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有几种界定方式:最宽泛的是指美国**业,包括不同城市、不同规模的**制作和发行公司;狭义的“好莱坞”是指“七大金钢”公司(俗称“主流片厂”,包括时代华纳、迪斯尼、福克斯、派拉蒙、环球,哥伦比亚、米高梅);地理概念的“好莱坞”是指大洛杉矶市当中的一个镇,山坡上有个巨大的“好莱坞”(Hollywoodland)字样,但只有派拉蒙一家主流片商坐落该市。
以时间坐标来看,“好莱坞”大约从1904年起,叙事形式(剧情片)成为**产业中最突出和最重要的形式。这时,好莱坞开始成为世界**工业的强势力量。1908——1927年是经典好莱坞**的发展阶段。1910年左右,许多**公司开始迁往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的一个小镇,好莱坞成为**公司的主要聚集地。到1920年的10年间,许多小公司逐渐合并成为一些大公司。在这种大众化生产体系的制片厂里,美国**开始形成了完全倾向叙事形式的**制作。爱迪生公司的一位导演埃德温鲍特是第一个运用叙事连贯性与发展的原则来拍片的导演(相对于早期的杂耍式小喜剧的影片,是一种前古典的叙事**)。鲍特的影片《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1903),片中我们看到一对母子被消防员救了两次,一次从屋里拍摄,一次从屋外拍摄。虽然该片运用了一些重要的经典叙事因素(如一个消防员预感火灾将发生,一连串拉着警报的消防车开到现场的镜头),但鲍特在当时还没有认识到应当如何运用两个镜头的交错剪辑,来传达给观众一个完整的故事与剧情。
鲍特的另一部**《火车大劫案》(1903)则可以称为经典好莱坞**的原型。剧情发展已经具有清楚的时间、空间和逻辑上的线索,从劫匪开始抢劫到最后被歼,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步步的发展。
好莱坞导演格里菲斯的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和《党同伐异》(1916),其叙事语言的开创性具有让**可以和音乐、戏剧、小说等门类一同站在艺术品的行列里的划时代的意义。这两部影片已把一个场景分成几个镜头,交叉运用远景和大特写,并且他赋予了这些手法强烈的动机或理由。在情节处理上已不仅是简单交代救援者与受害者之间的救援行动,而是发扬光大为经典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格里菲斯把剪辑句法的基本要素变成精确有力的语言,被**学者叫做“经典剪辑”。经典剪辑用剪辑来增强戏剧效果,而不是只达到一些纯粹表面的目的。并且把动作分为一系列镜头,仔细选择和安排远景、中景、近景镜头,并不断改变观众视点,是主观的连续性,即包含在连起来镜头中的联想。用一个比喻来说,汽车在早期已经具备前后四只轮子,一只方向盘,驾驶仓等一直到今天汽车基本不可或缺的要素。格里菲斯的**对于**叙事,尤其是经典好莱坞**的叙事就是那四只轮子和一只方向盘。
到了无声**的尾声,也就是20年代末期,经典好莱坞**已经发展出相当复杂的格式,声音和色彩等**新技术的出现也对经典好莱坞**的叙事产生了显著的影响。30—40年代经典叙事的好莱坞**达到高峰,并很快风靡全球。60—70年代在经历了漫长的低谷时期之后,好莱坞**工业完成了向新好莱坞转化的过程,又迎来一派繁荣。出现了一批被称为“**业的小伙子”的年轻导演,他们对经典好莱坞叙事传统充满了敬仰之情,他们遵循经典**类型片样式,但又加入了许多个性化风格。高科技的运用也更加丰富了好莱坞**的叙事手段。弗朗西斯科科波拉《教父》(1972);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1977);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大白鲨》(1975);马丁斯科西斯《出租车司机》(1976)等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值得一提的是马丁斯科西斯,他是典型的从小看好莱坞**长大的一代人,深受好莱坞**文化熏陶,同时又是在好莱坞统治下的美国**界生存,他可以娴熟的把经典好莱坞**叙事手段运用到自己的作品里,讲出一个又一个经典的好莱坞的**“好故事”,同时他把理念和思考蕴含于故事之中。首先有一个让观众满意的故事,然后观众再考虑去接受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即由感性到理性,讲故事一直是他传达感情和思想和有力武器。斯科西斯的影片中还运用了许多大胆的新技法,大量的跳接,突如其来的定格,和许多大胆的特技,这是传统好莱坞没有的。但这些技法以观众认知为基础,具有巴赞所说的“逻辑性”,所以仍然保持了观众的幻觉。与欧洲许多导演不同,他的**仍是观众视点,他在观众视点和导演视点中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他们否认那些“隐而不见”的叙事和“消极”的看片的经典原则,他们极力张扬个性化的艺术创作,也许斯科西斯们的探索正是当代**发展方向和经典好莱坞**的未来走向。
美国著名**史研究专家罗伯特艾伦和道格拉斯戈梅里合著的《**史:理论与实践》指出:“自本世纪以来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风格被称为经典好莱坞叙事风格。这个术语意指**元素的一种特定组构范式,它的整体功能就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讲述一个特定类型的故事。经典好莱坞**叙事包括一条连续的因果链,动因是某个角色的欲望或需求。通常的解决方式就是满足那些特定的欲望或需求……经典好莱坞风格的历史重要性在于到20年代后期,好莱坞风格作为叙事影片创作的独家风格已为世间大多数人所接受。其他风格则被好莱坞风格的阴影所遮没,并且要在好莱坞风格所建立的标准面前受到评判。对于**史学家来说,好莱坞风格提供了一种在历史上可以界定的标准,一种美学参照系。其他风格将被联系于这种参照系加以评估,参照系内的影片和影片创作者亦会因之而确定各自的位置。
显然,经典好莱坞**的“整体功能就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讲述一个特定类型的故事。”而这种“特定的方式”就是三四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戏剧化风格,并进而形成了好莱坞全盛时期所特有的类型**,使得好莱坞影片可以归纳为一个个“特定类型”。因而经典好莱坞**曾经也被称为“戏剧式**”。
二、经典好莱坞**叙事结构策略
西方戏剧在舞台上讲故事已经有几千年历史,早在古希腊戏剧就已经开始形成完整的5幕式戏剧结构(序场Prelude、开场Introduction、发展Development、解决Resolution、尾声Epilogue)。经典好莱坞影片很“霸道”的把借用这一结构样式讲故事的**结构方法归入自己名下。当然戏剧按照冲突律结构剧本,虽也适用于**剧作结构,但“**在应用这一定律时必须注意一些重要的特殊条件。”(美国**和戏剧理论家劳逊语)
在经典好莱坞叙事结构中还有一种以序曲、主题、第一主题变奏、第二主题变奏、主题再现、尾声这一交响乐为蓝本形成的“**交响乐结构”方式,本文不做展开了。
1、序曲和尾声。古希腊戏剧多在广场集市上演,人来人往环境嘈杂,序曲的功能是等待观众,帮助观众情绪沉静下来。序曲往往既没故事也没人物,只有音乐。尾声的功能是让观众平静的回到现实。六十—八十年代好莱坞**倾销年代,**放映前广告已放映一会了,所以**往往从第一个画面就开始进入故事。中国导演张艺谋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第一个画面巩俐就开始讲话了,就是一个例子。尾声则由于故事已结束,就是让观众等灯亮起来的作用,也被很多剧作者和导演所舍弃。早期经典好莱坞**都是严格按5幕式进行结构的,八十年代以后的叙事结构变成了没有序曲和尾声,只有开场、发展、解决的三幕式成为主流。这一演变不是美学因素造成的,而是环境造成的。
2、“起、承、转、合”。中国古典派在文章结构的讲究上有“起、承、转、合”的概念。这个结构故事的总结和经典好莱坞**叙事结构开场、发展、高潮、解决有着神似的相象。
开场(Introduction),在这一部分中编导的主要目的在于“破题”,即介绍剧中明星人物并介绍他的对手,设置一个矛盾或危机。开场要求“开门见山”,是在富于动作性的冲突中展开的。任何叙事艺术都以写人为中心,这个“冲突”往往体现为性格的冲突。开场部分应当以交待清楚重要人物之间的性格差异为要务,并且还要点明叙事的重心和基本情景。典型的方式是在开场时,尽量以连续发生的情节动作来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的好奇心。这种情形,可用“让观众陷在剧情中不能自拔”来形容。观众会在已呈现的事件当中推测可能的原因。
经典好莱坞影片《魂断蓝桥》的开场为例,便是在富于动作性的冲突中展开的。男主人公罗依和女主人公玛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乱糟糟的空袭警报中相见了,这是大情景。罗依是马上要上前线的军人,玛拉是一家纪律严厉的芭蕾舞团的演员,这是小情景。这些基本情景都不允许他们相爱。罗依是个浪漫贵族出身的军人,玛拉是一个平民之家务实的姑娘。罗依取走玛拉小护身符,没出席上司的宴会,却跑去观看玛拉演出,并把她私约出来,两人在“烛光俱乐部”约会。一个主动一个被动,还有英国传统社会传统等级观念的重压。这个开场部分就让性格冲突接火交锋,为未来冲突建立依据,也为悲剧性结局奠定了合理、可信的基础。
发展(Development),也叫“纠葛”,着重展示矛盾纠葛如何加强剧中英雄的困难与危机。不仅要展示剧中正反主人公的能量和目的,还要着重刻画剧中人物所面对险恶的环境。影片《魂断蓝桥》发展部分有五段戏,孤立起来看,各成段落。认真分析,上一段是下一段开始,下一段又是上一段的必然继续。另一种说法是前一个是下一个的准备,下一个是前一个的高潮。《魂》片作者正是按照“冲突律”的法则,经过仔细设计和安排,错落有致地把各个部分组织起来,以达到矛盾深化的目的。由于矛盾的不断深化,便也造成了戏剧艺术必需具备的那种紧张感。这种“紧张”必须逐渐加强,不能让它松弛下来。困难点要越来越难才好看。姐姐反对完,妈妈反对,爸爸再反对,这是琼瑶剧常见的败笔,同一性质的反对张力一样,这就不是层层递进的紧张了。阿契尔在《剧作法》一书中说:“戏剧的秘密的最大部分在于一个词“紧张”。而剧作家技巧的主要内容就是在于产生、维持、悬置、加剧和解除紧张。”
经典的发展结构为了不断加强这种紧张感,往往要遵循一条原则,即按照情节发展的逻辑,顺序地把来龙去脉交待清楚,是剧情能够以步步相逼的发展威势,奔赴高潮。它必须按照因果关系,把段和段、场和场,循序渐进地、承上启下地、合情合理地连接起来。
大部分的情节发展模式是:因果关系通过不同方式改变角色的境遇。最普通的一种就是——所知信息的变化。经常,角色在剧情发展过程中获得了某些信息,其中有一些在剧情转折时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还有目标引导的模式,及它派生出的找寻模式和调查模式等。时间与空间也提供情节发展的不同模式。
经典发展模式强调戏剧的整体性,表面上合理的动机,各个组成部分的连贯性。每一个镜头都不露痕迹的过渡到下一个镜头,力求使动作顺利地开展,造成一种不可避免的感觉。为了增加冲突的紧迫感,有时会加上某种最后期限,从而强化感情。尤其是在早期经典好莱坞**中,经典发展模式往往有两条情节线索,与主要的动作线索同时展开一个罗曼蒂克的爱情故事。在爱情故事中,一对次要恋人与一对主要恋人同时出现。
高潮(Highest Point),**叙事中的高潮是指戏剧性进展(在情绪、剧情、力度方面)最高点。经典好莱坞**叙事高潮并非必然是一场激烈的戏,只需要情绪激烈就行了。在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那场经典的淋浴凶杀戏中(第一幕最后),凶残、血腥的表现远比最后在地窖中发现母亲尸体要多。高潮也更不一定是一种戏剧性突变。相反,高潮完全可以是一次意料之中的、期待着的对抗。例如经典类型片中的西部片和侦探片中,表现为主人公和对手公开发生接触对抗。一方胜利、一方失败。
经典好莱坞叙事结构中的高潮往往是结构的顶点,是冲突从量变到达质变的时刻。在《魂断蓝桥》中,如果说发展部分还只是矛盾经历着量变的过程,那么,当一直作为伏线处理的“等级差距”这一新的矛盾突现出来时,促使原有的矛盾产生质变,形成了全剧的高潮:玛拉作出了最后的抉择,她奔向罗依母亲的房间,向罗依母亲剖白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在高潮这一时刻里,人物往往将其精神本质最鲜明地表露出来。高潮时刻的玛拉个性鲜明夺目:她是一个受正统观念深深束缚,一个肉体虽遭污辱而心灵至纯至美的女性。在高潮这一时刻里,体现在整个冲突中的两种力量,谁胜谁负也已被确定:在纯洁爱情和传统观念较量中,玛拉终于失败了。
西方的画作总有焦点最中心的地方。西方的画作很自然的就能把欣赏者的目光引到视觉焦点上,这是其技巧的必然。与之相对应的,往往一部两小时片长的经典好莱坞叙事影片在其时间的正中点:一个小时的时候,会有一个重要的转折,那就是“次高潮”(1st culmination)。
解决(resolution),高潮之后的部分,是矛盾冲突的结局。原则上,任何叙事都会走向结局,结局往往意味着故事中所展示的矛盾冲突,获得了解决(至少作出了解答)。大多数经典好莱坞叙事影片都会呈现一个封闭性的结尾,不留下任何未解决的问题,寻找一个最后的结果来完成因果链。观众通常会知道每个角色的命运,每个秘密的答案和冲突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这些特征都并非叙事形式所必需。按照经典的传统,在喜剧中是婚礼或舞会,在悲剧中是死亡,在一般戏中是团圆或恢复正常生活——结束。最后一个镜头出于它的特殊地位,往往是某种哲学概括,总结前面这些素材的意义。
3、好莱坞最新写作观念——搭桥式
美国学者托马斯沙兹在《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一书中指出:“好莱坞制片厂实际上逐渐把影片生产的每一个阶段都标准化了,从叙事的构思到最后影片投放市场。”好莱坞这种标准化的制作是与好莱坞观众密切联系协调的结果,是一种对观众集体价值和信仰的应答手段。市场的成功必然鼓励重复,而任何叙事模式,甚至在**叙事一般语法中的一个孤立技巧的演变,也都是制片人和观众之间持续进行交换的结果。观众的反应最终决定了一个故事的叙述范式或技巧是否需要重复或者进行更改,并最终在**生产系统内加以成规化。
我们来简略的浏览一下经典好莱坞**生产要经过的几十道工序:首先由制片人提出拍片意图,交编剧部门编造故事,确定情节,再到“噱头部”增添笑料,补充滑稽场面,次要情节,然后便到专门设计对话的部门写出对话。剧本定稿后,交由总导演分配给负责各个场面的分导演,安排协调调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部经典好莱坞叙事剧作的创作并完成,并不像一幅画作或小说往往由一个人独自构思创作而成,而是一个集体进行的项目。比如小说的结构并不重要,小说家信笔写来的多,读者对小说阅读是乱翻也能看懂的。而**,尤其是经典好莱坞**是线性叙事的,故事结构必须很严密,要严丝合缝才行。
好莱坞不同工序的编剧们是靠什么来结构出叙事的框架的呢?看了对下面一张图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答案:好莱坞的编剧们更象一群盖大桥的建筑工程师。他们新开发的剧作法叫“搭桥式”。
故事进入点 次高潮 高潮
Ⅰ Ⅱ Ⅲ
序幕 开场(破题) 发展(纠葛) 解决 尾声
第一个桥墩 第二个桥墩
(动机) (目标)
我们知道盖一座桥并不是从河的一边垒到另一边,而是先垒起中间承重的桥墩,再搭两边桥板。好莱坞的“工程师”们结构剧本也同样不是由头写到尾的,而是先找到图中所示的“动机”和“目标”二个桥墩。从这里开始建立全剧的叙事结构。第一个桥墩是故事的进入点,“工程师”们苦思冥想的是找到怎样一个“意外”造成故事进入。在第一个桥墩首先他们要解决的是主人公的动机问题。经典好莱坞影片的叙事中,主要由心理因素引发的剧情因果链几乎是所有叙事事件的动机。第二个桥墩在全剧的高潮,这里是主人公的目标所在。只有这两个部分扎扎实实的想明白,看透了,结结实实垒起来,才可以由此而开始铺展桥面。这就是“搭桥法”的核心之所在。这个方法虽然匠气,但对于结构一部经典叙事的好莱坞影片又是很实用的办法。
以前一本影片的胶片长度是10分钟,一部120分钟的好莱坞**就是12大本胶片,一部影片也就是由12个事件来组成,这就是机械性的习惯,也是暗藏在观众心中的习惯,即10分钟一过就期待下一个事件。建桥的工程师挑选建桥的材料要权衡长短尺寸和重量。好莱坞的“工程师”们则以时间为单位裁剪素材,长于10分钟完成的事件,15分钟减掉5分钟就好了,不足的补齐就OK了。时代的进步,现在**观众的欣赏节奏加快,要求6-8分钟要完成一个小事件,这样一部120分钟的影片要求有16个左右小事件组成。
“工程师”们修改润色剧本总是从小的事件的裁剪入手的,然后再去分析大的结构,以是否匀称为好的标准。这是好莱坞剧作“工程师”们把握节奏最简单而有效的办法。
三、经典好莱坞**叙事技巧策略
1、 蒙太奇技巧:美国**导演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等影片中创造性的在场面之内进行大量的切换,直接把戏剧性空间解构,然后重新组合以适应观众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并由此发展出后来成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的一种拍摄和剪辑语法:用主镜头或交待镜头建立一个故事的发生地点,然后,当动作发展时,切至人或物的中景,在戏剧性高潮时用特写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很显然,这种叙事蒙太奇是建立在观众对事物理解的心理逻辑之上的。因此容易被观众所理解和接受,或者说,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的叙事而对其中蒙太奇叙事技巧却习焉不察。这种把自身隐藏起来的正是一种所谓“透明”的叙述。这种叙述方式造成了观众的幻觉,使他们相信好莱坞的那些传奇。
2、 观点选择:经典好莱坞观点包括主观(subjective)、客观(objective)、绝对客观(absolute objective)、全知观点(omniscient)、作者观点(author’s)、多重观点(multiple)、复合观点(combination)。
经典好莱坞**的叙事众多技法中最明显的倾向是采用“客观化”,意即呈现一个基本的客观故事,在此基础上穿插人物的“知觉主观”和“心理主观”视点。因此,经典好莱坞叙事**通常都用非限制型的叙述手法。即使观众只注意一个人物,我们也可以通过剧情获取剧中人所不了解或没听到的信息(《西北偏北》、《公路勇士》是这种倾向的好例证)。这种手法只有在某些主要依仗神秘的类型所片(如侦探片)中才废弃不用。
经典好莱坞叙事并非一味鼓励观众对影片中主人公的绝对认同,实质上“**最终的威力,尤其是经典好莱坞传统的威力在于主观认同与客观超脱之间,参与动作与观察动作之间的张力。”经典好莱坞**在煞费苦心地让观众积极实现主观认同而参与情节之中的同时,又通过精心的安排让观众置身于这些中心人物之外,让观众处于一定的审美距离而观看剧中人的表演。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摄影机的正/反拍(被摄对象)镜头叙述模式和全知的叙述模式交互运用。一方面,在正/反拍镜头中,影片让剧中人直接为观众组织戏剧性空间,只有剧中人在看的时候,观众才在视觉上看到剧中所看到的物理空间,从而直接鼓励观众和剧中人物产生强烈认同,观众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成为剧情动作的参与者。另一方面,当摄影机采取全知的叙述模式时,观众对剧情的了解就远远大于剧中人对剧情的了解,观众就实际上进入到一个和导演无意的共谋:即观众和导演都在剧中人“上面”,犹如上帝一样俯视剧中人物困境。这时观众对剧中人物的认同转移到对导演的认同,观众从剧情的参与者转移为旁观者。
3、 角色结构谱:经典好莱坞影片的角色往往有如下几种:正面人物(protagonist)、反面人物(antagonist)、配角(supporting)、主动角色(active)、被动角色(passive)、刻板角色(cliche)、单线人物(one-string)、圆形人物(round)、扁平人物(flat)。
俄国学者费拉基米尔普罗普在他的《俄罗斯民间故事研究》中认为故事中的众多身份,面目各异的人物却不外乎七种角色,普罗普将其称为七种“行动范畴”。分别是:①坏人②施惠者③帮手④公主,或要找的人和物⑤派遣者或出发者⑥英雄或受害者⑦假英雄。
应该说不论是叙事**还是民间故事,类型化的人物是它们共同的叙事基础。经典好莱坞**往往追求人物形象的类型化。所谓类型人物,正如英国文艺理论家福斯特所说,就是具有单一性格结构的人物,也就是说可以用一个专有名词或集合名词便能够概括的人物。福斯特认为,文艺作品中类型人物的最大好处就在于,读者或观众可以轻易地分辨他们并记住他们,这种类型人物善恶分明,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界限十分清楚。当然这种类型人物最大的弱点在于, 人物性格未免太露太浅,缺乏足够丰富的性格内涵。好莱坞生产的大量西部片,主人公几乎都具有善恶分明的类型化倾向,无论是英雄牛仔与印地安人、警长与匪徒几乎全部都可以用类型化来划分。
4、 对白技巧:经典好莱坞**对白有如下几种功能:带动故事情节;表现角色内心;介绍源由、背景、过往;定下调性。
讲几点编剧们写对白时小心的地方。不要出口成章,小心佳句,单看很好,放角色口中则不好。激动时不可说明白话。要人说人话,不要太完整。“一个破碎的我怎么去拯救一个破碎的你,,,,”这就是一句日常口头不会说的话,写成对白是败笔。舞台上长篇大论的对白用的多,放到**里要小心。《苏菲的抉择》和《德克萨斯州的巴黎》两片中都有长达十几分钟的精彩的长篇对白,它要求首先演员要棒,其次故事要堆叠到那个情绪和意境才可以。对白还可以用来转场,也能构成沟通。对白勿与视觉重复,但可与视觉相辅。好莱坞编剧们最老套的对白的信念:最后一句话最有力。
5、节奏的控制:文章的作者控制文章节奏的手段是段落。**控制节奏的办法很类似,一段**是用开场和收场的视觉的标点符号——镜头来分段。空镜、摇镜、淡出淡入等都可以起段落逗号和句号的作用。经典好莱坞**的转场有时间转场、空间转场、情感转场、空镜转场、余音戏转场等转场手段。
6、 好莱坞剧本写作程序:一般是这样的顺序构想(idea)、本事(synopsis)、角色研究(character
sketch)、故事大纲(treatment)、分场大纲(scene-by-scene outline)、剧本(script)。
一、经典好莱坞**叙事的形成和发展完善之路
“好莱坞”有几种界定方式:最宽泛的是指美国**业,包括不同城市、不同规模的**制作和发行公司;狭义的“好莱坞”是指“七大金钢”公司(俗称“主流片厂”,包括时代华纳、迪斯尼、福克斯、派拉蒙、环球,哥伦比亚、米高梅);地理概念的“好莱坞”是指大洛杉矶市当中的一个镇,山坡上有个巨大的“好莱坞”(Hollywoodland)字样,但只有派拉蒙一家主流片商坐落该市。
以时间坐标来看,“好莱坞”大约从1904年起,叙事形式(剧情片)成为**产业中最突出和最重要的形式。这时,好莱坞开始成为世界**工业的强势力量。1908——1927年是经典好莱坞**的发展阶段。1910年左右,许多**公司开始迁往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的一个小镇,好莱坞成为**公司的主要聚集地。到1920年的10年间,许多小公司逐渐合并成为一些大公司。在这种大众化生产体系的制片厂里,美国**开始形成了完全倾向叙事形式的**制作。爱迪生公司的一位导演埃德温鲍特是第一个运用叙事连贯性与发展的原则来拍片的导演(相对于早期的杂耍式小喜剧的影片,是一种前古典的叙事**)。鲍特的影片《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1903),片中我们看到一对母子被消防员救了两次,一次从屋里拍摄,一次从屋外拍摄。虽然该片运用了一些重要的经典叙事因素(如一个消防员预感火灾将发生,一连串拉着警报的消防车开到现场的镜头),但鲍特在当时还没有认识到应当如何运用两个镜头的交错剪辑,来传达给观众一个完整的故事与剧情。
鲍特的另一部**《火车大劫案》(1903)则可以称为经典好莱坞**的原型。剧情发展已经具有清楚的时间、空间和逻辑上的线索,从劫匪开始抢劫到最后被歼,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步步的发展。
好莱坞导演格里菲斯的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和《党同伐异》(1916),其叙事语言的开创性具有让**可以和音乐、戏剧、小说等门类一同站在艺术品的行列里的划时代的意义。这两部影片已把一个场景分成几个镜头,交叉运用远景和大特写,并且他赋予了这些手法强烈的动机或理由。在情节处理上已不仅是简单交代救援者与受害者之间的救援行动,而是发扬光大为经典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格里菲斯把剪辑句法的基本要素变成精确有力的语言,被**学者叫做“经典剪辑”。经典剪辑用剪辑来增强戏剧效果,而不是只达到一些纯粹表面的目的。并且把动作分为一系列镜头,仔细选择和安排远景、中景、近景镜头,并不断改变观众视点,是主观的连续性,即包含在连起来镜头中的联想。用一个比喻来说,汽车在早期已经具备前后四只轮子,一只方向盘,驾驶仓等一直到今天汽车基本不可或缺的要素。格里菲斯的**对于**叙事,尤其是经典好莱坞**的叙事就是那四只轮子和一只方向盘。
到了无声**的尾声,也就是20年代末期,经典好莱坞**已经发展出相当复杂的格式,声音和色彩等**新技术的出现也对经典好莱坞**的叙事产生了显著的影响。30—40年代经典叙事的好莱坞**达到高峰,并很快风靡全球。60—70年代在经历了漫长的低谷时期之后,好莱坞**工业完成了向新好莱坞转化的过程,又迎来一派繁荣。出现了一批被称为“**业的小伙子”的年轻导演,他们对经典好莱坞叙事传统充满了敬仰之情,他们遵循经典**类型片样式,但又加入了许多个性化风格。高科技的运用也更加丰富了好莱坞**的叙事手段。弗朗西斯科科波拉《教父》(1972);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1977);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大白鲨》(1975);马丁斯科西斯《出租车司机》(1976)等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值得一提的是马丁斯科西斯,他是典型的从小看好莱坞**长大的一代人,深受好莱坞**文化熏陶,同时又是在好莱坞统治下的美国**界生存,他可以娴熟的把经典好莱坞**叙事手段运用到自己的作品里,讲出一个又一个经典的好莱坞的**“好故事”,同时他把理念和思考蕴含于故事之中。首先有一个让观众满意的故事,然后观众再考虑去接受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即由感性到理性,讲故事一直是他传达感情和思想和有力武器。斯科西斯的影片中还运用了许多大胆的新技法,大量的跳接,突如其来的定格,和许多大胆的特技,这是传统好莱坞没有的。但这些技法以观众认知为基础,具有巴赞所说的“逻辑性”,所以仍然保持了观众的幻觉。与欧洲许多导演不同,他的**仍是观众视点,他在观众视点和导演视点中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他们否认那些“隐而不见”的叙事和“消极”的看片的经典原则,他们极力张扬个性化的艺术创作,也许斯科西斯们的探索正是当代**发展方向和经典好莱坞**的未来走向。
美国著名**史研究专家罗伯特艾伦和道格拉斯戈梅里合著的《**史:理论与实践》指出:“自本世纪以来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风格被称为经典好莱坞叙事风格。这个术语意指**元素的一种特定组构范式,它的整体功能就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讲述一个特定类型的故事。经典好莱坞**叙事包括一条连续的因果链,动因是某个角色的欲望或需求。通常的解决方式就是满足那些特定的欲望或需求……经典好莱坞风格的历史重要性在于到20年代后期,好莱坞风格作为叙事影片创作的独家风格已为世间大多数人所接受。其他风格则被好莱坞风格的阴影所遮没,并且要在好莱坞风格所建立的标准面前受到评判。对于**史学家来说,好莱坞风格提供了一种在历史上可以界定的标准,一种美学参照系。其他风格将被联系于这种参照系加以评估,参照系内的影片和影片创作者亦会因之而确定各自的位置。
显然,经典好莱坞**的“整体功能就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讲述一个特定类型的故事。”而这种“特定的方式”就是三四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戏剧化风格,并进而形成了好莱坞全盛时期所特有的类型**,使得好莱坞影片可以归纳为一个个“特定类型”。因而经典好莱坞**曾经也被称为“戏剧式**”。
二、经典好莱坞**叙事结构策略
西方戏剧在舞台上讲故事已经有几千年历史,早在古希腊戏剧就已经开始形成完整的5幕式戏剧结构(序场Prelude、开场Introduction、发展Development、解决Resolution、尾声Epilogue)。经典好莱坞影片很“霸道”的把借用这一结构样式讲故事的**结构方法归入自己名下。当然戏剧按照冲突律结构剧本,虽也适用于**剧作结构,但“**在应用这一定律时必须注意一些重要的特殊条件。”(美国**和戏剧理论家劳逊语)
在经典好莱坞叙事结构中还有一种以序曲、主题、第一主题变奏、第二主题变奏、主题再现、尾声这一交响乐为蓝本形成的“**交响乐结构”方式,本文不做展开了。
1、序曲和尾声。古希腊戏剧多在广场集市上演,人来人往环境嘈杂,序曲的功能是等待观众,帮助观众情绪沉静下来。序曲往往既没故事也没人物,只有音乐。尾声的功能是让观众平静的回到现实。六十—八十年代好莱坞**倾销年代,**放映前广告已放映一会了,所以**往往从第一个画面就开始进入故事。中国导演张艺谋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第一个画面巩俐就开始讲话了,就是一个例子。尾声则由于故事已结束,就是让观众等灯亮起来的作用,也被很多剧作者和导演所舍弃。早期经典好莱坞**都是严格按5幕式进行结构的,八十年代以后的叙事结构变成了没有序曲和尾声,只有开场、发展、解决的三幕式成为主流。这一演变不是美学因素造成的,而是环境造成的。
2、“起、承、转、合”。中国古典派在文章结构的讲究上有“起、承、转、合”的概念。这个结构故事的总结和经典好莱坞**叙事结构开场、发展、高潮、解决有着神似的相象。
开场(Introduction),在这一部分中编导的主要目的在于“破题”,即介绍剧中明星人物并介绍他的对手,设置一个矛盾或危机。开场要求“开门见山”,是在富于动作性的冲突中展开的。任何叙事艺术都以写人为中心,这个“冲突”往往体现为性格的冲突。开场部分应当以交待清楚重要人物之间的性格差异为要务,并且还要点明叙事的重心和基本情景。典型的方式是在开场时,尽量以连续发生的情节动作来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的好奇心。这种情形,可用“让观众陷在剧情中不能自拔”来形容。观众会在已呈现的事件当中推测可能的原因。
经典好莱坞影片《魂断蓝桥》的开场为例,便是在富于动作性的冲突中展开的。男主人公罗依和女主人公玛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乱糟糟的空袭警报中相见了,这是大情景。罗依是马上要上前线的军人,玛拉是一家纪律严厉的芭蕾舞团的演员,这是小情景。这些基本情景都不允许他们相爱。罗依是个浪漫贵族出身的军人,玛拉是一个平民之家务实的姑娘。罗依取走玛拉小护身符,没出席上司的宴会,却跑去观看玛拉演出,并把她私约出来,两人在“烛光俱乐部”约会。一个主动一个被动,还有英国传统社会传统等级观念的重压。这个开场部分就让性格冲突接火交锋,为未来冲突建立依据,也为悲剧性结局奠定了合理、可信的基础。
发展(Development),也叫“纠葛”,着重展示矛盾纠葛如何加强剧中英雄的困难与危机。不仅要展示剧中正反主人公的能量和目的,还要着重刻画剧中人物所面对险恶的环境。影片《魂断蓝桥》发展部分有五段戏,孤立起来看,各成段落。认真分析,上一段是下一段开始,下一段又是上一段的必然继续。另一种说法是前一个是下一个的准备,下一个是前一个的高潮。《魂》片作者正是按照“冲突律”的法则,经过仔细设计和安排,错落有致地把各个部分组织起来,以达到矛盾深化的目的。由于矛盾的不断深化,便也造成了戏剧艺术必需具备的那种紧张感。这种“紧张”必须逐渐加强,不能让它松弛下来。困难点要越来越难才好看。姐姐反对完,妈妈反对,爸爸再反对,这是琼瑶剧常见的败笔,同一性质的反对张力一样,这就不是层层递进的紧张了。阿契尔在《剧作法》一书中说:“戏剧的秘密的最大部分在于一个词“紧张”。而剧作家技巧的主要内容就是在于产生、维持、悬置、加剧和解除紧张。”
经典的发展结构为了不断加强这种紧张感,往往要遵循一条原则,即按照情节发展的逻辑,顺序地把来龙去脉交待清楚,是剧情能够以步步相逼的发展威势,奔赴高潮。它必须按照因果关系,把段和段、场和场,循序渐进地、承上启下地、合情合理地连接起来。
大部分的情节发展模式是:因果关系通过不同方式改变角色的境遇。最普通的一种就是——所知信息的变化。经常,角色在剧情发展过程中获得了某些信息,其中有一些在剧情转折时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还有目标引导的模式,及它派生出的找寻模式和调查模式等。时间与空间也提供情节发展的不同模式。
经典发展模式强调戏剧的整体性,表面上合理的动机,各个组成部分的连贯性。每一个镜头都不露痕迹的过渡到下一个镜头,力求使动作顺利地开展,造成一种不可避免的感觉。为了增加冲突的紧迫感,有时会加上某种最后期限,从而强化感情。尤其是在早期经典好莱坞**中,经典发展模式往往有两条情节线索,与主要的动作线索同时展开一个罗曼蒂克的爱情故事。在爱情故事中,一对次要恋人与一对主要恋人同时出现。
高潮(Highest Point),**叙事中的高潮是指戏剧性进展(在情绪、剧情、力度方面)最高点。经典好莱坞**叙事高潮并非必然是一场激烈的戏,只需要情绪激烈就行了。在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那场经典的淋浴凶杀戏中(第一幕最后),凶残、血腥的表现远比最后在地窖中发现母亲尸体要多。高潮也更不一定是一种戏剧性突变。相反,高潮完全可以是一次意料之中的、期待着的对抗。例如经典类型片中的西部片和侦探片中,表现为主人公和对手公开发生接触对抗。一方胜利、一方失败。
经典好莱坞叙事结构中的高潮往往是结构的顶点,是冲突从量变到达质变的时刻。在《魂断蓝桥》中,如果说发展部分还只是矛盾经历着量变的过程,那么,当一直作为伏线处理的“等级差距”这一新的矛盾突现出来时,促使原有的矛盾产生质变,形成了全剧的高潮:玛拉作出了最后的抉择,她奔向罗依母亲的房间,向罗依母亲剖白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在高潮这一时刻里,人物往往将其精神本质最鲜明地表露出来。高潮时刻的玛拉个性鲜明夺目:她是一个受正统观念深深束缚,一个肉体虽遭污辱而心灵至纯至美的女性。在高潮这一时刻里,体现在整个冲突中的两种力量,谁胜谁负也已被确定:在纯洁爱情和传统观念较量中,玛拉终于失败了。
西方的画作总有焦点最中心的地方。西方的画作很自然的就能把欣赏者的目光引到视觉焦点上,这是其技巧的必然。与之相对应的,往往一部两小时片长的经典好莱坞叙事影片在其时间的正中点:一个小时的时候,会有一个重要的转折,那就是“次高潮”(1st culmination)。
解决(resolution),高潮之后的部分,是矛盾冲突的结局。原则上,任何叙事都会走向结局,结局往往意味着故事中所展示的矛盾冲突,获得了解决(至少作出了解答)。大多数经典好莱坞叙事影片都会呈现一个封闭性的结尾,不留下任何未解决的问题,寻找一个最后的结果来完成因果链。观众通常会知道每个角色的命运,每个秘密的答案和冲突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这些特征都并非叙事形式所必需。按照经典的传统,在喜剧中是婚礼或舞会,在悲剧中是死亡,在一般戏中是团圆或恢复正常生活——结束。最后一个镜头出于它的特殊地位,往往是某种哲学概括,总结前面这些素材的意义。
3、好莱坞最新写作观念——搭桥式
美国学者托马斯沙兹在《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一书中指出:“好莱坞制片厂实际上逐渐把影片生产的每一个阶段都标准化了,从叙事的构思到最后影片投放市场。”好莱坞这种标准化的制作是与好莱坞观众密切联系协调的结果,是一种对观众集体价值和信仰的应答手段。市场的成功必然鼓励重复,而任何叙事模式,甚至在**叙事一般语法中的一个孤立技巧的演变,也都是制片人和观众之间持续进行交换的结果。观众的反应最终决定了一个故事的叙述范式或技巧是否需要重复或者进行更改,并最终在**生产系统内加以成规化。
我们来简略的浏览一下经典好莱坞**生产要经过的几十道工序:首先由制片人提出拍片意图,交编剧部门编造故事,确定情节,再到“噱头部”增添笑料,补充滑稽场面,次要情节,然后便到专门设计对话的部门写出对话。剧本定稿后,交由总导演分配给负责各个场面的分导演,安排协调调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部经典好莱坞叙事剧作的创作并完成,并不像一幅画作或小说往往由一个人独自构思创作而成,而是一个集体进行的项目。比如小说的结构并不重要,小说家信笔写来的多,读者对小说阅读是乱翻也能看懂的。而**,尤其是经典好莱坞**是线性叙事的,故事结构必须很严密,要严丝合缝才行。
好莱坞不同工序的编剧们是靠什么来结构出叙事的框架的呢?看了对下面一张图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答案:好莱坞的编剧们更象一群盖大桥的建筑工程师。他们新开发的剧作法叫“搭桥式”。
故事进入点 次高潮 高潮
Ⅰ Ⅱ Ⅲ
序幕 开场(破题) 发展(纠葛) 解决 尾声
第一个桥墩 第二个桥墩
(动机) (目标)
我们知道盖一座桥并不是从河的一边垒到另一边,而是先垒起中间承重的桥墩,再搭两边桥板。好莱坞的“工程师”们结构剧本也同样不是由头写到尾的,而是先找到图中所示的“动机”和“目标”二个桥墩。从这里开始建立全剧的叙事结构。第一个桥墩是故事的进入点,“工程师”们苦思冥想的是找到怎样一个“意外”造成故事进入。在第一个桥墩首先他们要解决的是主人公的动机问题。经典好莱坞影片的叙事中,主要由心理因素引发的剧情因果链几乎是所有叙事事件的动机。第二个桥墩在全剧的高潮,这里是主人公的目标所在。只有这两个部分扎扎实实的想明白,看透了,结结实实垒起来,才可以由此而开始铺展桥面。这就是“搭桥法”的核心之所在。这个方法虽然匠气,但对于结构一部经典叙事的好莱坞影片又是很实用的办法。
以前一本影片的胶片长度是10分钟,一部120分钟的好莱坞**就是12大本胶片,一部影片也就是由12个事件来组成,这就是机械性的习惯,也是暗藏在观众心中的习惯,即10分钟一过就期待下一个事件。建桥的工程师挑选建桥的材料要权衡长短尺寸和重量。好莱坞的“工程师”们则以时间为单位裁剪素材,长于10分钟完成的事件,15分钟减掉5分钟就好了,不足的补齐就OK了。时代的进步,现在**观众的欣赏节奏加快,要求6-8分钟要完成一个小事件,这样一部120分钟的影片要求有16个左右小事件组成。
“工程师”们修改润色剧本总是从小的事件的裁剪入手的,然后再去分析大的结构,以是否匀称为好的标准。这是好莱坞剧作“工程师”们把握节奏最简单而有效的办法。
三、经典好莱坞**叙事技巧策略
1、 蒙太奇技巧:美国**导演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等影片中创造性的在场面之内进行大量的切换,直接把戏剧性空间解构,然后重新组合以适应观众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并由此发展出后来成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的一种拍摄和剪辑语法:用主镜头或交待镜头建立一个故事的发生地点,然后,当动作发展时,切至人或物的中景,在戏剧性高潮时用特写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很显然,这种叙事蒙太奇是建立在观众对事物理解的心理逻辑之上的。因此容易被观众所理解和接受,或者说,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的叙事而对其中蒙太奇叙事技巧却习焉不察。这种把自身隐藏起来的正是一种所谓“透明”的叙述。这种叙述方式造成了观众的幻觉,使他们相信好莱坞的那些传奇。
2、 观点选择:经典好莱坞观点包括主观(subjective)、客观(objective)、绝对客观(absolute objective)、全知观点(omniscient)、作者观点(author’s)、多重观点(multiple)、复合观点(combination)。
经典好莱坞**的叙事众多技法中最明显的倾向是采用“客观化”,意即呈现一个基本的客观故事,在此基础上穿插人物的“知觉主观”和“心理主观”视点。因此,经典好莱坞叙事**通常都用非限制型的叙述手法。即使观众只注意一个人物,我们也可以通过剧情获取剧中人所不了解或没听到的信息(《西北偏北》、《公路勇士》是这种倾向的好例证)。这种手法只有在某些主要依仗神秘的类型所片(如侦探片)中才废弃不用。
经典好莱坞叙事并非一味鼓励观众对影片中主人公的绝对认同,实质上“**最终的威力,尤其是经典好莱坞传统的威力在于主观认同与客观超脱之间,参与动作与观察动作之间的张力。”经典好莱坞**在煞费苦心地让观众积极实现主观认同而参与情节之中的同时,又通过精心的安排让观众置身于这些中心人物之外,让观众处于一定的审美距离而观看剧中人的表演。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摄影机的正/反拍(被摄对象)镜头叙述模式和全知的叙述模式交互运用。一方面,在正/反拍镜头中,影片让剧中人直接为观众组织戏剧性空间,只有剧中人在看的时候,观众才在视觉上看到剧中所看到的物理空间,从而直接鼓励观众和剧中人物产生强烈认同,观众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成为剧情动作的参与者。另一方面,当摄影机采取全知的叙述模式时,观众对剧情的了解就远远大于剧中人对剧情的了解,观众就实际上进入到一个和导演无意的共谋:即观众和导演都在剧中人“上面”,犹如上帝一样俯视剧中人物困境。这时观众对剧中人物的认同转移到对导演的认同,观众从剧情的参与者转移为旁观者。
3、 角色结构谱:经典好莱坞影片的角色往往有如下几种:正面人物(protagonist)、反面人物(antagonist)、配角(supporting)、主动角色(active)、被动角色(passive)、刻板角色(cliche)、单线人物(one-string)、圆形人物(round)、扁平人物(flat)。
俄国学者费拉基米尔普罗普在他的《俄罗斯民间故事研究》中认为故事中的众多身份,面目各异的人物却不外乎七种角色,普罗普将其称为七种“行动范畴”。分别是:①坏人②施惠者③帮手④公主,或要找的人和物⑤派遣者或出发者⑥英雄或受害者⑦假英雄。
应该说不论是叙事**还是民间故事,类型化的人物是它们共同的叙事基础。经典好莱坞**往往追求人物形象的类型化。所谓类型人物,正如英国文艺理论家福斯特所说,就是具有单一性格结构的人物,也就是说可以用一个专有名词或集合名词便能够概括的人物。福斯特认为,文艺作品中类型人物的最大好处就在于,读者或观众可以轻易地分辨他们并记住他们,这种类型人物善恶分明,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界限十分清楚。当然这种类型人物最大的弱点在于, 人物性格未免太露太浅,缺乏足够丰富的性格内涵。好莱坞生产的大量西部片,主人公几乎都具有善恶分明的类型化倾向,无论是英雄牛仔与印地安人、警长与匪徒几乎全部都可以用类型化来划分。
4、 对白技巧:经典好莱坞**对白有如下几种功能:带动故事情节;表现角色内心;介绍源由、背景、过往;定下调性。
讲几点编剧们写对白时小心的地方。不要出口成章,小心佳句,单看很好,放角色口中则不好。激动时不可说明白话。要人说人话,不要太完整。“一个破碎的我怎么去拯救一个破碎的你,,,,”这就是一句日常口头不会说的话,写成对白是败笔。舞台上长篇大论的对白用的多,放到**里要小心。《苏菲的抉择》和《德克萨斯州的巴黎》两片中都有长达十几分钟的精彩的长篇对白,它要求首先演员要棒,其次故事要堆叠到那个情绪和意境才可以。对白还可以用来转场,也能构成沟通。对白勿与视觉重复,但可与视觉相辅。好莱坞编剧们最老套的对白的信念:最后一句话最有力。
5、节奏的控制:文章的作者控制文章节奏的手段是段落。**控制节奏的办法很类似,一段**是用开场和收场的视觉的标点符号——镜头来分段。空镜、摇镜、淡出淡入等都可以起段落逗号和句号的作用。经典好莱坞**的转场有时间转场、空间转场、情感转场、空镜转场、余音戏转场等转场手段。
6、 好莱坞剧本写作程序:一般是这样的顺序构想(idea)、本事(synopsis)、角色研究(character sketch)、故事大纲(treatment)、分场大纲(scene-by-scene outline)、剧本(script)。
fiancée未婚妻 naïve天真的
以下是从百度文库里找的:
genre 题材(指文学),类型(指影视,如动作片,恐怖片)(现在好象很火的词汇,很多
影视明星被采访时常用的词)
rendezvous 地点 (常指约会的地点,您会发音吗听听是不是比place浪漫多了)
cul-de-sac 死胡同 (我在爱尔兰时,在小街道口常见到它,没见到用dead-end的)
coup d'etat 军事政变 (注意发音,和上面的词还挺对仗呢)
deluxe 豪华的 (国内的很多商品上常印的词,酒店也常用)
salon 沙龙 (就是文人墨客,影视名流开的party)
scenario 脚本,情节,事态(口语中很常用的,来自意语)
parasol 阳伞 (小伙子学会此词,为女友遮风避日)
elite 精英分子 (电视广告中好像出过此词,我们都是社会栋梁,国家的精英)
resume 简历 (国内招聘常用,说时注意发音特别;国外都用 CV )
mirage 海市蜃楼 (和普通以age结尾的英语词发音不同)
fiance 未婚夫 (未婚妻是fiancee,多个e, 但发音两词是相同的)
cuisine 烹饪 (老外一般都用cooking,但厨师一般不说cook, 而叫chef )
aperitif 开胃酒 (餐前餐后后可以喝的,一般都是甜类酒等不strong 的)
avalanche 雪崩 (常年积雪的山区能常用,外国公司还有用它的,雪崩company)
chic 时髦的 (时尚方面很常用)
naive 天真的 (很常用的词了,会它的名词吗 naivete 会读吗)
blase 厌倦享乐的 (这样的人目前还不算多,美女来陪我,我怎能厌倦吗你能吗 )
nonchalant 冷漠的 (比indifferent要显得有学问)
bourgeoisie 资产阶级(现在不太火了,也分不清了,好象全世界都是,怎么读了)
connoisseur 行家,鉴赏家(现在电视都在搞鉴宝,行家也常花眼纯胡闹)
liaison 联络 (最常用词,会读就行了)
brochure 小册子 (国外学校,单位等做宣传用的,免费提供)
cliche 陈词烂调 (要是每天用英语能说上两个点,哪怕都是cliche也让敬佩)
souvenir 纪念品 (常用的词)
envoy 特使 (现在的朝核六方谈判,电视中亮相的美方特使鲍尔森就是envoy)
avant-garde 先锋(就是pioneer,但常用在提及文学艺术等高雅的方面)
hauteur 傲慢 (阅读文章时常见,特别在时代周刊的著名刊物中)
entrepreneur 企业家(常用的词汇,和企业enterprise很相像,但发音相差甚远)
finale 大结局 (要和final最后的区分,意思相近,但发音很不一样)
collage 拼贴画 (和学院college一起记,但发音相差甚远)
regime 政权,政体(注意发音,并和regimen摄生法,regiment军团一同分记忆)
detente 缓和(指国际关系)
facade 正面 (指一些物体的,如建筑物)
gendarme 宪兵 (即监管士兵的军事警察
典故出处: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第125首:「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成语意思:不拘:不拘泥;不限制;格:规格;标准。指不限定于一种规格和方式。 成语注音:ㄅㄨˋ ㄐㄨ ㄧ ㄍㄜˊ 通用拼音:bu jū yī ge 拼音简写:BJYG 使用频率: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 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不拘一格,动宾式;作宾语、定语、状语;比喻打破常规。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成语正音:一,不能读作「yi」。 成语辨形:格,不能写作「咯」。 英语翻译:not limited to one type 日语翻译:一つの规格(きかく)にとらわれない 其他翻译:<法>ne pas observer une formule toute faite <sans etre limite par un cliche> 成语谜语:否;囫;自由体 近义词:形形 、五花八门 反义词:如出一辙、千篇一律 成语例句:不但体裁,风格,题材,表现手法可以鼓励勇于创新,甚至连主题,也可以是不拘一格的。(秦牧《「果王」的美号》) 成语故事:
龚自珍是我国清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1792年,他出生于浙江仁和(在今抗州)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他从小就喜爱读书,特别爱学写诗。14岁时,他就能写诗,18岁时会填词,20岁就成了当时著名的诗人。他写的诗,想像力很丰富,语言也瑰丽多姿,具有浪漫主义风格。他在诗中揭露了清王朝的黑暗和腐败,主张改革,支持禁烟派,反对侵略,反对妥协,充满著爱国热情。他是个爱国主义者。
龚自珍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在清朝 里做了20年左右的官。由于他不满官场中的腐败和黑暗,一直受到排挤和打击。1839年,在他48岁时,就毅然辞官回老家。在回乡的旅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
一天,龚自珍路过镇江,只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打听,原来当地在赛神。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等天神在虔诚地祭拜。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听当代文豪也在这里,一位道士马上挤上前来恳请龚自珍为天神写篇祭文。龚自珍一挥而就写下了《九州生气恃风雷》这首诗,全诗共四句: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中九州是整个中国的代称。诗的大意说,中国要有生气,要凭借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现在人们都不敢说话,沉闷得令人可悲。我奉劝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规,把有用的人才降到人间来吧。
后来,人们把「不拘一格降人才」精简成「不拘一格」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不拘泥于一种规格、办法。
诗里还引申出「万马齐喑」这个成语,比喻空气沉闷的局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