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电影与生活、现实与梦境中的“梦中情人”

穿梭在电影与生活、现实与梦境中的“梦中情人”,第1张

小美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出差。在和当地公司的员工对接工作时,她认识了一个高大帅气、温文尔雅的男子。这位男子似乎也很喜欢小美。

当晚,这位男子约小美一起吃晚饭。小美欣然赴约。

席间,他们聊得很愉快。他们谈起了彼此的大学时光、工作后的经历、下班喜欢做些什么…… 短暂的三四个小时就这么飞快地过去了。

小美已经结婚了。但她的丈夫在她眼中,实在是太过“真实”。白天他是公司白领,西装革履、彬彬有礼,晚上回家后变身抠脚大汉窝在沙发上看电视,挖鼻屎、旁若无人地大声放屁……这对一向讲究生活品质的小美来说,简直太讨厌了。

而眼前的这位男子,告诉小美,下班后,他喜欢读书、看**,他喜欢把房间打扫得非常干净,喜欢在芳香的浴室里听着爵士乐泡一个热水澡……而这些,也是她的喜好。他们兴味相投。

这个男人,简直满足了她对完美男人的幻想。

这个现代故事像极了一部**的桥段。

《廊桥遗梦》是一部关于婚外恋的经典影片。

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是一位生活在乡镇上的农妇。在一个平常日子里,她的丈夫和子女外出,独自一人在家的她邂逅了一位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记者——男主人公罗伯特。

在短短的五天中,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之间的浪漫情感,逐渐上升到一个非常的高度。当弗朗西斯卡的丈夫带着孩子们回到镇上时,罗伯特也提出希望,邀请弗朗西斯卡和他一起离开小镇,这时,弗朗西斯卡犹豫、退缩、并做出了艰难选择——留在家里。

从这部**中,有人看到的是出轨和婚外恋,有人看到的是一生只有一次的情感。我看到的是活在想象世界里的人

当罗伯特出现在弗朗西斯卡的生活中时,就像是一位“完美情人”从梦境走出似的,他们在真实生活中相遇。但是,就像**的名字那样过, 这毕竟只是一场梦,梦毕竟只是短暂的。

罗伯特本就存在于她的梦想中,梦幻中,幻想世界里。五天的时间,她对罗伯特能有多少真实的了解呢?

罗伯特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真实的存在,他有自己的职业、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癖好,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当罗伯特提出带她走的需求时,对于弗朗西斯卡来说,他就从一个梦幻般的角色变成为真实的人。但是, 她只有和梦中情人谈恋爱的勇气,而没有投身真实生活中深爱的勇气。

我想,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弗朗西斯卡和她的丈夫理查德婚姻平淡乏味的最重要的原因。

我认为,弗朗西斯卡的丈夫是非常爱她的,至少,他看见了她的内心,知道自己无法成为她的“梦中情人”,在临终前还向她不无怜爱地向她道歉,为自己给不了妻子浪漫的爱情而遗憾。我认为,那一幕本身更动人、很浪漫。因为,丈夫终于看到了妻子、承认了妻子的渴望。

**中有一句台词:“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我认为这句台词满足了人们的浪漫幻想,但是并不是真理。 这样的爱,一生可能只有一次,但是当机缘满足时,还可能出现第二次、第三次。

因为, 只要一个人继续生活在幻想中,他就会不停地向外寻找,寻找幻想中的情人。

前些年,崔永元和赵本山、宋丹丹曾在春节联合晚会中合作演过一个小品,叫《昨天今天明天》。小品中白云、黑土两夫妻,各自把赵忠祥老师和倪萍老师当作了他们的梦中情人。

仔细想想,白云、黑土作为两个农民,他们可能只在电视上见到过赵忠祥和倪萍,生活中几乎不可能见过他们。那么,他们怎么就把这两位主持人当成梦中情人了呢?

这两位主持人在荧屏前呈现出这样的角色:礼貌、和善、亲切、积极…… 在他们的角色里,这样的角色呈现是很正常的。但是,这是他们职业角色的需要,并不意味着生活中他们一定是这样,或者永远是这样。

很多人,却把别人的角色呈现当成是真实的人。

比如,有些人喜欢军人,盲目地嫁给了一位军人后,发现彼此并不适合。比如,有的人对老师有好感,但真正相处之后,发现真实的对方和自己理想中的她相去甚远。

我觉得,白云、黑土这两位淳朴的农民,都是很智慧的。他们在小品中这么说的时候,一是想说他们对两位主持人的喜爱,二是体现出他们对彼此的信赖,他们敢于在彼此面前呈现自己内心的某些声音。

要知道,很多夫妻都无法像这样一起聊天。很多夫妻都无法分享自己的梦中情人是什么样子的,对彼此有着怎样的期待,并尽量协商这些期待。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报道,是说一位已婚的农村中年妇女在某短视频平台上迷恋演员靳东。后来,她和老公分房睡,说自己为了靳东可以不要丈夫和儿子,可以放弃整个家庭。她说,自己从来都没有经历过爱情,所以对她来说,“靳东”是初恋,要为此勇敢地活一次。

其实,这个所谓的“靳东”并非真实的明星靳东本人,而是视频网站的假冒者。而短视频平台上的那些视频,只是剪辑拼凑了演员靳东的镜头而已。这些短视频还使用“甜蜜话术”配音来哄骗用户,博流量、赚打赏。

尽管痴情的中年妇女对假“靳东”产生了疑虑,但一时还无法放弃这个“幻想”。

为什么一位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竟然会爱上一个虚幻的角色呢? 对此,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人说,这是因为她没有接受足够的教育。很多来自农村的妇女大多没有系统接触过新媒体,难以分辨网络上的真真假假。

有的人说,这是因为她没有经历过爱情。很多女人渴望真爱和关怀,但年轻时为了搭伙过日子匆忙结婚,直到年老也未尝试过爱情的温暖。所以,那些粗制滥造的小视频里假“靳东”一句:“姐姐啊,弟弟劝你也该歇歇了,你扛了这么多年”,才有着如此大的魔力。

还有的人说,这是因为她来自农村、来自底层、人生太辛苦等等。

我觉得,这件事反映出的实质是, 人们不愿意面对真实的人和真实的生活。很多人热爱自己虚构的爱人,而不去热爱真正的爱人。

在古希腊神话中,河神与林间仙女的儿子纳西索斯Narcissus出生时,曾有先知预言说,如果纳西索斯想长命百岁,他就绝不能见到自己的影像。

纳西索斯渐渐长大,成为全希腊最俊美的男子。尽管有无数的少女爱慕他,可他却无情地拒绝了所有的人。

有一天,纳西索斯无意间来到一个池塘边。在他俯身掬水时,他看到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啊!多么俊秀的少年!他从未见过这么完美的少年!他疯狂地爱上了自己的倒影,无数次将手伸入水中,想要拥抱自己的爱人。

可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无法触摸到那真实的爱人。无法忍受这种痛苦的他,最终跳入池塘,溺水而死。众神出于同情,让他死后化为水仙花。

很多人也像这样,被囚禁在自我关注的牢笼里,没有能力真正和他人产生情感连接。

加拿大阿拉玛·埃文斯人际关系研究中心创始人帕萃丝·埃文斯说,

“梦中女人”就像是男性阴柔一面的化身——但是没有人意识到这一面的存在。这部分包含着他那些“让人无法理解的”感觉、直觉和感情。在年轻时,他就和自己想象的那一部分联系在了一起,而不是和他真实的自我相联系。

与此相反,对一个女人来说,一个梦想中的男人应该是女性阳刚一面的化身——充满自信、活力。这种“梦中人”出现的频率不像以前了,因为现在的女性已经比50年前更加自信和活跃了。

当我们爱上“梦中人”时,或许可以理解为,我们爱上了自己的另一面。当我们拓展自己的自我,就不必爱上一个虚幻的“梦中人”来维持自己的感觉良好。

其实,每个人刚刚恋爱的时候,所经历的,大多也是类似的心理过程。

他们发现自己找到一个特别理想的对象。这个爱人符合他在想象层面的特征。

这个对象暂时没有真实的人格,没有自己的观点,这个对象身上的一切,都是他所赋予和认同的。这个对象,是他手中的瓷娃娃、泰迪熊。

一旦这个对象开始越来越多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和不同,他们可能会大惊失色,也可能会失望。他们心中的完美对象有一个他所赋予的自我,他们接受不了这个人的真实自我。

而健康的爱,需要建立在认识他人真实自我的基础上。

很多夫妻之间缺乏真实的爱。 他们生活在一起却不沟通,两个人各自拿着手机,能各自玩上一个晚上,再各自睡觉。

他们逃到了虚幻的世界里,而避免和真实的人发生接触。

还有的人,直接逃到了“梦中情人”的身边。

《廊桥遗梦》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话: “所有的婚姻,所有的固定关系都有可能陷入这种惰性。”

梦中情人,只存在于一个人的梦中,或者说只存在于他的想象里、头脑里,更直接地说,只存在于他的自以为是里。他觉得情人有什么特点,情人就有什么特点。在他眼里,情人没有真实的自我,只有他认定的自我。

但是,对方是真实的人。

他的爱恋只能放在虚幻的角色身上。他没有能力去爱一个真实的人。爱上虚幻的人,就像孩子去爱芭比娃娃、爱玩具超人、爱泰迪熊一样容易。虚幻的人,在他的想象层面,已经满足了他全部的需要了。而爱真实的人,却太难、太累了。

真实的人,有他自己的观点,他的观点可能和你的不同。当你们见解一致的时候,很容易彼此相爱。而当你们有分歧时,你们能否接纳彼此、继续相爱呢?

真实的人,有他自己的情绪感受,你觉得快乐,他可能觉得忧伤,你觉得愤怒,他可能无法理解。在情绪层面,你们可能经常不在一个频道上,这时,你们还能否接纳彼此、体会对方、继续相爱呢?

真实的人,有他自己的行动自由,他想去打球,不想陪你逛街;他想吃辣的,你却想吃清淡的,在一起做事的时候,你们必须商量着来。

虚幻的爱,索取就够了。真实的爱,却需要付出。虚幻的爱,对面前的人视而不见。真实的爱,却需要看见对方。

要真爱一个人,真是不容易的。

(无戒学堂,日更)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年3月26日--1963年1月29日)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他曾当过新英格兰的鞋匠、教师和农场主。他的诗歌从农村生活中汲取题材,与19世纪的诗人有许多共同之处,相比之下,却较少具有现代派气息。他曾赢得4次普利策奖和非常多其他的奖励及荣誉,被称之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只是在他的下半生才赢得大众对其诗歌作品的承认。在此后的年代中,他树立起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形象。代表作品:《诗歌选集》《一棵作证的树》《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林间空地》和诗剧《理智的假面具》 《慈悲的假面具》《诗歌全集》《未选择的路》。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是最受人喜爱的美国诗人之一,留下了《林间空地》、《未选择的路》、《雪夜林边小驻》等非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1874年3月26日,罗伯特·弗罗斯特出生于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他11岁丧父,之后随妈妈迁居新英格兰。此后,他就与那块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弗罗斯特16岁开始学写诗,20岁时正式发表第一首诗歌。他勤奋笔耕,一生 出了10多本诗集。他一生历尽艰辛和痛苦,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女)。成名后的弗罗斯特受聘于多所大学,常常外出读诗和演讲,"常常拖着病体疲惫不堪地回家。"他诗歌中经常出现与孤单、绝望、死亡等关联的意象如冬、雪、冰、霜、枯叶等。因此,弗罗斯特经常以凋零的玫瑰、干枯的花朵等以喻体以映衬孤单、悲哀、寂寞的内心世界。 1895年12月19日结婚,其后两年,与妻子帮助妈妈管理一所私立学校。其间,写诗投稿给各种刊物,但非常少得以发表。他卖出的第一首诗《我的蝴蝶:一首哀歌》1894年发表在文学周刊《独立》上。

1897年秋,弗罗斯特入哈佛大学,以便成为中学拉丁文和希腊文教师。但不到两年因为肺病而中断学业,从事养鸡。1900年举家迁往新罕布什尔州德里他祖父为他购买的农场。经营农场失败,又重新执教(1906年--1912年)。这前后他徒步漫游过非常多地方,被以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最著名的诗歌大多是在德里创作的,但并未引起编辑们的兴趣。

1912年,弗罗斯特带领全家迁居英国。在伦敦期间结识了埃兹拉·庞德、E托马斯、 TE休姆、WW吉布森、L艾伯克龙比和其他诗人。在这些朋友的帮助下,伦敦一家出版公司立即接受他的抒情诗集,1913年以《少年的意志》(A Boy's Will)为题出版。接着,他的叙事诗集《波士顿以北》(North Of Boston)又在1914年出版。英国评论家的热情赞扬引起美国出版界的重视。三家美国出版公司立即向他约稿。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弗罗斯特于1915年2月返回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经营农场。适逢他最初的两部诗集在纽约出版。受到美国读者的热烈欢迎。从此,他名气大增,结束了默默无闻的年代。以后4次获得普利策奖(1924年的《新罕布什尔》、1931年的《诗歌选集》、1937年的《又一片牧场》和1943年的《一棵作证的树》)。先后在阿默斯特学院、密歇根大学和哈佛大学等院校执教或做研究工作。他对植物学极感兴趣。《少年的意志》(A Boy's Will)中大部分诗歌是描写植物的。大自然对他来讲具有宗教意义。

他的诗对不正常广泛的各式各样的读者都有吸纳力,因为它可以用那么多的不同方式来欣赏。在诗歌创作手法上,同 20世纪多数诗人截然不同。他不进行诗歌形式的试验与改革,而是反复声称满足于用"旧形式表达新内容"。他学习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用贴近普通男女使用的语言抒发感情,描述日常生活的事件与情景。因此,他的作品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风靡一时的矫揉造作和感伤悲切的诗歌相比似乎"毫无诗意"。他还受19世纪英国诗人勃朗宁的影响,在诗歌中运用戏剧独白或对话的手法。他对古希腊和古拉丁语作家,特别是忒奥克里托斯和维吉尔的研究,使他打下了写作牧歌的基础。他采用通俗上口的语言、人们熟知的韵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描写新英格兰地区宁静乡村的道德风尚。然而,他的诗歌并不仅仅记录为人忽略的自然界事物或乡野村民的举止行为。他对大自然的描写经常蕴涵深刻的、象征性的、甚至是形而上学的意义。他的优秀诗篇经常超越个人的外观同内心世界、他人、大自然以及整个宇宙的直接关系,以某种方式说明他的深刻宗教信仰所依据的价值观。尽管他诗歌中相当一部分描写恐惧和疑虑,但总的倾向还是积极向上的。

他晚年是美国的一个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在他75岁与85岁诞辰时,美国参议院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在约翰·肯尼迪1961年的就职仪式上十分引人注目,朗诵了他特地为这一场合写的诗篇《全才》。 他的诗歌在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惟美派诗人那样矫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诗通常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诗朴实无华,然而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的《白桦树》一诗,写一般人总想逃避现实,但终究要回到现实中来。《修墙》写人世间有非常多毫无存在必要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墙。除了短篇抒情诗外,他有一些富於戏剧性的长篇叙事诗,刻画了新英格兰乡间人物的精神面貌,调子比较低沉,亦颇有特色。在格律方面,弗罗斯特爱用传统的无韵体和四行体的各种变体,时常押韵,在节奏上具有自个的特色。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以为与托马斯·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弗罗斯特的著名诗集还有《山间》(1916)、《新罕布什尔》(1923)、《西去的溪流》(1928)、《又一片牧场》(1936)、《林间空地》(1962年)和诗剧《理智的假面具》 (1945年)、《慈悲的假面具》(1947年)。 1949年出版了《诗歌全集》,以后仍陆续有新作发表。1963年1月29日,弗罗斯特在波士顿去世 。

舒曼狂喜的、热情的精力增加了他音乐的个人特征。他关注高于他内在自我和灵感的源泉,无论是霍夫曼还是克拉拉。这种思想几乎是意识流的,造就了奇迹般的具有独创性的形式——在此之前,从未有像《狂欢节》或者《C大调幻想曲》那样的作品问世。 罗伯特·舒曼是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典型代表人物,他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是受到家庭和时代的影响而形成,这个时代流行的唯心主义哲学、浪漫主义文学以及浪漫主义音乐塑造了浪漫主义音乐家舒曼。舒曼是属于十九世纪的,也是属于后世的,舒曼的音乐创作和音乐评论,更重要的是他那种精神,对后世乐坛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573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