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的名家评论

李刚的名家评论,第1张

东方之子画坛巨匠一代高峰——李刚艺术成就概论

  

画坛巨匠一代高峰

马文启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有卓越成就美术史论家)

李刚对中国山水画的最大贡献,不仅是继承了中国画的传统,而且把中国现代的山水画引上一个新的境界,新的高度,推到一个时代的高峰,成为新时代的标志。

“李刚笔法”是一个融汇中外诸多因素的技法,已经形成自己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和独树一帜的创意风格。这是李刚先生对中国山水画笔墨技法的创新和发展,为中国山水画笔墨技法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李刚先生是继傅抱石、李可染之后,我国画坛出现的又一座高峰。

《李刚笔法概论》20135

李刚艺术赋于关东画派时代特色和新的活力

邵大箴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有卓越成就美术史论家)

李刚是一位有远大抱负和卓越建树的艺术家。他是创作鸿篇巨制的高手,也擅长画诗意小品  作为关东画派的代表画家之一,继续在宏大气势和正大气象上下功夫,发扬关东画派的优秀传统,赋予关东画派以改革开放的时代特色和新的活力。

《恢宏大气,诗情画意》文章摘要2012

关东画派的一面旗帜

孙克中国画学会秘书长(有卓越成就美术史论家)

李刚先生作为关东画派的山水画家,他的艺术特色很鲜明,作品的影响力很深刻。  看了李刚先生的山水画,让我深受感动。他的画非常严谨,也非常生动,非常厚重,非常有力度。丰富了当代中国画的整体面貌。

我认为李刚先生的艺术成就在关东画派中打出一面很好的旗帜。

李刚艺术研讨会评论摘要201310

李刚艺术---东方哲学的智慧之光

徐庆平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

(一)《李刚笔法解析》——历代画家技法创造的总结和发展

李刚先生是能够代表中国现代山水画的时代风貌的大画家。我觉得这个展览,真是让我赞叹!这么多鸿篇巨制,令人震撼!

特别是今天出版的《李刚笔法解析》这本书,写的非常之好。对于中现代山水画的发殿会有非常朋的作用。我认为这个技法,不仅是他个人的技法创造,也是我们国家多不少代山水画家多少代山水画家创造的总结和发展。因此,在今天才能够有这样一部比较面熟的技法著述。

(二)《李刚写生集》——高等艺术院校极好教学范本

李刚先生一直坚持画写生,画事速写。他走过中国大地所有省区的大多知名景点,出访过亚、非、欧、四大洲近二十个国家。所到之处都坚持写生和速写。他从数千幅速写的写生稿中编选八十幅作品,出版了《李刚写生集》一书。他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有时甚至会冒着生命危险。我觉得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他的写生集对画家师造化,深入生活的艺术创作起到示范作用。

(三)李刚艺术——东方哲学的智慧之光

中国人的哲学,不走极端,是为中庸:“恰到好处”,找到最佳结合点,是为中庸。

李刚先生的画,在画面处理上,在矛盾的对立和对比中求统一,找到最佳结合点。他能够把西方的东西融汇进来,能够把古代的东西传承下来,进行自己独一无二的创造。他在把握这些关系的时候,真正做到“恰到好处”

我觉得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是一位令人佩服,值得尊重的大画家。因为他给我们许多启发和教益,并且给我们许多美的享受的强烈震撼。

李刚艺术研讨会评论摘要201310

披荆斩棘的开拓者

李松中国美术协会编审(有卓越成就美术史论家)

李刚是关东画派披荆斩棘的开拓者。

六十年前,东北山河大地还不曾进入中国画家的视野。要前人的作品、画谱、创作经验中找不到直接借鉴的表现方法。

李刚曾四上长白山,他以白山黑水为素材,创作出《松原沃土》、《地下涛声》、《关冬雪》、《蓬间飞戏》、《生生不息》、《冬花》等一系列代表作。那些榛莽丛生,人迹罕至的荒原,是前代画家不曾涉足的领域。

李刚将西方画法融入传统笔墨之中,创作出新的图式,为当代山水画开辟了一方新天地。

他把体悟到的造化赋予山川草木的诗性、灵性,化入笔墨之中。他的作品能够与不同国度、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观赏者对话。

人们从李刚作品中分明感受到时代的脉搏。

《披荆斩棘的开拓者》文章摘要201310

李刚作品是现代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作

许向群解放军出版社副主编

李刚先生的山水画是中国现代山水画的代表作。

我觉得他的山水画是建立在写生的基础是的,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传统技法精髓和意境的继承,有关东画派的特点,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更多的是他自然置身于自然的感悟。  他的审美取向非常壮阔,具有阳刚之美,又有深沉的情怀和雄浑的诗意之美。平凡之景却充满了北国情怀和家园情结。

他融合了中西艺术因素和风格,而且不失中国气象,做到了无痕迹,非常具有俄罗斯风景油画的精致和美妙,又有中国画的深邃意境。这些都说明李刚先生具有全面的素质修养,肯定是远远超越了前人和古人。

李刚艺术研讨会评论摘要201310

采十炼一独标新韵

孙恩同鲁迅美术学院教授

李刚同志坚信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长期地深入到生活中去。

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格调高雅,下笔有神。

他坚持继承民族传统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既体现了深厚的传统功力,又能将西方艺术有益因素较好的融汇于自己的作品之中,体现了中国气派和时代精神。

《李刚山水画集》序言文章摘要1992

微观山水画——开拓构图新天地

贲庆余鲁迅美术学院教授

李刚先生有扎实的造型能力,能敏捷地捕捉对象的动态特征,常用骨脉刚劲的笔法营建气势,加上恰到好处和墨色烘托,刚柔相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更重视赋予自己的山水画以新和意境,使形式服从于内容,这方面他常有别开生面的创造。

宋人马远、夏珪曾创造“半边”、“一角”式的近景山水画,开拓了构图新天地。

李刚则更进一步,画出了特定式的“微观山水画”。将生活气息、乡土情感表达得更加浓郁。

《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文章摘要1996

诗人情怀和散文作家的哲思

尚辉美术杂志主编

从李刚先生的画展中,让我们对关东画派的山水画的民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李刚先生最精彩的作品是那些巨幅的山水画。整体看构图恢弘,场面巨大,细看又经得起推敲。树木枝干的穿插,在笔墨语言的运用上,都非常讲究,但他的艺术处理是相当深入的。

他把自己的灵性转化为意境的营造。那种恬淡,那种秀雅,具的中国画所特有的那种诗人情怀和散文作家的哲思。他像吴冠中先生一样,是典型的意向创作方法。

应该说他和笔墨功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够有这么高的造诣,常人难以做到。他的画己跨入到山水、花鸟、人物各个领域,有笔有墨,色彩的处理也比较好。

李刚先生的作品给我们今天探讨主题性山水画创作一个很好的诠释。

李刚艺术研讨会评论摘要201310

当代中国的希施金

马文启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有卓越成就美术史论家)

李刚先生以画树著称。其艺术语言、创意风格、独具个性,自成一家。鸿篇巨制,气势恢弘,诗意浓厚,富于原始生态之美,表达出崇高深远博大的精神境界和情怀。俄罗斯有希施金,中国也有希施金。

《当代的希金斯》2007年沈阳

鉴古吸今一代新风

李奇茂台湾国父纪念馆首席专家

李刚先生吸取了多位古今大师的独到绝活,焕然而成前无古人的“李刚笔法”和独树一帜的“李刚艺术风格”。

“李刚笔法”已达“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化境。这是一种厚积薄发的功夫,没有大智慧很难做到这样全然融汇的大自在!

《大自然和大森林的咏叹者》文章摘要20114

生命的颂歌--李刚艺术的精神境界

夏硕琦中国美术家协会编审(有卓越成就美术史论家)

李刚的山水画追求北派的阳刚之气和恢弘博大之美,那些充满天地灵气和原始生态之美的山水画,就来自于大自然的启示,是“得天之助”的产物,得益于他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真切的审美发现。一切景语皆情语,笔含情、墨传意、色增辉,于精微的描画中处处可见画家难以平静的激情。

李刚擅长画树,丛林杂木,枝柯纵横交错,他把苍莽丛林处理得乱而有序,密不通风却层次丰富而分明,在大“乱”的自然本相中,展示出群鸟翔集的自由世界,提炼出一种自由朴野之美。

他用自己的笔法,构图,虚实刚柔的艺术处理,体现一种生命的艺术,生命的颂歌,他有本事把那么纷繁复杂的丛林,画得“乱而有序”创造出诗一般的境界,这是精神性的贡献。

李刚艺术研讨会评论摘要201310

大自然和大森林的咏叹者

李奇茂台湾国父纪念馆首席专家

李刚先生吸取了多位古今大师的独到绝活,焕然而成前无古人的“李刚笔法”和独树一帜的“李刚艺术风格”。

“李刚笔法”已达“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化境。这是一种厚积薄发的功夫,没有大智慧很难做到这样全然融汇的大自在!

《大自然和大森林的咏叹者》文章摘要20114

采天地雄深之气铸山水天成之美

王盛烈鲁迅美术学院教授

我觉得他的画亲切,有生活气息,有中国味道,有一种清新的意境。

看李刚的同志的作品,明显的看得出他对传统笔墨的深厚造诣,又不感到有任何因袭,我看他就是把传统学活了的一例。

《笔下河山常新美》文章摘要1992

无可替代的创造  孙美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有卓越成就美术史论家)  李刚作品心路,开北国山水借鉴南派山水自觉意识之先河,精神境界的开拓,大自然伟力的蕴蓄感,显然得益于李可染先生山水范式的启发,但又有他自己无可替代的创造。

《雄关大野任盘旋》文章摘要19965

前无古人的技法创新独树一帜的风格之美

廖静文徐悲鸿纪念馆馆长

很长时间没看到这么好的作品了!

近些年来许多画展令人厌倦。我看李刚先生的作品却可很激动:大山、大水、大情怀;真山、真水、真性情。他的作品真的是“推陈出新”:他继承了传统的优秀经典和西方有需要的东西结合起来,非常非常的好!所有作品都是从生活中来,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画面的组织也很美,整个画面的时间感和空间感都很强。

他是创新的典范!

“李刚山水画展”记者访谈201312

用艺术传递大国风范

顾明仁博士联合国人民理事会委员

李刚先生的画展,令人震憾!

他的艺术作品,让我感受到中国山河的雄伟和壮丽,许多主题性的山水画,让我看到中国大地及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

李刚先生的作品充满了中国气派和时代精神,他不仅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表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中也有西方艺术因素,技法因素,

我认为他的作品可以代表高水准的中国艺术,代表中华大国的艺术风貌和大国情怀,让世界各国了解中国文化并重新认识中国。我们会竭力推动他的艺术走向世界。

炎黄艺术馆录音谈话记录整理201310

新余是仙女下凡地,是天工开物城,是夏布传承地,是抱石故园里……新余不仅有灿烂丰富的文化遗存,更有一群拥有人文情怀的传承人与守护人,他们或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大家,或是痴心坚守的不凡工匠。

她是一座山美、水美、城美、人更美的美丽城市。同时,也是一座现代化工业城市,是江西省工业化程度最高,城市化速率最快的城市之一。

她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哺育了无数雄才俊杰。志士名人,无数灿若星辰的名字,走出过江西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卢肇,北宋江南第一个宰相王钦若,明代权臣严嵩,当代国画大师傅抱石以及世界风云人物、著名美籍华商医学家何大一博士等风云人物。

她是一座独具魅力的旅游城市。地处江南,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宜居、宜游、宜业、宜学的自然生态胜地。可以生动的将新余概括为“一湖情爱水、二条母亲(仙水)河、三座生态城、四座养生山以及四条景观带”。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仙女湖,因1700多年前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记载“七仙女下凡之地”而得名。以“情爱圣地、群岛峡谷曲水、千年水下古城、亚热带植物基因库”四大绝景著称。

新余风景秀丽,而尤以仙女湖最具神韵。亿万年鬼斧神工的自然雕琢,千百年历史文化的洗礼积沉淀,多年来锦上添花的开发建设,赋予了仙女湖以秀丽之容和金玉之质。

神奇古老的仙女文化、深厚的天工文化,飘逸脱俗的佛教文化。慷慨激昂的红色文化、高雅悠远的抱石文化,构成了新余特殊的文化底色。在这片神气的土地上,令天庭逍遥的仙女们怦然心动而联袂下凡,演绎了仙女与凡间的浪漫绝唱,滋养了人间纯实的爱情。

仙女湖人文胜景荟萃,文化内涵丰富。仙女文化、抱石文化、习祖文化、佛教文化、天工文化等独树一帜,在这片灵山秀水之间,点缀着千年水下古城——分宜古县城、万年桥、昌山庙、洪阳洞、圣集寺、习祖古墓、严嵩故里、天工遗址等无数名胜遗迹,孕育着仙女湖深厚的文化底蕴。

仙女湖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美。仙女湖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9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50平方公里,湖中99座岛屿星罗棋布,湖叉港湾扑朔迷离,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95%,共有220种,765属,3000多种,占全国总科623%,每到清晨与傍晚,都能见到湖光山色之间百鸟翔集的美景,是人、动物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天堂。拥有亚洲最大的亚热带树种基因库。仙女湖自然风光秀美朴实,具有“幽、秀、奇、雄”之特点,景区兼具湖泊型和山岳型两大类型。

仙女湖现已开发开放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动物野趣、娱乐参与四大系列的20余处景点。特别是开发了蛇岛、白鹭岛、猴岛。在白鹭岛将身心融入无暇的鹭鸟世界,在蛇岛与蛇共舞,在龙王岛同群猴斗智斗勇,您会油然而生超然物外的惬意。还修建了水上餐馆——湖鲜舫,开发了空中飞伞、水上飞机、水上滑板、水上摩托车、钓鱼场、天然游泳、跑马等游人参与性强,有刺激趣味的娱乐项目。乘上高速飞驰的水上摩托艇,踏上劈波斩浪的水上滑板,试一次凌空翱翔的空中飞伞,可以感悟人生的无限乐趣。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中国现代美术家,他画笔下的奔马独步画坛,享誉整个世界。徐悲鸿的艺术人生,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与格局影响深远,在他的身上能够看到卓越的大局观,32岁留洋回国,他放弃了国外的显赫薪资和待遇,投身于国内的美术教育工作。他的身份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画家,对于中国的美术史而言,更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是一位具有着英雄气质的艺术家。一起走进徐悲鸿的人生,去感受他对美术事业的无私。

出身贫苦,卖画赚钱

1895年7月份的一个夏日的夜晚,江苏宜兴的一家破旧房屋里,传来了一阵婴儿的啼哭声。这户人家姓徐,他们刚刚得了一个儿子,他的父亲给这个孩子取名为徐寿康,寓意为“长寿安康”。但是寿康的整个童年,却过得并不顺遂。寿康的父亲徐达章,是村里的教书先生,除了经常在四叔给孩子们上课以外,又很擅长书法绘画,经常通过给乡里人画画写字,来赚取更多的薪水来补贴家用。

寿康幼年的时候跟着父亲学习,9岁的时候开始跟着父亲学画。13岁的这一年村里发了大水,家里那几间容身的旧屋,也被洪水给淹了,母亲种的那几亩田,更是毫无收成。徐寿康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为了能够补贴家用,他开始跟着父亲一起卖画为生,辗转乡村镇里的卖画生涯也十分艰苦,但是这一时期却丰富了徐寿康的阅历,开拓了他的视野。在他17岁的这一年,父亲突然病倒,他只能一个人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为此他在三个学校教孩子们画画,虽然这份工作薪水微薄,甚至学校那些老师都嘲笑他没有学历,但是他却乐在其中。

其实在他卖画的这些年里,他一直想借机会学习西方绘画,可是苦于没有机会。心中苦闷的他,下一个深秋傍晚看到天空鸿雁哀鸣,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我将以哀鸿自况,发奋绘画!”,此后他改名为徐悲鸿,开始了他学习西方绘画的艰苦道路。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甚至没有接受过正统绘画教育的年轻人,在多年以后竟然成为了一代绘画大师,成为了推动中国现代美术事业进步的艺术家。

立定志向,跌跌撞撞前行

徐悲鸿认定了学西方绘画这件事,19岁的他去到了上海,虽然他心中有梦,但是首要解决的却是温饱问题,而他唯一能够拿出手的就是绘画。带他去上海之前,他的一位同乡好友就将他引荐给了当时复旦大学的校长,本想着能够凭此获得一份工作,可是事情远没有他想象的顺利。因为校长与他一见面,看到的是一个毫无学问,身材瘦弱,有几分古板木讷的年轻人,他觉得这样的人竟然成不了大事,犹豫了一会儿,就将帮徐悲鸿找工作这件事情完全推辞了。

在他来上海之前,身上所有的家当都留给了家里人,口袋里空荡荡的他,连吃饭钱都拿不出来。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他将随身带来的铺盖和大褂都拿到典当行里换成了三天的口粮。他在城市徘徊,希望能够在这个繁华之地找到一份工作。游荡在街头的他偶然看到商务印书馆门口贴出来的告示,这里需要一个绘画插画的小职员,徐悲鸿连忙画了几张画稿送了过去,随后每日焦急等待着能够被录取。

只是天不遂人愿,他先得到的消息是自己已经通过了此次的应聘,接下来就有着管吃管住,又能够额外学习法语的机会,谁知道到了第2天早上,总负责人又驳回了他的画稿,认为他的画风太过粗糙,并不适合这份工作。这仿佛一个晴天霹雳,刚在心中点亮的火焰,就被一盆冷水打灭,黄浦江上吹来的风有几分寒冷,让他缓不过神来。人们只看到那些成功人士站在顶峰上的光彩,却不知道他们曾经为了那份往日后的成功,在暗夜里跌跌撞撞前行多年。

出国留学,成绩斐然

当然命运之神也没有轻易抛弃徐悲鸿,在友人的资助下,他通过自身的努力,在20岁的这一年考入了震旦大学,这所由法国教会创办的大学,为他日后留学法国打下了坚实基础。徐悲鸿人生的新天地,也是在这里打开的。当时的震旦大学有许多著名的画家,也有许多进步人士,徐悲鸿不仅得到了这些人物的赞赏与指点,增强了他的绘画功底;在当时进步思潮的影响下,他开始寻求中国艺术的改变,他想要打破常规,让中国艺术在世界画坛上大方异彩。

在这所大学的课业完成以后,当时的北洋政府打算资助一批留学生,徐悲鸿与政府中的有些进步人士交好,凭借着这个机会,24岁的他终于能够前往法国巴黎留学。他靠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当时的巴黎国立美术学院,每次学院考试之中他都要力争上游,平时的闲暇时间,他没有沉浸在巴黎的浪漫风情之中,反而永远马不停蹄地奔波于这座城市的各大博物馆,对于那些经典名画细细研究,大学老师的每次研讨会他也不会错过。

即便徐悲鸿如此努力,却仍然被外国人瞧不起,当时的中国在全世界面前都是一副软弱无能,封闭落后的样子,外国人以高高在上的眼光,贬低着徐悲鸿的努力,甚至从来不认可他的天赋。尽管有着嘲笑与质疑,徐悲鸿却没有卑躬屈膝,或者是显露出半分谄媚的姿态,他对那些瞧不起他的外国学生说到,他到这里来学习代表的是中国,要向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发出挑战,他们各自代表自己的国家,等到学业完成之时再来一决高下。

这是他对于自己的底气,也是对于自己国家的底气,徐悲鸿为了争这口气,这几年的留学生涯更加废寝忘食。尽管有北洋政府的资助,可是他的巴黎的留学生活,其实跟国内的待遇差不多,他整日沉迷于绘画之中,时常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为了在博物院临摹那些画作时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他甚至在一天之内连水都不喝,更谈不上吃饭。有一个冬日他去观摩画展,在会场一呆就是一整天的时间,等到他出来的时候,才发现外面下起了鹅毛大雪,可是他一天都没有吃饭,身上所穿衣物单薄,导致他患上了严重的肠痉挛,让他以后在做饭的时候,都会痛苦到体力不支。

对于勤奋的年轻人,上天也不会辜负他的付出。1927年,徐悲鸿结束了他的留学生涯,准备返回中国,这个时候他在法国所创作的这些作品,已经有9幅入选了法国国家美展,徐悲鸿这个名字开始响彻全球艺术界,他所获得的成功,只能让那些与他一同入校的学生自愧不如。当时的外国人觉得徐悲鸿想法荒谬,因为在他们看来,一个从中国而来的年轻人,连进入艺术殿堂的资格都没有,徐悲鸿却用自己的努力,狠狠的打了他们的脸。

重回中国,一身傲骨

徐悲鸿32岁学成回国,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人民生活在动荡不安、苦不堪言的社会之中。接受过新思想潮流的他,虽然不能上场杀敌,是他的手中还有画笔,他愿意为国家的生死存亡,尽一份微薄之力。徐悲鸿用了三年的时间,创作了这一幅经典的巨幅油画《田横500士》,《史记》中五百壮士被敌军围困,宁死不屈的这个故事,被他搬上了中国油画的舞台。当时的中国政局动荡,日寇横行,国家灾难深重,为了不让人们丧失气节,他选择在那种艰难的条件下,创作了这幅具有时代号召力的油画。

这一幅油画展现了徐悲鸿的铮铮铁骨,他有傲气也有傲骨,对待外国人是如此,在当时腐败不堪的国民党政府也是如此。上世纪30年代,蒋介石十分欣赏徐悲鸿的才能,他想让徐悲鸿为他亲自画一幅肖像,谁知这位大师断然拒绝。当时徐悲鸿所住的地方正对门就是一位国民党官员的府邸,所以他还在自家的门上贴了一幅“中立不倚,隐居放言”这样的对联。1941年讽刺蒋介石所发动的“皖南事变”,他不畏强权连夜画出了那一幅《怒猫图》,表达对国民党的讽刺之意。在那个时代中,能够像徐悲鸿一样敢说有敢做之人,将国人的傲骨展现得淋漓尽致。

对待失了节气的国人,徐悲鸿展现的是一身傲骨。但是对于那一些极有才华的后生晚辈,他又展现出了一代大师的柔情。1931年,有一位青年冒雨拿着自己的作品前来他家中求教,这位青年衣衫破旧,一看就是贫苦人家出生的孩子。只是翻开他手中的那幅山水画,却感受到别样的清新之气,这位年轻人就是后来享誉中国画坛的傅抱石。当徐悲鸿听闻了傅抱石自学画画的故事以后,他当即立断决定资助傅抱石前往日本留学。如果当时没有徐悲鸿的慷慨解囊,中国画坛上又会少了一位知名画家。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得第四年,担任中央美院教学工作的徐悲鸿突发脑溢血,最终与世长辞,徐悲鸿离世时仅有58岁,这个让人钦佩的一代画师,用毕生的热情投入到绘画创作中,也倒在了自己最喜爱的事业上。他曾经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曾经心怀大志,一意孤行与世间苦难对抗到底,最后的他带着一身铮铮铁骨,离开了这世间。

一、淡泊名利

1、淡泊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没有包容宇宙的胸襟,没有洞穿世俗的眼力,是万难做到的。在物欲、名利横流的当今,有志者更应守住淡泊,向自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

2、当代大学者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他的著名小说《围城》发表以后,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而且在国外反响也很大。有一位外国女士打电话,说她读了《围城》探测切想见他。钱钟书再三婉拒,她仍然执意要见。钱钟书幽默地对她说:“如果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一定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3、居里夫人是世界上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但她生活俭朴,不求名利。视各种勋章、奖章如废物。曾说让孩子从小知道荣誉这东西,只是玩具而已,绝不可以太看重。

4、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

5、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6、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弘一大师)

二、专注痴迷

1、“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历史和现实证明:要成就某种事业,就要痴迷于某种事业,要专心执著于既定目标奋斗不息。如果心猿意马,朝三暮四,肯定将一事无成。

2、阿基米德专心治学:当罗马士兵出现在阿基米德面前时,他正专心致志地坐在沙土前面画圈圈,研究几何题。他见到手持利剑的罗马士兵,对他们说:“请慢点动手,让我做完这道题。”

三、情操雅趣

1、雅趣在某个侧面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情操和品质素养。

2、钱钟书钟情于书不爱钱: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钱钟书和夫人杨绛爱书如命,淡泊名利。对身外之物,他们看得极淡泊。法国政府要授予钱钟书勋章以表彰他“对中法文化交流的贡献”被他坚辞了。《围城》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后,电视台付给他稿酬,钱钟书执意不收。国内18家电视台联合拍摄《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钱钟书被列入第一批36人之中,他婉言谢绝了。有人告诉他,被拍摄者会有一笔酬金时,钱钟书莞尔一笔:“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

四、慎重选择

1、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会面临选择。每个人的选择是与志向兴趣紧密相联的,志向高远,选择才能正确。正确的方向和道路选定以后,就应以坚韧的毅力勇往直前,切不可半途而废。

2、鲁迅弃医从文:鲁迅原抱着医学救国的初衷东渡日本学医。当他从日本人放的**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军砍头示众,周围却挤满了麻木不仁的同胞看热闹,内心受到极大震动,认为能改变人的精神状态,只有文艺。于是弃医学从文。终于成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五、务实求真

1、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努力奋斗,必将结出胜利之果;弄虚作假,让空想主宰自己只追求哗众取宠,必将以惨败告终。

2、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写《史记》,他在《李广列传》里描述李广射虎、退敌、脱险,生动副真,虎虎有生气。字里行间,充满敬佩之情。但同时也写他心胸狭隘,官报私仇妄杀部下的缺点。他对项羽充满同情,却详细记叙了他必然失败的命运;他厌恶刘邦,却如实地写出了刘邦的长处、才干以及他必然成功的条件。

3、鲁迅为注释负责:鲁迅翻译俄国19世纪著名作家果戈理的小说《死魂灵》中一个雕刻,搞不清出浴者的情态、位置。他查阅各种工具书,终于找到那个塑像并仔细研究后,才写下注释。

4、李四光亲做试验:地壳究竟是否存在地应力,居住在地球上的人们是否直接受到地应力的影响。他年近八旬,不顾体弱多病,亲率助手们到京郊做实地试验。结果证明地应力的存在,试验成功了。

六、文明素养

1、文明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的高低,反映了这个社会全体成员综合素质的水平。文明体现在每个人的行为举止上,要养成整个社会讲文明的风气,就要从每个人做起,从自己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文明行为。

七、遵法守纪

纪律,是为了维护社会利益和保持正常秩序而制订的一种行为规则。它是法律和道德的补充。纪律是事业成功的保证,能否自觉遵守它又是衡量社会的文明高低的标志。纪律和自由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孪生兄弟”。对于不守纪律的人来说,纪律是一种约束,限制。对自觉守纪者来说,纪律是自由的保证。

2、孙武力斩王妃: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助吴王改革图强,他以治军严明见长,吴王想实际考察他治军的本领,就让他训练宫中的美女,王妃自恃吴王宠幸,谁也不听孙武的指挥。孙武立即召来执法官把吴王的两个宠妃推出斩首。后孙武为吴帅,五次攻打楚国。著有《孙子兵法》传世。

3、纪律严明的戚家军: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他所率领的戚家军,英勇善战。戚继光执行纪律铁面无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他的舅舅也在军中任职犯了纪律,戚继光毫不留情,按纪律罚治了他的舅舅。由于军纪严明,军中将士,不敢随便违纪,所以戚家军具有强大的战斗力。

八、弘扬师道

1、历史证明:教育乃国家昌盛,民族兴旺发达之本,是世界人类进步之本。所以全社会都应重视教育弘扬师道。

2、岳飞祭师:宋代民族英雄岳飞,幼年丧父。塾师周侗十分喜欢这个勤学的寒门之子,免费收岳飞为学生,帮助他树立忠君爱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还向他传授武艺,教会他射箭绝技,岳飞后来终于成为使金人闻风丧胆的一代英豪。周侗去世后,岳飞以父礼葬之,且朔望祭拜恩师。

3、朱德元帅敬师:张澜老先生是朱德元帅上中学时的老师。他常常教导学生,当立志为国为民。朱德年青时就牢记张老师的教诲,收益颇大。革命成功以后,朱德对老师关怀备至。张老病逝,朱德元帅亲自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真正做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叩之以礼”。

九、宽容忍让

1、忍让,是大智大勇的表现,它不计较一时的高低,眼前的得失,而是胸怀全局,着眼未来;忍让,是一种美德,它以宽广的胸怀,无私的心灵去容纳人,团结人,感化人。忍让,是一种修养,它面对荣辱毁誉,不惊不喜,心静如水。

2、张良忍得兵书:张良,汉初功臣,与韩信、萧何合称“汉三杰”。为穿布短衣的老者取鞋、穿上,后没有失约。得老人《太公兵法》,为刘邦六出奇计。

十、重视人才

1、不重视人才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不重视人才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国家。“能用人者,无敌于天下。”未来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较量。我们要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要大力重视人才的培养,重视发挥人才的作用。

2、徐悲鸿慧眼识抱石: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的徐悲鸿,接待了来访的青年傅抱石。仔细地看了他带来作品——图章的拓片和画。发现傅抱石是个人才,很有前途,为他争得一笔经费去日本留学。傅抱石后来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3、莫扎特14岁当院士:他在半小时之内完成了通常需要6小时到8小时才能完成的乐谱。科学院的院士们惊呆了。

波伦音乐科学院决定破格选拔年仅14岁的莫扎特为院士。

4、巴罗举荐牛顿:巴罗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数学讲座的首任教授。他了现牛顿是很有才华的学生,为了培养他,就把牛顿要到自己身边当助手。为了给牛顿创造独立工作和晋升的机会。年仅39岁的巴罗,毅然决定让贤,推荐牛顿当上数学讲座的教授。

十一、把握青春

1、青春时代,是人生黄金期。它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它使人充满着渴望和探索精神。“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青年朋友们,珍惜这美好的青春年华吧!把握时机,奋勇前进,为创造美好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2、王勃少有奇才:他六岁就会写文章,9岁读颜氏《汉书》,写《指瑕》一文,指出颜注的错误,受到长辈先生们的称赞。二十余岁时,提笔挥毫,顷刻而就,写成了《滕王阁序并诗》,满座皆惊。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萧邦20岁创作世界名曲《C小调练习曲》波兰19世纪杰出作曲家、钢琴家萧邦,他是浪漫乐派巨匠,有“钢琴诗人”的美称。

4、爱因斯坦26岁创立相对论:突破了牛顿的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性原理,从而打破了万有引力理论的“万能”性。相对论的观念和方法对20世纪理论物理学的发展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因理论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十二、严于律已

1、严于律已,就是从思想、品德,行动上从严要求自己。要经常自省、自察,自我批评和自我约束。不怕丑、不怕痛、不护短,有过必改,有错必纠。古人说:“君子责已,小人责人。”

2、晏婴严于律已:他虽位高权重,但生活极为俭仆,从不搞特殊,他的住房低矮简陋、环境又差,齐国国君要为他另盖新房,被他婉言拒绝了。他说:“我节衣缩食,是为了给黎民百姓做表率,以防奢华浪费之风盛行。如果我们君臣都讲究穿漂亮衣服,骑良马,追求奢靡享乐。老百姓也就会仿效,其结果会导致品行不端,社会风气败坏。到那时再纠正就难了,所以我不能接受您的赏赐。”

十三、敬老爱老

1、中华民族素有尊敬老人的悠久传统。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仅要尊重自己的父母,而且要尊重所有老人,全社会都要爱老、敬老,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2、汉文帝亲奉汤药:汉文帝刘恒,是一位比较宽厚有为的封建帝王,由于他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曾给社会带来一度繁荣昌盛。史称“文景之治”。他在处理完繁忙政务后,认间经常亲自在母亲病榻旁陪伴。母亲所服的汤药,文帝都要先亲自尝过后,才让太后服用。

3、朱老总孝敬双亲:朱德总司令对父线的孝敬是有口皆碑的。他幼年在家时,对父母就非常敬重老顺。后来从军当上军官,向父母寄物汇款克尽孝道。参加革命后,当了总司令,指挥千军万马对敌作战,但他仍然挂念家乡的亲人。得到母亲去世消息后,写了感人肺腑的《母亲的回忆》,寄托对母亲的无限思念。

十四、勤俭节约

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发展,物质生活也日益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但这与提倡节俭并不矛盾,讲节俭就是要珍惜人类有限的资源和人类自身的劳动成果,就是要从我们先辈的优良传统中吸取艰苦奋斗的精神。

十五、谨慎行事

作文常用名人名言

●青年时种下什么,老年时就收获什么。——易卜生

●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托尔斯泰

●人的美德的荣誉比他的财富的荣誉不知大多少倍。——达·芬奇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

●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高尔基

●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雨果

●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了时间。——罗曼、罗兰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列夫·托尔斯泰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萧楚女

●人需要真理,就像瞎子需要明快的引路人一样。——高尔基

●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无法可想的事是没有的。——爱迪生

●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当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爱迪生

●如果是玫瑰,它总会开花的。——歌德

●如果我比笛卡尔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的缘故。——牛顿

●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华罗庚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刘向

●生活便是寻求新的知识。——门捷列夫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卢梭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卢梭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生活的情况越艰难,我越感到自己更坚强,甚而也更聪明。——高尔基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左拉

●生活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罗曼·罗兰

●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巴金

●生命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裴多菲

●时间,就象海棉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时间是伟大的作者,她能写出未来的结局。——卓别林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赫胥黎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

湖州竹派

在中国“文人画”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取松、竹、梅都可傲凌风雪,不畏霜寒之性,表现人格品质和气节。苏东坡有诗曰:“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如文同画梅、竹、石题:“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友。”松树早在唐代吴道子时就常被画在壁障上,后世多在山水画中运用,也有单独画松成幅的。竹是文同笔下的“常客”。梅的画法在杨无咎时创出后,后世画梅能手也层出不穷。到赵孟坚时才把松、竹、梅放在一起,创“岁寒三友”之格。宋以后,“岁寒三友”也常被作为瓷器的装饰题材,或是用石块、柏树代替梅或松树而组成岁寒三友图的 。

湖州竹派中国画流派之一。北宋文同、苏轼、元代赵孟頫、清晚期海派吴昌硕四大家是“湖州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画竹原以唐代萧悦、五代丁谦最有名,但无画迹传世。北宋文同、苏轼画竹著于时。元丰元年(1078)文同奉命为湖州(今浙江吴兴)太守,未到任,病故陈州(今河南淮阳);苏轼接任湖州太守,未几坐狱贬黄州。他们虽籍隶四川,但画史上皆谓为“湖州竹派”始祖。

米芾论及:文、苏画竹特点:“以浓墨为面,淡墨为背。”元代画竹成风,李衍、赵孟頫、高克恭、吴镇、柯九思等,都是湖州竹派继承者,对后世影响很大 。明代莲儒撰《湖州竹派》一卷,凡二十五人,系辑录《画史》、《画继》、《图绘宝鉴》等书而成。

五代两宋

始祖文同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等。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未到任而卒。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北宋 文同 墨竹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被誉为“成竹于胸中”的文同,并不以精致纤细的笔画交代竹子的形质,而是以畅快的笔画,简要准确地掌握了竹干节叶的结构,将状似倒悬、实则坚韧有力的精神传达无遗,展现文人“写意”的本质。 作者文同(1018-1079),梓州梓桐人。字与可、笑笑先生、石室先生。皇佑时进士,元丰初知湖州。工画墨竹,称湖州派。 特征说明:竹干虽以简壮的笔画完成,但却细腻呈现渐次转细的S形动势,正如苏轼对文同画竹“瘦节蛟蛇走”的形容。搭配两旁冉冉伸展的枝叶,构成含蓄又不失变化的竹画经典之作。文同巧妙利用“转锋”使线条产生粗细与方向上的变化,就像被风吹动时竹叶的翻转。此外,他也透过浓淡不同墨色的交叠,制造深色叶面遮住浅色叶面的空间幻觉,正如苏轼所言:“以墨深为面,墨淡为背,自与可始”。苏轼曾以“若轻云之蔽月”、“若游丝之萦柳絮”、“若流水之舞荇带”等语形容文同的飞白用笔。本图竹干亦有多处牵丝般的飞白效果,但应为一道道在绢上加工而成,而非一挥而就,反映出当时对于飞白美感的好尚与营求。《墨竹图》的运笔不急不徐,叶片多锋利流畅,突出的小竹枝,则笔笔充满速度感和力道。苏轼以“兔起鹘落,稍纵则逝”形容振笔画竹之法,便是在说明画中的这种具有张力的速度感。《墨竹图》叶片的结组方式没有定型的格套,像是画家仔细观察竹叶生态后,自然领会出的各种变化,而非后世发展出的如“介”字形的撇叶方式。 

苏轼 枯木竹石图卷 纸本水墨 265×505 公分

苏轼 潇湘竹石图

南唐 李坡 风竹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坡五代南唐画家。坡,一作便,或作波,南昌(今属江西)人。善画竹,不以纤巧琐细见长,多放情任性,随意落笔,便有生意。画迹有《折竹》、《风竹》、《冒雪疏篁》等图,与刘彦济、施璘、丁谦以墨竹而驰于五代。传世作品仅有《风竹图》。

北宋 赵昌 竹虫图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五代 徐熙 雪竹图  上海博物馆藏

传承与发展

起源

竹画是中国绘画所特有的专科,历史悠久。在中国画中,竹画有两种方式:一为设色竹子,属花鸟画;一为墨竹画,以墨竹为主,四君子画中的竹画为墨竹画,是典型的文人画。

对于中国墨竹画的起源,一直没有定论。唐代白居易在《画竹歌》中说:“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由此可见,在白居易以前,早就有竹画了。由于那时的竹画没有流传下来,故不知是设色还是墨竹。

唐代画竹已为独立题材,开始出现专门画竹的名家如箫悦。他工于画竹,一色而有雅趣。这里的“一色”可能是纯用青色或绿色,而非墨竹画的黑色,但已开始对竹进行艺术抽象化,是工笔设色竹画走向墨竹画的关键的一步。萧悦很珍重自己的艺术,有人求他只画一竿一枝,求了一年还未求到。有一次,他却画了十五竿竹,送给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感谢他的厚意,也赞叹他的艺术,写下了上述的《画竹歌》。

形成

文同,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等,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少时用功读书,20岁左右便才学出众,受人称赞羡慕。他先后出任邛州、洋州等知州,但他“看画亭中默坐,吟诗岸上微行。人谓偷闲太守,自呼窃禄先生”。他无心于功名,只是喜爱读书作画。元丰初,61岁的文同被任命为湖州知府,没有到任就在陈州过世了,人称文湖州。文同善诗书,工书画。篆、隶、行、草、飞白无一不精。文同尤其喜爱画墨竹。文同与苏轼是表兄弟,又是诗文书画方面最要好的朋友,有一次在一丈多长的绢上画设色偃竹送给苏轼。苏轼专门写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阐发文同的墨竹画理论,提出了“成竹于胸”的著名论断。

文同墨竹画,大大超过了前人,所谓“黄钟一震,瓦釜失声”。苏轼形容文同画竹,“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似乎文同画竹属写意一派。然而,细察文同流传下来的墨竹画,他的画风还是比较写实的。文同所画的竿、枝、叶、节,都很像真的竹子。文同尤其善于画竹叶,“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文同的一些墨竹画,所画竹叶,正面用浓墨,反面用淡墨,正反浓淡错落有致。不仅如此,文同还把叶梢风翻转折都一丝不苟地画出来,画竹节是勾描渲染而成,由于文同画竹,把中国书法的抽象美和布局美引入墨竹画中,使墨竹画脱离了工笔设色花鸟画而自成一派,故其墨竹画写实而不繁琐,形神兼备,大受欢迎。同时代的苏轼等人都学习他的画法,其后的追随者就更多了,中国画坛由此形成了“湖州竹派”,文同也就成了一代宗师。

代表人物

文同、苏轼、赵孟頫、吴昌硕四大家是“湖州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中赵孟頫、吴昌硕是湖州本地人,文同、苏轼均在湖州当过知府,为此,以地名来称呼的画坛流派只有“湖州竹派”,也是历史最久远、影响中国整个绘画史的重要画派,明代莲儒撰《湖州竹派》一卷,现今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冯超著的“湖州竹派”。

苏轼,也在湖州当过知府。他生平爱竹,“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所以他画得一手好竹,是“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一次坐在公堂上,一时兴起,随手拿起毛笔蘸着朱墨,画了一幅朱竹。有人说:世间只有绿竹,哪来的朱竹?他便反问:人家都用黑墨画竹,世间哪有墨竹?据说由于他的首创,后来文人画中便流行画朱竹了。苏轼向文同学画竹,同时在绘画理论上给予文同极大的帮助和影响。文同死后半年,苏轼看了文同画的《筼筜谷偃竹图》,睹物思人,对画痛哭,带泪写下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总结文同的画竹理论,提出了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主张。

苏轼画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不像常人一节节地画竹竿。米芾问他这是怎么一回事,他回答道:“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他针对当时只重形似轻神似的绘画倾向,提出了“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见解。

元代

四大家之一赵孟頫夫妇

元 吴镇 墨竹谱 台北故宫藏

元 郭畀 雪竹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李衎 四清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元代,画坛上文人墨戏成风,墨竹大家辈出,形成了中国墨竹画的顶盛期。赵孟頫、管道升、柯九思、吴镇、顾安、李息斋父子都是画墨竹的高手。特别是赵孟頫,作为一个全能的画家,人物、山水、花卉、竹石,无所不能,画马尤其有名。赵孟頫画墨竹,能以飞白作石,金错刀作墨竹。所画竹石,虚实结合,相映成趣。赵孟頫夫人管道升,能书善画,始创晴竹新篁。同样用飞白作巨石,管道升所绘巨石层次更为丰富,晴竹竹叶用浓墨绘就,亭亭如生。管夫人还画过悬崖朱竹一枝,杨廉夫题云:“网得珊瑚枝,掷向筼筜谷。”,而管道升道创的“巢竹” ,成为“湖州竹派”的代表作。 赵孟頫提出“书画本同”,上接历代“书画同源”的传统,倡导“以书入画”,就是以书法性用笔来表现个人的性情;他又提出著名的“古意论”,其实质是重温晋唐意趣、开创时代新风的“借古开今”。 

元 赵孟頫 秀石疏林图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绘竹石,强调“以书法入画”,此幅绘古木新篁生于平坡秀石之间,以飞白法画石,以篆书法绘树,纯用水墨表现,是其“书画同源”之理论在绘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元代文人画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尾纸自题七言绝句:“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这是赵孟頫关于绘画与书法笔墨相通之理论的名句,对后世文人画的影响至深。 

元 王蒙 竹石图

元 王蒙 竹石图

元 赵孟頫 窠木竹石图

李衎 双钩竹图 故宫藏

明代

明代墨竹画

明 文徵明 兰竹图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 宋克 竹林茅屋图卷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明 宋克 竹林茅屋图卷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明 夏昶 画竹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的宋克、王绂、夏昶等人,基本上是继承宋元人的画法。

宋克,字仲温,家长洲南宫里,自号南宫生。擅长草书,所画墨竹大都是细竹,擅长画丛篁,寸岗尺堑,布置稠密,而又带雨含烟,意境深远。曾经在试院牍尾,用朱笔扫竹。张伯雨有“偶见一枝红石竹”之句,便是指宋克的朱竹。

王绂,字孟端,号友石,又号九龙山人,无锡人。王绂墨竹画深得文同、吴镇遗法,闻名天下。王绂所画墨竹,能于遒劲中见姿媚,纵横外见洒脱。方寸间的画幅,具有潇湘淇澳,透出种种臻妙来。王绂画墨竹,讲究创作灵感,须兴到落笔。喜欢他的画的人,送来金帛强求,他便闭门不纳。有一天,他曾在月下听到悠扬的箫声,一时兴起,写了一幅《竹石图》,第二天带了这幅画去寻找昨晚的吹箫人,送上画作。那个吹箫的是个商人,一向仰慕王绂的画名,收到《竹石图》,喜出望外,赶紧回赠一张红色地毡,请他再画一幅,好配成一对。王绂笑道:我为了箫声才来寻访你,本想用作箫的竹子回报,想不到你是这样庸俗的人。说罢,王绂要回《竹石图》,把它撕了。

夏昶,字仲昭,号自在居士,又号玉峰,昆山人。夏昶画墨竹,师法王绂,能得其妙,当时推为第一。他所画的墨竹,偃卧、挺立、浓淡、烟姿、雨色都颇具章法,是一位讲求法则的画家。他的作品还名扬国外,当时就有这样的歌谣:“夏卿一个竹,西凉一锭金。”

鲁得之,钱塘人,侨寓嘉兴,字孔孙,号千岩。书法精妙,善于写墨竹,自称得到吴仲圭笔画,而上承文湖州。晚年右臂得病,改用左手书写字画,风韵尤佳。据说他写兰竹,当初自己并不贵重,人人可乞,但当他写成了最得意的作品,就自己珍藏,并对人说:“吾将留以自验少壮生熟进长之不同也。”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又号青藤,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具有革新思想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一生坎坷不平,却充满浪漫主义的激情。他的诗、书、画、音乐、戏曲甚至剑术,都是第一流的。他创水墨大写意画法,加上诗词题跋,融为一体,创文人画的新格。影响所及,促成石涛、八大、郑板桥、李鳝、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家的崛起。郑板桥甚至刻一印,自云“青藤门下走狗”。

明 王绂 淇渭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 吕纪 竹禽图 故宫博物院藏

明 钱毂 竹亭对棋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明 杜堇 题竹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 夏昶 墨竹图 北京故宫藏

明 金浞 双钩竹图 北京故宫藏

清代

清代墨竹画

清 石涛 王原祁 兰竹图

清 郑板桥(1693-1765)竹

清 金农 竹图 上海博物馆藏

明末清初的石涛(1640——-约1718),原名朱若极,生于乱世,原是桂林晴靖王的子孙,出家为僧,更名原济、元济、超济、道济,字石涛,号大涤子、清湘老人、清湘陈人。石涛画竹,笔意纵恣,脱尽窠臼,开墨竹写意画风气之先。石涛画竹多用生宣纸,用笔奔放,水墨淋漓,浓淡干湿,千枝万叶,一气呵成,纵笔直写,略无滞塞,历代沿袭之宫苑庭园气象,都被他的如椽大笔扫荡殆尽,而骤雨狂风之势,滴露笼烟之态,则一一奔来笔底,人称“野战”。石涛天资极高,所画墨竹,不拘泥于形似,以势取胜,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扬州八怪,也都是墨竹画的行家里手,尤其是郑板桥,毕生精力专攻兰竹,功力之深,也非他人所能比及。由于他能时时由熟返生,具有艺术感悟的陌生化能力,故能在墨竹画方面永葆旺盛的创作生命力,数十年的墨竹画生生不息。自石涛开创墨竹画的大写意画风后,郑燮又开创了小写意画风,他的墨竹画秀劲简远,透出一股清刚之气。

清 石涛 墨竹图

清 汪士慎 兰竹图 上海博物馆藏

清 冷枚 竹林七贤

清 诸升(1618 - ?)竹

清 赵之琛 双钩竹石图浙江省博物馆藏

清 马元驭(1669—1722)竹

清 罗聘 墨竹图 弗利尔美术馆藏

清 李鱓 梅兰竹图 上海博物馆藏

近现代

近代传承

吴昌硕 竹抱兰图

吴昌硕以粗枝大叶、笔势纵横为特色,喜欢用生宣纸和羊毫软笔,笔中含水量大,容易取得“泼墨”的效果,而枯笔飞白处又容易厚重,生墨趣味特别强烈。两人的墨竹,乘兴随意,水墨淋漓,自然天成,成为别开生面的新画风。吴昌硕又强调金石入画,以篆书笔法写竹,功力极为深厚。

任伯年(1840-1896) 竹林七贤 

傅抱石 竹林七贤图

吴昌硕(1844-1927)竹

李苦禅(1899-1983)竹

徐悲鸿(1895-1953)竹

张大千 修竹美人

沈敦和(1866-1920) 竹溪六逸图 拍品 

张大千(1899-1983)竹

钱行健(1935-2010)竹

赵国经王美芳 雁南飞

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拍卖最贵十大名画如下:

1、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

画作由松、柏和雄鹰构成,松鹰是齐白石最喜欢也是观赏者最熟悉的画题之一,“鹰”寓意“英雄”,刚健有力,而“松柏”则有长寿之喻。画作左右配以篆书“人生长寿,天下太平”对联,浑厚自然、端庄大气。

2、王蒙 《葛稚川移居图》

《葛稚川移居图》是元代画家王蒙创作的一幅纸本设色画, 这幅画展现的就是晋代道士葛洪果断抛弃凡尘,举家移居罗浮山修道的情景, 这幅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3、无名氏 《子母猴图》

《子母猴图》是北宋的一幅佚名画作。

4、房大年、文宗帝《万岁山图稿本》

《万岁山图稿本》系文宗帝和房大年二人所画。

5、潘天寿 《鹰石山花图》

潘天寿的画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冲击心灵的震撼,他的画洋溢着生命怒放的豪气和蓬勃的精神力,每一笔都印证了一句话:下笔如有神。

6、张大千 《桃源图》

《桃源图》是张大千晚年泼墨泼彩画的代表作,与其生平最后巨制、现藏于台湾台北故宫的《庐山图》写于相若时期,同属张大千创作生涯中压卷之作。

7、徐悲鸿 《九州无事乐耕耘》

徐悲鸿的《九州无事乐耕耘》画于抗战还未胜利的1942年,深情描绘了他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8、傅抱石 《毛主席诗意册》

作品呈现时代精神与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以大胆而富于变化的构图,瑰丽而沉毅的色彩,充满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

9、傅抱石《云中君和大司命》

画风极具浪漫主义情怀,飘然的仙界犹如身临其境,仿佛可以感受到仙人在云中的气势,隐约听到“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的巨大声响。

10、郎世宁 《乾隆大阅图》

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在中国从事绘画50多年,擅长将西方绘画方式与中国笔墨相结合,他的作品深受清朝达官贵族喜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678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