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的南京这里都会举办着盛大的灯会,十分的热闹和好看,那么眼看着就要到了2019年了,小编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去规划自己的出行计划,今天就为大家好好的介绍一下这个2019年的秦淮灯会的信息吧!
2019南京秦淮灯会介绍
本次秦淮灯会的中心展区为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这里在春节期间会举办着为主题的祈福游园灯会。
届时,这里的大报恩寺塔可以说是灯光璀璨,十分的美丽,加上这里装饰的灯组,让这里变得更加的梦幻和神秘,在黑夜中闪烁着美丽的光芒。
南京自来就是历史悠久,历史气息流淌在这里的每一处角落,灯会的时候,千万盏的彩灯将这里装饰的多了一些浪漫,好像是回到了那个过去的某个朝代的盛世。
每一盏灯代表着一个祝福,走在这里,我们就像是走在去往新年的祈愿中,心中也慢慢的会忘记的过去的烦忧,去有力量迎接新的一年。
秦淮两岸,灯光璀璨,万家灯火,浪漫梦幻,河水安静的流淌过百年,流光溢彩的倒映着这个城市的喧闹和人情味。
届时,岸上的人们开始着扎灯、张灯、赏灯、玩灯、闹灯等多种游灯会的活动,每一个举动都是对于新的一年的期待,期待着风调雨顺,期待着诸事顺利!
活动时间:2019年1月28日-2019年3月31日
活动票价:按各景点门票收费
夫子庙门票包括大成殿:三十元;大成殿、王谢古居联票:三十二元;老东门门票免费:秦淮河门票免费;大报恩寺八十元一人;杨柳湖门票免费
亮灯时间:
2019年1月28日(腊月二十三)晚19:30-20:00
灯会时间:
2019年1月28日至2月22日(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八)
延展时间:
2019年2月23日至3月31日
灯会展区:
明城墙风光带、白鹭洲公园、夫子庙核心区、东干长巷、门东、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十里秦淮河风光带、秦淮源头溧水片区和江宁杨柳湖片区等。
交通指南
自驾直接导航软件导航至自己将前往的位置;
1、公交
A、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景区
①乘坐14路、23路、43路、46路、63路、701路、703路等线路到长乐路站下车;
②乘坐1路、4路、7路、40路、49路等线路到夫子庙站下车,步行进入景区;
③乘坐南京老城南环城旅游巴士在瞻圆路下车前往。
B、大报恩寺遗址景区
①乘坐公交2路、16路、49路、63路、202路、701路、706路、Y2路、Y14路、Y20路等公交线路至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建初寺)站(即原雨花路站)即可到达景区;
②乘坐南京老城南环城旅游巴士在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下车前往。
C、老城南·门东
①乘坐46路、14路、706路、305路、701路等公交线路到箍桶巷站下,向南走300米进入老门东;
②乘坐23路、33路、43路、63路、81路、87路、88路、703路、301路、304路、305路等公交线路到琵琶巷站下,西行五十米至箍桶巷,向南走进入老门东;
③乘坐南京老城南环城旅游巴士在老门东牌坊下车。
2、地铁
A、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景区
①乘坐地铁1号线到三山街站,从4号口出站,沿金沙井向东,上中华路,沿瞻园路进入景区;
②乘坐地铁3号线到夫子庙站,从3号口出站,沿平江府路向南进入景区。
B、大报恩寺遗址景区
①乘坐地铁1号线至中华门站,从2号口出站,沿应天大街向东步行约四百米至雨花路即可进入景区;
②乘坐地铁3号线至雨花门站,从4号口出站,沿养虎巷、扫帚巷步行前往景区。
C、老城南·门东
乘坐地铁3号线至武定门站,从2号口出站,右拐进入马道街,行至十字路口南拐即见老门东牌坊。
好了,如果有要去南京这里看灯火的,那么就收好这份攻略吧!祝大家新年心想事成啊!
深院飘梧,高楼挂月,漫道双星践约,人间离合意难期。空对景,静占灵鹊,还想停梭,此时相晤,可把别想诉却,瑶阶独立目微吟,睹瘦影凉风吹着。
——马湘兰
明末清初在金陵秦淮河畔,楼馆画舫林立,红粉佳人如云,是烟花柳巷之地。就在歌舞升平的秦淮河畔,在美女如云的青楼妓院里,有一位这样的女子,她兰心蕙质,她仗义豁达,她喜兰爱兰在众多艳女中脱颖而去,被列为“秦淮八艳”里的奇女子,她就是马湘兰。
史记:马湘兰,生于金陵,自幼不幸沦落风尘,但她为人旷达,性望轻侠,常挥金以济少年,是秦淮八艳之一。
因兰得名‖ 擅画兰竹,有“湘兰”著称
1548年,那年她出生在湘南一官宦人家,在家排行第四,又称四娘,她秉性灵秀,能诗善画,尤擅画兰竹,有“湘兰”著称,故人称她马湘兰。
奈何那时在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她出生后正值家道衰落后来被管家转手而卖,沦落青楼。自此,开始她繁花锦簇又虚幻飘落的一生。
名满秦淮‖ 清雅脱俗秦淮河边有名声
多地飘零后,她来到了秦楼临立的秦淮。从此她也就喜欢上这里,她喜欢这里的水让她变得纤眉细目,瘦弱如柳;也皮肤白腻,娉娉婷婷。
她清雅脱俗,神态娇媚让人敬仰;她吟诗作画,音如莺啼让惹人爱慕。庭上歌舞不绝,门前宾客如织,就这样,她在佳人如云的秦淮河畔渐渐成为红人。
幽兰情深‖ 幽兰馆中植满兰
她本是大家闺秀,奈何命运多舛让她走上了青楼这条路,生活也逼迫她在这烟花柳巷里过上迎张送李的生活。即便如此,又能怎样呢,她还是愿意做那朵幽兰,兰心蕙质,吐芳于世。
她给自己在秦淮河边盖上一座小楼,里面花石清幽,曲径回廊,处处植满兰花,命名为“幽兰馆”。从此个“幽兰馆”也有着一个如幽兰一样的女子。
豪情爽义‖ 庭院寂寂孤独影
她对失意才子倾囊而助,满怀欣然的静候佳音。送张迎李、老友新客,她的生活看上去多姿多彩,热闹非凡;然而,在别人心目中,她毕竟是一个飘若浮萍的烟花女子,迎张送李的生活不过是一场谈笑风生又枯燥难耐的胜宴,再璀璨夺目的华裳,等到人影散去,亦要显露其赤裸的本质。
即便她挥金如土,无私济贫,可还是温暖不了一颗颗世俗冰冷的心,改变不了她身为烟花女子的实质。蒙昧的俗尘,根本无人能够理解她是怎样的辛酸黯然。
她内心深处其实是寂寞难言的。细雨轻寒的暮春午后,庭院寂寂,花落遍地,客人一时绝了踪影,她在“幽兰馆”里,望着远方的秦淮河,很久,很久…
最终眼前的江水终是化为她手中一首《蝶恋花》:
“阵阵残花红作雨,人在高楼,绿水斜阳暮,新燕营巢导旧垒,湘烟剪破来时路,
肠断萧郎纸上句!三月莺花,撩乱无心绪,默默此情谁共语?暗香飘向罗裙去!”
…
得遇知音‖ 如烟花般灿烂,也注定如烟花般寂寞
她豪情大方,内心也有温柔。她知道自己一一在等一个人或者一个故事。她收起额头上的寂寞,在这个“幽兰馆”里画上她爱画的兰花。
她披上兰花的清幽,只为良人能闻出她的气息。后来直到他的出现,犹如一道琴音,在她的生命里跳动不已。
他是她的劫,他是她的债。她是烟花女子,一开始,如烟花般灿烂,也注定如烟花般寂寞。
遇上他——王稚登那年,她二十四岁,在她最美丽的青春里。
他是一位落魄秀才,四岁作对,六岁善写大字,十岁能吟诗作赋,长大后满腹经纶,誉满天下却在失意的官场中犹如行尸体走肉。他高傲的心此刻正是心灰意冷,他回到江南故乡后,放浪形骸,整日里流连于酒楼花巷,流连于脂粉裙裾。
或许是上天故意的安排,让她遇到他。一片电光火石之中,他来到"幽兰馆",他看到门匾上的“幽兰”二字,仿若看到了里面大片,大片的幽兰,在里面吐露芬芳。他走了进去,他看到了她,她也看到了他,她与他跨隔空间和时间的心终于在此时相连了。而她的劫,她一生的债都在为着这一天而还。
那一天她与他言谈甚欢,颇为投缘,都叹相见太晚。从此,他成了"幽兰馆"中的常客,而她也不用常常伫立在“幽兰馆”栏杆上紧锁眉头,他们煮酒欢谈,相携赏兰,十分惬意。
王稚登喜欢她都画,喜欢她画的幽兰,他在她的幽兰中仿佛看到了他自己。他是高傲的人,却在宦海争斗中散尽了傲气,磨平了棱角。
他向湘兰求画,求她画一株幽兰,湘兰点头应允。她轻卷素袖,勾勒墨笔,一副旷世之作应运而生,那是她最拿手的一叶兰。画完后,她脸上更是露出少有的少女娇羞之色,似是想要锦上添花,她在宣纸后侧题诗一首,清秀娴熟:
“一叶幽兰一箭花,孤单谁惜在天涯?
自从写入银笺里,不怕风寒雨又斜。”
吐露芳心 若非位置高千仞,难免朱门伴晚妆
女人只有对一个男人爱到血液里,才会对男人吐露芳心。她爱上眼前这个男人,可是她的爱是自卑的,又是高傲的。她是烟花巷中的女子,她不能像他直接表达她的爱慕,她自卑自己烟花女子的身份,她高傲着自己幽兰一般的品格。最后她把自己对他的芳心化作一首诗:
绝壁悬崖喷异香,垂液空惹路人忙。
若非位置高千仞,难免朱门伴晚妆。
她希望他能读懂这首诗,读懂她的芳心已许。聪明如他,他又如何不懂她呢。
他看了她的诗,他默不说话,他又怎能说话呢。他有年近四十缺还宦海飘零,他满腹经纶却不得施展,他回想着自己十年灯下苦读的初衷,他依然奢望着那个时代读书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当然了他身上也套着那个时代的枷锁:“读书人,青楼女——一个难以冲破的封建世俗”。
她望着他,他装作不解情怀收了画。她那刻心里突然有如有一道深深的刺扎在其中,她感觉好疼,她想哭,可是不能哭。在心上人的面前她是个像幽兰一般高傲的女子,她只是在他转身后,在脸庞挂着两滴泪。
是的,他们之间注定是没有结果的,他们之间没有爱。她只是他心灵落寞时一个疗伤的港湾,他对她只是暧昧,没有爱情。
…
设宴饯别‖ 满目流光君自归,莫教春色有差池
爱情如一杯毒酒,喝一口她就中毒了,从此这种毒伴着她的一生,无药可解。
王稚登他心在朝堂,他明白这里“幽兰馆”中,不过是他人生驿站的一出落脚点,来到这里,他终也会离去。
那一年,京都传来消息,宣他北上。那一天他感觉中自己满腹才华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的人生理想终于有所施展时,他几乎激动的跳了起来。等了那么久,终于等来了,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在朝中玉带紫袍的样子。他把自己的激动讲给她听,她替他欣慰,也替他激动。空谷幽兰独自香,任凭蝶妒与蜂狂
他要登舟北上,她为他设宴鉴别。在他长袍写意的夕阳下,在他走马仕途的兰舟上,在他远去缥缈的身影中,她为他写下一首诗,《仲春道中送别》:
“酒香衣袂许追随,何事东风送客悲? 溪路飞花偏细细,津亭垂柳故依依。 征帆俱与行人远,失侣心随落日迟。
满目流光君自归,莫教春色有差迟。”
正如诗中所写,她一生都在追随这个她爱恋的男人。不过她爱恋的太苦,太苦了…
空闺独守‖ 酒是消愁物,能消几个时
他走后,她的心也跟着他走了。从此,她闭门谢客,结束了这迎张送李的生涯。她毕竟是思念他,晚上“幽兰馆”中亮起的灯火,在她眼光里化作寥寥寂寞。
思念是苦的,寂寞也是苦的。能解寂寞苦只有酒才最合适,因为醉了,就什么都不想了。那夜,她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于愁肠中却泛起千千结。
“:自君之出矣,不共举琼扈;酒是消愁物,能消几个时”
春去秋来,寒意渐浓,她在"幽兰馆"中牵挂着他的冷暖,思念着远在北方的他,最后这思念成了她笔上的墨,成了她纸上的一首诗,成了《秋闺曲》:
“芙蓉露冷月微微,小陪风清鸿雁飞。 闻道玉门千万里,秋深何处寄寒衣。”
听骊深处‖ 从此以后她在金陵,他在姑苏
“幽兰馆”中,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他,憧憬着有一天他打马而归的样子。来到他的“幽兰馆”中,告诉她我来了。
想象总是令人美好的,而远处北方的他却不快意,他的高傲,他的才华,他的棱角分明注定他不能在尔虞我诈的宦海中站稳脚步。于是,他重新收拾行囊,选择了远方的山高水长。
他从北方的官场铩羽而归,他不敢在回到那个给过他风花雪月的地方,他不敢面对她,不敢面对她对他的爱慕,从此他远走姑苏。
他走前送给了她一枚小小的印章,上面刻着“听骊深处”,也把之前他们的故事,他们的风花雪月可在了在这四个字中。
聪明亦如她,她何尝不明白这四个字的含义。她望着这方镌刻爱情的印章,情思缱绻,最终在其上书写成几句砚铭:
百谷之品,天生妙质。
伊似惠侬,长居兰室。
从此以后她在金陵,他在姑苏。
一辈子在她的空房里,独自空守一段不得开花的爱。
兰花落零‖ 入泥成香
分开二十多年的空房中,她无时无刻不在她“幽兰馆”中想念着曾经和她情谊绵绵的那个人。或许她感觉自己时间不多了,或许她赶的是个巧合。在她57岁那年正是她曾经的恋人要过70大寿。她觉得没有比祝寿这个理由更好的掩饰自己去见他。
她去了,她载着满船的歌舞伶妓驶向让她数次魂牵梦萦的姑苏。她决定,在自己如烟花未化为尘埃之前在为他跳一曲舞,在为自己曾经的王朗高歌一曲。此时两个岁月迟暮的老人,都被泪水模糊了视线。
通宵达旦,一月狂欢,只为尽情为他而舞。在她飞舞的过程中,无数的场景在她的脑海中飞起。她想起曾经两个人题诗笑谈,想起了曾经“幽兰馆”中风雪浪漫,想起曾初见他时的惊鸿一瞥。而现在,他们都老了。
寿宴毕,她黯然离去,回到了秦淮。一个月的笙歌载舞,已使她心力交瘁,而现在她如残灯将熄。不久的一个午后,她沐浴更衣,端坐在“幽兰馆”一片幽兰按你中,礼佛而寂,走完了她五十七岁的人生,结束了自己一生的痴情。
或许直到她死,她才明白,自己的爱是不过一场可笑的一厢情愿罢了。,在这三十三年的痴情中,她爱的太累,太苦,犹如飞蛾一般,在爱情的油灯里落羽成灰。
兰花开,如春带雨。兰花落,入泥成香。
她的一生,象一株空谷幽兰,吐芳于世,却又遗世独立,犹如她的诗中所写---空谷幽兰独自香,任凭蝶妒与蜂狂。
秦淮八艳指明末清初在南京秦淮河畔留下凄婉爱情故事的八位才艺名妓。 明末在秦淮一带的八个名妓,又称“金陵八艳”。秦淮八艳的事迹,最先见于余怀的《板桥杂记》分别写了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等六人。后人又加入柳如是、陈圆圆而称为八艳。
明朝末年,以色貌才气而名冠秦淮河的金陵八艳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时文人墨客慕名而来者何止百千?诸多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的命运皆与她们有着重大关系。美女爱英雄,妓女爱才子。她们的艳丽不仅令凡俗之人动心,更令许多英雄才子为之神魂颠倒,乃至历史随之改变。
明末的秦淮河一派勾栏瓦肆,歌舞升平,笙歌彻夜的景象。其中青楼林立,尽是风尘女子的世界,俨然成为明代最为繁华的歌舞地。许多青楼都收留有父母双亡,孤苦无依的童女。她们教其琴棋书画,诗词歌舞。待其长成后便成为青楼中的招牌。金陵八艳柳如是、李香君、卞玉京、郑妥娘、顾眉生、寇白门、陈圆圆、董小宛皆是由雏妓养成至秦淮河一“绝色”的。
八艳不仅个个相貌身材一流,而且诗词歌舞样样精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关心天下大事,与继东林党之后的复社文人来往密切,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当真巾帼不让须眉。她们中的李香君,卞玉京、董小宛与明末四公子中的侯方域,方以智,冒襄的风流韵事被时人传为美谈。
岂知明末四公子在当时文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成立的复社是继东林党之后又一重要的带有政治色彩的文学社团。明末四公子均是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之后,诗词文章一流。其中方以智文武双全,为大明朝作过很多贡献。他任崇祯帝翰林院检。明亡后他为光复明朝而奔走,任南明永王定王的讲官,永历帝的宰相。当清朝一统天下成定局之后,他又积极筹备反清复明活动。当时慕其名而投奔者成千上万。
八艳中的柳如是、顾眉生、寇白门后来都从良跟随明末的历史名臣。明亡后,八艳中许多人都因政治原因而遭到追捕。陈圆圆,董小宛也由此出现在当时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的生命中。
据传当时明末将领吴三桂投在闯王李自成的麾下。他控制着长城要塞,抵御清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陈圆圆被献与吴三桂受尽恩宠。两人感情笃深。后来李自成麾下另一将抢夺陈圆圆。吴三桂迷恋与她,因此大怒道:“我手握重兵竟连一女子也保护不了!”冲冠一怒为红颜,自此吴三桂起兵投清倒戈相向。农民军毕竟难敌训练有素的正规军,清军入关,如风卷残云般将其歼灭。但历史上却与其不一样,吴三桂的反叛不是因为陈圆圆这么简单,而是在抢夺陈圆圆之前,李自成的部队曾杀入吴家,并且绑架吴三桂的父亲,才致使反叛。陈圆圆只是由于男尊女卑封建礼仪而被人们硬是定性成了祸水。其实,李自成的失败完全是太孤傲,与是否抢陈圆圆,或者说他的失败是绑架了吴三桂的父亲
金陵八艳,色冠一方,她们的命运与帝王将相紧连在一起。许多历史事件的背后,帝王将相的许多令常人难以理解诡异出格的行为都可从她们的命运中找到答案。英雄爱美女,金陵八艳之艳,可谓艳之极至!
——风骨嶒峻柳如是
柳如是
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声名不亚于李香君、卞玉京和顾眉生。柳如是名隐,字如是,小字蘼芜,本名杨爱,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
她是嘉兴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由于她美艳绝代,才气过人,遂成秦淮名姬。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湖上草》《戊寅卓》《尺牍》。
柳如是曾与南明复社领袖张缚、陈子龙友好,与陈情投意合,但陈在抗清起义中不幸战败而死。柳氏择婿要求很高,许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谊阶段。最后于崇祯十四年她20余岁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领袖、文名颇著的大官僚钱谦益。钱氏娶柳后,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柳氏后生有一女。有“红学”者认为,曹雪芹设计的绛云轩是来自柳氏的绛云楼。
当崇祯帝自缢,清军占领北京后,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史称南明。柳如是支持钱谦益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不久清军南下,当兵临城下时,柳氏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氏硬托住了。于是钱便腼颜迎降了。钱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钱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由于受柳氏影响,半年后便称病辞归。后来又因案件株连,吃了两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贿赂营救出狱,并鼓励他与尚在抵抗的郑成功、张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联系。柳氏并尽全力资助,慰劳抗清义军,这些都表现出她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钱谦益降清,本应为后世所诟病,但赖有柳如是的义行,而冲淡了人们对他的反感。
郁达夫在《娱霞杂载》中录有柳如是的《春日我闻室》一诗。就文学和艺术才华,她可以称为“秦淮八艳”之首。著名学者陈寅恪读过她的诗词后,“亦有瞠目结舌”之感,对柳如是的“清词丽句”十分敬佩。清人认为她的尺牍“艳过六朝,情深班蔡”。柳氏还精通音律,长袖善舞,书画也负名气,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
1664年钱氏去世后,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氏为了保护钱家产业,竟用缕帛结项自尽。恶棍们虽被吓走,一代才女却这样结束了一生。柳氏死后葬于虞山佛水山庄。
——倾国名姬陈圆圆
陈圆圆本为昆山歌妓,曾寓居过秦淮,由于她色艺超群,更与重大历史事件相系,所以清
陈圆圆
人便将她列入了“秦淮八艳”之中。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艳,能歌善舞,色艺冠时。
崇祯末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威震朝廷,崇祯帝日夜不安。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给帝寻求绝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忧虑之心,遂遣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觅艳。田畹寻得陈圆圆后,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为己有。不久李自成的队伍逼近京师,崇祯帝急召吴三桂镇山海关。田畹对农民起义军整日忧心惶惶,便设盛筵为吴三桂饯行,圆圆率歌队进厅堂表演。吴三桂见圆圆后,神驰心荡,高兴得搂着圆圆陪酒。酒过三巡警报突起,田畹恐惶地上前对吴曰:“寇至,将若何?”吴三桂说:“能以圆圆见赠,吾首先保护君家无恙。”未等田畹回答,吴三桂即带圆圆拜辞。吴三桂在其督理御营的父亲劝说下,将圆圆留在京城府中,以防同行招惹是非让皇帝知道。
李自成打进北京后,吴三桂的父亲投降了起义军,陈圆圆被李之部下所掠。当吴三桂答应投降李自成时,闻圆圆已被李之部将所占,冲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遂投降了清军与农民军开战。这就是吴梅村在《圆圆曲》中所曰:“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李自成战败后,将吴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杀死,然后弃京出走。吴三桂抱着杀父夺妻之仇,昼夜追杀农民军到山西。此时吴的部将在京城搜寻到陈圆圆,飞骑传送,自引吴三桂带着陈圆圆由秦入蜀,然后独占云南。吴氏进爵云南王后,欲将圆圆立为正妃,圆圆托故辞退,吴三桂别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对吴的爱姬多加陷害冤杀,圆圆遂独居别院。圆圆失宠后对吴渐渐离心,吴曾阴谋杀她,圆圆得悉后,遂乞削发为尼,从此在五华山华国寺长斋绣佛。
后来吴三桂在云南宣布独立,康熙帝出兵云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吴三桂死后,陈圆圆亦自沉于寺外莲花池,死后葬于池侧。直至清末,寺中还藏有陈圆圆小影二帧,池畔留有石刻诗。
——艳艳风尘董小宛
董小宛是明末有名的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名白,一字青莲,别号青莲女史,她的名与
董小宛
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聪明灵秀,神姿艳发,窈窕婵娟,为秦淮旧院女子中的一流人物。她的姿色曾引起一群名公巨卿、豪绅商贾的明争暗斗。但这个流落风尘的女子鄙视权贵,巧与周旋,勇于斗争。而明末四才子之一冒辟疆富于才气、风流倜傥,董小宛对之一见倾心。冒辟疆容貌俊美,风度潇洒,人称“美少年”,是复社中一位才子。
小宛入冒氏之门后,与冒家上下相处得非常和谐。马恭人(辟疆母)和苏元芳(辟疆妻)特别喜欢小宛,而小宛也很恭敬顺从,服侍她们比婢女还要用心。闲暇时,小宛与辟疆常坐在画苑书房中,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小宛初进冒家,仿钟繇帖,学曹娥碑,每天写几千字,既不错字,也不漏字。
小宛还曾代替辟疆给亲戚朋友书写小楷扇面。从前在苏州的时候,小宛曾经学过一段时间绘画,能够画小丛寒树,笔墨楚楚动人。她15岁时画的《彩蝶图》现收藏在无锡市博物馆,上有小宛题词,并有二方图章印记,还有近人评价很高的题诗。小宛的画传世绝少,该图是一幅难得见到的佳作。到如皋后,她保持着对绘画的特殊爱好,时时展玩新得长卷小轴或家中旧藏。
小宛最令人折服的,是把琐碎的日常生活过得浪漫美丽,饶有情致。小宛天性淡泊,不嗜好肥美甘甜的食物。用一小壶茶煮米饭,再佐以一两碟水菜香豉,就是她的一餐。辟疆饭量喜欢吃甜食、海味和腊制熏制的食品。小宛深知辟疆的口味,她为辟疆制作的美食鲜洁可口,花样繁多。如酿饴为露,酒后用白瓷杯盛出几十种花露,不要说用口品尝,单那五色浮动,奇香四溢,就足以消渴解酲。在喝茶方面,小宛和辟疆有共同的嗜好。他们常常是一人一壶,在花前月下默默相对,细细品尝茶的色香性情。
小宛经常研究食谱,看到哪里有奇异的风味,就去访求它的制作方法,用自己的慧心巧手做出来。现在人们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董小宛的发明,因此,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这个菜名虽然有些唐突美人,但和“东坡肉”倒是相映成趣。另外,小宛还善于制作糖点,她在秦淮时曾用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为原料制成酥糖,切成长五分、宽三分、厚一分的方块,这种酥糖外黄内酥,甜而不腻,人们称为“董糖”,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也叫寸金董糖)、卷酥董糖(也叫芝麻酥糖)和如皋水明楼牌董糖都是名扬海内的土特产。有人把董小宛和伊尹、易牙、太和公、膳祖、梵正、刘娘子、宋五嫂、萧美人、王小余列为我国古代十大名厨,恐不为过。
月色如水,最为小宛所倾心。夏夜纳凉,小宛喜欢背诵唐人咏月及流萤、纨扇诗。为领略月色之美,她常随着月亮的升沉移动几榻。半夜回到室内,她仍要推开窗户,让月光徘徊于枕簟之间。月亮西去,她又卷起帘栊,倚窗而望,恋恋不舍,还常常反复回环地念诵李贺的诗句“月漉漉,波烟玉”。“我和你一年四季当中,都爱领略这皎洁月色,仙路禅关也就在静中打通。”小宛就是这样在自然平实的日常生活中领略精微雅致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脱和清澄的诗意人生。
辟疆说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同生活的九年中享尽。这清福也包括静坐香阁,细品名香。辟疆最欣赏“横隔沉”,这是一种内质坚致而纹理呈横向的沉香。小宛最珍爱东莞人视为绝品的“女儿香”,他们还蓄有不少“蓬莱香”。辟疆曾从江南觅得一种味如芳兰的“生黄香”,他拿了一两块给广东朋友黎遂球鉴赏,黎遂球叹为观止。小宛还用从内府获得的西洋香方子制作过百枚香丸。他们讲究品香时的情调。寒夜小室,玉帏四垂,点燃两三枝红烛,在几只宣德炉内燃沉香,静参鼻观,就好像进入了蕊珠众香深处。
——侠肝义胆李香君
又名李香,南京人,为秣陵教坊名妓,秦淮八艳之一。在明末那个非常堕落的年代,大部分的朝廷大臣麻木得已感觉不到他们所面对的局势,正
李香君
日益变得内忧外患。而南京秦淮河畔,那一座座香浓衣翠的绣楼里,却生活着一群对明朝的前途甚感忧心的红尘女子。
位于钞库街中段的媚香楼,就是这些绣楼中的一座。它的主人歌妓李香君,是一个家喻户晓式的人物。其实,在当时的秦淮八艳中,李香君的名气并没有柳如是或陈圆圆那么大。而现在漫步秦淮旧巷,能找到的绣楼也只剩下这一座了。这是一座两层高的绣楼,楼梯狭窄,行走的脚步声,透过楼板清晰地向上传去。崇祯十二年的秋天,年仅21岁,但已名闻四方的复社四公子之一侯方域,刚从河南商丘来到南京,便抛开即将开始的乡试,直接走上了这架暗红色的楼梯。
那一年,李香君正当十六岁花季妙龄,“温柔纤小,才陪玳瑁之筵,宛转娇羞,未入芙蓉之帐。”她坐在绣帘挂落的花格窗前,遥望着秦淮河,她在等待她梦中的爱情。当侯方域蓦然出现在她的面前时,她一定感觉到了她所期待的姻缘已经来临。这本应是一段才子佳人式的风花雪月,只是可惜选错了时代背景。随着满清铁蹄的入关,明朝大厦快速地坍塌。朱氏亲王仓皇南渡,在一片乌烟瘴气中,在南京匆匆地成立了南明政权。
复社的死对头阮大铖,抓住了这个机会,从金陵的深巷中走了出来。他投靠南明佞臣马士英,出现在政治舞台的前台。阮大铖本是一个被清流阶层所唾弃的人物,但他还是想改头换面。于是,他企图用金钱收买侯方域,来达到他个人的政治目的。这一伎俩,很快就被才识过人的李香君识破。她坚决拒绝了阮大铖的金钱诱惑,并要求侯方域立即与之断绝关系,划清界限。恼羞成怒的阮大铖,用卑鄙的手段进行报复。侯方域无奈,挥泪离开了南京,这段短暂的爱情也仓促地画上了一个伤感的句号。
不管侯方域后来的表现如何,应该说,李香君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是无可非议的。事后,她还是在这座绣楼上,对友人深深地感叹道:“田公岂异于阮公乎?吾向之赞侯公子者谓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对爱情的追求如此坚贞,且是发生在一个秦淮歌妓的身上,实属难得。
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南京失陷,南明成了一团历史中的泡影。对于李香君来说,她所生存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她所追求的爱情最终也因侯方域的北返而破灭。这个在书本上被标榜为有报国之志的名士,曾经的官宦子弟侯方域,在政治气节上,并没有坚守多久,他于顺治八年被迫参加了由清朝组织的科举考试,结果又一次以失败而告终。在爱情生活上,他也没有像《桃花扇》中所写,在栖霞山与李香君重逢。再翻读侯方域的人生历程,他应该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顺治十二年(1655年)的暮春,满树的桃花已经凋谢,落红遍地。李香君悄悄地合上了那把题有侯方域诗句的扇子,凄切地收拾好行装,与过去诀别。她独自来到栖霞山下,在一座寂静的道观里,出家为道士。史书言,李香君后不知所终。
——侠骨芳心顾眉生
明末清初鼎鼎大名的“秦淮八艳”中,顾横波是地位最显赫的一位,她曾堂皇受诰封为
顾横波
“一品夫人”,柳如是陈圆圆亦有不及;同时,她也是最受争议的一位----据说先有一位与她私订终身的才子由于她的背盟殉情而死,后来她那仕于明朝晚节不保的丈夫龚鼎孳每谓人曰“我愿欲死,奈小妾不肯何”,俨然一个红颜祸水,不是害人性命就是毁人名节,与多数人印象中“秦淮八艳”的侠骨柔肠,深明大义迥然有异。著名史家孟森先生尝作《横波夫人考》一文,对龚顾之人品大大不以为然,认为夫妇二人皆是势利无耻之徒,利欲熏心之辈。曾被誉为“礼贤爱士,侠内峻嶒”的横波夫人,真就如此不堪吗?
顾横波,生于1619年,本名顾媚,字眉生,又名顾眉,号横波,又号智珠、善才君,亦号梅生,人称“横波夫人”,婚后改名徐善持,上元(今南京)人。据《板桥杂记》记载,顾横波“庄妍靓雅,风度超群。鬓发如云,桃花满面;弓弯纤小,腰支轻亚”,她通晓文史,工于诗画,所绘山水天然秀绝,尤其善画兰花,十七岁时所绘《兰花图》扇面今藏于故宫博物院中,十八岁与李香君、王月等人一同参加扬州名士郑元勋在南京结社的“兰社”,时人以其画风追步马守真(即出生较早的马湘兰,也是秦淮八艳之一,明代知名女画家,尤善画兰),而姿容胜之,推为南曲(泛指卖艺不卖身的江南名妓)第一。又精音律,尝反串小生与董小宛合演《西楼记》《教子》。
顾横波居于眉楼,“绮窗绣,牙签玉轴,堆列几案;瑶琴锦瑟,陈设左右,香烟缭绕,檐马丁当”,时人戏称“迷楼”----有人谓“迷楼”系指顾横波风流迷人,访者无不神魂颠倒,实属望文生义。“迷楼”本系隋炀帝时建于扬州的别院,因该处“曲折幽深,阁楼错落,轩帘掩映,互相连属,如仙人游”, 故名“迷楼”。以“迷楼”戏称“眉楼”,始作俑者的余怀系江南才士,当时又正对横波一往情深,所言当为褒意,指“眉楼”建筑巧夺天工,布置匠心独具,观之仿同仙境。此誉一出,即不胫而走,广为延用。顾横波个性豪爽不羁,有男儿风,在秦淮八艳中与柳如是较像,时人尝以曰“眉兄”呼之,颇似柳如是之自称为“弟”。但较之柳,又多几分任性嫉俗。
相传当时的理学家黄道周(后抗清殉节于江西)尝以“目中有妓,心中无妓”自诩,东林诸生乃趁其酒醉时请横波去衣共榻,试试他是否真有柳下惠的本事。这个传闻未必尽实,却反映出时人眼中顾横波不以世俗礼教为意的作风。她的这种我行我素,毫不在乎世人眼光的作风,恐怕是她后来能与江左才子龚鼎孳缘定三生比翼齐飞的重要原因,然而她的备受争议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个性招来的恶果。顾横波才貌双绝,有“南曲第一”之称,自然广受风流名士们的青睐,以致眉楼门庭若市,几乎宴无虚日,常得眉楼邀宴者谓“眉楼客”,俨然成为一种风雅的标志,而江南诸多文宴,亦每以顾眉生缺席为憾。
编辑本段长斋绣佛 ——长斋绣佛卞玉京
卞玉京名赛,又名赛赛,因后来自号“玉京道人”,习称玉京。她出身于秦淮官宦之家,
卞玉京
姐妹二人,因父早亡,二人沦落为歌妓,卞赛诗琴书画无所不能,尤擅小楷,还通文史。她的绘画艺技娴熟,落笔如行云,“一落笔尽十余纸”喜画风枝袅娜,尤善画兰。18岁时游吴门,居虎丘,往来于秦淮与苏州之间,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秦淮著名歌妓。卞赛一般见客不善酬对,但如遇佳人知音,则谈吐如云,令人倾倒。
卞赛曾与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吴梅村有过一段姻缘。崇祯十四年春,吴梅村在南京水西门外的胜楚楼上饯送胞兄吴志衍赴任成都知府,在这里他遇见了前来为吴志衍送行的卞赛姐妹,看到卞赛那高贵脱俗而又含有几分忧郁的气质,不由想到江南盛传的两句诗:“酒垆寻卞赛,花底出陈圆”。席间吴又对卞赛的文才进行了探试,令吴不由倾倒,以后二人交往频繁,感情渐深。后来吴在长干里寓所得到卞的一书简,知道卞想嫁给他,心里很矛盾。因吴听到一消息,崇祯帝的宠妃田氏的哥哥田畹最近来金陵选妃,已看中陈圆圆与卞赛等。吴在权势赫赫的国舅前胆怯了,只在卞赛的寓所吹了几首曲子便凄然离去。
二年后,卞赛嫁给了一诸侯,因不得意,遂将侍女柔柔进奉之,自己乞身下发,在苏州出家当了女道士,依附于70余岁的名医郑保御,郑筑别宫资之。卞赛长斋绣佛,持课诵戒律甚严,为报郑氏之恩,用三年时间为郑氏刺舌血书《法华经》。
此时吴梅村当了清朝的官,心情颓伤。顺治七年的一天,卞赛在钱谦益家里看到了吴的《琴河感旧》四首诗,方知吴对她的思念。数月后二人在太仓终于相见,卞赛为吴氏操琴,吴感怀不已,写了《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赠之,诗中道出了卞在这十年中的情景,点出了清军下江南、玉京“弦索冷无声”,一派凄凉状况。卞赛后来隐居无锡惠山,十余年后病逝,葬于惠山柢陀庵锦树林。
吴梅村为什么如此不解风情,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说是田国丈为了巴结崇祯,下江南搜罗美人……
吴梅村,让卞玉京等了一生都未等到那句承诺的话,失望肯定是有的,也未必就沉入了离别的痛苦深渊。
编辑本段红泪沾衣 ——风流女侠寇白门
寇白门又名寇湄,南京人,是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之一,其寇家是著名的世娼之家,她是寇家历代名妓中佼佼者,余怀称她“风姿绰约,容貌冶艳”。“今日秦淮总相值”,是钱谦益对寇白门的才与貌的赞誉。寇白门的一生,充满了许多传奇色彩。《板桥杂记》曰:白门娟娟静美;跌
寇白门
宕风流,能度曲,善画兰,相知拈韵,能吟诗,然滑易不能竟学。正由于白门为人单纯不圆滑,而决定了她在婚恋上的悲剧。
崇祯十五年暮春,声势显赫的功臣保国公朱国弼,在差役的护拥下来到了钞库街寇家,几次交往后,白门对他留下了良好印象,斯文有礼,温柔亲切,所以在朱氏提出婚娶时便一口同意。是年秋夜,17岁的寇白门浓妆重彩地登上了花轿。明代金陵的乐籍女子,脱籍从良或婚娶都必须在夜间进行,这是当时的风俗。朱国弼为了显示威风和隆重,特派5000名手执红灯的士兵从武定桥开始,沿途肃立到内桥朱府,盛况空前,成为明代南京最大的一次迎亲场面。
朱国弼实际上是一个圆滑狡黠的官僚,他迎娶寇白门是一时的需要,数月后他那儇薄寡情便渐暴露,遂将寇氏丢一边,依旧走马于章台柳巷之间。1645年清军南下。朱国弼投降了清朝,不久入京师,又被清廷软禁。朱氏欲将连寇白门在内的歌姬婢女一起卖掉,白门对朱云:“若卖妾所得不过数百金……若使妾南归,一月之间当得万金以报公。”朱思忖后遂答允,寇白门短衣匹马带着婢女斗儿归返金陵。寇氏在旧院姊妹帮助下筹集了20000两银子将朱国弼赎释。这时朱氏想重圆好梦,但被寇氏拒绝,她说:“当年你用银子赎我脱籍,如今我也用银子将你赎回”当可了结。
寇氏归金陵后,人称之女侠,她“筑园亭,结宾客,日与文人骚客相往还,酒酣耳热,或歌或哭,亦自叹美人之迟幕,嗟红豆之飘零”。后又从扬州某孝廉,不得意复还金陵,最后流落乐籍病死。当时文坛祭酒的东林领袖钱谦益作《寇白门》诗追悼曰:“寇家姊妹总芳菲,十八年来花信迷,今日秦淮恐相值,防他红泪一沾衣。丛残红粉念君恩,女侠谁知寇白门?黄土盖棺心未死,香丸一缕是芳魂。”
编辑本段清雅幽兰 ——灵秀多才马湘兰
马湘兰(1548——1604)可以称为明代的女诗人、女画家。据《秦淮广记》载,她
马湘兰
名守真,字湘兰,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称“四娘”。她秉性灵秀,能诗善画,尤擅画兰竹,故有“湘兰”著称。她相貌虽不出众,“姿首如常人”,但“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
马氏在绘画上造诣很高,当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接连三次为《马湘兰画兰长卷》题诗,共7句,记载在曹寅的《栋亭集》里。《历代画史汇传》中评价她的画技是“兰仿子固,竹法仲姬,俱能袭其韵”。在北京故宫的书画精品中也间杂着马氏的兰花册页,发着独异的光彩,她的绘画在国外一直被视为珍品。在文学上马氏亦颇具才华,曾撰有《湘兰子集》诗二卷和《三生传》剧本。马氏多才多艺,还通音律,擅歌舞,并能自编自导戏剧。在教坊中她所教的戏班,能演出“西厢记全本”,随其学技者,备得真传。
马氏生长于南京,自幼不幸沦落风尘,但她为人旷达,性望轻侠,常挥金以济少年。她的居处为秦淮胜处,慕名求访者甚多,与江南才子王稚登交谊甚笃,她给王稚登的书信收藏在《历代名媛书简》中。在王稚登70大寿时,马氏集资买船载歌妓数十人,前往苏州置酒祝寿,“宴饮累月,歌舞达旦”,归后一病不起,最后强撑沐浴以礼佛端坐而逝,年57岁。马氏死后葬在其宅第,今白鹭洲公园的碧峰寺附近。 在日本东京博物馆中,收藏着一幅中国明代的“墨兰图”,此画并非出自名家大师之手,而是明神宗时期的秦淮名妓马湘兰所作,却被日本人视为珍品。
导读: 秦淮 ,即金陵秦淮河畔的 。而秦淮河曾是明末清初名满天下的「红灯区」,美女如云,佳丽三千,人人千般旖旎,个个万种风情。其中 有名是八位绝色女子,她们无不天生丽质、才艺出众,又堪称立身高洁、领导风尚的典范,世人便送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秦淮八艳。然而,随着时光的推移,这八位姑娘如今早已风流云散,化作「美丽的走影」,融进历史的一片绚烂的霞光之中。> 古往今来, 女从良, 难得到天遂人愿的归宿,「秦淮八艳」也没逃脱这个不幸的历史规律。当然,也曾经有不少误入风尘的女子极力摆脱这个历史规律的束缚,但可惜得是,「彩云易散,霁月难逢」,过不了几天,就算到了尽头,不是重新「回锅」,就是含愤自杀。 有名的莫过于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了。秦淮 之一的董小宛算是其中的幸运儿,从良之后,跟了一位有情有义的好男人,两口子恩恩爱爱,卿卿我我,整整地过了九年的幸福生活。> 董小宛,名白,字小宛,号青莲,金陵人士。她很小就下海做了秦淮歌 ,而且持有「南京教坊司乐籍」。当时持有这个证件的人就是「公务员」,董小宛端的就是类似现代所说的「铁饭碗」。董小宛的名与号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聪明灵秀、神姿艳发、窈窕婵娟,为秦淮旧院第一流人物,又称「针神曲圣」,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厨,曾「自西湖远游于黄山白岳之间」。清初著名文人吴梅村题董白小像诗,对她游历黄山作了描述:「钿毂春浇斗画裙,卷帘都道不如君。白门移得丝丝柳,黄海归来步步云。」性好清静,每到幽林远壑,就眷恋不舍,因厌弃喧闹奢靡,独居苏州半塘达六年之久。> 「病眼看花愁思深,幽窗独坐抚瑶琴。黄鹂亦似知人意,柳外时时弄好音。」从这首董小宛首题为《绿窗偶成》的小诗可以看出,董小宛不仅是色艺双全的美女,而且是个好动不好静的才女。因此,她不愿意安坐青楼招商引客,而是时常陪着客人外出游玩。其时,董小宛醉心于山水之间。在旖旎风光的衬托下,她也容易涌动柔情,而真心真意地给人以娇媚之笑。因此,她三番五次地受人之邀,游太湖、登黄山、泛舟西湖,一去就是十天半月。就在董小宛离开秦淮河不久,却有一公子慕名到秦淮河去寻访她,那位公子就是江南才子冒辟疆。冒辟疆,名襄,江左如皋人士。文采风流,盛于一时。但他也沾染了一般豪门子弟的浪漫风习。一方面,他年少气盛,顾盼自雄,主持清议,矫激抗俗,喜谈经世大务,怀抱报国壮志;另一方面,又留恋青溪白石之胜,名姬骏马之游,过著招蜂惹蝶的公子哥儿的生活。冒辟疆最早从方以智那里听说秦淮佳丽之中有位才色双绝的董小宛。吴应箕、侯方域也都向辟疆啧啧称道小宛。而董小宛也时时在名流宴集间,听人说起冒辟疆,知道复社中有这样一位负气节而又风流自喜的高名才子。> 崇祯十二年乡试落第,冒辟疆听说小宛住在半塘,但多次访寻,都是失之交臂。终于在三年后的春天,冒辟疆在到南京乡试归来途中,见到了卧在病榻上的董小宛。于是,便他们二人开始了才子佳人的浪漫交往。但是在与冒辟疆的爱恋嫁娶中,董小宛处处主动,焕发出向往自由、寻觅真情的个性光彩;而冒辟疆事事举步踌躇,显露出一个大家公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弱点。不久乡试揭榜,冒辟疆再次落第。这时他已过而立之年,既然仕途难成,便索性打定主意归乡隐居。董小宛对他的决定由衷地赞同,她早就向往那种布衣素食、朝夕相依的平淡生活。什么夫贵妻荣,在她看来都不过是过眼云烟。在当时「江南三大家」之一的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帮助下,董小宛走上赎身从良之路,成为了冒辟疆的小妾。这时已是崇侦十五年隆冬季节,冒辟疆与董小宛顶风冒雪赶往如皋。一路上,他们不愿意放弃观光赏景的好机会,走走停停,寻幽访胜,直到第二年初春才到达如皋的冒家。> 冒家十分通情达理,顺利地接受了董小宛这位青楼出身的侍妾。因为他们相信冒辟疆的眼光。这时冒辟疆的父亲已从襄阳辞官归家,一家人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冒辟疆的原配妻子秦氏体弱多病,董小宛便毫无怨言地承担起理家主事的担子来,恭敬柔顺地侍奉公婆及大妇,悉心照料秦氏所生二男一女。此时的董小宛虽说是偏房小妾,但也算终身有了依靠。她笼络丈夫的手段几乎来自天性,尤其要驾驭冒辟疆这样的 ,就难上加难。作为小妾,可施展的余地并不大,但董小宛自由看家本领,那就是一手绝佳的烹调手艺。吃好喝好,自然能勾住男人的嘴,管住男人的胃,揽住男人的心。> 俗话说,女人会作饭,就能拴住了男人的心。董小宛天生就是「美厨名师」的材料。据说,她「口轻」,不待见肥美甘甜的吃食。便用一小壶芥茶温淘米饭,随后,就著两小碟水菜香豉细嚼慢咽。偏偏冒辟疆「口重」,最喜欢甜食、海味和腊肉熏肠。怎么办乖巧伶俐的董小宛立刻换口味,挖空心思替丈夫缓解口腹之欲。她还精心制作花露,采撷新鲜花蕊,将花汁渗融到香露中。这样制出的花露入口喷鼻,世上少有。酒后,用白瓷杯盛出几十种花露,聊以消渴。另外,她亲手腌制咸菜,黄者如金,绿者如翠。她做的火肉有松柏之味,风鱼有麂鹿之味,醉蛤如桃花,松虾如龙须,油鲳如鲟鱼,烘兔酥鸡如饼饵……可谓花样百出,不一而足。> 董小宛还醉心于研究食谱,就像清初著名文人袁子才一样,把解谗的经验编纂成一部香满天下的《随园食单》。董小宛可是有心人,既总结理论,也玩真格的,听说哪儿有新鲜风味,必定跑去讨教。现在人们常吃的「虎皮肉」,又叫「走油肉」,就是她的手艺,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董小宛还是制作糖点的高手。早在秦淮河畔之时,她就曾用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为原料制成酥糖,切成长五分、宽三分、厚一分的方块。这种甜点,外黄内酥,甜而不腻,人们称为「董糖」,如今,扬州的名点灌香董糖、卷酥董糖以及如皋水明楼牌「董糖」,都是款待四海宾朋的土特产。> 董小宛最爱晚菊。有个朋友送给冒辟疆几盆名为「剪桃红」的菊花,花繁而厚,叶碧如染,浓条婀娜。小宛见到「剪桃红」,非常喜爱,特意将花放在床边。每天晚上,高烧绿烛,用白色屏风围起三面,放一张小椅子在花间,调整好菊花,让菊影具有参横妙丽之态,然后身入花间,使人在菊中,菊与人都在影中,此情此景,淡秀如画。在董小宛的生命最后时刻,她还叫冒辟疆把「剪桃红」搬到床前给她看枝叶是否茂盛,可有虫害。董小宛和冒辟疆都喜欢静坐闻香。小宛最珍爱东莞人视为绝品的「女儿香」。她「隔纱燃香」,讲究品香时的风味与情调。这很像当下的「小资」,喝一碗豆花,也要铺开餐巾,播放烂漫的古典音乐。他们两口子就这么牛气,往清幽的屋子里一坐,纱帏低垂,门户半掩,在明月清风中,静享丝丝缕缕,沁人心脾的沉香。有这样的幸福生活,董小宛自然是心满意足。> 不想正当他们沉浸在幸福生活之中的时候,冒辟疆突然病了两次。一次是胃病下血,水米不进,董小宛在酷暑中熬药煎汤,紧伴枕边照料了六十个昼夜;第二次是背上生疽,疼痛难忍,不能仰卧,小宛就夜夜抱着丈夫,让他靠在自己身上安寝,自己则坐着睡了整整一百天。冒辟疆说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处的九年中享尽。> 艰难的生活中,饮食已是难饱,董小宛的身体又十分虚弱,加上照顾辟疆连续几场大病,使得她身体顷刻间垮了下来,连续二十多天喝不进一口水。由于体质已极度亏虚,冒家多方请来名医诊治,终难凑效。顺治八年,即公元1651年正月初二,在冒辟疆通彻心扉的哀哭声中,董小宛不幸仙逝,年仅二是八岁。临终之时,她手中紧握著冒辟疆镌有「比翼」、「连理」四字的那对金钏。冒家上下恍惚伤痛,葬之于如皋影梅庵,历代文人多有凭吊。>
1描写、赞美秦淮花灯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牶“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牶“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牶“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万家灯火
灯火灿烂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美轮美奂
鬼斧神工
五光十色
金碧辉煌
五彩缤纷
五谷丰登
风调雨顺
虎跃龙腾
万家灯火
明代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2夫子庙的花灯描写南京白局、绒花、南京剪纸、秦淮花灯……这些都是南京特有的民间文化。唯有秦淮河的花灯,已经渗入了南京人的生活。目前,秦淮灯会正在南京夫子庙广场开展,20多种300多万盏花灯让老百姓看得眼花缭乱。
繁盛:万千家灯火楼台
“万盏花灯映秦淮,火树银花不夜天”。在南京,每年从大年廿九开始,秦淮花灯就跟年货一样,被市民买回家,挂在家里图个喜气;不买花灯的,也一定会赶去夫子庙的大型灯会,感受热热闹闹观花灯的喜庆氛围。
目前,秦淮灯会正在南京夫子庙广场开展。据介绍,今年花灯的主题为“秦淮花灯闹春乐”,“主打”花灯就是一个高达45米的《秦淮娃娃闹春乐》组灯。记者看到,该组灯以夫子庙广场的天下文枢牌坊为背景,牌坊下挂了几个手工扎的荷花灯;8个喜气洋洋,梳着小发髻的娃娃每人手中各拎一不同类型的手工花灯。这组灯除了春节期间在南京展出外,还被送到了沈阳参加那里的新春灯会展。另外,《金鸡送福》、《金鸡报晓》灯组,《金陵大报恩寺》灯组,《郑和下西洋》灯组等花灯也都精彩纷呈……
3秦淮灯会的介绍秦淮灯会又称“金陵灯会”,是历史上流传于南京地区的民俗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行,是中国最著名的灯会活动和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天下第一灯会”和“秦淮灯彩甲天下”的美誉,是中国唯一一个集灯展、灯会和灯市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灯会。1秦淮灯会的历史悠久,早在南朝时期,国都建康(南京)就出现了举办传统元宵灯会的习俗,其盛况为全国之冠,是中国最早的灯会。明初之后,秦淮河悬挂花灯的画舫(俗称“灯船”)也随之蜚声天下。历史上的秦淮灯会主要分布在南京秦淮河流域,20世纪以后主要集中在夫子庙地区,如今已扩展到“十里秦淮”东侧五里地段,核心区域包括夫子庙、瞻园、白鹭洲公园、吴敬梓故居、江南贡院、中华门、老门东、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及中华路、平江府路、瞻园路、琶琵路一带。秦淮灯会通过扎灯、张灯、赏灯、玩灯、闹灯等诸种形式营造出“万星烂天衢,广庭翻人潮”的美好意境,寄托民众的良好愿望与生活追求。与此相辉映的其他民间文化艺术门类如南京剪纸、空竹、绳结、雕刻、皮影、兽舞、秧歌、踩高跷等也随之得到迅速发展,进而对中国其他地区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2秦淮灯会无论是历史意义、人文价值、经济价值还是社会影响都非常大,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是历代南京民众延续和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空间,长久以来,它已成为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本土和外来的文化艺术贯穿于灯会中,构成其艺术内涵。
4夫子庙的花灯描写南京白局、绒花、南京剪纸、秦淮花灯……这些都是南京特有的民间文化。
唯有秦淮河的花灯,已经渗入了南京人的生活。目前,秦淮灯会正在南京夫子庙广场开展,20多种300多万盏花灯让老百姓看得眼花缭乱。
繁盛:万千家灯火楼台 “万盏花灯映秦淮,火树银花不夜天”。在南京,每年从大年廿九开始,秦淮花灯就跟年货一样,被市民买回家,挂在家里图个喜气;不买花灯的,也一定会赶去夫子庙的大型灯会,感受热热闹闹观花灯的喜庆氛围。
目前,秦淮灯会正在南京夫子庙广场开展。据介绍,今年花灯的主题为“秦淮花灯闹春乐”,“主打”花灯就是一个高达45米的《秦淮娃娃闹春乐》组灯。
记者看到,该组灯以夫子庙广场的天下文枢牌坊为背景,牌坊下挂了几个手工扎的荷花灯;8个喜气洋洋,梳着小发髻的娃娃每人手中各拎一不同类型的手工花灯。这组灯除了春节期间在南京展出外,还被送到了沈阳参加那里的新春灯会展。
另外,《金鸡送福》、《金鸡报晓》灯组,《金陵大报恩寺》灯组,《郑和下西洋》灯组等花灯也都精彩纷呈……。
5描写、赞美秦淮花灯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
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
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牶“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
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牶“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
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
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牶“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
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
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
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
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
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
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
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
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
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万家灯火灯火灿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美轮美奂鬼斧神工五光十色金碧辉煌五彩缤纷五谷丰登风调雨顺虎跃龙腾万家灯火 明代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
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
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6夫子庙灯会的介绍夫子庙灯会,又称秦淮灯会或金陵灯会,是流传于南京地区的民间传统习俗活动,主要在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行。
现指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南京夫子庙举办的大型灯彩展览会,至今为止已经举办了20届,是中国最著名的灯会活动之一。元宵节是金陵灯会的观灯最高潮。
秦淮灯会源远流长,早在南朝时期就有元宵灯会,其盛况堪称全国之冠,享有“秦淮灯彩甲天下”的美誉。明初以来,著名的秦淮河“灯船”也随之蜚声天下。
灯会期间游人如海,万灯齐明,一派热闹景象。历史上的秦淮灯会主要分布在南京秦淮河流域,20世纪以后它主要集中在夫子庙地区,目前已经扩展到“十里秦淮”东侧五里地段,核心区域包括夫子庙、瞻园、白鹭洲公园、吴敬梓故居陈列馆、江南贡院陈列馆、中华门瓮城展览馆及中华路、平江府路、瞻园路、琶琵路一带。
7描写“秦淮河”的句子有哪些1 有雨,就有了秦淮河荡漾的绿。
翻新的油纸伞,做旧的旗袍,那些如花美眷,到底去了晚晴楼,还是桃叶渡?过往的君子,是在文德桥下马,还是在白鹭洲沽酒?2 岁月被抽空一截,雨水就来填满一截,让光阴的波纹,不增不减。朱雀桥边,唐代的青苔连着野草花,对面众多的人里,一定有那个刘禹锡,翘首等待那些早就消失的燕子,就像我在乌衣巷口,等一场诗题里的艳遇。
3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灯影轻薄洒、淡月映秦淮”。在我的记忆中,南京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既不是总统府,也不是夫子庙,而是秦淮河。
秦淮八艳、乌衣巷、朱雀桥、王谢故居、秦淮酒家、画舫,都让我记忆犹新。4 朱自清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写道:“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
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他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无数次的萦绕在河月的梦里,久久回荡…… 5 梦里几度,在秦淮河畔,这个上演了一幕幕才子佳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的地方,我留恋徜徉。
泪光几许,追寻着桨声灯影,融合着秦淮烟雨,在我渐渐凝重的眼眸中放映出古往今来多少悲欢离合的人间往事。6 十里秦淮,六朝金粉,这一条流淌了几千年的蔷薇色的河流,终于再现在我的面前。
虽然不愿意回来,不愿意揭起那道伤,但我还是一步一步地走进,走进心海翻腾的世界。重回这里,已看不见我走时的那一条路,代替的是这里一座座小楼和新街商铺。
7 蓦然,我从水与光的谐舞中,意会到了已经作古千百年的英雄豪杰,他们建功立业的豪气并没有随着历史的流失淡去,就在不远处,他们向后世的我们招手;意会到了美艳绝伦的歌妓佳丽,她们回眸一笑,就袅袅婷婷地依着水流飘向秦淮残梦的那一端,从此芳踪难觅……8 脑海中早早就有了一条从前人的诗词歌赋中流来的秦淮河,只不过略显零碎罢了。刘禹锡那首著名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让我以为秦淮河是一条香艳的河,流淌着许多红尘弱女美丽的身影和软软的琴声,这也正应了成见中金陵那浓浓的脂粉气。
9 泮池码头位于夫子庙前,笼罩在一片厚重的灯光和水雾之中。当我坐进有各色花灯装扮的画舫内时,南北两岸的巨灯彩照扑面而来,霎时有一种宛如梦中的感觉。
南岸的照壁上,两条金色的巨龙腾空飞舞,下面是由蓝色光影织成的水幕,似滚滚河水奔流而下;北岸那恢宏的夫子庙、高大的江南贡院,在一排金**灯光的晕染下,显得庄严而肃穆。金黄自古为帝王之色,我立时感到帝王的威严,我想到自宋明以来这里曾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的墙壁上“明经取士,为国求贤”八个大字仍在熠熠生辉。
10 我真的好希望秦淮河能如凤凰涅盘一般,轻身振翅,扶摇于新的辉煌之中。虽然心有遗憾,但倚靠玉栏,任目光随意漂浮在水波之上,心仍然被瑰丽的水色光影陶醉了。
这是怎样的景象呀!近的,远的,强的,弱的七彩光芒,纷纷堕入水中,把满河的水印染得姹紫嫣红,犹如水晶宫般璀璨,犹如彩虹般夺目,犹如万花筒般奇幻。船儿从远处缓缓驶来,荡起水波,刹那间,水和光一齐颤抖起来,然后,光影被打碎,满世界金光闪闪的,我就想,这是秦淮的星眼在闪烁,这是秦淮的梦境在变幻,这是秦淮的魂魄在舞蹈。
11 可当我真正站在秦淮河畔时,才发现“纸醉金迷” 、“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已经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韵。碧绿的水面沉潜着历史的清流,静静地流淌着,河面画舫凌波,灯笼高挂,不是晚上,自然就看不到灯影,听不到桨声了。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当年秦淮河两畔宾朋满座的酒家,如今依然林立,只是和热闹非凡的夫子庙相比,这里却显得有点冷清了。
那些梦里的艳丽灯花,披着轻纱的曼妙女子,缠绵悱恻的吴侬软语,还有那锦瑟琵琶,都带着遥远而朦胧的颜色,只在古旧的书页里重复吟唱。梦里依稀,媚香楼里那个一袭白衣、清骨傲神的叫李香君的女子呢?还站在那洒满月光的楼里凭栏寻思。
12 秦淮河的水越发变得深绿了,早已看不见河里的小鱼儿,只有那摇摇曳曳在河里的小船儿,伴着艳红的灯笼,慢慢悠悠地穿过一座又一座的桥,向着梦想,向着梦里的情缘划去。多年的伤感随着这楚楚的河风消散了,我的爱恋,我的秦淮,此时正在温柔地等待我,她依然繁华,依然千家万户,依然红红火火。
我仿佛还能看见昔日风华绝代的秦淮八艳,在灯火迷离的幻影中妩媚风情,袅袅多姿,温柔蜷娟,可有多少人会怜惜她们背后的痴情相守,年年肠断呢?红颜薄命,有情女子总遇负心之人。13 朱自清那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又知道了秦淮河是一条美丽的河,流淌着桂舫兰棹、灯曳波漾的美景,尤其是在迷蒙的夜里。
14 再后来,读了孔尚任的《桃花扇》和余怀的《板桥杂记》,方知道秦淮河还是一条厚重的河,流淌着秦淮八艳美丽动人的故事,以及自六朝而明清悠长的历史文化。从美人到。
8夫子庙金陵灯会闲新春是怎样的景象呢老南京过年都有“家家走桥,人人看灯”的习俗,到夫子庙看灯是元宵节当地老百姓的保留节目。
夫子庙的秦淮灯会亦称“金陵灯会”,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得到迅速发展,明初达到了鼎盛。原先的元宵灯会不过三五天,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将之延长至十来天之久,正月初八上灯,十五为元宵节正日,十八落灯。
现在的夫子庙秦淮河畔,每逢农历新年的元宵前后,处处张灯结彩,歌舞狂欢,一派欢乐祥和、繁荣热闹的节日景象,“秦淮灯火甲天下”的美誉由此蜚声天下。旧时花灯,有用明角制成的三星、八仙、聚宝盆灯,还有用碎玻璃条拼成的楼船灯,用绢丝制成的花鸟鱼虫灯以及光影流动的走马灯等,最普及的还是纸扎的飞机灯、青蛙灯、荷花灯、兔子灯等等。
在旧社会扎灯艺人生活困苦,扎灯和打铁、摸鱼并列被称为“秦淮三苦”。解放后,除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夫子庙灯会一直都很兴盛。
从1986年开始,南京政府组织在大成殿、棂星门、江南贡院、瞻园、秦淮河水上游览线及沿岸等夫子庙的多处景点举办一年一届的“秦淮灯会”。 秦淮扎灯也迎来了大放异彩的鼎盛时期。
在秦淮区灯彩工艺协会和扎灯艺人的共同努力下,秦淮彩灯争妍斗奇,年年翻新。灯会时节夫子庙地区处处五光十色,流光溢彩,来往人流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好一幅“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绚丽灿烂景色。
尤其是2006年,适逢夫子庙灯会20周年纪念,南京“秦淮灯会”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文化空间环境类别)推荐项目,在综合评选时获评委全票通过。 由南京著名民间艺术家陆有昌先生扎制的秦淮灯彩传统作品“荷花灯”被国家邮政总局选定为2006年春节特种邮票题材,流传世界各地。
从正月初一到十八,夫子庙举办了以“魅力的秦淮灯彩,迷人的桨声灯影”为主题、集“灯展、灯市、灯景”为一体的大型灯会。千盏大红灯笼和千姿百态的灯光融为一体,构成夫子庙独特的灯景。
灯展上,除了各式各样充满声光电特效动感的灯彩,还有历届灯会精品。民间传统花灯市场则推出了以秦淮传统手扎灯以及工艺灯为主的约50万盏花灯。
18天来,夫子庙灯会接待南京市民和中外游人近300万人次,堪称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灯会活动。
读研在南京,经常去夫子庙秦淮河那边散步,或许有那么一份秦淮情节。看着曾经的秦淮古道,乌衣巷,李香君故居等历史古迹,想想曾经这是烟花柳巷之地。对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于是翻阅了余怀老先生的这本板桥杂记对这段历史稍作了解。
自古秦淮河畔多才子佳人,尤以才貌双全的艺伎出名。而文人与艺伎们的爱恨纠葛,在《板桥杂记》中也记录的淋漓尽致。文人与艺伎之间惺惺相惜自古有之,远的不说。宋朝的柳永,温庭筠,晏几道等著名词人与歌女艺伎结成红颜知己的就不在少数。《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杨柳岸,晓风残月”;《临江仙》里的“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到了明末那会,感觉更被文士艺人描绘演绎,慢慢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这种符号仿佛揭示着当时社会落寞的繁华和凄凉。
金陵,六朝金粉之地,十里秦淮长坂桥一带,活跃着一群能诗能文,长袖善舞的多情女子。在《板桥杂记》中记录了大概三十名左右。她们大多天资聪颖,在艺术上有自己的造诣,虽生在烟花柳巷之地,却有自己的崇高气节。与冒辟疆、吴梅村、钱谦益、龚鼎孳等风度翩翩的文人墨客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正是这“欲说还休”的关系为她们的命运蒙上了一层亦真亦幻,亦浪漫亦凄楚的色彩。其中让人不得不说的就是“秦淮八艳”的故事。
秦淮八艳指的是“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这八位奇女子。然她们的故事让人读起来更是我见犹怜的一个“疼”字。很让人想起那句“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感慨啊。板桥杂记里记录了很多,文人与艺伎之间的故事。我仅仅举其中几个。李香君对侯方域一见倾心,后嫁给侯方域为妾。起初几年还算可以,后因为歌妓的身份暴露,被公公赶出家门,后郁郁寡欢,得病而终;八艳之一的卞玉京对吴梅村一见倾心,吴却一边假装不解风情地婉拒,回家做他的孝子,一边又吊着卞的情思还要与陈圆圆纠缠不清,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一想脚踏两只船的“渣男”啊!卞最后应该是抱着“哀莫大于心死”的态度嫁给老医师,为报答他的恩情,为他刺舌血书《法华经》;还有马湘兰想要嫁给文人王稚登,王那会比她大将近三十岁啊,这份情谊也是被王一拖再拖,还要被王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地比作“夏姬”侮辱,然而她依然在王七十大寿上为他倾力歌舞,最后只得是收拾起尘世凡俗里的一颗心,燃灯礼佛,端坐而逝;再看大家熟知的陈圆圆,因为美貌几次三番地被掳,命途多舛,最后做了吴三桂的小妾,虽说受宠了几年,但最后还是因为吴正室的不能容忍而出家为尼,繁华褪尽后形单影只。历史上就说吴三桂冲冠一发为红颜,吴三桂为了她才引清兵入关。然而对于一个深深被政治风浪所裹卷淹没的弱女子来说,这是多不公平。更是史册里被重重地记上一笔,成为影响历史走向的红颜祸水。再看董小宛,婚后,小婉一直在冒家苦心经营自己得来不易的幸福,她付出的比所有人都多,尽心尽力地服侍冒家每一个人,谁都不得罪,这已经很难,然而她更多的是花前月下的陪赏对象,不是今天去亭子里赏月,或者变着法给冒家人做爱心便当,尤其在冒辟疆病重时,更是整日整夜的服侍,困了就在冒床边打地铺。但是她所得到的,实在太少,两次逃难的时候都不肯带着她,任由她一个弱女子在兵匪横行的时候自己求生存。难怪嫁入冒家仅九年,小婉就因劳累过度而病死了。 读此这般只是感叹那时女子命运的苦楚。或许在那个特定的时期有所为有所不为,爱时视之为珍宝,不喜欢时就弃之如草芥,这么对待她们太不公了。
之前,我还挺欣赏文人和艺伎之间的爱情,认为他们敢于冲破世俗的枷锁,放浪不羁中又十分的浪漫。引用青年作家闫红曾经说过一段话,她说:“秦淮八艳美丽、纯洁、多情、脆弱、才气横溢,但仍然一无所有。对于她们,爱情等同于立身之本,生存的本能与情感的热望掺杂在一起,她们谋生,亦谋爱。但赶上那样一个时代,这种谋求显得格外艰难,在辗转跌宕中,她们伤痕累累”。或许这份爱情也很沉重。而今觉得他们的爱情不单单是所谓爱情,或者就是所谓的谋爱亦谋生。现在看秦淮风月绝不是简单的青楼莺歌燕舞,单纯的烟花柳巷,在朱明王朝中,它更多的是一个文化符号,而作为这个文化符号的一个个具体的标志就是秦淮八艳,她们是数百年大浪淘沙淘出来的另类文化精品,承载了历史与风月、正气与耻辱、文士与妓女混杂的文化一脉,要详尽地解说这种文化不是三言两语可做到的。
她们身上的故事还有很多,这里也不能一一详尽,只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她们能身处泥淖却始终能保持高洁的操守,如一朵水莲花开在明末历史的时空中,给政治文化史上留下一抹艳丽的色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