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古桥的句子?

形容古桥的句子?,第1张

1、桥身直跨大河两岸,像一条飞虹。

2、岁月像过滤的筛网,筛去记忆中的泥土,留下了闪光的金子。我早已欣赏过赵州桥的古朴苍老,领略过长江大桥的矫健雄伟。然而,我却总是时时惦记着家乡古城那座小桥,记着我童年梦幻的小桥。一到放假,缕缕牵挂总是促使我去寻找那温馨甜蜜的童年回忆。

3、那银灰色的古桥像一条宽宽的腰带,束在蜿蜒曲折的小河上,给汹涌的黄河增添了风采。

4、桥拱像一个单峰骆驼的背,从正中突然向空中隆起,像一个山尖,给人一种险峻的印象。

5、桥成“八”字形,架在小河上;人走上桥,它会吱吱嘎嘎地响,仿佛是承受不了人体的重量似的在叫。

6、展现在眼前的是纵横交错、呈龙形的河道和凌加于河面上的大小不一、姿态各异的桥。

7、翠湖紧靠柳河之间,有一座凹形的踏水桥,桥面用78个长4米,宽50公分的石板组成,桥的东面是奔流直下的柳河,西面是从翠湖溢出的孱孱流水。

8、横跨在水面的三个弧形桥洞,倒映在水里,像是用圆规画的一样,滚圆、精巧,月宫般的迷人!

9、遍布水乡的古桥长途不一,风格各异,有手板石梁,有拱形环桥,还有踏在桥上后吱吱作响的小大桥,桥洞有单孔和多孔的,根据门道的宽度来设定,桥孔一般都是成绩单数。

10、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丽。桥的两侧有石栏,石栏的一侧刻着几个大字。桥底下有清澈的河水,阳光照耀在水面上,闪闪发亮。

11、金水桥是一座石拱桥。中间的扶手上,雕有飞龙(龙在当时最为珍贵)上面雕有形态各异的精美。

12、飞龙桥很雄伟。桥长一百多米,宽十多米。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

13、翠湖西面也有两座用鹅卵石铺的桥,其中一个拱桥的两端有3颗大榕树,把桥面遮完了,桥面是用石板铺成的台阶状,栏杆是用石条和石板砌成,石柱上还雕了12个云、龙的图案,桥面和栏杆都做成天然的岩石形状。

14、故乡的小桥是有青石砌成的,桥面是十分平整光滑,桥的两旁是抚摸光滑了的小石柱护体,小桥离水面很低,似乎一伸手就可触摸水面,其实还远得很。

15、金水桥全由名贵汉白玉制成,造型优美,千姿百态。旁边的白石上雕刻的是神态各异的狮子,有的静卧在窝里;有的则开心地嬉戏;有的则张牙舞爪的玩。

赵州桥横跨于河北赵县城南5里的洨河上,又名安济桥,因赵县古称赵州,故因地得名日赵州桥,当地俗称大石桥。

赵州桥由著名匠师李春、李通等主持设计,始建于隋开皇十五年(595),历10年之久,于大业元年(605)竣工。桥为单孔、弧形。南北向,全长5082米,宽96米,由28道独立的石拱纵向并列砌筑,净跨3737米。这座雄伟秀逸的古石桥,干余年来栉风沐雨,巍然屹立于河之上,期间除桥面经常更换及桥栏迭有维修外,其他各部位都未大修过。特别是经有关桥梁专家的实地考察和彻底检验,证实其28道石拱除西边的5道于明末倒塌以及东边的3道于清代塌落外,余者皆为隋朝原物,而桥台与桥基亦是隋朝原物,这在中外桥梁史上都是罕见的。那么古桥千年不坠,奥秘何在?

奥秘之一是选址适当。洨河是发源于太行山的一条山区径流性河道,有7~8米的水位落差。由山西至河北,渲泻千里的汶水流势已渐趋平稳,从上游挟带的泥沙,在冀中平原逐渐淤积,到赵县境内。这匹横冲直撞的野马已被驯服,河道稳定、河床顺直,淤积仅略大于冲刷。素有“四通之域”的古赵州是华北的交通要塞,石桥之址原是汶河的水陆运输码头,被加固的河岸,十分有利于河床的保护,遂使建筑在轻亚粘土上的桥台基础历千年洪水冲刷、地震的袭击而稳如磐石。

奥秘之二是坦形拱的创造应用。赵州是隋朝南北交通要邑、物资集散地,但汶河每逢夏秋之际,却“大雨时行,伏水迅发,建瓴而下,势不可遏”。据文献记载,赵州桥建成后的1300多年中,历经11次较大洪水的考验。所以,无论从自然环境还是从社会需要来看,这里均不宜建多跨的木、石梁桥,只有建拱桥才能借助其大跨径满足水上运输和排泄洪水的需要。

在拱形的设计上,李春等人匠心独运,根据桥址的地理位置及桥的作用,抛弃了传统的半圆形拱,而创造性地设计了前所未有的大跨径单孔坦拱。因赵州附近的汶河两岸,地势平坦,如用惯用的半圆形拱建一座孔径近40米的石桥,将使桥的高度由现在的87米增至20米以上,高桥陡坡,人力、畜力、车均难通过,故虽便利了水上运输却丧失了桥梁的陆路交通作用。而且如峰似丘的陡拱还将使桥梁自重成倍增加,费时耗料,使建桥费用增大,也将使冲积性的亚粘土层因难以承受桥的自重造成桥的倾斜、坍塌。李春等人在总结半圆形拱建筑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增大跨径、减低拱矢(两拱脚连线至拱顶的高度)的“坦拱”方案。坦拱就是桥高的倍数小于拱弧的半径、整个桥身只是圆弧一般的拱体造型。坦拱不仅极大地降低了桥的坡度、便利了桥上人行与车马运输,而且还易于敝肩。我国拱桥自汉代诞生以来,一直是实撞券式(拱石又称券石,拱上石墙称撞券,实撞券即以沙石填实撞券,现代称拱上部分为拱肩),而赵州桥“两涯嵌四穴”的空撞券,不仅节约了填充撞券所需的500余吨沙石,减轻桥身自重114%,节省了人工,降低了成本。而且还增大了泄洪量。赵州桥大拱上开4个小孔后,增加洪水流通面积165%,使夏秋之季的汛发洪水得以迅速排泄,减少了水流对桥身、桥基的冲刷。

为降低纵坡坡度,李春等人还采取了薄填拱顶土石的方法,拱顶填石约30厘米,桥梁纵坡约为65%,既减轻了桥的自重又便利了陆上交通。为减缓拱桥主要受力构件拱脚的压力,李春等人从纵、横两个方面增加了桥拱脚的受力面积:纵向,在拱背两侧各平铺一层护拱石。其厚度由拱脚处的30厘米减至拱顶的16厘米。使拱券的拱顶窄于拱脚,拱顶宽9米、拱脚宽96米,这既增加了拱脚的受力面积又有利于拱券的横向稳定。这种坦拱敞肩式造型,完全符合现代力学原理。经现代学者推算,赵州桥坦拱敞肩式造型与拱顶薄填土石的施工方法,使拱轴线(拱券的中心线)与恒载压力线十分接近,使拱券各个横载面上受力均衡。这既符合了石料耐压强度极高的特点,又弥补了石料抗拉强度甚低的缺欠,极大地提高了桥梁拱券的承重能力与稳定性。在世界上为数众多的石拱桥中,像赵州桥这样拱轴线与恒载压力线比较接近的桥十分罕见。

奥秘之三在于精湛的施工技术。赵州桥的建造继承并发扬了汉以来墓拱、拱桥的传统砌筑方法,采用了并列砌筑法:将大、小拱石均匀分为28券(南端小拱27道并列,系后世修缮时所砌),逐一砌筑合龙,每券约有拱石43块。拱石厚103米,长、宽分别为07~109米、025~04米不等,以适应圆弧状拱及筑成拱顶窄、拱底宽的变桥宽大拱券建筑之需,其中最大拱石块重约1吨。在主拱券上,铺设不同厚度的护拱石:在空腹段满铺,实腹段仅镶于桥宽的两侧,拱券外形如变截面拱。各拱石间均以极薄的白灰或泥浆砌筑,以提高拱券的抗压强度。为加强拱石间的结合,在拱石各面均凿有细密的斜纹,两石相接,斜纹吻合,缝隙减小。在拱石的纵向间安有腰铁一对,使每道拱券都形成一个坚固的整体,即使将单道拱券取下,也不会像一般的拱桥拱券那样,成为一堆松散的拱石。与此同时,还便于维修:一券或几券拱石损坏,不会影响全桥,修复起来较容易。因此,有关赵州桥西侧五券自明末塌落百余年后,乾隆时才得以修复的传说,并非全属空穴来风,而是符合该桥拱券并列砌筑结构原理的。

为克服并砌砌筑法横向易于离散的缺点,古代匠师为加强各道拱券间的横向联系,采取了拱券顶窄脚宽的方法,借助于护拱石与主拱石间的摩擦力以阻止两侧拱券外倾,以及拱石各面凿斜纹加强结合以克服横向离散力等措施,同时还利用冶铁技术,在大拱石背上设横向通长的铁拉杆5根,在小拱背上亦设拉杆1根,拉杆两端都有半圆状球头伸于拱石之外,利用拉力与剪力使拱券形成一体。每侧护拱各有6块长18米的勾石,其外端如钩,下伸5厘米,以钩住最外一道拱券,避免其外倾。经此番精心处理,极大地加强了各拱券间的横向联系。

赵州桥的修建,是世界桥梁史上具有划时代桥栏板苍龙石雕意义的伟大工程。这正像李约瑟博士在他的鸿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指出的那样:该桥“显然建成了一个学派和风格,并延续了数世纪之久”。其流风所及,对历代石拱桥建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李约瑟曾指出:“弓形拱(即坦拱)是从中国传到欧洲去的发明之一。”欧洲虽早在罗马时代就有了圆弧拱或割圆拱,但拱矢很高,接近半圆。素以建石拱桥领先而声名卓著的法国人,只是在1321~1339年建成赛兰特敞肩拱桥后,才使其净跨径(455米)超过了赵州桥,但其宽仅为39米,不及赵州桥的一半。赵州桥所创的跨径记录,在世界上一直保持到赛兰特大桥建成,长达730余年,在国内则一直保持到1959年湖北的黄虎港石桥建成,长达1300多年。

赵州桥的装饰艺术更是享誉中外,是我国艺术写实性与浪漫主义风格完美结合的典范。赵州桥石雕艺术之美,张魐在《朝野佥载》中的评价是其他雕刻“莫能相类”。赵州桥计有栏板42块,其中年代最早的为隋朝雕龙栏板。隋朝雕龙的特点是瘦骨峻嶒,穿石而过,古朴有力,但布局却很活泼。在半圆形寻杖和方形地袱之间刻的蛟龙,或单现或双飞,或盘踞戏游或登陆入水;有的鳞甲披身,有的以花叶宝珠为托,变幻多端,栩栩如生,神态动人。其次是六朝风格的斗子卷叶栏板,其尺寸与隋雕龙栏板相似,但却在地袱与寻杖间加盆唇一道,盆唇之上铭刻斗子卷叶,叶数由二至四不等。盆唇之下有交错钻纹,其雕刻风格与附近天龙山、响堂山等石窟雕刻相类。而金代栏板的高度仅40~50厘米,一部分以桥刻艺术中不常见的人物山水为题,另一部分则以龙虎及卷叶荷叶为题。其他栏板为明代复制品,雕刻图案较为简单。赵州桥共有望柱44根,分为三式。其中雕刻最为精美的是蟠龙望柱。该柱以地袱为底,在地袱与盆唇之间浮雕蟠龙,龙身尾部盘绕,上部直立,怒目舒爪,势相搏击,十分生动。盆唇上连续用斗形撮顶和覆钵,顶部饰以四节竹节。

赵州桥是集我国古代拱桥建筑艺术之大成的精品。李春等工艺大师们匠心独运,首创坦拱敞肩式的主体造型:主孔曲拱如波,四个小孔轻轻地静伏在主拱两侧,使桥梁的总体轮廓具有巨身空灵、驾石飞梁、线条明快、轻盈秀逸的特色,确为高度的科学性与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并由此引发了历代名人雅士、专家学者对其不绝于口的赞誉。如“一虹横绝海神惊”、“石桥碧影架长虹”、“虹腰干丈驾云间”、“飞楹自夺天工巧,有窍能分地景幽”等赞美赵州桥的佳句,代有所见。美国建筑专家伊丽莎白·莫克在她的《桥粱建筑艺术》一书中由衷地赞誉赵州桥:“结构如此合乎逻辑和美丽,使大部分西方古桥,在对照之下,显得笨重和不明确。”

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西湖十景个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胜景精华,所以无论杭州本地人还是外地山水客都津津乐道,先游为快。

1、苏堤春晓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她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她命名为苏堤。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钱十景,足见她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

寒冬一过,苏堤犹如一位翩翩而来的报春使者,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镜,映照倩影,无限柔情。最动人心的,莫过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置身堤上,勾魂销魂。

苏堤长堤延伸,六桥起伏,为游人提供了可以悠闲漫步而又观瞻多变的游赏线。走在堤、桥上,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万种风情,任人领略。苏堤上的六座拱桥,自南向北依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桥头所见,各领风骚:映波桥与花港公园又相邻,垂杨带跨雨,烟波摇漾;锁澜桥近看小瀛洲,远望保叔塔,近实远虚;望山桥上西望,丁家山岚翠可挹,双峰插云巍然入目;压堤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东浦桥有理由怀疑是“束浦桥的讹传,这里是湖上观日出佳点之一;跨虹桥看雨后长空彩虹飞架,湖山沐晖,如入仙境。交通情况:乘507、504、K4、游2路苏堤站下。

2、曲苑风荷 曲院风荷,以夏日观荷为主题,承苏堤春晓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曲院”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位于今灵隐路洪春桥附近,濒临当时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养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处飘逸,令人不饮亦醉。南宋诗人王洧有诗赞道:“避暑人归自冷泉,埠头云锦晚凉天。爱渠香阵随人远,行过高桥方买船。”后曲院逐渐衰芜,湮废。清康熙帝品题西湖十景后,在苏堤跨虹桥畔建曲院风荷景碑亭。遗留下来的,只不过是一处小小庭院院前湖面小小荷花一片而已。

曲院风荷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夏日赏荷。公园内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个品种的荷花,其中特别迷人的要数风荷景区。这里以水面为主,分布着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等名种荷花,莲叶田田,菡萏妖娆。水面上架设了造型各异的小桥,人从桥上过,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两相恋。交通情况:乘507、538、15路曲院风荷站下。

3、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景区位于白堤西端, 孤山南麓,濒临外西湖。其实,作为西湖十景之一, 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这从当时以及元,明两朝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多从泛归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抒写不难看出,如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 棹歌何处泛舟”之句; 明洪瞻祖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留传千古的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

位于景区偏西处的湖天一碧楼,原是清末民初犹太富商,“冒险家”哈同的私人别墅“罗苑”中的遗物,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新兴木刻运动的摇篮枣--八艺社所在地。如今,这里辟为西泠书画院,为湖山胜景更添一份书卷气。交通情况:27路、7路岳坟站下。

4、断桥残雪 断桥,今位于白堤东端。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她的名气最大。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建成,时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有一段评说西湖胜景的妙语:“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地处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见。一旦银妆素裹,便会营造出与常时,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胜况。

今日断桥,是一九二一年重建的拱形独孔环洞石桥,长八点八米,宽八点六米,单孔净跨六点一米,年前曾经大修,但古朴淡雅的风貌基本未变。桥东堍有康熙御题景碑亭,亭侧建水榭,题额“云水光中”,青瓦朱栏,飞檐翘角,与桥,亭构成西湖东北隅一幅古典风格的画图。

明画家李流芳《西湖卧游图题跋 --断桥春望》称 :“往时至湖上,从断桥一望魂销欲死。还谓所知,湖之潋滟熹微,大约如晨光之着树,明月之入庐。盖山水映发,他处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由此观之,断桥观瞻,可得湖山之神髓,岂独残雪!交通情况:K7断桥残雪站下。

5、柳浪闻莺 今日柳浪闻莺,经过近四十多年不断的开发和建设,由当年帝王享受的御花园,演变为普通老百姓的大乐园。她仍以青翠柳色和婉啭莺鸣作为公园景观基调,在沿湖长达千米的堤岸上和园路主干道路沿途载种垂柳及狮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树。在园中部主景区辟闻莺馆,又在距闻莺馆不远处置巨型网笼“百鸟天堂”,营造烟花三月,柳丝飘舞,莺声清丽的氛围。闻莺馆东面,以草坪和密林带为主形成友谊园景区,引种了一批日本樱花,草坪北侧铺石砌台,矗立着”日中不再战纪念碑。闻莺馆西侧,是柳浪闻莺重建时填平水荡沼泽而营造的大草坪,草色遥连西湖碧波青山,大草坪北侧,是迁建来此的康熙御题柳浪闻莺景亭碑;南侧种植了一片高大的乔木树林,与草坪,柳岸及湖光山色构成富于层面,角度变化的生动图景。

公园北部早先的钱王祠,改建成江南私家园林风格,布局的庭院景区,沿用“聚景园”旧称命名。 园内亭台楼榭,假山泉池,小桥流水,矮墙漏窗,奇花异草,各据其位,合为胜景,全园曲径通幽,别有天地。

公园东南辟为群众游园文娱活动场所,建起了露天舞台,成为杭州市民和八方游客晨间锻炼,假日休闲和节日庆典的好去处。 每到夏秋季节,这里又是消暑纳凉“夜花园”,歌舞,戏曲,**和内容多样,形式丰富,不定期举办的各种各样的花展,灯会民俗风情表演等,吸引着人们。交通情况:乘K4、38路清波门站下。

6、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公园位于苏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与小南湖之间的一块半岛上。南宋时,内侍官允升曾在离这里不远的花家山下结庐建私家花园,园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养五色鱼以供观赏怡情,渐成游人杂沓频频光顾之地,时称卢园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宫廷画师创作西湖十景组画时将它列入其中。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烨驾临西湖,照例题书花港观鱼景目,用石建碑于鱼池畔。后来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时,又有诗作题刻于碑阴,诗中有句云:“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

今日花港观鱼是一座占地二十余公顷的大型公园,全园分为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个景区。交通情况:乘K4、538、K599路苏堤站下。

7、雷峰夕照 雷峰,位于净慈寺前,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重起,林木葱郁。其册虽小巧玲珑,名气在湖上却是数一数二,因为山巅曾有吴越时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众多古塔中最为风光也最为风流的一塔,可惜七十余年前倒掉了塔倒山虚,连山名也换成了夕照山。西湖南岸这座三面临水呈半岛状的名山,当年曾为南宋御花园占据。一九四九年以后,山上种埴了大量香樟、枫香、榆树等观赏树木,夕照林涛,景色依然富丽。交通情况:K4,游1到净寺下。

8、双峰插云 巍巍天目山东走,其余脉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北形成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南山、北山。其中的南高峰与北高峰古时均为僧人所占,山巅建佛塔,遥相对峙,迥然高于群峰之上。春秋佳日,岚翠雾白,塔尖入云,时隐时显,远望气势非同一般。南宋时,两峰插云列为西湖十景之一清康熙帝改题为双峰插云,建景碑亭于洪春桥畔。其时双峰古塔毁圮已久,以至连此景原有的内涵也一度难为人知‘插云’者虚言也。设景碑亭于此,实为权宜之计。“浮图对立晓崔巍,积翠浮空霁蔼迷。试向凤凰山上望,南高天近北烟低”。这是南宋诗人王洧的《两峰插云》诗,它告诉人 们:双峰插云的景观。

双峰插云虽然自古至今其观赏的地点和方式迭经变化,但南、北两面三刀高峰都是西湖妖山中极富登临之胜的著名山峰却至今未变。南高峰临折西湖,峰高二百五十七米,登山途中,峻岩显露,绝壁峥嵘。登上山巅向东俯瞰,西湖全景历历在目不是画图,胜似画图。北高峰海拔三百十四,是灵隐寺的坐山,从寺西侧上山,石磴多至数千级, 盘折回绕三十六弯,沿途山溪清流回转,林木重叠,古人有诗赞道:‘一路松声长带雨, 半空岚气总成云’。山东侧,建有西湖叭一的载人索道,全长六成余米,上下山往返只需六七分钟。交通情况:乘507、游2路洪春桥站下。

9、南屏晚钟 南屏晚钟,也许是西湖十景中问世最早的景目。北宋末即赫有名的画家张择端曾经画过《南屏晚钟图》。尽管此图远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图》那么蜚声画坛,但却被记载于明人《天水冰山录》中。南屏山,绵延横陈于西湖南岸,山高不过百米,山体延伸却长达千余米。山上怪石耸秀,绿树惬眼。晴好日 ,满山岚翠在蓝天白云得衬托下 秀色可餐,遇雨雾天,云烟遮遮掩掩,山峦好象翩然起舞,飘渺空灵,若即若离。后周显得元年(九五四),吴越国主钱弘叔在南屏山麓建佛寺慧日永明院,后来成为与灵隐寺并峙于南北的西湖两大佛教道场之一的净慈寺。

南屏山麓另一座著名的佛刹兴教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五年(九七二),它曾是佛教天台宗山家派的大本营。净慈寺、兴教寺加上附近的中小寺庙,形成继灵隐、天竺之后湖上又一佛寺群落,晨钟幕鼓,焚贝佛号,香烟烛光,南屏山从此添了‘佛国山’的别称南屏晚钟的情韵,悠然成型。南屏山一带山岭由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障,每当佛寺晚钟敲响,钟声振荡频率传到山上,岩石、洞穴等为其所迫,加速了声波的振动,振幅急遽增大后形成共振。岩石、洞穴便随之产生音箱效应,增强了共鸣。同时,钟声还以相同的频率飞向西湖上空,直达西湖彼岸,碰上对岸由火成岩构成的葛岭、回音迭起。交通情况:K4,游1到净寺下。

10、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岛又名小瀛洲,与湖心亭,阮公墩合称为湖上三岛。全岛连水面在内面积约七公顷,南北有曲桥相通,东西以土堤相连桥堤呈“十”字形交叉,将岛上水面一分为四水面外围是环形堤埂。从空中俯瞰,岛上陆地形如一个特大的“田”字,呈现出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水景称胜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独具一格,为我国江南水上园林的经典之作。 明万历三十五年(一六零七),钱塘县令聂心汤取湖中葑泥在岛周围筑堤坝,初成湖中湖,作为放生之所。后人在岛南湖中建造三座瓶形小石塔,称为“三潭”,清初岛上又加营建筑曲桥,堂轩,沿内湖环植木芙蓉,复经清光绪间退休将领彭玉麟在此营造别墅,小瀛洲初具风貌。

三潭印月景观富层次,空间多变化,建筑布局匠心独运。从岛北码头上岸,经过先贤祠等两座建筑,即步入九曲平桥,桥上有开网亭,亭亭亭,康熙御碑亭,我心相印亭四座造型各异的亭子,让人走走停停,歇歇看看,或谈笑,或留影,流连观照,饱览美景。

九曲桥东,隔水与一堵白粉短墙相望。墙两端了无衔接,形若屏风。但粉墙上开启四只花饰精美的漏窗,墙内墙外空间隔而不断,相互渗透。墙外游人熙熙攘攘,墙内却幽雅宁静,咫尺之间兀自大异其趣。交通情况:由西湖坐船前往。

杭州比较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按自己的肖像捏一个塑像出来,那在过去只有名人才能做的事,今天在杭州河坊街你只要十五分钟就可以做到,泥塑大师徐远渭为你现场塑像 ,按真人塑像不像不收钱,还可以按照片塑像,有空去看看,是绝活儿!

连日来,热心的市民纷纷送“宝”,参加杭州优秀旅游纪念品征集活动,也为杭派旅游纪念品增添更新的创意。

杭州工美进出口有限公司近日变得非常繁忙。作为第二届杭州国际旅游(休闲)商品博览会上的杭州优秀旅游纪念品征集活动的承办单位,征集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每天拿着自己的“宝贝”来献宝的人,“都快把工美的门槛都踏破了”。

在工美的陈列室中,一把印着西湖十景的伞在一系列展品中,显得分外引人注目。

这把伞可不普通,它的伞面全由织锦制成,是杭州天堂伞业经过一年研发,先织再染,制作完成的。伞面上的西湖十景,栩栩如生,淡淡的绿色如诗如画地呈现了西湖烟雨朦胧的美景。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把西湖十景织锦伞,在考虑到精致的外表外,还充分挖掘其内在使用价值。它完全可以和普通的雨伞一样使用,防晒、防雨。

这把伞刚被天堂伞业送过来,众人就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觉。

据悉,这把西湖十景织锦伞已经被法国客商看中,签下了一笔不小的订单,伞上将绣上公司的标志,作为公司的形象标志,出口到法国。

杭州以文化名城作为城市的定位,其旅游产品自然要能体现杭州特有的文化底蕴。

以前的西湖绸伞、王星记扇子、张小泉剪刀等传统旅游工艺品固然牌子硬,但是始终给人以单一的感觉。

如何将杭派的旅游产品真正为人们看好继而接受,这需要新招。西湖十景织锦伞的创意灵感,就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充分迎合了现代人的消费需求。

只有这样,杭派的旅游纪念品才能突出重围,老牌子老而弥坚,新牌子迅速上位,带动整个杭派旅游纪念品市场。

杭州丝绸 杭州有“丝绸之府”之称。距今四千七百年的良渚出土丝织物就已揭示了杭州丝绸的历史之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丝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诗句又道出了当时杭州丝绸的水准之高,旧时清河坊鳞次栉比的绸庄更见证了丝绸经济的繁荣。如今杭州常年生产绸、缎、绵、纺、绉、绫、罗等十四个大类,二百多个品种,二千余个花色,图景新颖,富丽华贵,花卉层次分明,人物栩栩如生,许多产品荣获国家部优或省级优质产品奖,远销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杭州丝绸首推都锦生,都锦生丝绸厂创立于1922年,曾是我国最大的丝绸工艺品生产的出口企业,主要生产风景画、台毯、靠垫、窗帘及织锦衣料,产品富丽堂皇,雍容华贵,被国际友人誉为“东方艺术之花”。

琉璃河在房山与河北涿州交界的的地方,70年代家在邯郸,每每回家乘火车过此,出琉璃河的站就表示出北京了,所以对琉璃河这个地名很熟悉。琉璃河那儿有一座古桥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就知道此桥很长,号称北京第一长桥。

这些天在北京郊区转悠,房山去得最多,琉璃河桥肯定想去。那天乘917路去云居寺、石经山时就在琉璃河下的高速,非常方便。又在网上踅摸,琉璃河紧挨着涿州,同时,看见北京到涿州现在有838路公交车直通涿州,想着是不是把涿州的下胡良桥、永济桥和双塔一起转一遍,哈,那就成了一天走三桥两塔了。结果那天去看完琉璃河桥后,只去了下胡良桥。成了一天看两桥。

琉璃河桥就在房山琉璃河镇北边,横跨发源于房山百花山西麓的大石河,自古被称为“朝宗孔道”、“京南要隘”。前两年我和老伴一起从广安门乘838路公交车到琉璃河东下车,往前走不远是穿镇而过的京石公路,从路口拐向北,你一眼看见300多米开外就是京石公路琉璃河大桥,大桥东边20多米挨着就是琉璃河古桥。

可能是琉璃河桥旁边正在施工的琉璃河湿地公园还没完工,所以古桥这边还被蓝色的瓦楞板挡着。

绕过挡板就看见桥了。哦,确实很长。琉璃河桥建成于明嘉靖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桥全长1655米,宽103米,高8米。当年耗资巨大,共用了30-40万两银子。

桥面都是大块的花岗岩铺砌, 看着磨损的沟槽,应该是当年的遗物。

沿桥往北,桥面两侧栏板和望柱有的已经风化的模糊不清了,看资料桥东侧有栏板97块、望柱96个,西侧有栏板98块、望柱97个。说是西侧南数第34根望柱西南棱角上刻有“石匠三千名”的记录。但我没看见。

桥两侧栏板下的条石都用“铁锭”连接,成为一体。

走到桥北头,两旁有汉白玉的石墩,明显新修过的。这是当年桥牌坊的底座,当年建桥的同时,在桥的南北两边侧还建有两座牌坊。北牌坊名为 “咸济”、南牌坊为“玄恩”。后到清康熙年间两牌坊已坏。

桥北边的东侧有十数块碑,都被栅栏围起来了,只有南边一个最大的在外面,这块碑是嘉靖四十二年的《敕建琉璃河桥堤记》,栅栏里面的都是于桥无关的碑,可能是从附近收集来的。 那当年建桥时候的碑看来是没有了。据说原来还有一块明 万历三十年(1602年)的《敕修琉璃河桥记》碑 ,但此碑今已不见,有人亲眼看见1966年让学生破四旧给拉倒砸了。

东边有新修的临水观景台,侧面看桥好漂亮,这11孔联拱石桥真是长虹卧波,尤其经典拱桥的曲线非常优美。想想这古人留下来的老东西就这样耐看,它有那种感觉和韵味镶在里面。

刚才看的《敕建琉璃河桥堤记》叙述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由于琉璃河无堤捍御,每遇溽暑水发,环桥南北尽为巨涛,在桥两端各修筑500余丈石堤,以杀水势。现在站在这里,当年的河堤看来已经没有了。

看网上说,琉璃河在明代以前应该也有桥,起码在宋、金时代就有,因为能看见当年宋代著名的词人范成大有琉璃河桥的诗作。而且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至元十六年,也就是南宋亡国的那一年,文天祥文丞相被俘,被一路押解从广州到南京,八月又从南京启程,10月过这里,曾赋诗如下:

过雪桥琉璃桥 文天祥

小桥度雪度琉璃,更有清霜滑马踪。游子衣裳如铁冷,残星荒店野鸡啼。

嗨,想想千多年过去了。

往桥西边去,喔,这一片是新建的琉璃河镇湿地,据说湿地公园总占地面积近530公顷,费用好几个亿,有钱呀!

这条下游注入拒马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认为此河即古圣水,后改为“琉璃河”,此名最早见于北宋。据记载,明代到清代就因为大水把桥冲毁了几次,也就房山这点流域面积,水的流量如此大。可现在也就河道里囤的这点水,水环境变化太大,人类这些年的瞎折腾要有报应的。

不管如何,环境确实不错,看见河里不少白鹭还是鹤,真喜人。

回来上公路大桥上看看古桥,这11孔桥中间的三孔刻有镇水龙头,很精美。据说原来这面有一个“镇桥梁”, 就是一个几丈长的方铁,前几天我在涿州永济桥看见那玩意,铁柱上端在桥帮上,下端插在水里,古代的镇物。现在那玩意儿也没了。

看完桥,在桥南边镇里吃了碗面,下午又乘838路公交去了涿州的下胡良桥。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释义:枯萎的藤蔓,衰老的树木,鸣叫的乌鸦,桥下有流水,远处是人家。

2、门连虎溪路,桥接赵州关。——宋·李之仪《游石碛寺寺僧以牌求诗》

释义:满口连着虎溪路,桥连着赵州的关卡。

3、石色如霜铁色新,洨河南北尚通津。——宋范成大《赵州石桥》

释义:石头像打了一层霜,铁链的颜色是新的,洨河连起了南北通向了天津。

4、可惜石桥三百尺,只留驴迹印青苔。——元·陈孚《赵州驿》

释义:可惜这座石桥有三百多尺,只在青苔上留下了毛驴的印迹。

5、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唐·张祜《题杭州孤山寺 》

释义:断桥上布满了苔藓十分荒凉,空空的院子里落了很厚的一片花瓣。

6、断桥临野水,疏屋见人家。——宋·王之道《秋日郊行》

释义:断桥旁边是一条野外的流水,远处稀稀疏疏是住户。

7、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魏晋·王粲《从军诗五首 》

释义:早上从邺都桥出发,晚上渡过了白马津。

8、长桥时跨水,曲阁乍临波。——南北朝·王台卿《山池应令诗》

释义:一条长长的桥跨过了一条河水,阁楼面对着水波建立。

9、石桥通小涧,竹路上青霄。——南北朝·王训《杂曲歌辞》

释义:一条石桥通向了小溪流,竹林的小路上弥漫着青色的雾气。

10、石壁如明镜,飞桥类饮虹。——南北朝·王褒《玄圃浚池临泛奉和诗》

释义:周围的石壁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有一座桥架在上面像一条彩虹。

作者 赖维平

上海开埠于1843年 浦东新区起始于深 厦 珠 汕特区之后 如今浦东高楼林立 人流如织 中外大企业 经济开发区 科技 园区 文化中心比比皆是 高速 高铁 地铁 磁悬浮风驰电掣 现代化的新浦东把上海这座国际化一流城市拉升到新的高度。

在现代 时尚 的大潮中 传统 旧式的小集镇并未消失 它们展现出老上海原来的风貌。

在处处追赶时髦 事事高攀上流的上海 小集镇给人一种回归世俗的轻松

拥有召稼楼 新场镇的上海人何必舍近求远再去周庄 乌镇

上篇说的是浦江镇的召稼楼 本篇说的是南汇区的新场古镇

 新场古镇 千年古镇 有一个奇美的古称 石笋里。新场古镇以其静谧 美丽 多姿得到世人青睐 游人纷沓而至 以其江南文化特色和美学价值引得文学艺术家们的垂青,李安导演选此作为色戒的拍摄地。叶问 八月未央 摆渡人也在此取景拍摄。

 新场由盐场而起 源头是盐民晒盐的场所 后来海滩长了出去 老盐场逐渐成为盐民居住和交换商品的场地 改名新场 经长期经济文化的积累 繁荣景象一度超过上海县城。

 群雕像,正面是盐官瞿廷发与盐民的群雕,上书写两浙盐运使署松嘉分司 背后有煮海熬波四个大字 煮海熬波 励精图治 浦东人由来已久的开发精神

 一条古街总要竖几块牌坊做门面 有的显示地点街名 有的显示 历史 源渊 有的显示名人轶事

 这座牌坊显示街名 上写石笋里 被誉为江南第一牌楼

这座牌坊是明万历太常寺卿朱国盛因他家祖父起三代都当上了二品官而建 树碑立传 牌楼书写 三世二品

 小桥 流水 人家是江南古镇的基本格局 大同小异 略有迥异 像苏州这样的江南古典名城亦不过如此 所以文人墨客给小小新场赛苏州的赞誉

小桥

洪福桥

千秋桥

包家桥

青龙桥

石桥在古镇有十八处之多 游客都喜欢在小桥留影 弄出一点穿越感

流水

 没有小河就没有小桥 小河流淌 徜徉安稳 江南小镇的节奏

人家

 沿河而居 水上人家 商贾官宦 才子佳子多出于此,小河哺育的小镇文明不可小觑

木廊

 木走廊既可以遮阳避雨又可以歇息赏景 江南水乡的一大特色景观

长廊连着廊桥

设在木廊内的茶座和饭庄

茶馆

第一楼茶馆 古代新场繁荣的象征 自称江南第一楼 三层木质建筑 底层为普通茶座 中层为书场 说书 评弹艺人在此演出 上层为栈房 供游客借宿歇息

 武夷山大红袍在这里也挂出灯笼哦

 与召稼楼相比 古街有雅俗之别 召稼楼俗 新场古街雅 各有风格 显而易见 游客各取所需 也随着环境的差异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

街景

 游人不多 悠闲漫步

 爬满绿藤的小屋

算命 看风水的店面

时下难得一见的老裁缝铺

古人行为雕塑多处可见

与古人共饮一壶茶

吃食

 新场古街的吃食比起赵稼楼那是小巫见大巫没的比,但有自已的特色

 注意后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子

油墩子

海棠糕

竹笋肉烧卖

能讲出以下两图为何食物吗

 浦东十八铺 新场第一镇 它展示的浦东原住民生活画卷 很经典 很和谐 漫步其间 悠闲平静 十分享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908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