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史上称19世纪初至19世纪末的欧洲音乐为“浪漫主义音乐”或“浪漫乐派”。实际是一个对此时期音乐艺术的总的称谓,不可说这一百年来就是浪漫主义一种风格,也不可说浪漫主义音乐就断然与古典主义音乐脱离了关系。只不过是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在音乐艺术中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已。浪漫主义音乐是在当时欧洲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下的产物。一般说是从1820年韦伯(1786~1826)的歌剧《自由射手》开始,由于《自由射手》充分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征,除韦伯外,又有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等作曲家及其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作品的出现,遂在浪漫主义文学的中心地德国形成一个流派,后又波及全欧。与此并行不悖而发展的还有民族主义的音乐。
流派很多,主要以四大流派意大利歌剧《阿依达》、法国歌剧《浮士德》、德国歌剧《漂泊的荷兰人》、俄罗斯歌剧《叶甫盖尼 奥涅金》。十六至十七世纪之交,歌剧诞生于意大利,这是文艺复兴时期音乐艺术发展的结果。歌剧是一种新艺术,公称opera,源于意大利语opera in musica,即音乐作品的简称,opera为opus(作品)的复数。它是音乐与喜剧相结合的综合艺术,最早称为“音乐做事”(favola in musica)或“音乐戏剧”(drama per musica)。歌剧是音乐、戏剧、诗歌、舞台美术、舞蹈等交融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是高度集中的舞台表演艺术,也是声乐艺术中难度最大,最具艺术魅力的重要艺术形式。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是著名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1597年,诗人努尼里奇,作曲家佩里卡奇尼等根据神话故事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歌剧《达芙内》可惜早已失传,1600年作曲家丁·佩里所写的《犹里狄茜》是西方公认的第一部西洋歌剧,开创了歌剧的新纪元。到17世纪上半叶(1637年)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在意大利威尼斯建立,名叫“圣卡西阿诺歌剧院”,标志着歌剧已开始走向平民百姓,加之这时的歌剧在创作上的发展与创新、使歌剧从简单的叙述形式改变为戏剧性形式,从而使歌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到17世纪末,音乐发展达到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产生了几位划时代的大音乐家,其中包括意大利的斯卡拉蒂,法国的拉穆和德国的巴赫与亨德尔。当时在罗马影响最大的斯卡拉蒂,他一生写了115部歌剧,确定了歌剧咏叹调的ABA基本形式,并在A段反复时加上装饰音及华彩段,极大地发展了人声的歌唱艺术,丰富了歌唱的表现力,推动了歌唱技术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只顾炫耀技巧的不良风气,当时歌剧舞台上活跃着阉人歌唱家,人们挑选出一些音色优美的男孩,给他们施行阉割手术,使他们在保存高音音域的同时,保存了男子的力度;另一种不良现象是,剧院为了吸引观众,引进某些与剧情关系不大的奇特情景,豪华的布置或盛大的场面,这样做削弱了歌剧的戏剧性和思想内涵的表达,使歌剧的整体性与艺术性有所下降。格鲁克是歌剧史上的改革者,他提倡音乐服从戏剧的效果,主张歌剧的戏剧性和音乐性的完美统一,反对故弄玄虚的浮夸做法,主张除掉那些同戏剧和台词无关的装饰音乐。同时,格鲁克还提倡用本国语言创作,以发展各国歌剧,他的改革使歌剧通向了意大利浪漫主义的道路。罗西尼是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先锋,他创作了《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等杰作,标志着意大利歌剧步入成熟期,与他同样有名望的作曲家有多尼采蒂、贝里尼等,他们作品的特点是演唱者不仅需要有高超的声乐技巧,而且音乐旋律也优美迷人,把歌剧艺术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迄今为止,演唱难度最大的歌剧基本上都出自这三位作曲家之手,人们还常把这一时期的歌剧称为歌剧的美声时期。在这三位作曲家之后,意大利歌剧的主要代表人物要数威尔弟,他一生共创作了26部歌剧,几乎全部都是艺术精品,如《弄臣》、《茶花女》、《游吟诗人》、《阿依达》、《奥塞罗》等,至今仍为世界各大顶尖级歌剧院的保留剧目。在浪漫主义时期欧洲歌剧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各国都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歌剧作品,如柏辽兹的《浮士德的沉沦》,古诺的《浮士德》,比才的《卡门》等等,到了19世纪后半叶,意大利文艺界又出现了一股抨击浪漫主义幻想,揭示人类本性真实主义的作品。如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雷昂卡瓦洛的《丑角》等,普契尼是一位带有真实主义倾向的作曲家,但他的作品抒情色彩很浓,旋律优美,舞台效果很好,他的作品如《卡门》、《托斯卡》也能找到真实主义风格的影子,但从整体上讲,它们也是浪漫抒情的。意大利歌剧在相当长时间统治着欧洲的歌剧舞台,随着它的发展和普及,在各国音乐家的努力下,逐步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歌剧流派,如意大利歌剧、德国歌剧、法国歌剧,俄罗斯歌剧。但意大利歌剧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德国歌剧最早出现于17世纪,18世纪时汉堡歌剧已有了一定的声望,但尚未形成流派。格鲁克提倡歌剧的民族化,才使其渐渐成长起来,形成了占有一席之地的“德国民族歌剧”流派。莫扎特使德国歌剧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他的《后宫诱逃》和《魔笛》已是德国歌剧的传世佳作。韦伯是德国歌剧的重要作曲家,他的《自由射手》标志着德国浪漫派歌剧的开始,乐曲曲调带有民族民间音乐的特色,合唱在全剧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形成德国歌剧的另一个最为重要的人物是瓦格纳,他主张把所有的艺术协同起来,共同创作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他认为音乐应成为表达戏剧内涵的工具,为剧情服务,他提高了乐队在歌剧中的地位,他一生创作的大量作品,如《飘泊的荷兰人》、《汤豪塞》、《罗思格林》、《尼伯龙根的指环》等,都是德国歌剧的典范。法国歌剧是从1650年,一个叫贝兰的神父创作的用法语演唱的歌剧《牧歌剧》开始的。到了19世纪20年代,法国就出现了类似于正歌剧的法国大歌剧,法国歌剧的特点还在于剧本的文字性较强,语言比较含蓄,声音也较为圆润,因而比较典雅高贵,浪漫多情,抒情性较强,称之为“抒情歌剧”,如古诺和托马的歌剧《浮士德》、《迷娘》、《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到后来比才的《卡门》,德彪西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法》的出现,使法国歌剧达到了辉煌的顶峰。俄罗斯音乐在欧洲尚不太为人所知道的时候,作曲家格林卡创作的《依凡·苏萨宁》及《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成为俄罗斯歌剧的奠基之作,对其后的歌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随后柴可夫斯基写出了《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里姆斯基·科萨柯夫创作了《金鸡》、《萨特阔》,穆索尔斯基创作了《鲍黑斯·戈杜诺夫》、鲍罗廷创作了《伊戈尔王》等,都是典型的俄罗斯式歌剧,可能由于语言的原因,俄罗斯歌剧远没有意大利歌剧,德国歌剧,法国歌剧那样流行。此外,随着歌剧的不断发展和世界文化的交流,歌剧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得到了普及和推广,一些结合本民族特点而创作的新作品不断问世,其中特别要指出的有德沃夏克的《水仙女》,斯美塔那的《被出卖的新嫁娘》等,这些作品都是世界歌剧宝库中的明珠。随着时代的发展,20世纪初,在美国、英国又出现了一些集爵士乐、踢踏舞、喜剧性话剧和轻歌剧于一体的艺术形式——音乐剧。音乐剧表现手法灵活,音乐、舞蹈、舞台美术都很现代化、因此,很快成了二十世纪最为重要且发展得最快的一项文化成果。风靡了全世界。经典剧目有《音乐之声》《猫》《悲惨世界》《西贡**》等等,都已被世界艺术界广泛认可,得到了很好的票房价值,流传到世界各地。和西洋歌剧相比,中国歌剧产生和发展得较晚,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一些新的、先进的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当时的作曲家黎锦晖创作了一批儿童剧,如《小小画家》、《麻雀与小孩》等,这些作品可以说是我国歌剧的萌芽。1934年,田汉、聂耳创作了我国表现革命的第一部歌剧《扬子江风暴》,真正使我国歌剧发展起来的是在延安整风运动和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掀起了盛极一时的新秧歌运动,创作了一批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和中国特点的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白毛女》、《刘胡兰》等。1945年《白毛女》的问世则是我国新歌剧成型的标志。全国解放以后,又陆续涌现出了《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草原之夜》、《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品,歌剧舞台一时呈现出一派繁花似锦的崭新局面。“十年动乱”使我国的歌剧事业遭到了严重的推残。到“四人帮”被粉碎后,我国的歌剧又有了新的生机,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批多种风格、多样体裁的中国歌剧出现在中国大地上,具有西洋歌剧模式的有《伤逝》、《原野》、《第一百个新娘》等,具有民族歌剧模式的有《党的女儿》、《木棉花开》等,这些歌剧在艺术性和时代性以及人物塑造等多方面有了相当明显的提高,中国的歌剧也日益走向成熟,慢慢发展开来。
音乐家:莫扎特、舒伯特、舒曼、肖邦、贝多芬
作品:《魔弹射手》、《幻想交响曲》
1、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英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
2、舒伯特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又译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奥地利籍Germanen(日耳曼人),作曲家。
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现闻名天下的《摇篮曲》(开头为“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便是在他的笔下完成的。
3、舒曼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19世纪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
4、肖邦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1849年),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1849年,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
5、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6、《魔弹射手》
CMvon韦伯创作的3幕歌剧。又译《自由射手》。1821年在柏林首演,剧本由F金德根据德国民间故事编写。剧情是护林人马克斯与林务官之女阿加特相爱,但他必须在射击比赛中获胜才能升任林务官并和阿加特成婚。
已将自己灵魂出卖给魔鬼的护林员卡斯帕尔为了换取自己免受惩罚,企图使马克斯成为他的替身。马克斯在第一天的比赛中不幸败北,他受卡斯帕尔的引诱,不惜去狼谷向魔鬼索取魔弹。
7、《幻想交响曲》
法国音乐家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以充满想象力的管弦语法,为音乐的浪漫主义开启了决定性的大门。在当时,浪漫主义正从文坛、画坛渐次席卷到乐坛,柏辽兹正好恭逢其会。
只不过,法国人讲究优雅细致,不像德国追求的是严肃与厚重,因此在交响曲这样讲究形式结构的曲风上,法国人一向少有杰出的发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