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的特点

边塞诗的特点,第1张

何谓边塞: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一、汉魏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

(一)概况:

反映边地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代表作品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曹丕的《燕歌行》、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等

(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往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不独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住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间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诗人分别以旁观者的口吻,边疆战士的口吻,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的诉说了边塞征战之苦语言素朴,构思独特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边塞诗风格

二、隋代的边塞诗

(一)概况:

边塞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虽数量不多,也无一流作家,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代表作品有: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出塞》二首等

(二)《从军行》简析:

该诗为七言歌行体诗中把塞外肃杀的气氛和征人怀乡,思妇闺怨的情思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意境优美,语言清丽流畅,对偶工整和谐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长风萧萧渡水来,归燕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长风萧萧渡水来,归燕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三、唐代的边塞诗

(一)概况:

1、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 《走马川行》等七言 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2、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 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3、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关门前军夜战洮河北,以报生擒土谷浑”;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二)高适的边塞诗

1、生平:

高适(701-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

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譬如,他对边塞的纷扰不宁表示忧虑:“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他对战争的意义也有深刻的思索:“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词》)角度全面是高适诗歌的独到之处

2、诗作风格:风骨凛然

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概括起来就是风骨凛然“风骨凛然”即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慨 ,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

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譬如表明功名欲望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高诗以七古见长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故胡应麟《诗薮》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

3、《燕歌行》赏析:

(1)诗题及创作背景:《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适的“第一大篇”《燕歌行》本是乐府的体裁,魏文帝曹丕最早以这个题目写诗此后这个题目常用来歌咏东北边地(燕地)的征戍之苦和思妇相思之情本诗对旧有的题材进行了开拓对于诗歌的创作意图,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以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平定了契丹叛乱的几次战争为事由,歌颂守边战士排除万难,克敌制胜的爱国精神;另一说是揭露张守珪战败还妄请战功的问题,谴责将领骄傲轻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大极大痛苦和牺牲到底是歌颂还是讽刺依据《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观点,并考虑到诗的前序,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张守珪的事有一定关系,但诗中所写并非完全是这次战役,而是融合他在蓟门的见闻,以更高的艺术概括,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深刻同情

(2)以下讲习诗歌的内容:

诗序说明了创作的事由,“开元二十六年,一位跟随元帅出征的朋友回来,写了一首《燕歌行》诗给我看我深感当今征战戍守的事情,于是和了一首”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的部将在和叛变的奚族人作战中打了一次败仗,“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见《旧唐书·张守珪传》)

前八句诗概括了将士们出征的过程诗的发端“汉家烟尘在东北”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诗中的“汉家烟尘”和“汉将辞家”指当朝将士“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行,是横行敌境,一往无前的意思“摐军伐鼓下榆关”两句写出征的军容“校蔚羽书飞翰海”中一个“飞”字传神地说明军情紧急,战局危险气氛由此逐渐推进,趋于紧张

次八句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这个开阔而无险可平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猛剽悍,如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暗地,不辨死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隐约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结果紧接着写战争失利,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这些边塞特有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紧接下来的八句写战争带给士兵的痛苦,这正是被围困在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写征战在外的将士,“玉箸应啼别离后”写战士想象当中的独守在家的妇人妇人日夜悲愁,但“边庭飘飖哪可度”战士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久久萦绕,笼罩在战士的周围,夜巡的刁斗声声声紧急,敲碎了他思乡的心这原本是《燕歌行》这个诗题旧有的内容但本诗的渲染较前人更甚士兵复杂的内心活动,无疑深化了主题是谁让他们身陷绝境

最后四句收束全篇,感慨无穷,淋漓悲壮“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又岂是为了讨得个人的功勋这句饱含着诗人的礼赞由此讽刺了冒进贪功的汉将末二句诗人感慨“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的形象,和如今骄横的将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不计其数,但像李广那样即爱护士卒又能镇守边疆的将帅真是难求啊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深远

(3)评价:

A、从思想内容来看,《燕歌行》的同题诗作,大多写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本诗打破了这一题材格局,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慨和悲壮的情绪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的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

B、从表现技巧来看,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大段落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怙宠贪功形成对比士兵的辛苦作战和将军的纵情声色形成对比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寓意深刻此外,诗歌用韵四句一转,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

(三)岑参的边塞诗

1、作者生平:

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都是新奇的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2、诗风:奇情壮采

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1)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

如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又如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下文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分析诗人所擅长的奇景刻画白雪点明写诗的背景歌,点明诗歌的体裁是乐府送武判官归京是写作的事由诗是咏雪送人之作“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开篇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由风而见雪,因铺垫而富有气势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一个“即”字,传出惊喜好奇的诗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把萧索酷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姿态“忽如”显出雪来得急猛紧接着四句以奇寒中将士的感受写雪的威力“散入珠帘湿罗幕,虎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也是诗人“好奇”的表现紧接着铺叙送别的场景,帐外“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以夸张笔墨勾画塞外雪景,气势逼人“惨淡”二字又为送别定下基调帐内置酒送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送客出军门,只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也是一处奇景,鲜艳的红旗在寒风中冻结,于是冷色调的白和暖色调的红形成了鲜明的反衬,冻结的旗和漫天的飞雪形成反衬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突出了奇寒的感觉“轮台东门送君区,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结尾雪上的马蹄印迹,伴随着诗人深情的目光,渐行渐远,阐说着悠悠不尽的离情在这首诗中,诗人对诗歌意象“雪”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笔力矫健,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独特,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

(2)奇情:艰苦的军旅生活中,渗透着激昂慷慨的情感

以《走马川》为例,《走马川》写在诗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期间走马川为唐轮台西边的白杨河(轮台在今天乌鲁木齐的西边)行,是乐府诗体的标志封大夫为即将出征的御史大夫封常青,本诗是为他壮行而作,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在走马川中顶风冒雪夜行军的紧张场面诗歌的第一部分,“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平沙莽莽,狂风夜吼,碎石乱飞,这是出兵的环境诗歌的第二部分,“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顶风冒雪夜行军的边防战士斗志昂扬,和环境形成反衬诗的最后部分,“马毛带血汗气蒸,五花连饯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之短兵不敢接,东师西门伫献捷”行军生活艰苦,而唐军士气昂扬,有必胜信念,形成反衬该诗极力夸张渲染环境和气候的恶劣,反衬出全军上下的高昂士气和不畏艰险的精神诗歌当中的场景如:黄沙漫天、风吹石走、风刀割面,马汗成水,砚水冻凝,独特且洋溢着豪壮之情

3、《 走马川行》诗歌艺术简析:

A、在写作技巧方面,诗人抓住了典型环境和细节《走马川》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险恶环境“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白日绝域风沙景色,开头三句无一个风字,但捕捉到了风色,刻绘了风的猛烈“轮台九月风夜吼”,由暗写封转为明写,由白天的风色转为夜晚的风声,狂风咆哮紧接着以石头来侧面描写风,大如斗的石头随风乱走,勾勒出风的狂暴这种恶劣环境中,顶风冒寒前进的唐军将士出现了,“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重任在肩,“半夜军行戈相拨”,以戈相拨写军容整肃,“风头如刀面如割”,以面如割写行军感受连战马都感受到了临战的紧张气氛,“汗气蒸”,“旋作

冰”对战马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的刻画,是诗人细致观察的结果经过这样充分的烘托铺垫后,读者自然会联想到:这样的军队,又有谁能敌呢

B、诗歌还擅长用反衬和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环境的艰苦,天气的恶劣,从而反衬出将士的不畏艰难和高昂的爱国热情

C、从句式上来看,押奇韵,每三句一换韵,三句之中句句押韵,形成拗峭劲折的音节似紧锣密鼓,形成紧张急促的节奏,犹如战斗进行曲

四、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返 回

在唐朝时期边塞诗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反映边塞战乱现象、边防战事问题以及抵抗外敌决心等内容的诗,贞观君臣就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边塞主题诗,其中,初唐时期的边塞诗以初唐四杰的诗为代表,初唐四杰指的是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及王勃(王勃的诗未涉及到边塞领域,为方便称呼,仍将其称之为“四杰”),创作出了丰富的边塞为主题的优秀诗作,诗作中传达出一种阳刚的力量,蕴含着不畏牺牲、慷慨激昂的为国情怀,因为这些边塞诗作中含有这不一样的气质,成为了千古佳作,而在盛唐时期,边塞诗也进入了旺盛的时期,然而初唐与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传达出了不同的思想感情,本文针对两种时期边塞诗的不同特征阐述了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

(一)初唐的边塞诗传达了功名欲望,缺少盛唐的边塞诗中的社会愿望

初唐时期的四杰是在高宗、武则天时期发展起来的新时代知识分子,各个才华洋溢、胸怀大志、高高在上,创作的边塞诗作中充满了强烈的功名和欲望,希望以此来获取君主的重用,从而平步青云直达卿相,他们创作的许多边塞诗中都蕴含着这样的情绪表达,例如杨炯的《从军行》中写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骆宾王在《从军中行路难》中叙述到“长驱万里詟祁连,分麾三命武功宣”等。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中不仅涵盖了强烈的功名和欲望,同时还表达着高尚的社会愿望,体现出了和平民百姓同甘共苦的意愿,反映出了浓烈的社会责任心,这样的诗作情感在盛唐时期出现了许多代表新的作品,例如王昌龄在《出塞》中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盛唐时期的诗作相比较初唐时期,更加地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凸显出了对人们和国家命运的关心。

(二)初唐的边塞诗传达了战乱环境,没有了盛唐边塞诗的乐观、浪漫意境

初唐时期的边塞诗主要书写了战乱时的艰辛和无奈,营造出了一种悲壮的情境,例如卢照邻在《结客少年场行》中写到“烽火夜似月,兵气晓成虹。横行徇知己,负羽远从戎”,表达出了战乱时期人们生命的卑微,在进入到盛唐时期,边塞诗中情感的叙述逐渐向乐观、浪漫的方向发展,虽然盛唐时期边塞的战事频繁,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更多的是传达出一种正能量,去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树立唐代军队的强大和勇往直前的气势,让人们能够通过诗句联想到战争胜利的欢快感,巩固百姓和将士对于战争的自信心。例如,高适在边塞诗《塞下曲》中写到“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三)初唐的边塞诗风格放荡不羁,没有盛唐边塞诗的浑厚感和优美感

初唐时期由于其处于唐朝建立的开始阶段,使得诗人在边塞诗中进行丰功伟业的情感表达时流露较为透彻,降低了旧社会生活对诗人创作的影响,让诗人能够随着自己的心境进行自由的创作,无所畏惧地诉说着对社会的不满,引导着唐朝诗歌逐渐走向激扬、豪迈的创作风格。在进入到盛唐时期以后,也出现了许多放荡不羁的诗歌风格,但是相比较于初唐时期的边塞诗,语句中蕴含了更多的浑厚感和优美感,在整体意境构造上较初唐时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同时在文字的运用上也更加的精炼、准确。

1、使至塞上

作者王维 朝代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白话翻译: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2、凉州词二首·其一

作者王翰 朝代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白话翻译: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3、凉州词二首·其一

作者王之涣 朝代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白话翻译: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4、从军行七首·其四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白话翻译: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5、出塞二首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白话翻译: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1初中学过边塞诗有哪几首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代表的诗篇有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七言 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

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

2边塞军旅诗初中学得有哪些诗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春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3初中古诗词分类:分成边塞诗,送别诗,个人抒情诗,爱国诗,田园诗

边塞诗

《从军行》《渔家傲 秋思》《使至塞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送别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渡荆门送别》《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送友人》《逢入京使》《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个人抒情诗

《龟虽寿》《醉花阴》《浣溪沙》《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卜算子咏梅》《武陵春》《苏幕遮》《相见欢》《登飞来峰》《无题》《赠从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行路难》《水调歌头》《赤壁》《早寒江山有怀》《秋词》《春夜洛城闻笛》《峨眉山月歌》《水调歌头》《登幽州台歌》《己亥杂诗》

爱国诗

《别云间》《山坡羊骊山怀古》《观刈麦》《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之》《江城子 密州出猎》《山坡羊 潼关怀古》《过零丁洋》《春望》《石壕吏》

田园诗

《饮酒》《归园田居》《山中杂诗》《竹里馆》

其他

《朝天子咏喇叭》《月夜》《商山早行》《望江南》《长歌行》《野望》《论诗》《滁州西涧》

《江南逢李龟年》《约客》《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鲁山山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全部分类啦~~哦

4求三首边塞的古诗,小学六年级的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5求边塞诗词,短的,4句的,还要有全诗的解释3首

1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葡萄美酒”,是以葡萄酿造成的美酒;“夜光杯”,指一种光能照夜的白玉琢成的酒杯此句以奇丽的彩笔描绘出豪华的场面,并富有西域的特色次句“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琮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琵琶是西域盛行的乐器,诗人用来渲染西域色彩“马上催”的“催”字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是催饮,有的说是催人出征,或解释为急促弹奏之意从全诗风格来看,还是以催饮为宜 三四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在酣醉时的劝酒词,是说,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 2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译文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2003年,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对“龙城飞将”的注释做出修改:“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汉之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指一人,实指李广,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5胡马:指敌方的战马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6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 7 不教:不叫,不让 8 度:越过 3、《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6关于初中古诗,诗人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1、边塞风光;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陆游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等七言 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7一到五年级从军边塞的古诗

1、《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2、《前出塞》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3、《塞下曲》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4、《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5、《塞下曲》 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975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