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瘦西湖导游词讲解三
各位游客: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丰满妩媚的**,那么扬州瘦西湖可比作清秀切娜的少女,因为杭州西湖给人一种雍容华贵的韵味,而扬州瘦西湖却给人几分纤柔羞怯的情意。多少年来,她那独具的魅力,不仅使扬州人民喜往乐游,也使不少海内外的文人名士为之倾倒,单单一个“瘦”字,就引出许许多多诗人的佳句。早些年,邓拓游湖时,就对湖山风光赞赏不已,欣然成诗:“板桥歌吹古扬州,我作扬州三日游;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胜收。”
大虹桥
“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扬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萧,处处驻兰桡”,这里就是扬州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虹桥。这座桥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的虹桥修葺,建于明崇份年间,横跨保障湖水。修葺是每年的阴历三月三日在水边以熏香草沐浴以消不详,刚开始人们仿效王羲之修葺兰亭,后来逐渐成为文酒之会,盛极一时虹桥景色优美,曾吸引众多的文人雅士在此指点江山难,切磋诗文。康熙年间王渔洋主持虹桥修葺,文人雅士云集,他的“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更是脍炙人口,就连乾隆也曾作诗赞赏虹桥的景色。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组恢宏建筑,就是今日瘦西湖的南大门,瘦西湖南大门像一道屏障,使瘦西湖诸景半藏半露,恰似美人“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门厅檐口的“瘦西湖”三字匾,是扬州已故书法家孙龙父的手笔。门厅廊柱上一副槛联这样写道: “天地本无私,春花秋月尽我留连,得闲便是主人,且莫间平泉草木;湖山倍多丽,杰阁幽亭凭谁点缀,到处别开生面,真不减清閟画图。”是晚清扬州诗人李逸休撰题,并由其女儿扬州著名书法家李圣和书写的。有了这副祖联,瘦西湖风光也更添了几分滋力。几年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元妃省亲”的那场重头戏就是在这地拍摄的,让我们像当年的元妃那样登上挂揖兰桡,透过珠帘绣幕,去纵情领略瘦西湖的风光吧!
长堤春柳—小方亭—桃花坞
“长堤春柳最依依,才过虹桥便人迷。” 春日踏访长堤春柳是最有意趣的,沿湖滨漫步,看三步一桃,五步一柳,不知游客们是否有心旷神怕的感受。融融的春风中,桃花缤纷艳丽,柳丝婀娜起舞。长堤犹如挂满彩色珠帘的画廊。确实“沾衣欲湿桃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人们都说“多情最是扬州柳”,扬州自古就是柳城,古人形容绿杨城郭是扬州,相传当年隋炀帝杨广来到扬州,下令开挖南北大运河,河道挖好之后,翰林学士虞世基建议在河的两岸种植柳树,一来可以遮阳,同时也可以保护堤坝。隋炀帝当年还亲手载了一株柳树,并赐名“杨”,后来人们便称柳树为杨柳。
徐园
长堤的尽头便是徐园,它是辛亥革命时期军阀徐宝山的祠堂。门额上“徐园”儿子由扬州晚清孝廉“风先生”吉亮工书写,徐为行楷,园为行草,利用园的外框,巧妙的把徐宝山的绰号“徐老虎”的虎字向前在里面,成为扬州题额的一段趣话。
徐园名为祠堂,其实是极精巧的园林。站在园外,月洞门如一画框,进入园内先是黄石叠砌的荷池。过池则是馆轩,中为听鹂馆,取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之意,馆内楠木落地罩隔,精刻松竹梅图案,为扬州木雕之精品。东部为碑亭,碑亭内是《徐园碑记》,碑文为仪征吴恩棠先生撰写。馆西为“春草池塘吟榭”,取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之意。门前的两口铁镬,是1500多年前的萧梁时期的镇水之物,可见当年扬州冶炼业的发达扬州经济的繁盛。这一小小园林中有一馆,一榭,一亭,外有曲水,内有池塘,花木竹石,恰到好处。此园是瘦西湖正门进入的第一个园,游客一入其中顿感江南园林的精巧。未到过瘦西湖的人,就以为这就是瘦西湖的风貌,其实这正是构园者的苦心,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四桥烟雨
在徐园向东望,是清代北郊二十四景之一的“四桥烟雨”楼,每当“山色空蒙雨亦奇”之际,这里领略的景致是“四桥飞跨烟雾里”。登楼远眺,打架可以看到四座色彩和造型各有不同的春波桥、大虹桥、长春桥、莲花桥。烟雨朦胧中,四座桥有远有近,又弄有胆,有高有低。当年乾隆十分喜爱这里的景色,多次吟诗作赋,并亲笔御“趣园”。
穿过徐园,站在小虹桥上,顿生豁然开朗之意。极目西看,是瘦西湖最开阔的景区,让我们渐入佳境,领略瘦西湖的绰约风姿。
小金山—风亭—本樨书屋
我们穿过徐国的后门,越过小虹桥,来到了小金山。那么小金山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在清朝时,为了迎奉皇帝到来,盐商开挖便莲花埂新河,用开挖出来的河泥堆成了眼前的小金山。那时满岭遍植梅花,香气四溢,故称“梅岭春深”。据说当初在堆土成山时,屡堆屡塌,三年不成,督工也急得头晕眼花,一次在睡梦中,看见关羽带领士兵正在打梅花桩,将木桩几个一组打在河心,然后堆土成山。他猛然惊醒,立即仿效此法,十天后,果然堆成一座“小金山”。其后乾隆游览至此,闻听此事大悦,左右乘机连媚说:“皇上南巡,感动天地神灵,连关帝也主动为皇上效力。”乾隆更加高兴,即命重赏。 为了感激关羽托梦,程志栓特在小金山下建了关帝庙。
对了,或许有人会有疑问,扬州为什么老是引用人家的名称杭州有个西湖,这里就叫瘦西湖;镇江有个金山,这里就叫小金山。原来近人巧取瘦西湖之 “瘦”,小金山之“小”,点明扬州园林之妙在于“借”,而借又借得巧,真是“借来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借乎小”。
我们眼前的这块奇异的石头是宋代花石纲的遗物。古代运输用船编号记数,十船为一纲,用船运送花和石头,就被称为花石纲。当年的北宋皇帝宋徽宗很喜欢企划意识,在他六十大寿之际,决定在精诚开封府建造一座万寿山。这块来自广西的钟乳石就是在运输过程中,因金兵南下而遗落在扬州的。
下面我们沿着碗蜒山路,拾级而上,岭上便是风亭,匾额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阮元所题。山不在高,贵在层次,水不在深,贵在曲折。此时俯瞰小金山,上有风亭,中有观音阁,下有各种形式的厅堂,很有层次,四周碧水时宽时窄,时直时曲,使人感到变化无穷而又富有自然之势。
古城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瘦西湖一直有“翰墨园林”之称,到处都显示出文学艺术的特征。现在我们来到了临水而建的琴室,门前古柏两株,树龄都在 200年以上,树高过檐数丈,葱笼叠翠。请大家随我走进琴室的庭院,请看东面花瓶门的石额上刻着“静观”两字,这是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的手笔。琴室后是木标书屋。游客们:大家请保持安静。为什么因为这里是读书所在,自然要安静了。园内种有老桂树15株,花开时节浓香醉人,又名“桂园”,木挥是桂花的别称。
月观
按理说琴室,棋室、书屋之后,必有画室,蛋棋室钱仅有月观,没有画室,棋室月观就是画室。原来中国的诗歌艺术,绘画艺术都强调虚实结合,特别是作画,贵在“笔不到意到”,造园如作画,构园者也强调虚实相生,如果月观改成画室就过于求实,而索然无味,俗不可耐,扬州瘦西湖也就没有翰墨园林之称了。
月观中清代海梅家具雕刻的内容都和赏月有关。那些莲花、鸳鸯、荷叶、藕节、无不自然生动,是扬州木雕工艺的代表作品。
枯木逢春
枯木逢春是园林小品,它是两片木石,偎依相向,大片高达6米,一个树桩盆景。扬州有一唐代银杏,已有千年历史,后遭雷击,从中部脱落这两木片,后人将他们进行防腐处理,移至这里,在其后栽一凌霄,凌霄是藤本植物,攀附其上,若值夏日,木石顶端开除橘红色喇叭花,远远看去,火红一片,以为数又活了,正所谓“化腐朽为神奇”,故命名为“枯木逢春”。
五亭桥
“维扬多水,素以桥胜”,五亭桥不仅是扬州瘦西湖的象征,也是扬州城的标志。桥上建有五亭,大家便都称它为“五亭桥”。此桥是由巡盐御史高恒为迎奉乾隆第二次南巡(1757年)而建,又因为其形状像一朵盛开的莲花,所以又叫“莲花桥”。全长555米,桥基平面分成12个大小不同的桥墩,最为独特的是桥基,虽然用大块青石砌成,但十分纤巧,桥亭比例适当,配置和谐,造桥者把桥基建成“艹”形,主桥为单曲拱桥,旁构4翼,每翼各有3个半拱的桥洞,连同引桥两个扇形桥洞,共有15孔。孔孔相连,正面望去,连同倒影,形成5 孔,大小各异,形状各殊;泛舟桥下,孔孔相通,犹如城堡。莲花出水似的五亭桥,结构巧妙,造型独特,桥亭结合,气势宏伟,举世无双,被著名桥梁建筑专家茅以升评价为“中国古城交通桥与观赏桥结合的典范”。 站在桥上向东看,桥东面这座四面环水的建筑叫做凫庄。建于1921年,因为形状类似浮于睡眠的野鸭而得名。它的整体建筑紧凑得体,有效地烘托映衬了五亭桥和白塔,成为瘦西湖上不可缺少的一处点缀。
白塔
五亭桥南面为莲性寺,原称“法海寺”,初建于元代,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改为“莲性寺”。里面有名的建筑是白塔,巍峨矗立,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塔身为砖结构,分三层,上层叫刹,中层是龛,均呈圆形,下层是塔基,为正方形。整个造型与北京北海白塔相似。据说这座白塔是一夜之间造成的。一天,乾隆的游船到了五亭桥畔,忽然对扬州陪同官员说:“这里多像京城北海的琼岛春阴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乾隆开窗一看,只见五亭桥旁一座白塔巍然耸立,以为是从天而降,身旁的太监连忙跪奏道:“是盐商大贾为弥补圣上游瘦西湖之憾,连夜赶制而成的。”原来这座白塔是八大盐商之一的江春用万金贿赂乾隆左右,根据北京白塔的图样,然后用盐包为基础,以纸扎为表面,在一夜之间制作而成的。尽管只可远视,不可近攀,但乾隆不无感慨地说:“人道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当然真塔不可能是在一夜之间造成的,它究党建于何年已无法考证。但白塔属喇嘛塔,系藏传佛教寺院里的塔制,在瘦西湖中也仅作为点缀而且。它高275米,外形轮廓线也比北海白塔瘦长,塔座是砖雕的束腰须弥座,八角四面,每面三龛,龛内雕刻十二生肖像,象征一年12个月,一天12个时辰。筑台53级,象征童子拜观音的53参;相轮为13层,象征天的最高处13天。正是:处处有象征,时时有暗示,造园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
熙春台
如果说瘦西湖从虹桥到小金山为一折,湖面由南北转为东西,过吹台,穿五亭桥,到此又一折,湖面由东西转为南北,直到蜀冈山麓。第二转折处的起点就是前面那组气势恢宏的仿清建筑——熙春台。所谓“熙春”是取《老子》“众人熙熙,如登春台”之意,表现了一种春日登高,与大自然相融,超然自乐的境界。熙春台与小金山遥遥相对,都处在湖面转折之处。它是当年乾隆祝寿的地方,因此处处体现出皇家园林富丽堂皇的宏大气派。所有建筑的瓦顶全用绿琉璃筒瓦,与远处五亭桥的黄瓦朱栋,白塔的玉体金顶相映成趣。熙春台内的装饰,使用了扬州漆器工艺,特别是这幅壁画《玉女吹萧图》,采用扬州磨漆画的工艺,表现出一群唐代仕女欢歌艳舞的壮观场面。
望春楼
与熙春台隔湖相对的建筑就是小李将军画本和望春楼,是i按行的江南建筑风格,粉墙黛瓦,清新淡雅。 望春楼之西为“小李将军画本轩”,两层之间有水池曲桥相连。小李将军指的是谁呢据记载,唐高宗时,宗室画家李思训,受封为右武卫将军,人称大李将军,他儿子李昭道曾任扬州大都督府参军,人称小李将军。“小李将军画本轩”是按李昭道的画意设计的,由于“大李小李”共创了唐代“金碧山水画派”,因此,我们今天透过扇形窗户观赏对面熙春台金碧辉煌的廓影,可以联想起盛唐艺术那种雍容华贵的气象。
二十四桥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调。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留给我们的千古绝句,千百年来,二十四桥以其清丽俊爽的画面,迷蒙空幻的意境,浪漫悠扬的情调拨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心弦。那么二十四桥因何得名呢请看,整座桥是用汉白玉砌成的单孔拱形石桥。它全长24米,宽
24米,两端各12级台阶,两边各24根汉白玉雕柱,高、宽各 24米。桥上雕饰明月图案,秀丽典雅。桥东有贴壁黄石假山,西有熙春台,再现了唐诗中的诗情画意。在这里,我们并未见到二十四桥桥名,但却处处暗示二十四之意。当然也有人说二十四桥指的是二十四座桥,然而我们对二十四桥似乎也不必作繁琐的考证。倒不如对杜牧诗中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奇股脱的意境去作一番细细的品味。正因为如此,历史上才会有许多中外名人前来观赏这里的景观。
玲珑花界
玲珑本指玉声,有明见之意。早先这里有一房屋,前有广池,多植白脸,每到盛夏,堂内玉花点点,莹珠滴滴,故名“玲珑花界”。玲珑花界北为九曲桥,此桥为梁桥,正与二十四桥遥相对应。蔚蓝皆以汉白玉为材,折角处的站柱上镌刻云纹,柱间栏板镂刻成蝶形图案。桥畔即为芍药圃,扬州素以芍药名世,尤其是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因桥边遍植芍药,故而春日游人如云。
“二十四桥月如约,黄花开遍瘦西湖;西子范蠡今若在,不到杭州到扬州。”这是长期旅居国外的李鸿章的孙子李孔昕先生来游览瘦西湖后发出的感叹,不知各位对此有无同感。作为导游的我衷心希望迷人的瘦西湖风采能拨动您的心弦,给您留下清新隽永的回忆。
;
天气还不错的,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差。
晴天多,心情很好的。
夏天最高温度接近40度吧,天数不多,冬天最低温度不低于零下5度,一般零下一两度。
有江南梅雨季节,接近夏天的时候出现,不过不算很严重。夏天比较湿润,冬天比较干燥。
冬天可以穿羽绒服,不过不是很怕冷也可以不穿,我到现在就没穿过。
扬州工厂不多,空气质量很好,人也不多,很适合居住的,人多的话可不爽了。
扬州风景不错,名胜古迹不少,可以陶冶情操哈。不过想玩现代的刺激的,那就去临近的南京玩吧。交通很方便的,到南京就1个半小时左右。到镇江也很块。
对了
扬州还是园林城市,联合国办法的最佳人居城市
上网查的到的
扬州冬天不算长,从12月底到2月初吧,一般都0度左右,每年平均会下两场雪左右,下雪感觉很浪漫的,虽然比不过北国风光,(今天初例外哈,全国都雪灾了)
提起扬州,我的眼前就会浮起这样一幅画面:暮春三月,杨柳依依,微风拂过,瘦西湖的柔波泛起层层涟漪,湖畔的石凳上,一群文人雅士或是赏柳,或是赋诗,偶尔飘起蒙蒙细雨,就更有意境了。所以,扬州在我的印象中主要就是水,杨柳以及文人诗作。
扬州依于海,成于江,兴于河,美于湖。东海的波涛,长江的巨浪,运河的碧水,瘦西湖的柔波。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扬州,所以水是扬州的底色。然而对于扬州,水之美又大都集中在瘦西湖一隅。瘦西湖位于扬州的西北郊,原名保障河,湖身清瘦狭长,虽不及杭州西湖那么宽阔,但却以独特的秀美闻名于世。湖光水色之美,淡雅而又浓烈,温柔而又任性,清澈而又深沉,令人倾倒与痴迷。又有虹桥,长堤,徐园,小金山,五亭桥等名胜的映衬,更是增添了瘦西湖的韵味儿。所以古往今来,一些文人骚客喜欢追寻瘦西湖美的足迹,行吟泽畔,留下了许多墨宝遗迹,诗文词赋,楹联碑刻,神话传说等。
扬州地处江北这是一个客观事实,然而在我印象中,她一直是一个“江南古镇”。所以扬州之水美亦表现在雨水之美。特别是在这样的季节,小桥流水,烟雨蒙蒙,撑一把油纸伞,独自走在江南的雨巷,也许在蓦然回首的瞬间就遇见了丁香一样的姑娘,何其浪漫啊!真的,扬州的雨细如丝,轻如絮,不像北方暴雨的雷电交加,只是绵绵的,细细的,长长的雨丝,像一层烟雾笼罩着整个城镇,一切都虚无缥缈,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朦胧美”吧。
在这样一个由水滋润的城市,历经千年,扬州人也不知不觉地具有了水性。他们许是看过了城市的繁华凋零;许是看过了财富的过眼烟云;又许是看穿了人生的流星一现。他们心静如水地过着闲适舒雅的生活,淡化了物欲,扬州人如水的虚静与从容也许就是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超然。
说完扬州的水,不得不让人想起扬州的柳,因为有水的地方一般都有柳。很多时候,人们常把杨和柳并称为“杨柳”,因而根据扬州的地理特性,许多学者认为“扬州”应为“杨州”。其实古代确实有“杨州”一说,只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不知何时,“扬州”演变成了“杨州”。姑且不对此作考究,只说说扬州的杨柳吧。柳树是一种怕旱喜水的植物,因此非常适合在水源充足的扬州生长。在扬州,城里城外都是柳,所以一直流传一句“街垂千步柳”的说法,清朝诗人王士祯亦写过“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名句。城里的'柳树大都为垂杨柳,那路旁水边随风摇曳的柳枝,像极了舞台上的飘飘水袖,绵绵柳腰,它婀娜柔曲的优美形态,又与蜿蜒曲折的湖面,与轻盈的亭,拱曲的桥,逶迤的廊那么的协调和谐。所以人们都认为瘦西湖的灵气主要就是湖岸上的十里春柳。
然而,杨柳对于扬州居民来说远不止风景,扬州人爱柳、种柳,同时也用柳,比如柳器,柳茶,柳饼,柳鞭,柳花等等。穿梭在扬州的大街小巷,我们会发现扬州人的生活已经与柳紧密联系起来了。正是这种与柳朝夕相处的生活,使扬州人渐渐具有了柳的品格。杨柳不择土壤,因而有句俗语“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许多人认为杨柳太贱,但他们却不曾想到杨柳的这种“贱”实则为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一种文静柔弱外表下的刚强之性。柳枝轻柔却不易折断,这也就像扬州人外柔内刚的品性。
扬州之秀水佳柳吸引了历朝历代许多文人的驻足流连,从而留下了许多诗文书画。比如汉代的枚乘,唐代的骆宾王、张若虚、李白、杜牧等,宋代的苏轼以及元明清的许多文人,他们所留下的作品就更数不胜数了。如果说唐朝是诗的鼎盛时期,那么扬州一定就是这一时期最绚烂的一笔。初唐时期,“吴中四士”之一的扬州人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一篇压倒全唐,留给了后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千古名句。晚唐诗人杜牧在扬州做官时,也留下许多诗章。我们比较熟悉的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等。清代以郑板桥为首的“扬州八怪”在我国文学书画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他们的画风冲破了时弊,别具一格,把理念转向大众化,通俗化,使扬州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在扬州城一直流传一句俗语“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所以正是扬州这种崇文的传统铸就了今天扬州人的诗性。
没有扬州的水就没有扬州的柳,没有扬州的水和柳,就不会有扬州的诗词文学,不会有扬州的古典文化,因此这三者是息息相关的。时代在变,扬州城也在变,历经了2500多年的沧桑变化,扬州人正以他们闲适从容的水性和柔中带刚的柳性来弘扬扬州的诗性,扬州人的诗性。
在当今的打舞台上,扬州正发挥着它的文化和生态两大优势,不断前行……我看到了曙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