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人物介绍

桥之美人物介绍,第1张

桥之美

《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美学小品,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文字相向杂出,让人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而文中的极具个性色彩的表达与《中国石拱桥》平实的语言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文名:吴冠中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闸口乡一个农民家庭。

出生日期:1919年8月29日(阴历闰七月初五)

逝世日期: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

职业:画家

毕业院校: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主要成就:香港中文大学授予吴冠中教授“荣誉文学博士”衔

代表作品:《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春雪》《狮子林》《长城》等

原文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现在大概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人生一世自然都要经过无数的桥,除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了。

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我画过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人道索桥险,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南京长江大桥远看也是一道直线,直线美不美直线是否更符合新的审美观不宜笼统地提问,不能笼统地答复,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为了画长江大桥,我曾爬上南京狮子山,就是想寻找与桥身的直线相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但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因而构不成画面。虽然滨江多垂柳,满山开桃花,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成昆路上,直线桥多,列车不断地过桥、进洞,出洞、过桥,几乎是桥连洞,洞连桥。每过环形的山谷,前瞻后顾,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有时显得险而美,有时却险而不美,美与险并不是一回事。

摄影师和画家继续在探寻桥之美,大桥、小桥,各有其美。有人画鹊桥,喜鹊构成的桥不仅意义好,形式也自由,生动活泼。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课文分析

编辑

段落分析

桥之美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文章共七个自然段。

第一段:文章总起,“画家见的桥最多”。

第二段:从“小桥流水人家”词句入手,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引出下文,从画家的眼里谈桥之美。

第三段:叙说“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以及“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引出下文对多种桥的美的述说。

第四段:承接上文具体写了:

(1)茅盾故乡乌镇“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2)江南水乡石桥与桥边景色谐调搭配,“也令画家销魂”。

(3)卧龙一般的长桥之美。

(4)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和苏州的宝带桥,“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5)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的风雨桥,桥面上遮雨的廊和亭,桥下的急流飞瀑构成的美。

第五段:由《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引出铁索桥、竹索桥,说明了“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和“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第六段:由南京长江大桥的直线美,谈到钱塘江大桥以及成昆路上的很多的“桥连洞,洞连桥”的直线桥的美与险的关系。

第七段:由现实中的桥到幻想的“鹊桥”,再点桥之美,呼应开篇收束全文。

语言特点

本文语言优美、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第2段中“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显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的这一段话,语言优美,有抒情色彩,运用假设推理,实现了桥在大千世界对于环境的烘托作用。

“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用诗情的文字勾画出一幅秀丽的画面,突出了桥与周边景色的和谐美。

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本文是一篇说理性质的小品文,桥之美也可看成是人生之美,孤立的,单调的事物很难构成美,而生命因其起伏不定,变幻多姿而让人们珍爱,这也许是我们能够从中得到的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启发吧

写作目的

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美好的景物,而文中所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如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作为通用的原则来进行一些审美活动,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水平。

说明方法

桥之美相关配图(5)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2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3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

4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5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第一句用了打比方,将长桥比作卧龙,形象的写出了桥的长和古老的特点。

第二句用了打比方,把看长桥比作读史诗,史诗是历史的象征,将桥比作史诗就体现了桥的古老。

第三句用了摹状貌,桥的倒影被“浮萍”“杂草”刺破,化静为动,赋予了这片景物动感。

第四句用了摹状貌,将桥的身段和水波比作乐曲,写出了桥的动感和美感,又用了“形与色”,既写出了色又写了形,使整个描写更富有美感。

第五句用了打比方,将画家找桥比作孩子们寻找热闹,孩子寻找热闹是本能,而用这个比作画家找桥,更体现出了桥对画家的吸引力的大。

问题探究

1、文章列举了四个例子?分析有何作用?

课文举了四个例子,意在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构成阳刚与阴柔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美。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受形成对照。

2、作者认为桥之美体现在哪几方面?用简洁的语言归纳。

一方面是桥自身的结构美;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形式美,即具有审美功能。

练习说明

一、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在理解本文的主要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开发,能够谈出自己的看法。

作者并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会是多方面的,如领悟到桥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生活周围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等,还有可能借作者的眼光对某一处自然风景或室内布置进行一番品头论足,老师要适时加以鼓励和引导。

二、注意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理解在内容和表达上都较具作者个性色彩的句子,提高欣赏能力,培养语感。

1.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给人神清气爽。

2.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三、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说明文有很大区别,试具体说明。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特点。

该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来体现。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作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写作对象:本文为事理说明文;《中国石拱桥》是事物说明文

写法及语言:本文语言文艺性强;《中国石拱桥》语言科学平实

教学建议

一、要注意将课文与《中国石拱桥》作比较。可以从两篇文章所使用的主要表达手法的不同以及给人的阅读感受不同两方面来进行比较。

二、画家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文中所描述的景致虽然主要是着眼于画意,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距并不甚远。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结合自己曾有的经验和体验,发挥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和作者产生共鸣。

三、本文有不少语句蕴涵丰富而表达上不太符合常规,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少疑问,教师可结合练习第二题,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并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揣摩其中的意蕴。

注释

选自

单字解释

作者简介

吴冠中(1919年~2010年6月25日),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1950年秋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

北京逝世

清华大学在26日发出的讣告称:我国杰出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国***党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清华大学教授吴冠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遵照吴冠中生前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清华大学为其举行追思会。

从艺历程

从无锡师范初中部毕业后,吴冠中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6年转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从李超士、常书鸿及潘天寿等学习中、西绘画。1942年毕业,任国立重庆大学助教。1946年考取公费赴法国留学。1947~1950年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J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同时在A洛特工作室学习,并在卢佛尔美术史学校学习美术史,各项成绩优异。

吴冠中1950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

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

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

吴冠中作品图册(21张)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

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

晚年生活

年近90岁,眼见自己作品在拍卖市场行情越来越高,吴冠中却一反常态将作品捐赠给了各大美术馆。他自己清醒地感觉到:自己的作品,越是下一代的越理解。所以他的作品要尽可能地留下来,留在美术馆,让后面人有所参考。这位身材瘦弱的南方老人以强大的精神力行了自己对鲁迅精神的继续,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因为在他看来,走上艺术的路,就是要殉道。他还说,要做好艺术,还需要痛苦,而他的心永远被苦缠绕着。

生前吴冠中一直不断地提起,自己的艺术生涯的发端是因为朱德群的一句话。1936年之前他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位画家,在之前他就读于浙江大学代办的省立工业职业学校,他希望以实业干就一番大事。但一场为期三个月的新生校际联合军训改变了他的命运。

当时就读于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朱德群因为个子大,排在队伍的前头,排队尾的小个子吴冠中与他聊天,知道朱德群是学画的,吴冠中说,“我也喜欢画画。”朱德群就建议他放弃电机专业,并带他去参观“杭州艺专”。吴冠中在自传《我负丹青》中这样形容那次参观给他带来的人生巨变“我看到了前所未见的图画和雕塑,强烈遭到异样世界的冲击。我开始面对美,美有如此魅力,她轻易就击中了一颗年轻的心,她捕获许多童贞的俘虏,心甘情愿为她奴役的俘虏。十七岁的我拜倒在她的脚下,一头扑向这神异的美之宇宙。”

在北京已经居住了60年,但是吴冠中乡音未改。采访中,吴冠中还会停下来问一句:“我说的话能听懂吗?”事实上,这种执著还表现在其敢说话、敢于对抗上,或许这与其崇拜鲁迅有关。

在2009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中,就有其精神父亲鲁迅的形象与野草共生出现在作品《野草》中。吴冠中告诉记者,“鲁迅我是非常崇拜的。我讲过一句很荒唐的话:300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那时受到很多攻击,说齐白石和鲁迅怎么比较。我讲的是社会功能。要是没有鲁迅,中国人的骨头要软得多。”

记者前往吴冠中家中采访时,他家中也摆着雕塑家熊秉明所作的牛,从中不难看出吴冠中对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推崇。而对鲁迅硬汉精神的继承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他不断地对一些艺术现象开火。197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的吴冠中,在当年的文代会上当选为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在第一次理事会上,吴冠中对“政治第一、艺术第二”开火,整个会场没有人敢接他的话茬儿。

之后吴冠中把自己多年对美术的思考写成了《绘画的形式美》、《造型艺术离不开人体美》、《关于抽象美》等文章,系统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要打一场“创造新风格的美术解放战争”。1992年,吴冠中所写的《笔墨等于零》在明报周刊上发表以后,在美术界引起广泛关注,艺术评论家贾方舟告诉记者,80年代中国美术界还比较禁锢,但吴冠中敢言,毫不顾虑地说出自己的革新之言,“他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启蒙者。”

不幸逝世

据新华网北京2010年6月26日电,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于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遵照吴冠中生前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

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也是著名教育家,为中国绘画的传承、发展、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

生前捐赠

吴冠中在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与新加坡有深厚渊源。2008年9月,高龄89岁的吴冠中将个人113幅,当时价值约6600万新元的画作捐给新加坡美术馆,在中国和新加坡引起很大反响。

就在2008年6月25日,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宣布,中国当代画家吴冠中再赠5幅水墨作品给香港艺术馆作永久收藏,作品将于2008年7月23日在香港艺术馆举行的“独立风骨吴冠中捐赠展”中亮相。

据介绍,这次香港艺术馆获赠的5幅画作均为水墨作品,其中4幅为2008年的作品,包括《休闲》、《幻影》、《梦醒》和《巢》,另一幅为2001年创作的《朱颜未改》。

大事年表

1919年8月29日(阴历闰七月初五)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闸口乡一个农民家庭。

1926年,就读吴氏小学。

1930年,入宜兴县县立鹅山小学学习。

1931年,小学毕业,考入无锡师范学校。

1934年,完成三年师范初中,入读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

1935年,投考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1936年,入国立杭州艺专习西画,兼学中国画及水彩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校长林风眠率领全校师生,与人民一起撤离杭州。

1938年,艺专附中结业,升入本科学油画,师事常书鸿及关良。同时亦学习中国画。

1940年,转学中国画,成了潘天寿的学生,临摹了不少历代绘画精品。

1941年,仍迷恋油画色彩,转回油画系。

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1943年,于四川重庆沙坪坝青年宫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1946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

1947年,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

1948年,作品参加巴黎春季沙龙展和秋季沙龙展。

1950年,留学归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

1953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195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

1964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1970年,“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

1973年,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

197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

1979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

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

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郑重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鸟天堂》。

1993年,法国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并颁发给他“巴黎市金勋章”

199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

1999年,国家文化部主办“吴冠中画展”。

2000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2006年12月26日,香港中文大学授予吴冠中教授“荣誉文学博士”衔。

2007年8月,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吴冠中全集》。

2010年6月25日晚23时57分于北京医院病逝,享年91岁。。

主要作品

吴冠中先生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及《狮子林》、《长城》等;出版有《吴冠中画集》、《吴冠中画选》、《吴冠中油画写生》、《吴冠中国画选辑》(1~4)及《东寻西找集》、《风筝不断线》、《天南地北》、《谁家粉本》《吴冠中素描、色彩画选》、《吴冠中中国画选》、《吴冠中散文选》等。

1 赵州桥简介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间,是著名匠师李春建造。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不是实的,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没有小拱的称为满肩或实肩型)。

赵州桥距今已1400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缮8次。

在主拱券的上边两端又各加设了二个小拱,一是可节省材料,二是减少桥身自重(减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桥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组等四个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赵州桥的桥基进行了调查,自重为2800吨的赵州桥,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层石条砌成高155米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时还认为这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不是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他在报告中写道:

“为要实测券基,我们在北面券脚下发掘,但在现在河床下约70-80厘米,即发现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层,共高158米,每层较上—层稍出台,下面并无坚实的基础,分明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非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见水,所以除非大规模的发掘,实无法进达我们据学理推测的大座桥基的位置。”

为了保护赵州桥,上世纪末在赵州桥东100米处新建的桥梁,其结构还是沿袭赵州桥,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数量增加到一边5个。

2 千古风流一名桥--广济桥

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

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

(广东民谣)

这“潮”,指的是潮州;这“桥”,说的便是广济桥。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在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居闽、粤交通要律,以“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等同居中国名桥之列,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开合式桥梁”,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江古无桥。《潮州三阳志·桥道》栽:“由东以入广者,至潮有一江之阻。沙平水落,一苇可航;雨积江涨,则波急而岸远。老于操舟者且自恐,阅一日不能四五济,来往者两病之。”为渡江,人们往往“日夜野宿,以伺其便”。可见无桥之苦,摆渡之难。

宋乾道七年(1171),潮州太守曾汪“乃造舟为梁,八十有六,以接江之东西岸,且峙石于中,以绳其势、根其址,凡三越月而就,名曰康济桥”。这便是最早的广济桥。

康济桥经越3年,于淳熙元年(1174)夏,被无情的洪水冲毁。继任的太守常祎重修之,并将浮舟增至106只,使“舳舻编连,龙卧虹跨”,十分壮观。桥成尚有余资,“遂创杰阁于西岸,以镇江流,名曰仰韩”。其实,这个“杰阁”就是西岸的第一墩。它的创建,拉开了从两岸向江心筑墩架梁的旷日持久工程的帷幕。西岸桥墩从淳熙元年至绍定二年(1228),历54年间由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诸太守相继完成桥墩10座。又以丁允元筑墩最多,功绩最著,西桥因此而称“丁侯桥”。东桥以绍熙五年(1194太守沈宗禹“蟠石东岸”筑“盖秀亭”为始,经陈宏规、林山票、林会诸公筑建,至开禧元年(1205),共筑成桥墩13座,命桥名为“济川”。开庆元年(1259),太守林光世“造新舟二十四,铁缆七十丈,从旁翼而贯之”。至此,全桥格局始定。

此后,该桥亦兴亦废,时毁时修,风风雨雨又经理了二百多年,至明中叶才迎来了它最辉煌灿烂的时期。

明宣德十年(1435),桥又一次被洪水毁坏。知府王源“以修桥为己任,捐俸倡之,所部撩属及富家巨室,皆争先恐后。于是,购木石,募工佣,凡墩之颓毁者补之,石梁中断者易之”。完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东岸为十三墩十二洞,计长八十六丈。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统一全桥名称曰:广济桥。桥成后,“立亭屋百二十六间”,又在桥墩上修筑“广济桥廿四楼”,使广济桥的华丽称甲一方,令邦人李龄发出了“吾潮胜状在于广济一桥”的赞叹!

正德八年(1513),广济桥遭台风破坏,知府谭伦“继修如制”,复增一墩一楼,减去福州6只,遂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

此后,广济桥又屡有兴废,历经沧桑,但基本格局没大的变化。直到1958年,因国道交通的需要,将中断浮桥拆除,改为三孔钢桁架及两个高桩乘台式桥梁,并对所有石墩进行了加固补强。1988年,广济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万安古渡洛阳桥

漫步在福建惠安的洛阳桥上,仿佛与历史进行一次对话。于是,巨大的石梁不再沉默,中亭与碑亭也平添几分生动,石塔上飞翘的莲花瓣和模糊的佛像浮雕也变得灵性盈盈,连筏形桥墩也活脱起来,用同一种古老的语言,讲述很久很久以前关于桥的故事与传说。

桥的诞生几乎都与交通有关,洛阳桥也不例外。洛阳江汇晋、惠两邑诸山众多溪流滔滔穿越洛阳镇南侧,夹裹着山野之气奔流入海。这里“水阔五里,深不可址”,南北两岸设有流口,以船摆渡成为唯一的交通方式,古称“万安渡”。但入海口水流湍息,“每于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两岸只得望天兴叹。

然而,万安渡的区位又至关重要,北通惠安而至福州以远,南连泉州至漳、厦、潮、广、宋代中期泉州已成为繁华的港口,商贸经济具有相当的规模,对周边区域的辐射也成必然态势,但洛阳江却是其北上的天然障碍。

晋代造桥技艺已趋成熟,中原移民南下也将其带入闽中,与这里石雕工艺的成熟相得益彰,加之火药的发明和能熟练地利用火药,开采巨大岩石已非难事,天时地利、万安渡造侨已成大势。

洛阳古桥,始建于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嘉佑四年(1059年)竣工,历时六年零八个月,其规制独特,工程宏大,创梁式跨海大石桥历史之先,有“海内第一桥”之称,以至神宗朝,运使王子京以洛阳江万安桥图晋献皇上,也博得龙颜大悦,慷慨封赏。之后,泉州地区兴起造桥之热,在150年间,竟建桥200多座,总长度达50余里,故赢得“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之誉。

洛阳桥之所以与石拱型赵州桥、多孔石拱型芦沟桥、舟梁型潮洲广济桥,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桥,除其造势宏大,还因结构独特,技艺高超。

古桥为古构平梁,南北走向,桥长834米,宽7米,残存桥墩31座,桥面由长11米、宽与厚都近1米的花岗岩巨石铺架,造桥者的智慧表现在,根据潮大流急,创造了两头尖形的船筏式分开水势,即“筏型基础”;又运用潮汐落差,创造了“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 ”奠基法和桥板浮运法;蔡襄接任督造后,又创“种蛎于础以为固”。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桥梁谈往》中对其这样评价:“这种基础,就是近代桥梁的‘筏型基础’,但在国外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所用桥梁的‘浮运法’,就是今日还很通行。”而养殖牡蛎把桥基与墩石脑合凝结成整体,恐怕也是现代生物科学的超前运用。

如今,在洛阳桥北端已竖立起一座相当高大的蔡襄石雕塑像,眉须之间仍透着那份沉稳谦和,不轻意也流露夫奈的孤独。

历史上一直把蔡襄与洛阳桥之间的故事编排得出神入化,以致让后人也认定洛阳桥系蔡襄所为。历史有点误差是可以原谅的,作为泉州知府的蔡襄,在任期间对督视桥役可说是尽职尽责,虽说只有23个月,仅占整个造桥时日的四分之一,但其哎心沥血却有口皆碑。况且蔡襄在其亲自撰写的《万安桥记》碑文中,并不自诩其功,只简记造侨之始末,而大书王实、义波等造桥之人的史实。可见蔡襄人品之高尚,为官之清廉。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蔡襄所为合情合理,并无特别之处,人们如此排编也反映老百姓对清官政治的一种呼唤。蔡襄塑像子然而立,守望着自己熟悉的洛阳桥,却再也见不到那壮烈的造桥场面,后人的敬意也给他带来几许孤独。如果当时在这里设计雕塑的是一组普通建设者移石架桥的群像,也许更好合历史的真实,也符合蔡襄的本意。

洛阳桥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它所产生的文化国徽。自桥建成之后,各种风格造型,与山水秀色融为一体的与桥有关的祠、庙、庵、堂等纷纷兴建,把当时的建筑文化与艺术表现得淋淳酣畅;连篇累牍和各领风骚以桥为题的历代记文和诗题吟咏,大大丰富了这声土地的文化底蕴;众多或遒劲或飘逸或排放或细腻的关于桥的碑记石刻、诗题碑刻和摩崖石刻,其传统的书法与雕刻艺术则营造了隽永的意境,而无数以桥为素材杜撰编排的传说故事和地方戏曲,更是充满古典浪漫主义的色彩,广为流传。一座古桥能引起如此大的文化轰动,这在建桥史上是罕见的。

洛阳桥交通功能的淡化,又是时代发展的一个标志。如今324国道上那座洛江桥闸,已车流如水,贯通南北。它与近在咫尺的古桥共同构成“洛江双虹”的新景,一道古代的,一道现代的,但它们折射出的都是我们民族创造与文明的太阳之光。

4 卢沟桥简介

卢沟桥景区位于北京西南丰台区境内,景区内卢沟桥、宛平城既是著名的古迹,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纪念地。1987年这里新建了抗日战争纪念馆。卢沟桥始建于金代,因跨卢沟河(今永定河)得名,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卢沟桥的修建与北京城的兴起密切相关。金代建中都,北京逐渐兴起,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卢沟桥是连接北京小平原与华北大平原的重要通道。卢沟桥气势雄伟,它长2665米、宽93米,有桥洞11孔,桥墩10个,桥墩的设计十分科学迎水的一面砌成分水尖,尖长45-52米,尖端垂直安装三角形铁包柱,以减缓水流冲击力和破碎初春解冻时流过的冰排,俗称“斩龙剑”。卢沟桥装饰华美。桥身的望柱饰有石狮、栏板饰有花纹。石狮子是卢沟桥一绝,俗称“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以形容其多。狮子的总数在500个左右。东、西桥头分别有一对石狮和一对石象。西桥头别有华表四座。桥两头的四座石碑分别是清康熙七年(1668)重修卢沟桥碑、乾隆五十年(1785)重修卢沟桥碑、乾隆御笔“卢沟晓月”碑和乾隆视察永定河诗碑。卢沟桥建桥至今逾800年,声名远扬。“卢沟晓月”是金章宗皇帝钦定的燕京八景之一。元朝时,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这里,称卢沟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近代,因“七七事变”爆发于此,这里成为全民族抗战争的重要纪念地。

中国十大名桥:

卢沟桥、广济桥、五亭桥、安平桥、赵州桥、十字桥、风雨桥、铁索桥、五音桥、玉带桥

外国:

明石海峡大桥、享伯湾大桥、韦拉扎诺海峡大桥、麦基诺海峡大桥、博斯普鲁斯大桥、乔治·华盛顿大桥、塔古斯河大桥、福斯洛大桥、塞文桥、巴林-沙特阿拉伯跨海大桥、大贝尔特桥、厄尔松海峡桥、联邦桥、奥克兰港湾大桥、澳凼大桥

世界著名的桥

明石海峡大桥:全长1780米,连接日本的本洲与四国,1997年建成。

享伯湾大桥:全长1410米,位于英国享伯湾,1980年建成。

韦拉扎诺海峡大桥:全长1298米,位于美国纽约,1964年建成。

麦基诺海峡大桥:全长1158米,位于美国密歇根州,1957年建成。

博斯普鲁斯大桥:全长1074米,

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1973年建成。

乔治·华盛顿大桥:全长1067米,位于美国纽约市,1931年建成。

塔古斯河大桥:全长1013米,位于葡萄牙里斯本,1966年建成。

福斯洛大桥:全长1006米,位于苏格兰福斯湾,1964年建成。

塞文桥:全长988米,位于英国塞文湾,1966年建成。

巴林-沙特阿拉伯跨海大桥:位于波斯湾,全长25公里,一度为世界最长。

大贝尔特桥:位于丹麦哥本哈根,全长175公里,1998年竣工通车。

厄尔松海峡桥:连接瑞典和丹麦,总长16公里,世界最长的公路铁路两用斜拉桥,2000年通车。

联邦桥:位于加拿大,总长129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穿过冰覆盖水域的桥,1997年通车。

奥克兰港湾大桥:全长1079米,有8条平行车道,是新西兰唯一的港口桥。

澳凼大桥:澳门半岛与凼仔岛间的第一座跨海大桥,全长25698米,引桥长2090米,桥面宽92米,由6个桥墩支撑,最大跨度为73米,高度35米,1974年通车,为澳门八景之一

最早的电灯是美国人亨利·戈培尔在1854年发明的白炽电灯。但是并没有申请专利。然后在1858年,英国人约瑟夫·威尔森·斯旺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碳丝电灯。但是因为太贵,大部分的百姓都用不起。而爱迪生是1879年才发明的电灯,因为好用又实惠,百姓也都能用的起,所以大家才公认电灯是爱迪生的发明。

至于横渡铁索桥,这个故事现在已被证实是当时中共为了鼓舞红军士气而编造的,当时桥无人把守,桥板也没撤去,红军只是抢在国军布防之前通过了,根本没有战斗。

然后我们的物理老师是说牛顿没有被苹果砸到,牛顿只是看到苹果落下,然后给你看看网上的资料吧:在牛顿的好友、物理学家威廉·斯蒂克利在回忆录中如下记述:1726年春季的一天下午,“吃过饭后,我们俩来到花园,在几棵苹果树下的阴凉处喝茶。他(牛顿)告诉我,先前‘万有引力’思想开始在他脑海里浮现时恰好也是这样的情形……当时他正在冥思苦想,突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他想:为什么那个苹果要垂直向下落到地面上?为什么它不斜着下落或飞到天上,而是始终朝着地心的方向?毫无疑问,原因就是地球在吸引它。”

可见牛顿没有被批改砸到。

《致爱丽丝》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其钢琴小品。贝多芬一生没有结过婚,但是,他一直盼望着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侣。因此,这类事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也有些浪漫色彩的故事流传。1808-1810年间,贝多芬已经是近四十岁的人了。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致特蕾泽》的小曲赠给她。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整理者把曲名错写成《献给爱丽丝》。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致特蕾泽》的原名,而称之为《致爱丽丝》了。这个百度上就有说到。

我国目前黄河上最长、最宽、单拱跨度最大的公路特大桥——京珠国道主干线郑州黄河二桥

京珠国道主干线郑州黄河二桥。郑州黄河二桥是新乡至郑州高速公路的标志性建筑,是黄河上最长、最宽、单拱跨度最大的公路特大桥。

5762 拱桥和双曲拱桥有何不同?

拱桥与双曲拱桥均属拱桥体系的桥梁,拱桥在纵面内以拱作为上部结构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

双曲拱桥是纵向由拱肋,横向由一个或多个拱波组成的拱桥,其外形在纵横两个方向均呈曲线形。

5763 我国古代桥梁——梁桥

中国是一个5000年文字记载历史的伟大国家。我国幅员辽阔,地形东南低而西北高,河道纵横交错,有著名的长江、黄河和珠江等流域,这里孕育了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建设了数以千万计的桥梁,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桥梁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曾在东西方桥梁发展史中,占有崇高的地位,为世人所公认。

中国古代桥梁不外梁、拱、索、浮等类型。

梁桥

我过历史上最早记载的梁桥为钜桥,桥建于商代(公元前16~ 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克商都朝歌(今河北省曲周县东北),发钜桥头积粟,以赈济贫民。自周代以迄秦汗,中国多造石柱、木梁桥。

宋代建造为数众多的石墩、石梁桥。200多年间,仅泉州一地,见于古籍的桥梁就有110座,其中名桥10座。如安平桥(图1),有362孔,桥长5里(2223m),故又名五里 桥(现桥长2100m),保持了700余年的桥长记录。桥始建于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成于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历时13年。

图1 安平桥

又如泉州万安桥,俗称洛阳桥(图2),共有47孔,建于洛阳江入海口

5764 我国古代桥梁——拱桥

世界上对拱结构的起源众说不一。或认为导源于自然界溶洞天然拱;或认为起自崩落的堆石拱;或认为由于砌墙开洞,逐渐由“假拱”演变而成。在中国,从墓葬结构及仅存实物,显示出拱是由梁与侧柱逐渐演变为三、五、七等折边拱,然后演变为圆拱。跨度亦由小变大,由二三m而到达净跨3702m,并保持了千余年的世界记录。

中国现存最早,并且保存良好的是隋代赵州安济桥(图1),又称赵州桥。桥为敞间圆弧石拱,拱券并列28道,净跨3702m,矢高723m,上狭下宽总宽9m。主拱券等厚103m,主拱券上有护拱石。在主拱券上两侧,各开两个净跨分别为38m和285m的小拱,以渲泄拱水,减轻自重。桥面呈弧形,栏槛望柱,雕刻着龙兽,神采飞扬。桥史建于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完工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距今已有1387年。安济桥制作精良,结构独创,造型匀称美丽,雕刻细致生动,列代都予重视和保护,1991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石拱因南北河道性质及陆上运输工具不同,所以改造不同。北方大多为平桥(或平坡桥),实腹厚墩厚拱。南方水网地区则为驼峰式薄墩薄拱。

图1 赵州安济桥,又称赵

5765 长江上的第一座悬索桥——西陵长江大桥

西陵长江大桥位于三峡大坝中轴线下游4.5公里处,是长江上的第一座悬索桥,为单跨900米的钢箱梁悬索桥,其跨度在同类型桥梁中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七。大桥全长1118.66米,桥宽18.5米,双向4车道。主跨900米,一跨过江。常水位最大通航净空30米。该桥于1993年12月动工兴建,1996年8月建成通车。

5766 国家“九五”重点交通建设项目——芜湖长江大桥

芜湖长江大桥位于安徽芜湖,是国家“九五”重点交通建设项目。

大桥主跨312米,桥梁铁路全长1.0616万米,公路6078米,正桥2193米;大桥铁路为双线,公路桥面总宽21米,通航净高24米,为国内规模大、跨度大、科技水平高的标志性桥梁。该桥于1997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2000年底建成通车。

5767 我国古代桥梁——索桥

索桥的索有藤、竹、皮绳和铁链等几种。历史记载,公元前285年便有笮桥(竹索桥)。秦·李冰蜀守(公元前256至前251年)造了7座桥于盖州(现成都),其中一座是竹索桥。

铁索桥传说起自汉初,西汉大将樊哙在陕西褒城县(今留坝县)古栈道上建成的樊河桥(公元前206年),很可能就是铁索桥。有确切记载的横江铁锁(即铁索),是西晋伐吴(公元280年)吴守将用铁锁多道,横截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以挡舟师。

云南永平县霁虹桥(图1),跨澜沧江,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宽、铁索最多的铁索桥,桥净跨573m,全长1134m,桥宽约41m。桥底有索16根,左右栏杆索共两根,桥位于通往印度、缅甸的千年古道上。

图1 云南永平县霁虹桥

四川泸定铁索桥(图13),跨越大渡河,位于川、藏要道,是铁索桥中现存制作最精良的一座。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次年完成。桥净跨100m,桥宽28m,上铺木板。底索9根,每根索长约128m,两侧各有两根栏杆索,由四川善于制作铁索桥的天全州修建。两岸石砌桥台,用台身自重来平衡铁索的拉力。为首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2 四川泸定

5768 现代斜拉桥简介

现代斜拉桥的复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桥梁发展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斜拉桥在60年代初传入我国后,上海和四川两地于1975年建成了两座试验性的钢筋混凝土斜拉桥,即主跨分别为54m的新五桥和758m的云阳汤溪河桥。

1977年起,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交通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大跨度斜拉桥的建设。1982年建成的跨度为220m的山东济南黄河桥可以认为是我国第一阶段学习建造斜拉桥的成功总结。

图1:济南黄河桥

至80年代,斜拉桥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许多省市建造了30余座各种不同类型的斜拉桥。如主跨长度达到260m的天津永和桥和288m的山东东营黄河桥(后者是我国第一座钢斜拉桥);广州市海印桥的35m最大桥宽和双薄壁墩单索面体系;广东南海九江大桥采用5000kN浮吊的快速悬拼施工;重庆石门大桥主跨为230m的不对称布置独塔斜拉桥和采用最长悬臂浇注施工,以及1990年竣工的长沙湘江北大桥的轻型挂篮悬浇施工和美丽造型等都各具有特色,成为这一时期斜拉桥建设的代表性工程。

图2:长沙湘江北桥

进入90年代,我国的斜拉桥建设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以上海

5769 现代悬索桥简介

我国现代悬索桥的建造起于十九世纪60年代,在西南山区建造了一些跨度在200m以内的半加劲式单链和双链式悬索桥,其中较著名的是1969年建成的重庆朝阳大桥;1984年建成的西藏达孜桥,跨度达到500m。90年代的交通建设高潮使我们终于迎来了建造现代大跨度悬索桥的新时期。跨度为452m的广东汕头海湾大桥采用混凝土加劲梁;广东虎门大桥为跨度达888m的钢箱梁悬索桥;主跨超过1200m的江阴长江大桥正在设计之中。3座悬索桥的同时建造将使我国的桥梁科学技术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图1:重庆朝阳桥

图2:大连市北桥

图3:达孜桥

5770 我国早期建造斜拉桥的成功项目——济南黄河桥

济南黄河公路桥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北郊,距新建的济青高速公路约2km。大桥全长203344m ,其中主桥长488m,为5孔40+94+220+94+20(m)连续的预应力混凝土双塔斜拉桥。引桥长153544m,采用51孔30m跨度的先张法预应力组合槽形梁。

该桥总宽195m,其中车行道15m,两侧人行道各2m。主梁断面为闭口双室箱梁,梁高275m,采用挂篮悬浇施工。

桥塔为A型门式立体结构,塔高684m,塔梁分离,塔墩固结。索面采用扇形布置,索距8m,每塔共11对索。每根拉索由2~4束组成,每束用67~121根Φ5镀锌钢丝组成,用铅制套管压水泥浆进行防护。拉索锚头采用冷铸镦头锚。于1982年建成。

5771 我国第一座钢斜拉桥——山东东营黄河桥

东营黄河桥位于山东省北环海公路上的肯里和利津两县交界处,是我国修建的第一座钢斜拉桥。

大桥全长281746m。主桥长682m,为5孔(605m+1365m+288m+1365m+605m)连续钢斜拉桥。引桥长213546m,为7孔30m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

该桥桥面总宽195m,其中车行道宽16m。主梁采用带正交异性钢桥面的分离双边箱截面。拼装单元的纵向长925m~1475m,平均12m;横向分为两个边箱,4块桥面板、横梁以及油管托架等,用鹤式架桥机进行悬臂拼装。

索塔为H型框架,塔高697m。斜拉索呈扇形布置。索距12m,每塔10对。日本进口的PE热挤护套拉索,由73~127根Φ7镀锌钢丝组成。

全桥均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主桥塔墩采用22根Φ15m、长965m的桩和3m高的分离式高桩承台。于1987年9月建成通车。

5772 现代梁桥简介

梁桥构造简单、施工方便、工期短、造价低、且维修容易,除特大跨度桥梁外,是设计中优先考虑的结构体系,应用甚广。1949年前由国人设计监造的梁桥,以总长1453m,最大跨度67m的杭州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桥(1937年建成)为一里程碑,1949年后这种梁桥已有长足的发展。

图1 杭州钱塘江桥

钢筋混凝土梁桥是一种常用的中小跨度桥梁,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邕江桥(1964年)为代表,主跨最大55m,系中国最早按闭口薄壁构件设计的一座箱形悬臂梁桥。

图2 南宁邕江大桥

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在本世纪50年代中国即已开始研制,1956年初首先在陇海线新沂河铁路桥上建成了跨度239m的简支梁。跨度20m的京周公路桥也于同期建成。这种桥型的最大跨度为浙江省瑞安飞云江桥(跨度为62m,1988年);1989年建成的开封黄河大桥总长447509m,其中有77孔50m简支梁采用连续长度达450m,并按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

图3 陇海线新沂河铁路桥

图4 京周公路桥

图5 浙江省瑞安飞云江桥

图6 开封黄河大桥

5773 上海市区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南浦大桥

浦大桥位于上海市南码头,是市区内跨越黄浦江连接浦西老市区与浦东开发区的重要桥梁,是上海市内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振兴上海开发浦东的起步工程。

该桥总投资82亿元人民币,全长8346m,主桥长846m,两岸引桥全长7,500米,浦东引桥长3746m,采用复曲线成螺旋形;浦西引桥长3754m,采用复曲线长圆形与浦东南路相连并直通杨高路。通航净高46米,可通行5万吨级巨轮。主桥采用双塔双索面钢与混凝土结合梁斜拉桥。主跨跨径423m,一跨过江。主桥桥面宽3035m,其中6车道车行道宽2345m,设计荷载汽超20级,全重3000kN平板车验算。主桥两侧各设2m宽人行道。车行道与斜拉索、人行道间设防撞栏杆。

主桥塔高150m,采用折线H型钢筋混凝土塔柱,双索面呈扇形布置。塔柱每侧索面各22对斜拉索,在塔柱中央设置一对垂直索,以代替梁下竖向支承,使主梁在纵向成为漂浮体系。主梁采用钢-混凝土结合梁构造,边跨设置辅助墩。塔座基础选用直径914毫米、深达50余米的钢管桩群桩基础。主桥两段及边墩处设置640mm组合式大位移伸缩缝。大桥设有4部垂直电梯,供游人上桥游览观光。于1991

5774 现代拱桥简介

拱桥是我国最常用的一种桥梁型式,其式样之多,数量之大,为各种桥型之冠,特别是公路桥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公路桥中百分之七为拱桥。由于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石料资源丰富,因此拱桥以石料为主。建于公元1990年,跨径120m的湖南乌巢河大桥,是当今世界跨径第一的石拱桥。我国建造的钢筋混凝土拱桥的形式更是繁花似锦,式样之多当属世界之最,其中建造得比较多的是箱形拱、双曲拱、肋拱、桁架拱、刚架拱等,它们大多数是上承式桥梁,桥面宽敞,造价低廉。

图1 湖南乌巢河大桥

箱形拱主要用于大跨径。四川涪陵乌江大桥,跨径200m,是我国已建成的最大跨径的箱形拱,跨径420m的万县长江大桥正在设计中,它将是世界最大跨径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双曲拱是我国首创并不断改进的一种新型钢筋混凝土拱桥,它发源于江苏无锡,遍步各地,最大跨径当推河南前河大桥,跨径150m;桁架拱是在软土地基上为了减轻自重、改善拱上建筑与主拱圈共同作用,藉桁架原理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轻型钢筋混凝土拱桥,适用于中小跨径桥梁。当采用了预应力措施和悬臂拼装的方法,就形成一种悬臂组合桁架拱桥,正在建造的贵州江界河大桥,主跨330m

5775 世界最长的流动沙漠公路已全线绿化

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建造等级公路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奇迹,使人更为惊叹的是,科研人员和塔里木石油工人在世界最长的流动沙漠公路两侧建起了一道绿色长廊。目前,这条防护林带已经开始改善局部生态环境、发挥生态防沙的作用。

1994年塔里木沙漠公路修至塔中地区,中国最大的沙漠油气田——塔中油气田建成,使新疆成为我国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随后,这条公路在流沙中继续延伸,纵穿整个塔克拉玛干,成为拉动南疆经济发展的一条大动脉。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夏训诚介绍,流沙侵蚀路基路面,沙丘压埋公路的危害,从一开始就威胁沙漠公路的畅通。前期采用芦苇草方格机械防护体系,确保了公路修筑安全,并承担了公路早期防护任务,但生物防护是长久解决沙漠公路沙害的唯一途径。

1994年,科技人员开始在沙漠油田基地开展防沙绿化先导试验,成功地寻找到就地利用高矿化度地下水进行造林绿化的途径,并筛选出一批适应沙漠环境的造林树种。1999年完成6.3公里生物防沙试验工程,2001年又建成30.8公里防护林生态示范工程,为最终实现沙漠公路的全线绿化奠定了基础。2003年,沙漠

5776 重庆涪陵今年计划建设乡村公路38条233公里

笔者从日前召开的涪陵区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上获悉,涪陵将加大力度,掀起农村公路建设新高潮,今年计划建设乡村公路38条、233公里。

涪陵区农村公路建设自2003年启动以来,采取乡镇组织、村社投资投劳、交通部门补助等方式进行建设,现已完成农村公路改造升级350余公里。今年是涪陵农村公路建设规模最大的一年,计划建设公路38条233公里,这些拟建公路分布在18个乡镇、街道的40多个村。目前,有12条1178公里公路建成通车,有17条公路已开工建设,还有9条正紧锣密鼓开展前期工作,近期将开工建设。

据了解,涪陵现有农村公路3135公里,除涪陵城区至各乡镇的公路全部硬化水泥路外,其余公路等级较低,路面质量较差,等外级公路2702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862%;中、低级路面2677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854%。全区43个乡镇、街道的361个行政村中,通等级公路的村有195个,通等外级公路的村有161个,不通公路的村有10个。涪陵将全面实施农村公路改造计划,到2010年实现村村通公路,40%的通村公路硬化。

5777 渝武高速路将于12月9日完工

年底连接成渝两地的第二条高速公路将开通。昨日记者从高发司获悉,武(胜)合(川)路的最后完工日期已经确定为12月9日,该线路直接南充-成都高速,经该线路到成都大约需要4个小时。

武合高速公路连接四川武胜和重庆合川。如果从这条路达到成都,将途经合川、武胜、南充,大约330公里。目前,重庆-合川段、成都-南充段已经通车,合川-武胜段及武胜-南充段于去年同步开工,预计完工时间都在今年以内。

5778 图文:河南形成农村客运网络

8月2日,几名乘客在河南省沁阳市紫陵镇东庄客车站乘车

8月2日,河南省沁阳市汽车站内待发的客车

河南省是交通部确定的全国农村客运网建设7个试点之一。目前,全省乡村有各类客运站点2086个、农村客运班线3423条、营运客车17599辆,每天开运客车38837个班次,通客车的村庄达45971个,通车率达95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45%,形成了畅通、便捷、布局合理的农村客运网络,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的乘车难问题。

5779 我国大跨度斜拉桥的经典之作——南京长江二桥

南京长江二桥位于南京长江大桥下游11公里处,由南汊桥、八卦洲(长江中第三大岛)公路连接线、北汊桥“二桥一路”组成,全长21337公里,由三段引线和南、北汊两座大桥组成。其中,南汊大桥为钢箱梁斜拉桥,桥长2938米,主跨为628米,在当时同类桥型中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三。

工程于1997年10月6日正式开工,2001年3月26日建成通车。工期提前7个月,投资节省3亿多元。总投资335亿元。其中,南汊大桥为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跨径布置为585m+2465m+628m+2465m+585m,在当时以其628m主跨而成为继日本多多罗大桥、法国诺曼蒂大桥之后世界第三大斜拉桥。2000年7月9日,南汊大桥合拢。北汊大桥为预应力连续梁桥,主跨径165米,桥长2212米,桥面宽32米,在当时居国内领先水平。公路连接线长16027公里(南岸6754公里、八卦洲5698公里、北岸3575公里),全线采用6车道高速公路标准。

南京长江第二大桥正式建成通车,从此翻开了我国桥梁建设史上新的一页,也标志着我国大跨度桥梁建设水平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泸定因为泸定桥而闻名。再次来到泸定,却真的为这个小城的红色文化而深受感动。

先来说一家红色文化餐厅:红色荣坊,老板是外地人,却因红军情节专门到泸定来做餐饮。门口的柱子上刻着两句诗: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他家的红军菜可以尝一尝,有一道菜叫过草地,其实是南瓜丝切很细,在冰箱里冰冻一下,然后拿来凉拌,口感脆爽,很好吃,又有意义。我们点的青萝卜丝鲫鱼汤也超级好喝,清香有营养。

餐厅从装修到菜品都很有特色,包间都已泸定的地名来命名,走进这样一个红色文化主题的餐厅,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峥嵘岁月的红色年代。

这样一个小县城有一个这么用心做事的人,我被老板的这样一种情怀所感动,而且老板非常热情,还主动帮我联系泸定桥纪念馆的解说,非常感谢他。

十多年前经过泸定,只匆匆的在泸定桥边上穿着租来的红军衣服,骑着一匹白马,照了一张照片,作为留念。今天再次来到泸定,泸定桥,泸定桥纪念碑和泸定桥纪念馆组成了泸定桥风景区。泸定桥纪念馆有人工解说,也可以扫二维码,听电子语音讲解。

十三根铁链扛起一个共和国,当年22名勇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飞夺泸定桥,其中只有三人有名有姓,留下了照片,其他的人都成了无名英雄,真是可歌可泣。泸定桥长103米,宽3米,由九根铁链组成了桥面,四根铁链组成了桥栏。脚下大渡河水奔流而过,涛涛东去,仿佛在永不停息地歌唱着怀念着那段壮烈 历史 。

从泸定桥到泸定桥纪念馆的走路十多分钟,路边石壁雕刻着红军长征的故事,这条勇士之路沿河而建,真的值得大家去走一走。

我们订的酒店就在泸定桥附近,晚上从窗口就能看见大渡河,泸定桥。英雄的泸定桥承载着难忘的 历史 ,也见证着如今的兴旺繁荣

在泸定,我们发现了一个从来没有见过和吃过的水果:仙桃,也叫仙人果。其实就是野生的很大仙人掌,上面结着红色的果果。大家尝了一下,口感很特别。

另外我还见识了泸定黄草坪的糖心苹果,好吃,又不贵,整条街整条街都是这种苹果批发点。我原来以为只有盐源才有糖心苹果,吃了泸定的苹果,入口化渣,脆甜,泸定这个黄草坪的苹果,杠杠滴。

磨西古镇居住着汉,彝,臧三个民族,磨西在古羌语里意为宝地,而这个摩西古镇的由来还有另外一个故事,摩西是早先川藏路上一个重镇,据说很早以前有一队汉商从此经过,不知此处为何地,正好遇见一静坐的喇嘛,便请教此地的地名,喇嘛不懂汉语,便说磨西,磨西在藏语里,意为不懂。而几个汉人误以为磨西即是此地地名,从此这个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便拥有了磨西这个名字。

如今磨西古镇越发的家喻户晓,是因为它就坐落在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的脚下,所有到海螺沟游玩的游人都需在磨西古镇落脚歇息。如今的古镇已经是民宿酒吧饭馆多如牛毛,熙熙攘攘,户户相连。

让人惊讶的是,在磨西古镇上竟然有一座天主教堂,上世纪20年代,一个法国传教士来到这里,修建了这座教堂。连汉人都很少涉足到这化外之地,西方文化竟然能千里迢迢来此落户。

1935年,红军长征先头部队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之后,红军补给告急,毛主席果断决定不去康定去泸定。安顺场渡口仅有几艘小船,两万余人的红军主力部队无法迅速过河,得知安顺场上游有一座铁索桥,便有了飞夺泸定桥的想法。当红军途经磨西,毛主席就住宿在磨西镇的天主教堂,中央军委八人会议在摩西镇天主教堂神匍房召开,确定了兵分两路夺取泸定桥的决议,这就是 历史 上著名的磨西会议。

漫步在磨西古镇的街头,能看见雅致的民宿,气派的酒店,热闹酒吧, 喧嚣的餐馆,还能看见老旧的贴着标语的大门,实话实说的对联。

还能看到挂在窗檐下的香肠腊肉,街边上烤火的本地人 用画笔在墙壁上诉说 历史 的匠人,一切都美好而祥和。

磨西古镇一边是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及冰河水,一边是涛涛大渡河, 群山怀抱,河流奔腾,磨西古镇,我更愿意相信磨西这个词在羌语里的含义,这里就是一块风水宝地。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现在大概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人生一世自然都要经过无数的桥,除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了。

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我画过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人道索桥险,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南京长江大桥远看也是一道直线,直线美不美直线是否更符合新的审美观不宜笼统地提问,不能笼统地答复,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为了画长江大桥,我曾爬上南京狮子山,就是想寻找与桥身的直线相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但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因而构不成画面。虽然滨江多垂柳,满山开桃花,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成昆路上,直线桥多,列车不断地过桥、进洞,出洞、过桥,几乎是桥连洞,洞连桥。每过环形的山谷,前瞻后顾,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有时显得险而美,有时却险而不美,美与险并不是一回事。

摄影师和画家继续在探寻桥之美,大桥、小桥,各有其美。有人画鹊桥,喜鹊构成的桥不仅意义好,形式也自由,生动活泼。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作者简介

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现代画家。1919年7月5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一个乡村教师家庭。从无锡师范初中部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6年转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从李超士、常书鸿及潘天寿等学习中、西绘画。1942年毕业,任国立重庆大学助教。1946年考取公费赴法国留学。1947~1950年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同时在洛特工作室学习,并在卢佛尔美术史学校学习美术史,各项成绩优异。

吴冠中1950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油画风景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他擅长表现江南水乡景色,如初春的新绿、薄薄的雾霭、水边村舍、黑瓦白墙,和谐、清新的色调,宁静、淡美的境界,使画面产生一种抒情诗般的感染力。

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从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他的水墨画构思新颖,章法别致,善于将诗情画意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而表现出来。他喜欢简括对象,以半抽象的形态表现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和相应的心理感受。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令观者耳目一新。

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相关作品

他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及《狮子林》、《长城》等。出版有《吴冠中画集》、《吴冠中画选》、《吴冠中油画写生》、《吴冠中国画选辑》(1~4)及《东寻西找集》、《风筝不断线》、《天南地北》、《谁家粉本》等。

《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美学小品,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文字相向杂出,让人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而文中的极具个性色彩的表达与《中国石拱桥》平实的语言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早期绘画多以桥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情画意~

[编辑本段]课文研讨

1、字词注音、释义

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口吻:(wěn),口气。

煞它风景:(shā)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残月:快落的月亮。

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

力学:研究物体机械运动及其运用的学科。

苍茫:空阔辽远。

驻足:停止脚步。

极目:用尽目力(远望)。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左右:此处是支配的意思。

前瞻后顾:即“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比喻情绪不稳定。

2、课文简析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文章共七个自然段。

第一段:文章总起,“画家见的桥最多”。

第二段:从“小桥流水人家”词句入手,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引出下文,从画家的眼里谈桥之美。

第三段:叙说“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以及“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引出下文对多种桥的美的述说。

第四段:承接上文具体写了:

(1)茅盾故乡乌镇“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2)江南水乡石桥与桥边景色谐调搭配,“也令画家销魂”。

(3)卧龙一般的长桥之美。

(4)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和苏州的宝带桥,“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5)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的风雨桥,桥面上遮雨的廊和亭,桥下的急流飞瀑构成的美。

第五段:由《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引出铁索桥、竹索桥,说明了“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和“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第六段:由南京长江大桥的直线美,谈到钱塘江大桥以及成昆路上的很多的“桥连洞,洞连桥”的直线桥的美与险的关系。

第七段:由现实中的桥到幻想的“鹊桥”,再点桥之美,呼应开篇收束全文。

本文语言优美、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第2段中“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显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的这一段话,语言优美,有抒情色彩,运用假设推理,实现了桥在大千世界对于环境的烘托作用。

“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用诗情的文字勾画出一幅秀丽的画面,突出了桥与周边景色的和谐美。

3、问题探究

1、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美好的景物,而文中所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如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作为通用的原则来进行一些审美活动,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水平。

2、文章列举了四个例子?分析有何作用?

课文举了四个例子,意在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构成阳刚与阴柔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美。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受形成对照。

3、作者认为桥之美体现在哪几方面?用简洁的语言归纳。

一方面是桥自身的结构美;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形式美,即具有审美功能。

4、练习说明

一、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在理解本文的主要意思的基础上,生发开去,能够谈出自己的看法。

作者并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会是多方面的,如领悟到桥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生活周围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等,还有可能借作者的眼光对某一处自然风景或室内布置进行一番品头论足,老师要适时加以鼓励和引导。

二、注意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理解在内容和表达上都较具作者个性色彩的句子,提高欣赏能力,培养语感。

1.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三、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说明文有很大区别,试具体说明。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特点。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作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编辑本段]教学建议

一、要注意与《中国石拱桥》作比较。可以从两篇文章所使用的主要表达手法的不同以及给人的阅读感受不同两方面来进行比较。

二、画家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文中所描述的景致虽然主要是着眼于画意,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距并不甚远。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结合自己曾有的经验和体验,发挥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和作者产生共鸣。

三、本文有不少语句蕴涵丰富而表达上不太符合常规,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少疑问,教师可结合练习第二题,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并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揣摩其中的意蕴。

(东方欲晓)9月16日,访山八人相约同行,乘坐6031次列车,到达井南站。这个山间小站,座落在太行深山岭坳之中,并无喧嚣。 我们在九一八事变86周年之际,来访这座千年古镇。这座古镇在古代历史和近代历史上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1912年9月18日,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开始赴全国巡查,当时他乘坐从石家庄开往太原的列车,行至井陉南关时,下车接见井陉县吏,一面谈话,一面览视雪花山盛景。 纵观天长古镇风貌,「 ”绵河潆于前,陉山踞于后,固关之险控带西南,抱犊之雄延亘东北,上焉藩屏神京,下之保障民社,盖古岩邑也”,天长古城前面是水,桃河宛若玉带绕镇飘然,后面是山,靠山雄距,位置极佳。 行路两公里,越307国道,晋煤外运给这条国道带来的车水马龙,间或粉尘污染,给道路两旁的建筑、植被披上了乌黑的装扮。显示的有些不太和谐。这也是当下发展无可取代的运输方式。 九点左右,我们达到桃河大桥,桥头矗立着一块石碑。「 ”井陉窑河东窑址”,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我们从这里开始,踏入了穿越时空的隧道。桥头,遇到了一位热情的小姑娘。从她的言谈中,我们了解到,她就是王家大院的嫡传。我们这次探访古镇,在做好的攻略中,天长镇古城墙,王家大院,明清县衙是最大的亮点,如果这三个历史遗迹不能饱览采风,此行将留有遗憾。 善良热心的小姑娘是跟我们一起乘坐同一列火车回家的,她顾不上进家,给妈妈打电话,请妈妈送钥匙来,带我们去南门古城墙参观。古镇东关外,一条商贸街道正在修缮,虽然道路凹凸不平,踏上去左右观赏两旁的古建,却也能够感受到彼时闹市的繁华。 天长,起于汉。唐中称镇,唐末设天长军,成为著名的军城。宋熙宗八年(公元1075年),移开井陉县至此,历经金元明清民国至今800余年,一直为历代治县所在。金元时期曾一度为州。1958年迁至微水。 在小姑娘带领下,我们顺着中心道路来到了古镇东关,宋朝古城东门,虽然城楼已经被当年的日军炸毁,从残存的城门洞来看,坚实的结构和精美的工艺,是城门洞保留至今的重要原因。 进入瓮城,醉花荫大姐给我们介绍说,瓮城内是民国钱庄,按照要求,瓮城内是不允许有这种商业建筑的,但是这些建筑是民国时期的,也属于近代建筑文物了,所以说对文保来说也是个难题,取舍需慎重。看着这些厚重的历史遗迹,设想当年建设者的工匠精神,巍然屹立数百年更显岁月沧桑。日寇侵华的罪证不容忘记。 过东关北侧皆山书院,这座书院占地1300多平米,始建于乾隆42年,(公元1777年),砖木结构,青瓦屋顶,是井陉教育文化的发祥地。城内联中,也是井陉拉花文化基地。 前行百余米,路北,是明清县衙所在地,我们同行十余人有幸进入参观,(同行的有两位江苏夫妇,画家游览写生,初到井陉与我们同行)这个院落被一家工厂所征用,属于井陉纪委井陉县监察局重点保护企业。看样子是一家电子设备工厂,明清县衙建筑总体结构仍然存在,但是破坏比较严重。 衙门口的门厅房檐破败不堪,如果再不进行保护措施拯救文物古建,过不了三五年就有坍塌的迹象。这也是我们不忍心看到的现状。 在小姑娘的讲解中,我们来到了古镇南门,热心的小姑娘为我们打开了通向城墙的侧门,拾级而上,虽然只有区区数个台阶,却让我们感受到,这是通向历史的大门。站在城楼之上,凭栏而立,秋风爽面。 近观城垛触摸历史,感慨万千,俯首凝视翁城格局,沉淀文化底蕴。凭栏远观城前景色,如诗入画,昂首蓝天碧空如洗,屏吸品味厚重古今, 跌宕,西南雪花山,镇守天长门户,天险永固。 玉带桃河,守护兵家重镇!该所在,实为风水宝地!我们在这座城楼上游览拍照,尽情欣赏井南秋色。不由心中默念唐代诗人王维登此境地所作的那首诗词《登河北城楼作》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 这千载的空悠,传承了天长的文化底蕴。这绝美的境界,让我们融入了和谐自然和古建大成的完美所在,壮哉天长,壮美南门! 接下来访古的景点是著名的王家大院,小姑娘热心的找来那位修缮王家大院的木匠师傅。小姑娘给我们做义务导游,在她的耐心讲解中,我们了解到,王家大院本不姓王,应该姓郝,当时的王县长购置了郝家的一处宅院。 故此后人统称王家大院。大户人家郝家,那时是当地远近百里有名的大户人家,郝家乐善好施,接济乡里乡亲,被当地人誉为「 ”郝大善人”,修缮王家大院的师傅为我们打开了应该为郝家大院的大门。 映入眼帘满满都是古朴的青砖蓝瓦,石头和蓝色砖瓦的世界,该院落俯瞰呈双喜字型,院落套着院落,围合中式布局,对称中轴,宽阔的院落,大气的房间。虽属明清民居,至今仍不失大气风范。砖雕影壁,富贵吉祥,在这座民间故宫徜徉,仿佛在穿越明清时代。宜居自然,毫无建筑压力感觉。这座院落布局了一百多座房间,正房厢房,厨卫厕所,地道水井,都是那么井井有条。 听小姑娘的介绍,这座郝家大院,当年被十八块大洋所收购,小姑娘的奶奶已经八十多高龄,还能够清楚的回忆起当时居住这个大院的情景。这是一户善良淳朴的人家,友善的言行,透露出当年大户人家的修养风范。更换这所大院,在当时属于无奈之举,朝代更迭,有些属于无奈的舍弃。在院落中的深井,我们揭开木板,看到幽深之处,水波镜清,小姑娘给我们讲解,当年八路军在这座井壁之处,开凿有地道,当时好多枪支就隐藏在这里。 那个战争时代,民族危亡之际,这所大院发挥了它的关键作用,触摸一砖一瓦,回味着建筑工匠的劳动成果和这所大院主人营造的这座庄园,不能不叹为观止,古人的智慧发挥的淋漓尽致。居其所,聚瑞气,大户人家,书香门第。 这是一座建筑经典的宝库,民间故宫,当下应该重点给予保护,设想再过四百年,流传给后代的依然是这座经典老宅。从惟妙惟肖的砖雕艺术,到一砖一瓦的磨砖对缝,从对称格局的明清风貌,到围墙大门的设计构思。一切都是那么恰到好处。这是一座有故事的院落,值得当地人骄傲的建筑大成所在。 出郝家大院,我们来到了小南门,这是一座双门楼式样三层建筑,北望城楼「 ”慈航普度”牌匾高悬。穿越城门洞,体会新旧修缮过的不同隧道,这座砖石结构的小南门,只有在当地过年时候才开放供人们朝拜。 南门外,看城楼正中上书两道石匾,上曰「 ”燕晋通衢”,下题「 ”山环水抱”,道出了当年至关重要的历史方位。 返回城内,游览台子巷民居,无处透露着经典之作。回访四品官员居所,井陉二中大戏楼,被镇卫生院征用的霍都堂府,古建风华鳞次栉比,触目星罗棋布,皆是蓝瓦青砖。置身这历史的画廊,久久不愿离去。 渐至西门,西门略显残破,听醉花荫大姐解说,斗拱已经被大水多次冲毁,仅剩南门,我和画家辨认出了,大门石头牌匾上依稀字样「 ”镇武门”,这三个字雕刻的大义凛然。磅礴的魏碑气魄,感觉的出,当时应该是军队出入的重要关口。 从西南门出天长古镇,行走在这段乡路上,两旁的蒿草已经荒芜的疯长。南岸桃河万古流长,北侧长城惟余土围,没有城砖的围墙上突兀着灌木丛生。若是日暮,夕阳余晖,别是一番秋色。 沿着扬尘洒洒的037省道,晋煤外运的车辆排成了长空,我们奔走在充满灰尘的省道上,进行下一个目标——乏驴岭。不读万卷书的时候,就要行万里路。永远在路上的旅行,磨练的是自己的意志和对美好的向往。 路过荆蒲澜牌坊,向着蔡庄的方向挺进,看见了村口矗立的玄帝阁,登阁近距离观赏这座修复的村庄阁楼,感受村民对美好生活的祈盼。然后过村口无栏大桥,至炫舞圆,在这座被冲毁一半的山间舞台上,感受到去年洪水给这里的百姓造成的灾害。 我们沿着铁路线行走,大约公五里,到达乏驴岭隧道,又沿着铁路线行走一公里,铁道分岔处,走右端,远远就看到了日本鬼子的炮楼,1943年,日寇为保护熊猴湾铁路桥,修筑了椭圆形砖木结构炮楼,高约8米,分三层,第一层为生活区,第二层为战斗部,第三层为瞭望塔,西部为生活保障区,包括伙房,弹药仓库等等至今基本保存完好。历史不容抹杀,日寇侵华的罪证不容磨灭。我们来到这个民族耻辱之所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接受一次爱国主义的正能量教育。 原路返回至乏驴岭旧铁路隧道口,沿着S型的隧道摸黑慎行,洞明之处,看到了一座宏伟的钢结构铁路桥,乏驴岭铁路桥采用法国埃菲尔铁塔同材同工艺,按照埃菲尔公司技术标准建造,1906年5月建成通车。我们寻觅到几处在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累累弹痕,岁月的沧桑默默诉说着那段国耻的历史时期。国人当自强,外辱内患应该牢记。这架铁桥虽然采用了特殊的热锻铆接工艺,但是也需要维护保养,呼吁当地应该对铁桥做涂油防锈或者涂漆表面处理,充分延长这段近代铁桥的使用寿命,让后人记住这段沧桑的历史故事。 时间是中午一点半,我们近距离观看这座铁桥,抚摸那颗颗铆钉连接的钢构,斜拉加强筋结构,充分运用了三角稳固理论,每一颗铆钉和孔距不超过一根半头发丝的公差配合关系,确保了这座铁桥历经一百余年而无垂挎现象,站在旧村方向拍摄铁桥,雄跨于桃河之上如钢铁巨龙卧波。桥头的张果老雕塑,为我们讲述了张果老柴荣驴驮日月,车载太行、王屋、中条、吕梁四座名山前往忻州,到此驴乏车覆,乏驴岭因此得名。果老仙迹为井陉八景之一。 进村简单用餐之后,前往古槐树,古戏台,阎锡山演讲处游览,观陈畴故居外院落套院落的歇山结构,将半个山坡涵盖其中。陈畴故居内,村民手写的一副「 ”陈公不幸离人世,村有疑难可问谁”的诗句,显示了村民对陈畴的深切怀念。 清宣统三年(公元1909年),九月初八(10月29日),阎锡山起义,杀巡抚陆钟琦父子,次日即带兵至乏驴岭视察,当晚下榻在当地名士陈畴家。并在陈畴家门外西街一座小窑顶向军民发表了慷慨激越的讲话。临走时,看到陈畴文采出众,想聘请陈畴为副官,被婉言谢绝。 古戏楼,建设于乾隆23年(公元1758年),卷棚式砖木结构。傲然屹立于桃河对岸,唱尽人间悲欢离合,演绎两百余年村庄文化传承。 乏驴岭水电站,这座开凿于深山的水电项目,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过电站,来到位于古驿道桃花栈张果老庙右侧,原名「 ”驴脊梁”,由于修筑绵右渠破坏严重,现存十米,是古道最为险要之处。由人工在峭壁上开凿而成,古代过往牲畜长期踩踏,在石头上留下一串凹坑,被传为「 ”果老仙迹”,井陉八景之一。 沿着桃河继续行走百余米,古栈道遗迹清晰可见,承重方孔横亘于顽石侧面。前行有一座观音庙,左后侧崖壁上有一处篆书石刻,「 ”白岩游”。为明代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太傅太保乔宇所题,乔宇,字白岩,山西昔阳人, 故题「 ”白岩游”。 醉花荫大姐给我们讲解的非常详细,当年日寇《读卖新闻》发表的侵华日军上,拍摄的就是这座观音庙为背景的场景。 沿着原路返回村内,进古南巷,过国民革命军38军17师乏驴岭战役指挥部旧址,赵寿山带领的三秦子弟当年抗击日寇,一万多人长眠于此地。古旧的街巷写着旧标语,经过辨赏为「 ”感谢斯大林元帅”字样,建国初期中苏友好的印记镌刻在尘封的墙壁里面。过古骡马大店,余存的只有一面大门,这里曾经是繁华的所在。岭口民军抗击清军战场遗址,在近乎六十坡度的岭口处,当年这里发生过血腥的战斗。在岭口望好汉寨,这是一座呈八字型的古山寨,由于时间原因,需要原路徒步返回,没有上山,我们沿着古道回到井阳铁路线。 六点左右过张河西,李河西村,然后到黄沟村口看千年奇槐,直径一米五以上。这是雪花山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雪花山是一座死火山,历史上只喷发过一次。植被丰茂,属于战略要地。在这个小村里我们看到一家民俗博物馆,院内奇石木雕。院主人爱好广泛,能有如此雅兴令人佩服。 在井南等车的时间,去车站后面的南关村转了转,拜访了山顶的庙宇,观赏了几户像样的民居,街巷里静雅古朴,山村寂静如初,夜幕已经降临。 一天的行程,探访两个别具特色的村镇,让我们一行八人穿越了今古时空,赏析古代建筑,体会人文风采,静观井陉风景,感受当地风俗。一次愉快的旅行,收获了丰厚的知识。 游天长镇 井南秋色邑轻尘, 虎踞龙盘天长镇。 汉中起源兴唐宋, 井陉古县定乾坤。 桃河潆前玉带尊, 固关守险控西门。 千载藩屏晋通衢, 雪花雄关东延亘。 中山巡视天长村, 伟人足迹应留痕。 民军抗清反帝制, 近代史册载人文。 初踏天长遇贵人, 南门城楼观古镇。 波光翠柳雪花山, 秋意盎然映缤纷。 郝家大院据南门, 青砖蓝瓦筑雄魂。 精工细雕品古韵, 民间故宫留传人。 明清县衙尚留存, 霍都府邸医后人。 镇武门驻天长军, 西出古镇叹绝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065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