,也是一种比较环保的燃料了。

天然气相对它来说更加的环保,天然气涵盖的比较广泛,有油田气、气田气、煤层气、生物气,天然气也可以用以制作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的主要组成是烷烃,其中甲烷占了大多数。

天然气究其来源要比石油气还要环保一些,并且天然气在使用过程中也要比液化石油气安全。

总之来说,使用天然气以及液化石油气要比直接烧柴火环保的多,而且随着时代进步,烧柴火自然会慢慢消失,因为现在的人都爱美,不会在浓烟滚滚的屋子中去点燃柴火、生火做饭了,这一缕乡愁终究是会消失的。

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大、环保意识的提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深入人心,乡村也会在环保方面越来越规范化,所以,那一缕乡愁终究是会消失的。

儿时住在美丽的 江南 小城黄山, 40多年前 叫徽州。那时候家里既有煤球炉子,也有烧柴的灶。煤粉需要从煤站买来,趁天气好的时候自己拌上些黄泥和水做成煤球,晒干后储存起来慢慢用。烧柴火则需要买劈柴,有时候也会去附近的山上捡一些枯枝,但树是绝不许砍的。

(这是借来的图,有美人,厨房啥样无所谓,对吧?)

外婆家在农村,没有煤炉,用的是很大的铁锅和柴灶。家里的稻草麦秆总是不够用的,时常需要表哥周末或假期去挺远的地方砍茅草挖树根回来,在院子里晒干了用来烧火。因为家家户户都烧柴草,附近山上能砍的树和草都被砍光了,看过去没多少树。

用过柴灶的人都知道,它一定需要一个长长的烟囱从屋顶伸出去,否则是决不能用的。为啥?因为有烟,很大的烟。即便有烟囱,厨房四壁也总是黑乎乎的,他们都习惯了,不觉得有啥不好。

(袅袅炊烟是许多人的乡愁)

前些年北方闹雾霾,一到冬天就发愁,因为PM25,空气中大量的细颗粒物污染。这其中 汽车 尾气和燃煤电厂贡献了大头,剩下的大多与家家户户烧火取暖有关。燃煤有烟气,烧柴更甚,自大规模煤改气后,情况要好许多。

我们都知道花草树木主要由木质素、纤维素组成,还含有少量的脂类、蛋白质和灰分等等,从元素组成看, 木材主要含有495%的碳、63%的氢、441%氧、 和 氮、硫等少量其它元素 。

从木材的化学组成来看,如果它完全燃烧,确实不会造成多少污染,因为绝大多数的物质都会转化成二氧化碳(CO₂)和水份(H₂O),剩下极少量化学物质会存留在碳灰里,它们是很好的农家肥料。

问题是 木柴的燃烧常常是不完全的,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气 。

(火点着时,因温度不够高,会产生大量的烟气)

木头燃烧通常可以分为干燥准备、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三个阶段 。

干燥准备阶段通常从木头点着开始,在热的作用下木头里的水分开始蒸发,当温度达到150℃~200℃时,木材开始分解,产生水蒸汽、甲酸、乙酸、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醛、多环芳烃等气体。 与此同时木头还会产生大量的烟,上述的气体大部分会随着烟一起向外排出 。

随着温度进一步上升到200℃~250℃,木材开始炭化,产生少量水蒸气、甲烷、一氧化碳等。随着温度继续升高,木材开始剧烈分解,如果空气中氧气充分就会进行有焰燃烧。 有焰燃烧的过程中大部分的挥发物和颗粒物都会被烧掉,所以发烟量会减轻许多 。

(有焰燃烧时烟气会少一些)

当木材中的有机成分分解完毕后,蒸发的可燃气体减少,氧气开始与碳发生反应,逐渐进入到无焰燃烧阶段,直到木炭完全燃尽。 无焰燃烧阶段很少产生烟气 。

(无焰燃烧)

前文说到木材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挥发性物质和烟气,到底哪些木材产生的烟多,哪些烟少呢?我们先来看下面这张检测图表:

(不同木材在相同储存及燃烧条件下发烟情况)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木材品种不同,它们产烟的密度相差很大,其中红松产烟少,而榆树、枫木、白桦等则多很多。 发烟密度MSD与木材本身的密度呈正相关关系,越结实的木材,发烟越多。 这 主要是因为木材的密度越大,它的导热性就越好,木材表面温度上升的比较慢,热解速度降低,容易造成燃烧不充分,燃烧速度降低 。

同时, 木材本身的含水量也与发烟量密切相关,水分的蒸发吸收了大量的热能,从而延长了从干燥准备到有焰燃烧再到无焰燃烧的过程,造成越潮湿的木材烟越多 。

大量的烟气颗粒物携带着未能及时燃烧的硫氧化合物、醛、多环芳烃等气体散布到空气中,被称为 “木材燃烧烟雾颗粒物” (WSP),WSP与多环芳烃等化合物被人体吸入后会沉积在肺部,经年累月可刺激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6(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促炎症因子, 这些因子已经被证实是引起肺部炎症以及某些严重疾病的重要诱因 。

(现在你觉得弥漫在乡村上空的炊烟是浪漫还是空气污染呢?)

目前在大多数城市和一部分农村都在推广以燃气代替烧煤和烧柴,这将大大减轻空气污染。

城市燃气主要以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为主,有些农村地区没有条件通燃气管道,但许多也用上了瓶装燃气,少数地方自建沼气池用沼气做饭,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无论是烧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或沼气,都极少产生固体颗粒物的排放 。

(天然气的火焰)

煤气就是一氧化碳 ,它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除此之外没有其它化学物质产生,比较环保,但因为热值比较低,现在除了工业锅炉和化工原料,民用的少了。

液化石油气中主要成分是丙烷(C₃H₈)和丁烷(C₄H₁₀) ,还有一些其它的烷烃。它的热值是木材的三倍以上,燃烧后的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并且燃烧无烟尘无废渣,储存和运输条件也不怎么苛刻,因此被广泛用于化工原料和民用燃料。

天然气和沼气是一种东西,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₄) ,甲烷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汽,因此是一种无污染的清洁燃料。

(烧气比烧柴要干净得多)

尽管柴草取之于自然,燃烧之后的灰烬又可以回到自然充当肥料,但在燃烧的过程中它会释放大量的烟尘和一些挥发性的多环芳烃等气体,这些烟尘尽管看起来有些浪漫的气息,实际上它是一种空气污染物,并且会对我们的 健康 造成伤害 。

相比之下,无论是煤气、液化气还是天然气,它们在燃烧时都不会产生烟尘,有害的挥发性气体也极少,因此燃气比烧柴草要更加环保。

(这样的“浪漫”还是少一些的好!)

浪漫与 健康 ,你选择哪一样呢?

烧柴与烧气,谁最污染环境,我是一位农民,谈化学知识,我不懂,但我可以想象一下。在封闭的屋里烧柴时,人民感到呛人。超过一定时间。人就会设法跑出来,因为太呛人了。如果在封闭屋里加上气。我想人就会不知不觉中死去。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烧柴烟雾燎扰,但是比看不见的气,安全多了。

另一方面看,自然界的能源,应该最无污染的是太阳能,水能,风能。因为它们取之不尽,真正对环境没一点污染,除了这三样外,应该是柴草了。虽然产生污染,但是它产生的二氧化碳是作物吸引的气体,与动物的相互补充,所以地球生存到今天,也没有看见乌烟瘴气的天气,而是工业化加快雾霾的天气。

我们再来想一想,气是怎样产生的,气可以分方两大类,一是天然气,另一种是煤气,大家都知道天然气是开采的,那么怎样开采。开采是否产生污染,提练是否产生,从开采,生产,运输,到家庭使用是否就不会污染呢?不能只盯着用的过程,就是用的过程是否产生污染,我看还是值得研究的。

而柴草怎么产生的,大家都应该知道,农谚说的好,树长千年当柴烧,就是 历史 [说柴草就是烧锅的,如果柴草不烧锅,也是会烂在地里的,实际上也是污染,只是看不见而已。

从上面我的看法,我想专家就不要想点子卖气了,城里人烧气,农村人烧柴,都顺其自然吧。

这种对比本来就是不怀好意,刻意引起口水战来达到某种目的,具体什么目的大家应该能猜出来!

有些人总是热衷于从专业领域去分析,比如烧柴与城市烧气的化学反应的利用率和废物排放的多少等等,甚至会有看起来非常专业的数据加以支撑。

但事实上呢?两者本来就没有多少可比性,单纯地从农村烧柴与城市烧气的燃烧效率来看,烧气效率更高,而烧柴由于效率偏低,常常不能充分燃烧,会排出很多浓烟!

但无论如何烧柴是直接取之于大自然,中间几乎没有任何环节,直接拿过来就能用,而烧气呢?需要经过多少环节才能最终达到每个家庭?最开始的勘探,开发,运输,铺设管道……每个环节都一定会有很大的能源投入,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污染环境的情况!

况且,烧柴理论上是可再生的,而烧气理论上烧一点就少一点,是不可再生的!对燃气的过渡开发不单单对地球环境有破坏,对地球地质结构也会有影响,这种影响是长期性的,甚至是不可逆的!

我们的老祖宗烧柴都烧了几千年了,没见过对环境有多少污染,如今环境大气污染严重了,就拿烧柴说事?故意转移问题的本质所在?拿烧材与烧气这种表面性东西做文章?

环境的保护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城市化于环境污染也不一定非得划等号,但谁也不能否定过去几十年我国用牺牲环境来换取城市化和经济告诉发展的策略,虽然我们不想这样,但事实上已经发生,我们要做的是转型经济,保证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是农村的,我也烧柴,当然也用气!从能量守恒来说!其实提高柴火灶的热能利用率!比烧气环保!因为这些秸秆,稻草,柴火,充分燃烧以后,硫化氢这些东西!比液化气天然气要少!我家里有大灶,小灶!菜多的时候大灶,少的时候就小灶!这样柴火就少用不少!

现在很多地方都有高效灶了!那用起来,不会比气差!而且烧完的灰可以做菜肥,循环利用!气的话终究是不可再生或者说缓慢再生资源!

题主要是这样比的话,那么肯定是农村烧柴对环境损害大。从化学层面分析,天然气燃烧后产生的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而燃烧干柴产生的除了二氧化碳和水之外,还有各类有害物质,比如固体颗粒和有害气体,以前在农村生活过的伙伴就应该知道,燃烧干柴产生的滚滚浓烟是非常刺鼻的。

不过,拿烧柴与烧天然气相比根本没有任何意义,要是农村里面也通上气或者农民能够消费得起天然气,谁还愿意天天被烟熏呢。要比对环境影响大小,农村烧柴应该和城市工业废气和 汽车 尾气相比,这样才公平。现在的城市已经被大量雾霾笼罩,而农村依旧蓝天白云。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有义务去保护环境,可是经济差距造成了这种不平等,到头来农村又是禁止焚烧秸秆、又是禁止使用柴灶,这对农民是不公平的,一会以来,农村对环境的影响可以说四微乎其微的,地球上千年的刀耕火种还抵不上短短几十年的工业废气。

要说两者哪个污染严重,那肯定是煤气天燃气,天然气的开采要用多少能耗?本身带来多少污染?局部地理失衡会带来地震等灾害系数的增加,天然气运输储存物的生产运输安装又要污染多少空气?只是这种污染可见性低,给人的直觉是比较卫生的,岂不知只要燃烧产生的能量一致,其氧化反应的生成物也基本一致,只是柴火产生的氧化物可见度高,属于大颗粒空气杂质,但可沉落可转化度高些,柴火产生的灰分是很好的多元肥料,缺点是柴火燃烧不好的情况下一氧化碳多些,只要改进柴灶即可有效解决,而柴火的来源是绿色植物,绿色植物没有污染,而且产生大量氧气净化空气,柴火的生成和燃烧本身只是自我循环的自然回归……其实现在比以前烧柴火的少很多了,所谓污染大都与烧柴关系并不大,主要还是与 汽车 尾气和各种冒烟的工厂污染的关系比较大些,可那又是发展的需要,基本生活需要和发展需要到底哪个该给哪个让路呢?我觉得还是让人们自由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自主选择的好,不应该强推哪种方式,而且发展为什么的问题还是要摆正关系

烧气和烧柴谁更环保,谁对地球损害小,不是一两句好话能说清楚的,也不是现实能说说清楚的,只有让后代,用 历史 客观的去评论。

不论是烧柴还是烧气,其实都是人类在不断改变生活方式的一种进步。咱就拿农村烧柴来说,其实农民最懂得环保,和再利用,农民烧柴的过程就是充分利用柴火的一个过程,先是点火,利用大火把柴锅烧热把饭菜做好,搭灶也充分利用了抽期原理,让灶膛内有充分的空气,使柴能充分燃烧,在做饭菜的同时,利用烟道向上升的道理,又搭了和灶台连接的土炕,让烟在炕洞里循环,也是把多余的热量通过烟道的土炕散热,用余热把土炕烧热取暖,同时还能把燃烧过后的灰尘浓烟等小颗粒物,在炕洞内降下来一部分,然后通过烟囱又降低一部分,这时一般烟囱出来的都是淡淡的清烟。这是一个燃烧过程,其实污染很少,再说一下烧的柴,都是山里农村常见的绿色植物,今年烧了明年又长出来,用了那句不恰当的比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循环利用,周而复始,是永远烧不尽的燃料。

燃气呢,清洁,干净方便,是一种矿藏,是时下人类比较好的一种能源选择,在各方面的对比中,都比柴火要方便清洁,但开埰和分布不均匀,随说使用污染较少,但开采和运输也不是不计成本的,最为关键的是它是一种一次性的燃气烧完就没了,不向柴火那样能周而复始没有穷尽,同时开采也是破坏环境的一种,烧完也就完了。其实人们只看到时下燃气的方便,真正要显现燃气的利避只有让后代评说,不是现代人所能断定的,不向柴火那样经历了几千年实践得来的结果。

这个问题恐怕是本人回答更合适。

首先,要先懂得什么叫污染和影响更大?

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引起生态失衡,危及人类和生物的生存与发展。

影响大这个不好解释。姑且理解成短时间内与原状态有比较大的不同吧。

如果同意以上的解释,则问题就简单了。相同的条件下,农村烧柴火,排放的固体微粒、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要比城市烧煤气多,因而对地球环境影响大。

柴火来自自然界植物生长,是可再生能源。今年消耗了,明年继续产出(建立在不扩大砍伐规模上)。而煤气则是将千百万年形成的不可再生(短期无法形成)取出来使用,用一点少一点。从这个角度上说,农村烧柴火比城市烧煤气造成的污染小(因为没有污染)。问题是:你让城里人吃生米?

凡事总有利有弊,关键是要做到利大于弊。城市烧煤气是污染最少的办法之一了。

如果,大量地绿化环境,增加自然界的自我净化能力,加上用尽一切办法节约资源消耗,那么,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影响就小,地球这个人类家园会越来越美丽的。

烧气相对于烧柴而言,当然是烧气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小。当然这里指的是空气污染。在温室效应日趋严重的今天,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同样重要。

烧气一般烧的是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沼气,他们燃烧时一般很充分,并不会像柴草那样产生巨大烟尘。目前城市主要是烧天然气和罐装的液化石油气。

天然气和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丁烷C3H8和丙烷C4H10,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从化学成分上就可以看出,他们燃烧后的产物主要就是二氧化碳,根本不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危害。

在北方的冬天,由于取暖需求旺盛,特别是在农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要烧木材取暖。北方的冬天雾霾特别严重,这就是主要污染源之一。特别是在那种盆地地区,天气干燥少风少雨,情况就更加严重。

木材主要含有碳、氢、氧,以及含有氮、磷、钾、硫等元素。由于木材中一般或多或少都会含有水分,特别是那种湿柴,很难完全燃烧,就会产生大量的烟尘。我们看到烟囱中冒的那种白烟其实就是大量水汽以及固体小颗粒、有毒有害气体构成的混合物,是PM25的来源之一。

在北方农村生活久了,如果细心点,你就会发现,那种疏松的干木材燃烧时,基本上不会产生什么太大的烟尘。由此可见木材的密度越大,含水量越高,不完全燃烧的成份也就越多,产生的烟尘也就越大。

在古代富人家里用的木炭,就是由密度高的木材在密闭环境中加热脱水碳化而来,由此产生的木炭就可以在室内燃烧而不产生大量烟尘。以前也有烧木炭的,现在管理的比较严,没那么多了。

烧柴时还会产生各种少量有毒有害气体,北方农村喜欢烟熏腊肉,如果长期大量使用的话,就很容易产生致癌。当然这个也看个人身体状况,并不是说一定会得癌症。由于经济限制,就是这么个状况,尽量不要长期食用太多烟熏腊肉。

在古代是没有雾霾的,那么为什么现在有雾霾?主要还是人口暴涨,庞大的需求必然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

除了农村烧柴之外,在城市地区大量烧煤也会造成很大的污染。 汽车 尾气也占了一个大头,还有需要大量排放废气的工业生产,除此之外还有建筑施工等原因。

从现实观察来看,农村基本上很少有雾霾,雾霾还是主要集中于城市上空,这与城市人口密集有很大的关系。人多了,排污量也大,自然空气污染更严重。

由此可见,不能把雾霾的源头都怪在烧柴上面。

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在一些小城市还在烧煤,农村很多都还在烧柴。由于国家的大力推广,部分农村地区在大力新建沼气池,不过目前效果并不良好,有些都被弃用了。

(正在建设中的沼气池)

除了无人区以外,全国99%以上的地区基本上都通电了,有些人可能觉得为什么农村不直接用电?这主要是受限于经济条件。山上的树木本来就多,烧柴只是费一些力气,若是用电每月就要多花上几百元,农民的收入本来就微薄,这无形中增加了一笔负担。有些地区的电压也不是太稳定。

农村居住比较分散,天然气管道铺设成本较高,因此并不实用。不过有些农村地区比较富裕的,现在也开始使用罐装的液化石油气了,但目前依然是少数,还是烧柴和烧煤的比较多。

目前农村基本上都禁止焚烧秸秆,国家也在大力推广新能源 汽车 ,比如纯电动 汽车 ,用以缓解日趋严重的污染问题。

由此可见,烧气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不过经济所限,烧柴在农村还是广泛存在的现象,目前并不能一竿子打死。其次农村烧柴也主要是用于取暖做饭,需求量并不是太大,一般也只是用的树木的枯枝和农作物的秸秆,因此并不会对林地保护造成什么影响。

未来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除了技术进步以及新能源的成本下降以外,还要政府大力推广补贴。整个 社会 共同努力,大家才能过上无污染的新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285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