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和杨贵妃的那些事
李隆基和杨玉环,只要一想到,就会心有所憾,纵观中国千年历史,再没有哪对帝王后妃的爱,让我丝毫不想偷笑,只想感动,只想感慨
是什么样的女人,可以让一代英武才略兼修的君王爱得上?还日日常得君王带笑看,看到万里江山忘了去经营,看到国土颠动,山河颠动,后来,我才渐渐明白,他们的爱,如果脱开世间所谓的伦常,是让人欣羡,可遇而不可求的。
你看那唐明皇,望向杨玉环的眼神,有着刻入骨子里的温柔,平静安祥,她在身边,便是山河等闲看,他对她,爱得心里像勒了根钢丝,时刻也揪着,帝王少有真爱,玉环本是他的儿妃,我不信唐明皇是个好色鬼,只是为了贪图一时的新鲜,这才夺来的玉环,我想,应该他是爱的。
他是爱的,爱得没了主张,爱得无可奈何,顶着千古扒灰的骂名,夺了她时时常伴,夺来了,他爱若珍宝,三千宠爱于一身,我在想,如果杨妃这一生跟着的人始终是寿王,还会有这样激荡如火的爱情吗?她与寿王,也不过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她又,何曾做得了主?
看过唐代许多描画杨妃的图画,她并无冶艳浮浪之态,更像一个平静度日的妇人,她如此安宁坦然,接受这泼天的富贵,接受这天下最尊的爱,她只当作平常人家的夫妇情感,她坦然得让人嫉恨,宫中万千佳丽,谁见了明皇不诚惶诚恐?只有她,敢和他闹别扭,回娘家,让他下令不闭宫门,都深夜了,还忍不住派人来接回,呵,也许这对明皇来说,是一生最美的回忆了深爱的人对自己撒些娇,闹些性子,多么平常,可是在帝王身上,多么可贵?她浪漫的胡闹,他浪漫的包容,他们俩有着叩问千古也不问的平等,注意,是平等
宛转可入芙蓉帐,悦目可陪玳瑁宴,杨妃的美是一回事,性情又是另一回事,即便是和她分庭抗礼的另一宠妃梅采萍,比起她来,才情不逊,容颜不逊,却,逊了一分性情,梅妃傲气得紧,才是有了,美是有了,宠也有了,却没有一分坦然的性情,也难怪逊了玉环这份爱。
明皇在亭台贪凉,拥贵妃入怀,侍从们都在看池中鸳鸯成双,他却手指玉环,道:争如我被底鸳鸯!哪里能比得上我怀中的玉环?
明皇满腹才情,玉环娇俏解语,怎么看都是一对琴瑟和谐的人间夫妻,玉环也读了一肚子书,却不矫情,不像汉代名妃班婕妤,诗书皆精,才名盛盛,到头来,为名所缚,为名所累,连和夫君同坐一车的勇气也没有,还言词铮铮,说只有名臣才与君同车
呵,同车,那又怎么样!这一生,仅此一瞬啊,想再求,便惊鸿飞去,花草凋零,要做什么贤妃?白白怠慢了一颗正热络的心!爱也是受得坦然,受得平静,受得理所当然的,何必畏手畏脚,是爱而已,有什么不可以?最美的爱,就是,你爱得坦荡,我接受得也坦荡,你不疑,我不疑,何曾生别离?
明皇在莲池赏花,众人都惊叹满池莲花开,他却手拥玉环,道:争如我解语花!哪里能比得上我怀中的玉环?日日对人如对花,夜夜相伴,玉环没有班妃的绝世才情,她也不想有,她有她的方法,那夫君口中的被底鸳鸯,解语花,这两句盛赞,道尽了她的温婉,柔情,也道尽了明皇这一生的深情深爱!
那年七夕,长生殿外,他与她盟下誓约,我愿与玉环生生世世为夫妻,不离分
不过数月而已,转眼成空,是大唐的福都被她享尽了吗?今日禄山之乱,潼关不守,六军不肯发,非要除贵妃才肯保天下,这绝命的白绫要在今日送这朵解语娇花离开他
马嵬坡前,她看到她的三郎痛得掩泣的样子,奔到他的马前,握他手,道,世间已不能容我,我的命若是能换回三郎的昔日江山,玉环虽死而无憾!还要怎么样才叫生死相许?还要怎么样才叫真心相爱?!
玄宗回马,杨妃已殁,云雨高台,绡帐犹暖,如今只留玉笛声沉,楼头月下,金钗无音,泪满关山,一梦也难!
几度渭水奔流,落叶长安,丢了玉环的玄宗经过一个低谷,雨中听到铃声凄凄,铃音如当年,他激动地回顾,却四下苍茫,那一刻,他痛得不能自己,吹起玉笛,即谱成雨霖铃,从此,这词牌名由这日而始。
他这曲子,满目孤凉,感动了世人,广为传唱
李隆基的爱情不怎么样,但是杨玉环的爱情呢?那就更好了,只要大家明白一个问题:李比杨大33岁。天宝四年,被立为贵妃时,年仅27岁,李60出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60岁老人”。要一个风华正茂的美女去迷恋一个秋多春少的糟老头子,不会太难吧?两个人的差距不是说“年龄没问题”就能消除的。
这个话题往往是新的,不妨多费点口舌。
唐太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笔下的杨玉环的爱情,自白居易的长恨歌问世以来,在世人的感觉中得到了极致的升华。多少年来,它被视为“忠贞专一”、“生死不渝”的爱情悲剧,千古传诵,仿佛真的发生过。
可惜长恨歌毕竟是诗,容量有限,情感发展过程无法完全展现。白朴的杂剧梧桐雨是承前启后的一部,暂且不谈。到了长生殿里,也算是精雕细刻了,洪?尽力把他们曲折执着的爱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几乎到了完美的境界。
正是有了这些大作,李阳的恋情才被彻底拉低。从此以后,所有说他们“坏话”的作品都很难被世人接受。直到近几年的肥皂剧,为了提高收视率,李阳的爱情才不断被赞。
然而,无论文笔多么感人,从长恨歌到长生殿,李阳的爱情只是“艺术真实”;“历史的真相”和它的关系有点像股市里的“借壳上市”。只是因为白鸿等专家擅长运营和包装,才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带庄的资金源源不断的进来。在李和杨的真实爱情中,有太多的“不良资产”,并不那么感人!
就感情而言,李隆基应该被归类为薄情寡义。这么说他,绝不是冤枉一个好人!他的亲生儿子一天之内杀了三个人,他毫不留情。王皇后是他的“糟粕之妻”。她一直和他在“牛棚”里,共患难。他一上电杆,就和她翻脸,要她“下课”。有一次王皇后哭着对他说:“陛下,你难道不想想我父亲卖衣服换面条给你生活的情分吗?”当时的李皇帝为之动容,但没过多久,王皇后还是被废了。当时还有人写了一篇文章翠羽帐赋,讽刺李皇帝脸一宽就变了。这个记录在新唐书王皇后列传。
李隆基生性善变,但他与杨玉环截然不同。尽管“但他的宠爱三千年都集中在一个身体”有点夸张,这仍然是接近现实的。其“喜爱”的原因,无非是玉环“难以割舍”的“自然美”。诚然,玉环之美可以与石、丢番图和昭君的故事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她不仅漂亮善解人意,而且“能歌善舞,懂音律”。如果你生在今生,你应该在选美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环球**”,成为**明星和舞蹈明星,名扬天下,整天被狗仔队追捧。这不是问题。
站在这样一个漂亮的女孩面前,只要条件允许,一个男人大概都会动心,更别说是著名的浪漫皇帝李隆基了。帝王的情欲,即使是一脸肃穆的儒家弟子,也从不认真计较。明明不是什么大问题,再多说就不厚道了。但是,没有必要美化和标榜“真挚的爱情”。说得好听点,就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在眼前,怎么不爱呢?这种爱情,一般属于有钱有势偏爱美女的,不能说有多高的水准。
对李阳有爱,但很有限。据报道,杨玉环在天宝四年被提升为贵妃,到了天宝十五年“直到他们的马蹄下可以践踏那些蛾眉”的时候,她只是一个贵妃,而不是皇后。按照唐朝的后宫制度,贵妃的地位仅次于皇后,但这个“第二次”是很讲究的。皇后是皇室的妻子,是天下第一夫人,是天下的女主人,可以和皇帝抗衡;小妾,小妾,小三,主子在奴才面前,奴才在主子面前。
没错。在一向强调名分的中国古代,“名不正则言不顺”,连妻子的名分都不给,那谈什么“恩爱”呢?王皇后“下课”后,皇后宝座一直空着。为什么不在空的时候给呢?不说别的,这个“爱”需要打很多折扣,但这是肯定的。更何况新旧唐书都记载了杨两次被驱逐出宫,可见杨在后宫的地位并不那么稳固。
李没有给杨足够的名分。是因为杨是个「败坏人伦的再婚女人,不足以做「天下母亲吗?这是宋以后的看法,但唐人不这么认为。李隆基的祖母武则天是唐太宗的才人,她的儿子唐高宗李治封她为皇后,是“长子娶妾”,史称“尚政”。杨玉环原是寿王的公主,李风阳是贵妃。她是一个“娶了媳妇的公公”,被称为“爬下”。上一次,祖风没变。按照道家老师的话来说,都属于“道德败坏”。武则天是皇后,杨玉环也应该这样做。只要皇帝开口,就不是问题。
帝国正史一直对杨贵妃泼脏水,说她是“祸国殃民”。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出来说句公道话。一个国家的兴衰有其深刻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女祸”。现代历史学家有一种说法:“杨贵妃对中唐的衰落没有责任。”这是公平的!杨玉环只是一个中年人,他不仅没有国家大事的权力,甚至连“总掌六宫”的权力都没有。把李唐王朝的腐败归咎于她,显然是在美化权威。唐明帝因为“以国为重”、“多年无所求”,变戏法似的把自己漂亮的媳妇占为己有,没有拥有杨媚媚,反而变得*乱起来。
至于高消费,怪不得杨媚媚。既然皇帝要给她重赏,让她先富起来,那就必须要讲吃、穿、玩。现代女孩一旦成了亿万富翁,就得大把花钱,而不是被祝福。既然如此,后人为什么还要坚持古代美人心纯,欲望少?朱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是为了帮助权贵驯服顺民,也是讲给百姓听的。对皇室和政府从来都没有效果。
的爱情是有限的,不是因为杨有许多“缺点”,而是因为皇帝的天性是凉薄的。到了马尾坡,六军不出兵,权美冲突。他原形毕露,选择了权力,抛弃了美貌。冠冕堂皇的理由当然是“国家最重要”。结果是一场空。恒力王子趁机篡夺王位,将他软禁在家,直到去世。这也是卑鄙忘恩负义的报应!
李志廉不怎么样,杨志廉呢?那就更好了,只要大家明白一个问题:李比杨大33岁。天宝四年,被立为贵妃时,年仅27岁,李60出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60岁老人”。要一个风华正茂的美女去迷恋一个秋多春少的糟老头子,不会太难吧?两个人的差距不是说“年龄没问题”就能消除的。
杨到了李身边,不管他愿不愿意,不管他有没有怨言,新老唐书都不管。但乐杨太真外传说,杨第二次被逐出宫的原因是“窃子,吹玉帝”,即李帝怀疑思念前夫。寿王的前夫李茂,自幼生活在府,由公主袁抚养长大。显而易见,杨悄悄吹了王宁玉子第,思念前夫。唐代诗人胡璋有诗说:“深院梨花无人看,闲来无事我玩王宁玉笛。”那是一回事。
据我猜测,即使排除杨贵妃的“不忘旧情”,杨贵妃入宫等他也是百依百顺的,但就像今天嫁给“光棍”的美女们,要么是无奈,要么是贪图什么,与“相恋生死”无关。再说,李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又帮不了他自己。他能不服从吗?皇帝把媳妇抓走了,寿王也没办法。如果守望者不屈服,她还能做什么?对的不满,唐人也纷纷题咏。
当危机来临时,唐没有保护好他爱的女人,山盟海誓的虚伪就出来了。
综合各方面的有关李杨的资料,供参考
一、李白与杨贵妃
唐朝天宝元年,李白漫游了祖国名山大川,诗名播于海内。玄宗皇帝召他入京城长安。哪知玄宗所
欣赏和器重的,不过是李白的诗词歌 赋,根本不想让李白参予朝政,只封他个翰林院大学士。他心灰意
冷。众大臣向他祝贺使他笑不得。
天地转光阴逝,时值天宝二年夏。有一日玄宗皇帝和杨贵妃从华清池沐浴归来,在园中观花赏景,沉
浸在行乐消遥之中。玄宗见眼前名花佳妃,唯独缺妙人幽曲。于是命人传翰林学士李白前来朝见。
李白由于不快,常常对酒当歌。这天又是喝得大醉,接旨之时仍是醉态朦胧。他似醒非醒来到园中。
玄宗和贵妃见李白飘然而至感到饶有风趣。玄宗便说:“今召卿来此,欲创清平调三首,看你这般醉状是
写不成了。”
李白道是臣斗酒诗百篇,趁酒醉未醒正好赋诗。玄宗命高力士取来金花笺,李白却是迟迟不动笔。玄
宗问何故,李白说要高力士磨墨拂纸兴更浓。高力士虽然心里不服,但为了讨得玄宗欢心,也只有侍候。
却说李白故意摇头晃脑,手执毛笔斜看高力士被戏耍心中舒畅,于是一挥而就: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又疾书了第二首第三首。正待高力士伸过头来看诗,李白冷不防用笔头点了点高力士的脸,高力
士想到李白正受宠之际而不好发作,便摸着脸狼狈地走开了。李白却叫住他:“慢走,快将三首清平调
呈与皇上!”
高力士气得两眼发直发白发呆。玄宗阅过李白的词,赞口不绝,遂命高力士将它交给梨园谱曲供贵妃
月后舞唱。玄宗又命人取来玻璃盏,盛满琼浆玉液,由贵妃娘娘亲自为李白斟酒。李白连饮数杯之后
说:“民李白受吾皇之大恩无以为报,愿吾皇万岁万万岁!”
说罢醉卧在地。玄宗见李白醉成这等模样,命高力士扶李白回去。李白被扶起又故意倒下,借酒撒
疯,喊道:“高力士吾脚热胀难受,快替吾把靴脱了!”
高力士火冒三丈,斥李白放肆。李白仍叫:“快脱!快脱!”贵妃也在一旁要高力士脱。高力士不能 不依从,恨得咬牙切齿也只有装作欣然领命。
几天之后,李白的清平调已谱成新曲。贵妃娘娘边唱边舞,唱到第二首“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
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之时,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和韩国夫人称赞说:“娘娘唱得
声情并茂,就是那汉宫赵飞燕也望尘莫及呀!”
贵妃喜形于色。可是,高力士记恨着脱靴之事,便向贵妃娘娘进谗言:
“李白这狂徒!竟敢用汉宫*乱之妃赵飞燕与娘娘您相提并论,岂不罪该万死?”
贵妃一想,不觉怒火中烧,七窍生烟。她想,我待李白恩重于山,他不思图报,反而含沙射影坏我名声,
真乃胆大妄为之人。正值此时玄宗来华清宫想听贵妃吟唱清平调新曲。贵妃心情不好。既然玄宗要听,也
只有唱唱。当唱到“可怜飞燕倚新妆”之时猛然停下,泣不成声。玄宗急问:“却是为何?”贵妃才起奏
李白“含沙射影”之事,且哭啼不休。玄宗宠贵妃众所周知,一气之下,将一纸清平调撕了,说道:
“妃子休难过,朕与你作主!”
这时高力士在一旁加油添醋,玄宗怒不可遏,派高力士率御林军到翰林院张旨宣读:
“查翰林李白,借酒颠狂,对当今不满,对圣上不恭,作词影射,喻古讽今,兹革去翰林供奉之职,逐
出”长安。钦此!
李白慨然长叹。随手摘掉乌纱,扔给高力士,拂袖而去,犹如大鹏挣脱绳索,可展翅高飞了。
二、
浪漫李白
他是酒中之仙,他是诗中之仙,他也是人中之仙。一袭长衫青风过,一剑一酒天下游。御剑乘风千秋名,万世举眉齐声吟。他的诗歌我们从小便会吟诵,诸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等等。一想到他,脑海重总有这么一副形象,激流之畔或绝顶之巅,把酒临风,潇洒无羁,随口一吐便激荡山河,双手一挥便写就万世诗篇。他站在一种精神和文学的高度让后世景仰羡慕,他也成为人们心目中一种激越浪漫的印象代表,他就是李白,我们都尊称他为“诗仙”,一个极高的评价。李白出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即今天的吉而吉斯斯坦,家境殷实,所以童年的时候便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对李白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年轻时的李白在蜀地即今天的四川已极具名气,因其天资天赋,因其诗歌文章创作,因其形象外表。关于李白的形象有这么一段话:眸子迥然,眵如饿虎,时或束带,风流酝籍。就是说眼睛炯炯有神,嘴巴很大,张嘴的时候有猛虎下山的气势。经常喜欢腰间束根带子,这是唐朝时期大多数文人都比较喜欢的打扮,是有文才的表现。和当时唐朝绝大部分的文人理想一样,李白的梦想是做宰相或做皇帝的老师,杜甫也是一样,但现实却一再让他们在政治上失意,而在文学创作方面达到了一般人不可企及的颠峰,前者鲜为人知,而后者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约在二十五、六岁的时候,他出蜀东游,一为寄情山水,陶冶性情,一为寻找政治机会而实现自己最初的理想。当时唐朝的官员聘用是必须要通过科举考试的,所以其他文人都衷情于此道,这是没有办法的选择,仅凭一人之力来对抗已经实施了几百年的官僚体制,那简直是螳臂当车之举。杜甫考、王维考、白居易考……杜甫比较倒霉,考了很多次都没有高中,王维、白居易是幸运的,通过这么一条途径而位列科班。但李白却是一个极具性格、大度潇洒的人,与其他人不同,他潇洒大度到是什么也不考,因为他始终认为自己不是一般人,不可能用如其他人一样的办法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仕途。所以他给自己制定了一条跨越式发展方略,第一是写自我推荐信,这在当时也很普遍,给当地官员递上一份自我简历介绍,也等于今天的大学生应聘过程一样。但李白的自我推荐信和别人不同,他凡事都得求一个独辟蹊径,必须得有我李白的特色,不能流俗。他的自荐信总说起来有四个特点,一是对方不凡,先把看这封信的官员拍一通马屁,把他吹得云里雾里,弄晕了再说;二是自己不凡,他自称是西凉皇帝李暠的后裔,至于真假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先把别人弄晕,接而再把他给唬住,这是策略,李白独有的策略。第三是行为不凡,他在自己的信中写到,当初自己出蜀的时候,有一段时间自己在一个深山里面训练飞鸟,把那些鸟都练得通人性了,要它做什么就做什么,后来当地的官府听说他这么有能耐,便想请他出山任职,但他没答应。这是什么,这是有大才而不慕官场之人,很清高,很有风度,是一般人比不上的。他还说曾经在扬州有一次把自己的全部财产30万钱捐给了穷困的书生,以供其学业。这就说明了自己非常有善心,是一个慷慨大方之人。第四是威胁对方,李白的自推信中是这样结尾的:今若不取,西入长安不顾。就是说今天你不录用我可以,等哪天我到长安当了官了,可别让我看见你,否则你可没好果子吃。但这吓唬人的话。可是这根本就吓唬不了人,你一介书生现在还能怎么样,手无寸铁,又无能无力,所以现实与他的想象相差极大,但李白是一个特别喜欢幻想,特别浪漫的人,在他的想象世界中,他是无所不能,无所不顺,凡是自己能想得到的,那是一定能够实现的。现实是他所寄出去的自荐信都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现在计划失败了,又不肯屈就自己去参加科举,得改变方向了,怎么样才能进长安,怎么样才能被玄宗赏识,这是当时李白一直考虑的问题,但不头疼。这时候对李白之后的人生影响深远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元丹丘,一个道士,学位极高,用现代的词语来说,他是一个道士研究生。众所周知,道教在唐朝是非常兴盛的,原因很简单,唐高祖李渊拜老子李耳为祖先,因为他们都是李姓人。而李耳又是道教的创教人,所以道教被定为“国教”,这是可以理解的。而元丹丘在道教系统中位高权重,巧的是他和李白的关系特铁,是老朋友了,一度引李白为自己的知己。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李白和他谈起了目前自己处境的难堪,这时,元丹丘就拍胸膛了,他把李白引荐给了一个人,玉真公主,玄宗的亲妹妹,是个道姑。在当时,不止下层平民百姓崇拜道教,连上曾统治阶级对道教也是非常痴迷,能够入道教便是一件非常光荣和自豪的事,所以当时有很多皇亲国戚都是道教成员,前面的玉真公主即为一例。元丹丘马上就给玉真公主写了封信让李白带去到长安去找她,现在用后来的眼光来看,假如当初没有元丹丘这么一号人物出现,没有他这么一举动发生,李白之后入长安直至出长安等发生的事情可能得改变了,那么今天我们的历史就得重写了,对李白的认识也得作一新的审视了。历史就是这样,往往在不经意间改变了流传,影响着后世。现在的李白有了投奔对象了,于是急冲冲地跑到长安去找玉真公主,遗憾的是怎么找也找不着。反倒认识了长安的风流公子张垍,张垍,玄宗的女婿,大唐的驸马,同时是宰相张悦的大儿子,那是在长安说一句话地都要晃三晃的人物。张垍见了李白,一番客套之后,便把李白随便安排了。把他安排在郊区的一间残破的楼阁里面,让他去等消息。那地方是偏得很,结果李白在那待了一两个月,没有收到过一条消息。但奇怪的是,张垍对杜甫却非常热情,当初杜甫进长安的时候,还是靠了他的大力相助才被玄宗注意的,现在的推测可能是他太嫉妒李白,李白名气太大,盖过了自己,于是心里不爽;杜甫则不同,提拔了他说明自己有眼光,能识人。最后李白实在是等不下去了,便留诗一首怅然而去,内容是与玉真公主有关的。此后不久,李白被玉真公主派的人给找上了,可能是玉真公主去了楼阁不见人反见诗,觉得李白确实是挺有才华的一个人,再加上元丹丘这么一层关系,于是把李白带进宫去进了玄宗,这时候的时间是天宝元年。
李白和玄宗见面的场景很滑稽,当时玄宗正在用餐,听说李白来了,赤着个脚跑到李白面前,把李白拉到床上,给他盛了一碗汤,可把李白给吓了。按照玄宗的说法是他觉得李白“恍若天人”,后来贺知章在见到李白时,也是大为惊叹,称李白为“谪仙人”,就是天上贬下来的神仙,这是李白的长相问题,长的就是一副仙风道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特帅。玄宗见了他,二话没说,马上任命李白为翰林待召,这个名字李白他自己是从没提过的,他在诗中一直都说自己的官职是翰林学士,到今天我们去研究发现,得出的结论是那是李白在给自己撑门面,他的真正官职是翰林待召。所谓“待召”就是等待传召的意思,它根本没什么实权,只是供皇帝消遣娱乐的。当时玄宗皇宫里有很多待召,如歌舞待召、诗文待召、棋艺待召等,李白则属于诗文待召。它和翰林学士有很大的差别,翰林学士是负责起草圣旨及国家制度的高级官员,有很大的权利。我们得出李白不是翰林学士的根据是有一次玄宗召集了所有的翰林学士一起进餐,进餐有一个名单,而李白不在其中,白居易在里面,因为他是的的确确的翰林学士。所以李白在长安的工作基本上就是玄宗什么时候高兴了,譬如说和贵妃赏花的时候心情好了,便下一个命令,去,把李白给我找来,作两首诗瞧瞧。但往往李白却又不是那么好找的,每次只能在市集上的酒摊上或酒楼里找到他,李白的酒量那是古今皆知的。连他自己都说自己是“一日三百杯”,这是夸大其词的,但他却是酒喝得越多,那诗歌是越豪气。所以现代的台湾诗人余光中这样评价李白:酒入愁肠,七分化为剑气,余下三分化作月光,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这个评价是很高的了,把李白给写活了,让人一看知道,这写的是李白而不是杜甫。所以他每次都是醉熏熏地去见玄宗,但幸亏每次他都能够写出很优秀地完成任务,尽管如此,此时的玄宗心里对李白有了厌弃的想法了。这中间就有一个传闻了,也是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高力士脱靴。说是有一次玄宗和杨贵妃在后花园赏花,突然间兴致来了,派人把李白找来了,要他作诗一首。当时李白也是喝得脸朝天跑了过来,脑袋晕晕的,说要把找人帮忙靴子脱了,说跑过来太热了。玄宗笑笑答应了,找谁呢,自己和贵妃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时候,高力士这个倒霉鬼就站在旁边伺候着。玄宗朝他笑笑点点头,意思是就你吧。高力士皱皱眉,当然不敢有任何抱怨的言辞,只能蹲下去帮李白脱鞋,心里肯定是非常记恨李白的。那么后来他帮杨贵妃歪解李白当场写的那《清平调》就是在情理之中了。这是现在普遍的导致以后李白离开长安的一个重要因素的说法。李白大约在长安只待了一年半的时间,但他在诗歌中写的是三年时间,这是不确实的,也是李白为了面子而编造的。但李白离开长安是很风光的,玄宗给足了他面子,公于天下曰:赐金放还。一般的文人是得不到这个待遇的,要么是贬官离开,要么干脆就是把他的官给辞了,直接回老家去。玄宗这么做,主要还是为自己考虑的,因为李白可不同于一般的文人,他的名声是遍布天下的,在天下人眼中,李白就是一个文才飞扬的代表。如果皇帝你不用他,只能说明你没眼光,没品位。所以玄宗才会这么大张旗鼓的宣扬他的决定:赐金放还,以示自己的开明。不是我玄宗不用你,而是让你李白回家探探亲,四处走走,顺便帮我探一下民情。我高兴,天下人都高兴,但李白却高兴不起来。这么辛苦才进了长安,才见着唐玄宗,才待了一年多一点就要走了,那不是说明自己的政治生涯就此结束,李白朝思暮想的就是能在玄宗身边效力,在政治上大放光彩的。
所以关于李白长安离开长安的原因就有很多种解释了。一种很普遍的说法是有人向玄宗进谗言,诬陷李白,他们是杨贵妃、高力士、李林甫。这三人可是当时皇宫三大巨头,如果他们一起来说李白的坏话,李白肯定只得走人了。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他们是不可能会向玄宗进李白的谗言的。我们先看一下与李白离开长安有关系的几个人的一些简单情况,唐玄宗57岁,杨贵妃24岁,高力士已侍奉玄宗11年,李林甫任宰相16年。先看高力士,在皇宫里,除了玄宗就数他了,因当年参与平定韦氏之乱有功,深得玄宗宠幸,被封为监门将军,所以后来玄宗在宫中一直称他为将军,皇太子叫他二哥,其余的皇子叫他为爷爷,这称呼真是乱得离谱。按辈分的话,都比玄宗都大上一辈了,但一直是这么叫的,玄宗也没有过什么意思,这是令人费解的。所以他在宫中的权利的可想而知的了,李白当进皇宫不久,根本没必要也没这个胆子去得罪这么一号人物,没事何必自个给自个找麻烦呢。事实上,李白在刚进皇宫的时候,是非常谨慎小心的,不管他是怎样的蔑视权贵也好,还是怎样的潇洒无羁也好,既然自己这么艰难才进了长安,没理由去这么轻易得罪他。第二个杨贵妃,她进李白的谗言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她并不是一个贵妃,而是一名道姑。杨玉环原本是玄宗的一个儿子寿王的一个宠妾,某天,被玄宗看到了,顿时被迷上了,魂都丢了,想据为己有。但明摆着去抢肯定要遭天下人笑话,这是抢儿媳妇,那是丑事。最后他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把杨玉环召进宫去,给她一个道姑身份,也算是给她一个荣誉,这就名正言顺的距离近了。他儿子寿王尽管知道玄宗打的是什么注意,但也奈何不了,只能忍着受着,谁叫你是人家儿子,并且还是皇帝的儿子,命都是他的,何况只是你的一个妾。所以当时杨玉环是以一个道姑的身份待在皇宫里的,跟李白认都不认识,又何必去进一个跟自己八辈子都打不到一块的认的谗言呢。我们想坏点,假如她的确是够坏,的确是进了李白才谗言,那也是因为李白的那句“可怜飞燕倚新妆”的话了,但当时在唐朝,凡是有一点文化知识的认都知道用“飞燕”这个词语是用来形容一个女孩子长得漂亮的。唐玄宗的文学素养是很高的,他是梨园鼻祖,所以李白用“飞燕”这一词是什么意思,他不可能不知道。第三个李林甫,李林甫当宰相当了16年,这是很奇特的。在唐朝,宰相一般不会超过8年,房绾、张九龄等都只当了8年,最多不超过11年。但李林甫一当就当了16年,这就有些不同寻常了。李林甫这个人有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听话,不是一般的听话,而是绝对没有任何怨言的听话。这点是玄宗最为看重的,如果选了一个宰相老是跟自己过不去,那对于皇帝而言,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了,这也是李林甫为什么能当16年宰相的重要原因。他还有其它缺点,他是历史上有名的奸相,奸在堵塞言路,在朝中一手遮天,妒贤忌能,排斥人才。这样看来,他进李白的谗言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我们如果分析一下玄宗就可以得出,如果仅仅是因为李林甫的关系而离开长安的话,那是比较勉强的说法。玄宗是一个特精明的人,从表面上看,他把所有的权利都下放给了李林甫,自己整日轻歌燕舞,沉迷于酒色。其实李林甫也不过只是玄宗手下的一颗棋子而已,他看中的就是李林甫的绝对言听计从,而不是其它。而玄宗是一个非常爱惜人才的人,对于李白这种天下闻名的才子,他自然会好好重用,并不会因为李林甫的一两句谗言便会把李白打入冷宫,甚至赶出长安。那么李白为什么还是被赶出来了,现在仍然是个问题,我们的猜测是李白平日的种种举动已经触怒了玄宗,譬如每次喝个脸朝天跑去见玄宗,把玄宗的情况及皇宫的内部情况等都公之于外等等这些做法,已经引起了玄宗的极大的反感,不过这也只是一种猜测。
三、马嵬事变和杨贵妃生死之谜
作者:水清浅
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传播最广和久远不衰的叙事长诗:《长恨歌》,作者白居易以杨贵妃的故事串连成此巨制,他写杨贵妃在马嵬坡事变时: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发布这是文学作品上记杨贵妃的死,是记实。只小有考证上的错误:杨贵妃死于马嵬驿时间为:天宝十五载(即至德元载,公元七五六)六月丁酉(十五日),其时,天子只四军,据旧唐书玄宗皇帝纪:“六月壬寅(二十日)次散关,分部下为六军。”
发布“六军”是在杨贵妃死后五日才建制的。马嵬坡事变,只可称“四军不发”。不过,文学作品上这样的小误,实无损记实,因为有不少专家编著的史书,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也一样系错了时间,甚至,连旧唐书本身,也前后错记,六军建制,玄宗纪系时和肃宗纪系时亦各记一日。
发布我先引白居易的《长恨歌》,那是为了简单明白,只用十四个字注出了杨贵妃之死。
发布旧唐书本纪第九,记马嵬兵变:“……丙辰(按:辰应为申字之误)次马嵬驿。诸卫顿军不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奏曰:‘逆胡指阙,以诛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不无嫌怨,今国步艰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会吐番使二十一人遮国忠告诉于驿门,众呼曰:‘杨国忠连蕃人谋逆。’兵士围驿四合,乃诛杨国忠,众方退。一族兵犹未解,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新唐书本纪第五,记马嵬兵变云:“……丙申,行在望贤宫,丁酉次马嵬;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杀杨国忠及御史大夫魏方进,太常卿杨暄;赐贵妃杨氏死……”
发布(按:杨暄为杨国忠之子;二书所记载,以新唐书确。)
发布又:旧唐书五十一,列传卷第一;后妃上:“玄宗杨贵妃”云:“……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军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得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
发布新唐书杨贵妃传所载略同,文字稍有出入,有如下数语:“帝不得已,与妃诀,引而去,缢路祠下。”
发布司马光资治通鉴引实录记马嵬事变较祥,录如下:“……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此时名李静忠)以告太子,太子未决。令吐蕃使者二十余人遮国忠马,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或射之中鞍,国忠走至西门内,(搏按:马嵬驿之西门。)军士追杀之,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外门。并杀其子户部侍郎暄,及韩国、秦国夫人……军士围驿,上闻喧哗,问外何事?左右以国忠反对。上杖履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爱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谋反?’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陛下则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舆尸置驿庭,召玄礼等人入视之。玄礼等乃免胄释甲,顿首请罪。上慰劳之……”(搏按:秦国夫人已早死,资治通鉴误。)
发布根据以上的记载,杨贵妃缢杀于马嵬坡的佛堂(依唐实录),应该无疑的了。杨贵妃死于马嵬,葬于马嵬,在官文书中,应已确定无疑。同时,我们只从上举简单的官式纪录,即可明白:马嵬兵变,实在是李亨(唐肃宗)所发动的。唐代皇位继承权,自来就不稳定,李亨虽为太子,但能继承与否,不到最后,实无由知。因此,李亨集团乘乱发动兵变,其真正目的,并不是杀杨贵妃,乃在于杨国忠,因为杨国忠是一个有权力的宰相,如果不能去国忠,即无法弑帝或迫帝李隆基(唐玄宗)逊位。是以马嵬兵变发生,杨氏兄妹俱死,李亨在后队得讯,即不再随驾赴蜀,而自帅所部趋渭滨,走奉天而赴朔方,至平凉,再转灵武,便自为皇帝。
发布资治通鉴卷二一八,唐纪三十四,据唐实录述马嵬事件发生之后,李隆基等待太子不来,有如下一段记载:“……上总辔待太子,久不至,使人侦之,还白状。上曰:‘天也!’乃分后军二千人及飞龙厩马从太子,且谕将士曰:‘太子仁孝,可奉宗庙,汝曹善佐之。’又谕太子曰:‘汝勉之,勿以吾为念。西北诸胡,吾抚之素厚,汝必得其用。’……又使送东宫内人予太子。”
发布这是经过修饰了的篡位之情况,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这里看得出李隆基无可奈何的心情。
发布由于目的只在除去杨国忠,国忠死后,新的事太多,迫杨贵妃死,旨在损李隆基的尊严。因此,验尸云云,陈玄礼决不会认真。再者,陈玄礼为了将来自存,以一个军人,叛迫皇帝之后,如再认真验看贵妃遗体,亵渎之罪大矣。这方面,史书所载,亦已很明白;四军将士闻杨贵妃死讯,即欢呼,陈玄礼免甲胄而拜,那是说明了他们并未去验看杨贵妃的遗体。于是乎,杨贵妃生死之谜,就由此而起——其后,又有一连串故事发生。
发布李隆基自蜀中返长安,为太上皇,权力已失,他欲改葬杨贵妃而不能公开进行,乃使内侍秘密进行,旧唐书杨贵妃传云:“……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命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
发布新唐书杨贵妃传略同,但无“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之句,只言:“启瘗,故香囊犹在。”
发布以上两种唐书,皆根据唐实录,文字太简略了,且不提改葬事,但强调香囊仍在,这记载便引人玄想,其一:由文句引致之错觉,只剩香囊;其二:李隆基返长安之后,本身处境极劣,改葬杨贵妃为秘密进行,不见尸体,自将引出大事来,甚至会影响到李隆基的生命,于是乃为之讳。至“尸体已坏”说,乃是饰词吧?
发布因为,杨贵妃不曾死的传说,在当时即已有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当是据传说而将杨贵妃故事神化,不会是完全受汉武帝李夫人故事所影响,李夫人故事被白居易作《长恨歌》时引用衍化,自有其可能,但必然先有传说而才会联想及之。再者,《长恨歌》中记临邛道士入海上仙山访杨贵妃,是基于:一、“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这里应已点出了杨贵妃葬处无尸体在;倘若未有民间传说,白氏应不会如此写;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碧落是天堂,黄泉即地府,人死,不入天堂,即归地府,临邛道士既能通鬼神,则“两处茫茫皆不见”,又进一步说出了杨贵妃的未死;三、“忽闻海上有仙山”以下云云,在白居易时代,中、日交往已久,且极为频繁,“海上仙山”,无疑是指日本,实是人境,并非仙山;白居易这样的写法,是文学的而非历史的,在文学作品上,倘若指明人境,那就索然无味了。然而,白氏《长恨歌》用“海上仙山”,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当能明其所指。再者,陈鸿所作《长恨歌传》,对于《长恨歌》中的传说“仙话”,作了很有力的结语:“世所不闻者,余非开元遗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今但传长恨歌云尔。”
发布在此,陈鸿把历史及民间传闻分割了开来。可是,民间传说,有时却比较历史更吸引人和令人愿意相信。
发布于是,杨贵妃不死于马嵬之说,便流传开来。不但在中国如此,在日本国,杨贵妃逃出中国,卒于日本之说亦甚。而且,在近年间,杨贵妃故事又泛起来。
发布先说日本的近事:一九六三年,一位日本少女出现于电视,自称是中国杨贵妃的后裔,而且还展视古代文件作佐证。
发布此一事件曾引起小小的轰动,竹内好主编的日文杂志《中国》,并详记其事。我在那时也曾为此而赴日搜找一些材料。
发布在日本,有关杨贵妃死于日本的材料,的确有一些,伪真自然无法鉴定(说老实话,伪的多)。但存在久远则是事实。
发布其所谓遗迹而使人
一个民族的文学经典作品,是这个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是最具生命力,最具有超时空性和永恒性的“文化基因”。费孝通说,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文化自觉”作为舞剧《长恨歌》一种创作理念和文化追求,对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强烈灌注,对白居易诗歌《长恨歌》经典的文化价值的重新认同,对其丰厚的精神内涵和历史底蕴的挖掘,这在舞剧《长恨歌》里有着独特而又深刻的精神发现和审美表达。 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作为一个文化创意产业重大品牌的出现,是近年来难得的一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优秀舞剧。 在文化产业的创新及实景舞剧的艺术表现进行了成功探索,闯出了一条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认真研究和分析舞剧《长恨歌》的个案意义。对于如何在舞剧的文学经典作品改编中传递经典的艺术魅力和思想魅力?对于我国其他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坚持自主创新,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增强西部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舞剧《长恨歌》给了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正如童庆炳在《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一文中所说,文学经典是时常变动的,它不是被某个时代的人们确定为经典后就一劳永逸地永久地成为经典,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的建构过程。白居易的《长恨歌》家喻户晓,世代流传。以《长恨歌》唐明皇杨玉环爱情故事为原型创作的京剧、昆曲、秦腔等多种剧种依然活跃在舞台上长盛不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长恨歌》多次成功的改编为**、电视剧更是轰动一时,屡创收视奇迹。《长恨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是华清池丰富珍贵的旅游资源。探索《长恨歌》的现代意义,进而充分发掘其的现代价值,并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这是实现文学经典传播和文化传承的最佳有效的途径。在文学经典中找到与时代相呼应的契合点,以此提升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拓展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历史上的《长恨歌》已经被岁月风干成一堆干燥的脱水食品。我们要做的是注入新鲜的活水,让紧皱的历史随之温润而舒展开来,舞剧《长恨歌》让历史恢复了叶的青绿,花的芬芳。唐明皇与杨贵妃穿越历史的时空,穿越岁月的风尘,来到我们中间。舞剧《长恨歌》艺术再现了一千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唐明皇与杨贵妃婉转的动人、缠绵悱恻、千古绝唱的爱情故事。舞剧《长恨歌》成为每一个来过西安,来过华清池的人,一个历久弥新、挥之不去的美丽的爱情梦幻,爱情神话。《长恨歌》赋予华清池深刻的文化内涵,华清池是爱情的故乡,《长恨歌》是华清池的灵魂。舞剧《长恨歌》就是华清池灵魂的完美再现和释放。 故事的传奇性是舞剧《长恨歌》获得成功一大原因。舞剧故事化,故事传奇化,传奇情节化。作为普通观众欣赏的审美标准:就是好看。舞剧是剧,要用鲜活生动的故事吸引观众,尽可能符合大多数观众的欣赏需求和审美趣味,尽可能体现使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意图:故事好看,富于艺术魅力。现在的舞剧讲不好故事,是导致舞剧缺乏感染力的原因。现在全国很多城市都在搞山水实景舞剧,基本上都是山水实景加先进的声光电的高科技,加上现代歌舞民间歌舞,你看了不能不说好,豪华打造,惊险刺激,画面精美、制作精良。得到了感官的享受。但总觉得缺少什么,那就是缺少故事性。这些舞剧表现的基本上是生活场景,生活图景,自然景观。 舞剧《长恨歌》的除过山水实景加高科技外,得天独厚的一点,也是有别于其它实景舞剧的一点,就是舞剧《长恨歌》演绎讲述了这样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就发生在华清池边上的历史爱情故事。位于西安临潼骊山脚下北麓的华清池,盛唐时期,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华清宫内演绎了千年传诵的爱情故事,使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成为他们爱情的见证。公元745年到755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恩爱情深,他们到骊山踏青,在华清池沐浴,其间安禄山叛乱,起兵反唐。唐明皇被迫携杨贵妃逃离长安,至马嵬坡引发兵变,贵妃被逼自缢,与唐明皇诀别的真实历史。这在白居易的《长恨歌》得到集中表现。以此改编的舞剧《长恨歌》故事脉络清楚,血肉丰满,情节完整连贯、紧凑集中,情节一波三折,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不仅提高了舞剧的艺术性,也提高了故事的观赏性和感染力。 爱情的悲剧性是舞剧《长恨歌》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源于矛盾的不可调和,其中参杂着无奈与绝望。能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白居易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主题是描写爱情故事,歌颂爱情的。舞剧《长恨歌》通过独具魅力的舞蹈艺术形式,诉诸于观众的视觉、听觉,有力传达了“把美当众毁灭给人看”的爱情悲剧特征。《长恨歌》一剧在“情”字做足了文章。集中渲染了于李、杨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生离死别的难舍难分,绵绵无绝期的无限长恨。贯穿悲剧性情节中处处弥漫着的淡淡哀愁和感伤。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超越时空局限,撞击观众的心灵,并产生情感共鸣,达到审美意义上的成功。甜蜜的爱情是人人向往的,爱情悲剧更令人回肠荡气,在人们心里所留下的烙印往往是难以磨灭的。没有哪种爱情比患难与共,生死相依更让人感动的了!这就是舞剧《长恨歌》不同凡响的地方。也就是舞剧《长恨歌》不同于其他山水实景舞剧的地方。舞剧《长恨歌》体现了艺术原创精品的不可复制性、不可再生性的艺术价值。 熔诗乐舞于一炉,写实与写意相结合,这是舞剧《长恨歌》的艺术魅力所在。盛唐是中国民族歌舞发展的鼎盛时期。《长恨歌》为了能够更传神的表现盛唐时期的风貌,诗歌、音乐、舞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彼此辉映,水乳交融。极大的提高了舞剧的表现能力。浓墨重彩地烘托出盛唐的泱泱大气。全剧已不再拘泥于简单地讲述一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而是要在这个故事之上,构筑一个审美想象的艺术空间,形成了一种强大审美力量,直抵人们的内心深处。全剧用现代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通过诗歌、音乐、舞蹈所营造的艺术氛围,把深厚、恢弘博大的唐文化的灵魂体现出来,让人们在震撼感动之中呼吸大唐的文化的气息,体验诗意的激情,感悟爱情的意义。 舞剧《长恨歌》以《两情相悦》、《恃宠而骄》、《生离死别》、《仙境重逢》四章包括帝妃巡游、玉环入宫、贵妃出浴、贵妃醉酒、安史之乱、马嵬兵变、七夕盟誓、贵妃之死、仙境重逢等故事情节以十幕场景依次上演,时而恢弘壮阔,时而婉约动人。每个章节中穿插浑厚的男中音诵读的《长恨歌》诗句,营造出开阔、辽远、苍凉的意境,使诗歌、音乐、舞蹈在历史与现实、人间与仙界、传统与时尚交融中徐徐展开一幅浪漫感伤的爱情画卷。充分展示了大唐盛世的恢弘气象和千古绝唱的爱情传奇,让观众穿越时空,真实感受1300多年前发生在骊山脚下华清池畔的凄美故事。 音乐是舞剧的灵魂。《长恨歌》的音乐风格鲜明,大胆借用民族音乐、西方音乐及通俗音乐的元素,再根据场景辅以陕西碗碗腔、秦腔等地方戏曲音乐元素,充分发挥各种音乐元素的表现力,时而雄浑激昂、时而婉转低回,时而欢畅幽咽。琵琶清音风骨清俊;交响乐恢弘深厚。在表现李杨生离死别时,低沉的的音乐,于忧郁低婉中如泣如诉,悲凉、凄清、忧伤,令听者为之动容。全剧的舞蹈在唐代古典舞中融入了民族舞、现代舞,把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化为舞蹈场面、舞蹈细节和舞蹈形象。“蓬莱相会”的仙境中,杨玉环从云天飞来,亦真亦幻,摇曳多姿,摄人魂魄。把绝代佳人杨玉环的千般妩媚、万种风情演绎得淋漓尽致。绚烂华美的服装,既有东方古典美,又具备现代的时尚。五彩缤纷,耀眼逼人,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尽显大唐的风华绝代,瑰丽辉煌。 全剧以骊山山体为背景,以华清池九龙湖做舞台,以亭、榭、廊、殿、垂柳、湖水为舞美元素,再加上移动、升降转换的装置、纱幕和灯光的运用,二十万平方米的山体壁画投影,运用现代高科技视觉效果,多媒体音像手段等现代高新技术,配以变幻万端的灯光色调,通过声、光、电、水、云、气营造出云雾缭绕、满天星斗,浓雾瀑布、火光冲天、皓月当空、电闪雷鸣的效果,整个舞台瑰丽奇特、流光溢彩。在表现“安史之乱”情景时,一时间舞台上旌旗招展,硝烟弥漫,刀光剑影,火光冲天,士兵的喊杀声,弓箭的呼啸声,战马的嘶鸣声,炮弹的爆炸声交织在一起,伴随着强烈的音乐节奏,惊心动魄,这一切被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非常成功的表达到最佳效果,给观众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我们应该看到《长恨歌》的爱情文化意义在今天仍然还拥有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具有的不可低估的精神价值,依然是我们这个社会为人们所需要和认可的。《长恨歌》关于李杨的爱情故事,一千多年前爱情悲剧,爱情故事,直到今天仍然给当代人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长恨歌》成为对人世间生死不渝的真挚爱情的绝唱。“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所彰显的心心相印,不离不弃、白头偕老、忠贞不渝的爱情观,恪守的爱情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爱情伦理是一脉相承的。《长恨歌》的爱情文化成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特有标记,内蕴着丰富的生命意识和文化意识。 爱情是人类情感追求的永恒主题。但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相同的,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人们祈求爱情如意、婚姻美满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以爱情为主题的《长恨歌》是一段千古绝唱的东方爱情神话。《长恨歌》的震撼力,来自在于生死不渝的真挚爱情。其实质表现的是人的精神生命对理想境界爱我所爱、无怨无悔的追求。尽管这些传奇的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前,我们对他们的向往就越是强烈。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传奇故事就是营造给大众的爱情梦幻,舞剧《长恨歌》能让这个爱情故事更加动人和充满传奇性,将这个梦变得更真实、清晰和丰富。尽管遥不可及,但又能够触手可及,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游客的“爱情渴求心理”。我们甘愿把这种爱情看作是自己心灵的一份慰藉和满足。 “七夕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2006年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节”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爱情精神,沉淀着真善美的民族文化血脉。《长恨歌》使“七夕节”成为我国民族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明月如钩,繁星满天,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唐朝皇帝李隆基与杨贵妃仰望中天的一轮明月,互诉衷肠,情深意长,许下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爱情誓言。这是真正爱情的升华。《长恨歌》因而获得了它永久的动人魅力。华清池与“七夕节”结下浪漫情缘,华清池成为情侣的乐园,爱情的圣地。“七月初七”这一特定的时间成为忠贞爱情的象征,是长久相思,互诉衷肠的大团圆。 文化产业开发与弘扬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有生命力的文化品牌。通过对《长恨歌》爱情文化的研究、开发和保护利用、打造《长恨歌》中华爱情文化品牌,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从而保护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追求美好的生活,建立幸福的家庭,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这必将对游客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通过舞剧《长恨歌》,深入挖掘“七夕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和所蕴涵的商机,在华清池举办“七夕中华情人节”,为77对情侣举行一场仿唐的集体宫廷婚礼,盛大的仿唐迎宾仪式,隆重的皇帝赐婚,爱情起航,手植玫瑰,誓约永恒,锁定一生等一系列别开生面的活动,更深层次把握住了“七夕节”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意义,使之成为展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舞剧《长恨歌》与“七夕节”联姻,发掘民族传统节日在传承民族记忆,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潜在的意义,发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在现代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将民族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融入国人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拓展了“七夕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精神发展空间,深化了“七夕节”的文化含金量。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和载体,使“七夕节”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适应,与现代人的爱情追求相结合。在七月七日这个晚上,怀着对未来无限憧憬的有情男女来到华清池畔,对着满天繁星,感知《长恨歌》李杨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咀嚼那些感人肺腑的海盟山誓,回味人间大爱至真至美的真谛。祈祷自己的婚姻的美满因缘,憧憬爱情的花好月圆。一种对真挚爱情的无限向往,对真情的热烈追求,使舞剧《长恨歌》同现代人发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这种价值和意义是超越时代,超越国度的。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消费。在成功打造舞剧《长恨歌》文化品牌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文化品牌的辐射的联动对外传播,不仅仅停留在舞剧的“一次性收益”上。得到了二次甚至多次收益,逐步形成了以舞剧《长恨歌》为龙头带动旅游、文化产业的一系列的文化产业群,文化产业链。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孤寂、沉默的灰烬里面埋着曾经是过去焚烧的烈焰。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挥散的余温还能给我们一丝的温存。舞剧《长恨歌》让埋在这堆历史灰烬下的暗火显现出一颗爱情钻石来。 文学经典传播的实质是对经典中精神价值的传播,使其精神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和现代社会时代中得到张扬和提升。从唐代白居易的诗歌《长恨歌》到现代舞剧《长恨歌》,把文学经典的语言叙述到舞蹈肢体语言的成功转换,体现了文学经典改编舞剧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用现代的舞蹈语言和现代技术手段传达了文学经典的深刻意蕴,拓展了诗歌《长恨歌》的精神内涵与意义空间,为改编文学经典的舞剧创作提供一个新的诠释的视角与思想。历史文学遗产资源一旦有效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加大产品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文化资源优势就会变成市场优势。并把潜在的文化影响力转化为现代人的审美资源和精神资源,进一步增强文学经典作品的传播力、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舞剧《长恨歌》剧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