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爱情是不是真的?

大学的爱情是不是真的?,第1张

大学生恋爱心理学

一、恋爱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恋爱对青年心理的成熟健全的促进作用

首先,恋爱是青年释放日益强烈的性冲动的重要途径。通过恋爱接触异性,使青年不再感觉到性的压抑紧张。其次,性意识的发展必须经过恋爱阶段才能完善。性同一性的建立也要通过恋爱。而且,恋爱对青年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因为恋爱是两个人人格的深层接触。在此过程中,青年的自我概念受到对方的影响而发展,真正懂得了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调整自身缺陷以适应对方。也就是说,经过了恋爱。恋爱对一些个性因素和社会情感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恋爱中两人的深层交往为提高青年交际能力,适应以后的社会打下了基础。难怪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恋爱是青春晚期和成年早期最重要的事件,只有经过了恋爱,人才会真正成熟起来。

大学环境有它的独特性:对大学生来说,它在青年走入社会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缓冲环境。有了这个缓冲,青年能更从容地完成社会化,更完善地发展自我概念,而不至于感受到从青春中期直接下来落入社会的强大反差和心理不适。由此看来,大学生的恋爱并不是件坏事,它对青年的成熟很有帮助。再加上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已不再是幼稚的少年,文学艺术中歌咏的爱情当然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二)恋爱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

恋爱的意义虽有积极的一面,有时也会危害青年的心理健康。首先,热恋与婚姻失去配偶等生活大事是在心理紧张量表上分值很高的事件。过度的兴奋和悲痛都会加剧心理紧张。恋爱正是使人时高兴时痛苦的事。处在热恋中的青年会为一些小事而高兴或烦恼。因此恋爱带来高度的心理紧张。恋爱的进一步发展还会带来社会问题,这也是产生心理失调的重要因素。如婚前性行为的增加等,造成青年心理负担超重。

热恋中的男女虽然感觉到强烈的心理紧张,但双方的共处和抚慰、爱情的甜蜜又会降低他们的焦虑感。那些遭受恋爱挫折的人就没这么幸运了。失恋的青年会失魂落魄,觉得人生意义不复存在,生活下去只有苦难和折磨,有人甚至走向了绝路。如果没有恰当的心理指导或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失恋对青年的心理打击是很大的。

可见,恋爱对青年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帮助青年心理发展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它又带来各种心理问题。这也许是人生的至理,你要得到甜蜜的报偿就必须经受得住考验。

二、爱情的心理结构与发展阶段

(一)社会心理学对爱情的看法

人际影响和吸引、亲密关系等发展到顶峰就是爱情。心理学家对人际吸引研究得很透彻,爱情却直到最近才变成科研课题。爱情的神秘性给它的研究带来较大困难。因此心理学在爱情领域建树不多。

对爱情研究贡献较大的社会心理学家是沃尔斯特夫妇(JWolster and L Wolster)。他们通过大量实例分析提出,爱情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情欲支配的浪漫爱,它是“热切倾心于另一个人的一种状态。有时,爱人们是那些能够为着自己的伴侣,为着满足自己的需要长时间交往的人。有时,爱人们则是一些着迷于最终得到其伴侣的爱情,并为着满足自己的情欲冲动奋斗的人”。这种强烈的爱情表现为紧张的生理唤起状态。另一种则是伴侣爱。它指“我们为那些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人体验到的一种钟爱之情”。伴侣爱与短暂的浪漫爱相比更牢固持久。在爱情关系中,行为往往建立在双方利益的考虑上,伴侣爱使人们把伴侣利益置于自己之上。

由于浪漫爱伴随强烈的生理唤醒状态,沃尔斯特用沙赫特(SSchachter)的情绪唤醒理论来解释它。沙赫特认为,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愿望)、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情绪唤醒模型的核心是认知,认知对生理唤醒的评价是关键。沃尔斯特指出,爱情也会因对生理唤醒的解释而增强。在暴风雨中的恋人会感到两人间爱情更加紧密,其原因是:暴风雨引起强烈的生理状态变化,恋人知觉到生理变化而认为这种生理变化是由爱情引起。认知的作用使爱情的经验发生变化。对身体生理状态改变的认知性解释是浪漫爱的成分。

(二)爱情的心理结构

社会心理学家对爱情的解释并不完善。用生理变化的解释来说明爱情是不可能全面的。但至少它证明爱情包括两个基本结构成分:性爱与情爱。高玉祥在《人际交往心理学》中写道:“爱情可以理解为由一些相互关联、各具功能的要素组成的特殊情感系统。这个情感系统就是:建立在性欲之上的对异性、个性追求(义务感、道德)等复杂因素混合而成的情爱。”

把爱情区分为性爱、情爱是必要和有益的。这种区分使我们容易看到爱情的一些特点。性爱的性欲基础使爱情具有排他性、冲动性和直觉性。性活动一般是两人之间的隐蔽事件,这样恋爱双方就会排斥第三者进入隐秘的二人世界,干预最亲密的恋爱关系。排他性分为“外排他”和“内排他”。“外排他”指反对自己的恋人与其他异性发生感情关系;“内排他”则是一种自律,不让其他异性爱上自己的恋人而干扰甜蜜的热恋。排他性对维持爱情的稳定有帮助,爱情专一、不分心旁人是恋人间的基本要求。但发展到极端的排他倾向就成了一种病态。有的人出于嫉妒不允许情人与其他异性的正常交往,这会给恋爱双方带来高度心理紧张。

冲动性更是性爱的根本特点。恋爱的产生来自生理冲动的基本需要,因此恋人们时时会感觉到对爱情的激动兴奋和与对方更进一步密切关系的需求。恋爱的冲动性使爱情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热恋中的男女常为一些小事而高度兴奋,也具有比平时更高的创造热情。但冲动的不可遏止也会造成性欲需要的增强,如不加以克制就会引起性行为。由于性爱注重身体外表吸引力、气质相投等感觉因素,直觉性也是爱情的重要特点。青年恋爱注重一次见面的感觉和印象,所谓一见钟情就是感受到对方的外在美而产生感情。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恋爱也是一种人际交往,当然不能例外。不过,恋爱牵涉到以后的婚姻和长时相处,过于依赖直觉往往后患无穷。

(三)发展阶段

对恋爱的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很多。下面这种分法得到较多人的承认:选择求爱阶段、热恋阶段、家庭角色扮演阶段。

选择求爱是恋爱成功与否的关键。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伴侣并不容易。当青年觉得自己已找到了那个心中的他(她)时,求爱就开始了。有人把求爱细分成醉我、疑我、非我、化我。醉我是指为追求对象迷住而陶醉。疑我是怀疑对方是不是爱上了我,他(她)今天对我多说了三句话,是不是想表露和我的亲密?非我则进入了实质的求爱,为对方抛弃自己的兴趣爱好等,一切以求适应对方。化我指恋爱初步固定,恋人把对方利益置于自身之上。

求爱结束就进行热恋。热恋中的感情起伏波动,时而达最高峰,时而进入低谷甚至破裂。热恋对青年来说是一个证实、发现、判断的时期。证实自己在求爱阶段对恋人的一些理想化看法,发现另一些在求爱中并没有注意的优缺点。热恋是两人朝夕相处的阶段,优缺点较求爱阶段更容易表露出来。恋爱双方根据这些优缺点的综合印象做出判断,看这段感情值不值得延续下去。

如果在热阶段做出肯定的判断,恋爱就慢慢发展到家庭角色扮演阶段。恋人从浪漫的迷雾落入现实,开始考虑柴米油盐,谋生途径。这种家庭角色扮演为以后的婚姻生活打下基础,做出铺垫。

三、影响青年恋爱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满足性冲动是促使青年投入恋爱活动的重要诱因。在性意识发展到热恋阶段,性欲需求日益强烈,前阶段弥散化的性冲动集中投射到选定的特殊对象上。出于性冲动的驱使,青年开始脱离群体化的两性活动而单独约会,这就是恋爱。

由此可见,生理需要对恋爱中的青年十分重要。正如前面对爱情心理结构的分析时指出的,性爱与情爱应该并重,忽略任何一个都没有好处。

性意识的发展要经过崇拜长者的阶段。此阶段的青年把某个异性长者当作终生恋人理想化、偶像化,只敢远远地看而不敢真正接近。此时的相思是一种纯粹精神的向往,性成分被压抑。崇拜长者阶段在青年身上留下深刻印象,直到以后的正常恋爱,往往也要经过这么一段理想化的相思。在恋爱的开始,许多青年不追求性欲的满足而是着重于精神的向往。在对方面前觉得自己渺小,不敢用生理的低级需要去亵渎恋人的神圣伟大。这本来是一个正常阶段。但如果长久陷在这个阶段,致力于用精神去压抑性冲动就不正常了。有些人在整个恋爱阶段坚持认为爱情是神圣纯洁的,从而不愿意承认自己对恋人的性要求,这是有害的。性冲动是生理现象,它不会随压抑而消除,只会在压抑中积蓄力量发动下一次冲锋。长久的压抑会造成剧烈的心理紧张焦虑。

社会文化在两方面有意无意地加深恋情理性的倾向。一是文学作品的影响。许多人投入恋爱的目的是为了尝试一下早已向往的被诗歌小说吟诵的甜蜜爱情。文学作品经常渲染爱情的纯洁神圣,加强了青年把爱情理想化的倾向。他们从诗歌小说中得出,纯粹的精神追求比低级的肉欲重要百倍,于是追求高尚神圣之物,贬低肮脏的肉欲。二是社会道德规范、教育方式的作用。禁欲主义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提供精神力量压抑肉欲:宗教提供的是原罪和上帝,哲学提供理性……成人社会又总是向青年灌输性有罪的观念。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青年的恋爱观。

要消除病态恋爱观(最典型的是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它被一部分大学生所鼓吹宣扬)带来的心理紧张失调,性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要青年真正认识到性需要的正常合理,病态就会消除。

一)恋爱对青年心理的成熟健全的促进作用

首先,恋爱是青年释放日益强烈的性冲动的重要途径。通过恋爱接触异性,使青年不再感觉到性的压抑紧张。其次,性意识的发展必须经过恋爱阶段才能完善。性同一性的建立也要通过恋爱。而且,恋爱对青年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因为恋爱是两个人人格的深层接触。在此过程中,青年的自我概念受到对方的影响而发展,真正懂得了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调整自身缺陷以适应对方。也就是说,经过了恋爱。恋爱对一些个性因素和社会情感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恋爱中两人的深层交往为提高青年交际能力,适应以后的社会打下了基础。难怪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恋爱是青春晚期和成年早期最重要的事件,只有经过了恋爱,人才会真正成熟起来。

大学环境有它的独特性:对大学生来说,它在青年走入社会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缓冲环境。有了这个缓冲,青年能更从容地完成社会化,更完善地发展自我概念,而不至于感受到从青春中期直接下来落入社会的强大反差和心理不适。由此看来,大学生的恋爱并不是件坏事,它对青年的成熟很有帮助。再加上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已不再是幼稚的少年,文学艺术中歌咏的爱情当然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二)恋爱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

恋爱的意义虽有积极的一面,有时也会危害青年的心理健康。首先,热恋与婚姻失去配偶等生活大事是在心理紧张量表上分值很高的事件。过度的兴奋和悲痛都会加剧心理紧张。恋爱正是使人时高兴时痛苦的事。处在热恋中的青年会为一些小事而高兴或烦恼。因此恋爱带来高度的心理紧张。恋爱的进一步发展还会带来社会问题,这也是产生心理失调的重要因素。如婚前性行为的增加等,造成青年心理负担超重。

热恋中的男女虽然感觉到强烈的心理紧张,但双方的共处和抚慰、爱情的甜蜜又会降低他们的焦虑感。那些遭受恋爱挫折的人就没这么幸运了。失恋的青年会失魂落魄,觉得人生意义不复存在,生活下去只有苦难和折磨,有人甚至走向了绝路。如果没有恰当的心理指导或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失恋对青年的心理打击是很大的。

可见,恋爱对青年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帮助青年心理发展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它又带来各种心理问题。这也许是人生的至理,你要得到甜蜜的报偿就必须经受得住考验。

二、爱情的心理结构与发展阶段

(一)社会心理学对爱情的看法

人际影响和吸引、亲密关系等发展到顶峰就是爱情。心理学家对人际吸引研究得很透彻,爱情却直到最近才变成科研课题。爱情的神秘性给它的研究带来较大困难。因此心理学在爱情领域建树不多。

对爱情研究贡献较大的社会心理学家是沃尔斯特夫妇(JWolsterandLWolster)。他们通过大量实例分析提出,爱情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情欲支配的浪漫爱,它是“热切倾心于另一个人的一种状态。有时,爱人们是那些能够为着自己的伴侣,为着满足自己的需要长时间交往的人。有时,爱人们则是一些着迷于最终得到其伴侣的爱情,并为着满足自己的情欲冲动奋斗的人”。这种强烈的爱情表现为紧张的生理唤起状态。另一种则是伴侣爱。它指“我们为那些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人体验到的一种钟爱之情”。伴侣爱与短暂的浪漫爱相比更牢固持久。在爱情关系中,行为往往建立在双方利益的考虑上,伴侣爱使人们把伴侣利益置于自己之上。

由于浪漫爱伴随强烈的生理唤醒状态,沃尔斯特用沙赫特(SSchachter)的情绪唤醒理论来解释它。沙赫特认为,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愿望)、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情绪唤醒模型的核心是认知,认知对生理唤醒的评价是关键。沃尔斯特指出,爱情也会因对生理唤醒的解释而增强。在暴风雨中的恋人会感到两人间爱情更加紧密,其原因是:暴风雨引起强烈的生理状态变化,恋人知觉到生理变化而认为这种生理变化是由爱情引起。认知的作用使爱情的经验发生变化。对身体生理状态改变的认知性解释是浪漫爱的成分。

(二)爱情的心理结构

社会心理学家对爱情的解释并不完善。用生理变化的解释来说明爱情是不可能全面的。但至少它证明爱情包括两个基本结构成分:性爱与情爱。高玉祥在《人际交往心理学》中写道:“爱情可以理解为由一些相互关联、各具功能的要素组成的特殊情感系统。这个情感系统就是:建立在性欲之上的对异性、个性追求(义务感、道德)等复杂因素混合而成的情爱。”

把爱情区分为性爱、情爱是必要和有益的。这种区分使我们容易看到爱情的一些特点。性爱的性欲基础使爱情具有排他性、冲动性和直觉性。性活动一般是两人之间的隐蔽事件,这样恋爱双方就会排斥第三者进入隐秘的二人世界,干预最亲密的恋爱关系。排他性分为“外排他”和“内排他”。“外排他”指反对自己的恋人与其他异性发生感情关系;“内排他”则是一种自律,不让其他异性爱上自己的恋人而干扰甜蜜的热恋。排他性对维持爱情的稳定有帮助,爱情专一、不分心旁人是恋人间的基本要求。但发展到极端的排他倾向就成了一种病态。有的人出于嫉妒不允许情人与其他异性的正常交往,这会给恋爱双方带来高度心理紧张。

冲动性更是性爱的根本特点。恋爱的产生来自生理冲动的基本需要,因此恋人们时时会感觉到对爱情的激动兴奋和与对方更进一步密切关系的需求。恋爱的冲动性使爱情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热恋中的男女常为一些小事而高度兴奋,也具有比平时更高的创造热情。但冲动的不可遏止也会造成性欲需要的增强,如不加以克制就会引起性行为。由于性爱注重身体外表吸引力、气质相投等感觉因素,直觉性也是爱情的重要特点。青年恋爱注重一次见面的感觉和印象,所谓一见钟情就是感受到对方的外在美而产生感情。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恋爱也是一种人际交往,当然不能例外。不过,恋爱牵涉到以后的婚姻和长时相处,过于依赖直觉往往后患无穷。

(三)发展阶段

对恋爱的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很多。下面这种分法得到较多人的承认:选择求爱阶段、热恋阶段、家庭角色扮演阶段。

选择求爱是恋爱成功与否的关键。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伴侣并不容易。当青年觉得自己已找到了那个心中的他(她)时,求爱就开始了。有人把求爱细分成醉我、疑我、非我、化我。醉我是指为追求对象迷住而陶醉。疑我是怀疑对方是不是爱上了我,他(她)今天对我多说了三句话,是不是想表露和我的亲密?非我则进入了实质的求爱,为对方抛弃自己的兴趣爱好等,一切以求适应对方。化我指恋爱初步固定,恋人把对方利益置于自身之上。

求爱结束就进行热恋。热恋中的感情起伏波动,时而达最高峰,时而进入低谷甚至破裂。热恋对青年来说是一个证实、发现、判断的时期。证实自己在求爱阶段对恋人的一些理想化看法,发现另一些在求爱中并没有注意的优缺点。热恋是两人朝夕相处的阶段,优缺点较求爱阶段更容易表露出来。恋爱双方根据这些优缺点的综合印象做出判断,看这段感情值不值得延续下去。

如果在热阶段做出肯定的判断,恋爱就慢慢发展到家庭角色扮演阶段。恋人从浪漫的迷雾落入现实,开始考虑柴米油盐,谋生途径。这种家庭角色扮演为以后的婚姻生活打下基础,做出铺垫。

三、影响青年恋爱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满足性冲动是促使青年投入恋爱活动的重要诱因。在性意识发展到热恋阶段,性欲需求日益强烈,前阶段弥散化的性冲动集中投射到选定的特殊对象上。出于性冲动的驱使,青年开始脱离群体化的两性活动而单独约会,这就是恋爱。

由此可见,生理需要对恋爱中的青年十分重要。正如前面对爱情心理结构的分析时指出的,性爱与情爱应该并重,忽略任何一个都没有好处。

性意识的发展要经过崇拜长者的阶段。此阶段的青年把某个异性长者当作终生恋人理想化、偶像化,只敢远远地看而不敢真正接近。此时的相思是一种纯粹精神的向往,性成分被压抑。崇拜长者阶段在青年身上留下深刻印象,直到以后的正常恋爱,往往也要经过这么一段理想化的相思。在恋爱的开始,许多青年不追求性欲的满足而是着重于精神的向往。在对方面前觉得自己渺小,不敢用生理的低级需要去亵渎恋人的神圣伟大。这本来是一个正常阶段。但如果长久陷在这个阶段,致力于用精神去压抑性冲动就不正常了。有些人在整个恋爱阶段坚持认为爱情是神圣纯洁的,从而不愿意承认自己对恋人的性要求,这是有害的。性冲动是生理现象,它不会随压抑而消除,只会在压抑中积蓄力量发动下一次冲锋。长久的压抑会造成剧烈的心理紧张焦虑。

社会文化在两方面有意无意地加深恋情理性的倾向。一是文学作品的影响。许多人投入恋爱的目的是为了尝试一下早已向往的被诗歌小说吟诵的甜蜜爱情。文学作品经常渲染爱情的纯洁神圣,加强了青年把爱情理想化的倾向。他们从诗歌小说中得出,纯粹的精神追求比低级的肉欲重要百倍,于是追求高尚神圣之物,贬低肮脏的肉欲。二是社会道德规范、教育方式的作用。禁欲主义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提供精神力量压抑肉欲:宗教提供的是原罪和上帝,哲学提供理性……成人社会又总是向青年灌输性有罪的观念。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青年的恋爱观。

要消除病态恋爱观(最典型的是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它被一部分大学生所鼓吹宣扬)带来的心理紧张失调,性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要青年真正认识到性需要的正常合理,病态就会消除。

爱情分几个阶段…

我个人看完后很有感触,有种感同身受的感觉 一位心理学家曾写道,一个成熟称得上真爱的爱情必须经过四个阶段,那就是1共存(codependent)2反依赖(counterdependent) 3独立(independent) 4共生(interdependent)阶段之间转换所需的时间不一定,因人而异。

第一个阶段 共存

这是热恋时期,情人不论什么何时何地总希望在一起。

第二个阶段 反依赖

等到感情稳定后,至少会有一个想要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时另一方就会感到被冷落。

第三个阶段 独立

这是第二个阶段的延续,要求更多的独立自主的时间

第四个阶段 共生

这时新的相处之道已经形成,你的他(她)已经成为你最亲和离不开的人了,你们在一起相互扶持,你们在一起不会互相牵绊,而会互相成长。

但是,大部分的人都通不过第二或第三阶段,以各种理由为借口而不敢对爱实施行动,行动才是真爱的最后结局,虚假的爱经不住时间考验,而选择了分手这一途径,不懂一份真爱多么来之不易,不懂珍惜,很多事之要好好沟通都会没事的,不要太个性,不要想太多,不能把对方完全看作自己的私有产品,不要试图对方毫无保留而剥光对方,要相互信任,这样第二、三阶段的时间就会缩短。和所爱的人相遇相恋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不要轻言放弃,两个人的相聚是因为有缘,相知是因为有心,真的得好好珍惜这份福分,莫说分手不是无由。

希望看到上述四个阶段真能给大家一些启示与领悟并惜缘,我们会逐渐成为我们所爱的人。

你和他本来没有相同之处,外表不相象,性格也是南辕北辙,一旦爱上了年深日久,你会惊讶你的眼睛有点象他的眼睛,他的微笑也有点象你的微笑,你们走路的步伐也有点相似,说话的预期也愈来愈象。他的脖子上有一颗痣,有一天你发现你脖子上也多了一颗痣,原来我们会变成我们所爱的人。

你本来喜欢脚踏实地的人,而他一向轻佻,但你们爱上了,他竟会不知不觉变成一个老实人,这个改变连他自己也不曾觉察。

他本来喜欢活泼的女孩子,却爱上了拘谨的你,这些日子你竟愈来愈活泼,差点认不出自己来,我们会逐渐变成我们对方理想中的人,这种改变,绝对不是刻意的。

两个人愈爱的长久,气质愈来愈相近。你曾经以为他不是你梦寐以求的那种型别。然而,有一天,你惊讶的发现,他已经变成你喜欢的型别,你不必再到处寻觅,他就是你要找的人。

深深爱着一个人的时候,你原来真的会一 点一点的失去自己,为什么你还觉得快乐呢?大概因为你在上的当时你也赚了,你把他的气质和微笑都赚回来……

其实获得幸福很简单,真爱并勇敢付出行动,否则感情只能东逝水。

恋爱的四个阶段都是什么

有科学家研究过恋爱心理学,发现恋爱有四个阶段,大多数情侣只度过了第一和第二阶段,当他们到达第三阶段时就容易滋生矛盾,因此在恋爱的第三阶段分手的情侣也是最多的。心理学家呼吁恋人们,只要熟悉恋爱的四个阶段,能够在不同阶段掌握不同的应对办法,那么你们恋情的成功率将会变得极高,很有可能终生都在一起。  心理学家指出,一份成熟的爱情必须经过恋爱的四个阶段,分别是:  共存(codependent) 、反依赖(counterdependent) 、独立(independent)、共生(interdependent)  这恋爱的四个阶段之间转换所需的时间不一定,因人而易。  第一个阶段:共存。这是热恋时期,情人不论何时何地总希望能腻在一起。  第二个阶段:反依赖。等到情感  稳定后,至少会有一方想要有多一点自己的时间作自己想 做的事,这时另一 方就会感到被冷落。  第三个阶段:独立。这是第二个阶段的延续,要求更多独立自主的时间。  第四个阶段:共生。  这时新的相处之道已经成形,你的他(她)已经成为你最亲的人。你们在一起相互扶持、一起开创属于你们 自己的人生。你们  在一起不会互相牵绊,而会互相成长。

听说爱情有四个阶段,熬过去就会永远在一起。 有位心理学家曾写道, 一个成熟称得上真爱的恋情必

是给自己打气吗

大学生的爱情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分别为哪几个阶段

一)恋爱对青年心理的成熟健全的促进作用

首先,恋爱是青年释放日益强烈的性冲动的重要途径。通过恋爱接触异性,使青年不再感觉到性的压抑紧张。其次,性意识的发展必须经过恋爱阶段才能完善。性同一性的建立也要通过恋爱。而且,恋爱对青年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因为恋爱是两个人人格的深层接触。在此过程中,青年的自我概念受到对方的影响而发展,真正懂得了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调整自身缺陷以适应对方。也就是说,经过了恋爱。恋爱对一些个性因素和社会情感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恋爱中两人的深层交往为提高青年交际能力,适应以后的社会打下了基础。难怪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恋爱是青春晚期和成年早期最重要的事件,只有经过了恋爱,人才会真正成熟起来。

大学环境有它的独特性:对大学生来说,它在青年走入社会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缓冲环境。有了这个缓冲,青年能更从容地完成社会化,更完善地发展自我概念,而不至于感受到从青春中期直接下来落入社会的强大反差和心理不适。由此看来,大学生的恋爱并不是件坏事,它对青年的成熟很有帮助。再加上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已不再是幼稚的少年,文学艺术中歌咏的爱情当然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二)恋爱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

恋爱的意义虽有积极的一面,有时也会危害青年的心理健康。首先,热恋与婚姻失去配偶等生活大事是在心理紧张量表上分值很高的事件。过度的兴奋和悲痛都会加剧心理紧张。恋爱正是使人时高兴时痛苦的事。处在热恋中的青年会为一些小事而高兴或烦恼。因此恋爱带来高度的心理紧张。恋爱的进一步发展还会带来社会问题,这也是产生心理失调的重要因素。如婚前性行为的增加等,造成青年心理负担超重。

热恋中的男女虽然感觉到强烈的心理紧张,但双方的共处和抚慰、爱情的甜蜜又会降低他们的焦虑感。那些遭受恋爱挫折的人就没这么幸运了。失恋的青年会失魂落魄,觉得人生意义不复存在,生活下去只有苦难和折磨,有人甚至走向了绝路。如果没有恰当的心理指导或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失恋对青年的心理打击是很大的。

可见,恋爱对青年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帮助青年心理发展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它又带来各种心理问题。这也许是人生的至理,你要得到甜蜜的报偿就必须经受得住考验。

二、爱情的心理结构与发展阶段

(一)社会心理学对爱情的看法

人际影响和吸引、亲密关系等发展到顶峰就是爱情。心理学家对人际吸引研究得很透彻,爱情却直到最近才变成科研课题。爱情的神秘性给它的研究带来较大困难。因此心理学在爱情领域建树不多。

对爱情研究贡献较大的社会心理学家是沃尔斯特夫妇(JWolsterandLWolster)。他们通过大量例项分析提出,爱情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情欲支配的浪漫爱,它是“热切倾心于另一个人的一种状态。有时,爱人们是那些能够为著自己的伴侣,为著满足自己的需要长时间交往的人。有时,爱人们则是一些着迷于最终得到其伴侣的爱情,并为著满足自己的情欲冲动奋斗的人”。这种强烈的爱情表现为紧张的生理唤起状态。另一种则是伴侣爱。它指“我们为那些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人体验到的一种钟爱之情”。伴侣爱与短暂的浪漫爱相比更牢固持久。在爱情关系中,行为往往建立在双方利益的考虑上,伴侣爱使人们把伴侣利益置于自己之上。

由于浪漫爱伴随强烈的生理唤醒状态,沃尔斯特用沙赫特(SSchachter)的情绪唤醒理论来解释它。沙赫特认为,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愿望)、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情绪唤醒模型的核心是认知,认知对生理唤醒的评价是关键。沃尔斯特指出,爱情也会因对生理唤醒的解释而增强。在暴风雨中的恋人会感到两人间爱情更加紧

恋爱到婚姻要经历哪些心理阶段 爱情的心理变化

第一阶段:性的吸引。处于该阶段的男女会出现体重减轻和工作效率下降的情况。从生理学角度来分析,在约会最初阶段,男女体内性激素分泌增加,因此,56%的受访者感觉到 增强。性心理学家琳达表示:“这一阶段的男女像两只双飞的蝴蝶,他们几乎忘记了吃放,因为爱情让他们感觉都饱了。工作也变得不重要了,因为他们对爱情以外的事情都心不在焉。他们常常遏制不住想 的念头。”此外,该阶段的男女因睾丸激素水平升高,面板油脂分泌增多,阻塞毛孔,容易长痘痘。

第二阶段:情感构筑。最初的相互吸引逐渐让位给了相互了解,男女恋人开始构筑情感关系。在这一阶段,人体内会分泌单胺类物质,它能使心跳加速、引发强烈的 ,就好似吸食毒品一样。这一阶段生理反应的高峰期会产生“幸福的焦虑”。在该阶段,参与者中有44%的人出现少觉的情况,而且29%的人报告说注意力受到严重影响。

第三阶段:相互同化。确认对方是自己“想要找的人”之后,男女双方开始考虑情感关系的长远发展,也开始相互同化,例如生活习惯、讲话方式等。在这个阶段双方压力水平升高,因为同化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争执。

第四阶段:诚实面对。之前双方都努力表现出自己好的一面,但感情进行到这个阶段,男女开始展示“真正的自我”,把自己脆弱的一面暴露给恋人。这时双方可能会对爱情发出质疑,也出现多种形式的不安。

第五阶段:稳固提升。如果情侣经过了前四阶段的情感考验,那么在第五阶段,他们就会感受到两人的信任感和亲近感进一步提升。从生理角度来讲,男女 时体内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会使双方相互依附感更强,同时女人分娩时释放的催产素也会进一步加强两人的关系。琳达表示:“我们发现在这一阶段,人体内会释放美妙的荷尔蒙,将情侣紧紧地连线起来,这一阶段男女会感到真正的满足。”

在网上看过说恋爱有四个阶段 请问这4四个阶段中恋爱人的心理分别是怎样的? “分别是怎样的”

第一个阶段:共存。这是热恋时期,情人不论何时何地总希望能腻在一起。

第二个阶段:反依赖。等到情感稳定后,至少会有一方想要有多一点自己的时间作自己想 做的事,这时另一 方就会感到被冷落。

第三个阶段:独立。这是第二个阶段的延续,要求更多独立自主的时间。

第四个阶段:共生。 这时新的相处之道已经成形,你的他(她)已经成为你最亲的人。你们在一起相互扶持、一起开创属于你们 自己的人生。你们

爱情在心理学上的几大特征?

我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回答你的问题: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有浪

漫色彩的高阶情感,其特点是:

(一)爱情是在男人和女人之间产生的,狭义的爱情专指异性恋,将同性恋排除在外。

(二)爱情是在个体心理发展到相对成熟时产生的,幼儿没供这种爱情。

(三)爱情是一种高阶情感,不是低阶情绪。

(四)爱情有其生理基础,包括 因素,不是纯粹的精神之恋。

(五)爱情基本倾向是奉献。衡量一个人对某异性有无爱情、强度如何,通过“是否发

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期待的所有事情”这个指标来衡量。 爱情的形式

爱情在不同情境以及不同需要的背景下有以下六种常见的形式:

(一) 式 双方初次见面立即互相吸引,一见钟情。

(二)友谊式 爱情是一种深情厚谊,并非神秘莫测的感情。

(三)游戏式 “有时我不得不回避我的情人们,以免他们互相发现。”

(四)占有式 “如果我怀疑我爱的人跟别人在一起,我的神经就紧张。”

(五)逻辑式 最好与一位和自己背景相似的人相爱。

(六)忘我式 “我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我爱的人受苦。”

四、爱情三角形

有的学者认为,爱情是由亲密(重视彼此的喜欢、理解与期待)、 (魅力与性吸

引)以及承诺(决策、承诺)三因素组成的三角形

异性之间的交往分哪三个阶段

心理学认为,青少年的性心理发展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异性疏远期,爱慕期和恋爱期。这三个阶段具体表现如下:

1、 异性疏远期。多见于进入青春气的十三四岁少年,这时期,由于性心理发育的显著变化,不断地引起男女学生心理上的不安、害羞和困扰,有的甚至产生抵抗发育的心理。于是,男女之间的关系开始疏远,即使是童年时代两小无猜的朋友,也会在这一时期不自然的疏远。男女同学很少在一起交谈或参加集体活动,个别男女学生干部在一起接触多些,就会受到其它同学的嘲笑、起哄或讥讽。这样就会使男女同学更惧怕接近,尽管他们内心深处可能都已经产生了接近和向外异性的愿望的萌芽,但“欲擒故纵”外表上却是“敬而远之”。

2、爱慕期。随着少年进入青年初期,情窦初开,异性间的疏远逐渐缩小,他们很快对异性产生好奇心,并以善意、友好、欣赏的态度对待异性同学,他们也愿意与异性同学一起学习,一起参加社会活动,并发展友谊。这时期是青少年性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产生主要是青春期发育 的到来而引起的,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二:一是情感吸引,二是渴求接触。就其一般性而言,有如下四个特点:

(1)喜欢表现自己。在这一时期,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以期引起对方的注意和肯定。

(2)感情交流肤浅。两性间接接触时感情交流比较隐晦含蓄,常以试探性的形式进行。如:女生常以目传情,或借口要求男生帮助以观察对方对自己的感情流露的反应,男生则借口与女生说话,或通过主动帮助女生做事以获得对方感情反馈的资讯。这就是“犹抱琵琶半掩面”的做法,很少能够达到感情上的真正交流

(3)交往物件广泛。一般地说,周围的同龄异性,只要某种契机拨动了自己感情的琴弦,就有可能成为亲近的物件。换言之,爱慕物件不是确定的、单一的。

(4)向往年长异性。在爱慕期,青少年有时会出现喜欢、向往、崇拜年长异性的现象。如有的学生会对异性教师产生超过尊敬范围的感情,以致在和异性教师交往接触中也感到非常不自然。这种感情的产生时间,不仅包括初中和高中时期,也包括大学时期。

3、恋爱期。对于进入青年中、后期的个体来说,由于其性生理发育已基本完成,社会成熟与生理成熟已达到较高水平,因而他们有了与自己倾慕的异性谈恋爱的心理需要,并常付之行动。这个时期的异 往有以下特点:

(1)交往物件特定性。在恋爱期,男女青少年已开始按照各自心目中的偶像寻找“意中人”。他们追求特定的异性,并喜欢与之单独在一起,出现不喜欢集体活动而带有“离群”色彩的心理倾向,这一特点在男性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2)互相爱慕的浪漫性。这一时期的男女青少年往往把恋爱看成是一种神秘的、奇妙的、难以理解的力量。对恋爱的浪漫态度,典型的表现为“一见钟情”。这种浪漫的恋爱态度与关系稳定、坚固、和谐和以注重现实为特点的爱情是不同的。

(3)感情交流的深刻性。与爱慕期两性感情交流比较隐晦含蓄和以试探的方式进行不同,在这一时期,两性间的感情交流较为直率、系统,并常以幽会的方式进行。

(4)对爱恋物件的占有性。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男女会产生对恋爱物件的占有欲,并毫不掩饰的嫉妒心理,对爱恋物件与自己的同性朋友和同学接触十分不满,甚至疑神疑鬼;对自己的同性朋友和同学与自己的爱慕物件的接触既尴尬万分,又十分愤恨。显然这些情况的出现与 意识的发展关系密切。

恋爱中有那几个过程

有位心理学家曾写道,一个成熟称得上真爱的恋情

必须经过四个阶段,那就是:

共存

反依赖

独立

共生

阶段之间转换所需的时间不一定,因人而易。

第一个阶段:共存。

这是热恋时期,情人不论何时何地总希望能腻在一起。

第二个阶段:反依赖。

等到情感稳定后,

至少会有一方想要有多一点自己的时间作自己想做的事,这时另一方就会感到被

冷落。

第三个阶段:独立。

这是第二个阶段的延续,要求更多独立自主的时间。

第四个阶段:共生。

这时新的相处之道已经成形,

你(你)的他(她)已经成为你(你)最亲的人。

你们在一起相互扶持、一起开创属于你们自己的人生。

你们在一起不会互相牵绊,而会互相成长。

听说恋爱分三个阶段,对吗,是哪三个?

这种问题还不好说 因为刚开始在一起会因为对方的某些特点吸引 所以你要问自己 是喜欢对方的特点 还是人 如果是人希望你们互相包容对方的一切。恋爱如果用打棒球来分会分为三个阶段;一个阶段是牵手,谈对方或自己喜欢开心的事情;第二阶段,是接吻 对方愿意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你的时候,要珍惜因为你是对方的全部;第三阶段就是结婚;这个阶段你要扛起做丈夫或者妻偿的责任。不要因为责任过于重而放弃,那样你们的感情会快速分裂,所以希望你们幸福快乐,珍惜你们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分手了其中的回忆也是最珍贵的。记住一句话;爱情的真谛就是,一段感情注重的是你们在一起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一)恋爱对青年心理的成熟健全的促进作用

首先,恋爱是青年释放日益强烈的性冲动的重要途径。通过恋爱接触异性,使青年不再感觉到性的压抑紧张。其次,性意识的发展必须经过恋爱阶段才能完善。性同一性的建立也要通过恋爱。而且,恋爱对青年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因为恋爱是两个人人格的深层接触。在此过程中,青年的自我概念受到对方的影响而发展,真正懂得了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调整自身缺陷以适应对方。也就是说,经过了恋爱。恋爱对一些个性因素和社会情感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恋爱中两人的深层交往为提高青年交际能力,适应以后的社会打下了基础。难怪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恋爱是青春晚期和成年早期最重要的事件,只有经过了恋爱,人才会真正成熟起来。

大学环境有它的独特性:对大学生来说,它在青年走入社会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缓冲环境。有了这个缓冲,青年能更从容地完成社会化,更完善地发展自我概念,而不至于感受到从青春中期直接下来落入社会的强大反差和心理不适。由此看来,大学生的恋爱并不是件坏事,它对青年的成熟很有帮助。再加上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已不再是幼稚的少年,文学艺术中歌咏的爱情当然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二)恋爱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

恋爱的意义虽有积极的一面,有时也会危害青年的心理健康。首先,热恋与婚姻失去配偶等生活大事是在心理紧张量表上分值很高的事件。过度的兴奋和悲痛都会加剧心理紧张。恋爱正是使人时高兴时痛苦的事。处在热恋中的青年会为一些小事而高兴或烦恼。因此恋爱带来高度的心理紧张。恋爱的进一步发展还会带来社会问题,这也是产生心理失调的重要因素。如婚前性行为的增加等,造成青年心理负担超重。

热恋中的男女虽然感觉到强烈的心理紧张,但双方的共处和抚慰、爱情的甜蜜又会降低他们的焦虑感。那些遭受恋爱挫折的人就没这么幸运了。失恋的青年会失魂落魄,觉得人生意义不复存在,生活下去只有苦难和折磨,有人甚至走向了绝路。如果没有恰当的心理指导或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失恋对青年的心理打击是很大的。

可见,恋爱对青年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帮助青年心理发展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它又带来各种心理问题。这也许是人生的至理,你要得到甜蜜的报偿就必须经受得住考验。

二、爱情的心理结构与发展阶段

(一)社会心理学对爱情的看法

人际影响和吸引、亲密关系等发展到顶峰就是爱情。心理学家对人际吸引研究得很透彻,爱情却直到最近才变成科研课题。爱情的神秘性给它的研究带来较大困难。因此心理学在爱情领域建树不多。

对爱情研究贡献较大的社会心理学家是沃尔斯特夫妇(JWolsterandLWolster)。他们通过大量实例分析提出,爱情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情欲支配的浪漫爱,它是“热切倾心于另一个人的一种状态。有时,爱人们是那些能够为着自己的伴侣,为着满足自己的需要长时间交往的人。有时,爱人们则是一些着迷于最终得到其伴侣的爱情,并为着满足自己的情欲冲动奋斗的人”。这种强烈的爱情表现为紧张的生理唤起状态。另一种则是伴侣爱。它指“我们为那些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人体验到的一种钟爱之情”。伴侣爱与短暂的浪漫爱相比更牢固持久。在爱情关系中,行为往往建立在双方利益的考虑上,伴侣爱使人们把伴侣利益置于自己之上。

由于浪漫爱伴随强烈的生理唤醒状态,沃尔斯特用沙赫特(SSchachter)的情绪唤醒理论来解释它。沙赫特认为,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愿望)、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情绪唤醒模型的核心是认知,认知对生理唤醒的评价是关键。沃尔斯特指出,爱情也会因对生理唤醒的解释而增强。在暴风雨中的恋人会感到两人间爱情更加紧密,其原因是:暴风雨引起强烈的生理状态变化,恋人知觉到生理变化而认为这种生理变化是由爱情引起。认知的作用使爱情的经验发生变化。对身体生理状态改变的认知性解释是浪漫爱的成分。

(二)爱情的心理结构

社会心理学家对爱情的解释并不完善。用生理变化的解释来说明爱情是不可能全面的。但至少它证明爱情包括两个基本结构成分:性爱与情爱。高玉祥在《人际交往心理学》中写道:“爱情可以理解为由一些相互关联、各具功能的要素组成的特殊情感系统。这个情感系统就是:建立在性欲之上的对异性、个性追求(义务感、道德)等复杂因素混合而成的情爱。”

把爱情区分为性爱、情爱是必要和有益的。这种区分使我们容易看到爱情的一些特点。性爱的性欲基础使爱情具有排他性、冲动性和直觉性。性活动一般是两人之间的隐蔽事件,这样恋爱双方就会排斥第三者进入隐秘的二人世界,干预最亲密的恋爱关系。排他性分为“外排他”和“内排他”。“外排他”指反对自己的恋人与其他异性发生感情关系;“内排他”则是一种自律,不让其他异性爱上自己的恋人而干扰甜蜜的热恋。排他性对维持爱情的稳定有帮助,爱情专一、不分心旁人是恋人间的基本要求。但发展到极端的排他倾向就成了一种病态。有的人出于嫉妒不允许情人与其他异性的正常交往,这会给恋爱双方带来高度心理紧张。

冲动性更是性爱的根本特点。恋爱的产生来自生理冲动的基本需要,因此恋人们时时会感觉到对爱情的激动兴奋和与对方更进一步密切关系的需求。恋爱的冲动性使爱情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热恋中的男女常为一些小事而高度兴奋,也具有比平时更高的创造热情。但冲动的不可遏止也会造成性欲需要的增强,如不加以克制就会引起性行为。由于性爱注重身体外表吸引力、气质相投等感觉因素,直觉性也是爱情的重要特点。青年恋爱注重一次见面的感觉和印象,所谓一见钟情就是感受到对方的外在美而产生感情。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恋爱也是一种人际交往,当然不能例外。不过,恋爱牵涉到以后的婚姻和长时相处,过于依赖直觉往往后患无穷。

(三)发展阶段

对恋爱的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很多。下面这种分法得到较多人的承认:选择求爱阶段、热恋阶段、家庭角色扮演阶段。

选择求爱是恋爱成功与否的关键。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伴侣并不容易。当青年觉得自己已找到了那个心中的他(她)时,求爱就开始了。有人把求爱细分成醉我、疑我、非我、化我。醉我是指为追求对象迷住而陶醉。疑我是怀疑对方是不是爱上了我,他(她)今天对我多说了三句话,是不是想表露和我的亲密?非我则进入了实质的求爱,为对方抛弃自己的兴趣爱好等,一切以求适应对方。化我指恋爱初步固定,恋人把对方利益置于自身之上。

求爱结束就进行热恋。热恋中的感情起伏波动,时而达最高峰,时而进入低谷甚至破裂。热恋对青年来说是一个证实、发现、判断的时期。证实自己在求爱阶段对恋人的一些理想化看法,发现另一些在求爱中并没有注意的优缺点。热恋是两人朝夕相处的阶段,优缺点较求爱阶段更容易表露出来。恋爱双方根据这些优缺点的综合印象做出判断,看这段感情值不值得延续下去。

如果在热阶段做出肯定的判断,恋爱就慢慢发展到家庭角色扮演阶段。恋人从浪漫的迷雾落入现实,开始考虑柴米油盐,谋生途径。这种家庭角色扮演为以后的婚姻生活打下基础,做出铺垫。

三、影响青年恋爱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满足性冲动是促使青年投入恋爱活动的重要诱因。在性意识发展到热恋阶段,性欲需求日益强烈,前阶段弥散化的性冲动集中投射到选定的特殊对象上。出于性冲动的驱使,青年开始脱离群体化的两性活动而单独约会,这就是恋爱。

由此可见,生理需要对恋爱中的青年十分重要。正如前面对爱情心理结构的分析时指出的,性爱与情爱应该并重,忽略任何一个都没有好处。

性意识的发展要经过崇拜长者的阶段。此阶段的青年把某个异性长者当作终生恋人理想化、偶像化,只敢远远地看而不敢真正接近。此时的相思是一种纯粹精神的向往,性成分被压抑。崇拜长者阶段在青年身上留下深刻印象,直到以后的正常恋爱,往往也要经过这么一段理想化的相思。在恋爱的开始,许多青年不追求性欲的满足而是着重于精神的向往。在对方面前觉得自己渺小,不敢用生理的低级需要去亵渎恋人的神圣伟大。这本来是一个正常阶段。但如果长久陷在这个阶段,致力于用精神去压抑性冲动就不正常了。有些人在整个恋爱阶段坚持认为爱情是神圣纯洁的,从而不愿意承认自己对恋人的性要求,这是有害的。性冲动是生理现象,它不会随压抑而消除,只会在压抑中积蓄力量发动下一次冲锋。长久的压抑会造成剧烈的心理紧张焦虑。

社会文化在两方面有意无意地加深恋情理性的倾向。一是文学作品的影响。许多人投入恋爱的目的是为了尝试一下早已向往的被诗歌小说吟诵的甜蜜爱情。文学作品经常渲染爱情的纯洁神圣,加强了青年把爱情理想化的倾向。他们从诗歌小说中得出,纯粹的精神追求比低级的肉欲重要百倍,于是追求高尚神圣之物,贬低肮脏的肉欲。二是社会道德规范、教育方式的作用。禁欲主义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提供精神力量压抑肉欲:宗教提供的是原罪和上帝,哲学提供理性……成人社会又总是向青年灌输性有罪的观念。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青年的恋爱观。

要消除病态恋爱观(最典型的是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它被一部分大学生所鼓吹宣扬)带来的心理紧张失调,性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要青年真正认识到性需要的正常合理,病态就会消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078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