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家德拉克罗瓦的作品,谈谈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结合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家德拉克罗瓦的作品,谈谈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第1张

  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1798年4月26日~1863年8月13日)是法国著名画家,1798年4月26日生于法国南部罗讷河畔的沙朗通-圣莫里斯。从儿童时代起,德拉克洛瓦就生活在充满艺术气氛的环境里,并且受过多方面的教育。他的父亲C德拉克洛瓦是律师和外交官,曾任法国驻荷兰大使和马赛总督;母亲图瓦-奥邦对音乐的爱好也直接影响了幼年时代的德拉克洛瓦,音乐在他的生命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东西。在当时音乐家中他最喜欢FF肖邦和G罗西尼。并与肖邦有着深厚的友谊,把肖邦称为“我所看到的真正艺术家的典范”。

  德拉克洛瓦不但尊重当代进步艺术家,而且极为推崇古代艺术大师。他之所以能进入艺术之门,得力于他的舅舅J-H里兹内尔的帮助。作为J-L大卫的学生的里兹内尔发现了他的艺术才能,鼓励他于1816年进入美术学院P盖兰画室学习。在那里他认识了浪漫主义的先驱T热里科,并深受其影响。他与历史画家A-J格罗和保皇派画家F热拉尔交往;他博览群书,特别喜欢但丁、W莎士比亚、GG拜伦和W司各特的作品;他为JWvon歌德的《浮士德》作的插图深受老年歌德的赞颂;他盛赞米开朗琪罗、提香、伦勃朗、D委拉斯贵支,特别崇拜鲁本斯和康斯特布尔;他与诗人C波德莱尔有着亲密的友谊,对WA莫扎特的天才赞叹不已。只要拿起画笔,他的浪漫主义激情就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发出巨大的叫啸,他画画就像狮子吞食猎物一样,一气呵成,所以人们把他叫做“浪漫主义的狮子”。

  德拉克罗瓦的日记

  在诗人波德莱尔的眼里,大画家德拉克罗瓦是一位独特的艺术家,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整个艺术大链条里是最重要的一环,没有任何人可替代其重要性。作为《恶之花》和《巴黎的忧郁》的作者,波德莱尔厌倦安格尔的“古典”和完美,偏爱德拉克罗瓦的“浪漫”和印象,这是很自然的,对德拉克罗瓦的褒扬也在情理之中,但他说德拉克罗瓦“在整个艺术大链条里是最重要的一环”并不过分。在19世纪的法国美术史上,他和安格尔代表了浪漫派和新古典派,与崇尚古典风格的安格尔不同,在德拉克罗瓦看来,绘画时色彩比素描重要,想象比知识重要。他一生的美术创作也为浪漫主义做了最好的注释。除了美术作品,其实德拉克罗瓦的日记也几乎和他的美术作品一样出名。

  十多年前,在我还不知道德拉克罗瓦这个名字时,我买下了这部《德拉克罗瓦日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买这部书的初衷仅仅只是为了这是一部艺术家的日记(但没读上几页我就被它的真情实感和细腻的描写所打动),再一个引起我兴趣的与艺术无关,而是与画家的身世有关,该书的英译本编者在引言中介绍说,关于德拉克罗瓦的生父还留有秘史,据考证德拉克罗瓦的生身父亲不是别人,而是当时在法国显赫一时的外交家塔列朗,而我当时恰巧刚读了拿破仑和富歇的传记,这两人的传记中都还有另一个主要角色——塔列朗,留在脑海中印象深的是这样一句话:拿破仑时代的法国是由三个人来上演革命与帝国的历史的,这三个人就是伟大的拿破仑、阴险狡诈的富歇和长袖善舞莫测高深的塔列朗。

  一位大画家居然是塔列朗的私生儿,这不能不引起我的好奇心。据说,在德拉克罗瓦的身上就体现着塔列朗的性格特征,这也解释了何以在德拉克罗瓦身上表现出来的双重性格——一方面是创造性的艺术家,兼具热情的想象力和冷静的判断力,另一方面他又是才华出众的演说家。

  对于相信塔列朗是德拉克罗瓦生父的人来说,塔列朗对德拉克罗瓦的神秘影响也可从他对画家的关怀中看出端倪,比如说德氏的某些作品尽管被人们指责为不合乎传统和常理,但却仍能在沙龙里展出,而且也能被国家收购,就是由于塔列朗的缘故,更有甚者,国家甚至不顾政府美术部的反对,仍把很重要的任务分配给德拉克罗瓦。譬如在1824年的沙龙上展出了德拉克罗瓦的油画《希奥岛的屠杀》,这幅作品虽然毁誉不一,但仍由政府以6000法朗购去(该画现已是德拉克罗瓦的早期杰作)。

  不管徳拉克罗瓦的生父是不是塔列朗,读完了这部《德拉克罗瓦日记》,我知道了这位被喻为“浪漫派的灵魂”的伟大画家。不过十多年后,我才见到了能全面反映德拉克罗瓦的生平和艺术创作的书,这就是《世界名画家全集·德拉克罗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这两卷书交替翻览,能清晰地认识和欣赏德拉克罗瓦的面貌和作品。

  这部《德拉克罗瓦日记》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德拉克罗瓦早年的日记,1822年他24岁开始写日记时的意图很明确,即为自己一个人写,写下自己的日常交往、爱情生活和在艺术上的探索。但他的日记到1824年突然中断了,1832年他到北非摩洛哥旅行时才又写下了简短的旅途杂记;第二部分是德拉克罗瓦中年以后的日记,1847年1月,德拉克罗瓦又开始写日记,这时他年近五十,已度过了他在艺术上最活跃最多产的年代,与青年时代相比,他的日记显得深沉了许多,他在1847年1月19日的日记中表白他开笔是要为自己的生活感受保留一个记录,以便日后去追想时所得到的印象会更为深刻。

  德拉克罗瓦在日记中记下了他对前辈画家和同时代人的艺术作品的见解,他自己艺术创作的构思和计划,他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同时他也记载了他丰富的社交生活,因而这部日记也就成了19世纪中叶法国上流社会生活的一部真实的写照,留下了巴尔扎克、大仲马、乔治·桑、波德莱尔、肖邦、伯辽兹、柯罗、米勒、梅里美,等等同时代的作家、诗人、音乐家和画家在日常交往中的真实形象。比如他在1853年11月25日(星期五)的日记中用简洁的几句话就勾勒出了大仲马的性格剪影:

  “好厉害的大仲马(他是从不饶人的)半夜里带着一本空白笔记簿跑来把我喊起来了。我真是蠢死了,把一些事情原原本本地讲给他听;天才知道他要这是干什么!我相当喜欢这家伙,但我们不是一个类型的人,所奋斗的目标也不一样。他所生活的那个圈子我是合不来的,我们要是搞到一起,总会有一个人要发疯的。他把他手稿的前几页留下给我过目,我读起来倒是怪有意思的。”

  中年后的德拉克罗瓦活得简单而纯粹,在他的日记里,能看到他穿梭林间或漫步海滨的喜悦,也有他置身庭园的幻梦,还有他对花草植物的爱恋,这些,逐渐成为他日常生活的重心,并由此升华的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感情,倾注到了他的艺术创作中,他留在在画布上的色彩更多的是他情感的宣泄。他的生活只有一个中心,这就是他的艺术。譬如他写于1853年11月30日的日记:

  当我倾听美妙的音乐,特别是听莫扎特的作品时,音乐里所流露出来的那种太平盛世的和平气氛,每每引起我思想上的共鸣。在我有生之年,现实生活中的七情六欲,是再也不会扰乱艺术作品所给我带来的那种清高的情趣了。我真不明白,一般人那样醉心于官场名利,究竟又有什么意思呢?我所醉心的不是这些,而只是醉心于鲁本斯或者莫扎特。一周之中对我来说所必不可少的,乃是一支抒情歌曲,或者一幅画在我身上所引起的回忆。当别人匆匆去赴情妇的幽会时,我却去做我的工作;工作完毕,或是回到我那孤独的寓所,或者到外边去消磨时光

  到了晚年,德拉克罗瓦的全部精力几乎都投入到了工作中,他对波德莱尔说,他年轻的时候,每晚都要参加一场音乐舞会或者别的消遣,否则他简直无法开始工作,而现在他不仅能无休止地工作,甚至能在并无希望获得报酬的情况下工作,消遣和娱乐对他来说已可有可无了。而写日记成了德拉克罗瓦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日记持续到1863年6月22日,一个多月后的8月13日,他因病与世长辞。他留给世人的是9100多件作品,其中油画850多件,速写册60多本。关于他的艺术创作,塞尚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德拉克罗瓦留下了法国最美的色彩,在我们的天空下,没有一个人比他更具有属于色彩的平静、哀婉动人与震撼,我们所画的都来自他的启发。

  与德拉克罗瓦的艺术创作相比,他的日记丝毫也不逊色,《德拉克罗瓦日记》一书的引言中讲述的一则轶事可以拿来给他的日记做一个最好的注释:一位法国艺术家说,德拉克罗瓦的画他倒不怎么欣赏,不过他写的回忆录(日记)却很出色,人们会在这方面记住他的。

1、卢梭(法):浪漫主义开拓者,主张回归自然,代表作《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爱弥儿》。

2、雨果(法):浪漫主义作家,不过很快就转换成为现实主义作家了,但是作品中仍然部分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3、华兹华斯(英):消极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湖畔派诗人”代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代表作《孤独的收割者》。

4、海涅:在浪漫主义影响下开始走上创作道路。《论浪漫派》的发表,结束了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的统治地位。 早期代表作:《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后期代表作:《德国,个冬天的童话》(抒情长诗)抒发了对德国封建制度和停滞的社会现实的仇恨与憎恶。 

5、雪莱(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 《麦布女王》:(长诗)雪莱的”预言”首先体现。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理解社会”。 

自然山水诗:《致云雀》,《西风颂》名句”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 

6、济慈《夜莺颂》(颂诗):以精巧著称。 

7、司各特:(以历史小说著称)”威弗利小说” 代表作《艾凡赫》 司各特的去世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的结束。 

8、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爱玛》 。

8、小仲马:《茶花女》通过妓女玛格丽特同阿尔芒斯的爱情悲剧揭露虚伪的社会道德和门第观念。 

扩展资料: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① 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②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 

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③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④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威廉·布莱克

威廉·布莱克(1757——1827)。许多学者视布莱克为英国浪漫主义时代的起点诗人,从他开始,英国文坛进入一个思潮澎湃的时期。但有人表示异议,这是因为他在世时几近无人知晓,对同时代人无实质影响,其主要诗人地位是20世纪的学者确立的。其次,布莱克笔法奇异,不像华兹华斯那样以朴实、平直的语言代表现代诗风。尤其是布莱克热衷于建立特有的思想体系,他提出并能以不同的姿态玩味许多激烈而深刻的文思。

威廉·华兹华斯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评论家曾指出华兹华斯是西方抒情诗坛两大革新者之一(另一位是彼特拉克),也是现代诗的鼻祖。在文学史上,以他为主、由柯尔律治参与写成的《抒情歌谣集》被认为是文艺复兴后最重要的诗集,因为它在题材、风格、思想等方面启动了现代诗歌的创作。其诗歌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1795年之前、1795——1807、1807年之后,这里的中间阶段是他的颠峰期。

塞缪尔·柯尔律治

塞缪尔·柯尔律治(1772——1834)。生于英格兰的德文郡,与华兹华斯一样,也是少年丧父,后去伦敦寄读十年,又去剑桥上学。虽为名校学生,却是酒、妓、鸦片无一不沾,时常情绪激烈……柯尔律治的代表作常被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友情诗或他所谓的“交谈诗”,另一类是象征诗或神秘诗。前者大致包括《伊俄勒斯之琴》、《这个菩提树的荫棚》、《霜夜》、《沮丧》和《致威廉·华兹华斯》等。后者主要指《老舟子吟》、《忽必烈汗》和《克里斯特贝尔》等。

乔治·戈登·拜伦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拜伦现象是19世纪西方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体现了那个不朽时代的激情,代表了它的才智、深思、狂暴和力量;他那普罗米修斯式的孤独的反抗意志,在上个世纪欧洲人的精神生活中非同凡响,以致改变着“社会结构、价值判断标准及文化面貌”。(罗素)这个独立不羁的天才,有博大的政治家的胸襟和哲人的才智。他的气质敏感而暴烈,感情深沉而细腻。但他也是个放浪形骸的公子、虚荣傲岸的爵爷和孤高悒郁的自我主义者。他崇尚伟大的精神,向往壮丽的事业,却被黑暗的时代所窒息。他的心是伤感的,他的叹息充斥了整个生涯……别的诗人编织梦想,他却曾被认为是梦想的本身,在诗、行动、人格之间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生命。他融入文学但又大于文学。他说两种情感即能限定他的实质:热爱自由,痛恨虚伪(政治的、宗教的、社会的、情爱的等),但他是个复杂的矛盾集合体:生来微跛,却爱四方漫游;身为贵族,充满等级观念,却又具有平民的反抗意识;他时而阴沉、焦躁,但更多时表现出和蔼、幽默或玩世的轻松;他崇尚自由,却坚守浪漫时代之前的古旧文体;他主观自信,却富有经验式的常识;他有强烈的男权中心意识,却常陷入他所谓的“女性思维”;他痛恨战争,但热衷于“争取自由的战役”。最后,他从物质和行动上投入战争,似乎是对他超越或毁弃文学文本而去用行动创造人生文本的诠释。

波西·比希·雪莱

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因体现其思想之精髓而在雪莱诗中占中心位置。该诗剧分四幕,写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被缚与解放。该诗使雪莱的两大主题)——社会变革与人间情爱——交织互补,并配之以两条线索:普罗米修斯与朱庇特的善恶关系和他与亚细亚的分别与重逢。这两条线索由代表必然性和原始生命力的冥王来串连,由他来影响众神之命运,决定不同人物的胜败。这位埃斯库罗斯笔下的巨人吸引诗人,是因为他以美德抗暴,他基本代表完美人格,无私、无野心、无妒意,集人类灵智与永恒灵智为一体。雪莱写这首诗时不再过分强调外在变革,而更注重自我完善和爱的力量,不再涉及具体的政治自由,而聚焦于超然而又深厚的自由含意。因此,《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实际是理念诗,旨在展现理想生活的幻景,提供宇宙新生的启示。相对拜伦的现实革命精神而言,雪莱的革命概念更具理想色彩,因而也更彻底,是对现有世界方方面面的哲学否定。“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即是雪莱对未来美好世界必将来临的预言,发人深省。雪莱还以抒情诗著称于世,继承华兹华斯的传统,以大自然入诗,《西风颂》、《云》、《致云雀》等作品,音韵铿锵,感情真挚,闪耀着深邃的思想光辉。

约翰·济慈

约翰·济慈(1795——1821)。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都寿命短暂,济慈最令人叹息,享年仅26岁,却留下许多精美的诗篇,包括莎翁与但丁在内的巨笔在那样年轻时尚未写出相当水平的作品。就诗艺,有人认为他是19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他不独属于浪漫主义,唯美派与颓废派都受到他的影响。尽管相对欧洲历史而言,济慈的影响力不及拜伦,但说到英国诗歌史,拜伦的声望则无法与济慈相比。与雪莱比较,济慈更愿以热心而冷眼的观者姿态绘制生活的戏剧画面,对在真实的生活中扮演各种角色的真人表现出艺术家的兴趣,他并不因至上的理想而厌弃有限的世事,而是以具体人间情感证实无限的存在。济慈在1818年的一封信中指出,华兹华斯较弥尔顿“更深刻。济慈发展了有关信念,认为人间是“造就灵魂的深谷”,除此无其他途径。有评论家认为,济慈的倾向是要发掘新的永久价值,他主要不是让我们相信世间充满苦难与压迫,而是让我们鼓足勇气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世界充满欢乐、健康、自由。这些都属于他人,但只要争取,也能属于我们自己。济慈思想与艺术的精髓就是让我们有勇气相信他人是幸福的,并能为此感到由衷的喜悦。

  浪漫主义和自然紧密相关,因为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家和哲学家强调大自然的荣耀和美丽,以及自然世界的力量。一些浪漫主义学者认为:浪漫主义者是以一种近乎宗教的方式对待自然。形成自然与浪漫主义之间这种强烈关系的原因包括工业革命,这使许多人离开农村并住到城市,因此与自然界分开。

  此外,在浪漫主义盛行的18和19世纪,大面积的欧洲和北美荒野被驯服,因此到这些地方旅行和观赏自然奇观也变得较安全。另一个使浪漫主义和自然建立联系的原因是对启蒙哲学强调科学的强烈反对,以及对文化规范的反抗。

 许多浪漫主义艺术家、作家和哲学家认为自然界是健康情感和思想的来源。相比之下,新兴城市和工业化国家则经常被描绘成一种不健康情感、道德和思想的来源。亨利•大卫•梭罗等浪漫主义者认为人类的本性是生活在大自然,而不是城市。浪漫主义和自然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基于人在旷野中找到自我(而不是城市)的这一核心概念而形成。

  浪漫主义和自然之间的联系还因民间文化和习俗的理想化而加强。艺术、音乐和文学的即兴创作和自发性变得更被广泛接受。浪漫主义时期的许多作品强调人类与自然的统一性,这与许多艺术和哲学的早期学院派观点相对立。这些早期学校的观点是人类与自然分离。尽管浪漫主义将这种与自然的联系提升到近乎宗教水平,并给予道德熏陶和期望属性,早期学校的哲学思想往往将邪恶归为自然界的基本属性。

  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和艺术家在作品中通常很依赖自然意象。这些艺术家和作家用自然场景和图像唤起观众的想象力。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往往提示自省和探索自我。浪漫主义者通常强调情感上的灵感来自自然界的美丽。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介绍介绍一些女作家的名字。

解析:

这个太多了,目前网上可以查到的台湾言情女作家就不下3000名。去一个我常去的言情网站,可以看到已收入3765名作者,其中可以说99%都是台湾言情作者。

琼瑶:言情界的老大姐,已经老到前阵被人叫阿姨,这阵要被人叫老太的地步了。早年的作品很不错,套用一位言情作者的话来说,她洒狗血洒得非常精致。近年的作品越来越粗制滥造,不过也有传说说她近年成立了制作室,那些冠琼瑶名的作品其实并非她写的。我也想应该是吧,一个人就算江郎才尽,也不至于从“诗意”转变成“俗套”转变得那么厉害吧。

岑凯伦:之前有传说她是男的,但最终发现还是女士。她其实并非台湾言情作者,而是在香港的。但她的很多小说都在台湾前万盛出版过。

亦舒:她是香港三大才女之一,著名小说家倪匡(即卫斯理的作者)的妹妹。既然不是台湾的,也不详加介绍了。

席绢:她是新生代作者中的大姐大,自从以一部《穿越时空的爱恋》横空出世后,雄居言情界榜首的位置十二年不动摇。早年她的作品以清新活泼为基调。不过近年她的作品可能因为她自己年龄渐长的关系,内里感情渐渐转淡,近年常常被人怀疑是不是江郎才尽了。但她最近的一部作品《珠玉在侧》一扫人们的疑虑,绝大多数人表示找回了当年席绢让人惊艳的感觉。我本人就是忠实的席绢的FANS ^^

于晴:早年的作品最多归于二流小说家(有几部归于二流我都觉得过分了),中期以《笑闹风云》、《相公,爱我吗?》、《当男人爱上女人》等几部作品成功转型,之后一直保持上升态势,锋芒直逼席绢,于晴转型后的追随者大多认为于晴比席绢要好很多。于晴转型后的作品我认为以故事性强,男女之间暧昧互动的情愫来带动读者的阅读欲。个人也很喜欢。

凌淑芬:这位也是言情界头把交椅争夺者的强有力的竞争者。她的作品以幽默、隽永见长,偶尔有深沉的作品,比如她的《冷冬寒梅》一直是有无数人推崇的作品,基调极其沉重。她的幽默设置极其自然,常能让人在不经意间会心一笑。

古灵:这位虽然我本人对她不是很感冒,但她的追随者无疑是最多的。因为她的小说清新幽默,而且非常轻松,看起来不累,是闲时消遣的最佳选择,连我不太喜欢她的,也会不时拿她的小说来打发打发无聊的时间。但最近她迷上了写小说续集,且越写越来劲,但续集又不好看,让人很是无力。

以上四位可以说是现在言情界还在出书的顶级的四大花旦,席绢和于晴是台湾飞田(前万盛)出版社的,凌淑芬是禾马出版社的,古灵是龙吟出版社的。

另外有两个不得不提的作者:凌玉和檀月。她们两位现在已经不出书了,并且行踪不明,但当年作品水平之盛到现在能出其右者仍无几个。如果她们写到今天仍未掇笔,可以说言情界作者排名的位置肯定有很大的变动。

凌玉:作品委婉动人,情感极其浓洌,代表作有《倾城之恋》、《二手娘子》,个人非常喜欢《二手娘子》,这个故事的震撼力度不是一点点,目前都没有同类题材的小说能超越《二手娘子》的。只是她丢下N个将写未写的坑,就不道德的玩了失踪了。如果我没记错,她应该是禾马出版社的。

檀月(沐风):她的作品可以说是本本精品,最具代表性的是《破军之恋》和《白虎戏情》。檀月和沐风是她在两家不同出版社的笔名(猫尾巴和前万盛)。但听说她后来事业和学业繁重,所以就掇笔了,但她的行踪目前一直有人在关心,听说她在近期(这个近期是几年内不太清楚)可能会再度拾笔,等了她有四五年的FANS们有福了。

下来说几个一流作者:

万盛的当家花旦:除去席绢和于晴,有镜水、林如是、沈亚、卫小游、单飞雪、言妍、唐瑄等。

镜水的风格极似于晴,追捧者极盛,凡喜欢于晴的没有不喜欢镜水的。早年以写BL小说起步,后来转成正常的言情小说。她的BL小说是我少数能看得下去的BL小说。

林如是擅长分析女主角的心理活动,她的小说写女主角心理的远大于其他篇幅,有时会夸张到你觉得男主角最多只能算男配角,整篇只有女主角。所以喜欢的人极喜欢,不喜欢的人极不喜欢,是个争议较大的作者。

沈亚早年以一套妖精系列雄据言情一流作者之列,其中的“爱与勇气永不言败”直到一两年前都还是读者们津津乐道的一句名言,不过我本人比较喜欢她的红尘摆渡人系列。

卫小游的作品极少,她出书速度慢到一年两本大家就要偷笑的地步。但文字极之优美,故事非常动人,她的《没有如果》是言情小说中经典中的经典。

单飞雪擅长写普通人的爱情,普通得一如你我,非常感人(俗称非常能洒狗血)。

言妍的出书速度,基本两年有一本大家就偷笑了。文字很沉重,内涵很深刻,故事很好看。可惜我一直没时间看,就不多加评论了。

唐瑄也是出书极慢的人,我也没看过,但好评一向如潮。

禾马的一流作者还有:决明、绿痕。

这两位也绝对是大腕级的作者。决明的处女秀《阎王门》系列,瞬间为她争取到一大批忠实读者,之后作品水平很高,质量也非常稳定,所以有一批很忠实的追随者。

绿痕的《九龙策》系列可以说是现在台湾乃至大陆原创言情中宫庭斗争小说的先驱者。她的《漱玉词阙》系列清新幽默,《九龙策》系列沉重感人,《阴阳界》系列又离奇多变,可以说是个风格极为多变的作者。

狗屋:楼雨晴、典心、董妮等

楼雨晴的风格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和席绢稍有类似,但比起席绢来,她更偏向煽情,且爱写悲剧,常把人搞得眼泪鼻涕一大把,有时明明是HAPPY ENDING了,还是要骗人一把眼泪才过瘾。她的代表作有《四季》系列。

典心曾被人说和凌玉是同一个人,但两个的作品风格差别较大,所以大多数人不予采信。然而两人早年的作品风格和行文方式中的确有很多相信之处,见仁见智吧,信则有不信则无。她的《恶魔党》系列是代表作品。

董妮严格来说最多只能算一流二线的或二流一线的。但她早年以一部《神风万能社》获得大量好评。可惜之后表现一直不尽如人意,都是属于那种好看但不是特别好看的。因为我比较喜欢她,所以特别提一下。

龙吟:有陶陶、四方宇(原是狗屋的)。

陶陶的作品以小儿女的恋情为主,笔法极致的细腻,常常觉得她写的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个人很偏好她的风格。

四方宇以写玄幻为主,比较偏爱写男主角强迫女主角在亲情和爱情之间选一者(>_<)。这个风格我不太爱,但偏偏她的幽默让人爱不释手,所以让人又爱又恨。

耕林:惜之

其实耕林的作者都上不了一流的排名,但惜之因为太写虐书(不是SM,是男主角虐待女主角,女主角极苦极苦的那种),得到一大批追随者(默,我也曾经是追随者之一,近年没时间就不看了)。她的代表作是“三世守护”系列。

新月:简璎、寄秋、湛露

先来说一下湛露。如果新月将来会出一流大牌作者,那湛露必居其中。她是最近刚刚出现的新作者,但作品本本精品,本本都在新月出书一流作品的平均水平之上。

寄秋和简璎……其实两者都是以出书量大而获得得大批读者的,寄秋的作品在中期有粗制滥造之嫌,但当获知当时她的父亲出车祸而成为植物人,她日夜操心,也不忍苛责她什么。而简璎的作品基本都属于鸡肋,不过因为写的都是小女生的爱情,所以特别适合爱幻想爱情的人人看,前阵她涉足一起第三者踏足的丑闻,最近名声不太好,这里就不多加评论了。

飞象:左晴雯

左晴雯曾经一度是几乎与席绢齐名的作者,她的“烈火青春”系列至今仍有不少追捧者。但个人不喜欢她的风格,而且近年出书少得多了。

松果屋:这个……实在想不出有谁特别出名。

匆匆写就,肯定有不少疏漏。本人是某言情论坛书评版版主,楼主如果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可以给我写信。

E:phamlily@sina

不过不保证回信……因为新浪最近收信怪怪的,老是收不到(>_<)。收到的话一定会回。

浪漫主义和自然紧密相关,因为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家和哲学家强调大自然的荣耀和美丽,以及自然世界的力量。一些浪漫主义学者认为:浪漫主义者是以一种近乎宗教的方式对待自然。形成自然与浪漫主义之间这种强烈关系的原因包括工业革命,这使许多人离开农村并住到城市,因此与自然界分开。

此外,在浪漫主义盛行的18和19世纪,大面积的欧洲和北美荒野被驯服,因此到这些地方旅行和观赏自然奇观也变得较安全。另一个使浪漫主义和自然建立联系的原因是对启蒙哲学强调科学的强烈反对,以及对文化规范的反抗。

许多浪漫主义艺术家、作家和哲学家认为自然界是健康情感和思想的来源。相比之下,新兴城市和工业化国家则经常被描绘成一种不健康情感、道德和思想的来源。亨利_大卫_梭罗等浪漫主义者认为人类的本性是生活在大自然,而不是城市。浪漫主义和自然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基于人在旷野中找到自我的这一核心概念而形成。

浪漫主义和自然之间的联系还因民间文化和习俗的理想化而加强。艺术、音乐和文学的即兴创作和自发性变得更被广泛接受。浪漫主义时期的许多作品强调人类与自然的统一性,这与许多艺术和哲学的早期学院派观点相对立。这些早期学校的观点是人类与自然分离。尽管浪漫主义将这种与自然的联系提升到近乎宗教水平,并给予道德熏陶和期望属性,早期学校的哲学思想往往将邪恶归为自然界的基本属性。

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和艺术家在作品中通常很依赖自然意象。这些艺术家和作家用自然场景和图像唤起观众的想象力。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往往提示自省和探索自我。浪漫主义者通常强调情感上的灵感来自自然界的美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834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