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翼骑兵的历史

波兰翼骑兵的历史,第1张

在整个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中,他们继续在浪漫与传奇中存在,享受着后人所传颂的不可战胜的赫赫威名。但事实是,他们和所有时代的一切部队一样,既赢得过胜利的喜悦,也品尝过失败的苦涩,特别是当他们遇到了训练有素的火枪队时。波兰的翼骑兵(Winged Hussar)不应当与另一类hussar,即hussards相混淆,后者发展于匈牙利,是十八世纪以来在各国军队,也包括波兰军队中非常流行的骠骑兵的祖先。波兰的翼骑兵同样起源于匈牙利,但他们成长于波兰的土地上并产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他们不再只是轻武装的散兵游勇,而是出色地糅合了东西欧的骑兵元素,并于同时发扬了本地传统与当代创新的优势。他们既是重骑兵,也是轻骑兵,盔甲既坚固又迅猛轻捷,可以根据战场瞬息万变的需要而选择不同的战术。翼骑兵常常被编成拥有150-200人的中队,排成膝盖挨着膝盖的密集两列横队,出众的马术能让他们以密集队形袭步冲锋,长长的骑枪能保证首先将对手刺穿,这样巨大的冲击力给敌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冲锋过后他们再使用刀剑或火器进入混战。这个时代西欧的胸甲骑兵和卡宾枪骑兵过于习惯一排排不断骑到阵前发射火器,再驰回中队后方装填的呆板战术,翼骑兵大胆的冲锋总是将他们打得溃不成军。同时翼骑兵还能轻易击溃来自东方的骑兵,因为翼骑兵的速度和机动足以与他们比肩,但却比他们武备精良并且拥有火器的支援。

直到十五世纪末期,波兰的武备和军事力量还都是西欧式的,但与此同时,政治和文化方面与东方世界不可避免的接触和联系开始悄然改变着波兰军队的发展方向。征召有封建义务贵族的兵制开始为招募雇佣兵的做法所取代,这些雇兵既有来自本土的,也有来自国外的。在对抗莫斯科大公国和鞑靼可汗们的战争中,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雅盖洛(Jagiellon)王朝的国王们改组了波兰军队,使之更适合于在东方那些广袤的为沼泽和河流所分割的草原上的战斗。实战证明,中世纪式的那种从头到脚覆以层层重甲,端着重骑枪的重骑兵是不适合在这种地形上作战的,而相比之下马提亚斯·科韦努斯(Matthias Corvinus)时代的塞尔维亚和匈牙利骠骑兵,一种轻装骑兵在这种地形上对抗土耳其人时却表现优异,于是这种轻骑兵被引进到了波兰军队。在记述十六世纪早期波兰-立陶宛军队的手稿中已经多次提到这些骠骑兵。手稿描述他们是手执长枪、马刀和盾牌的骑兵战士,并大多冠以“Racowie”(塞尔维亚人之意)之名, Hussar,或者Gussar在塞尔维亚语中最早就是“强盗”的意思,虽然同时也有一些匈牙利语的名称。这些骠骑兵不仅在波兰军队中服役,有些也为神圣罗马帝国效命,匈牙利式的骠骑兵最常见的形象就见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纪功书中的木刻插画上,特别是在Theuerdank和Weisskunig两本书中。不过16世纪早期骠骑兵部队最好的图象史料还是来自于一幅大约画于1520年前后的162cmx232cm的木板油画。

这幅油画描摹的是1514年9月8日的奥尔沙之战(Battle of Orsha),波兰-立陶宛联军在这次会战中战胜了莫斯科瓦大公瓦西里三世。大体上油画是忠实于史实的,不过这位无名画家似乎艺术化地夸张了士兵们的盔甲和军器,看来他一定对阿尔布雷特·丢勒和大卢卡斯·克拉纳赫(均为德意志大画家——译注)的画作风格相当熟悉。在画中波兰-立陶宛联军由全身披挂的旧式骑士、步兵、炮兵、轻骑射手和新式的骠骑兵组成,而莫斯科大公国方面则是清一色的重装甲波耶骑兵。 画中从多个角度描绘了当时骠骑兵的形象:三-四人一排渡过第聂伯河、冲锋、战斗和追击。骑枪是他们的基本武器,和重骑枪不同,这种骑枪前后粗细是一样的,枪尖处挑着十字旗。冲锋时骑枪或者架在盾牌特意留出的缺口上,或者就这样持着,“半置于马耳上方”。他们的盾是典型的匈牙利式风格,这种盾牌用木材制成,呈特殊的非对称形,一角尖锐并向一边高高扬起,还漆着鲜亮颜色的条纹。不过也有骠骑兵使用中央带尖刺的法式圆盾(rondaches)。他们使用的马刀也是匈牙利式的,不巧的是画中看不到许多使用马刀的情景,而是大多数都插在包金嵌银的大刀鞘里。有些人,可能是骠骑兵中的军官们,在腰带里插着一根权杖(buzdy-gan mace,buzdy-gan来自于土耳其语的“棍棒”一词——译注)。他们的坐骑都披着马衣,上着带重型嚼子的笼头。画中看不到马鞍的形制,不过可以清楚看到马镫,马镫几乎呈圆形,下面还带着一个小球。马刺的样子比较奇怪,是通过盖着骑手脚面的大块金属片固定在靴子上的,我们找不到什么具体实物与此相似,不过在丢勒的几幅油画和版画上有差不多样子的。他们的头饰可谓是五光十色,其中最常见的是一种显然用黑色毛毡制成的类似维多利亚时代高筒礼帽式样的帽子。这种帽子的帽筒下部通常用包金金属圈装饰,在金属座上还插着一束羽翎。此外画中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式样:圆锥形的帽子,插着同样的羽翎、带挺竖着的帽沿的匈牙利式扁帽、带大块垂片的帽子和当时相当流行的早期贝雷帽。画中的骠骑兵不着盔甲,只依靠一件有夹层絮里的短下摆乔潘聂(joupanes,当时东欧地区常见的一种衣摆长及膝盖,但只扣到腰部的上衣样式——译注)提供一定的防护。有少数骠骑兵则穿着一种长袖短斗篷,这是匈牙利式的服装,称为“曼特”(mente)(后世骠骑兵华丽紧身斗篷衣的鼻祖——译注)。一些可能是军官的骠骑兵的马颈下还挂着用马鬃编织的装饰性彩带。

崛起

早在十六世纪上半叶,几个中队的骠骑兵就已经开始披上了盔甲,这可能是为了让他们替代当时已经开始悄然退出战场的重装骑士战场冲击的角色。我们在当时波兰军中的卷宗和清单中可以看到骠骑兵重型化为翼骑兵的整个过程,这部资料保存分得相当完好,因为在当时这些卷宗是军人损失装备或伤亡后发放赔偿和抚恤的依据。开始只有骑兵们最主要的武装才记录在内,包括头盔、锁子甲、盾和骑枪。到了十六世纪下半叶在单据中出现了军刀、直剑、标枪、战斧、弓和箭囊等武器装备的记载。在1550年后的卷宗中也提到了豹、虎、熊、狼毛皮的使用,根据这些资料,不披兽皮时骠骑兵们就穿一种甩过肩膀的特制斗篷,称之为“克里姆”(killm)。同一时期的史料中还出现了翼骑兵翼饰的最早记载。这些翅膀用鹰羽、鹤翎或者鸵鸟毛制成,若用鸵鸟毛,则一般都染成红色、绿色或者蓝色。无疑这些翼饰还是对土耳其德利骑兵的效法,但其样式是波兰自己的独创,其主体是一根漆成红色或者裹着深红色天鹅绒,并包着铜皮的直木条,在木条上钻上一排大小适中的洞眼,羽毛就插在这些洞眼里形成一只巨大的翅膀。木条下端铆接着一根金属棒,金属棒则插在背甲上的插座里。十六世纪乃至更晚的年代里一直有些翼骑兵未装备甲胄(见图4),因此若战士们没有甲胄或者未穿戴背甲,则可以把一只或一对翼饰插在马鞍的后桥上。只是由于固定在鞍后的翼饰会妨碍跨马,就只能在战士上马后由别人代劳了。事实上无甲的翼骑兵并非少见。斯蒂法诺·德拉·贝拉(Stefano della Bella)曾分别于1633年在罗马和1645年在巴黎[注3]仔细观察过来访的波兰使团中的骑兵,他所作的一幅精美的铜版画就刻画了一位不着寸甲,鞍后却插着一只高大的鸵鸟毛翼饰的翼骑兵形象(见图五)。看来在当时,披甲的和无甲的翼骑兵同时存在,只有翼饰才是这个兵种的招牌特征。话说回来,这种翼饰的确切作用直到现在还没有能够完全解释清楚。有人说在战斗中,风吹过翼饰所发出的飒飒声能够惊吓敌人的马匹,但即使是上千只翼饰同时发出的声音也会淹没在战场上巨大的嘈杂声中。还有人解释说这种翼饰能够防护东方骑兵,尤其是鞑靼人惯用的套索的袭击,但好好勘查一番之后,你就会把这种解释也剔除出局。实际上这种翼饰最确定,也是唯一的作用是建立一种强烈的由视觉上到心理上的冲击。包裹在层层铠甲中的武士,背后插着巨大的翼翅,肩上披着猛兽的毛皮,这些形象都给人以超凡入圣般的感觉,能在观者心中掀起阵阵漩涡般的情感:惊恐、敬重、敌意或者是羡叹。而到了战场上,就很难说这些僵硬地固定在骑手背后的笨重而又庞大的家什能真正起到什么作用了。也许,我们可以推断翼骑兵很少——如果不是根本不,也许在大战役中他们也会盛装上阵——在战场上带着这些翼饰,而主要把它们保留到阅兵场上或者庆典仪式上去使用。

不管怎么说,十六世纪才过半不久,大多数翼骑兵就演变成了重武装的战士,但这些沉重的装备和饰物却反过来拖累了他们的行动,就在看来翼骑兵又要步过了时的重装骑士之后尘而被无情淘汰的时候,1576年被选举为波兰国王的特兰西瓦尼亚公爵斯蒂芬·巴托里(Stephen Batory)对波兰军队进行了深入而有效的改革。斯蒂芬·巴托瑞是一位有着杰出军事天才的统帅,曾对莫斯科瓦公国发动过一系列的战争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还策划了对土耳其人的庞大远征行动,但就在远征即将开始之际这位波兰国王突然殡天,没能看到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巴托里对翼骑兵部队改革的结果是建立了一支大为灵活机动而又具备极高纪律性的新军。在装备上,他永久地摒弃了旧式的重盔、木盾和沿自中世纪骑士的大型马鞍,代之以“契斯卡格”(zischägge,当时一类带龙虾式层片护颈和穿过盔檐的单片护鼻的开面轻盔——译注)式或者其他式样的轻盔、锁子甲和穿在外面的轻型半身甲,或仅着半身甲和锁甲护臂、带有浓重东方风格的专用马鞍马镫,以及长颈马刺。马刀还是主要的近战武器,但如今除了马刀之外翼骑兵又常常在马鞍旁再系上一把重军刀(德语:pallash,波兰语:Koncerz,其实是一种与西欧的estoc相似的重型刺剑,在冲锋时很好用,马刀则利于混战——译注)。马鞍前的枪套里插着两把轮燧手枪或一把轮燧马枪。战锤和权杖还是军官们喜爱的武器。骑枪的长度被缩短了,前端挂上了长长的矛旗,在冲锋时,无数拍打飘扬着的鲜艳小旗在敌人的眼里是一幅既壮丽而又可怕的画面。

重来一次喽,你要是只是要解锁鲍里斯的话,很简单的,难度无所谓,冰女王前期就解散全部队窝在老家就可以了,老家记得出墙,没人回来打你的,左边的飞地很快就可以合帮,然后把飞地的小城送给普拉格就能和平并签约,然后普拉格军队打空了就也能合了,大概60回合就能完成,你自己女王不打的话,只要按过回合

贴吧用户_GtJA9K6:学到了

12

查看所有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战锤全面战争吧

关注 18万 贴子 24万

进吧

基斯里夫真是难搞

本身穷 地形位置差 特别是前期 选的女皇 和一家本家交战+1家诺斯卡 2家围着你打 中后期地形简直万国来潮 到处都是混沌势力 每个城都必须弄个城墙 震旦 喵影 位置又好 又有长城挡住敌人 只要在次元石沙漠放1队防御就行 经济又富得流油 玩了1次 双极难 前期重开了4-5次才打过 难搞

京索之战:古代战争史上较早的骑兵作战的典型战例

《资治通鉴》卷九对京、索之战记载道:“楚起于彭城,常乘胜逐北,与汉战荥阳南京、索间。楚骑来众,汉王择军中可为骑将者,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汉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愿得大王左右善骑者傅之。’乃拜灌婴为中大大,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将骑兵击楚骑于荥阳东,大破之,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关于楚、汉彭城之战的记载中多次出现“楚骑追汉王,汉王急”的描绘,正是楚骑较精锐的反映。不过,项羽楚军的基干力量为起于吴楚等地的项氏子弟兵,主要当以步兵为主。直到汉代吴楚地仍然是少有骑兵,钱子文《补汉兵志》谓:“大抵金城、天水、陇西、安定、北地、河东、上党、上郡多骑士;三河、颍川、沛郡、淮阳、汝南、巴蜀多材官;江淮以南多楼船士。”其说甚是。景帝吴楚七国之乱时,吴军亦是多步卒而少骑兵。因此楚骑相比于继秦雄居关中,骑兵众多的汉军,难免要相形见绌。

骑兵为独立编制的郎中骑兵,对此《史记灌婴列传》记载较《资治通鉴》为详,“乃拜灌婴为中大夫,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将郎中骑兵击楚骑于荥阳东,大破之”。《汉书》叙事与《史记》略同,王先谦《汉书补注》释之曰:“即百官表之郎中骑将也。”《汉书百官公卿表》则曰:“郎中有车、户、骑三将,秩皆比千石。”认为郎中骑兵即后来汉廷统属于郎中令的近卫骑兵。拘泥于西汉后世制度是王说之失,楚汉战争时各种制度较为纷杂,将郎中骑兵完全等同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员数不过千人的郎中骑将所辖侍卫骑军显然是有问题的。因为京、索之战中的汉郎中骑兵的规模,要远远超过千人,其职能也不局限于护卫汉王刘邦。且灌婴以中大夫统帅郎中骑兵,地位要在秩位仅比千石的郎中骑将之上。

案《汉书百官公卿表》“卫尉”条,“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有丞。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后元年复为卫尉”,也可为灌氏所任中大夫地位较高的一个旁证。但点明郎中骑兵为刘邦驾前精锐则是王氏说法之长,灌婴能够成为郎中骑兵的统帅,正是由于他为刘邦丰沛旧人,关系甚密。还应说明的是,刘邦起兵后军中很早就拥有骑兵,如傅宽,“以魏五大夫骑将从,为舍人,起横阳。从攻安阳、杠里,赵贲军于开封,及击杨熊曲遇、阳武,斩首十二级,赐爵卿。从至霸上。沛公为汉王,赐宽封号共德君。从入汉中,为右骑将”。靳歙,“以中涓从,起宛朐。攻济阳。破李由军。击秦军开封东,斩骑千人将一人,首五十七级,捕虏七十三人,赐爵封临平君。又战蓝田北,斩车司马二人,骑长一人,首二十八级,捕虏五十七人。至霸上。沛公为汉王,赐歙爵建武侯,迁骑都尉”。以上都是汉军中有名的骑兵将领。樊哙在还定三秦后也曾统领骑兵,“从击章平军好峙,攻城,先登陷阵,斩县令丞各一人,首十一级,虏二十人,迁为郎中骑将”。

京索之战时刘邦又对郎中骑兵进行较大的整顿与扩编,从前引《资治通鉴》、《史记·灌婴列传》的记载看主要是补充进大批善于骑射、有骑兵作战经验的关中秦人,不但李必,骆甲等中层指挥官多为秦人,普通骑士也当多为秦人。大批秦人加入汉军,无疑是汉军骑兵实力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京索之战胜利后,由于刘邦、项羽对峙的成皋、广武一线的正面战场多为阵地拉锯战,郎中骑兵这支汉军骑兵精锐主要深入楚军后方断项羽粮道和攻打楚军后方力量以及与韩信一起的行动,始终是刘邦大军突击力量的骨干。汉军能够得以在京索之战中击破气势正盛的楚师,主要得益于刘邦从彭城退回荥阳后招集溃散众军。

《史记项羽本纪》即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至荥阳,诸败军皆会。”特别是由灌婴统帅的新组建的精锐骑兵。萧何调集征发关中人力、物力源源不断地供给前线,也是汉军实力在惨败后得以迅速恢复的关键因素之一。《汉书高帝纪》记载京索之战时,“五月,汉王屯荥阳,萧何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军”。所谓老弱未傅者,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今老弱未尝傅者皆发之,未二十三为弱,过五十六为老。”但这实际上是西汉武帝以后的制度,根据出土云梦秦律推算,秦傅籍给公家徭役的起始年龄当为十七岁,可见弱者要低于十七岁。

从《史记灌婴列传》、《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等所反映京索之战时汉军扩编的骑兵多由关中秦人组成的情况来看,萧何所发关中士卒未必尽为老弱,因为老弱残兵组成的乌合之众是不会有较强战斗力的。所以史言萧何发关中老弱诣军,只是极言强调其竭尽全力而已,实际情况仍当是以发丁壮至前线参战为主,老弱者大概是承担为大军运送粮饷等后勤保障任务,《史记高祖本纪》:“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饷。”的记载就是较好的证据。由此可见,汉军既得到源源不断的兵力、物资补充,又有名将灌婴统帅精锐骑兵,加以在荥阳已休整近月时间,以逸待劳,有力量阻击并打败楚兵于京索一带,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相比于元气日益恢复的汉军,楚军却逐渐成为一支疲惫之师。应该说,从齐地回师的三万楚军无疑是楚军的精锐,是霸王项羽赖以纵横天下的基本力量,战斗力是很强的。但正如《孙子兵法》所云:“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经过近三个月之久地不停顿地激战与长途跋涉,这支精锐楚军已臻于强弩之末的窘境。

从双方第一线兵力对比看,楚军也相当不利。由于后续步兵主力尚未能跟进,前线楚军的兵力过于单薄,受挫于兵马日益雄厚的汉军并不意外(案:彭城战役后楚总兵力未必少于汉,汉军兵力优势的逐渐取得主要得益于刘邦成皋之战多次大破楚军,与关中的人力补充)。项羽对这种情况当也是有所了解的,因而他在京索之战失利后没有继续做盲目的强攻,而是适当地转入短期休整,平定后方,调集援兵,直至是年八月后才重新对荥阳一线的汉军发起大规模进攻。

没有

在历时1个月的台儿庄大战中,中国军队参战29万人,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

战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改变了国际视听,消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歼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此战中国投入的部队有: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部:川军122师、滇军第60军、第42军、第30军;第二十军团汤恩伯部第75军、第85军、第52军及57军第333旅、第13军骑兵团和骑兵第九师。

在这次战役中,国军阵亡将士高达五万余人,包括国民革命军第41军122师师长王铭章、国民革命军第41军122师参谋长赵渭滨、国民革命军第41军124师参谋长邹绍孟、国民革命军136旅旅长马威龙、20师副师长王祯祥、91师副师长王锡山在内的少将以上军官12名,校官173名。

国王的恩赐2无限反击流是游戏中的一个经典流派,熊骑无限反击流如何选择天赋加点和法术?下面一起来看看国王的恩赐2熊骑无限反击流战术前言:

战斗战术层面,《国王的恩赐》2代和1代之间,套路差别不大,仔细品味,其实只隔着一个"嘲讽"的距离。

目前主流的"嘲讽流"太无赖,是对玩家单方面有优势的战法,对敌兵来说,欠缺公平。敌兵发出的嘲讽,玩家可以"偷走"(混沌系天赋,见视频),可以"驱散"(玩家法术或兵种法术),但是玩家发出的嘲讽,敌兵无力应对,会被玩家白嫖两回合伤害,被白打8次。设计师,你来解释下

下文中,本人开发了一种不用"嘲讽"的战法,"无限反击流",用熊骑实现。依稀记得1代中,无限反击流是用“皇家狮鹫”实现的。

套路:

《国王的恩赐》系列,战斗战术的套路组合颇为复杂,本人划分为4个层面,兵种+法术+天赋+装备。

组成:

1、核心兵种:熊骑=无限反击+无限暴击+无限吸血+无限满血。完全成型后,每回合可弹死任意满队的敌兵

2、核心法术:石皮、传送

3、核心天赋:25%吸血(混沌)、防御+15抗(权力)

4、核心装备:近战加伤20%

5、核心队友:学徒(石皮和回血)

6、推荐队友:哨兵(物理三连)、喷火器(火伤三连)、冰元素(冰冻控场)

前提:

1、熊骑堆满物抗75%=基础30+防御25+石皮25,是满血无限反击的必要条件

2、敌兵可以被吸血

大体上,当玩家能买到熊骑时(10多级时),天赋加满吸血和防御的buff,就算基本成型。只要战斗地图符合这两个条件,就可以放心一战,无损是大概率事件。

后期,在天赋中,将爆伤提高到2倍,装备更加丰富,这时算完全成型。

注1:大多数地图都可以用此战法应对,但并不是全部,别较真

注2:亡灵+魔法+腐化,也可以打,套路不同,见方案2

原理:

熊骑通过反击吸血,以实现满血站立,只要吸血量大于等于受到伤害的数值,熊骑就是无限反击的永动机。

在物抗堆满75%的前提下,熊骑只受到敌兵伤害的25%,意味着可以抗打击自己4倍血量的伤害。

以熊骑385血的实力,可以单次抗打击1500伤,而实战测试中,任何单队敌兵都没有实力打出如此高伤。

以敌兵的骑兵主力"雇佣兵"为例,其满队最高伤是400+,打出暴击技能,是40015=600+的伤害,熊骑受到伤害150点,平安无事。

视频中的敌兵是人族"骑兵",与"雇佣兵"大体相当,其伤害加成是按移动距离计算,最高15倍。同理。

再看熊骑反击伤害和吸血的数值:

满队熊骑(测试时,是3只)的普攻伤害约300-400

暴击伤加成15倍(后期是2倍),是按最高伤害计算,40015=600+

反击伤加成15倍:60015=900+

(实测与计算相符)

因视频中的敌兵有或多或少都有点物抗,熊骑的实际反击伤害是800点左右,按吸血量四分之一计算,即吸血数值约200点。

熊骑吸血数值200点受到伤害的150点,因此"无限反击流"得以实现。

注:对敌兵中的高物抗兵种,用法术"降物抗"应对即可。视频中的BOSS,物抗靠被动叠加到50%+,不也被愉快地弹死了

过程:

方案一:如果敌兵可以被吸血,那么就蛮干,直接莽进敌军,杀进曹营。

(截图中的雇佣兵标错,实为骑兵,见视频)

第一回合:

法术:"传送",将熊骑扔过去,求挨打。如有远程,贴身远程站位。(视频中,是贴身敌军的"哨兵")

熊骑:加"必爆",然后防御(不要主动攻击,否则物抗不满)

石皮:由队友"学徒"加,3回合有效。(不影响学徒的攻击)

队友:任意远程攻击(视频中是准SOLO,队友都不带)

第二回合:

法术:任意,根据战场需要。推荐:加伤(对熊骑和队友)或减伤(如笼罩、弱点等)或降物抗

熊骑:防御

队友:任意远程攻击

----------

重复以上

方案二:

(一)实战测试中,有三系敌兵无法被吸血,如亡灵、魔法、腐化(地图比例约占三分之一)

应对:熊骑不要一次拉太多的仇恨,因为无法在反击中吸血。个人体验,一次反击两队,是合适的安排。学徒每回合给熊骑补血,实测,可补满。这种地图,远程队友要发挥主导作用,各种"三连"都要扔出去,别省着,该你们表现表现了

(二)实战测试中,有几种敌兵克制熊骑的无限反击流,地图比例不大。

1、巨魔族:其技能可以打晕熊骑,熊骑因此无法反击

应对:冰元素控场,法术"减速/定身/冰冻"控场,用远程队友解决。短腿近战兵,毫无威胁

2、极少数的近战兵种不吃反击,如刺客(当他是远程好了)、天界战士(只见过一次)等

应对:用远程队友优先解决

后期:

熊骑完全成型后的伤害数值:

全身刺客装(共5件):+全伤20%

双手剑:+近战20%

满队熊骑4只时的面板伤害数值=892

单次反弹伤害=8902(天赋暴伤加成)15(反击伤加成)=2700+

因为这个伤害数值已经大到溢出,可反弹时秒杀任意满队的敌兵(只要吃反弹伤害的),截图时,只能显示敌兵满队的血量之和,远远小于2700

以上数值依然保守,仍未计算各种法术增伤的结果。

关于法术的三种30%增伤是否会被反击加成和暴击加成放大,初步观察是肯定的,待进一步测试。

实测,玩家法术书中的火系30%增伤有bug,而魔法系和冰系的增伤工作正常,都能被反击伤加成放大。暴击伤加成待证实。

(实测,魔法系增伤的30%部分,可以被反击伤加成的15倍放大)

还是不要再增伤了,因为伤害数值已经溢出,已经有实力在反弹中秒杀红龙,游戏中已经没有更高的挑战。

算一下伤害:红龙是15%的物抗,2700085=2300,红龙只有2000血

(但是不建议硬刚红龙,因为熊骑堆不高魔抗,自己也禁不住红龙的一喷。)

实测几战,后期的战斗都是早早结束,接着跑腿儿去吧,这才是正事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499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