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1935年10月
译诗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
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
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
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
六盘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
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作于1935年10月。(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上。)
长缨:指革命武装。
苍龙:《后汉书·张纯传》:“苍龙,太岁也”。古代称太岁为凶神恶煞。此指蒋介石。
词的上阙通过写征途风光,表达了对南方根据地的怀念和北上抗日的决心。下阙表达了红军战士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
上阙暗写红军登上六盘山,下阙头两句点明了主题,明写红军高举红旗胜利地登上了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峰,衬托出红军战士屹立山头的豪迈气概和欢腾气氛。红军登上六盘山,标志着长征即将结束,新局面即将开始,最后两句在总结长征胜利的基础上,信心百倍地向红军和革命人民发出打倒帝国主义的战斗号召。
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初,红军长征即将胜利到达陕北。蒋介石不甘失败,亲任西北“剿匪”总司令,调集了20多万兵马“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又在六盘山一带设下了层层封锁线,企图消灭北上抗日的红军。10月7日,红军进抵六盘山下,在青石嘴歼灭敌第七师白凤翔之四个骑兵团。当天下午红军一股作气翻越了六盘山。此后不久即进入苏区,过环县。10月19日,红军在吴起镇歼灭尾追之敌骑兵一个团,与红军十五团的地方部队赤卫队会师。11月,中央红军和西北红军又在直罗镇战役中歼敌一个师又一个团。六盘山是红军长征路上最后一座大山,红军越过六盘山后即彻底地粉碎了敌人的“围剿”计划,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首词,就是毛泽东在翻越六盘山之后写的。
没有原型。《红旗漫卷西风》以长征史实为原型,红旗漫卷西风高经元没有原型。**围绕中国八路军和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生动再现了中央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飞夺泸定桥等长征经历,再现了八路军人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畏艰难的鲜活形象。
杨凌青年作家张炜炜参与该剧编剧工作
本报讯(贺绪林 记者 范增利)由中宣部文艺局重点跟进指导,陕文投集团、SMG尚世影业、北京春秋风云联合出品的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红旗漫卷西风》作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重点电视剧作品,于10月21日起登陆东方卫视黄金档。杨凌青年作家张炜炜参与了本剧的编剧工作,成为这一部红色题材电视剧的主创之一。
张炜炜介绍说,这次就是想打造一部青春偶像风格的红色革命剧,符合大众审美的同时,也突出年轻化的气质,希望能吸引年轻观众的目光,扩大红色教育在年轻人心目中的地位。在创作方法上,张炜炜介绍,《红旗漫卷西风》故事创作注重“从小入手,以小见大”,旨在打造一部不一样的革命正剧。选择毛泽东著名诗句“红旗漫卷西风”作为剧名,正印证了该剧的气质和主题。
《红色漫卷西风》 徐宗德 陈大明 任勇 片头曲
《爱的信仰》 陈维东 陈大明 兰雪 片尾曲
《兄弟》 陈维东 陈大明 —— 插曲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点明了主题,明写红军高举红旗胜利地登上了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峰,衬托出红军战士屹立山头的豪迈气概和欢腾气氛。
红军登上六盘山,标志着长征即将结束,新局面即将开始,最后两句在总结长征胜利的基础上,信心百倍地向红军和革命人民发出打倒帝国主义的战斗号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