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总是想象比现实美丽,相逢如是,告别亦如是。我们以为爱得很深、很深来日岁月,会让你知道,它不过很浅、很浅最深最重的爱,必须和时日一起成长。因为爱情的缘故,两个陌生人可以突然熟络到睡在同一张床上。然而,相同的两个人,在分手时却说,我觉得你越来越陌生。
爱情将两个人由陌生变成熟悉,又由熟悉变成陌生。爱情正是一个将一对陌生人变成情侣,又将一对情侣变成陌生人的游戏。
相信爱情可以令一个人改变,是年轻的好处,也是年轻的悲哀。浪子永远是浪子。令男人改变的,也许是上帝的爱或者佛祖的慈悲,但绝对不会是女人。
最不宜结婚的是浪子,最适宜结婚的也是浪子。往往不是女人改变一个浪子,而是女人在浪子想改变的时候刚好出现。
男人的一生,不过对女人做两件事:超乎她想象的好和超乎她想象的坏。女人用他的好来原谅他的坏。如果有一天他们不能在一起,不是他太坏,而是她太好。
我们一生之中,要牢记和要忘记的东西一样多。记忆存在细胞里,在身体里面,与肉体永不分离,要摧毁它,等于玉石俱焚。然而,有些事情必须忘记,忘记痛苦,忘记最爱的人对你的伤害,只好如此。
时间会让你了解爱情,时间能够证明爱情,也能够把爱推翻。没有一种悲伤是不能被时间减轻的。
如果时间不可以令你忘记那些不该记住的人,我们失去的岁月又有什么意义?
如果所有的悲哀、痛苦、失败都是假的,那该多好?可惜,世上有很多假情假义,自己的痛苦、失败、悲哀,却偏偏总是真的。
他纵有千个优点,但他不爱你,这是一个你永远无法说服自己去接受的缺点。一个人最大的缺点不是自私、多情、野蛮、任性,而是偏执地爱一个不爱自己的人。
暗恋是一种自毁,是一种伟大的牺牲。暗恋,甚至不需要对象,我们不过站在河边,看着自己的倒影自怜,却以为自己正爱着别人。
爱情和情歌一样,最高境界是余音袅袅。最凄美的不是报仇雪恨,而是遗憾。最好的爱情,必然有遗憾。那遗憾化作余音袅袅,长留心上。最凄美的爱,不必呼天抢地,只是相顾无言。
失望,有时候,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有所期待,才会失望。遗憾,也是一种幸福。因为还有令你遗憾的事情。追寻爱情,然后发现,爱,从来就是一件千回百转的事。
最浪漫的爱是得不到的。最浪漫的情话,是当哪个已经跟你分了手的人打电话来问:“你好吗?”你稀松平常地回答:“我很好。”而其实你还爱着他,你一点也不好。
男人伪装坚强,只是害怕被女人发现他软弱。女人伪装幸福,只是害怕被男人发现她伤心。
爱情,有时候,是一件令人沉沦的事情,所谓理智和决心,不过是可笑的自我安慰的说话。
爱情从来都是一种束缚,追求爱情并不等于追求自由。自由可贵,我们用这最宝贵的东西换取爱情。
因为爱一个人,明知会失去自由,也甘愿作出承诺。
诺言是用来跟一切的变幻抗衡。变幻原是永恒,我们唯有用永恒的诺言制约世事的变幻。不能永恒的,便不是诺言。诺言是很贵的,如果你尊重自己的人格。
爱是有安全感,又没有安全感。爱是一种震撼,也是一种无力感。爱是诱惑,也惟有爱能给你力量抗拒诱惑。爱是忠诚,可是爱也会令你背叛。
一个人负心,或许是因为他的记忆力不好。他忘记了,所以他能够负心;不是因为他负心,所以他忘记了。以前种种,他并非完全忘记,但他记忆力太差了,往事已经不再深刻,很快就被新的记忆取代,只记得新人的欢笑,忘记旧人的笑脸。
爱和怀念是两回事。男人忘不了旧情人,必然是他在过去的岁月里,曾经伤害她,那一次的过失,他无法弥补。当明知不可挽回,唯一补偿的方法就是怀念,同时也用对她的怀念来惩罚自己。自以为是的深刻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说话。
懂爱的女人通常输得很惨。爱情本来就是残忍的,胜者为王。
感情可以转帐,婚姻可以随时冻结,激情可以透支,爱情善价而沽。是的,在这细小的都市里,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今天的长相厮守,只是尽力而为而已。最安全和最合时宜的方式,还是和自己厮守。
一个钱币最美丽的状态,不是静止,而是当它像陀螺一样转动的时候,没人知道,即将转出来的那一面,是快乐或痛苦,是爱还是恨。快乐和痛苦,爱和恨,总是不停纠缠。
所谓缘分,也和发明一样吧,都是源于偶然。爱情也是一种发明,需要不断改良。只是,这种发明跟其他发明不一样,它没有专利权,随时会给人抢走。
愈害怕失去的人,愈容易失去。愈想得到,就愈要放手。放手是很难的,但是别无选择。
世上有很多东西是可以挽回的,比如良知,比如体重。但不可挽回的东西更多,譬如旧梦,譬如岁月,譬如对一个人的感觉。放弃一个很爱你的人并不痛苦,放弃一个你很爱的人才是痛苦。
食物可以有标签,说明“请在此之前食用”。女人不是食物,青春是有期限的,忍耐也是有期限的,请在期限期满之前好好爱她,好好照顾她,因为她是逾时不候的。
万物有时,怀抱有时,爱情也有时序。爱情有生、老、病、死。爱情总在不知不觉间过期。有一天,我们把它拿出来,才知道它最鲜活的日子已经永远过去。
爱情中最伤感的时刻是后期的冷淡,一个曾经爱过你的人,忽然离你很远,咫尺之隔,却是天涯。曾经轰轰烈烈,曾经千回百转,曾经沾沾自喜,曾经柔肠寸断。到了最后,最悲哀的分手竟然是悄无声息。
有相逢就有别离,可是每个人都害怕别离。大家都知道,最后一次的别离就是死亡。我们口里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心里却舍不得喝掉手中的酒,还想再唱一支歌,再唱一支歌。你可不可以不走?~~~~~~~~~~~~~~~~~~~~~~~~~~~~~~~~~~~~~~~~~~~~~~~~~~~~~~~~~~~~~~~~~~~~~~~~~~
一
没有索求的感情最纯净,没有约束的相伴最完美,没有誓言的相约最美丽,因为欣赏,所以喜欢,因为喜欢,才默默守候。所有的誓言不去守候,都如同一张白纸,所有的虚假的温存,都戴着面具,形同虚设。天涯两端,一份温暖的相伴,穿过季节的长廊,让两颗心紧紧相连,早已胜过万语千言。
不远不近的距离,让心中满是梦幻。不沾不致的情愫,让两颗心满是温存。情不知所以,一往情深,不为朝夕相伴,一份简单,却能天长地久。淡雅如莲,纤尘不染,有你的世界,温暖而不孤单。
眼总是热的,心总是潮的。喜忧参半,一个人可以让自己笑,当然也能让自己哭。难道刚开始就是错的吗?爱是**,我留恋于美丽,却也一点点中着毒。我不敢说那是爱情,可是又为什么会吃醋?为什么会牵肠挂肚?我想说那是友情,可是又为什么不甘心只保持朋友的浓度、只停留在朋友的尺度?
二
爱是痴傻,爱是疯癫,爱让人的智商降为负数依然欣喜,爱是把你深植心中成为信仰……望不到彼岸仍追寻,头撞南墙也不死心。我不是随波逐流的水中花,我不是随风摇摆的
墙头草,别人眼中,你是好是坏、是优是劣,与我何干?如果你是冷冰的岩石,我便是那狭隙里的一棵绿藤,缠着你,暖着你。如果你是灼热的炭火,我便是那扑火的干柴,焚身亦无悔,只要你灿烂。
爱是一种心灵的感应,是一种情感的呼唤,是无声的情之眷恋,是心与心之间无尽的牵念。爱是你六神无主时让你心安的理由,是你即使一人独处也不再感到孤单的源头。爱是一种心灵的相伴,灵魂的牵手,是精神上的相互取暖,是生命里的柔情。爱是各自独立,却心心相印。爱是各自呼吸,却相互牵绊。爱是即使默默无语,却心头舒适,默契欢喜。爱是没有你时写着别人的风花雪月,有你的时候所有的风花雪月只为你写。爱是哭哭笑笑若颠似狂,是不知不觉间把自己的智商降为负数。爱是从此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心神,都情不自禁围绕着那个人转动,爱是用一种完美的眼光看待一个不完美的人。爱是心灵的皈依,是两颗灵魂之间的纠缠曼舞。
三
我想,我是不懂爱情的。不然,怎么在少年时错过了我喜欢的那个梳着马尾辫的女孩,在青年时伤害了那个喜欢我的长发飘飘的美女,在中年时,读懂了爱情已经晚了。明白了一切,似乎太迟了,无法再继续风花雪月浪漫的故事,回归于平淡的相守中,因为知道,自己肩膀上多了责任,少了青涩和懵懂,不能再狂妄不羁。
我们所幻想的爱情,每一次约会都是浪漫唯美的画面,每一场拥抱都是在为能得到这个世界上仅有的唯一而欣喜。爱情如烟花,如**,又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人们的心囚禁。因欣赏而彼此接近,因彼此接近萌生喜欢,因喜欢升华至爱情,从此心与心之间没有隔阂。
这世界上爱情本是无药可救的剧毒,可还是有那么多的人心甘情愿飞蛾扑火,来赴红尘中的情感盛宴。爱怕猜疑,更怕疏远,也惧怕没有永恒。深爱着,淡淡欢喜,伤害后,流着泪水转身,原来爱情中的爱与不爱,爱与被爱,爱与深爱,都在进退之间,仅差一步之遥!一个转身,一个决定,咫尺天涯,或天涯咫尺。
四
比翼双飞鸟,欢鸣山林中,梵音声柔山含情,木鱼轻叩林雅静。向西,影成双;向东,影叠重。庙宇高墙双双立,一曲禅,一片情,缄默不语心相通。寺院莲池掠水行,翅两双,锦瑟鸣,一唱一合不孤零。栖息琉璃瓦,共把经书听,巧喙啄翎羽,明眸情意浓。寂静寒林夜,巢暖春融融,温香软玉酥,鸳鸯良宵醉。晨起共寻食,糙米甘如蜜,妾一粒,郎一口,佳肴秀色俱可餐。
变!变!变!天嫉佳偶,魂惊比翼鸟。伤!伤!伤!地妒婵娟,震散连理枝。林清瘦,孤叶寂寞飘;山颓废,衰草杂乱生。
轮回,重生,孟婆汤已喝,往事成空。爱坚、情厚,前尘难消尽,午夜梦回,萦绕,萦绕。他踏着朦胧的记忆来山里,她追着恍惚的身影来林中。庙宇、梵音、经书,他脱去华服,换上素衣,虔诚地拜在佛的脚下,在这里,他找到了归属,寻得了宁静。琉璃瓦、荷花池、禽之巢,她凝神细观,恍然如梦,在这里,她灵魂得以安放,心神不再飘零。
木鱼声声,是他在敲。木鱼声声,是她在听。清脆、空灵、悠远。他微合双眸,心如止水。她疾步快行,心如鹿撞。望一眼,她已是泪眼婆娑,轻步上前。“你终是记得,我最爱听的就是这木鱼声。”答,“万法皆空。”“还记得琉璃瓦、荷花池吗?”答:“只喜梵音木鱼声。”木鱼声声不曾断,他眼微合,她泪不停。佛好高,佛好冷,她跪拜在佛祖脚下,她说:“你好傻,我喜欢木鱼声,那是因为有你陪啊!你在,梵音是天籁;你成佛,木鱼夺我命。”
爱是心灵相通、灵魂相伴。如果终究不能逃脱分离,就一同成佛吧。
男女主角小时候就认识,青梅竹马,女的是千金,喜欢拉小提琴;男的则是一般家庭,连把小提琴都买不起,只能在橱窗张望,透着玻璃摸他。他因为她也爱上了小提琴,女的爸爸送他一把,两人在一个乐队一起长大。孩子大了懂事了,她要出国深造了,他感觉自己配不上她,不想拖她的前途,自己的前途很是迷惘,就说了些气话,并把她送他的小提琴扔进了河里,她一怒之下没有出国深造,而是消失了。他为了寻她也开始流浪,靠街头演绎小提琴维持。他的精神力量来自找她的决心。两个人是两地相思,一个在桥的这头,一个在那头,思念如长长的流水······人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昨天被链家人的朋友圈刷屏了。
题目是《入职三年捐出百万,不一样的链家90后》。讲的是,一个90后的新生代小姑娘叫马兰兰,从2004年入职链家以来,用了两年的时间,将链家所有的至高荣誉,收入囊下。让人震撼的是,她将自己辛苦所得的收入全部捐出,每月仅留2000块钱的生活费,到目前为止,她已经捐出了逾百万。
文中提到马兰兰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缘于她的个人信仰。因为小的时候一场重病,她在病床上饱受折磨,为此她和家人发愿吃素,后来身体竟奇迹般的康复,从此他们全家人就走上了信仰之路。
马兰兰心愿是希望能够捐钱给家乡的寺庙,让更多的人有一个慰藉心灵的场所。面对大家的质疑,她的回答是很坚定的,她认为一切自有安排,只要活在当下就好。因为信仰强大力量的支持,不管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迎难而上,所以工作上非常的杰出。马兰兰心怀感恩,她很阳光也很快乐。
想到前一阵儿,在公众反响比较大的影片《冈仁波齐》,张扬导演的一部藏族的纪录片。纪录了一队藏族老小(有老人,小孩还有孕妇),怀着各自的心愿,去冈仁波齐朝圣的整个过程。五体投地,叩长头,敬畏高山,敬畏河流,敬畏湖泊,通过这种仪式感很强的行为,来让自己的心灵平静,救赎自己的灵魂。2000公里的路程,他们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在路上,遭遇到了车祸,山体滑坡,暴风雪,小女孩生病,女人生孩子,老人离世面对一切,他们所有人没有一丝的犹豫和埋怨,平静的接受,然后平静的继续走完朝圣的路,当望着神圣的冈仁波齐的时候,他们内心安静下来,没有一丝杂念。
说句老实话,除了敬佩之外,我打心眼里羡慕这些有信仰的人。如心经上描述,“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有信仰的人内心是富足而安定的,不会有担心,不会有恐惧。一句云淡风轻的“一切自有安排”,化解世间无尽烦恼。
到底什么是信仰?
信仰,我们大可不必把它特定在皈依某种宗教,敬畏佛法神明不过是给自己找的一个外在约束的力量,但能拯救你的永远都是你自己,正所谓的佛在心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信仰是做人做事所有行动的最高指向,是对内在精神领域追求的一种外在表达,是心灵的修行和自我感悟。 信仰是个人内在的觉醒,绝非任何外在的东西。
白岩松在他的新书《幸福了吗?》中多次谈到信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有信仰的人生不一定都幸福,但没有信仰的人生一定不幸福,缺少了信仰就谈不上幸福。”
为什么有信仰的人生会更幸福呢?
一、内寻的幸福才是持久的幸福。
西方很多心理学家,经济学家与多家机构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研究,最后得出结论,人的幸福指数一直都在下降,包括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人类越来越意识到,幸福和物质之间,根本不能画等号,物质并不能带来永久的绝对的幸福。
在杨澜访谈录《一个成功者的告白——张朝阳的重精神危机》中,张朝阳说,“钱多不是幸福的保证,钱多少跟幸福没关系,我这么有钱,却这么痛苦”。据说张朝阳前几年在名利成功中迷失,得了严重的抑郁症,非常痛苦。最后还是在佛法的帮助下,闭关一年,解决了抑郁症,也悟到了人生的意义。
英媒《金融时报》称,中国内地有将近三分之一的顶级富豪自称是佛教徒。李嘉诚是虔诚的佛教徒,任正非信奉基督徒。就连我们熟悉的苹果总裁乔布斯也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
生活中,许多成功人士在实现了财富自由之后,抬头看看天,想想生命的意义,往往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宗教的世界观帮助他们找到了内在的精神支撑,从而得到了内在的平静。
信仰可以让人内心充实,去做有价值的事,不为名利所累,不以世俗的眼光去问究竟值不值。如同链家地产的马兰兰,以及那些尽管生活贫困但仍平静走在朝圣路上的藏民们。唯有向内追寻, 关照自己每一个起心动念,不断的净化自己的心灵,才能获得真正愉快而持久地幸福。
二、置之死地而后生 。
白岩松在他的书中承认,“人为什么要有信仰,因为对死亡的恐惧,你要信一些事情,才会靠近幸福。不信的话听可怕的。“ 我们唯有从死来思考生是什么,才能得到平静 。如果你能了却直面死亡的恐惧,你才能领悟到超越一切的力量。
宇宙是万物合一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人和地球的关系,人和宇宙的关系,只要我们去想一下,就会发现,我们都会死亡,而且生命在时间的维度上是非常短暂的,在宇宙之中,我们渺小到如同不曾存在。
臣服于死亡,接受我们在宇宙中的渺小。才能放下”我执“,放下对一起外在物质的执著,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单纯的做好自己面前的事情,并沉醉于这个过程,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好好的体验活着的每一个瞬间。
一切该来的,终究会来,该去的,也将离去。
三、因果循环,宇宙规律。
藏传佛教学者慈诚罗珠堪布在他的书《我们为何不幸福》中提到”虽然佛教讲无我,但在现实生活中,一切都是存在的。取舍因果,行善断恶,是必须遵守的宇宙法则“。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旅行者,在一条大河旁,看到一个老婆婆在为过河发愁。这个旅行者虽然已经很疲劳了,可以他还是用尽全力背着老婆婆过了河,结果过了河之后,老婆婆没有说什么就走了。旅行者觉得很懊悔,他觉得,自己用尽全力帮助了这个老婆婆,结果连句”谢谢“都没有得到。
哪知道,几个小时以后,在他累得精疲力尽的时候,一个年轻人追上了他。年轻人说,感谢你帮了我的祖母,这是她让我给你带来的干粮。说完年轻人拿出了干粮,还把自己的马也送给了他。
回报不一定在付出后立即出现,只要你肯等一等,生活的美好总会在不经意间悄悄到来。
如同马兰兰说的那句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因果循环,感恩生命中所遭遇的一切 。
路过的亲们,请帮忙点个❤️,您的支持是我坚持的动力!
因为西藏是最接近心灵的地方呀。它让我们对生命充满虔诚和敬畏。有几个地方是去西藏一定不能错过的。
1雪域高原明珠——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建筑,有宫殿、城堡和寺院,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玛布日山上。
布达拉宫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整个布达拉宫可以说既是一个精美的建筑,又是一个壮观的博物馆。
2仓央嘉措
在八廓街有一栋特别的两层小楼,是仓央嘉措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我想,仓英嘉措的名字人人都听过,他写的诗句是那么动人。其实他不仅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领袖。如果你也曾被他的诗句打动,来了西藏,怎么可以不去看一看呢?
3扎什伦布寺庙
扎什伦布寺是日喀则地区最大的寺庙。每年都会举行佛教的重要活动——展佛节。
展佛节是扎什伦布地区很隆重的活动。在每年藏历5月15号左右举行,会展示3大佛的巨大刺绣,很多人都会去顶礼膜拜,献上哈达,虔诚祈求。
在扎什布伦寺庙,还有一个重大的景观——狗。这里有很多没有主人的狗,据说是放生狗。它们悠闲的生活在寺庙周围,和人脉和平相处。
此外,扎什布伦的壁画十分精美,色彩鲜艳,形式变化万千,是佛教艺术的另一杰作。
导读:在构成人的幸福感的诸要素中。人类的信仰对幸福感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 :信仰,幸福,源泉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在构成人的幸福感的诸要素中,人类的信仰对幸福感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论文参考网。
信仰是对某人或某种理论、学说、主张、主义、宗教等的信服、敬仰和尊崇,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信仰有“信”和“仰”两层含义。“信”是信任和信念,“仰”是仰慕和追求。由此,信仰可分三个层次:一是相信;二是仰慕;三是加入追求行列,并为之奋斗终身。
信仰按其形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原始信仰。这种信仰以灵魂观念为核心,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为特征;二是宗教信仰。这种信仰以神的观念为核心,以主神崇拜为特征;三是哲学信仰。这种信仰以人自身为核心,以真理、主义、学说崇拜为特征。“其间尚有大量的非此即彼、或此或彼的中间环节,以及由这些形态衍生的信仰现 象。”[1]
作为人类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的精神活动和精神现象,信仰与幸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信仰的作用决定了信仰是幸福的源泉
人类为什么需要信仰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为在茫茫宇宙中短暂有限的人生,建造一个确定的精神家园,让人“充满诗意的栖居”。这种精神家园是人创造和享受精神生活的主观凭借和心灵依托。它负载着和支撑着人崇高而伟大的精神生活、审美享受,满足着人心灵的发育和成长,保证着人心灵的滋养和健康,决定着人的生命品位、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水平,也决定着人是否幸福或幸福的程度。
(二)设定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式和一套有关社会运行的行为准则、价值尺度和伦理规范,以便让人生活在合理的社会之中,过一种有秩序、有道德、明是非、辨善恶的社会生活。信服和尊崇这种社会模式和行为准则、价值尺度和伦理规范的人,在宇宙、社会中的生存观念、生存状态、生存价值就找到了可靠的依据,其精神生活也就有了确定的基点和坚强的支柱。由此,“人便可以排除围绕人生的无知、孤独、怀疑、虚无与绝望,获得知识、关怀、安慰、确定、充实与希望”[2],从而获得幸福感。
(三)在彼岸世界或精神领域为人们设定一个终极性人生目标,让人们终身去追求。信仰的确立, 在于对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方向即终极性人生目标的把握。恩格斯说:“即使是最荒谬的迷信其根基也是反映了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尽管反映得很不完备,有些歪曲”[3]。当工业革命的新时代到来时,由于原有的“信仰逐渐削弱了,宗教随着文化的日益发展而破产了,人处在这种不自觉而又没有信仰的状态,精神上会感到空虚,他对真理、理性和大自然必然感到失望”[4]。这些都表明,信仰(包括它的特殊历史形态—宗教)是以人而不是神为本质的,它实际是人们的生存发展状况的反映和表现,是人对自己生命、生活和前途的选择,有了这种选择,人的精神就有了“支柱”,安身立命就有了“根据”,感情、心灵就有了“寄托”,就能时时体验到一种幸福的感觉。
以上说明,人的幸福感常常依赖于人的心灵的完满,来源于人的信仰的确立。
三、信仰的力量决定了信仰能始终给人以幸福
作为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信仰具有特殊的力量:
(一)信仰可以使精神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驱动着和引导着人们沿着幸福之路前进。比如,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其深刻根源在于他们具有伟大的性格,坚定的信仰。这种信仰就是希望并坚信着穷苦人的世界的到来。这种最朴素、最现实的信仰,最集中、最高度地体现了千百万劳动人民千百年来谋求翻身的愿望。这种愿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精神导向,调动各种精神因素为它服务,并将其价值信念置于思想和行动的统摄地位上,成为价值意识活动的调节中枢。正是在这种愿望的招引下,他们才显得如此英勇无畏、前赴后继。而且,在追求信仰的过程中,也体现了他们不仅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而且也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者,更是伟大的乐观主义者。因此,人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生命等于没有灵魂,而没有灵魂的生命无疑没有任何幸福可谈。
(二)信仰可以使人在困难中仍然感到幸福无比。这种困难,归纳起来有三种:
一是逆境。顺境有利于人们获得幸福,但也容易使人在得到暂时的幸福后不再有所追求;而逆境则会影响人们正常地实现幸福,但如果保持坚强的意志,坚守心中的信仰,奋力拼搏,顽强奋进,也许能够使自己的能力得到超常的发挥,获得更令人陶醉、令人神往的幸福。“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膜脚,兵法修利;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国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5]。这些伟人正是因为胸怀伟大的信仰,从逆境、困厄中奋起,才写出了辉煌的传世之作,同时也体验到了逆境中特有的幸福。
二是苦难。有时,苦难能够催生幸福,幸福反过来又能够使人感觉苦中有乐,这其中的缘由仍然归根于信仰。论文参考网。比如,《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和董永,“寒窑虽破”却感觉“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因为他们坚信忠贞不渝的爱情,爱情的力量使他们虽处凄风苦雨却仍能感觉温暖如春。又比如,革命战争年代,战士们虽然吃着“红米饭”,喝着“南瓜汤”,把野菜当干粮,把干稻草当棉被,那种苦难日子可想而知,但因为有“毛委员”和他们在一起,因为他们心中装有伟大的“主义”,便感觉“餐餐味道香”,“心里暖洋洋”。
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当属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长征中牺牲的人是难以统计的。过雪山时高寒缺氧,经常有人坐下就起不来了;有的战士还要用担架抬人,其负重更难以承受;有的人为背战友而自己倒下。过草地时,有的人为救助陷入泥沼的战友,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有这样一则资料:
“在过草地那段最艰苦的日子里,红军中依然保持着乐观的精神。例如,宿营的时候,大家高声要求蔡畅同志唱歌。蔡大姐笑着站起来,为大家用法文演唱《马赛曲》。她的铿锵有力的歌声感动着每一个听众。毛泽东提议文学家成仿吾讲故事,成仿吾从容谈起他早年的文学经历,讲述了他参加红军的经过。红军战士聚精会神地听着,仿佛是在课堂而不是在潮湿寒冷的草地上”[6]。这说明,在很多时候,信仰成了人们最后得救的希望。在享有平庸幸福的人是很难自觉地去信仰的,没有深入的信仰也很难有大的心灵造就。人类本质上是无法依靠自身而走向完美和喜乐之境的',而信仰就来自于这种内在的需求,来自于这种崇高美好的盼望。一旦找到了真正的信仰依托,人们也就不再有缺乏枯竭的时候,因为他们已发现了生命的源头。
三是贫穷。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自由之路》一书指出:“贫困固然是一种极大的恶,但也不能说物质上的繁荣富庶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善。只有当物质上的繁荣富庶成为推进其他属于精神生活的更高的善的手段的时候,对社会才有真正的价值。”这就是说,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但物质生活资料本身并不是幸福的全部内容,它只是在同人的健全的精神生活如信仰结合起来的时候,才成其为幸福的物质基础。反之,在一个物质资源相对稀缺、生活极度贫乏的年代,只要人们满怀信仰,豪情万丈,斗志冲天,致力于精神家园的寻觅或心理宇宙的充实,人们仍然会灵府朗然,心下澄明,感受一种莫大的幸福,感到精神愉悦,感情快乐,思想解放,心灵满足。比如,在计划经济时代,尽管人们的物质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价值观统一,信仰坚定,人们的言和行能达到一致,并且农村有人民公社,城市有单位,能监督和传播民间公认的道德,人们互助互爱能够得到社会认同,从而获得幸福感。
(三)幸福存在于主体对其信仰的不断追求和永恒向往的过程之中。人们最先是基于某种信仰而从事某种创造活动,又从这种创造活动中感受和理解到自身的幸福。现代自然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拉蒙特指出:“人天生是积极的动物,因此,只有在某种形式的活动中才能找到幸福。论文参考网。”从这个角度上,他提出一个人达到他所希求的静态状况,对于自身的幸福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幸福只存在于“活动的统一、满足和均衡”的状态里。
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主体所追求的信仰是否达到,而在于为追求这种信仰所进行的奋斗之中。“一朝开始便永远能够将事业进行下去的人是幸福的。”这是俄国作家赫尔岑对幸福的理解。当个体投身于自身所追求的信仰时,他不仅能体验到生活的充实感,而且能超越现实、超越自我,使生命获得一种连续感、延伸感,从而体验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幸福感。前苏联作家格拉宁在《奇特的一生》一文中,对昆虫学家柳比歇夫作出了一个中肯的评价:“他自认为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一生……他播种,却明知看不到发芽。他怀着一个信念,深信他的工作以后会用得着的,那些在身后继续活下去的人会需要他的。”[7]可以说,在任何一项追求信仰实现的积极的创造性活动过程中,“勋业的代价愈昂,滋味亦愈长。”追求信仰的过程同时也是人自身潜能不断展开、创造力不断发展、朝着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向展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会领略到永久的幸福。
[参考文献]
[1][2] 冯天策 光明日报, 2005-7-12
[3][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5] 司马迁 史记报任安书[M]
[6] 万水千山只等闲: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Z] 新华出版社
[7] 格拉宁 奇特的一生[M] 外国文学出版社,1979
1、信仰是人们对某种宗教或思想体系确信不移和充满敬意的心理状态。例如,***人信仰马克思主义。
2、爱情不是信仰;爱情至上主义、爱情杯水主义属于信仰的对象。
3、爱情至上主义者谈恋爱要把理性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统一起来,才能获得美满的爱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