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运动是在什么时期?

浪漫主义运动是在什么时期?,第1张

浪漫时期芭蕾是指受浪漫主义运动思潮影响的芭蕾舞艺术。浪漫主义运动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股新的文艺思潮。在新的文艺思潮影响下,欧洲的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都出现了与旧式古典主义风格不同的面貌,开始追求各种不同的浪漫情调。

1国外的有关“爱情”的自理名言

爱情是不按逻辑发展的,所以必须时时注意它的变化。爱情更不是永恒的,所以必须不断地追求。

——柏杨

●当你真爱一个人的时候,你是会忘记自己的苦乐得失,而只是关心对方的苦乐得失的。

——罗兰

●爱情有如佛家的禅——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错。

——三毛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这是我们人性中的至神至圣。

——歌德

●爱情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只停留在性欲上,而且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秀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

——黑格尔

●爱本质上是给予而非获取。

——弗洛姆

●真正的爱情能够鼓舞人,唤醒他内心沉睡着的力量和潜藏着的才能。

——薄伽丘

●爱情,你的话是我的食粮,你的气息是我的醇酒。

——歌德

●爱情使人心的憧憬升华到至善之境。

——但丁

●人只应当忘记自己而爱别人,这样才能安静、幸福和高尚。

——列夫·托尔斯泰

●爱情里要是掺杂了和它本身无关的算计,那就不是真的爱情。

——莎士比亚

●爱情是真实的,是持久的,是我们所知道的最甜也是最苦的东西。

——夏洛蒂·勃朗特

●爱情只在深刻的、神秘的直观世界中才能产生,才能存在。生儿育女不是爱情本身的事。

——索洛维约夫

●关于爱情,人们有许多定义:爱情是生活中的诗歌和太阳。

——别林斯基

●爱情是理解和体贴的别名。

——泰戈尔

2我需要一首国外描写爱情的诗

致凯恩(普希金)

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

在我的面前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想,

有如纯洁之美的天仙。

在那无望的忧愁的折磨中,

在那喧闹的浮华生活的困扰中,

我的耳边长久地响着你温柔的声音,

我还在睡梦中见到你可爱的倩影。

许多年过去了,暴风骤雨般的微笑

驱散了往日的梦想,

于是我忘却了你温柔的声音,

还有你那天仙似的的倩影。

在穷乡僻壤,在囚禁的阴暗生活中,

我的日子就那样静静地消逝,

没有倾心的人,没有诗的灵感,

没有眼泪,没有生命,也没有爱情。

如今心灵以开始苏醒:

这时在我面前又重新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之美的天仙。

我的心在狂喜中跳跃,

心中的一切又重新苏醒,

有了倾心的人,有了诗的灵感,

有了生命,有了眼泪,也有了爱情。

3求首外国诗,关于爱情的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

不是生与死

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而是 我就站在你面前

Yet you don't know that I love you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不是 我就站在你面前

Yet you can't see my love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而是 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Yet cannot be together

却不能在一起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being in love

不是 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But when painly cannot resist the yearning

而是 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

Yet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Is not when painly cannot resist the yearning

不是 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

yet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but using one's indifferent heart

而是 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

To dig an uncrossable river

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For the one who loves you 我曾经爱过你

----普希金

我曾经爱过你

爱情也许在我的心灵里

还没有完全消亡

但愿它不会再去打扰你

我也不想再让你难过悲伤

我曾经默默无语地

毫无指望地爱过你

我既忍受着羞怯

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

我曾经那样真诚

那样温柔地爱过你

但愿上帝保佑你

另一个人会像我这样地

爱你

loved you - Pushkin

I loved you; and perhaps I love you still,

The flame, perhaps, is not extinguished; yet

It burns so quietly within my soul,

No longer should you feel distressed by it

Silently and hopelessly I loved you,

At times too jealous and at times too shy

God grant you find another who will love you

As tenderly and truthfully as I

4找一首外国爱情诗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作者:泰戈尔(印度)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爱到痴迷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 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 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 却装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 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 相互了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 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 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 当你年老时 作者:叶芝(爱尔兰)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我愿意是激流 作者:裴多菲(匈牙利) 我愿意是激流 是山里的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 在岩石上经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 在河流的两岸 面对一阵阵狂风 我勇敢地作战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只小鸟 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作客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 在峻峭的山崖 这静默的毁灭 并不使我懊丧 只要我的爱人 是青青的长春藤 沿着我荒凉的额头 亲密地攀援而上 我愿意是草屋 在深深的山谷底 草屋的顶上 饱受着风雨的打击 只要我的爱人 是可爱的火焰 在我的炉子里 愉快地缓缓闪现 我愿意是云朵 是灰色的破旗 在广漠的空中 懒懒地飘来荡去 只要我的爱人 是珊瑚似的夕阳 傍着我苍白的脸 显出鲜艳的辉煌 野 蔷 薇 作者:歌德 (德国) 少年看到一朵蔷薇 荒野上的小蔷薇 那么娇嫩 那么鲜艳 少年忙忙走向前 看得非常欣喜 蔷薇 蔷薇 红蔷薇 荒野上的小蔷薇 少年说 我要采你 荒野上的小蔷薇 蔷薇说 我要刺你 让你永远不会忘记 我不愿意被你采折 蔷薇 蔷薇 红蔷薇 荒野上的小蔷薇 野蛮少年去采她 荒野上的小蔷薇 蔷薇自卫去刺他 蔷薇徒然含悲忍泪 还是遭到采折 蔷薇 蔷薇 红蔷薇 荒野上的小蔷薇 请再说一遍我爱你 作者:布朗宁夫人(英国) 说了一遍 请再对我说一遍 说 我爱你 即使那样一遍遍地重复 你会把它看成一支布谷鸟的歌曲 记着 在那青山和绿林间 在那山谷和田野中 如果它缺少了那串布谷鸟的音节 纵使清新的春天 披着满身的绿装降临 也不算完美无缺 爱 四周那么黑暗 耳边只听见惊悸的心声 处于那痛苦的不安之中 我嚷道 再说一遍 我爱你 谁会嫌星星太多 每颗星星都在太空中转动 谁会嫌鲜花太多 每朵鲜花都洋溢着春意 说 你爱我 你爱我 一声声敲着银钟 只是要记住 还得用灵魂爱我 在默默里 给 燕 妮 作者:马克思(德国) 燕妮 你笑吧 你会惊奇 为什么在我所有的诗章里只有一个标题 给燕妮 要知道 世界上唯有你对我是鼓舞的泉源 对我是天才的慰藉 对我是闪烁在灵魂深处的思想光辉 这一切 一切啊都蕴藏在你的名字里 燕妮 你的名字 每一个字母都显得神奇 它发出的每一个音响是多么美妙动听 它奏出的每一章乐曲都萦绕在我耳际 仿佛是神话故事中善良美好的神灵 仿佛是春夜里明月熠熠闪耀的银辉 仿佛是金色的琴弦弹出的微妙的声音 尽管有数不尽的书页 我也会让你的名字把万卷书籍填满 让你的名字在里面燃起思想的火焰 让战斗意志和事业的喷泉一同迸溅 让现实生活永恒的持久的真理揭晓 让整个诗的世界在人类历史上出现 那时候 愿旧世纪悲鸣 愿新时代欢欣 让宇宙啊亿万斯年 永远光芒不息 燕妮的名字 哪怕刻在沙一般的骰子里 我也能够把它念出 温柔的风送来了燕妮的名字 好像给我捎来了幸福的讯息 我将永远讴歌她 让人们知悉 爱情的化身哪 便是这名字–燕妮 海 涛 作者:夸西莫多(意大利) 多少个夜晚 我听到大海的轻涛细浪拍打柔和的海滩 抒发出了一阵阵温情的轻声软语 仿佛从消逝的岁月里 传来一个亲切的声音 掠过我记忆的脑海 发出袅袅不断的回音 仿佛海鸥悠长低回的啼声 或许是 鸟儿向平原飞翔 迎接旖旎的春光 婉转的欢唱 你和我 在那难忘的年月 伴随这海涛的悄声碎语 曾是何等地亲密相爱 啊 我多么希望 我的怀念的回音 像这茫茫黑夜里大海的轻波细浪 飘然来到你的身旁 罗 雷 莱 作者:海涅(德国) 不知是什么道理 我是这样地忧愁 一段古老的神话 老萦系在我的心头 莱茵河静静地流着 暮色昏暗 微风清凉 在傍晚的斜阳里 山峰闪烁着霞光 一位绝色的女郎 神奇地坐在山顶上 她梳着金黄的秀发 金首饰发出金光 她一面用金梳子梳头 一面送出了歌声 那调子非常奇妙 而且非常感人 坐在小船里的船夫 勾引起无数忧伤 他不看前面暗礁 他只向着高处仰望 我想那小船和船夫 结局都在波中丧生 这是罗雷莱女妖 用她的歌声造成 雅典的少女 作者。

5外国一位诗人写的关于爱情的诗词,挺出名的

国外爱情诗1:

我曾经爱过你

---- 普希金

我曾经爱过你

爱情也许在我的心灵里

还没有完全消亡

但愿它不会再去打扰你

我也不想再让你难过悲伤

我曾经默默无语地

毫无指望地爱过你

我既忍受着羞怯

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

我曾经那样真诚

那样温柔地爱过你

但愿上帝保佑你

另一个人会像我这样地

爱你

作者介绍: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1837年2月10日)是俄罗斯著名的文学家、被许多人认为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等。

主要诗作:

1短剑

2巴赫奇萨赖的泪泉

3致大海

4青铜骑士

5致凯恩

6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普希金长诗全集

7迟开的花朵更可爱

8十月十九日

9枉然的赋与

10枉然的馈赠

11你和您

12当我以臂膊

13当我紧紧拥抱着

14哀歌

15茨岗

16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

17够了,够了,我亲爱的

18我的朋友,时不我待

19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0我曾经爱过你

21自由颂

国外爱情诗2

我愿意是急流

-----裴多菲

我愿意是急流,

是山里的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

岩石上经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

在河流两岸,

对一阵阵的狂风,

勇敢地作战……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只小鸟,

在我的稠密的

树枝间作窠,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

在峻峭的山岩上,

这静默的毁灭,

并不使我懊丧……

只要我的爱人

是青春的常春藤,

沿着我荒凉的额,

亲密得攀援上升。

我愿意是草屋,

在深深的山谷底,

草屋的顶上

饱受风雨的打击……

只要我的爱人

是可爱的火焰,

在我的炉子里,

愉快地缓缓闪现。

我愿意是云朵,

是灰色的破旗,

在广漠的空中,

懒懒地飘来荡去……

只要我的爱人

是珊瑚似的夕阳,

傍着我苍白的脸,

显出鲜艳的辉煌。

1847年6月1日至10日于索伦塔

(献给爱妻尤丽亚的爱情诗)

作者简介:

裴多菲·山陀尔,原来译名为彼得斐 Petogfi Sandor 是匈牙利的爱国诗人和英雄,匈牙利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者。1823年1月1日生于屠户家庭,少年时期过流浪生活,做过演员,当过兵。1842年开始发表作品诗歌,开始写作生涯。采用民歌体写诗,形式上加以发展,语言上加以提炼,创作了许多优秀诗篇。他认为“只有人民的诗,才是真正的诗”。早期作品中有《谷子成熟了》《我走进厨房》《傍晚》等50多首诗,被李斯特等作曲家谱曲传唱,已经成了匈牙利的民歌。

主要诗作:

1 民族之歌

2 自由与爱情

3 我的泪

浪漫主义

Romanticism

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浪漫主义运动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

启蒙运动在政治上为法国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在文艺上也为欧洲各国浪漫主义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但是,法国革命胜利后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却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恩格斯)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正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法国革命的后果以及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普遍感到失望的一种反映。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十八世纪晚期,十九世纪前半期盛行于法国,他是一个全欧洲性的内容广泛的思想文化运动,但直到20世纪仍余韵不散。法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在绘画、雕刻、小说和戏剧领域;英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于诗歌、历史画和风景画领域;德国浪漫主义则在音乐、诗歌和绘画领域皆有体现。

西班牙画家--戈雅(Francisco de Goya ,1746至1828)是一颗耀眼的星辰。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

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是由"浪漫的"(Romantic,罗曼蒂克)这个形容词演化而成的。而"浪漫的"这个形容词又是从法国的"罗曼司"(Romatic,即"传奇"或"小说')转化过来的。据现有资料证明,一六五四年英国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这一词语,大直是"传奇般的"、 "幻想的"、"不真实的",其中明显地包含着贬意的否定性的内涵。到了十八世纪,这个词语才逐渐转变为肯定性的褒义词,它被用来评价作品,并获得"宜人的忧郁"这样一种附加的含义。

十八世纪末年,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文坛的勃兴,浪漫主义这一术语就用得非常流行了,并且在一七九八年法兰酉学别的创作方法的名称。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现实,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当时的作家都对现实不满,企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但由于作家所持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即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前者是进步的潮流,它引导人们向前看,后者属反动的逆流,它引导人们往后看。这种区别,实质上是对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

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赞成空想社会主义。代麦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法国的雨果、乔治-桑,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昔希金(早期),波兰的密茨凯维支以及匈牙利的裴多菲等等。他们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都是同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与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大多数作家是这些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消极浪漫主义者则不然。他们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同那个被推翻了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相联系的。他们从对抗资产阶级单命运动出发,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消极浪漫主义的出现,。实际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贵族阶级没落的思想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代表作家有德国的史雷格尔兄弟,即奥·史雷格尔和弗·史雷格尔,诺瓦里斯,法国的夏多布里昂,拉马丁、维尼,俄国有茹科夫斯基,英国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等。

浪漫主义思潮的兴盛衰落,是由各国历史条件的特点所决定的。作为一种成型的文艺思潮P它首先产生在德国。由于当时德国容克贵族势力猖獗,资产阶级软弱无力,因而消极浪漫主义得势,积极浪漫主义发展迟缓。只有海涅登上文坛之后,积极浪漫主义在德国才有所起色。

法国的浪漫主义思潮,犹如大海的波涛,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来势迅猛,激烈异常。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封建贵族的复辟和资产阶级的反复辟斗争分不开的。浪漫主义首先从古典主义设置的种种障碍中冲杀出来,历经短兵相接的搏斗,一举获胜。继而在漫浪主义内部角返相争,积极浪漫主义者组织了包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打败了消极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消极浪漫主义称王称霸,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由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胜利,积极浪漫主义骤然兴起.并取得了主导的地位。

在俄国,浪漫主义的发展是较迟的。它在十九世纪初期才形成为一种流派。其中积极浪漫主义与俄国十二月党人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贵族革命中起过显著的进步作用。代表作家有早期的普希金,雷列耶夫等。

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下列一些特色;首先,英国的浪漫主义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文学运动,它是由少数作家自由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其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犹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断,历时达一百五十年之久。早在十八世纪末,从威廉·布莱克(1757--1827)和农民诗人罗伯特·朋斯(1759--1796)等人的诗篇中,就吐露出浪漫主义的苗头,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拜伦、雪莱的诗作为高潮,直到十九世纪末维多利亚女王(在位1837--1901)执政的时代,依然还可以从丁尼生、罗伯特·勃朗宁和他的夫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等人的诗歌中,看到浪漫主义的余声。再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明显地分为对立的两大派别。消极浪漫主义先于积极浪漫主义登上文艺舞台,主要代麦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与之相对立的,就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看看这个吧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令人深思而又为研究者长期回避不谈的理论之谜,这就是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过早夭折。新时期以来,由于文学的主体性与人的精神主体性逐渐得到强调与走向深层的认识,这个文学史之谜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摆在研究者的面前,需要阐释与破解。罗成琰《论五四新文学浪漫主义的兴衰》、王富仁、罗纲《前期创造社与西方浪漫主义美学》等论文的发表,率先在现代浪漫主义文学领域中进行了理论探讨。首先,它们翔实考订了现代文学史尤其是五四文学运动中的确出现过浪漫主义文学,它们有自己的理论主张、美学体系以及独特的创作风格、题材兴趣,因而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不仅是作为一种具体的创作方法,而且是(甚至可以说主要是)作为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文学思潮而存在,并对社会产生影响。其次,他们充分估价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第三,他们也注意到了浪漫主义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不正常现象,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成因作了说明。由于这些研究者的努力,现代文学学科领域中关于浪漫主义文学的认识,较之建国以前与建国以后的几十年中,确实有了相当大的提高。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以及主要作家作品堂堂正正地回到了文学史研究的视野中;浪漫主义文学过早夭折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可以畅所欲言、公开讨论的一个尖锐的理论问题。 确实,浪漫主义思潮早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就已在中国滥觞。林纾翻译西洋小说以司各特为其重点。梁启超编译的西洋政治小说充满了传奇与乌托邦色彩。曼殊大师崇奉雪莱拜伦,不仅翻译过他们的代表作,而且所创作的小说以其超尘脱俗的高妙理想,凄艳婉丽的情感缠结,开了现代浪漫抒情小说的先河,以至有人认为曼殊“以老的形式始创中国近世罗漫主义文艺”,“跳了一个大的间隔,接上创造社罗漫主义运动。”①五四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大师鲁迅在留学日本的青年时代,所推崇的全是浪漫主义作家,不仅大力鼓吹拜伦、雪莱等“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的恶魔诗人,他所译述的《斯巴达之魂》取材异国,意想淋漓,情思激昂,洋溢着充沛的浪漫情调。本世纪初文学浪漫思潮的滥觞,无疑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呼唤勇毅精神、沉宏人格与激烈飞扬的爱国情绪这一时代要求有关。 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开始,与整个文化思想启蒙运动的基本精神相似,科学意识与理性主义在文学思潮中处于主流地位。五四时期“问题小说”的隆盛便是科学意识与理性主义介入新文学创作的结果。它一方面加强了文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一方面也疏远甚至抑制着文学与个人精神世界的融通,个性解放这一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题在新文学中得不到具有强大冲击力与突破性的展现,于是就有了创造社的“异军突起”。这一批主要是以留日学生为主体的文学青年,崇尚天才,讴歌创造,鼓吹灵感,礼赞自然,拒绝平庸,蔑视一切陈规陋习,也蔑视整个社会对他们的压抑。他们在艺术创作上一切听从自然心灵的声音,一切听任精神扩张的需求,情感的放纵,想象的飞骋,意识的奔突,以及个体心灵毫无遮拦、毫不羞怯的自白,成为他们创作的本质特征。而且他们一进入新文坛便弘扬起“表现说”的大旗,与文学研究会的“忠实反映说”相抗衡,造成一种雄视千古的理论气势。在创造社周围的文学团体如弥洒社、沉钟社等亦深受其影响,一时间使二十年代初期的新文学阵营显得热闹空前,异彩纷呈。创造社的崛起是富有挑战意味的。它一方面往上承接了本世纪初由梁启超、苏曼殊、鲁迅等掀起的浪漫主义思潮的滥觞,一方面对以胡适等为代表的新文学初期的实用理性主义的琐屑直露作风进行了强有力的反拨。在胡适以及文学研究会诸作家那里,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大抵是停留在知性层面,以现代科学的方法与建筑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的现代理性主义去分析、解释世界,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但这些价值体系是在人的认识能力可及之内的,而对人的经验范畴之外、人的认识能力尚不能达到的事物则回避不顾。创造社在美学原则上把感性强调到十分突出的地位,从而使新文学中人的主体性由跛足的发展完善为全面与整体的发展,五四新文学人的解放的主题也就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思潮的互补中得到由外及内、由浅入深的充实与丰富。很可惜的是,这股浪漫文学思潮仅仅持续了不上十年的时间,二十年代末期以后,整整二十年的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除了在个别作家那里(如徐yú@①和无名氏)留有某些遗风余绪外,作为一种与现实主义颉顽的思潮已不复存在。代替浪漫主义名词的只是关于想象、传奇与夸张等等具体的创作方式与技巧罢了。 为什么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象冲天的爆竹,亮出一个美丽灿烂的烟花之后,便再也不见踪迹?浪漫主义文学的一蹶不振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究竟是值得庆幸的好事,还是必须引以为鉴的教训? 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上,我们也注意到了新时期十年来一些研究者观点以及研究方式所发生的变化。其中具有倾向性意义的,第一是在浪漫主义文学消逝原因寻觅方面由外在和表层向内在与深层的转变。在八十年代初期,有的论者在分析五四新文学浪漫主义思潮的衰落原因时,首先着眼于社会根源的探讨,认为其兴在于五四时期中国民族资本获得较大发展,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十月革命展现出新世纪的曙光,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本身就充满理想与高昂的情绪,具有浪漫性质;而其衰颓则是“五四运动过去了,人们所面对的现实仍是黑暗和严峻。这时,美妙的理想、憧憬已成为海市蜃楼,……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和相互关系,不得不开始更清醒地观察现实,剖析现实,批判现实…”②即使谈到文学思潮自身的原因,其着眼点还是在于指出五四中国新文学的浪漫主义思潮所承继的欧洲近代浪漫主义本身是资产阶级走向衰落腐朽时期的精神产物,对以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需要并不十分切合。八十年代后期,研究者开始转向浪漫主义思潮的倡扬者与弄潮儿们自身的文化心理结构与思维方式等内在与深层因素的探讨,有的论者在分析浪漫主义思潮中一个最重要的主题即个性解放为什么会逐渐淡化时,就尖锐而独到地指出了中国传统的群体意识对作者思维方式的制约,以及家族社会中成长的中国作家害怕孤独、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第二在明确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功能时观察视角由纯粹的政治功利视角扩展到了艺术与文化发展自律性的本体视角。在新时期初始,论者大都从文学与社会、文学与政治革命的密切关系出发,指出在二十年代末期,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已进入实际的政治与军事斗争阶段,集体主义是革命斗争中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实事求是是革命斗争取胜的思维与认知方式方面的保证,所以,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鼓吹个性主义,弘扬理想与扩张想象,在反封建道德与美学原则方面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沿着这种思络推衍过去,浪漫主义文学的消逝就不仅具有了合理性,而且似乎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而近来一些学者则从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自身建构以及艺术在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的本体功能着眼,指出浪漫主义文学的早夭对新文学的发展实在是一大损失。这些研究成果的出现,反映了近年来人们对现代浪漫主义文学认识水平的提高,也反映出学术研究在突破一些理论束缚上所做的努力,对我们检讨现代文学史著中关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有关论述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记得采纳啊

隋朝 =========== 卓文君 一位富家**,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幸福,毅然同一位只有一面之缘的才子趁夜私奔,这在2000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是极为可贵的。

这一伟大的私奔,连同那首流传已久的《凤求凰》,以及她当垆沽酒的故事,早已响遍全国,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感人、最浪漫的爱情故事。

她,就是蜀中名女卓文君。

我没有系统地研究过中国古代名女的历史,印象之中,似乎一个女人能够流传至今,仅凭自身的美貌是不够的。

比如貂婵、杨贵妃,她们能够流传至今,是和有关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的。

又比如前面提到的花蕊夫人、薛涛,她们能够流传至今,离不开她们出众的才情。

可见,美的传播,是需要载体的。

而卓文君,她的出名,除了那惊世骇俗的私奔,还有她用诗赋劝感丈夫,保护自己爱情的传奇经历。

相如抚琴,文君沽酒。

这童话般的故事并没有延续多久。

凭着出众的才华,司马相如不久就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

也许,传奇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他们一个在朝,一个在野;一个在宫里,一个在宫外。

身份的改变和空间距离的相隔甚远,使得这位多情的才子开始恣意妄为了。

那是一个流行“三妻四妾”的社会,远离文君的相如没能抵挡住周围的诱惑,欲纳茂陵女子为妾。

想着昔日夫妻的恩爱,这位才子似乎并不好意思向妻子开口,于是便给文君寄了一封无字信。

文君接信后,明白其意,提笔写了一首《白头吟》和《诀别书》,作为回信寄给丈夫。

皑如山上雪,皓如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诀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

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杆何袅袅,鱼儿何徙徙, 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

在这首《白头吟》诗后,文君附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而不悟”。

随后,她再补写道:“朱弦断,明镜缺,朝露唏,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我不知道一位女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些文字的。

长夜漫漫,孤独的灯影照着孤独的文君。

悲凉无奈的心情伴着她果敢自绝而又充满爱意的期盼,一齐揉和在这短短的几行诗句里。

默念着这些文字,我心中却满怀感叹。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我读到的是一种追求和渴望,那是一份暧暧的由爱而升华的亲情,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期望。

“闻君有两意,故来想诀绝”,我读到的是一种自信,是勇敢的自绝。

“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我读到的是一份无奈,是伴着回忆和依恋的期盼。

于是,注定了这首《白头吟》和《诀别书》,要流传与世,成为爱的宣言。

哀怨的《白头吟》和《诀别书》,使相如十分惭愧。

当年患难相随、恩爱如蜜的日子又浮现在他眼前。

相如终没纳妾,两人重归于好。

此后不久,他回到文君身边,两人又度过了十年恩爱的岁月,直到相如病逝。

第二年,文君亦离开人世。

我反反复复地想,究竟是什么使文君留在了历史里?她又在世人心目中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良久,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一个名门之女,敢于为争取自己的爱情幸福而违抗父命与人私奔,她的勇气是可嘉的,她对爱是执著的。

面对穷困潦倒的司马相如,一个从小过着丰衣足食生活的富家**,能当垆卖酒,与夫相濡以沫,她是坚定而毫不畏惧的,并且无怨无悔地守候着这份来之不易的爱情。

当她得知丈夫怀有二心时,一方面坚定地提出要与之诀绝,这是何等的自尊和自信;另一方面又饱含对丈夫的爱和依恋,情文并茂,真诚感人。

她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感化了丈夫,保护了自己的爱情。

从私奔到沽酒到劝夫,无论哪一点,不仅在古代非常不易,就是在今天,也是令人钦佩不已的。

我曾经独坐在文君酒家的长凳上,品着文君美酒,静静地等待夜幕的降临。

华灯初上,琴台路灯火辉煌。

星光雾霭之中,一位美丽勇敢而又充满才情的女人,隐隐约约向我走来,然后又飘向遥远的古代。

薛涛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也许是最繁荣、最浪漫的。

这是一个盛产诗歌和音乐的朝代,在中国漫长的文学史上,它曾孕育诞生了无数的文化名人。

在这些如过江之鲫的文人当中,有一个女人,连同她的凄美艳丽和绝世才情,以及她所发明的一种专门用于写诗的彩色诗笺,从一千多年前的历史里踽踽走来,穿行在成都上空锦江两岸。

她就是薛涛。

我无法阻止自己去探寻她充满传奇的一生。

渐渐地,她的缱绻情怀,她的命运所透出的伤和痛,她对生命的坦然和大度,以及她对美的发现和追求,不断地在我的心中汇积起来,凝结在笔端。

薛涛字洪度,自幼便天赋过人,尽得父亲悉心栽培。

她八岁能诗,精通音律。

十四岁时,父亲去世,迫于生计,她只得沦为歌伎、诗伎(注意:是“伎”而非“妓”),凭自己的美貌和才情陪人赋诗、弹唱。

由于她诗才出众,名声甚广,时任剑南节度使的韦皋准备奏请朝庭封她担任女校书郎官职,“但格于旧例,未被应允”,实为遗事。

尽管如此,人们仍然称她为“女校书洪度”,以示对她的尊敬。

在薛涛有生之年,镇守四川的节度使共换了十一位,每一位对她都十分敬重和青睐。

当时与她交往的名流才子甚多,如白居易、杜牧、刘禹锡、元稹等,一时传为佳话。

晚年,她隐居城郊,死时62岁。

薛涛一生共作诗500余首,《全唐诗》收录其诗89首之多。

薛涛的诗清丽婉转,又不失意深境远。

幼时,父亲曾指着院中的一棵梧桐吟道:“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要她应对。

她随声接到:“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续接的诗既生动又切题。

韦皋到成都上任时,为试其才,命其即席赋诗。

她从容题下了《谒巫山庙》一诗: 乱猿啼处访高唐,一路烟霞草木秀;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尤是哭楚王。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 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半画眉长。

这首诗不但格调清新,又有追古溯远之意,令在座的人叹服称道。

成都是镇守西南边陲的重镇。

韦皋离开成都后,继任节度使李德裕在城西修建了“筹边楼”,作为战时的指挥所。

楼落成之日,他在楼上宴请名流,席间请薛涛作诗。

她随手写下了《登筹边楼诗》:“平论重写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诗意豪迈雄浑,谁能想到此诗竞出自一个风尘女子之手。

薛涛非常大度和有气节。

她喜欢竹子,并在诗中把自己比作孤高的青竹,希望与竹林七贤共醉。

尽管她常出入灯红酒绿之中,但内心却很寂寞,深切地渴望一份爱情。

繁华掩藏了她感情世界的空白,却掩盖不了她那渴望的心。

一直到她四十二岁那年,她才与来蜀办事的著名诗人元稹相识相知。

她开始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爱情,两人在蜀度过了一年如胶似漆的感情生活。

这一年的生活,令她终身难忘。

一年后,无稹返京交差,一去不返。

薛涛苦苦等待了他十年,等到的结果却是元稹另觅新欢。

她满怀幽怨,写下了流传后世的名诗《锦江春望词》四首寄给元稹,其中一首是: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可见她的心境之悲怆。

一首小诗,终究没能留住执意离去的无稹。

这是薛涛的悲哀,也是成都的遗憾。

薛涛对元稹的感情是真挚的,对他的思念是刻骨铭心的。

从此之后,她终身未嫁,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度过了余生。

流年似水,她渐渐看淡了人间世象。

晚年,薛涛隐居浣花溪畔,遍种竹子,闭门居家,以诗抒怀,过着宁静平淡的日子。

闲来无事,她自己发明了一种造纸的方法,用一种叫胭脂木的材料,用井水经特殊加工,制成彩色别致的纸笺,用来誊写自己的诗文。

渐渐地,这种诗笺被人们争相摹仿,流传很广。

很多著名的诗人都曾写信向她索纸。

这就是后人所称的“薛涛笺”。

在浣花溪畔的竹林里度过了近20年孤独平淡的生活后,寂寞的薛涛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正如她在《锦江春望词》中所写的那样,“春愁日断绝,春鸟复哀吟”,“哪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

薛涛是寂寞的,也许《春望》这组诗,才是她花开花谢般无奈的绝望。

无疑,这首诗是她用流血的心吟唱的。

诗人已去,遗迹却存。

如今,薛涛的坟仍在锦江岸边,她的故居已开辟成一个公园,让人们凭吊着。

那口用于制作“薛涛笺”的古井,已被人们称作“薛涛井”了,只是不知“薛涛笺”现在是否还在生产。

或许,它已经失传了吧! 花蕊夫人 在中国历史上,强大的唐宋之间,有一个短暂的朝代,这就是史学家们所称的五代十国。

这是一个征战频繁的动荡年代,也是一个文学发展成就较高的年代。

那时的蜀国,有一位名垂青史、广为传颂的人物,她不是皇帝,也不是文臣武将,而是一个女人。

她就是花蕊夫人。

细数成都3000年的历史,这个美丽的女人给这座城市留下了太多太多的东西。

书写成都的历史,无论如何都是绕不开她的。

这一切,不仅仅因为她的美丽,还有她的诗,以及她留给这座城市的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花蕊夫人姓费,成都都江堰人,歌妓出生。

她是后蜀主孟昶的贵妃,因貌美而号称“花蕊夫人”。

“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

我无法凭空想象她的美丽,更不能穿越时空去目睹她的芳容,一切就只能根据记载来臆断了。

想必这位深得孟昶宠爱的贵妃,应该是有倾国倾城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姿吧。

美不是花蕊夫人留名青史的主要原因,因为漂亮的妃子中国历史上实在是太多了。

让历史记住这个女人的,是她的诗文。

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后人把她的诗编撰汇集成《花蕊夫人宫词》,共100多篇。

《宋词三百首》、《全唐诗》都曾收录有她的诗词。

翻开长长的中国文学史,在文学上有一定成就和名声的女人并不多,花蕊夫人算其中之一。

然而,她是以贵妃的身份出现在这样的名单里,这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诗词不是花蕊夫人留给成都的唯一,她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更为重要的东西。

由于她喜欢芙蓉花,于是孟昶便下令在成都城墙上遍种芙蓉,连寻常百姓也要家家种植。

每年秋季,待到芙蓉花开时,城中“四十里如绵绣”,花香袭人,锦团遍地,争奇斗艳,红火连天,远看如朝霞灿烂,十分壮观。

从此,成都有了“芙蓉城”的雅号。

这一称号一直沿用至今。

花蕊夫人也因此被人们尊为“芙蓉花神”。

中国没有一座城市曾经在它的城墙上栽满鲜花,也许成都是个例外。

一座城市的别名,因此而得名,这恐怕也是少有的。

而这一切,却起因于这位女人的爱好。

就在孟昶与花蕊夫人游宴寻诗的时候,“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开始了他的统一大业。

第二年秋,他命部将率军6万攻蜀,次年初,无心恋战的孟昶自缚出城请降。

旋即,她和丈夫被押赴汴梁。

在一片杜宇声声中,囚车伴着她的哀叹,渐渐远离蜀国。

在途经葭萌关时,她提笔在驿站的墙上写下了“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的诗句。

一首好词,可惜只有上阕。

因为士兵催行,她只得停笔。

我不知道此时她面对离别的蜀国大好河山,在杜鹃的声声啼血里,是怎样的痛楚和遗恨。

到了汴梁不仅,孟昶暴病而终。

这位子承父业,创造了两个中国第一的年轻皇帝——开办了中国第一所皇家画院和亲笔题写了中国第一幅春联“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是被宋太祖毒死的。

而他创造的贴春联活动,却逐渐成为了整个中华民族最普遍的风俗。

第二年,花蕊夫人被宋太祖纳为贵妃。

一日,太祖前去探望,并问她亡国的原因,她口占一诗道:“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

这首《述亡国诗》悲愤婉转,不卑不亢,表达了一个有气节的亡国女的深深悲叹。

身陷宋宫的花蕊夫人是抑郁的。

她并没有因为新主的宠幸而乐不思蜀。

据说由于她非常思念孟昶,便悄悄将他的画像挂在卧室里拜祭。

后来,此事被宋太祖发现了,便问她挂的是谁的画像。

她巧妙地回答挂的是送子图,方解了围。

此后,这一做法被其他妃子效仿,并逐渐从宫中传到民间,成为一种风俗。

于是,人们又尊称她为送子观音。

花蕊夫人怎么死的,史无记载,流传的版本却很多。

较普遍的说法是她是被赵匡胤的弟弟用箭射死的。

花蕊夫人死了,成都城墙上的芙蓉花也渐渐被人废弃了。

一个美丽的才女就这样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然而她把她的诗留给了成都,把她缠绵的爱情故事留给了成都,也把美丽的芙蓉花留给了成都。

站在21世纪的门槛,漫步在蓉城的大街小巷,一切都显得那么普通和空荡,心里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遥想着这里曾经遍布的芙蓉花,思绪象停滞了一般。

历史是最无情的,它亘古不变地演绎着强者生存、弱者灭亡的真理,并毫不保留地带走不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

然而历史又是有情的,它总会留下些什么,也会让人们记住些什么。

这就是花蕊,一个美艳的夫人,一个极具胆色的贵妃,一个充满才情的女子。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在纵向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驳;在横向上,浪漫主义文学和随后出现的现实主义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定义

以现实为基础,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绚丽多彩的想象和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介绍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一样,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和一种文学的表现方式,在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初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一种文学表现类型,以及作为一个明确的文学理论概念,却是后来逐渐形成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如果说浪漫主义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的话,那么,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最初的文学活动中,就已经存在这种形态的文学了。例如各个民族都有的远古神话、中国先秦文学中的《楚辞》,都有这样的特点。表现理想和幻想本是促成文学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文学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浪漫精神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文学从一开始就和浪漫主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不过,明确地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精神来倡导、来鼓吹,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波澜壮阔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在西方则始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30、40年代这个时期。其最先形成于德国,而后波及到英国、法国和俄国,在短短的十多年里,迅速发展成为一场风靡欧洲的文学运动,相继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文学理论中所说的浪漫主义主要指的就是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类型,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从文学本身的发展来看,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盛行是反对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物。所以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人们常常以古典/浪漫的对立模式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此说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和运动产生的原因。韦勒克指出,“浪漫主义的意思简直包括一切不是按照古典传统写出的诗歌。”并指出这是一种“根据'古典的'与'浪漫的'之间的对立说法而建立的类型论。”这种对立或区别具体的含义是“指那种与新古典主义诗歌相对立并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启发并以此为榜样的诗歌”。

产生背景

大背景: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

简析

以现实为基础——现实为文学创作的土壤,浪漫主义的创作源泉和灵感都来自于现实,并非脱离现实。

热情奔放的语言——浪漫主义抒发感情的文字特点。浪漫主义文学的字句极其考究,力求完美,因为此特点,浪漫主义文学许多作品成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作。

绚丽多彩的想象——在形象塑造上,浪漫主义文学常用比喻、象征等手法。

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浪漫主义文学通篇看似脱离现实,因为其塑造的形象极其夸张,但仔细品读,会发现自己身边就存在相似的人或事。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目的。“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其实就是希望社会更美好,所以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目的和其他文学创作的目的是相同的。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与其他文学创作方法相比,并无优劣之分,只是表现手法不同而已。

分类

传统政治分类

浪漫主义文学在传统分类中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

积极浪漫主义——具有强烈的革命精神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消极浪漫主义——不具有革命精神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上分发明显不科学,但从作品的感情抒发的方式不同,积极和消极的概念仍可保留,不过需要重做定义:

积极浪漫主义——以直白宏大的语言表达感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雪莱、屈原、普希金

消极浪漫主义——以含蓄内敛的语言表达感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英国湖畔派、中国新月派

以作品表现形式

浪漫主义以作品表现形式分类可以分为两类:有神浪漫主义与无神浪漫主义。

有神浪漫主义——以传说或自创的“神”的形象为载体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泰戈尔、屈原、但丁

无神浪漫主义——以自然或社会现象为载体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应该湖畔派、中国新月派

文学作品各类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并不比消极浪漫主义文学更优越,无神浪漫主义文学也不比有神浪漫主义文学更先进。之所以对文学作品分类,只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与品读,除此之外并无实际意义。

相关因素

社会和历史因素

在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浪漫主义思潮是法国大革命直接催生的产物。法国大革命不仅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也给整个欧洲文化带来了新的思潮。新兴的城市工商业资产阶级标榜“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对旧的封建文化秩序产生了毁灭性的冲击。在法国,执政府时期出现了自由主义思潮,主张保证个人自由和独立性,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浪漫主义作家往往从个性受到压抑,个人才能得不到发展,个人愿望和抱负得不到实现等角度,表现人物在这种矛盾状态中的感情、行动和悲剧。浪漫主义文学热衷于描写个人失望与忧郁的“世纪病”,并颂扬以个人与社会的徒劳的对立为表现形式的反抗。

此外,大革命摧毁了旧的社会秩序,势必导致不同阶层的人们心态的变化。城市中的资产者追逐自由竞争,幻想在这种“平等”的社会氛围中达到权力和财富的顶峰。另一方面,大革命使贵族阶层逐渐落魄,于是悲观颓唐、人生虚幻的情绪滋生,对神秘彼岸的向往也成为流行的思想。这种种社会图景和人生境遇都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盛行提供的土壤。

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德国的图宾根,为了庆祝攻陷巴士底狱,歌德等作家在城郊种下自由树,德国的文化刊物也纷纷追随法国革命思想,开始对自由、平等、人权等政治理念的讨论。英国湖畔派诗人无一例外受到大革命的影响,华兹华斯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按照自然的一般进行产生的,只不过它的好处推迟到来”,骚塞则公然自称自己是共和派。过去的批评家曾依照作家们对革命的态度而强分“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两派,这是一种偏颇的做法,已经很少提及。

哲学和文化因素

德国古典哲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两大理论来源。康德的形而上学区分了本体和现象,认为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人是自然法则的制订者,由此制定了世界的理想性质和神秘性质。其追随者费希特认为现实只是人的一种创造,强调天才、灵感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的心灵提高到客观世界创造者的地位。谢林认为世界中搬演着悲剧,整体中存在不和谐,人们必须从自然出发,超越这种不和谐,寻求自我。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提出社会的真理在于其历史中,而人的精神是历史。人是自在的和自为的,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人才是绝对的、自由的、无限的。具有显著的唯心色彩的德国古典哲学为浪漫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从另一个角度为浪漫主义提供了视角。法国的圣西门和傅立叶揭露资本主义的贫困现象、民主自由的虚伪、婚姻制度的腐朽和殖民掠夺的残酷,并提出建立未来理想国度的前景。在理想国度里,全体社会成员各尽所能,没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分。英国的欧文则更具改良意识,寄希望于仁慈的统治者身上,强调阶级调和、阶级互爱,以此化解尖锐的社会矛盾。在很多浪漫主义作家身上都能看到显著的乌托邦意识,就是受空想社会主义影响的结果。

文学与艺术因素

尽管浪漫主义文学直到19世纪才蔚为大观,但实际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倾向古已有之。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曾声称:“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率与必然率可能发生的事。”这就是对古代文学中浪漫主义手法的概括。《荷马史诗》和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都大量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至于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则与浪漫主义有直接渊源。18世纪英国的伤感文学实际就是浪漫主义的雏形,法国启蒙文学家卢梭主张回归自然也是浪漫主义在近代的滥觞。

浪漫主义文学

横向上看,浪漫主义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文学思潮,而是涵盖了艺术的其他门类。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和籍里柯就曾创作过许多惊心动魄的浪漫主义绘画,表达自己对风云变幻的社会环境的理解;肖邦、李斯特等音乐家风格幽婉深邃,比才的歌剧热情奔放,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典范。文学和艺术各门类之间彼此影响,共同构成了声势浩大的19世纪浪漫主义文艺风潮。

发展概况

浪漫主义文学的鼎盛时代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即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之所以会在这个时期获得蓬勃发展,是因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震撼了整个世界,在欧洲掀起了此起彼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于是,表现理想、推崇英雄、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就必然地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学主流。

影响

浪漫主义文学是西方近代文学两大主流体系之一,对整个西方文学产生的影响是勿庸置疑的。纵向上看,浪漫主义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彻底摧毁了统治欧洲文坛几千年的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是西方文学在近代历史上的又一次“文艺复兴”。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的诸流派,都可以看作是浪漫主义文学蜕变、演进的结果。很多现代主义者自称“新浪漫派”,可见浪漫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密切的联系。 在宏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看,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文学思潮和风云变幻的社会变革如此密切的结合。浪漫主义文学是近代历史上人们对科学理性、物质主义带来的异化现象的一次彻底的检视和清算。浪漫主义颠覆了西方资本主义旧的价值理性,以强烈的反叛精神构建了一个新的文化模式。

此外,许多浪漫主义者重视对民歌、童话等民间文学的整理和搜集,在很大程度上保存并发扬了西方文学的民间传统。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就是从搜集民间文学开始的。浪漫派广泛从民间传说、神话、童话中撷取题材,极大的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为现代主义文学题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513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