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马石可能不是马而是狗

画马石可能不是马而是狗,第1张

“画马石”的传说,说的是晋江县罗裳山玉髻峰下的崖壁上,有一幅巨型崖画,长440、高235厘米。画面的马是写意画,类似原始人的摩崖壁画。据《闽书》记载,此画为唐时罗隐所作。罗隐,字昭谏,余杭人。工诗,长于咏物。自号“江东生”。《晋江县志》载:“尝游晋江罗裳山玉髻峰石壁及惠安螺山,所至多灵异。光启中归钱镠为从事,后表受给事中”。

唐咸通年间(860-874年),诗人罗隐流寓福建,生活落泊潦倒。他从28岁到55岁,屡考进士不中。因仕进不顺,反映在他的诗文中则是好讥词世事,鞭挞时政,因此得罪权贵。咸通八年(868年),他把所作杂文汇集成书,称《谗书》。55岁以后,离开福建,投奔镇海节度使钱镠,被委任为钱塘令。

罗隐流寓闽中期间,尝游晋江罗裳山和惠安螺山修真学道,他的行踪被人们附上浪漫的色彩,编成道教民间传说,广为流传。如“画马石”的道教传说。据《福建通志》载,唐末罗隐寓闽中,穷困潦倒,生活无着,行乞晋江罗裳山下。山下人瞧不起这个行乞的书生,侮辱了他。于是罗隐便在山崖上画马,每当夜晚,马出来吃乡人庄稼。乡人急驱赶马,则马复入石矣。山下人大为诧异,知道得罪了罗隐,遂派人以礼款待罗隐。罗隐则在岩壁上加画木桩以系马。此,马不复出矣。“画马石”的故事,说的是罗隐在罗裳山下乞食修真学道的事,这反映了他的际遇艰难。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他的同情和钦佩的感情,并抹上淡淡的神奇色彩。《泉州府志》记:“好事者力镌深刻,欲与匹,辄不久漫昩也”。黄滔有赠罗隐诗云:“三征不起时贤议,九转终成道者言”。可见罗隐是修真学道者流。

清雍正间,有位谙于经术的诗人叫陈一策,拜访了“画马石”留下《五髻峰前观石壁画马》诗,诗云:

罗裳之山势,五髻雄峰在东侧。烟秀出削芙蓉,五峰并列争。山前异景信天开,巨石崚嶒几千尺。上有妙笔扫骅骝,神姿磊落当峭壁。竹批双耳瞳方,意气昂藏脱羁勒。此画神肖非形模,何代何人留奇迹。好手群推冠古今,曹霸韦偃足敌。笔力所到石已吞,墨潘淋漓胜镂刻。

苔侵萝缠尚宛然,雨淋霜剥不能蚀。应知道化钟神异,鬼物护持宁可测。矫矫龙性聚精灵,日日神游周八极。樵牧相传振鬣鸣,往往声闻风雨夕。

诗人除赞叹“画马石”为造化神功所成之外,又记载了清代晋江罗裳山下还有另一个传说,即每当风雨交加的夜晚,画马石上的马会长振鬣鸣,更添上一层道教神话的色彩。“画马石”的道教神话传说载入《中国名胜大词典》。

浪漫主义绘画特点:重中古

古典主义的核心是回到古代罗马,一切以古罗马为典范,浪漫主义则要求在被视为野蛮的中世纪的荒诞中寻求创作的灵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代表作品如德拉克洛瓦的《但丁与维吉尔》、《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中世纪传奇大多与骑士游侠有关,再加上当时资本主义正向海外扩张势力。在“本土”,过去宁静的生活已被机器生产所破坏,因而浪漫主义在向往中世纪的同时,也渴望和追求着一种具有传奇色彩的异国情调。

浪漫主义绘画特点:重自然

古典主义以宫廷为描写的对象,即使是真正的自然也要加以人工的雕琢以适应上层社会的审美趣味,交谈必须使用经过修饰 的语言。浪漫主义者则重视自然,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真正地回到没有经过人矫饰、改造过的大自然中去。二是摆脱羁绊得到真正的自由。只有自由才能打碎封建的枷锁,反之,只有打碎封建的枷锁才能得到自由。

浪漫主义绘画特点:重感情

古典主义讲求共性,认为共性、理性即真理、即美,提倡在统一的道德标准下冷静地对待一切,抑制自己的感情和个性。浪漫主义认为应该大力肯定人的感情和个性,敢爱敢恨,强调“感情高于理智”,“信仰高于理性”。浪漫主义的作品热情澎湃,人物有着鲜明的个性。

浪漫主义绘画特点:重形式

浪漫主义的形式在于用多种形式表达内容。浪漫主义从开放中注意形式,以表达感情的奔放,达到“美”。浪漫主义的形式与审美相联系。

浪漫主义绘画特点:重对比

重对比是浪漫主义重要的美学原则。艺术的真实基于现实的真实,为此必须选择,不过不是选择“美”而是选择有特点的东西。

擅长画人物、走兽、花鸟。徐悲鸿(1895-1953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

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徐悲鸿被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他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

扩展资料:

1918年5月14日,年仅23岁的徐悲鸿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演讲《中国画改良之方法》,此文在当月23日—25日《北京大学日刊》上连载,1920年6月《绘学杂志》第一期转载,改名为《中国画改良论》(此时,他已在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图画科学习)。

徐悲鸿先生是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和现代美术教育的伟大开拓者。徐悲鸿先生不仅在理论上提出并完善改革中国画具有划时代的主张,而且在实践上矢志振兴美术事业;致力美术教育,倾注了大量心血。“徐悲鸿体系”的形成,既有中外美术史艺术规律发展的必然逻辑,也有中国特定国情使然。它的产生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石,在世纪之交的时刻来重新审视徐悲鸿先生,发掘它的当代意义对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徐悲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677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