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公主和高僧的浪漫爱情,最后结果如何

唐代公主和高僧的浪漫爱情,最后结果如何,第1张

唐代皇家多情事,而且以诡秘难辨著称。高阳公主和辩机和尚风月案可看作其中之一。

对于这个案件大家再熟悉不过了。

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最为宠爱的女儿,“主负所爱而骄”,后来嫁给了房玄龄之子房遗爱。辩机和尚是唐代高僧,曾帮助玄奘翻译经文,并代笔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一个是金枝玉叶,一个是佛法高深的和尚,两个人最后却走到了一起。

高阳公主与辩机和尚相爱,交往了八年,而且还生下一儿一女。在两人交往期间,互有信物赠予,其中高阳公主赠送给辩机一只金宝神枕。这神枕却也特殊,为皇家专用之物。后来,这枕头被一个毛贼给偷去了。当时,长安城风气不好,盗案连连,捕快们正大力捉拿盗贼。这个毛贼很快就落网了。据毛贼招供,他从辩机和尚那偷来一具价值连城的金宝神枕。人们循着这个线索,深挖细就,很快就查明了高阳公主和辩机和尚风月之事。

《新唐书》记载的比较详细:“会御史劾盗,得浮屠辩机金宝神枕,自言主所赐。初,浮屠庐主之封地,会主与遗爱猎,见而悦之,具帐其庐,与之乱,更以二女子从遗爱,私饷亿计。”

唐太宗知晓后,大为震怒,下旨处死辩机,杀奴婢十余。(《资治通鉴》记载,辩机是被腰斩而死。)

此案之后,高阳公主除了*乱罪名,还因擅行巫蛊之术、窥伺天象等,最终被唐高宗赐其自尽。

这个案子之所以被人们屡屡提起,除了情节生动,能够满足人们猎奇心理外,还因为案件本身扑朔迷离,甚至有人质疑他的真实性。

综合国内学者研究观点,其存疑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地点存疑,两人相遇在浮屠庐主之封地,辩机如何在没有登记的情况下离开寺院;二是于理不合,辩机和尚比公主年长十几岁,而且两人交往长达八年之久,期间房家为何无人将此事告诉唐太宗,即便是最有动机的弟弟房遗则、婆婆卢氏也没有这样做;三是细节矛盾,《新唐书》描写高阳公主因此事而失宠,但从《旧唐书》中描述来看,高阳在房玄龄去世时并无失宠的迹象。相反,人们考证是房遗爱和房遗直争嗣导致了高阳公主的争宠。

以上是具体细节。其实,从史料来看,也让人疑窦丛生。这场风月案只记录在成书时间较晚的《新唐书》,《旧唐书》却不曾提及。《旧唐书》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可信度相对更高,而《新唐书》则由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无可避免地带有宋人观点。我们知道,宋人崇尚道教,有贬佛的一面,《新唐书》是否会受此影响将一些民间故事、野史杂说融史书,以此污化辩机、贬低佛教呢?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值得一说的是,《新唐书》之后,《资治通鉴》也沿用了这一说法。此后,高阳公主、辩机和尚正史中的不良形象遂形成开来。

初唐四杰”是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1]

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1]

四杰名次,亦记载不一。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说,唐开国后“复有王杨卢骆”,并以此次序论列诸人,为现所知最早的材料。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称:“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则以骆为首。杜甫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一本作“杨王卢骆”;《旧唐书·裴行俭传》亦以杨王卢骆为序。[1]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邻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

贡献意义编辑

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

作品风格编辑

他们都是初唐中后期很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人才

初唐四杰

名早享,在青少年时代就获得“四杰”的美誉。

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他们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才开始定型。

他们开始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塞漠,题材扩大,思想严肃,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由他们开始了初步的定型。他们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他们的诗尽管未能摆脱南朝风气,但其诗风的转变和题材的扩大,预示了唐诗未来的发展方向,并起了积极进步的作用,他们是真正的唐诗的揭幕人。在唐诗史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唐太宗喜欢宫体诗,写的诗也多为风花雪月之作,有很明显的齐梁宫体诗的痕迹。大臣上官仪也秉承陈隋的遗风,其作风靡一时,士大夫们争相效法,世号“上官体”。

在齐梁的形式主义诗风仍在诗坛占有统治地位的时候,“四杰”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来反对初唐诗坛出现的这种不正之风,接着其余三人也都起来响应,一起投入了反对“上官体”的创作活动之中。

他们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四杰对唐诗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大致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初唐四杰

首先,表现在作品题材与内容上,其中包括有咏史诗和咏物诗,还有山水诗,像王勃的《滕王阁序》;或为抒发登临送别的感慨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以及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有歌唱征人赴边远戍的,描写征夫思妇的,与表达对不幸妇女的同情的。四人均才高而位卑,使他们比较接近社会现实,所以常用诗歌对某些社会现象加以揭露。

四杰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改变齐梁时遗下的不正诗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其次,初唐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五言律在“四杰”之前已有出现,唐初诗人王绩(王勃系王绩侄孙)曾作过一些努力,但作品不多。到了“四杰”的时候,五律这一形式才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被逐渐的固定下来。“四杰”以多数量、高质量的诗篇为稍后于他们的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言古诗在三国时期以后盛极一时,而七言古诗却是到了唐代才兴盛起来,四杰(杨炯无七言诗)又以大量的杰作把七言古诗推向了成熟阶段。所以初唐四杰在发展诗歌形式上的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而四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杨以五律见长,卢、骆擅长七古(七言)。他们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对“四杰”十分敬佩。

王勃编辑

简介

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任虢州参军

初唐四杰

,他年幼时写的骈俪文《滕王阁序》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久为众口传诵。据说他写文章之前,把笔墨纸砚准备好,饮酒后蒙被而睡,醒后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时人称为“腹稿”,他的诗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异草杂缀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读不厌。有名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他文章中的名句。王勃的作品,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作品赏析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生卒歧说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当代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8卷三种本子,皆不传。

成就

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录 6篇残缺之文。罗氏序文中还提及日本京都“富冈君(谦藏)别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清宣统三年(1911年)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

杨炯编辑

简介

(650~693年),唐代诗人,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旧唐书》本传盛赞其《盂兰盆赋》“词甚雅丽”,《四库全书总目》则以为“炯之丽制,不止此篇”,并谓“其词章瑰丽,由于贯穿典籍,止涉猎浮华”。所作《王勃集序》,对王勃改革当时*靡文风的创作实践,评价很高,反映了“四杰”有意识地改革当时文风的要求。对海内所称“王、杨、卢、骆”,杨炯自谓“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今存诗33首,五律居多。明胡应麟谓“盈川近体,虽神俊输王,而整肃浑雄。究其体裁,实为正始”(《诗薮·内编》卷四)

成就

《旧唐书》本传谓其有文集30卷,《郡斋读书志》著录《盈川集》20卷,今均不传。

明万历中童佩搜辑汇编有《盈川集》10卷,附录1卷。崇祯间张燮重辑为13卷。其中《从军行》被编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

卢照邻编辑

简介

(约637~约689),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年少时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为邓王(李元裕)府典签。极受邓王爱重,邓王曾对人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高宗乾封三年(668)初,出为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满,漫游蜀中。离蜀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为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凿颍水,环绕住宅,预筑坟墓,偃卧其中。他“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书》本传)。由于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和长期病痛的折磨,终于自投颍水而死。卢照邻的生卒年,史无明载。武则天登封于嵩岳,卢照邻说到“后封嵩山”及其高宗咸亨四年(673)所作《病梨树赋》序“余年垂强仕,则有幽忧之疾”推断其时已年近40,咸亨四年下距登封元年为22年,则其生年约在太宗贞观十年(636),去世时约60岁。

影响

卢照邻工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杨炯誉之为“人间才杰”(《已子安集序》)。代表作《长安古意》,诗笔纵横奔放,富丽而不浮艳,为初唐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仍未摆脱六朝诗风影响。《旧唐书》本传及《朝野佥载》都说卢有文集20卷。《崇文总目》等宋代书目均著录为10卷。今存其集有《卢升之集》和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均为 7卷。《全唐诗》编录其诗2卷。徐明霞点校《卢照邻集》即据 7卷本《幽忧子集》,并作《补遗》。傅璇琮著有《卢照邻杨炯简谱》。

卢照邻墓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无梁镇龙门村尚家村的河溪西岸。高大的墓冢尚存。

代表作

《长安古意》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啼花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初唐四杰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 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纬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 (选自《全唐诗》)

《曲池荷》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骆宾王编辑

简介

(约619—约687年)唐代诗人。字观光,婺州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诗人,[2] 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其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唐高宗永徽(650~655)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仪凤三年(678),后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骆《在狱咏蝉》,有云:“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以抒悲愤。次年,遇赦得释。调露二年(680),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弃官游广陵,作诗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嗣圣元年(684),武则天废中宗自立,这年9月,徐敬业(即李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王为徐府属,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他起草著名的《讨武氏檄》(即《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气吞山河。武则天读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皇然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武则天感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11月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资治通鉴》说他与李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而孟綮《本事诗》则说:“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

初试落榜

骆宾王入京应试,是在22岁那年的秋天。

唐代科举场中,很早就有请托、通关节、私荐或场外议定等流弊。考生们为求中第,骆宾王考试前用心准备,竭力钻营,千方百计争取权要的吹嘘、引荐。有的人还把自己得意的诗文,献给有名望的权贵显宦、学者名流,求得他们的赏识赞誉,以扩大影响,制造有利于自己的社会舆论。有些考生还直接把自己写的诗文送给主考官员,以期先声夺人,给主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在正式考试之前的场外竞争,活动是很激烈的。骆宾王自恃学识精博,加上出身低下,大约不愿,或者也无门路从事这种院外的竞争。在自传体长诗《畴昔篇》的开头,谈到这次进京考试的情事,他曾有这样的描述:

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

既托寰中赏,方承膝下欢。

遨游灞陵曲,风月洛城端。

且知无玉馔,谁肯逐金丸!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自己早年崇拜的是英雄侠义之士,轻视的是官场得意的权贵显要。但正当自己“承欢膝下”的时候,由于客观环境的驱使,却匆匆上京求取功名。于是就利用考试前后的余暇,尽情地游览京城的胜迹,领略洛阳的风月。明知处境艰难,也决不追逐权门,乞求赏赐。这说明当年的骆宾王,年轻气盛,恃才傲物。既然看不起权贵,当然也就不愿向当道干谒、行卷。人家忙忙碌碌进行院外活动,他却悠闲自得地饱览京、洛名胜。他总以为考试凭实力,自己经纶满腹,何愁试场不中,雁塔留名,自然是唾手可得。

然而考试的结果,竟是名落孙山!

这一下骆宾王才慌了手脚,他的情绪从浪漫主义的高空一下子跌落到悲苦穷愁的低谷。他第一次体味到现实生活的冷酷无情,个人的前程、家庭生活的改善、父辈师长的热情期待,都随着这次考试的失败而变成了泡影。下一步怎么办?丢开试场失意的羞耻不说,一家人日后的生活又该怎么过?总不能长年寄人篱下,依靠别人的救济过活?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的反复思忖,骆宾王决定南下义乌,向故乡的亲友诉情求助。虽然他离开家乡已经十多年,但亲人的浓浓情意始终暖在心头。他知道故乡的亲友一定会热情地接待他这个落难归去的游子。

在南下的路上,骆宾王写下《途中有怀》一诗,以抒发他此时的心清:

睠然怀楚奏,怅矣背泰关。

涸鳞惊煦辙,坠羽怯虚弯。

素服三川化,乌裘十上还。

莫言无皓齿,时俗薄朱颜!

时间是晚上,天际的星月照着故乡的江面,显

得十分清丽。急促的船桨拍打着阵阵波浪,我这个漂流在外的游子终于投入故乡的怀抱。于是紧锁的愁眉展开了,脸上绽露出长久不见的笑容。“今夜南枝鹊,应无绕树难!”我这只南飞的乌鹊,今天夜里再没有“绕树三匝,无枝可栖”的苦恼了。见到故乡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故乡的亲人热情地接待骆宾王,对他的处境深表同情,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使骆宾王真切地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但这时母亲和年幼的弟弟,正在远方翘首等待,他不能在家乡多作逗留,必须尽快地回到母亲身边,以免她长期倚闾而望。

骆宾王赶回瑕丘,年关,虽然谋仕无成,一家人难免有几许失望,但合家团聚,共度春节,多少也增添了几丝欢乐气氛。这次长安之行,给骆宾王的最大收获,是使他懂得了世情的冷暖和现实的严酷。他开始成熟起来,以更为务实的态度潜心书海,闭门苦读。为迎接第二次的搏斗作充分准备。

出仕

骆宾王咏秋诗九首——草书几年以后,骆宾王终于在长安出仕了。

仕途多舛

作品

咏鹅

鹅 鹅 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帝京篇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皇居帝里崤函谷,鹑野龙山侯甸服。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桂殿嶔岑对玉楼,椒房窈窕连金屋。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复道斜通鳷鹊观,交衢直指凤凰台。剑履南宫入,簪缨北阙来。声名冠寰宇,文物象昭回。钩陈肃兰戺,璧沼浮槐市。铜羽应风回,金茎承露起。校文天禄阁,习战昆明水。朱邸抗平台,黄扉通戚里。平台戚里带崇墉,炊金馔玉待鸣钟。小堂绮帐三千户,大道青楼十二重。宝盖雕鞍金络马,兰窗绣柱玉盘龙。绣柱璇题粉壁映,锵金鸣玉王侯盛。王侯贵人多近臣,朝游北里暮南邻。陆贾分金将宴喜,陈遵投辖正留宾。赵李经过密,萧朱交结亲。丹凤朱城白日暮,青牛绀幰红尘度。侠客珠弹垂杨道,倡妇银钩采桑路。倡家桃李自芳菲,京华游侠盛轻肥。延年女弟双凤入,罗敷使君千骑归。同心结缕带,连理织成衣。春朝桂尊尊百味,秋夜兰灯灯九微。翠幌珠帘不独映,清歌宝瑟自相依。且论三万六千是,宁知四十九年非。古来荣利若浮云,人生倚伏信难分。始见田窦相移夺,俄闻卫霍有功勋。未厌金陵气,先开石椁文。朱门无复张公子,灞亭谁畏李将军。相顾百龄皆有待,居然万化咸应改。桂枝芳气已销亡,柏梁高宴今何在。春去春来苦自驰,争名争利徒尔为。久留郎署终难遇,空扫相门谁见知。当时一旦擅豪华,自言千载长骄奢。倏忽抟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黄雀徒巢桂,青门遂种瓜。黄金销铄素丝变,一贵一贱交情见。红颜宿昔白头新,脱粟布衣轻故人。故人有湮沦,新知无意气。灰死韩安国,罗伤翟廷尉。已矣哉,归去来。马卿辞蜀多文藻,扬雄仕汉乏良媒。三冬自矜诚足用,十年不调几邅回。汲黯薪逾积,孙弘阁未开。谁惜长沙傅,独负洛阳才

陈子昂(约659~约700),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字伯玉。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圣历元年698)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其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人物评价

在初唐到盛唐诗风发展转变的过程中,陈子昂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时人和后人都给了他很高的评价。

卢藏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金元好问《论诗绝句》:“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杜甫:“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白居易《初授拾遗》:“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韩愈《荐士》:“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

萧颖士:“近日陈拾遗子昂文体最正。”

梁肃《补阙李君前集序》:“陈子昂以风雅革浮侈。”

的确,陈子昂进一步发展了“初唐四杰”所追求的充实,刚健的诗风,彻底肃清了齐梁诗歌中绮靡纤弱的习气,对盛唐诗人张九龄,李白,杜甫产生了深远影响。

1关于唐诗和唐朝诗人

①初唐诗歌。

初唐诗歌仍处于陈隋时期余光返照中。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浮艳柔丽。

上官体绮错婉媚。只有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

直到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但他们仍未摆脱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响。

真正廓清梁陈诗风影响的,是武后时期的陈子昂。他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

与他略同时而不同流派的,有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他们其他题材诗中,也有一些佳作。尤其是杜审言的诗。

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在律体完成方面。沈、宋、杜三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

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朴素无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它的好处。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

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王、杨、卢、骆,“以文章名天下”,称“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说那些嗤笑“四杰”的人只能“身与名俱灭”,而“四杰”却像万古长流的江河,他们的美名永远不会泯灭。杜甫对“四杰”的推崇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就拿王勃这首诗来说吧,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只是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但在质朴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语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体贴,绝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寡味。

诗人本来是要劝慰杜少府的,劝他不要过于感伤。但并不是一上来就劝他,而是先用环境的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

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

这样写来多么委婉!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开了。②盛唐诗歌。

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

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

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

这派诗人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比六朝人前进了一大步。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

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李白的名作,以安史之乱前为多。

内容、题材丰富,气势雄放,想象丰富,风格飘逸,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心理。杜甫的诗则是动乱时代的诗史,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开新乐府运动先声。

在诗歌语言、格律、技巧等方面,他善于转益多师,广泛地吸取前人和并世作者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后世诗歌发展开辟了众多途径。另外,元结、沈千运、孟云卿等人也是此期较有特色的诗人。

登高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律 类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杜甫诗集中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律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秋天,是诗人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

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

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的。诗由写景开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

时当深秋,晴空如海,登高仰视,愈觉其迢迢无极,所以说“高”;夔州一带,山高林密,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不绝,所以说“哀”;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

用字遣词都极其贴切。“天高”“沙白”“猿啸”“鸟飞”,这些又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

2关于唐朝大诗人卢仝详细资料和他的诗句

卢仝tóng〈形〉(约795-835) 唐代诗人,汉族,范阳(治今河北诼县)人 。

“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村),早年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

他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进。后迁居洛阳。

家境贫困,仅破屋数间。但他刻苦读书,家中图书满架。

仝性格狷介,颇类孟郊;但其狷介之性中更有一种雄豪之气,又近似韩愈。是韩孟诗派重要人物之一。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有所思 当时我醉美人家,美人颜色娇如花。

今日美人弃我去,青楼珠箔天之涯。 天涯娟娟姮娥月,三五二八盈又缺。

翠眉蝉鬓生别离,一望不见心断绝。 心断绝,几千里,梦中醉卧巫山云, 觉来泪滴湘江水。

湘江两岸花木深,美人不见愁人心。 含愁更见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

美人兮美人!不知为暮雨兮为朝云。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月蚀诗 东海出明月,清明照毫发。朱弦初罢弹,金兔正奇绝。

三五与二八,此时光满时。颇奈虾蟆儿,吞我芳桂枝。

我爱明镜洁,尔乃痕翳之。尔且无六翮,焉得升天涯。

方寸有白刃,无由扬清辉。如何万里光,遭尔小物欺。

却吐天汉中,良久素魄微。日月尚如此,人情良可知。

悲新年 新年何事最堪悲,病客遥听百舌儿。 太岁只游桃李径,春风肯管岁寒枝。

常州孟谏议座上闻韩员外职方贬国子…… 忽见除书到,韩君又学官。死生纵有命,人事始知难。

烈火先烧玉,庭芜不养兰。山夫与刺史,相对两漓岏。

干禄无便佞,宜知黜此身。员郎犹小小,国学大频频。

孤宦心肝直,天王苦死嗔。朝廷无谏议,谁是雪韩人。

何事遭朝贬,知何被不容。不如思所自,只欲涕无从。

爵服何曾好,荷衣已惯缝。朝官莫相识,归去老岩松。

力小垂垂上,天高又不登。致身唯一己,获罪则颜朋。

禄位埋坑阱,康庄垒剑棱。公卿共惜取,莫遣玉山崩。

谁怜野田子,海内一韩侯。左道官虽乐,刚肠得健无。

功名生地狱,礼教死天囚。莫言耕种好,须避蒺藜秋。

酬愿公雪中见寄 积雪三十日,车马路不通。贫病交亲绝,想忆唯愿公。

春鸠报春归,苦寒生暗风。檐乳堕悬玉,日脚浮轻红。

梅柳意却活,园圃冰始融。更候四体好,方可到寺中。

出山作 出山忘掩山门路,钓竿插在枯桑树。当时只有鸟窥窬, 更亦无人得知处。

家僮若失钓鱼竿,定是猿猴把将去。 除夜 衰残归未遂,寂寞此宵情。

旧国馀千里,新年隔数更。 寒犹近北峭,风渐向东生。

惟见长安陌,晨钟度火城。 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

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 傩声方去病,酒色已迎春。

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 村醉 昨夜村饮归,健倒三四五。

摩挲青莓苔,莫嗔惊著汝。 冬行三首 虫豸腊月皆在蛰,吾独何乃劳其形。

小大无由知天命, 但怪守道不得宁。老母妻子一挥手,涕下便作千里行。

自顾不及遭霜叶,旦夕保得同飘零。达生何足云, 偶然苦乐经其身。

古来尧孔与桀跖,善恶何补如今人。 长年爱伊洛,决计卜长久。

赊买里仁宅,水竹且小有。 卖宅将还资,旧业苦不厚。

债家征利心,饿虎血染口。 腊风刀刻肌,遂向东南走。

贤哉韩员外,劝我莫强取。 凭风谢长者,敢不愧心苟。

赁载得估舟,估杂非吾偶。 壮色排榻席,别座夸羊酒。

落日无精光,哑暝被掣肘。 漕石生齿牙,洗滩乱相掫。

奔澌嚼篙杖,夹岸雪龙吼。 可怜圣明朝,还为丧家狗。

通运隔南溟,债利拄北斗。 扬州屋舍贱,还债堪了不。

此宅贮书籍,地湿忧蠹朽。 贾僎旧相识,十年与营守。

贫交多变态,僎得君子不。 利命子罕言,我诚孔门丑。

且贵终焉图,死免惭狐首。 何当归帝乡,白云永相友。

不敢唾汴水,汴水入东海。污泥龙王宫,恐获不敬罪。

不敢蹋汴堤,汴堤连秦宫。蹋尽天子土,馈餫无由通。

此言虽太阔,且是臣心肠。野风结阴兵,千里鸣刀枪。

海月护羁魄,到晓点孤光。上不事天子,下不识侯王。

夜半睡独觉,爽气盈心堂。颜子甚年少,孔圣同行藏。

我年过颜子,敢道不自强。船人虽奴兵,亦有意智长。

问我何所得,乐色填清扬。我报果有为,孔经在衣裳。

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 内容: 粉末为四体,春风为生涯。愿得纷飞去,与君为眼花。

我生天地间,颇是往还数。已效炊爨劳,我亦不愿住。

君有造化力,在君一降顾。我愿拔黄泉,轻举随君去。

君是轻薄子,莫窥君子肠。且须看雀儿,雀儿衔尔将。

遍索天地间,彼此最痴癖。主人幸未来,与。

3杜甫诗歌中提到唐朝诗人的诗句有哪些

杜甫诗歌中写李白的是最多的,此不赘述,举几个其他的:

1、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高李分别是指高适、李白)

2、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李生是指李白)

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李龟年)

4、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韦左丞指韦济)

5、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陪李北海宴历下亭》,李北海是指李邕)

6、新亭结构罢,隐见清湖阴。(《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李邕)

4诗词在线解释

出自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直译为: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尾联自问自答,点出此诗系追忆往昔,痛定思痛。所谓“此情”者,指的正是颔、颈两联中所写的“晓梦”之痴迷、“春心” 之深挚、“珠泪”之哀伤与“玉烟”之迷惘,种种情事岂待成追忆时才感哀痛,华年流过之时,便已体味到了其中的苦涩悲哀。在暖玉生烟的缥缈里,诗人回望华年往事,追忆往日情缘,空留当年的怅惘,令他再一次不胜嗟叹:回头问残照,残照更空虚。

此诗约作于作者晚年,当是他回忆往事,对一生坎坷而发的感慨,尽管描写委婉,旨意朦胧,但显然有其寄托。李商隐在诗中隐去了平生所历具体之事,以缘情造物的写法,含蓄委婉地从多个不同角度抒写了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华年流逝、抱负成空。

5唐朝的诗人有哪些

1)李白:把浪漫主义诗歌推向最高峰,诗仙。

(2)杜甫:把现实主义诗歌推向最高峰,诗圣。 (3)白居易:现实主义大诗人,深入浅出,看以寻常最奇倔,成如容易却艰辛。

(4)王维:诗佛。以画入诗。

达到了另一种不可企及的高度。 (5)张若虚:一首《春江花月夜》笑傲一生,“以孤篇压倒全唐”。

(6)韦应物(737-791?),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年曾在宫廷担任过玄宗的侍卫官,早年为人任侠,狂放不羁,后来发奋读书考中进士。因做过苏州刺史。

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7)高适(702-765),字达夫,德州莜(今河北景县)人,少潦倒落拓,四十岁后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县尉,不久即辞去,后来在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幕中掌书记,接触了大漠神奇风光和戍边士卒的艰苦生活。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与岑参齐名,也称“高岑”。

(8)岑参(715-770),南阳人,一说湖北江陵人,少时隐居河南嵩阳。天宝三年进士,初为小官,后做过嘉州刺史等官,世称“岑嘉州”。

诗以写边塞生活著称,与高适齐名,合称“高岑”。 (9)李贺(790-816)唐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偃蹇,仅曾官奉礼郎 。

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韩愈曾为之作《讳辩》。和沈亚之友善。

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诗中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

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但也有房间雕琢之病。

有《昌谷集》。 /stn=baidu&ct=0&ie=gb2312&bs=%C0%EE%BA%D8%BC%F2%BD%E9&sr=&z=&cl=3&f=8&wd=%C0%EE%BA%D8 (10)顾况(约725-约814),字逋翁。

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肃宗至德二年进士。

曾官著作郎,因讽刺权贵,被贬为饶州司户。后携家隐居润州延陵茅山,自号华阳真逸。

善画山水,诗平易流畅,比较注意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严羽称其有盛唐风骨。

6请问各位唐朝诗人韩愈写的“朗朗如玉山上行”的诗句作何解释 啊

朗朗如玉山上行 黄苗子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杜甫《赠卫八处士》 蒋维崧(峻斋)先生的书法集将出版,要我写几句话,一时百感交集,却不知从何说起。 人老了,惟一的好处便是多增长些见识,但同时也增加不少人世沧桑的沉重之感。

半个世纪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和蒋峻斋先生初见于巴渝。那时的山城重庆,虽则在日寇侵凌、风雨如晦、民生多艰的日子里,但炎黄文化的精粹,一时麕集于此。

峻斋和我,那时常得亲炙的,是沈尹默(秋明)、乔曾劬(大壮)、曾克专(履川)、潘伯鹰(凫公)、曾绍杰诸先生。这些一代英华,年龄都比我们大,蒋先生又是乔壮翁、沈尹翁的入室弟子。

履川和伯鹰先生,都是赫赫有名的书家,曾绍杰先生治印,也是名重艺林的。我初识峻斋,履川、伯鹰便交口称誉,说峻斋人品、学问、风度,都如六朝人所谓“朗朗如玉山上行”的。

当时我十分羡慕峻斋得师得友,又有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我虽比他差长一两岁,却是跅弛无成,“食粟而已”;但这人生缘会,羡慕是没有用的。 抗战胜利后回到南京,我有缘和履川、峻斋短期共事。

那时节国是蜩螗,哀鸿遍野,我和履川朝夕相对,履川常以斗室独处、忧感摧心的乔壮翁为忧。有一次,壮翁小病,我们去探问能给他老人家做点什么。

他苦笑地说:每个朋友能送一瓶酒就好。我们都说这事好办,回去便大家醵酒送去。

谁知不到几日,便惊闻壮翁在一个雨夜自沉于苏州一小桥下的噩耗,老人遗下的,除了逆旅中一堆空酒瓶以外,还有给峻斋的一首遗诗。 不久,盼到一个“明朗的天”,我和峻斋又是“参与商”了。

等到几年后北京再度“相见”,大家谈起在香港的曾履川,在上海的沈尹翁、潘伯鹰,在台湾的曾绍杰诸先生,真有“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之慨。 以后,峻斋去了山东,最初还有些书札往来,其后形迹渐疏了。

这次的“参商”少说也有二三十年。其中可能还有一两次例如全国书法家协会开会之类的相见,可是这些短暂拘谨的“相见”,一想到前人词句“见了还休,争如不见”,便不觉失笑。

有时朋友自济南来,也带来有关峻斋的一些讯息,讯息有喜有悲,也不全都确实。但那时我自己的心态是:以己度人,悲、喜都只不过是个人私事;朋友往来,无非是“小资产阶级的所谓感情的温暖”……知识分子要改造自己,“时时拂拭”都来不及,何苦再去“惹尘埃”呢?一番“自讼”之后,爽然若失,遽然若醒;“人之相知,贵相知心”,不通音问也罢。

于是就像宋儒投豆子一样,安心地给自己投下一颗白子。(听前辈说:宋儒正心修身的方法,是平日备好一个空盂和黑白两种豆子,每当心中起一善念,便向盂中投一颗白豆子;心中起一恶念,便投一颗黑豆子。

我曾经想,思想斗争,检查自己,是否也可以运用此法呢?) 言归正传吧,这“参商”了几十年,蒋峻斋先生对我国文化事业的贡献,则是可喜可敬的。他首先是一位功力湛深的语言文字学家,又是一位饮誉艺林的书法、篆刻家。

在纪念邓尔雅师的一篇拙文中,我曾有一点过迟的觉悟:“书法、篆刻,原是一门艺术,我原以为只要从书法的用笔、结构、布局等笔墨方面用功,或顶多读几本《临池管见》、《艺舟双楫》等,便可以跻身于书法家之林。但我体会到尔雅先生的成就如此卓越出群,原来在笔法(书艺)、刀法(篆刻)之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学问根基——小学、训诂等文字学修养。”

蒋峻斋先生的书法、篆刻成就,也正是深深根植于文字学的功底之中,和尔雅先生同一宗辙。正因为如此,他们不仅懂得“书法”,并且精通“书道”;不仅了解方块汉字的外形之美,而且深入了解到每一个字的来历、成长、变化,即构成书法美的根源。

我想作为一个书法家的一生修养,这应是正路。我虽然从小受教于邓尔雅先生,但平生疏懒散漫,没在严格遵从师训,所以白首无成,徒嗟追悔之晚。

我国早期文字,开始于“象”:“象形,象事,象意,象声”,然后是“转注、假借”,(《汉书·艺文志》对“六书”的解释)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的。因此,汉字这种书写符号,生来就具有“造型美”的基因。

我国古代有“书画同源”的说法,“同源”之一即“书”和“画”都始源于“象”。大篆(甲骨、金文)系统的书法是书法的根芽,它一开始就包涵着“美”。

其后随着时代演变,不同的书体(隶、行、真、草)也就演变出不同的美的形式。蒋先生从治印开始,引起对古文字的兴趣,从《说文》小篆上追商、周金文以及秦、汉金石文字。

他长期从事金文的研究,“吃透”了金文的造型、结构、笔触的美,以及因地、因时的变化发展所产生的美的特点,因此,他能胸有成竹地以毛笔宣纸这些工具,来发挥金文的艺术书风。他根源于金石文字,但却不是依样的、一成不变的、把彝鼎铭刻“指葫芦画瓢”那种“复制”,而是植根于长时间对古文字学研究的心得,对金文美的因素的探索,经过作者心灵的锤炼,变成了他自己的书法艺术。

八大山人的传世作品,有多幅临王羲之《兰亭序》(或称《临河序》),可不但形迹不似,连内容也不一致,八大“临”《兰亭》,只是根据他自己探索所。

7唐朝的著名诗人有哪些

大李杜:李白 杜甫;知

诗圣----杜甫; 诗仙----李白; 诗鬼----李贺;

四明狂客-----贺知章; 七绝圣手----王昌龄;

苦吟诗人----贾岛; 诗豪----刘禹锡;

初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道,骆宾王,卢照邻

陈子昂成为初唐成就最专大的诗人

盛唐:

田园诗派代表: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派代表:岑参,高适

中唐:

以刘长卿,韦应物成就最高

韩孟诗派:韩愈,孟郊

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发动了“新乐府”运属动]

以山水诗为代表的柳宗元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李商隐成为唐朝最后一位伟大的诗人]

安史之乱将沉浸在太平繁华美梦中的大唐猛然拉下神坛,老朽没落的唐玄宗在无奈失落中死去,悲愤的唐肃宗苦苦支撑了六年也一命呜呼,这爷俩将一个超级大乱摊子扔给了唐代宗李豫。

宝应元年(762年),专权的宦官李辅国杀死了张皇后,肃宗也受惊吓而死,李m于肃宗灵柩前依其遗诏即位,改名豫,时年36岁,是为唐代宗。唐代宗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个以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代宗虽有抚平战乱创伤的意愿,但动荡和磨难不仅抵消了他建设国家的热情,也使他开拓进取的锐气严重受挫。大唐帝国往日的盛景已是时过境迁,成为人们心中无法再现的记忆了。

代宗的成长注定是不平凡的,他虽然在治国上留下很多缺憾,但是在治家上却很有方法,值得赞赏。代宗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多情天子,其情感生活不仅丰富多彩,而且还颇具几分浪漫色彩,他的多情不仅局限在男女情事上,而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他为人特别宽厚、仁义,孝敬长辈、爱护兄弟、关爱老婆、优待亲属,甚至连对待乳母都是念念不忘的。他对祖父玄宗,父亲肃宗都做到了生前尽孝,死后怀念,是一位仁孝至极、亲情笃厚的大好人。

据史载上元末年,宦官李辅国与张皇后合谋迁移太上皇玄宗于西内,太上皇大为气恼,不久病重。当时,肃宗虽泫然泣下,对父皇深表同情,却无可奈何,自己亦因怏怏不乐而身染重病,此时身为太子的李豫,冒着太子之位可能不保的风险,不顾张皇后,李辅国的 ,不分黑夜、白天往来奔跑于祖父和父亲的两宫,侍奉于祖父和父亲的病榻旁,躬身药膳,衣不解带者久之。

代宗即位后,对张皇后与李辅国耿耿于怀,因为李辅国和程元振手握禁军,代宗表面尊礼,而内心实欲除之,以报祖父和父亲被害之仇。宝应元年十月,代宗利用李辅国和程元振两大宦官争权的矛盾,夜间派一名有忠义之勇的武士,窃杀李辅国之首级和一臂而去。代宗将李辅国的另一臂送至泰陵,祭奠祖父,以慰亡灵。

代宗虽自幼丧母,但登基之后怀念生母恩重,故对外祖父家封赐甚厚。他追赠外祖父吴令桂为太尉,任命吴令桂母弟,宣城令吴令瑶为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家令,封濮阳郡公,吴令桂另一母弟,中郎将吴令瑜为开府仪同三司,太子谕德,济阳郡公,封元舅,盛王府录事参军吴溆为开府仪同三司,太子詹事,濮阳郡公,后迁鸿胪少卿,金吾将军。代宗另一舅父吴溱与吴溆同日开府,授太子詹事,俱封濮阳郡公。

代宗对教育过他的老师也十分尊重,国子博士张涉为东宫侍读,他登基当晚便请老师进宫,事无大小皆咨询请教,后来又拜老师为右散骑常侍兼任翰林院学士。

代宗对兄弟的手足之情也极为重视,他的三弟李颇具才能,但是因为张皇后和李辅国陷害,被肃宗赐死,事后他每与四弟李靥傅嚼时,总是流涕不已,他一继位就立即下诏,追赠李谈为齐王,后来到了大历三年五月,这哥俩又谈论到了李死得冤屈的事,李泌建议仿照玄宗追赠岐王李范为惠文太子的前例也追赠李为太子,代宗却哭泣说:吾弟首建灵武之议,成中兴之业,歧岂有此功,竭诚忠孝,为奸人所害,向使沿存,朕必以为太弟,今当崇以帝号,成吾夙志,遂追谥李谈为承天皇帝,归葬顺陵,并专下了一道诏令,称颂李谈生前的功德和才能,寄托哀思怀念之情。

代宗对后妃和子女也非常关爱,他的第一位皇后沈氏因逃避安史之乱去向不明,代宗继位后,即遗使天下,到处寻访沈氏,但一直没有找到。后来代宗又封了独孤氏为贵妃,独孤氏生韩王李迥和华阳公主,华阳公主聪明过人,说话做事因其父皇的喜憎而变,所以代宗对她特别钟爱。后来华阳公主和独孤贵妃不幸分别于大历九年和大历十年双双离世,代宗悲痛不已,几乎承受不了这连续的打击。代宗因悼念不已,故把独孤氏的遗体一直殡于内殿,以便天天探视。直到大历十三年十月,才安葬于庄陵。

代宗甚至对儿时乳母的养育之恩也永远铭记,他为此专门下答了《赠奶婆元氏颖川郡太夫人敕》的敕令:古者缘情立礼,着慈母之制,盖圣人示德,无不报之以礼,故奶婆元氏,朕在襁褓,受其抚育,推干就湿,慈爱特深,可谓仁人厚惠茂德者矣,可憎颖川郡太夫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943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