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徐志摩故居作文400

参观徐志摩故居作文400,第1张

7月中旬,虽然是夏天,但那一天,下着蒙蒙细雨,小雨伴着小米粒和家人们,在伯伯的带领下来到了散文家徐志摩的故居。

在售票处,小米粒已经看见了具有中国风味的大门。妹妹踩着欢快的步子,带领大家走进徐志摩家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走廊,走廊上铺满了欧式地砖。原来,徐志摩的家是半欧半中式的呀!走廊两边是关于徐志摩的介绍,从介绍里,小米粒知道了他和泰戈尔是朋友,35岁去世;还有许多他写的字,也被展示在外面;他设计的作品也让小米粒惊叹:多么华丽的线条,多么美丽的图案,多么丰富的颜色!当然,最令人欣赏的是徐志摩的散文、诗和小说。妹妹叫着:“姐姐,过来看!”小米粒跟着妹妹来到了一个小房间,里面挂满了徐志摩的诗歌。妹妹看着墙上的诗歌,便随口念了一句: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哦!这不就是他的代表性作品吗!

“上楼了,孩子们!”大人们唤道。小米粒和妹妹快步跟随上。楼梯很陡,在一个角落,她发现了一个三角形小窗户,窗户很小,上面落满了灰尘,但还能模糊地看到里面有一张书桌、一把椅子和一张床,大概那儿就是徐志摩的秘密工作室吧!

大家来到楼上,那里面有一个大厅,大厅天花板上挂着一盏水晶吊灯,地板中间铺了一张欧式圆形地毯,地毯上放了一张雕刻精致的桌子,四周放了古老的凳子,大厅边上也放了茶几和一些舒适的大椅子。拐进一个房间,可见看见已经破旧但做工精美的床和化妆台。大家又参观了“母亲卧室”。徐志摩家最浪漫的要属“粉红色卧室”了,卧室里的一切都是粉红色的(虽然如今粉红色已褪去),当你走进房间时,一种粉红色的旋律会回荡在你心里。

不知不觉,雨已经停了,大家穿过一扇小门,来到了徐志摩的花园,一条小路穿过花园。小米粒看着周围的绿色沉浸在快乐中。已经生锈的窗户,它照样那么漂亮呀!那墙上的爬山虎,它照样那么绿呀!徐志摩的故居,就是那么美啊!

沿着小路,小米粒又回到了大门口。她买了一本徐志摩写的《康桥之恋》,为这次故居之旅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希望采纳= =中间可修改

徐志摩的一生浪漫多情。除了陆小曼和林的纠葛,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第三者,她就是京城第一才女凌叔华。

北京第一才女凌叔华

凌叔华出生于北京,官宦书画世家。凌叔华的父亲凌付鹏出生于汉源。他是光绪十九年的举人。与康有为并列进士榜,曾任清代天津知府、保定知府、直隶公使。他善词、善画,曾与齐白石、陈寅恪等著名画家有过密切合作。这样的家庭从小就从文艺上培养了她。自幼师从慈禧太后的著名女画家苗老师,也曾受文化界奇人辜鸿铭的教育。

凌叔华的老照片

凌叔华七八岁时师从著名山水画家王,后师从女画家郝淑玉学画,为其绘画功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在天津织里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文采如初莲花,文采不凡,引人注目,作文经常在校刊上发表。1922年,22岁的她考入燕京大学,与谢婉莹是同班同学。次年,她升入本科外语系,主修英语、法语和日语。

三杰之一的凌叔华。

1928年,凌叔华和她的丈夫陈西滢成为武汉大学的教授。此时,凌叔华与苏、元结为好友,三人在文学创作上处于巅峰,获得“瑜伽三杰”的美誉。凌叔华的才貌双全,气质高雅,令世人歆羡。凌叔华的亲和力很强,她与胡适、徐志摩等一批名人有着深厚的友谊。凌叔华以绘画为职业。她一生中举办了许多展览。大学毕业后,她的画参加了国际展览。20世纪50年代后,她在巴黎、伦敦、波士顿、新加坡等地举办了多次展览。

冰心老赵年

凌叔华的性格不像林那样虚荣任性,也不像那样矜持理性。她温顺随和,却夹杂着一丝心机和粗鄙。她的小说在20世纪20年代辉煌一时,经久不衰,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会与日俱增。但“八宝箱”事件和日后的“妻子客厅”事件,暴露了凌叔华、林和在纠葛中的弱点,可谓三败俱伤,充分展示了他们争风吃醋、心胸狭隘、争名夺利的阴暗面。陆小曼,另一个真正被伤害的才女,坦荡,从容,自信,缺名利。

徐志摩把“甜盒”存放在凌叔华。

多情的徐志摩和凌叔华也有感情纠葛。徐志摩的香胸已两次存入凌叔华。第一次是1925年徐志摩的旅行。当时他和陆小曼的恋情引起满城风雨,徐志摩打算去欧洲避难。出发前,你要把装着日记手稿的小皮箱和陆小曼的两本初恋日记,也就是所谓的“甜蜜的箱子”,交给你最信任的人保管。

陆小曼的老照片

当时陆小曼的情况也一样糟糕,箱子里有“不适合陆小曼”的东西,就交给了凌叔华。据凌叔华证实,其中涉及的东西很多,其中有陆小曼批评林的一些话,也有关于胡适和的流言蜚语。除了这两本陆小曼的日记和1925年徐志摩从欧洲回国,经西伯利亚铁路途经俄罗斯时写的几份手稿外,还有徐志摩在1925年至1926年间写的两本日记和他两次欧洲旅行期间写给陆小曼的大量情书,其中大部分是英文的,文笔极其优美。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徐志摩的爱情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民国年间的诗人徐志摩(1896—1931),他的恋爱史和婚变比他的文学作品更轰动于世。徐志摩出身于浙江一家大富人家,留学英国,他的原配夫人叫张幼仪。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贤淑稳重,善操持家务。婚后生了一个儿子,能相夫教子。徐志摩的父母疼爱自己的儿子和媳妇,又非常高兴有了孙子。所以父母在经济上是不遗余力地支持他们的。婚后,徐志摩出国留学。

1921年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遇到了一位才貌出色的女留学生叫林徽音,他一见钟情,忘记了自己是已经为人之夫和为人之父了。徐志摩虽然很有才华,也很有钱,但是林徽音鉴于他已有家室,虽然和他交往频繁,并没有答应他的追求。

徐志摩回到家里,开始对自己的妻子表示了公开的嫌弃,说张幼仪是“乡下土包子”,“我要离婚!”张幼仪还是默默地为丈夫洗衣服、做饭伺候丈夫。当时张幼仪是公公婆婆送她去英国陪读的。两岁的`儿子留在家乡由爷爷奶奶照看。21岁的张幼仪已经又怀有身孕了,可是徐志摩狠心地说:“你去打胎。”张说:“打胎很危险啊,有人会因打胎而死掉的。”徐志摩却冷漠地说:“坐火车肇事还会死人的,难道你就不坐火车了吗?”

更有甚者,几天之后,徐志摩不声不响地离家出走了,可怜的年轻孕妇,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语言又不通,她痛苦地想自杀,但是后来想起了《孝经》上的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于是打断了自杀的念头,是孔老夫子的话救了她的命。她重新思考人生。她煎熬痛苦若干天以后,开始求救于在法国留学的二哥和在德国留学的七弟。兄弟们都向张幼仪伸出了援助的手,劝她千万不要打胎,生出了孩子,兄弟愿收养。得到手足的帮助鼓励,张幼仪在德国生了第二个儿子。

后来徐志摩又来逼她离婚。他们在一个朋友家里见面,张幼仪说:“你要离婚,等禀告父母批准才办。”徐志摩用狠硬的态度说“不行!我没时间等!你一定要现在签字!”张幼仪见他如此无情,对第二个儿子的出生也毫不理会,知道无法挽回,被迫签字离婚。

因为徐志摩的喜新厌旧和见异思迁,1922年,一个曾经美好的家庭就这样破裂了。徐志摩离婚后,心花怒放,马上去找林徽音。可是林徽音却悄然回国了,不久与他人正式结婚了。徐志摩的追求变成了泡沫。有人评述,时值芳年的林徽音为什么没有嫁给才华横溢的徐志摩呢?因为林徽音凭直觉,觉得这个诗人的热情不足以信赖。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是一个漂亮的才女,爱好艺术,擅长诗、书、琴、画。不久王赓调往哈尔滨工作,陆小曼留恋北京,没有与丈夫同去。在这段时间里,徐志摩与陆小曼接触的机会更多了。徐志摩开始追求陆小曼了。当时北京的知识界,对这两位才子才女原本是有很多赞誉的,但因为他们两个人的交往已超越了礼度的范围,徐志摩是在迷恋一个有丈夫的女子,所以社会上的流言蜚语就多起来了。

本来这时悬崖勒马还来得及,但是色迷心窍,徐志摩没有回头,最后的结局就是陆小曼离婚了,另一个家庭破裂了。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了。这件事成为当时轰动京城的新闻。陆小曼的父母不高兴,徐志摩的父母更生气,他们中止了对徐志摩的经济供给,并且根本不见这个新媳妇。正如《弟子规》所说的:“德有伤,贻亲羞”。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在他与陆小曼结婚时,训斥他说:“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后,住在上海,慢慢地感到了生活的压力,经济拮据。陆小曼生活散漫奢侈,不做事情,家中雇佣人。公公婆婆坚持不见她,她的自尊心受打击,生了病,而徐志摩呢,要东奔西跑去兼课赚钱,来往于上海北京之间。徐志摩在北京大学上课,希望陆小曼从上海搬到北京来。可是陆小曼迷恋上海的生活,不肯去,喜欢打牌、跳舞、看戏,特别是吃上鸦片膏和戏子们打得火热。徐志摩对此非常不满,夫妻经常吵架。1931年11月,徐志摩听说他过去追求过的林徽音将于19日在北京举行演讲会。他兴奋地搭机赶往北京去捧场,结果这次飞机失事,这位才子结束了五年的新婚生活,死时才35岁。

徐志摩接受了西方的教育糟粕部分,随着自己的感觉走,不顾道德。虽然他做到了“我要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子”,但是他并没有幸福。后人著述《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作者张邦梅)曾评论:“徐志摩一味西化,把固有道德抛诸脑后,对待共同生活五六年的结发妻子,一点恩情也没有;他忘了朋友之妻不可欺的古训,竟然与友人之妻陆小曼谈恋爱,一手摧毁自己的家庭,又造成另一个家庭破碎,更伤透了父母的心。”

《弟子规》中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徐志摩不正是这种人吗?徐志摩虽然会写诗作文,但对爱情婚姻轻率的行为,违背了人伦道德,可以说对父母不孝,对子女不慈,对妻子不忠贞,对朋友无信义,并且他身为人师带坏风气,所以他的结局是不幸的。

与之相反,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被丈夫遗弃以后,重新生活,入德国学校学习,专攻幼稚教育,五年后学成回国。上海一家女子银行聘她做总裁,并且她还经营了一间服装公司,均大获成功。她在百忙中还请了一位国学老师,给自己讲解孔孟之道,每天一小时从不间断。她有留学的新学识,又摄取中华文化的精华,不忘中国传统的美德,离婚后自己抚育儿子长大成人,仍然孝敬徐家二老,作为干女儿照顾二老,为他们送终。徐志摩罹难后,张幼仪每月还寄钱帮助陆小曼。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是在她的策划下编辑的。她享年89岁。我们看到张幼仪敬老爱幼,她宽恕了徐志摩,还出版了他的文集,接济他的遗孀,而且经济富厚,事业兴隆,儿孙孝顺。她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称赞,她是幸福的。

我有一个恋爱;——

我爱天上的明星;

我爱他们的晶莹:

 人间没有这异样的神明。

在冷峭的暮冬的黄昏,

在寂寞的灰色的清晨。

在海上,在风雨后的山顶——

 永远有一颗,万颗的明星!

山涧边小草花的知心,

高楼上小孩童的欢欣,

旅行人的灯亮与南针:——

 万万里外闪烁的精灵!

我有一个破碎的魂灵,

像一堆破碎的水晶,

散布在荒野的枯草里——

 饱啜你一瞬瞬的殷勤。

人生的冰激与柔情,

我也曾尝味,我也曾容忍;

有时阶砌下蟋蟀的秋吟,

 引起我心伤,逼迫我泪零。

我袒露我的坦白的胸襟,

献爱与一天的明星,

任凭人生是幻是真

地球在或是消派——

 大空中永远有不昧的明星!

志摩你好:

今天想写给你,是和人谈起林徽因

话头并不是从林微因而起,而是从一堂语文课开始。1915年,由着包办婚姻你与张幼仪结婚。1920年,在波士顿,张幼仪怀有身孕,此时的你正追求着林徽因,而令我再怎么想你的无暇顾及,也不可一知便道:“把孩子打掉”吧?

不久,你要求离婚,张幼仪不可,你竟一走了之,弃孕妇孤身于离家千万里之遥。而后,你在张幼仪为你生完第二个儿子正虚弱时候,递上了离婚协议书。不论你在文坛享有多高地声名,我对你的文采有多么地崇敬。我只想以人之常情的心态问你一句,你是何等的冷血啊?

1926年七夕,你与陆小曼结婚。我又想弱弱的问一句,你此时心中仍恋着林徽因吧?也难怪梁启超先生给你们的证婚词是那样地不堪入耳。

至此,我想起了林徽因。那个被胡适先生誉为中国一代才女的人,你苦苦执恋却无法守得的人。你知道吗?比起你的执恋,比起你的无法守得,金岳霖先生才是令人钦佩。比起你的执恋,我想,金岳霖先生才可以算是真正的执恋吧。他终生未娶,理性守候在那浓浓爱意的心门之外。

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中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先生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投趣合,交情深厚,一直以来毗邻而居。金岳霖先生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先生仲裁。金岳霖先生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执恋林徽因一生。你是知道的吧?

柏拉图说,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而你呢?

五十年代后期,林徽因已经去世,梁思成也已经另娶了他的学生林洙。金岳霖先生有一天却突然把老朋友都请到北京饭店,没讲任何理由,让收到通知的老朋友都纳闷。饭吃到一半时,金岳霖先生站起来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闻听此言,我是为这深深的执恋感动。你说,能做到此些的人,世间几人?

不论我是如何仰慕你的诗文才华,因了你人生之幼仪之笔,我惟憾往事,才疏学浅几点求解,愿今夜夜深之时入梦而来,百忙之中替我解释疑惑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

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

不求有结果,

不求同行,

不求曾经拥有,

甚至不求你爱我,

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

遇到你。

  ——徐志摩《忘了自己》

徐志摩是民国世界里的多情才子,文采惊世,声名远播。他的一生不图虚名,不贪富贵,不惧世俗眼光,只求与所爱之人厮守相欢。我曾被徐志摩的浪漫吸引,为他的才情倾倒,但在我读完林徽因的故事、陆小曼的故事以及张幼仪的故事之后,我可能对他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用当下的一句话来说“我爱的是他的才华,而不是这个人。”

1915年,徐志摩与素未谋面的张幼仪在家长的安排下成婚。徐家父母对自己挑选的儿媳妇甚是满意,但徐志摩却是一点也不喜欢。受新思想影响的徐志摩一直向往自由恋爱,他从心底里反对封建父母的包办婚姻。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徐志摩从未去了解过张幼仪的为人,在看见张幼仪照片时就用嫌弃的口吻说道“乡下土包子”。婚后的徐志摩从未正眼看过张幼仪,就连履行婚姻的基本义务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而已。当得知张幼仪怀孕时,徐志摩或许也在内心暗喜。但他不是庆祝自己有了孩子,而是终于可以离开这个家了。他知道,张幼仪怀孕也就了了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父母便没有理由阻止他出国求学。

1920年,徐志摩写信回家乞求父亲让张幼仪前往英国团聚。众人都以为这是远方的丈思念妻子的信,然而事实上,背后蕴藏这巨大的“阴谋”。徐志摩将张幼仪骗到英国,并不是因为思念她,而是他想要离婚。徐志摩深知回到国内在父母的阻碍下,他这个婚永远离不了。事实上,徐志摩到英国后不久便认识了林徽因,并沉醉在一场爱恋中,不能醒转。理智的林徽因告诉他:“要谈我们的事,你离了婚再说。”这就是徐志摩迫切地希望张幼仪到英国的真正目的。

到英国后的张幼仪再次怀孕了,可当徐志摩知道这事时竟坚决让张幼仪将孩子打掉。张幼仪告诉他:“听说有人因为打胎失去生命。”徐志摩竟然回复道:“还有人因为火车事故死掉,难道人们就不坐火车了吗?”这是有多么的绝情才能对自己的结发妻子说出这样的话来。见张幼仪不同意吗,徐志摩便一走了之,留下语言不通又身怀六甲的张幼仪独自在伦敦。时隔多年后,即使被徐志摩伤的遍体鳞伤的张幼仪说道“在徐志摩遇到的几个女人里,我可能是最爱他的。”

1922年,张幼仪与徐志摩在德国办理离婚手续,但徐志摩终究还是错过了林徽因。林徽因最终同父亲回国了,在林徽因给徐志摩的信中写到:“我还是个未成熟的少女。我不敢将自己一下子投进那危险的旋涡,引起亲友的误解和指责、社会的喧嚣与诽难。”而当徐志摩再次见到林徽因时,她已是老师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的未婚妻。但徐志摩知道她还没有成婚,也就不愿放弃。他邀林徽因夜游香山,向她倾诉,甚至当着梁思成的面来找林徽因。后来,连梁启超都坐不住了,给他写了一封长信。大意便是:“你就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了,你这种做法,不论你未来是否能够与徽因在一起,现在就已经给人带来痛苦了。”徐志摩对此视而不见,坚定不移地挖墙角。最后,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同前往美国学习,才断了他最后的念想。

此时的徐志摩内心千疮百孔、悲痛不已,但命运似乎给了他另一番安排。1922年,留学归来的徐志摩在北京与陆小曼邂逅。但此时的陆小曼已经成为王赓的妻子,而徐志摩与王赓是好友。由于王赓工作繁忙长期不在家中,便把陆小曼托付给徐志摩照顾。一来二去,他竟然爱上好友的妻子陆小曼,并且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他给陆小曼的信中写到:“不要成为一只洁白美丽的稚羊,让那满面横肉的屠夫擎着利刀向着它刀刀见血的蹂躏谋杀。”显然,“稚羊”指的是陆小曼,而“屠夫”则指的是王赓。他不断鼓动陆小曼离开她那“残忍”的丈夫,也不要管那“庸俗”的父母,和他走就对了。两年不到,双方已经相爱得不能自拔。而在他的猛攻下,陆小曼决心开始新生活,甚至堕胎打掉了王庚的孩子。

在徐陆二人的婚礼上,作为证婚人的梁启超发表了旷古绝今的证婚词:“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愿这是你们最后一次结婚。”可见,当时徐陆二人的爱情在那个时代是有多么“轰轰烈烈”。

婚后的他们并没有想象中的幸福。由于陆小曼生活奢侈、铺张浪费,甚至还染上鸦片,再加上徐父断了徐志摩经济上的援助,徐志摩不得不在多个工作中奔波。在一次和陆小曼大吵过后,徐志摩搭上邮机飞往北京,因为这天林徽因有个演讲,而他答应了将会出席。最终,他还是失约了,没有出现在林徽因演讲现场。他搭乘的飞机在大雾中撞山失事了。

徐志摩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轰轰烈烈。我对他勇敢追求爱情的勇气感到钦佩,可又对他这自私的爱感到恐惧。张爱玲曾说,我们生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认为这句话的哲理性在徐志摩身上得以印证。虽然他所在的时代还没有离婚的先例,人们思想还未开放,但那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年代,人们更多的会认为是张幼仪的不好,而对徐志摩的偏见则是要少一些的。再加上,那个年代信息流通不发达,这件事的传播范围始终有限,不会人人都知道。倘若徐志摩的故事发生在这个全球通时代,即使不再干涉他自由婚姻,但他对张幼仪的无情也不知道会招来多少人的谩骂!

徐志摩的感情经历是丰富的,共有三个女人在他的爱情里出现过,爱他的,他爱的,每一段都值得我们品味一番。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两人是典型的封建传统下父母包办婚姻。

1897年,徐志摩在浙江海宁硖石镇出生。徐家在当地是首屈一指的富商巨贾。

1913年,张幼仪的兄长张家璈见到了十六岁的徐志摩,他欣赏徐志摩的才气,且徐家与有着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的张家也可谓门当户对。因此这桩婚事就被定下来了。

13岁的张幼仪,第一次见徐志摩的照片,对父亲说到:我没意见。

17岁的徐志摩,看了一眼张幼仪的照片,如此评价张幼仪:乡下的土包子。

“乡下的土包子”这个标签仿佛就从这一刻开始,牢牢的贴在张幼仪的身上。

追求自由,接受新思想的徐志摩,反对包办的婚姻,但终究是无法摆脱家庭的束缚,迫不得已接受了这门婚事。

1915年,两人成婚。这门婚事似乎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注定是没有结果的。在亲友们闹过洞房之后,徐志摩离去,留下张幼仪独守空房。

1918年,在张幼仪生下一个男孩儿,四个月后,徐志摩毅然赴美留学。

在徐志摩留学的时候,张幼仪请了教庭教师学习文学,地理等知识,她期盼着下次和徐志摩的见面。希望能给徐志摩带来些许惊喜。

1920年,徐志摩在信件中第一次提及了张幼仪,要求张幼仪前往法国陪同。张幼仪满怀欣喜,穿着精心挑选的衣服,站到了徐志摩的面前。

徐志摩未仔细的看她一眼,便把她领进商店,挑着自己喜欢的洋装——裙子、黑色丝袜、帽子。催促张幼仪换上。据张幼仪之后的回忆:照着镜子,不认识自己了。

徐志摩接着和张幼仪合了影,将这张照片寄回了老家。或许这只是给家人的一个安慰,给他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照片中的徐志摩,微微倾向张幼仪,一脸书生气,温柔静谧。张幼仪好像略显拘谨,似乎是新衣服的不适应。

这是张幼仪与徐志摩的第一张合影 也是最后一张。

1921年,张幼仪发现自己再次怀孕,徐志摩要求张幼仪将孩子打掉,张幼仪惊慌说到:听说打掉孩子会死掉。谁知,徐志摩回应到:坐火车还会死人呢,还不是有人坐火车吗?

这让张幼仪伤透了心。这一天晚上,张幼仪破天荒的唯一一次没有做晚饭。

徐志摩再次离开了张幼仪。再次相遇是签订离婚协议。徐志摩,抛开责任、名誉,迫切的要求张幼仪签字。这源于与林徽因的相遇。

张幼仪无法明白,她侍奉公婆,打理家事,遵守妇道,婚姻为什么会破灭。

1922年10月,徐志摩追随林徽因回了国,张幼仪则到了德国柏林,生下了第二个孩子。

张幼仪的隐忍与付出,始终换不回徐志摩没的爱。他一直想找到自己在情感之路的灵魂伴侣,显然张幼仪不是。但张幼仪一直是最爱徐志摩的人。

林徽因是林长民最为喜欢的女儿。林长民和徐志摩则为挚友。徐志摩与林徽因在一来二去的交往下,产生了情愫。当时林徽因16岁,徐志摩24岁。

林长民并不同意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的感情。

1921年10月,林长民回国,也把女儿林徽因带回北京。

1922年10月,徐志摩结束在剑桥的学业回国。在回国前夕,写下了《再别康桥》。

1922年11月,徐志摩登报声明:自己已经原配解除婚约。他还在此后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笑解烦恼结》送给张幼仪,这是徐志摩送给张幼仪的唯一一首诗。

1923年,徐志摩刚到北京,就接到了老师梁启超给他的一封长信,劝他“义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这时,林家已把女儿林徽因的终身许配给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然而,徐志摩不把老师的劝诫当回事,反而坚定地回答: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梁思成家住在松坡图书馆,因为梁启超时任松坡图书馆馆长。松坡图书馆有两处房子,其中一处在北海公园的快雪堂。快雪堂是一处幽静高雅的院落,星期天不对外开放。

梁思成是馆长之子,关系特殊,当然可以自由出入,这里便也成了梁思成与林徽因幽会的地方。

徐志摩竟然找到这里,理由当然是冠冕堂皇的,他是梁启超的学生,又是林长民的朋友,就是梁思成在,面子总是该给的吧。

但是,徐志摩来的次数多了,梁思成渐渐产生了反感。有一次,梁思成在门上用英文书了一张纸条“情人不愿受干扰”。

徐志摩见了,只得悻悻而去。这明晃晃的纸条贴在门上,想必林徽因是默许了。

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和林徽因都是诗坛中人,自然就一起接待,一起进出会场,还一起演出英文戏剧。一次次的接触,又点燃了他们昔日的情感。

但林徽因马上要随梁思成到美国留学去了,她也不可能成为他的妻子,两人终不能成为眷属已成定局。

同年5月20日,泰戈尔一行离开北京,徐志摩陪同前往,到车站送行的人很多,林徽因也在其中。

看到林徽因,徐志摩立即赶写一封信给她。可是,车子已经启动了,徐志摩情急之下,跳下车子把尚未写完的信送给林徽因。

信中写道:“这两日我的头脑总是昏沉沉的,睁着眼闭着眼都只见大前晚模糊的凄凉的月色,照着我们不愿意的车辆,迟迟地向荒野里退缩。离别!怎么的能让人相信?我想着了就要发疯,这么多的丝,谁能割得断?我的眼前又黑了。”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可以说林徽因是徐志摩一生中最爱的女人,是他千辛万苦要寻找的灵魂伴侣。

对于,林徽因为什么没有选择徐志摩,她曾经说到:“徐志摩喜欢的不是我,而是他诗人的浪漫想象出来的我。”

(1925年,徐志摩到达德国柏林,得知他的小儿子彼得逝世。)

在之后的日子里,徐志摩心情极为低落,这时他与陆小曼相遇了。

陆小曼是名满京城的交际花。陆小曼与丈夫王赓的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两人志趣并不相投。

王赓与徐志摩同为梁启超的学生,两人一起创建新月社。

陆小曼与徐志摩日久生情。

1925年,陆小曼打掉与王赓的孩子,离了婚。

对于,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徐志摩的父母极力反对。对此徐志摩父亲徐申如提出:要他同意两人结婚可以,须做到三点,第一是取得原配张幼仪谅解和同意;第二是婚礼自己解决;第三,婚礼必须请来文化界名人,由胡适担任介绍人,梁启超担任证婚人。

1926年,最终举办了婚礼。梁启超作为证婚人不仅没送上对新人的祝福,还在两人婚礼上将新人骂了个狗血临头:

“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

婚后,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快乐时光并未持续多久。

陆小曼依旧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每天忙于交际享乐,不是约三五好友打牌,就是花钱捧戏子,甚至在翁瑞午的怂恿下,抽起了鸦片。(徐志摩与陆小曼因戏剧与翁瑞午相识)

为了生计,徐志摩只能在北京和上海的多个学校内任职教书,并拼命的写诗文赚稿费。当时徐志摩的月工资近千元,鲁迅在当时的月工资只有400元。

就算这样,徐志摩仍然负担不起陆小曼的无度挥霍。

生活并不是纸上的诗句,终要与茶米油盐接轨。幻想也始终是幻想。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在由南京乘飞机飞往北平途中 ,遇上大雾,飞机失事遇难,逝世,年仅36岁。到此徐志摩浪漫的一生结束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470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