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像最佳处理方法

遗像最佳处理方法,第1张

遗照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和骨灰一起埋葬。

遗像要是不想摆放在家中祭拜,可以选择和逝者的骨灰一起落葬。一般来说,逝者已逝三周年后,家中就不需要摆放遗像了,这时可以将遗像和其他供品一起烧掉。如果因为某些特殊原因不能再祭拜遗像了,家属需要用烧纸等供品将遗像“送走”,并和逝者说明情况。

我们都知道遗像上会带有很多阴气,所以我们不能将遗像保留太多,也不能经常翻阅,否则不利于我们的运势,同时也会因为睹物思人而让我们的情绪受损。最好选择焚烧,这可以最大程度降低遗像对我们产生消极影响。

遗像摆放

如果想在家摆放遗像,摆放在客厅正中间有些不妥,不仅会让客人不舒服,而且对整个家庭都有些不利。因此,咱们可以稍微改变一下,比如将遗像缩放的小一点,放在客厅不显眼的位置,这样既不会让客人不舒服,又可以缅怀亲人,一举两得。

此外,还可以在客厅做一个照片墙,将家人的照片都挂在上面,并把亲人的遗像放在其中。这意味着,亲人虽然去世了,但永远都是家里的一员。可以将照片放在中间的位置,凸显出亲人的重要性。也可以放在右上的位置,右上为大,这样也可以显示出对亲人的尊重。

1、卧室。

许多人将老人遗照放在卧室之中,表达对老人逝去的怀念,其实这样是很不可取的。老人的遗照阴气较重,而人睡着的时候阳气较弱,久而久之会使人阴气沉沉、噩梦不断,导致运气衰落,甚至遭受厄运。

2、客厅正中。

如果将遗照放置于客厅,最好不要放在一进门就可以看到的地方。若是家中来了客人,进门便见到老人的遗像,对客人不太尊重。另外老人的遗照阴气重,放在正对门的位置不利于屋子的整体运势,且易招惹野鬼,于家人不利。

3、存放杂物的房间。

有的家庭在老人去世后,将老人的遗像摆放于老人生前居住的屋子,又在屋子中堆积了大量杂物。这是其实是一种对老人极不尊重的行为。而且,遗照本就带有阴气,又在放置在久无人气的屋子中,会使房子中的阴气更甚,fuyuandiancoM家中的老人小孩阳气较弱,易受侵扰。会出现老人身体不适,孩子精神萎靡,成绩下降。

 为了缅怀先人,大家都会把已故之人的遗像摆在大厅祠堂里,但是遗像也是不能随意摆放的,在风水上也是有着诸多禁忌,那么,死人遗像的照片放在客厅的哪个位置会比较好呢?我们来看看。

  已故老人照片摆放问题很多,遗像中带有的阴气非常重,会对人运势造成影响,中国人从旧的社会和风俗中,摆放遗像照片应在祭祀堂内,里面放着都是故人,是纪念堂的意思。最好已故的人照片不要放在生活起居的地方,有死人的照片摆在家中,都于小孩和体格不好的人更不利。人是有灵魂的,子女想念老人时,拿出来看看,或老人过生日时拿出来上完供,在收起来为好。如你有闲屋摆放可以。方位向南或东都行。

  已故先人的遗像不要对着大门,以免引起客人不安,不要在电视机旁,毕竟是你亲人,你也不好意思你的亲人被打搅;也应该尽量避免一下太阳暴晒的地方,毕竟晒多了会对照片不好,如果你家有设神位的那就到放祖先旁边。

  老人遗像怎么处理比较好

  下葬的时候和骨灰盒埋葬一起。

  遗像也可以不挂起来,可以将遗像用红布包起来,然后放在厨顶。

  老人去世三周年的那一天,和老人的衣服一起烧了。

  要是是要放在家里,就可以在朝南的阳台上做一个供台,将遗像供养起来,经常供养的遗像不能说拿走就拿走,拿走之前需要烧纸说明的。要是家里在装修,就可以用黑布将遗像包起来,等装修完了过后,就把遗像拿出来挂在家里。

  挂遗像有何讲究与禁忌

  遗像以前一般是放三年,不过现在一般是等七七或者百日,就可收起。以前留下的全家福可以继续在家中摆放,没有禁忌。农村一般是正屋正墙,不能有其他东西遮挡,不能再遗像前摆放杂物脏东西。楼房的话最好挂客厅,位置要偏一点,一方面客厅阳气重可以压制住遗像产生的阴气,另一方面有客人来不会影响到人的情绪。

1、不要经常放在明面:

死去的人的照片终究带有大量阴气,如果将其经常放在明面上,那么一来阴气会影响我们家中的风水,二来明面上的风水摆设太多,很容易给死去的人的遗像带来冲突,最后导致死者不得安眠。

2、不要经常翻阅:

遗像的阴气很容易影响活人的身体健康,导致活人寿运折损,所以不要经常进行翻阅,除此之外,经常翻阅遗像也会导致活人忧思伤脾,最后身心受损。

3、不要放在卧室:

人是向阳之物,卧室也是追求阳气充足的地方,所以带着浓厚阴气的遗像就不要放在卧室里了,这很容易造成卧室阳气不足,影响主人的休息质量。

死人不能留的东西:

1、衣物:死人的衣物最好不要留下,因为上面残留着死者的病气和阴气,如果我们留下这些衣服,一来会给家中的风水带来负面影响,二来也会导致我们容易染病,导致自身各方面运势受损。所以当死者死后,我们可以将他们的衣服消毒扔掉,或消毒回收,或直接焚烧。

2、心爱之物:死者生前必定会于一些心爱的东西,比如小茶壶、烟斗等等,这些价值不高、对死者意义非常的东西是不能留下的,可也不能随意扔掉。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在为死者下葬的时候,将这些小东西一同随葬,这将有利于子孙后人的财运、事业运、婚恋运势发展。

3、遗像:死人的遗像是一定不能留下的,有些人喜欢在家中供奉死者遗像,或者将遗像储存在手机里,但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在合理的祭祀日期结束后,我们就要将遗像进行封存或焚烧,不能继续留在手机里或摆放在明面上,否则会对我们的风水运势产生不良影响。

老人拍遗照这个话题涉及到很多方面,从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我认为,是否需要给老人主动拍遗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老人拍遗照的意义、老人拍遗照的适宜性、老人拍遗照的原则以及老人拍遗照需要注意的事项。

老人拍遗照的意义

老人拍遗照,其实是对老人生命的一种怀念和纪念。对于家人和亲友来说,老人遗照是一种珍贵的财富,也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当年轻的时候,老人们也曾经拥有自己的美好年华,他们曾经留下过许多珍贵的回忆,而这些回忆在拍遗照的过程中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老人拍遗照的适宜性

老人拍遗照的适宜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首先,老人的心理状态需要得到充分的考虑。对于那些在晚年生活中与自己的家人相处融洽、心情愉悦的老人来说,拍摄遗照是一件积极的事情。但对于一些身体虚弱、精神状态不太稳定的老人来说,拍摄遗照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焦虑。

老人拍遗照的原则

老人拍遗照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需要尊重老人的意愿。老人是否希望拍遗照,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其次,需要注意保护老人的隐私。老人的遗照不应该被随意传播,应该尊重老人的个人隐私权。最后,需要注意遵循社会道德。在拍摄遗照的过程中,不能侵犯老人的尊严和尊重社会的道德规范。

老人拍遗照需要注意的事项

在老人拍遗照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环境。拍遗照的地点应该既能反映老人生活的真实情况,又能体现老人的尊严和人格魅力。其次,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在老人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需要选择一个老人身体状况最好的时间进行拍摄。最后,需要选择合适的拍摄方式。可以选择拍摄素面朝天的正面照,也可以选择拍摄随意的生活照等等。

总之,老人拍遗照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它可以让我们记住老人生命中最珍贵的瞬间。但需要注意,这并不是所有老人都适合的事情。在进行老人拍遗照时,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和注意事项,避免给老人和家人带来不必要的伤痛。

过去5年里,杨鑫给2000多位农村老人拍了遗照。他们有一部分是孤寡老人,一辈子过得清苦。老人们对死亡倒是看得开,不忌讳,甚至有些开心——遗照将是证明他们来过这世上的唯一凭据。

眼泪

2018年冬天,杨鑫带着相片去杨斜镇水平村,把用相框裱好的遗照递给一位70多岁的老人。老人穿着一件单薄的黑色外套,戴着一顶线帽,身上全是灰,脸上长着杂乱的胡须,门牙几乎掉光。

杨鑫问他:“喜欢不?高兴不?”老人说:“喜欢,高兴。”她说:“高兴就好,拿回去娃也高兴。”老人突然流出眼泪。

图 | 流泪的老人

一位村民赶忙把她拉到一旁,告诉她,这是位孤寡老人,并无子女。她才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

杨鑫是位记者,85后。5年前,她创建了陕西省商洛市彩虹公益中心,为当地农村老人拍遗照是她的公益项目之一。来拍照的,多是空巢老人,要么子女在外打工,要么一辈子无儿无女。这些年来,杨鑫拍了2000多张遗照,把老人们生命暮年的瞬间,定格在一个个红底金边的相框里。

老人们并不忌讳拍遗照,积极性很高。有的奶奶在家打扮一番,穿得整整齐齐,搬着马扎早早过来排队,有的集也不赶了,还有人放下手里的农具,从地里跑过来。多数人是第二次面对相机,上一次还是拍摄身份证照片。

拍摄场地多在农村的小广场上,或者老人的院子里。杨鑫和志愿者把红色的背景布支起来,一边和他们唠家常,一边为他们梳头、整理衣服。现场气氛十分活跃。“他们原本是平静的湖水,我们就像石子扔进去,好多小圆圈就起来了。”杨鑫说。

今年6月,杨鑫去北城子村拍照片。两位老人手牵手走来,爷爷88岁,奶奶是87岁。爷爷的腿脚不太好,需要奶奶搀扶。给爷爷拍摄的时候,奶奶站在旁边一直笑,轮到奶奶,爷爷也一直站在旁边看着。拍完,俩人又手牵手坐到旁边的花坛上。相濡以沫一辈子,这是独属于农村老人的纯粹和恩爱。

图 | 携手来拍遗照的老年夫妻

还有些老人只能独自前来。他们有的因为家庭条件不好,终身未婚,没有子女;有的失去了亲人,白天黑夜,都需要自己面对。孤独,是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杨鑫观察到,孤寡老人见到年轻的志愿者会说个不停。

有一次在水平村,有位叫董绒的奶奶穿着红色羽绒服,戴着围巾和手套,苍白的短发整齐地别在耳后。杨鑫之前就见过她,给她送过米面粮油和羽绒服,见董奶奶的手套破了,几个手指都露出来,杨鑫就从车上取了一副新手套送给她。老人家生活节俭,换了新手套,旧手套也没舍得扔,而是仔细地收了起来。

为她拍完照片,杨鑫就喊下一位。几个小时后活动结束,没想到董绒奶奶还没走,一直站在旁边。她笑呵呵过来打招呼,拉着杨鑫说:“把你们这些娃都害死了,到我家里喝水。”

图 | 董绒奶奶

害死是麻烦的意思,喝水就是请人来家里做客。可是路程很远,杨鑫得赶着回程,陪老人聊了一会,跟她拍了张合影。最后,看着她的背影慢慢远去。

念想

遗照,要拍得真实且美丽。

杨鑫大学是学摄影的,给老人拍完照后,她会做一些后期调整,主要是调光,但不会把皱纹去掉。她希望保留老人最真实的样子。也有例外,比如嘴歪眼斜或者有疤痕,会在修图的时候去掉。

有一次拍照,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因为摘除了一只眼球,两只眼睛颜色不一样。杨鑫希望他的照片能好看一些,就在后期把眼睛颜色调成一致。

图 | 老人们来取装裱好的照片

陕西商洛一带,老人们并不忌讳死亡,拍遗照的时候非常平静,甚至互相开玩笑。“你老怂,今天笑好点,你儿子到时会把你摆在柜子上。”

60岁后去世,在当地被称为喜丧,90%的老人会在生前把棺材准备好。照遗相反倒是较小的一件事,一方面容易被忽略,另一方面子女会逃避这事。“遗照比棺材的冲击力大得多,让人直面死亡。”杨鑫说。

有一次把遗照送上门,老人特开心,立即放到正对家门口的柜上面,把杨鑫吓一跳。她赶紧让老人撤下来,担心老人儿子看到,一定会招骂。

有时拍照,杨鑫能感受到老人们的心理变化。一开始老人面对的是一张让自己满意的照片,想到自己的年龄又感到沉重,可当他们发现自己能为子女留下一张照片,又露出笑容。

如果是孤寡老人,这笑容里就会带有一丝苦涩。

有伴侣和子女的老人去世后,身前身后都有人托住,遗照会被摆放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过年过节儿孙后代祭拜。而孤寡老人不仅生前孤独,死后不久便无人知晓,隐入尘烟,能有一张遗照也是奢侈的。

杨鑫曾听说,有位独居老人去世,葬礼很简单,别说遗照,连一张生活照都没留下。

而在另外一位老人家里,她看到一块竖长条瓦楞纸板牌位,纸板上贴着白纸,纸上写着名字。这是当地的习俗,老人下葬之后写一个牌位,有些家庭用木牌,有些家庭用纸板,过一段时间牌位撤掉,换上照片继续供奉。但很多农村家庭是没有这张照片的,只有这个写着文字的牌位。

隔年,杨鑫和志愿者们带了些生活物资,正式去董绒奶奶家拜访。她家住在山上,山路很窄,只有摩托车和三轮车能通过,汽车开不上去。杨鑫把车停在山脚,一行人拎着干面条和方便面往上爬,路上问村民借了个背篓。

一见了他们,董绒奶奶既高兴又紧张,不断把手往身上擦,给他们拿核桃吃。这才了解到,她老伴去世十多年了,儿子因为打工受伤,智力有点问题,平日里也离不开她的照顾。杨鑫在屋里转了一圈,没看到奶奶老伴的任何照片。

家里从来没进过这么多人,董奶奶很开心,拉着志愿者挨个说话,把核桃往志愿者兜里塞,中午还要留他们在家吃饭。杨鑫推脱后,没多久老人笑脸盈盈地端着一盘韭菜饼出来,志愿者们只好一人吃了一个

聊到最后,奶奶说,等她死后,遗照将是她留给儿子最宝贵的东西。“人活一辈子啥都拿不走,啥都留不下,遗照是给认得自己的人留个念想。”

不被遗忘

曾有一位老人看着自己的遗照,笑着说,“我留下这,指不定人家就扔了。”那个场面让杨鑫感到心酸,她知道老人最害怕的就是被家人遗忘。

而孤寡老人没有家人,遗照是他们曾经来过这世上唯一的证据。饶是不知留给谁,他们自己生前都会妥善保存。

杨斜镇水平村,共有688户居民,2000来人,60岁以上老人有270人,五保户有14人。一些五保户免费住在村里的敬老院,享受政府福利,吃喝都在这里。有的五保户喜欢自由,不愿被关在敬老院,宁愿独自生活,像普通村民一样起居生活,还种着几亩地。

孙兴民68岁,是个五保户,住在自家的三间土房子里。他平时喜欢在村里四处遛弯,到了饭点就回去,绝不在别人家里吃饭。

2019年5月,杨鑫去他家里探访。一进院子就看见一只白色小猫,脏兮兮的,一只眼睛是**,一只眼睛是蓝色,躲在院子的角落里。爷爷笑呵呵地迎接杨鑫,推开两扇木门,带杨鑫进了屋。屋里立着一台未拆包装壳的液晶电视,也是公益组织送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90公分高手工打造的木柜。

去年杨鑫曾给他送过羽绒服,问他放在了哪里。爷爷走到柜子旁边,柜门被一个大锁锁着。他从腰上摸出一大串钥匙,试了好一会才打开,整个人都钻了进去,终于掏出那件叠得整整齐齐的蓝色羽绒服。“我留着过年穿。”爷爷笑着说。

孤寡老人家里的物件不多,像家用电器这类贵重物品,都是来自公益组织。他们家里一般都会有一个柜子,那里面不仅放着衣物,也珍藏着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例如遗照,他们都会用塑料袋封好,收在柜子里,没事的时候自己拿出来看看。

李锁盈也是水平村的一位五保户,65岁,自己一个人住。他有个侄子在城里工作,是他身边最亲近人,偶尔回来看看他。

去年春节,杨鑫和志愿者给他送暖心包,还没到,老人早在门口等着了。他是个很勤快的人,家里是泥土地面,硬邦邦的,扫得特别干净,屋里拉着一根绳,用来搭衣服。他准备的年货包子、花卷给志愿者们吃。

图 | 李锁盈老人

屋里最显眼的是一个红色柜子,上面摆放着他哥哥的遗照。

杨鑫问他把自己的照片放在哪里了,于是他从柜子里把照片拿出来,上面裹着塑料薄膜。他小心翼翼地把塑料薄膜一层层揭开,照片还像新的一样,一尘不染。

他最大心愿是将来把遗照留给侄子,能跟哥哥的遗照摆放在一起。

一个人真正的死亡,是被世间的所有人遗忘。而对于孤寡老人来说,晚年的时光,就已经生活在被遗忘和忽视的阴影之下。

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其中孤寡老人的数量超过118亿。光是商洛市水平村,60岁以上老人就有270位,五保户就有14人,多为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杨鑫和志愿者们为他们拍遗照、送物资的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跟他们唠嗑,排解他们内心的孤独。

陕西商洛,85后姑娘杨鑫坚持四年为两千多位山村老人拍摄遗照,并用视频记录下给老人们拍摄遗照的过程。

视频中的老人们笑容灿烂,却让无数网友破防,这也引发网友关于“该不该主动给老人拍遗照”的讨论。一部分网友认为不妨事先帮老人准备好遗照,因为“很多人走的时候,都没有一张体面的照片”。

也有不少网友认为不应该主动提及拍遗照等事宜,因为在一些老人看来,活着的时候准备死去时的东西显得很“不吉利”“很晦气”……

我们对于遗照的态度有过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些老人不忌讳遗照之事?老人的遗照背后隐藏着什么更深刻的现实问题?

遗照的变迁

在照相机出现之前,中国古代就有手绘的“遗照”。

比如《三国志》中有提到:“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东晋时期的《拾遗记》也记载,“今人每岁元日,或刻木铸金,或图画为鸡于牖上,此之遗像也。”

19世纪照相机出现之后,就有了遗照。

西洋照相技术是随着西方的殖民入侵进入中国的。19世纪中叶以来, 香港、广州、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已陆续出现了照相馆。不过,当时的中国老百姓对照相技术内心更多是恐惧,认为照相是“妖术”。

鲁迅先生作于1924年的《论照相之类》,很精准地记载了时人的心态:“S城人却似乎不甚爱照相,因为精神要被照去的,所以运气正好的时候,尤不宜照”;“只是半身像是大抵避忌的, 因为好似腰斩”……当时还有鼻子有眼地流传着照相药水乃是由传教士所“挖”中国人的眼珠化合而成的谣言。

可见,国人最初就是将照相与死亡联系起来的,人的照片与用于祭祀的传统肖像画的联系更是增加了照相的死亡意味。

随着照相的普及,人们才渐渐打消对照相的疑虑。到了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照相在上海等大城市的接受度就很高了。

1897年10月,上海一家有名的照相馆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劝说世人“务须照相”,广告写的是:“人生世上,无论为父母,为夫为妇,为子为弟,随时皆宜照一小像。譬若出外营求,父亲不相见,有此像可慰生离之悲苦。如不幸短命,亦何至如郑庄公之掘地相见哉。故照像之事,所费无几,所益甚大。举世之人,咸宜照一像传留,洵不易之道也。”

这里就提到了遗照,当时的人已经意识到,遗照可以“使人生数十岁或百岁后,复得想像其人,则魂魄虽去,而音容不忘”。

现如今,照相已经非常便捷普及,只要有个手机就可以拍出遗照,不少老人也早早为自己准备好遗照。

对遗照态度大不同

不同地区的老人对于遗照的态度截然不同。有些地方的老人完全不避讳有关死亡的任何东西,他们不仅活着的时候就开始为自己准备遗照,有的也准备寿衣,甚至连棺材也准备好了,并把棺材直接运回家放着。有些人自然会纳闷:不觉得这“晦气”吗?

恰恰相反,这些老人反而觉得这是“喜气”。其一,这些老人都是到了一定年纪后才开始准备遗照、寿衣、棺材这些东西。能够活着就是福气,假设意外走了也是“喜丧”,虽然把棺材往家里放着,但会称呼棺材为“寿棺”或“喜棺”。

其二,很多老人深受“灵魂不灭”观念的影响,认为人虽然死亡了,但魂魄不会消失,仍然会在另外一个世界享乐;他们活着的时候为死后准备的东西,为的都是死亡后可以继续享福。这大抵有点类似于古代皇帝活着的时候就大修皇陵。

其三,提前为自己准备好死亡的一些事宜,也是为了避免给子女添麻烦。

尤其是在几十年前,当时收入水平比较低,一场大操大办的丧事可能就会让一个家庭陷入贫困。所以老人们就有意识地在活着的时候为自己做准备,免得子女到时候得再忙活,或把整个丧礼弄得仓促草率。

所以,对于那些寿衣、寿棺都准备好的老人来说,准备好遗照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何况拍个遗照可比挑选寿棺省事得多。

当然,中国各个地方的风俗差异非常大。有些地方把死亡看得很“淡”,而有的地方对于与死亡有关的一切事物,乃至于包括与死亡相关的词汇都相当忌讳。别说拍遗照,就连提到遗照,有的老人都要“呸呸呸”。

可见,该不该主动提出给老人拍遗照,首先取决于老人对于死亡是什么样一种态度。如果老人本身很忌讳,子女也不必将自己的观念强行施加在老人身上。退一步说,如今手机摄像相当便捷,平时多记录一些与父母有关的影像就可以了,不必特意去拍摄遗照。

不要遗忘弱势老人

新闻中的85后姑娘杨鑫之所以坚持给老人拍遗照,是因为对于不少边远地区的老人来说,他们一生中除了身份证以外,可能连一张像样的照片都没有。

农村的年轻人在城市打工时,忙于生计,很少陪伴在老人身边,没有记录老人影像的意识,没有时间带老人去拍照,老人自己也不舍得花钱为自己拍照。

所以,杨鑫为农村老人公益拍遗照还折射了一个现实问题,即不少农村老人被“遗忘”了。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乡村的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城镇。截至2020年11月1日,乡村60周岁及以上、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60周岁及以上、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分别高出799个百分点、661个百分点。

换句话说,农村里差不多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是6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年轻人纷纷到城市里去,农村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父辈和子辈大多数时间处于分离状态。

加之,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文盲、没有完成小学但识字以及小学毕业的老人占绝大多数。他们对于新技术接受速度较慢,对信息技术使用存在数字鸿沟,并不懂得使用手机照相等功能。很多乡村老人处于被遗忘的状态,哪一天他们离开人世,可能真的连一张像样的照片都没有。

因此,要不要主动提出给老人拍遗照,还提醒着我们——不要让爱来不及。不是说一定要给老人拍摄遗照,而是说,平时要多多陪伴老人,多多用影像记录老人的日常生活点滴。

遗照的功能是“魂魄虽去,而音容不忘”,当子女留有关于老人的很多影像,这时有没有遗照反而不是太重要的事了。

《寻梦环游记》说,一个人真正的死亡,是他被所有人遗忘。作为子女最最重要的是,不要遗忘家里的老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582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