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的回旋曲 大概要表达什么感情。? 不懂诶。 急急急

莫扎特的回旋曲 大概要表达什么感情。? 不懂诶。 急急急,第1张

说的太简练了,回旋曲只是一种曲式的名称,莫扎特的回旋曲多了去了,再问问题的时候要把编号(莫扎特的作品编号为k或kv,其他人的多为op)写出来。莫扎特所属的古典主义时期,包括古典主义之前的巴洛克时期(再往前没有纯器乐),所有器乐都不是为了表达感情而作(当然里面含有感情),都是用来在特殊场合哗众取宠用的(常为宫廷或贵族室内而作的小品如奏鸣曲,夜曲或为节日而作的协奏曲,交响曲),因此更优雅或庄重辉煌,但纯粹的感情则较简单,或欢快或忧伤,这个你应该能听出来。而之后从浪漫主义时期开始,作曲家才更多得运用纯器乐来抒情,需要较多的生活阅历才能理解和阐释。

单纯的莫扎特的话,心里不用想太多,只有欢快和忧伤两种(悲痛也有,较少),你听着是什么就是什么。

其作品用童心去感受为最佳。

莫扎特是奥地利伟大的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之一,他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一个音乐家庭里。3岁接受启蒙教育,4岁学钢琴,5岁开始作曲,6岁与其姊旅欧各地演出,8岁写出第一批奏鸣曲与交响曲作品,11岁写第一部歌剧。莫扎特从小显露出非凡的音乐天才,他的奇迹曾轰动整个欧洲。1773年,17岁的莫扎特在故乡萨尔茨堡任宫廷乐师,后因与大主教冲突而愤然辞职。1781年定居维也纳,开始了“自由艺术家”的生活。莫扎特是音乐史上第一个摆脱了宫廷音乐家的从属地位的人。维也纳时期,是莫扎特创作最重要的时期。他的生活虽然十分贫困,但由于处在欧洲民主革命中心地带,莫扎特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他的音乐充满欢乐和光辉,充满高尚的美德,犹如壮丽的日出前的颂歌。正像他所说的:“生活的苦难压不垮我。我心中的欢乐不是我自己的,我把欢乐注进音乐,为的是让世界感到欢乐。”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听不出任何哀愁和伤感的情绪,带给人的感受,总是轻松愉快、活泼明朗、优美典雅和绚丽多彩莫扎特的创作涉及音乐艺术的所有体裁,其中以歌剧和交响乐贡献最突出代表作有: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交响曲《b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朱庇特)交响曲》。歌剧是一种综合了音乐、戏剧、舞蹈和美术的艺术形式。莫扎特的歌剧是在继承前人优秀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莫扎特的歌剧创作,以反以往的神话或宗教题材,用现实主义的态度、明朗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中各种人物的形象;特别注重运用音乐的表现手段塑造人物的个性和心理活动;注重旋律的优美动听;注重运用管弦乐队和各种重唱来加强戏剧气氛。莫扎特的生命短暂,但他留给我们的作品达600多首。因没有标明创作时间,因此次序混乱。主要作品:交响曲63首,嬉游曲16首,小夜曲13首,进行曲15首,小步舞曲105首,舞曲172首,钢琴协奏曲27首,小提琴协奏曲5首,弦乐四重奏23首,管乐弦乐重奏曲4首,钢琴重奏曲9首,小提琴奏鸣曲43首,钢琴奏鸣曲23首,歌剧15部。另外还作有清唱剧4部,康塔塔4首,宗教合唱曲50首,重唱歌曲18首,独唱和管弦乐队曲55首,歌曲32首等。莫扎特的一生是悲苦的,37岁这颗巨星便陨落了,在送葬天,在半路上下起了大雨,由于没有亲人,人们放下他的棺柩走了,把他孤零零的丢在荒野里,这是让世人心痛的时刻,但他的作品成为永恒。

莫扎特一生共写了十三首小夜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787年8月24日在维也纳创作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 K525,以当时最时髦的德文用语Eine Kleine Nachtmusik(一首小夜曲)命名。这是一部轻快的乐曲,充满了淳朴、真挚的感情。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倍大提琴演奏。由于它是莫扎特全部小夜曲中唯一用弦乐演奏的,所以被称作《弦乐小夜曲》或《G大调弦乐小夜曲》。它堪称18世纪器乐小夜曲的典范。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首音乐会小夜曲,有四个乐章象一部缩小了的交响曲。它与情歌小夜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裁。

这部作品原有五个乐章,后第二乐章因故失传,所以现存只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G大调,4/4拍,奏鸣曲式结构,具有进行曲风格。开始四小节的前奏为号角特征的引子乐句,音调明朗有力,充满信心。呈示部的主部主题清新、流畅,情绪饱满,颤音的出现更显得生机勃勃。副部主题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题节奏鲜明,连奏、断奏音型交替出现。第二部分是连续反复的颤音和断奏,幽默而轻巧,蕴含一种自得其乐的情绪。展开部非常短小,主要以引子乐句和副部主题的第二部分音型展开。再现部按奏鸣曲式原则,副部主题的调性由属调转为主调,其它基本是呈示部的再现,最后是短小精悍的尾声。整个乐章节奏明快、旋律生动、简洁利落和富有推动力。

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2拍,抒情的浪漫曲,具有回旋曲式的特征。主题淳朴、抒情、典雅、宽广。第一插部旋律富于流动性,轻歌曼舞。第二插部跳音与连奏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插部是全曲中唯一小调性的主题,它运用一个回音音型,连续不断地出现于小提琴与大提琴对答之中,形成高音部与低音部的对比,增加了乐曲的戏剧性。最后,整个乐章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

第三乐章:小快板,G大调,3/4拍,短小、精致的小步舞曲,复三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主题由明快、有力和抒情、流畅两种富于对比性的旋律构成,带有舞曲风格。第二部分旋律甜美柔和,具有歌唱性。也由两种对比性旋律构成。第三部分反复第一部分的主题后,结束全乐章。

第四乐章:快板,G大调,4/4拍,回旋奏鸣曲式结构。呈示部含有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一首威尼斯流行歌曲,旋律活泼轻快,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和生命的光辉,象征着幸福完美的爱情 。这一主题在本乐章中重复五次,但调性每次有变化。第二主题优美、纤巧、生动,与第一乐章副部主题的第二部分近似,具有舞曲的风格。展开部是以主部主题为基础的调性变化与发展。再现部以副部主题在前、主部主题在后,倒置出现,从而加强了回旋曲特有的热烈情绪。

《G大调弦乐小夜曲》在欢快、明朗、兴高采烈的气氛中结束。

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WAMozart 1756-1791)

莫扎特是一位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萨尔兹堡一个宫廷乐师家里。他从少年时代就展现出杰出的音乐才能,一生作品极其丰富。他创作的最重要领域是歌剧,共22部,另一重要创作部分是交响乐,共45部。他的音乐创作即继承和发展了海顿等前辈的成果,又对后来的贝多芬等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莫扎特也许不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但他绝对是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天才。就连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称作是音乐的基督。曾有人这么说:“在音乐史上有一个光明的时刻,所有的对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紧张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时刻便是莫扎特。”

1756 年,沃尔夫冈·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于萨尔兹堡,自幼他便展现出那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3岁开始弹琴,6岁开始作曲,8 岁写下了第一部交响乐,11岁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剧,14岁是指挥乐队演出了该歌剧。可以这么说,莫扎特是为音乐而生的,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和音乐熔为一体了。

16岁时的莫扎特被任命为萨尔兹堡宫廷的管风琴师。虽然在这段时间,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他无法忍受萨尔兹堡大主教的颐指气使,任意欺凌。在那里,莫扎特只是一个会弹琴的佣人,他曾向他的父亲这样 描述他在宫廷晚餐上的同伴:两名男仆,管家,点心师父,两名厨师,男仆坐在上座,莫扎特位列厨师之上。终于在1781年,莫扎特脱离了对大主教的依附,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并来到了维也纳发展。在维也纳,莫扎特靠教私人学生,举行音乐会演出和出版作品为生。在这段时间,莫扎特接触到了巴赫、亨得尔的作品,并结识了海顿,从而丰富了他的音乐理念。

在维也纳,莫扎特的音乐成就是令人惊叹的,他曾这样来描述他的音乐创作:“无论多长的作品都在我的脑中完成。我从记忆中取出早已储存好的东西。因此,写到纸上的速度就相当快了,因为一切都已完备,它在纸上的模样跟我想象的几乎毫无二致。所以在工作中我不怕被打扰,无论发生什么,我甚至可以边写边说话。”可怜就是这样一位天才,在他正当壮年的时候却因为感染风寒而去世了,死时年仅35岁。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1971年12月9 日),他仍在创作,可惜天嫉英才,莫扎特留下了他那未完成的《安魂曲》,而撒手人间,成为了音乐史上最大的遗憾之一。

尽管莫扎特的一生充满坎坷和艰辛,但他的音乐始终给人带来的是真正的纯美。著名的音乐评论家罗曼·罗兰为莫扎特作出了如下的评价:“他的音乐是生活的画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尽管是精神的反映,但它必须取悦于精神,而不伤及肉体或损害听觉。所以,在莫扎特那里,音乐是生活和谐的表达。不仅他的歌剧,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乐,无论看起来如何,总是指向心灵而非智力,并且始终在表达情感或激情,但绝无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巴洛克风格是莫扎特后期的作曲风格如下:

巴洛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都是西方的音乐流派,它的顺序是:

1、巴洛克音乐时期,约在十六世纪未至十八世纪,代表作曲家有蒙特威尔、巴赫、亨德尔等。

2、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约为1750年至1827年,代表作曲家有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3、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约在1820年至1910年,代表作曲家有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柴可夫斯基、瓦格纳等。

莫扎特四大交响曲

1、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

该曲曾被人们尊称为“天鹅之歌”,以表达对莫扎特和这部作品的仰慕之情。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是自始至终贯穿着舞蹈性的节奏与旋律,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主义精神。

2、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整部交响曲热情洋溢,有着充满感情化的乐念。这首交响曲虽然仍能听出巴洛克音乐的痕迹,但还是促使当时的绝对音乐向前迈进了一步,当它在十九世纪初于莱比锡演奏之际,曾受到“战栗”或“沉缓”等字眼的评语。这部作品又是与《少年维特的烦恼》情景相似。可以说是一步步接近浪漫派的作品。

3、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

又名朱庇特交响曲,该作品是莫扎特三大交响曲的最后一首,其规模宏大,壮丽灿烂,在他众多杰出的作品中,堪称为最优秀的器乐曲作品。在此部交响曲中已经看不到受海顿影响和家庭经济因素影响的成份,它是莫扎特发挥其作曲特色的代表作品,表现了莫扎特晚年娴熟的作曲技巧。

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WAMozart 1756-1791)

莫扎特是一位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萨尔兹堡一个宫廷乐师家里。他从少年时代就展现出杰出的音乐才能,一生作品极其丰富。他创作的最重要领域是歌剧,共22部,另一重要创作部分是交响乐,共45部。他的音乐创作即继承和发展了海顿等前辈的成果,又对后来的贝多芬等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1760年,4岁的莫扎特跟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学习钢琴并开始作曲。

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

1763年6月至1773年3月,莫扎特与父亲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进行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这次演出让莫扎特对当时最先进的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器乐等体裁都有了认识,还结识了JC巴赫、GB马蒂尼、GB萨马蒂尼等作曲家并学习到他们的作曲技术。

1773年底,莫扎特与父亲返回萨尔茨堡。此时的莫扎特对自己卑微的奴仆乐师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的自由,他经过激烈的斗争,终于在1777年9月获得大主教的同意,又随母亲进行了两年的旅行演出。

1778年5月,莫扎特抵达巴黎,由于母亲病逝,加上未能谋到职位,于是在1779年1月返回萨尔茨堡。这一时期,莫扎特在曼海姆创作了2首长笛协奏曲、1首双簧管协奏曲、7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3首钢琴奏鸣曲。

1782年7月,莫扎特创作的《后宫诱逃》在维也纳布尔格剧院首演。

1786年,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1787年,莫扎特完成歌剧《唐璜》。

1790年1月,莫扎特的歌剧《女人心》上演。

1791年,莫扎特创作歌剧《蒂托的仁慈》但未获成功 。9月,完成最后一部歌剧《魔笛》 。之后莫扎特开始创作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安魂曲》,于12月5日0时55分《安魂曲》还未完成莫扎特就离奇死亡,享年35岁,入葬于维也纳 。

扩展资料:

莫扎特也许不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但他绝对是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天才。就连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称作是音乐的基督。曾有人这么说:“在音乐史上有一个光明的时刻,所有的对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紧张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时刻便是莫扎特。”

莫扎特乐于接受传统曲式,并对其作巧妙的运用。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性在于重塑并定义了古典音乐,不同于巴赫的均衡完美、贝多芬的桀骜不驯。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他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后来成为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

参考资料:

–莫扎特

尼采在幼时学习钢琴,在他的一生之中,琴声总是让他感到慰藉;出于对他的喜爱,决定对不同钢琴家的演奏风格作一些入门学习。

1克劳迪奥·阿劳(德奥学派 学派融合点)

阿劳的演奏是以理性著称的,阿劳的理性有时竟让人有软弱之感。他的巴赫没有什么新意,仍是温顺的;贝多芬的奏鸣曲倒是有别样的温暖;他本人十分得意对勃拉姆斯的诠释;舒伯特的塑造比较稳重;肖邦的名曲英雄诠释的较为生硬,但是夜曲、练习曲、叙事曲都让我感到完美,因为抒情性美感克制融为一体,而这种融合恰恰符合肖邦的乐曲本身;将李斯特理性的演奏只是让我产生了音乐亦可用来做理性训练的想法;德彪西的呈现有一种无法把握的虚空感,让我回想起茨威格的这样一段描写:远方传来的模糊音乐,没有实体,却充满情感。

2瓦尔特·吉泽金(德奥学派/法国学派)

吉泽金是一位兴趣广泛的钢琴家,拥有惊人的记忆力。他的影响主要在于莫扎特,钢琴独奏客观严谨,也主导了后世的审美;他演奏的巴赫显得有些倔强;而门德尔松的奏鸣曲诠释得十分优美;他亦是一位杰出的室内乐演奏家。唱片中的吉泽金是理性而灵感不足的,但是在演奏会上却激情澎湃;而我最喜爱他演奏的德彪西,在营造梦幻效果的同时又显得十分圆润;可是他对肖邦的诠释没什么特色,感情还是太收敛了。除此之外,他对拉威尔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他是一位尝试拉赫玛尼诺夫的德奥钢琴家。

3威廉·巴克豪斯(德奥学派)

巴克豪斯的演奏十分清亮,往往使人的心情变得明快。他是贝多芬的权威演奏家,他诠释的贝多芬是立体的、生机勃勃的;演奏的肖邦亦不过于压抑,而是透露出明亮;他也是诠释勃拉姆斯的最高权威。虽然他对贝多芬的诠释不完全符合我对贝多芬的看法,但是他的演奏很容易让听众沉浸于乐曲,放空自我,因此这是我听过的最让人愉悦的贝多芬。同时,他也是我非常喜爱的钢琴家,他的琴声可以使人得到活力。

4阿图尔·施纳贝尔(德奥学派)

施纳贝尔是贝多芬的权威演奏家,他对贝多芬的阐述比较符合我对贝多芬的理解:即在富于抒情性的同时亦透露出沉重;他亦对舒伯特奏鸣曲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过他的演奏总体来说过于内敛,我不是很喜欢。(施纳贝尔主要录制贝多芬与肖邦。)

5埃德温·菲舍尔(德奥学派)

菲舍尔的演奏是活泼灵动的。他演奏的巴赫不古板,而是富有生活气息;他诠释的莫扎特享有盛誉,他的莫扎特是浪漫的、歌唱性的;而我很喜欢他演奏的贝多芬,他的贝多芬并不具有悲剧性的沉重,而是充满睿智与热情;不过他诠释的舒伯特没有什么特色。菲舍尔并不是以技巧见长的,但他的音乐有别样的感染力,高贵优雅却又平易近人,可以使人从琴声中得到慰藉。(菲舍尔主要录制巴赫与莫扎特。)

6阿尔弗雷德·德尼·科尔托(法国学派)

科尔托以演奏肖邦享誉世界,他演奏的夜曲恬美柔和,富于抒情,符合我对肖邦的认知;演奏的一些高难度练习曲体现了他高度技巧,他右手的跑动是自然的、颗粒性的。他对舒曼的诠释是优美深邃的,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对德彪西的诠释是天真单纯的,比较有特色;他演奏的巴赫富有浪漫性,值得一听;他同卡萨尔斯(大提琴家)、萨博(小提琴家)组成三重奏,被称为“黄金三重奏”;他亦是杰出的室内乐演奏家,在室内乐中欣赏他的演奏技巧也是不错的选择。由于科尔托是法国学派,因此对拉威尔、圣桑的演奏也较多。

7威廉·肯普夫(德奥学派)

肯普夫是20世纪诠释贝多芬作品的权威,事实上,他中期所演奏的贝多芬是我最喜欢的贝多芬。肯普夫的贝多芬唱片应该是发行量最大的贝多芬唱片,从猎奇的角度来说,肯普夫是有些俗气了,但是他对贝多芬的演奏确实凌驾于其他演奏家。肯普夫早期的贝多芬比较浪漫灵动,我不是很喜欢,因为这给人一种草率的感觉。而他中期的贝多芬就趋于刚劲,晚期更是方正,他对乐曲有绝对的控制力,这种控制力超越了乐曲本身蕴含的感情,而使演奏显得冷酷霸道,又无懈可击。我认为多聆听他的演奏必会有助于培养坚定的意志。

尼采曾列举过精神的三段变化:精神怎样变为骆驼,骆驼怎样变为狮子,最后狮子怎样变为孩子。施纳贝尔的演奏大抵在骆驼,肯普夫的演奏在狮子,不过我还从未听到过孩子,或者我还不能理解孩子。

8拉赫玛尼诺夫(俄罗斯裔)

拉赫玛尼诺夫既是伟大的作曲家,又是伟大的钢琴家。他所做的曲目大都十分困难。当他演奏自己曲目时,显得十分灵动又富有叙事性;不过拉赫玛尼诺夫钦定莫伊塞维奇为拉二的演奏者,霍洛维茨为拉三的演奏者,两者的风格与老拉本人还是有较大区别的(莫伊塞维奇更富有梦幻性,而霍洛维茨是爆炸性的激烈,二者的演奏应该还是略优于作者本人的)。他演奏的肖邦比较多,不过没什么特色。他曾和著名的小提琴家克莱斯勒共同录制过三首二重奏,三首曲目都非常迷人,可以融化人的心。

9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乌克兰裔)

霍洛维茨的演奏技巧十分惊人,他的演奏也十分富有激情,但这种激情是冷的激情,使我联想起木心的诗句:我习于冷,志于成冰;我正升焰,万木俱焚。霍洛维茨演奏的高难度曲目是十分值得欣赏的,如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斯克里亚宾的一些曲目;他也曾自创了一些用于炫技的曲目。他的琴声可以使人有酣畅淋漓感。不过他晚年趋于平和,可以使钢琴发出如梦如幻的音色,我不喜欢这种柔和;但是在弹奏高技巧的曲目时,仍是严谨而铿锵的。我所喜欢的霍洛维茨是年轻时弹坏钢琴的霍洛维茨。

10阿图尔·鲁宾斯坦(波兰裔)

鲁宾斯坦演奏的肖邦最为著名。他演奏的肖邦并不是柔美的,而是高贵有力的。事实上,肖邦的波兰舞曲与马祖卡需要鲁宾斯坦这样的诠释,夜曲倒是可以更多一些抒情性,毕竟肖邦是一个爱国钢琴家,一味的浪漫柔美是不合适的。他的肖邦在开始时并不被承认,直到后来才享誉全球。事实上,我最早听到的贝多芬四大奏鸣曲就是鲁宾斯坦演奏的,但是他对贝多芬的演奏实在没有太多特色,感情的抒发流于表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937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