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象征意义 先祖图腾
世界上有许多以牛为图腾崇拜物的国家和民族。如古埃及人、波斯人视公牛为人类的祖先。而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崇奉炎帝与黄帝为先祖。据发掘考证:炎帝原籍在今陕西省宝鸡县天台山。《史记》记载:炎帝“起于烈山、居姜水”,是姜氏部落首领。他生活在原始社会仰韶文化阶段的早期。据《山海经》记载:炎帝牛首人身,实际上,其部落是以牛为图腾。因此,古代的星回节(年节)活动都与牛祖先的崇拜有关。
在我国,将牛作为图腾崇拜的民族还有许多。藏民族是以牦牛为图腾崇拜物的,藏族的史料记载:藏族的一部分族源来自“古牦牛羌族”。古代羌人“或为牦牛种,越隽羌是也”;芒牛图腾崇拜也是蒙古族的信仰,隆布策仍所撰《蒙古布里亚特史》便记载了有关蒙古族先祖“依都干在贝加尔湖漫游时,与天子芒牛交配传衍世代”的神话传说。作为先祖图腾,其文化流传与民俗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如今,无论是藏区保存完整的有关牦牛题材的原始岩画,还是殷商时期雕刻在青铜器皿上的牛头纹饰,甚至包括日前出土的牦牛青铜器,都可以追溯到远古华人以牛为祖先的图腾崇拜文化中。
第二象征意义 创世神话
远古,炎帝率领他的部落在西北方沿着大河游牧渔猎,后来到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他以牛舌的嗅觉尝草,以牛眼的敏感识谷,以牛的气力移山倒海、造田兴农,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山海经》载:炎帝小女儿女娲,游东海“溺而不返”遂化为精卫鸟,从发鸠山(今长子)衔木石“以堙(填)东海”,这就是著名的神话传说“精卫填海”。反映了牛首人身炎帝的创世壮举。
在藏族创世纪神话《万物起源》中亦载:“牛的头、眼、肠、毛、蹄、心脏等变成了日月、星辰、江河、湖泊、森林和山川等。”这是藏族先民将其崇拜的图腾牦牛神化或物化之后,驰骋其丰富想象力的必然结果。如今仍在安多藏族地区广为流传的《斯巴宰牛歌》中记载:“斯巴(含义是宇宙、世界)最初形成时,天地混合在一起,斯巴宰牛时,砍下牛头扔地上,便有了高高的山峰;割下牛尾扔道旁,便有了弯曲的大路;剥下牛皮铺地上,便有了平坦的原野。”
第三象征意义 牛王护神
牛成为民间的保护神,渊源于远古的动物图腾信仰,后来演变为动物神。秦代已有祭牛神的风俗。《水经注·渭水注》引《列异传》称牛王本为南山大樟,被人盗伐,“树断,化为牛入水,故秦为立裙”。《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五四引《蓼花州闲录》:“明中原来者,云北方有牛王庙,画牛百于壁,而牛王居其中间。 ”近代民间供的牛栏神也是拟人化的神灵,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十月一日祭祀。
藏族古籍《创世诸神》还记载:当初天牛神之子聂赤赞普从天而降,“遂来做吐蕃的牦牛部之主宰”。藏族地区“甲戎人供牛头人身像,墙上用白石头嵌牛头、屋顶供奉牛头”。至今,阿坝藏族自治州内的嘉(甲)戎藏族,家中供奉的大神还是“牛首人身”。
第四象征意义 椎牛祭神
牛既是神灵,又是祭神的牺牲品。远在史前时代,原始人就已经用牛骨随葬,这是椎牛祭神之始。商周之后,祭神与征战同样重要。《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当时的最高神灵是祖先及炎帝,祭祀用品就是牛。“贞:……御牛三百。”“丁亥……卯三百牛。”在安阳考古中,也发现了大量杀牛祭祀的遗迹。当时祭天祭社也用牛,用牛等大牲畜祭祀为大牢或太牢,以羊等小牲畜祭祀为少牢。《礼记·王制》曰:“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
杀牛祭祖仪式一直流传。民国《昌化县志》卷一黎族“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以巫为医,以牛为药,人牛皆死而后已。”《丽江府志·民俗》:“土人亲死,既人棺,夜用土巫名‘刀巴’者杀牛羊致祭,亲戚男女毕集,以醉为哀。”总之,椎牛祭神,是一种祭祖祭神盛典,又是祭鬼治丧风俗,迎合人们祈求福祉、避邪安康的意愿。
第五象征意义 牛鬼阿傍
随着鬼神观念的演变,在牛王信仰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种牛头鬼的形象,又称阿傍,或连称为牛鬼阿傍,是阴曹地府中阎王的鬼卒。据研究有二种传说,一种来源于神农,《外书》:“神农牛首”;一种来源于佛教影响,佛教信仰阎王,他有判官、走卒。《楞严经》卷八谓:“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又《五句辛经》谓:“狱卒名阿傍,牛头人手,两脚牛蹄,力壮排山,持钢铁叉。”可见“牛鬼阿傍”是佛教传说中阴间鬼卒、护法神人的形象。后来为道教吸收,成为牛头马面,或牛头鬼。唐代杜牧用它来比喻李贺诗文风格的虚幻怪诞(杜牧:“鲸祛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后又被引喻为歪门邪道、阴暗丑恶的东西。
第六象征意义 鞭牛迎春
中国是农业古国,每年立春日,都十分重视“鞭牛迎春”这一传统活动。《周礼·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气。”《事物纪原》中说:“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汉书·礼仪志》中说:“立春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吏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 ” 唐代诗人元稹的《生春》中有“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的诗句。宋朝景佑元年,全国颁行《土牛经》。清朝乾隆年间,把立春鞭土牛列为国家庆典。清康熙《济南府志·岁时》中说:“立春日,官吏各具彩杖,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义县志·岁时》有“鞭春牛”的唱词:“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可见,牛的重要性以及“鞭春牛”的风俗经久不衰。
第七象征意义 牛年生人
牛年生的小孩属牛,民间俗称牛人。旧社会流行一幅《丑年生人图例》的画册,标志牛人每月的运气好坏,吉凶祸福。民间信仰认为,牛年勾绞星占宫,做事应小心谨慎,三思而行。太阴星照临,阴盛阳衰,须正道而行,以保一岁平安。不过,今人已不大相信带有迷信色彩的东西了。
第八象征意义 儒子精神
吃的是草,挤的是奶,耕的是地,挨的是鞭,割的是肉,流的是血……遇强不示弱,遇弱不逞强,工作最得意时就是被人牵着牛鼻子……这就是牛的儒子精神!而鲁迅先生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来表白忠诚于人民的信念,正因如此,他才会有更大的勇气拿起笔做匕首,投向敌人。
Napudet遗址
(?Isaiah Nengo)
2014年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以西的一个名为Napudet的遗址(如图所示)发现了一个距今1300万年的灭绝猿类头骨。现在,灵长类头骨揭示了所有现存猿类和人类的最后共同祖先的样子。看起来,这只被称为“阿莱西”的灵长类动物很像一只小长臂猿。[阅读关于Alesi的完整报道]
Alesi-2(?Isaiah Nengo)
2014年9月在Napudet发现Alesi时,图尔卡纳盆地研究所的野外工作人员在这里展示。从左至右:Abdala Ekuon、John Ekusi、Isaiah Nengo、Bernard Ewoi、Akai Ekes和Cyprian Nyete。
Alesi-3
(版权:Isaiah Nengo)
Cyprian Nyete(左)和Isaiah Nengo(右)使用细镐和刷子挖掘Alesi,以及保护化石骨骼的硬化剂。
Alesi-4(版权所有Isaiah Nengo)
Alesi在用牙签和刷子仔细清除松散的沙子和岩石后被部分挖掘。灵长类动物死的时候只有16个月大。
Alesi-5(版权所有Isaiah Nengo)
Akai-Ekes和John-Ekusi看着以赛亚·Nengo和Alesi一起举起砂岩块,经过6个小时的挖掘,
(版权所有Isaiah Nengo/克里斯托弗·基亚里摄)
亚历西柠檬大小的头骨,在部分移除附着的砂岩后显示,仍然有婴儿牙齿的根。
Alesi-7(版权所有Fred Spoor)
来自Alesi的牙齿,研究人员得出结论,灵长类动物会是一种食果动物。研究人员说,由于灵长类动物还太小,还不能形成与性别有关的头骨特征,研究人员无法判断阿莱西是男性还是女性,作为一个成年人,
阿莱西-8(版权所有Fred Spoor)
的体重约为249磅(113公斤),研究人员说,他们的大脑大小和现代狐猴差不多,
Alesi-9(版权所有Paul Tafforeau)
研究人员在欧洲同步辐射设施用高分辨率X射线装置扫描了Alesi。头骨被安装在探测器前面的旋转平台上,用激光束精确对准,
Alesi-10(版权所有Isaiah Nengo)
非洲和肯尼亚地图,显示了发现Alesi的Napudet的位置。[阅读关于亚历西的全部报道]
年代最早的古人类头骨出土于东非埃塞俄比亚阿法尔谷底阿瓦什山谷。
年代最早的古人类头骨是露西少女的头骨,露西(英语:Lucy)是一具发现于东非的古人类化石标本。此标本具有约40%的阿法南方古猿骨架,由唐纳德·约翰森等人于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阿法尔谷底阿瓦什山谷的哈达尔发现。
露西化石的特点:
1、颅后:露西的一个显着特征是外翻的膝盖,该特征显示露西通常直立行走。其股骨头小,股骨颈短,皆为原始特征。露西的肱骨与股骨的长度比为846%,现代人类为718%,黑猩猩为978%,这显示或南方古猿的上肢开始缩短,或下肢开始缩短,或两者同时进行。露西的腰曲也显示其习于直立行走。
2、骨盆带:露西的骶骨的保存很好,但是胯骨被扭曲了。这导致了两种不同的重建方案。第一种方案预计露西的骼嵴小、没有内唇。这个方案中的髂骨与猿的髂骨类似。此方案因两侧骼相同时耻骨下支无法与互相接触而被证明有误。
稍后由蒂姆·D·怀特提出了另一种方案,此方案中骼嵴宽大并带有内唇。此方案中露西的髋臼宽度正常,耻骨下支长度正常。其耻骨弓张开超过90度,与现代人类女性相仿。但是其髋骨仍然小而原始。
3、颅骨标本:从标本中取得的颅骨证据争议较颅后少。其脑颅小而原始,其门牙较猿更类似于匙形。脑容量约为375毫升至500毫升。
4、下颌结构:对人类下颌骨结构的研究中对比了若干南猿标本后发现露西的颚与其他人科物种区别很大,更类似于大猩猩的下颚。
扩展资料
“露西少女”的发现经过及死亡原因
一、发现经过
法国地质学家莫里斯·塔伊布于1972年在埃塞俄比亚阿法尔三角洲发现了哈达尔地层。稍后他组建了国际阿法尔科学考察队,邀请了来自三个国家的三名科学家共同指导研究工作。1973年秋天科考队调查了哈达尔有关人类起源的化石与文物。
1973年11月,第一轮实地考察接近卫生时约翰森注意到了一处前端被略微切开的胫骨上段的化石。在附近找到了股骨下端。当他试图拼接两段化石时,膝关节所成角度显示编号为AL129-1的化石属于直立行走的原始人类。此化石年龄超过三百万年,远大于任何当时已知的标本。此地点距之后科考队发现露西的位置有25千米(16英里)远。
在接下来的一年中科考队展开了第二轮实地考察并发现了一些原始人类颚骨。
接下来,1974年11月24日在阿瓦什河边约翰森放弃了更新现场笔记的计划并和他的研究生汤姆·格雷一起在162号地点搜索骨骼化石。
唐纳德·约翰森与蒂姆·D·怀特在越来越热干旱平原花了两小时调查多尘的地貌,之后约翰森决定在回车上前绕行到一个至少被其他队员检查过两遍的沟壑底部。
最初沟壑中没有任何明显的化石痕迹,在两人将要离开时约翰森发现斜坡上有一肱骨碎片。在其附近有一片来自颅骨后方的碎片。他们在约一米外发现了股骨碎片。
进一步观察后他们发现斜坡上还有更多的骨骼化石,包括一些脊椎骨、一部分骨盆、一些肋骨以及颚骨的碎片。他们标记出此处后返回了营地。他们因找到了如此众多的来自单一人科动物化石而激动。当天下午科考队全体队员抵达沟壑处、发掘此地点并准备精细的采集。采集过程最终花了三周时间
为了庆祝这一发现,考察队当晚热播甲壳虫乐队的《钻石天空中的露西》,狂欢之后,这具化石因此被取名为“露西”。露西的完整性达到40%,10万年以前的古人类化石中还从来没发现过如此完整的。
二、死亡原因
据西班牙《世界报》网站报道,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古人类学家、该项研究的主要作者约翰·卡佩尔曼向《世界报》记者表示,“我们是最早提出露西死因的研究人员”。
露西的骨架已被发现40%,虽然她的骨架早就被仔细研究,但至今不能确定她的死因。2008年卡佩尔曼有机会检查露西的骨骼化石,当时它们被从埃塞俄比亚运到美国展出。他对所有化石进行了X射线扫描,并建立了数字档案,发现其右侧肱骨有一个罕见的裂缝。
在与整形外科医生核对后,卡佩尔曼确认,这是从一个相当高度摔落造成的骨折伤口。他们还在露西左肩和其他部位的骨骼例如左膝和骨盆上发现了类似裂痕,皆符合高处摔落的特征。
这些骨折裂痕让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认为露西是从高处摔落而死的,而且显然骨折发生在她死前,与她死后产生的那些骨裂可以明显区分。他们还发现了骨折点周围的一些细小裂缝,应该是在死前不久产生的。所有这些骨折裂缝都与人们从高处摔落后遭受的冲击效果一致。
这些证据加上“露西的骨架几乎没有被移动,且它的发现地是一片被水淹过的平坦场所,那么最大的可能是这种冲击是从树上掉落造成的”,卡佩尔曼说。
那么露西是从多高的地方摔落的呢?卡佩尔曼认为,14米高是保守的估计,这是黑猩猩筑窝的通常高度。
-露西少女
凤凰网-美国研究称“人类之母”露西疑爬树坠亡
人体头骨结构图:
地址:http://kdatacn/html/natural_science/biology/20070327/17006html
头骨介绍:http://51qecn/pic/30/11/16/013htm
头骨地址:http://51qecn/pic/30/11/16/01319jpg
面部肌肉介绍:http://51qecn/pic/30/12/14/15/005htm
面部肌肉地址:http://51qecn/pic/30/12/14/15/b/00501jpg
湖北省博物馆是荆楚文化保存和传播的殿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馆藏文物十分丰富,达到了24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945件(套)、国宝级文物达16件(套)。
为了更好地发挥荆楚文化的特点,在该博物馆三期扩建工程即将竣工之际,准备将现有的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四大“镇馆之宝”,扩容到十大“镇馆之宝”。
12月13日,通过网络投票和专家投票,备受人们期待的“十大镇馆之宝”正式出炉,除了原有的四大镇馆之宝外,曾侯乙尊盘、云梦睡虎地秦简、虎座鸟架鼓、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石家河玉人像、崇阳铜鼓等6件文物入选。
那么这十大“镇馆之宝”的来历如何呢?下面就一起和大家分享。
1、曾侯乙编钟
1978年在湖北随县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出土。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奏,可以旋宫转调。
2、越王勾践剑
1965年于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1号墓出土,长557厘米。是青铜武器中的珍品,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佩剑。
3、郧县人头骨化石
1989年郧县曲远河口学堂梁子出土,是湖北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头骨化石,根据古地磁法测定,化石大致距今100万年。
4、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2006年于钟祥市郢靖王墓出土,这件梅瓶腹部设有四个开窗,分别绘制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故名“四爱图”,是元青花瓷器中的精品之作。
5、曾侯乙尊盘
和曾侯乙编钟一同出土,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铜盘盘体上共装饰了56条蟠龙和48条蟠螭,盘内底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7字铭文。
6、云梦睡虎地秦简
1975年于云梦县城关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秦代竹简,记录当时的法律及公文,是研究战国晚期至秦始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的珍贵史料。
7、虎座鸟架鼓
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乐器种类,是一件珍贵的东周时期漆器,出土于枣阳市九连墩2号墓,具有浓厚的楚文化特色。
8、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
1987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包山2号墓。漆奁外壁彩绘了战国时代车马出行的场景,画家以5棵迎风飞舞的树分隔出4组互有关联的画面,26个人物姿态各异,是中国最早的“连环画”。
9、石家河玉人像
出土于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址,距今4200至4000年,面庞写实,散发着威严与神秘的气息。长江中游地区史前玉器发展的高峰,具有鲜明特征的玉文化。
10、崇阳铜鼓
此铜鼓1977年6月14日出土于湖北省崇阳县白霓镇,是我国仅存的商代兽面纹青铜鼓,是研究我国古代青铜艺术珍贵的实物资料,堪称绝世之珍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