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尔特的人物历史

布尔特的人物历史,第1张

阿德里安·布尔特是20 世纪上半叶最著名的英国指挥家之一。他于1889年出生在英国的切斯特,早年曾在牛津大学的基督教会学院中学习,但却一直跟随一位叫艾伦的音乐家学习音乐。1912 年,23 岁的布尔特来到了德国的莱比锡,进入了著名的莱比锡音乐学院,在这段留学的日子里,他有幸拜在了世界著名作曲家马克思·列格的门下学习,受到了很大的教益和启发。在莱比锡期间,布尔特还跟随当时的大指挥家尼基什学习指挥,他在这段时间中潜心地研究尼基什的指挥法,从中得到了许多日后使他受益匪浅的东西。1919 年,布尔特回国担任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并开始了广泛的指挥活动,这时,他已在欧洲指挥界中获得了一定的名声,当时英国许多活跃的、年富力强的作曲家,如埃尔加、沃安·威廉斯和霍尔斯特等人所创作的作品,不少都是由他来指挥演奏的。与此同时,他还经常指挥佳季列夫芭蕾舞团在英国的演出以及皇家科文特花园歌剧院的歌剧演出。 1924 年到1930 年,他担任了六年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此后便从1930 年开始在著名的BBC 交响乐团中担任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直到1950 年,他才由另一位英国指挥大师马尔科姆·萨金特接替而辞去了BBC 交响乐团常任指挥的职务,而转为担任了另一个闻名的大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布尔特除了担任以上一些英国最有影响和威望的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以外,还曾在世界上的许多乐团中担任过客席指挥,其中名声最大的乐团有美国的NBC交响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和西班牙的帕勃罗·卡萨尔斯乐团等等。

布尔特作为一个出色的指挥人才,很早就已显露出过人的才华,早在1915 年他年仅26 岁时,就已是当时的利物浦爱乐协会中最年轻的指挥家了。后来,他在其业绩惊人的一生中,曾经享受了许多艺术上的殊荣,比如他曾被爱登巴勒大学授以“名誉音乐博士”的称号,还曾获得过英国爱乐协会所颁发的金质奖章,1937 年2 月,他还被英国皇家封以爵士称号,成为为数不多的享有此殊荣的艺术家之一。

进入到本世纪60 年代以后,布尔特重又回到了皇家音乐学院担任教授,这一次他从1962 年—直任职到1966 年,以后,由于健康上的原因,他逐步退出了音乐界,1979 年正式告别乐坛而退休。

布尔特是指挥大师尼基什的学生,因此他多年致力于研究尼基什的指挥艺术,在这方面有着十分独到的见解,在他看来,尼基什是指挥艺术史中一位不可多得的技巧大师,从专业技术上来看,他是指挥棒技艺最出色、动作最简练的指挥家,在对乐队的训练和对乐曲的处理方面,都可以说是一位有着绝妙的方法和神奇魅力的大师。对此,布尔特曾多次专门撰文论述过,由于尼基什是上一世纪的指挥家,几乎没给后人留下什么高质量的唱片,(由于早期录音技术不完善的原因)因此,布尔特对尼基什指挥艺术所做的系统阐述,就显得不但具有历史意义,而且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了。

布尔特虽是一个英国指挥家,然而他却是在德国学习的音乐,他的作曲教师马克思·列格是一个典型的德国风格的作曲家,而他的指挥教师尼基什又是一位匈牙利人,并且是浪漫主义指挥艺术的首创者,这样,布尔特一开始便接受的是一种多风格的教育,并且将这种多风格的特点吸收到了自己身上,这也正是他后来不但善于指挥本国作曲家的作品,而且对俄国作曲家的作品、捷克作曲家的作品,尤其是德国作曲家作品也十分精于演释的原因。然而,作为一个地道的英国血统的指挥家,布尔特的身上是具有着很强的民族性的,他一生虽指挥了大量的不同国籍作曲家的作品,但其最为擅长的,仍然是英国作曲家的作品,在他担任英国主要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及在别国乐团中担任客席指挥时,他始终将介绍推广本民族作曲家的作品的任务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许多权威性的评论家都认为,对英国作曲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是他一生事业中最突出的贡献,一些在本世纪初期最有名望的英国作曲家,都与他有着良好的关系,其中埃尔加、沃安·威廉斯和霍尔斯特,还与他结成了生活上的密友。值得提出的是,霍尔斯特那首精彩纷繁的管弦乐组曲《行星》,就是布尔特在1918 年指挥首演的。

布尔特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也是一位较为客观性的指挥家,他对待总谱非常认真,往往在指挥一部作品之前总要反反复复地研读总谱,立争达到忠实于原作的程度。他对那种对作品还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凭借自己的想象而自由发挥的作法颇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做法“固然能够使一些少数听众的精神感到愉悦,但却不会给思维健全的听众带来那种深刻的、生气勃勃的表演所产生的影响”。他曾说到:“也许我如此准确地表达乐谱的含义,会冒着别人称我的演奏枯燥无味的危险,但是我决不愿用不自然和过分的处理来装饰总谱,因为这样会导致作品的基本思想得不到揭示”。布尔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准备排练一部作品前,总是先以较快的速度将总谱通读几遍,特别将作品的形式及各部分的平衡、调性结构及感情和力度的高潮等方面的特点牢牢地记住,对于较复杂的作品和段落,尤其是现代主义作品,他还会细心地将作品的难点先在钢琴上弹几遍,以便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他就是如此严肃认真地对待他所从事的事业的。

布尔特不但是一位出色的指挥大师,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在一生中曾先后两次担任过皇家音乐学院的指挥教授,培养过许多有才华的青年指挥家。在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他总结出了一套完整而珍贵的教学经验,针对青年指挥家在专业素质方面的培养,他曾提出了九条作为指挥家应具备的准则:1应当掌握四、五种乐器的演奏方法。2应当具备一定的乐队演奏经验,最好曾在乐队中演奏过各种不同的乐器。3应当参加合唱队的工作。4应当熟悉配器法和作曲法,从作品结构、乐句处理等方面的角度来熟悉作品。5应当清楚地了解各种音乐流派的风格特点。6应当有领导者的才能和勤奋的精神与高度的耐心,还需具备心理学家的才能和结实的身体,要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与修养。7应当完善地掌握指挥技术,特别是指挥棒技术。8应当通晓音乐史和各种音乐文献。9应当精通各种姊妹艺术。

我们许多人都知道,在现代交响音乐和大歌剧演出中,指挥是整个乐队、整场演出的灵魂。有人很不理解:指挥谁不能做呀,无非就是打打拍子。再说了,乐队里都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演奏家,难道他们还不会自己数拍子吗实际上,指挥和打拍子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情。

在刚开始乐队规模比较小的时候,人们确实不需要指挥。但随着乐队的一步步扩大,没有指挥便无法演奏了。从19世纪左右开始,乐队变得逐渐庞大,这就必需有指挥来把各演奏者联系起来。于是,在19世纪便出现了指挥和指挥法,并且一般认为,门德尔松是第一个真正的指挥家。

另外,一个人学会打各种各样的拍子,只是他学习指挥的开端,而两者之间的距离是巨大的。打拍子只不过是在数时间,而作为一名指挥,他必须要传达出音乐的意义。他必须要理解总谱,从总谱中读出尽可能多的信息,然后把自己的感受、体验和作曲家留下的文本加在一起,通过复杂的指挥艺术告诉他的乐手应该如何去做。根据作曲家留下的总谱,他要在速度、强弱、风格、节奏等许多方面作出自己的判断。有时,为了达到自己理想中的境界,他还不得不对总谱上弦乐的方法、作品的配器等方面作一些改动。另外,为了准确理解作品,他还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知道作曲家的历史、思想,当时的背景等许多方面知识。同时,他还必须具备一双灵敏的耳朵,能在各种乐器的宏大音响中听出细微的变化。让整个庞大的乐队成为他手中一件得心应手的乐器。可见,作为一名指挥,远不是那么简单。

自从指挥艺术诞生之后,曾出现过很多伟大的指挥,而且还有各种流派。然而在这些人里面,最响亮的名字无疑应该是托斯卡尼尼。与他同台演出过的音乐家、聆听过他的作品的欣赏者无不对他推崇备至。他们称托斯卡尼尼是“所有指挥家中至高无上的大师”。他们对托斯卡尼尼指挥艺术的评价是“尽管过去和现在都有许多伟大的指挥家,但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对指挥艺术和管弦乐演奏的影响是任何人所无法超越的。”

托斯卡尼尼于1867年生于意大利的帕尔马市。而伟大的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就出生在不远的布塞托,并且两人都出生于平民家庭。托斯卡尼尼的父亲是一位裁缝,年轻的时候曾经参加加里波第的义勇军,参加反暴政和反压迫的斗争。他的母亲是一位善良的家庭主妇,在家里抚养孩子,操持家务。托斯卡尼尼在小的时候就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常在从歌剧院回来的路上,就能哼唱出他所看歌剧的全部咏叹调。是他的母亲首先发现了他天才的音乐才能,并在他9岁时把他送入帕尔马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但在那里,他却不能学自己喜欢的指挥专业,选择了大提琴系,因为当时只有大提琴这种比较冷门的专业才能免交膳宿费。他在学习大提琴的时候,时刻也没有忘记对自己钟爱专业的学习,所以在他毕业时,钢琴、乐理、指挥都已达到了很深的造诣。

他毕业之后,首先是以一名大提琴手的身份出现在音乐舞台上的,托斯卡尼尼走向指挥舞台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也极富传奇色彩。

那是在托斯卡尼尼19岁时,随歌剧团一起去南美作巡回演出,而当时的托斯卡尼尼是乐队的大提琴手。由于当时的指挥与演员均不佳,加上听众的指责,指挥在演出的危急关头辞职,而听众又把不满意的副指挥轰下了指挥台。正当剧院经理一筹莫展之际,有人向他推荐了托斯卡尼尼。托斯卡尼尼在危急的关头走上了指挥台,指挥了威尔第的歌剧《阿伊达》,并且,他是凭借自己惊人的记忆,在几个小时的演出中背谱指挥。从这一晚起,托斯卡尼尼便一举成名。

托斯卡尼尼在经过了他的初期指挥活动后,于1898年担任了著名的斯卡拉歌剧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他上任伊始,就开始按照自己的艺术理念来改革剧院。他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指挥家,认为“艺术高于一切”。当时,浪漫主义的指挥风格正风靡一时,而有许多平庸的指挥按照自己的想法对作曲家的作品随意删改,随意歪曲,认为这样就是浪漫主义。但是在托斯卡尼尼的带领下,斯卡拉歌剧院改变了这一切。托斯卡尼尼认为,指挥家应该忠实于作曲家的原作,根本就无权删改作曲家的作品。由此,他成为客观现实主义指挥艺术的开拓者。他曾经说:“我常听人说X指挥的《英雄》、Y指挥的《齐格弗里德》,或者是Z指挥的《阿伊达》。我真想知道贝多芬、瓦格纳或威尔第对这些先生们的解释作何评价。还有,他们的作品是否经过这些解释者之手就有了新的内容。我想,在面对《英雄》、《齐格弗里德》和《阿伊达》时,一位解释者应该尽力深入到作曲家的精神世界中去,他应该只是心甘情愿地演奏贝多芬的《英雄》,瓦格纳的《齐格弗里德》和威尔第的《阿伊达》。”

由于他的努力,陷于困境中的斯卡拉歌剧院被迅速改变,演出水平飞快提高。

在1939年,由于遭受到意大利法西斯分子的围攻与迫害,已是72岁高龄的托斯卡尼尼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在美国,他亲自挑选最优秀的人才组成了NBC(国家广播公司)交响乐团,并指挥这个乐团17年之久。NBC乐团由于演奏者的高超技艺与突出个性,使得除了托斯卡尼尼之外,再也没有指挥能够驾驭它。所以,当1954年托斯卡尼尼离任后,这个乐团不得不遗憾地解散。

在音乐上,托斯卡尼尼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常常要求演奏者在演出过程中应该专心致志,而作品的演出应该完美无瑕。正因为如此,他常常因为乐队在排练时无法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而大发雷霆,有时竟是甩手而去。更有甚者,还曾经发生过他对首席小提琴的演奏无法容忍而一怒之下用破了的琴弓捅伤首席小提琴手而被诉诸法庭的事情。

但托斯卡尼尼确实具有非凡的天才。他有惊人的记忆力,他一般都是背谱指挥,甚至长达几个小时的歌剧也是如此;他还可以凭记忆默写出搁置几十年而从未过问过的作品。他具有非凡的听力,他能够在庞大的交响乐队那复杂的音响中辨别出坐于后排的第二小提琴手拉出的错音。他对乐队具有非凡的驾驭能力,在他的指挥下,他能够不知不觉地把所有的演奏员、合唱人员、歌剧演员乃至观众吸引和融汇到他所构想和创造的音乐境界中,获得辉煌的艺术效果。也正是因为他的天才,他的演员才对他那暴躁的脾气都能够容忍,甚至对他产生深深的敬佩。乐队演奏员常想尽一切办法让他认真指挥。据说有一次,乐队为了防止托斯卡尼尼在排练交响音乐的过程中发怒而甩门离去,在排练开始后,他们偷偷反锁了排练厅的大门。当乐队达不到他想要的效果而要开门离去时,他发现门已经被锁了,他无可奈何,苦笑了一下,居然心平气和地回来参加排练。

托斯卡尼尼几乎把自己的一生全部交给了指挥事业。年逾八旬,依旧活跃在指挥舞台上。他的一生极少出错,但当他因年纪老迈,在不得不告别音乐舞台而为自己举行的告别音乐会上,过分激动的他居然会忘记了谱子。那时当他指挥《汤豪塞》序曲时,脑海中突然一片空白,大师的拍子突然发生了踌躇,他痛苦地双手抱头,趴到谱架上,一会儿之后,他抬手示意乐队进入下一个曲子的演奏。

这只是作为一个伟大指挥家的托斯卡尼尼,而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他更是一个热爱自由与民主,反对法西斯暴政,与之进行不屈斗争的托斯卡尼尼。

正当托斯卡尼尼统领斯卡拉歌剧院创下辉煌业绩的时候,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主义开始在国内蔓延。并且,他与法西斯主义的冲突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白热化。

当托斯卡尼尼要指挥歌剧大师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在斯卡拉歌剧院首演时,墨索里尼也想出席,并且要在他入场时,乐队演奏法西斯颂歌。而托斯卡尼尼宁肯拒绝指挥歌剧首演也不那样做。最后,墨索里尼只好放弃出席首演的计划。

还有一次,墨索里尼路过米兰,指名要见托斯卡尼尼。之后恳切地要托斯卡尼尼加入法西斯党,结果被托斯卡尼尼拒绝。

另外一次是两个法西斯首脑要参加托斯卡尼尼指挥的音乐会,剧院要求他在曲目中加奏两首法西斯颂歌,并且说明不让托斯卡尼尼亲自指挥,只让第一小提琴代劳。谁知托斯卡尼尼愤怒地大吼:“不行!”同时把大衣和帽子摔在地上。

这些行动终于惹恼了法西斯分子,他们对托斯卡尼尼进行谩骂、殴打,并且威胁他的全家,他们全家的护照被吊销,他的电话被人日夜监听。但这一切并没有使托斯卡尼尼屈服,他说“我宁愿抛弃一切,但我要自由地呼吸。在这里你必须与墨索里尼一致,可我永远也不会和他想到一块儿去,永远也不会!”

由于对法西斯主义深恶痛绝,他对亲法西斯的艺术家也极端蔑视。富特文格勒在当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指挥家。但他由于屈服于希特勒的*威,演奏法西斯颂歌,托斯卡尼尼便与他彻底决裂,并且说:“在作为音乐家的富特文格勒面前,我愿意脱帽致敬;但是,在作为普通人的富特文格勒面前,我要戴上两顶帽子。”

由于当时意大利严峻的形势,他不得不离开祖国,前往美国避难。

在“二战”期间,托斯卡尼尼一直支持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他率领美国的一些著名乐团,到处举行义演,和其他政治避难者一起发表声明,支持美国政府。音乐家之外,他又成了一名反抗法西斯的英勇斗士,他甚至成了反对法西斯,取得反法西斯胜利的象征:当墨索里尼倒台后,他曾经多年经营的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里立刻贴出海报:“托斯卡尼尼万岁!”“托斯卡尼尼,您快回来!”

就这样,天才的指挥才能和崇高的人品使托斯卡尼尼像一尊伟大的雕像屹立在世界一切爱好音乐和自由的人民心中。

1957年1月16日,托斯卡尼尼结束了他作为战士和音乐家的一生。但他所留下的巨大影响,却永远也不会消失,诚如他自己所说的那句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音乐的生命是无限的,音乐是不会死亡的。”

90后姑娘周承掘指挥火箭发射走红,她在同事眼中是一个对待工作态度非常认真细心、吃苦耐劳的人。

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火箭托举着嫦娥五号探测器一飞冲天。在发射现场,一位95后女指挥员引起媒体记者的注意,她是嫦娥五号任务连接器系统指挥员,也是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性指挥员,名为周承钰,人们也叫她“大姐”。

“大姐”,其实并不大——无论年龄还是个头。出生于1996年的她,身高只有1米58。这个来自贵州土家族的小姑娘,在一个将近80人的队伍里,是最小的几人之一。但是,自从她开玩笑让一个年纪相当的同事叫她姐姐,其他人就都开始叫她“大姐”。就这样,“大姐”的名声不胫而走。当然,“大姐”能当姐,绝不仅仅是一句玩笑话,在高精尖的航天人群体里,“大姐”自有她的故事和魅力。

“大姐”能吃苦,也肯吃苦,是出了名的硬角色。“大姐”刚来单位时,大家看她娇小可爱,经常护着她。直到一次3公里测试,她以极强的耐力和速度超过一多半男同胞,大家对她刮目相看。工作中,她更是以能啃硬骨头著称。有人说,“大姐”的出现,“完全颠覆了整个单位对女娃的刻板印象”。

生活中,“大姐”爱睡懒觉、吃零食,也爱逛街买买买,90后年轻人的小爱好,在她身上一样不少。但工作上,“大姐”却表现得异常坚韧,敢于大胆尝试,勇于突破自我,完全看不出是一个“爱玩的95后小女生”。冲得上,拉得出,打得赢。这就是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位女指挥员的真实写照,这就是年仅24岁的“大姐”周承钰。   

初中生大合唱女指挥适合梳的发型有:高马尾,短发,打两瓣子。

1、唱现代歌曲的挷个高马尾,拿着指挥棒,昂首挺胸,充满青春活力。

2、唱校园歌曲可以选短发,打起拍子,短发甩动,彰显出杠杠的校园风。

3、唱纪念红军长征歌曲,可以按时代要求,打两小辨做指挥,总的说附合歌曲要求就行。

尼古拉斯·哈农库特

哈农库特(19291206-20160306)奥地利本土指挥大师,擅长指挥前浪漫主义时期以及巴洛克时期的古典音乐作品,音乐风格原汁原味独具特色。广大中国乐迷熟知哈农库特则主要是由于其在2001年和2003年两次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中文名:尼古拉斯·哈农库特

外文名:NikolausHarnoncourt

别名:尼克劳斯·哈农库特“哈大眼”

国籍:奥地利

出生地:柏林

出生日期:1929年12月6日

逝世日期:2016年3月6日

职业:指挥家

主要成就:奥地利本土指挥大师

代表作品:贝多芬、布鲁克纳以及勃拉姆斯交响乐作品

生平简介

尼古拉斯·哈农库特于1929年出生于德国柏林,在奥地利的格拉茨长大,后在维也纳的音乐学院学习大提琴,1952年至1969年期间在维也纳交响乐团(VSO)任大提琴手。1972年开始担任萨尔兹堡莫扎特音乐学院担任教授直至1993年。

1953年,哈农库特与她的妻子、小提琴家爱丽丝发起成立了专门用仿古乐器、以本真风格演奏早期音乐的室内乐团维也纳音乐协奏团(ConcentusMusicusWien)。他指挥乐团常年演出13至18世纪的音乐作品,举行了多次全球性巡回演出,其中包括五次美国巡演,从而在国际音乐界掀起了影响深远的“古乐运动”。在正式退休以前,哈农库特依然率领着该乐团活跃在国际乐坛上,并不断录制出屡获大奖的唱片。

2016年3月6日哈农库特在家人的陪伴中安详离世。

指挥生涯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哈农库特频繁地出现在世界各大歌剧院的舞台上,其中包括米兰、苏黎世、阿姆斯特丹、汉堡、法兰克福、维也纳等城市的著名歌剧院,指挥演出了从蒙特威尔第到威尔第的众多歌剧作品。他还活跃在世界最著名的音乐厅的舞台上,与欧洲所有著名的交响乐团都有过成功的合作,其中包括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维也纳交响乐团、伦敦交响乐团、欧洲室内乐团等。

他与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家都有着经常性的合作,其中包括钢琴家阿格里奇、小提琴家吉顿·克莱默、歌唱家托马斯·汉普顿、巴托莉等。他指挥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演出包括在苏黎世歌剧院指挥的歌剧作品、与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RCO)合作的莫扎特、海顿、舒伯特的作品以及与欧洲室内乐团合作的贝多芬交响乐全集。

另外,哈农库特还分别指挥维也纳音乐协奏团、欧洲室内乐团、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和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录制了从18世纪音乐到19世纪歌剧的大量精彩唱片。这些录音中最为出色的包括莫扎特的交响乐全集、莫扎特全部的宗教音乐、海顿的晚期交响乐、贝多芬的交响乐全集、小提琴协奏曲、《庄严弥撒》和歌剧《费德里奥》、舒伯特的交响乐全集以及舒曼的交响乐全集、钢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他还录制了勃拉姆斯交响乐全集、小提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大提琴协奏曲、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轻歌剧《吉普塞男爵》、德沃夏克的第七、第八交响曲和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等。今年出版的哈农库特指挥的新唱片包括弗朗茨·施米特的清唱剧《七封印》(维也纳爱乐乐团)、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和勃拉姆斯的钢琴协奏曲(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钢琴演奏鲁道夫·布彻宾德)、海顿和舒伯特的弥撒、莫扎特的管乐协奏曲和海顿的歌剧《阿尔米达》(维也纳音乐协奏团、演唱巴托莉)。他还推出了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录制的威尔第《阿依达》选曲和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

指挥新年音乐会

相比起同胞卡拉扬以及伯姆而言,哈农少了几分张扬,但更多的是奥地利本土音乐家的精致与从容。而广大中国乐迷得以欣赏到这位奥地利本土音乐大师的风范,则主要是借助2001年以及2003年两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2001年,哈农库特第一次受邀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这位以崇尚本真主义为己任的指挥家为人们带来了一场气象一新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哈农库特从衣着装饰到音乐处理,几乎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其本土化特质,所以当年的评论界认为这场音乐会是历年以来口味最为“地道”的一次。哈农库特赋予了这些舞曲以清新、纯正的听感享受,同时也凸现了自己的指挥风格,在他的指挥下维也纳爱乐乐团显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干净音色。在选曲上,他大胆地用《拉德茨基进行曲》的原始版本作为开场,没有观众掌声的附和,体现出这首曲目最为纯朴的一面,也表现出哈农库特对本真的追求。在他的棒下,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和波尔卡作品显得熠熠生辉,欢快而热情。

2003年,哈农再度受邀指挥新年音乐会,依然给广大乐迷带来了全新的感受,虽然老人家看起来又苍老了一些(或许是因为化妆师的原因),但是音乐中所表现出的活力却丝毫没有减退。哈农库特在指挥台上似乎更加活跃,选曲也更加丰富且具有创新了。我们听到了一些在往年新年音乐会上较少出现,甚至是首次出现的曲目——包括韦伯的《邀舞》甚至勃拉姆斯最为著名的《匈牙利舞曲》等非施特劳斯家族的名曲都出现在了这次音乐会之中,让乐迷大饱耳福。

获得奖项

哈农库特的艺术生涯中获得无数的奖项。1983年,他被接纳为瑞典皇家音乐学院的成员;1985年,他因为对早期音乐的研究与演绎被德国唱片评论界授予金质勋章;1987年,他获得爱丁堡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他指挥欧洲室内乐团录制的贝多芬的《庄严弥撒》和交响乐全集以及勋伯格的合唱作品获奖无数,其中包括德国唱片评论大奖和《留声机》杂志年度唱片奖等。1987年,他获得了极其重要的“保拉音乐奖”(PolarMusicPrize)。2003年,他在柏林演出约翰·施特劳斯作品音乐会的现场录音唱片获得了“爱迪生奖”。

30多年以来,哈农库特一直是华纳音乐集团Teldec唱片旗下的签约艺术家(上述2001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CD和DVD也由该公司发行)。1983年,他为德律风根唱片(Telefunken)录制了第一张唱片;之后,他又录制了上百张唱片。哈农库特还录制了许多录像资料,1999年夏天他的一本传记出版发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903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