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随园散人《一声狂笑半个盛唐:李白传》
盛夏炎炎,蛰居一室。因对诗人李白十分敬仰,于是重读《一声狂笑半个盛唐:李白传》,想着对他了解的更多一些。这是一本关于李白的传记从前曾经大致的翻阅过。喜欢随园散人优美灵动,情感细腻的文字。更喜欢傲岸不羁、浪漫洒脱的诗仙李白。且将这盛夏的光阴交给它,让心灵在诗意文字中去重温诗人的风雨人生之路,去触摸诗人赤子之心。
一
记忆中的李白,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盛世煌煌流光溢彩,在那里有着群星璀璨的诗人群体,如同夏日星空般闪耀。像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等等,他们才华横溢、快意人生,以诗之名,让那个时代成为文学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回首这诗意纵横的时代,李白成了最耀眼的存在。他为诗而生,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余光中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关于李白的故事,总是在千古流传。关于他名字的来历,说法不一。但是我更喜欢那个清雅的故事。李白七岁时,父亲李客才给他取了这个名字。那日,于庭院散步时,见春日里树木葱翠,繁花似锦,李白父亲先吟出两句:“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随后李白母亲补上一句“火烧叶林红霞落。”李白心知父母在考他作诗的能力,于是在盛放的李树前站定,手指满树洁白的李花续了一句“李花怒放一树白”。父亲欣慰之余,就取此句首尾两字,给儿子起名“李白”,希望儿子做个风雅高洁之人。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极聪明且刻苦,据说,他家住在阴平古道边,商旅不绝,人声喧杂,父亲为了让他静心读书,将他送往离家十多里的小匡山上。入山以后,他不仅白天读书,夜晚也要点灯苦学,每到夜晚,人们都能望见山上的灯光。因此,当地人又将小匡山称为“点灯山”。少年李白流连书籍之中,自然地与诗结缘,年幼时就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写下《夜宿山寺》等诗。
因为才华出众,十五岁那年,李白得到不少社会名流的欣赏与奖掖,开始从事干谒活动,做了昌明县衙的一名小吏。在这一年,他开始学习剑术,自此多了一份任侠之气。笑傲天涯,行侠仗义,纵马江湖,狂放不羁。
李白胸怀大志,却不愿意走科举之路。他希望实现理想的方式: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他始终相信,那个清明盛世不会让他的才学埋没。年青的李白在开元十二年(724),二十四岁的李白,离开故乡,仗剑远游。他寻山问水,求仙学道,结交名流,树立声誉,设想由此进入仕途。
虽然他远游天下并非只为山光水色,却是在不经意间,为所见之风景,留下了诗的注脚。《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登瓦官阁》《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一首首诗诉说着漫长旅途中的草木春秋,相聚和别离。
开元十八年,李白初至长安。虽然他说自己有管仲、乐毅之才,却无人赏识。只能在终南山上,遥望长安城的繁华。尽管现实中难以叩开庙堂门扉,但李白依然怀抱理想,他始终相信,有云开月明的时候。
几番春秋,几番风雨。新途成了旧路,憧憬成了过往。四十岁的李白,仍在人生的路上求索。等了十多年,终于如愿地走入了庙堂之门,进了翰林院,担任翰林待诏。他以为凭自己的才智,能建立千古不朽之功业,可是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皇帝给他的不是谋划江山、起草诏书的天子之笔,而一支粉饰太平、润色王业的词臣之笔,这支笔无法画出他的壮丽人生。一年之后上书请辞,玄宗批准了李白的请求,并赐给李白不少金银盘费。李白终是带着失意离开长安,他走了,带着他的诗,一人,一剑,一马。
长安之行惨淡收场,他只能疏狂的生活中寻找些许安慰。想及时行乐,又想求仙问道,想退隐林下,双想裘马轻狂。看似自在,其实很矛盾。但长安的失意,对于他思想和诗歌的创作,却并非坏事。经过砥砺和痛楚。他的诗完成了嬗变和升华。
李白以痴迷之笔,画秀水青山,本以为可以醉卧山水之间,可是盛世之梦的破灭,奸佞当道,百姓流离,让他忧心忡忡。他发誓绝不同权臣同流合污,也不再事奉昏庸帝王。从天宝三年到天宝十年,李白游历踪迹遍及河南、山东、安徽、江浙等地,主要借游山玩水、寻仙访道来释去内心的痛苦,也不乏寻找政治机遇的愿望。毕竟,他的内心从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寻。
天宝十年,李白入幕边军,决定投笔从戎,以此实现平生抱负。遗憾的是,他有匡世之心,却无辅君之门。他有心济世,满腔的报国之情,却不能上达天听。李白能做的,也只有觅个地方,独善其身。天宝十二年(753)年,带着沉重的叹息,李白南下宣城。五十三岁的李白,鬓发如霜,带着叹息和失望,归隐林下。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北上去接妻子儿女。被困沦陷区内,与妻子冒着生命危险奔赴长安。希望能觐见玄宗,献上自己的灭敌之策。然而他纵然真有救国平叛之策,也是无处言说。在战争的缝隙里,他无奈地回到了南方。
至德二年初,李白入了永王幕府。期望能够“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笑谈净胡沙”。却不知,他已身在政治漩涡之中。他因追随永王,背上了附逆之罪,平定内乱,建功立业的理想注定成空,暮年竟有牢狱之灾。幸得故友之子宋若思的努力,将其营救出狱。战乱平息之后,李白诗赠张镐,等待被起用,可惜等来的却是被流放夜郎的消息。
五十八岁的他,依然要沐雨栉风,独自上路,经受人生最后的磨难。乾元二年(759),李白获赦,又有了长风破浪的豪情快意。依稀仍是从前鲜衣怒马的少年。可天不随人愿,疾病缠身的李白,驰骋疆场的愿望也破灭了。宝应元年十一月,李白于当涂病逝,享年六十二岁。
二
在随园散人动人的文字里,我的心随着诗人一路走来。见证了少年李白的聪颖,青年李白的豪情壮志,暮年李白的拳拳赤子之心。李白是天才的诗人,亦是任侠的剑客。可以把酒揽月,可以纵横四方,可贵的是他一直怀抱着济世的理想,保持一颗赤诚的初心,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从仕途来看,李白不算成功。华美的开元盛世,留给李白的却是漫长的叹息。他因才情而走入皇宫,却也只是个舞文弄墨的御用文人,未能实现安民济世的理想。即使人们为他的傲世不群添上了贵妃捧砚、力士脱靴这样的典故,他的政治生涯终究是晦暗甚至是苍白的。
对于李白来说,最大的遗憾就是未能完成辅弼天下的抱负。不管怎样,他的理想始终在心里从未破灭。那是行路上的灯盏,照着山高水长。他为之终生奋斗,无怨无悔。经历过无数次的风雨飘零,他仍旧倔强地立着,永远不折不挠的模样。
可是人生有得就有失,诗酒在手,李白便可风流千古。李白的这颗少年诗心从未停下对自由美好的追寻,从未停下游历的脚步。对他来说,诗是现实之外的别有洞天,有了诗,便有了看不尽的水净山明。
李白的诗,豪迈飘逸,大气磅礴。无论是古体诗,歌行体……诸多体裁,李白的的诗歌发乎自然,清水芙蓉,一派天真质朴的情怀,一如他的人。相信,诗这东西是与生俱来的,山高水远,月白风清,愿意与之深情对望,心底亦能刹那花开。李白只是随意地吟唱,飞鸟、溪水、新月、繁星,都不由得轻轻地与之唱和。对于李白的诗,喜欢的太多太多,这里只想说一说最喜欢的《渡远荆门外》和《忆东山二首》。
《渡远荆门外》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他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路经荆门驶向楚国。挥手青山外,无尽平野来。年青的诗人兴致勃勃。二十四的李白第一次走向外面的世界,想着去实现治国安民的伟大抱负。船出三峡,过荆门,顿时豁然开朗。“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群山消失,眼前是一望无垠的原野,江水奔腾,流入辽远的原野。让人顿觉天空寥廓,境界高远。“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夏夜晴空,夏月圆满,印在水中的月影如明镜般耀眼;天空高远,灿烂云霞,变幻成海市蜃楼般奇景。荆门一带的异乡风物让人喜悦,远方的召唤让他豪情万丈。只是离开故乡也有不舍。毕竟那里盛放着他的年少时光,盛放着纯粹的快乐。于是诗尾一句“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便勾勒出一抹淡淡的乡愁,是流露出依依惜别之情。
《忆东山二首》“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写这首诗时,李白正在长安,玄宗对他礼敬有加,官至翰林。然而却没有给他大展雄才的机会。李白一生向往东山,仰慕谢安。渴望能够在社稷苍生需要时,出而为世所用,但他绝无眷恋权势禄位之心,向往谢安式的东山之隐。这首诗可以看作是李白的“归去来辞”,洁白云朵,皎皎明月是何等的淡泊,正如李白洁净的初心。达则兼济天下之时,清正淡泊;独善其身之时,心系社稷苍生。
一轮月,一壶酒,仰天大笑,身有傲骨,终身为理想奔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是大唐煌煌盛世中最璀璨的星,任谁也无法取代。他永远是飘飘洒洒的诗仙模样。他有入世之心,也有出尘之念,命运多舛,却从未舍弃过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 纵然现实阻隔,壮志难酬,但他从来没有忘记怀抱的理想。纵然匹马天涯,寄情山水,与诗酒为邻,也依旧旷逸乐观,拥有一份真性情,故而,千年之后,人们亦深深喜爱他自由浪漫纯真的气质,还有那瑰丽天然的诗风,他是人们心中不老的白衣少年。踏遍万水千山,归来时怀抱洁白的初心……
西方文学一直以“人学”作为题目,以这个为出发点
先来说欧洲浪漫主义所在的历史地位:
浪漫主义是欧洲文学史上的重大文学革命。浪漫主义终结了以前主导西方两百多年已久的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并取而代之,成为了西方文学领域的新兴领导力量
浪漫主义颠覆了此前主导西方文学两千多年的“模仿说”并倡导自己的“表现说”从整体上革新了西方文学的理念
浪漫主义是西方文学进入现代化阶段的标志
历史地位说明白了,接下来便是浪漫主义的核心观念:自由
雨果的一句话:“浪漫主义只不过是文学领域的自由主义”
认为只有在精神层面,人的自由才是无限的、无条件的
与推崇理性的古典主义相比,浪漫主义所推崇的自由。古典主义的理性主义是社会人的“人学”表现;浪漫主义则是举起个人自由,并强调个人情感与心理的深层探索,是个体“人学”表现。
在浪漫主义的时期,“自由”的观念逐渐取代了“理性”的观念,成为了西方文学文化系统重的最高理念。所有的问题几乎都可以归到“自由”观念的高扬来获得答案与解释。这其实也是一种认识并去理解西方浪漫主义的文学关键。
(顺带一提,浪漫主义所反对的古典主义的起源地也是法国)
1
关于极简
极简不是把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扔掉,而是建立一种生活态度,改掉过去的臃肿积累物品的习惯,进而追求一种身心的放松与和谐,让自己彻底从物欲的牢笼中解脱出来,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自己喜欢和热爱的工作当中。
2
极简的特点
极简生活有一个很大也很容区分的特点,就是合理利用和规划自己的时间,这是极简生活的开始,也是极简的基础。如果把时间浪费在那些不必要的事情,虚度在那些毫无意义的事业中,那人生就会变得空虚,而另一个极端就是疲于奔命,整日不得闲暇。
3
正确理解极简
极简生活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生活智慧,一种生命理念。你的人生怎么过,这不取决于他人和外界,而取决于你自己。以简单的心灵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我们往往能做到荣辱不惊,淡定从容。坐看云起时,闲看花落间。
4
远离物欲
如果想要极简,进入极简生活,就要远离物欲的统领和重压。精神的自由与浪漫享受才是最重要的,相比物质,精神生活才是人最应该追求和融入的。真正热爱生活的人,不会一味地只追求物质享受,而是善于在简单中发现生活的美,还有人性的光。
5
通过简单找到自己
生活越简单,越容易找到自己,然后回到自己最初的模样,遇见最真挚最激情的那个你。如果你的人际关系、时间管理、生活方式变得简单而美好,那你就能过的更自由,更幸福。
波西米亚风格元素设计
波西米亚风格元素主要包括:浪漫自由化的情结、民族化的自我彰显与精致随性的搭配;
一、浪漫自由化的情结
波西米亚风格
波西米亚风格
在波西米亚的旗帜下,波希米亚崇尚浪漫的心结与自由的精神不可思议地结合起来,向人们展示出一幅用浪漫格调作背景的个性场景,也许这正是现代自由精神的一个侧面:没有什么能让人获取更大的自由。用一句通俗的时尚语言精辟地概括为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小资情调,追求整体上与细节的浪漫构造,以浪漫自由来探析波西米亚的灵魂精神。
二、民族化的自我彰显
波西米亚风格
精心打磨作旧的皮革沙发与款式精巧而色泽厚重的边桌相呼应,银器烛台式的台灯仿佛让时间倒流,引领人们回到那个吉普赛人手工雕琢的年代。棕红的靠枕花纹精致,加上细细的流苏,柔软舒适中见细腻之工。
复古作旧的门和木桌,设计简单而细腻,具有岁月沉淀的质感,表现出丰富的阅历和内涵。精致的壁挂镜在现代简洁的空间中隐隐透露出波西米亚对生活的精心营造。
波西米亚风格
藤编是凸显波西米亚人自然质朴的又一元素。原木色的藤编木椅与木制吧台相配,中西合璧恰如其分。藤编看似粗糙实则精细,编制的宽窄均匀、疏密有致,椅脚圆润的边角设计独具匠心。所有元素落脚在作旧的大理石地面,散发出质朴而随性的生活原味。
三、精致随性的搭配
波西米亚风格
精美的亮片与富有陈旧质感的大珠串营造披披挂挂和叮叮哐啷的精致随性,是波西米亚的最爱,引用到现代家居中则成为精致浪漫的装饰。
波西米亚风格
繁复的印花图案、婀娜的荷叶边、垂垂吊吊的流苏、精致的绣花和镂空设计,无时无刻不在昭示着波西米亚的独特,恰当的运用到床品和室内软装上,营造浪漫精致的家居品位。
波西米亚风格
发黑的银器也是彰显波西米亚浪漫情调不可或缺的独特元素之一,用做家居细节饰品,浪漫、自然、随性之味不言而喻。
其实定义本身就一种对美的局限,就象人类意识信仰与怀疑的关系一样,美也需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需要一种认识的基础,然后在这样的一种层面之上进行理解,不同的自我意识会对美有不同的感受。而基于个体意识的对美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是唯一正确的。美的感受从来就不是相同的,因为我们有着不同的自我意识;但美感却是可以相通的,因为我们同样属于整体意识的一部分。美的定义在于对美的感受,对美的理解,对美的想象,美是我们意识的内在的部分,是基于意识整体的方向。
对于美的定义已经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因为美感对于任何一个有意识的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但对于美究竟是什么,却似乎总是无法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给美定义的想法似乎比审美过程更具有诱惑力,这就象人类可以见到上帝的愿望比信仰上帝更强烈,只是这种愿望因为一直无法实现而淡忘。而美却并不如此,因为我们都察觉到美的存在,却不象上帝那样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美的感受是如此地真切就象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下面将对一些美的历史进行描述,看看不同意识对美的理解。
我们先了解古希腊哲学对美的理解,柏拉图的美学与其哲学一样是基于理念论的,美的理念(存在)是美的具体事物(感性存在)之所以美的惟一和根本原因。肯定和谐是美的基本特征,认为不仅艺术,一切合理的完善的和美的事物,都象音乐一样达到内部各种倾向、力量的和谐。这种和谐作为美的范畴是毕达哥拉斯提出的,毕氏认为美就是一定数量关系构成的和谐。比如音乐就是由各种音调组成,而这些音调又与发音体在数量上的差别有直接关系。整个宇宙所以使人感到美,还不是由于太阳、月亮和所有的行体明暗相间,参差错落所形成的伟大和谐吗?
还有一个希腊修辞学家郎吉弩斯[Longinus,213-273]提出了另一个美学范畴——崇高。《论崇高》“从生命一开始,大自然就向我们人类心灵里灌注进去一种不可克服的永恒的爱,即对于凡是真正伟大的,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东西的爱。”认为艺术应具有崇高的风格,作者须有“伟大的心灵”,崇高不是别的,正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崇高的思想当然属于崇高的心灵,崇高是人超越自身的一种境界,崇高是自然的赐予。英国人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中认为“当一个对象以美打动我们的感官,使我们产生一种满足感而不是占有欲时,我们就沉浸在真正的美的享受里;当一个对象使我们联想到危险和痛苦,但不是真正面临危险欲痛苦的威胁时,我们所体验到的便是崇高的感情。”提出崇高不属于美,而是与美并列的范畴。
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录》中提出 “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认为“美和愉快的都不过是我们的判断和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休谟认为对于美决定性东西还在于“人性本来的构造”、“习俗”或者“偶然的心情”,审美活动“用心情借来的色彩去渲染一切的自然事物”。卢梭在《论科学和艺术》中认为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兴起,人类失去了“那种天生的自由情操”,人类应该回归自然情感中。鲍姆嘉通提出应建立一门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叫做“埃斯特惕卡”[Aesthetics],认为美是“感性认识自身的完善”。
康德《判断力批判》认为审美判断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是“惟一的独特的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强调艺术创作的精髓在于意志的自由,却不是毫无节制的,而建立在自然的必然基础上的。费希特创立以“自我”为中心的哲学体系,认为“自我”是唯一的实在,一切存在物都在自我之中并通过自我而存在。
黑格尔《美学》中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观存在里与它本身的这种协调一致才形成美的本质”。自然美是理念发展到自然阶段的产物,艺术美是理念发展到精神阶段的产物,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艺术只有通过心灵理念才能变为真正真实的和显示的,才能具有自由和无限的形式。美学的范围在于艺术美,而不是自然美。艺术从象征、古典到浪漫的转化是精神自由的、无限的理念要求冲破一切物质形式的束缚回到其本身,在绘画、音乐、诗歌中物质因素削弱到最低限度,精神得以更自由的表现。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义,坚持美以及艺术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强调现实美高于艺术美,反对纯艺术论。艺术再现生活现实,是生活的代替品。桑塔耶纳《美感》给美下了一个定义:美是积极的、固有的、客观化的价值。门罗在《走向科学的美学》指出“美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它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两组现象,艺术品以及于艺术作品有关的人类活动。
从上述的简单罗列可以了解美的定义同样是两种倾向,即唯物的和唯心的。其实美本身并不在于这两者的区别,美是意识的内在,美感是意识对于美的感受,而物质更多是审美的对象。美学仅仅在于研究美的意识机制,而并不在于美究竟在那个域。美在毕达哥拉斯、柏拉图表现为和谐,在郎吉弩斯、博克表现为崇高,在康德、黑格尔表现为自由,在车尔尼雪夫斯基、桑塔耶纳表现为客观或现实。由于不同意识的观察美存在的角度,对于美的理解是不同的,而这种不同恰恰是美之所以为美的一个理由。
在这里我们并不准备确定美的定义是自然、自由、崇高或者和谐,因为美是一种意识现象,它具有基于自由意识的不同。因此对美的定义是一个并不现实的课题,但是我们可以确定作为美内在的要素,那就是自由、崇高、和谐,而所有的要素都基于自然的或者说意识的精神。自由是基于意识自身的,崇高是基于意识超越的,而和谐是基于意识目的的。美对于我们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定义,也并不在于发现它的本质,而在于我们对美的理解,在于美在某种意义上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追求自由的女生,往往有以下特点:
1 追求自由的女生,往往性格比较活泼开朗,魅力十足,不喜欢被束缚的感觉。
2 追求自由的女生,内心强大,不依赖任何人,完全靠自己,独立自主。
3 追求自由的女生,在感情上比较独立,不会因为爱情而束缚自己,也不会因为婚姻而放弃自己的追求。
4 追求自由的女生,往往有着自己的目标,会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5 追求自由的女生,往往不喜欢被约束的感觉,会努力争取自己想要的自由。
6 追求自由的女生,往往比较豁达,不会因为一点小事而生气,也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
7 追求自由的女生,往往有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会因为任何人而妥协自己的追求。
8 追求自由的女生,往往比较自信,不会因为一点小事而自卑,也不会因为一些困难而放弃自己的追求。
意思是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
浪漫主义者是就是指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具备乐观的态度、开朗的性格、奔放的激情、丰富的想象。
“浪漫主义”一词指一种文学上的基本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相对,强调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