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是一个怎样的作家

王小波是一个怎样的作家,第1张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突发心脏病离世。一个有趣的人走了,索幸他留下了很多有趣的书。

最早知道王小波是在知乎,知乎上推崇两个作家,一个是阿城,另一个便是王小波。

于是找来他的书读,《黄金时代》《王二风流史》《红拂夜奔》《似水流年》,然后是他的杂文《我的精神生活》。

说实话,一开始把这些书当黄书读,再来是有趣。从伤痕到反思再到先锋文学,多数作家一提到那个年代,即使不苦大仇深也开心不起来。王小波是另类,他书里的情节荒诞却有趣,王二挺着他的宝贝,似傻非傻似真非真,言语行为有股子贫劲儿。倘若要拍**,葛优是王二不二人选。

王小波曾说阿城写《棋王》太浪漫,而他自己也许是学理出身,有一种清明理性,显得清凉。所以他乐呵呵地站在主流之外,与王朔相似,却又不同,王朔有北京大院情节,而王小波不在四合院里,在山野间。

《黄金时代》磨了二十年,故事从头到尾就是讲两个人怎么搞破鞋,怎么做爱。这样的作品被选入亚洲周刊中国小说一百强,自然是表明它的艺术价值。

许子东引用了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清洁的精神”,写的场面污秽,但感觉不到脏。我最初只读到“有趣”,但“清洁”还是没读出来。

后来看《红拂夜奔》,红拂自缢而死,心里怅然所失,发觉他们二人之间是有爱的,被潜藏在交媾之中。

然后再回头读《黄金时代》,仍未读懂,却总算能感知到点新东西,觉察到那么点“清洁”了。

但最喜欢的还是王小波的有趣,对文学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可不可以只是因为有趣,少一点功利性。

看王小波的访谈,与想象中的不一样,以为他会像葛优,结果他说话时给人一种平静温柔的印象,言语也不像王朔,更像是一个思考者。

这个很有趣,你会发现,很多舞台上表演精彩的喜剧演员,每每到了台下,往往都是无趣的。

所以王小波所说的有趣,与我们寻常所说的有趣是不一样的,他的有趣是思维的有趣,恰恰是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与现在的理解又不一样,他的大多数是“极少数”。

但是他与我们又是平等的,在他的书里你感觉不到他的姿态,他采用的是平视的角度。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创造出“榻榻米”视角,没有轻视也没有崇高,而是平等。

但有些作家,就比如说有人觉得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阿城的《棋王》是有一种知识分子的优越感的。这个我只是引述,不敢妄自言语,毕竟两位作家的作品读的少。

抓关键词,开战,军旗。在现场上,军旗就是信仰,方向。军旗不能倒下。所以大概意思就是某个人是你前进的动力,是你终身的信仰。

出自当代作家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爱你就像爱生命》是2017年湖南文艺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小波和李银河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王小波与李银河的“两地书”,以及李银河深情怀念王小波的三篇文章,并收录二人的“媒人”《绿毛水怪》。再现了他们的爱与生活,是一部感动国人的爱情绝唱。其中不仅有热切、坦诚的情感表白,还有彼此对于书籍、诗歌乃至社会的看法,闪耀着理想与爱情的火花,令人动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王小波尘封情书首度公开,无与伦比的文学,送给所有渴望真情的人们!王小波李银河书信集一直以“网络手抄本”的形式在读者中流传,作家余杰在接受一次访谈中说过:溯时间之流而上下,如果我遇见王小波,我会告诉他:你写得最好的东西不是小说,而是你写给妻子的那些信。

《爱你就像爱生命》是国内第一独立的王小波李银河书信版本,里面收录的从未出版过的书信有过去已经面市的一倍之多。 更多王小波作品

《爱你就像爱生命》这个书名出自王小波李银河一封未面世书信,一个人最珍贵的是生命,爱一个人如爱生命,这不能不说是对爱人最极致的爱恋。

自1977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相识,开始书信往来,到80年代二人在国外求学,一直到90年代,王小波辞去职务成为自由撰稿人,1997年去世。这本书装进了两个人真挚纯净的爱情,也装进了属于他们的那个时代独特的印记。

第一次见面就问“你看我怎么样”,把情书写在五线谱上,孩子气似的问候语“你好哇,李银河”,“我会不爱你吗?不爱你?不会。爱你就像爱生命。”……王小波给李银河的浪漫骑士般的爱,像花似的慢慢绽放,绚丽无比。

本书收集了王小波与李银河从1977年至1997年20年间的书信,以及一些珍贵的照片,也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最独立的书信集。首度公开王小波尘封情书,无与伦比的文字送给所有渴望真情的人!

“你好哇,李银河……”王小波每每致信李银河总是这样开头,字里行间透出类似孩子般的对爱的渴望与无助。他曾对李银河说:“我不要孤独,孤独是丑的,令人作呕的,灰色的。” 184米身高的黑脸大汉,在信中说在见不到她的日子里,自己就难过得像害了牙疼,像旗杆上吊死的猫。他说恨不得一天49个小时和她在一起!

许多年前云南山寨的夜晚,一个16岁少年借着月光用蓝墨水笔在一面镜子上写了涂,涂了写,直到整面镜子变成蓝色。

1977年,李银河已大学毕业,在《光明日报》社做编辑,而王小波还是个街道工厂的工人,第一次见面,王小波突然问:你有朋友没有?“你看我怎么样?”,李银河被他的浪漫,率情率性所震惊,后来他们就开始通信和交往。

王小波把情书写在五线谱上,第一句话是:“作梦也想不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另外,《爱你就像爱生命》里还曝出王小波与李银河在结婚前遭遇的波折,“他说过漂亮的女孩都比较傻。其实我们恋爱时,我觉得他长得不好看,心理有障碍,为这事儿我们俩差点儿不行了。后来他说,那我到动物园爬行馆去比一比。

他又说,你也不太好看嘛,这样我们俩就扯平了。” (钜踊匾洌┰谝环馐樾爬,王小波还写到:”你妈妈不喜欢我。你妈妈是个好人,为什么要惹她生气呢……真的,你不应该遇到我。还有好多的好人都不喜欢我。你为什么要遇到那么多痛苦呢!”

每年的春天都是人心萌动的季节,在这个因紧张功利而已经习惯于忽视内心对真挚情感的追求的时代,翻开《爱你就像爱生命》精美的书页,阅读几行动人肺腑的文字,感受一番真爱的触动。

实在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还有我。我是爱你的,看见就爱上了。我爱你爱到不自私的地步。就像一个人手里一只鸽子飞走了,他从心里祝福那鸽子的飞翔。你也飞吧。我会难过,也会高兴,到底会怎么样我也不知道。”

李银河也曾在恋爱中致信王小波:“我希望你爱我的全部肉体,我愿意它因为你变得美。”她在给王小波的信中问道:“你能永远满足我的‘要’吗……而且我还很爱妒忌,我甚至妒忌你小说里的女主角和那个被迷恋过的小女孩。”

1980年元月21日王小波与李银河”秘密”登记结婚,那时王小波28岁,正在大学读二年级,因为学生规定不准结婚,所以没拍结婚照,也没婚礼,两家各请了一桌。王小波是不进商店的人,他从来没为李银河买过花儿,惟一的一次他给她买过一顶纯毛的帽子做生日礼物。花了5块钱。

王小波写给妻子的情书除了表达对她真挚的感情和依恋外,还充满了对人生存状态和现世的探讨,充满了真知灼见,智慧和激情:“我知道,生和死,这是人们自己的事。谁也救不了别人的灵魂,要是人人都有个不休不止的灵魂才好呢。

我真希望我的灵魂像你说的,是个源泉,永远汲取不干(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我希望我的“自我”永远“滋滋”的响,翻腾不休,就像火炭上的一滴糖。”

1997年,王小波送李银河赴英国,在机场临别时,他用力搂了一下她的肩膀作为道别。李银河万万没想到,这一别竟成永别。半年后,她赶回来与他的遗体告别,王小波生前写给她的信一遍遍响起:“我和你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

-爱你就像爱生命

王小波,一代著名作家,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声名广播。自1997年4月11日去世后,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出版,评论、纪念文章大量涌现,出现了一股“王小波热”。去年,一批他的坚决拥趸者还出版了《王小波门下走狗》一书。一个严肃作家在死后数年时间里,还如此不衰地被人们阅读、关注、讨论,应该说是十分罕见的。明天是王小波去世六周年纪念日,由骄傲地“买下了所有版本的小波作品”的大卫来讲述小波给他的心灵感动。——编者

��王小波生平年历

��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生于北京。

��1968年16岁的他,到云南插队,在那些没有书读的日子里,他对小说来了兴趣,70年代开始写那本从名字看更像动物学的小说:《绿毛水怪》。

��1972年他开始了他的《黄金时代》。

��1978年,26岁的他,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商业管理系。1984年到了美国匹兹堡大学留学。

��1991年《黄金时代》发表。

��1992年《似水流年》、《三十而立》发表。

��1993年《2010》发表。

��1994年《未来世界》完成,《我的阴阳两界》《革命时期的爱情》发表,《黄金时代》结集出版。

��1995年《未来世界》发表。

��1996年《2015》发表。

��1997年4月11日,因心脏病突发,病逝于北京。

��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悼小波

��日本人爱把人生喻为樱花,盛开了,很短暂,然后就调谢了。小波的生命就像樱花,盛开了,很短暂,然后就溘然凋谢了。

��在我心目中,小波是一位浪漫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家。

��我第一次和他单独见面是在《光明日报》社,那时我大学刚毕业,在那儿当个小编辑。我们聊了没多久,他突然问:“你有朋友没有?”我当时正好没朋友,就如实相告。他单刀直入地问了一句:“你看我怎么样?”我当时的震惊和意外可想而知。他就是这么浪漫,率情率性。

��我们俩都不是什么美男美女,可是心灵和智力上有种难以言传的吸引力。我起初怀疑,一对不美的人的恋爱能是美的吗?后来的事实证明,两颗相爱的心在一起可以是美的。我们爱得那么深。他说过的一些话我总是忘不了。比如他说:“我和你就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这形象的天真无邪和纯真诗意令我感动不已。再如他有一次说:“我发现有的人是无价之宝。”他这个“无价之宝”让我感动极了。这不是一般的甜言蜜语。如果一个男人真的把你看作是无价之宝,你能不爱他吗?

��我有时常常自问,我究竟有何德何能,上帝会给我小波这样一件美好的礼物呢?去年(1996年)10月10日我去英国,在机场临分别时,我们虽然不敢太放肆在公众场合接吻,但他用劲搂了我肩膀一下作为道别,那种真情流露是世间任何事都不可比拟的。我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他转身向外走时,我看着他高大的背影,在那儿默默流了一会儿泪,没想到这就是他给我留下的最后一个背影。

��小波的文字极有特色。就像帕瓦罗蒂一张嘴,不用报名,你就知道这是帕瓦罗蒂,胡里奥一唱你就知道是胡里奥一样,小波的文字也是这样,你一看就知道出自他的手笔。台湾李敖说过,他是中国白话文第一把手,不知道他看了王小波的文字还会不会这么说。真的,我就是这么想的。

��作为他的妻子,我曾经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失去了他,我现在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小波,你太残酷了,你潇洒地走了,把无尽的痛苦留给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我相信,小波也会通过他留下的作品活在许多人的心里。

��樱花虽然凋谢了,但它毕竟灿烂地盛开过。

��我最最亲爱的小波,再见,我们来世再见。到那时我们就可以在一起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再也不分开了。(李银河)

��与王小波相遇,是一种偶然,但也是一种必然。1995年秋天,我在江苏徐州的一家书店里随手翻开一本畅销书——必须说明的是,我不是一个跟风跟得很紧的人,历来,我对畅销书就本能地保持着警惕。但,扉页照片上的这个身高一米九二的人,却如大山一样,横亘于我的视野且突兀得让我喘不过气来。仿佛一个酋长,从远方打马而来,在我还没有准备的时候,突然,在我身边翻身下马,然而,我正想与他好好地聊一聊,他却纵身一跃:得,驾!王二告辞了……还没缓过神来,只见一骑绝尘而去。

��小波的书对于我,是夜宵或复合维生素

��像大多数文人一样,我有一个乱翻书的习惯,不管是来京前还是来京后,在我的床头,都有这本书,被我点心一般地放着,如果更确切一点说,那是一道夜宵,或者说是一瓶复合维生素——时不时拿起来找篇文章,药丸一般,口服一次。如你所猜,这本书的名字叫《沉默的大多数》。

��此后,我买了市面上所能见到的所有王小波的著作:《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我的精神家园》、《地久天长》、《王小波文存》。

��看小波的书,不必正襟危坐,躺着读,最好。而且,小波的文字,你可以在任何时候,阅读——以最自由最放松的姿势,你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笑声,也会怅然若失地笑不出来。他不是哲学家,但却可以打开你许多迷惑,他不是老师,但却可以告诉你很多道理,更重要的是,他从不板着脸说教,他极擅长于反讽。小波的文字,是透明的也是朦胧的,是本分的也是狡猾的。迷宫一般,让你想到博尔赫斯,小波兜起圈子来,比出租车司机还要出租车司机……总之,你可以读到无限的可能或者不可能、无限的确定或者不确定。

��在文字的帝国,打造他的黄金时代

��1997年4月11日,因心脏病突发,王小波走了。像一本书,命运之手,刚把他翻到第45页,就匆匆合上,一如哈欠连天的上帝,疲倦地合上眼皮。

��如果说,海子的卧轨,成就了海子的话,那么,是否可以说,小波的死成就了小波?甚至,还可以这样设想一下:如果今天小波还活着,他的影响会这么大?可以肯定的是,王小波会波澜壮阔但不会如此地波涛汹涌。然而,我们也不能据此说,王小波今天如此大的名气得益于他的英年早逝——其实,他生前的寂寞与死后的热闹,只不过再一次反证我们的时代,还缺少真正的大师。

��正如王小波的岳母李克林的直言:“现在一些纪念小波的文章,写得情真意切,令人感动……他生前经历坎坷,刚刚在发展,处于成长的过程中,远未达到顶峰。过分的溢美之辞,他地下闻之也不会愉快的。”

��王小波其实是一个凡人。

��但这个凡人的语言方式却又有强大的感染力,可谓独创了“小波体”,这在当代中国作家中实属罕见。我不否认王小波文字的魅力,但,如果仅仅靠文字的魅力,小波也仅仅是一条“小小的波”。小波胜就胜在他的境界、人格。

��小波的朋友张晓回忆说:“数年前,我们企图帮助一位蒙冤入狱的好友,小波说他认识一个公安人员。为此他和我在一个小区中找了很长时间,总算找着了,那人并不太热情,小波又豪侠地请饭,那人似乎不是真‘公安’,或者是‘公安’也根本帮不了我们。我们怏然而归时,全天大雨,开始掉点时我们还紧着骑,后来越下越大,淋急了赶忙在鼓楼地铁的廊檐下避雨。想着狱中的朋友,我俩无言地站着看着天风豪雨。直到雨将过,小波才自言自语地说: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某位鼓吹胡万林的作家,给小波来了封信,最后一句是“握你的手”。小波公开撰文抨击他的特异功能作品不老实,是欺骗民众。“不和他握手”,小波对一个好友笑道。

��“我远看不像个好人,近看还是个好人。”这是小波的幽默和自信。

��“再不说话,人家把屎都抹在你脸上了。”这是小波的焦灼。

��于是,1992年9月,小波40岁的时候,正式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在这倒计时一般的五年时光里,小波以沉重的肉身,和诸神对话,他张着一双翅膀,带着我们飞啊飞,那是一种加速度的飞,浮云可以遮住望眼,但遮不住思想的灵光片羽。他在文字的帝国,打造他的黄金时代,他不属于人间,也不属于天堂,他只属于他自己,属于他的黄金时代,他不是荷戟独彷徨的战士,他是一个头戴红顶篷、着一袭黑披风、啸傲江湖的浪漫骑士。

��他更像一个农夫,把真理从虚无里牵出来

��小波著作也没有等身,但是,他的那一种无所不在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却烛照了万千心灵。小波是以一个自由写作者的身份,蜗居于北洼附近的某一栋民居里,他给我们最大的“遗产”,不是那些气象万千的文章,而是他特立独行的思想。

��生前给友人的最后一封电子邮件中,小波这样写道:“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所说的一切和我们无关……总而言之,是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有人曾把王小波与鲁迅相比,我认为,这两个人其实是不可比的。如果硬要比的话,只能说,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去”,而特立独行的王小波却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幽默中死去”。

��尽管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天才,但,我还是愿意再一次地说,王小波是一个凡人。因此,他真实而又有趣、陡峭而又平实,他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废话,他从肩上取下高大的英雄观、虚饰的道德理念,但,小波的心里,始终揣着欢乐与悲悯。

��他更像一个农夫,把真理从虚无里牵出来——就像从羊圈里牵出一头羊一样自然。

��“银河”里闪耀着爱情的“小波”

��早在2001年4月的一个下午,我就在东四环附近的一幢高层公寓里,采访了王小波的妻子、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按响门铃之后,最先与我见面的,竟是一只非常漂亮的小狗,毛发雪白,跑动笨拙。

��李银河说,他们是1977年初认识的,1980年结的婚。“他把情书写在五线谱上,他的第一句话是�‘做梦也想不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李银河说,王小波是一个不能喝酒的人,一喝酒,那一双浓眉小眼就红得像火焰。其实,小波又何尝不是一团火焰呢,他短暂的一生,一直在燃烧。

��他是天才,天上也需要他啊。世俗的眼里,李银河的痛苦没人能够理解。但,作为这个世界上最了解小波的人,她又最有权利说幸福二字。因为他们相处的20年,除了美好还是美好。上帝派往人间的天才本来就少得可怜,而她却有幸遇上了一个。且那么的浪漫,那么的忠诚,那么的优秀。

��所以,也正是鉴于此,李银河才有了这样的感喟:“我觉得生命中最大的收获和幸运就是,我挑了小波这本书来看。我从1977年认识他到1997年与他永别,这二十年间我看到了一本最美好、最有趣、最好看的书。”

��撰文/大卫资料搜集/王健

��

��王小波致李银河的信

��银河,你好!

��我收到你的信了。可是我仍然闷闷不乐,只有等你回来我才高兴呢。

��你要我告诉你我过的什么生活?可以告诉你,过的是没有你的生活。这种生活可真难挨。北京天气很冷,有时候天阴沉沉的,好像要开始一场政治说教,可真叫人腻歪。有时我沮丧得直想睡觉去。

��说实在的,我没有像堂·吉诃德一样用甜甜的相思来度过时间,我没有,我的时间全在沮丧中度过。我很想你。

��我好像在挨牙痛,有一种抑郁的心情我总不能驱散它。我很想用一长串排比句来说明我多么想要你。可是排比句是头脑浅薄的人所好,我不用这种东西,这种形式的东西我讨厌。我不用任何形式,我也不喜欢形容词。可以肯定说,我喜欢你,想你,要你。

��总之,爱人和被人爱都是无限的。

��你走了以后我写了几页最糟糕、顶顶要不得的东西,我真想烧了它。快考试了,没有时间再写啦。我总也写不好爱情,什么热烈和温情也到不了我的笔端,我实在是低能透啦。我觉得爱情里有无限多的喜悦,它使人在生命的道路上步伐坚定。(写于1978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653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