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1810~1856):德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交响曲第一~四号(No3莱茵交响曲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 、第四乐章 )。2儿时情景OP15(之第七首梦幻曲 )。3C大调幻想曲OP17(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 )。4狂欢节OP9。5克莱斯勒利纳OP16。6交响练习曲OP13。7幻想小品OP12。8森林景色OP82。9第二号钢琴奏鸣曲OP22。10A小调钢琴协曲OP54(第一乐章 、第二三乐章 )。11钢琴五重奏OP44。12竖笛与钢琴幻想小品OP73。13三首双簧管浪漫曲OP94。14《童话画册》(中提琴与钢琴)。15五首民谣式作品(大提琴兴钢琴)。16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17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18联篇歌曲集《诗人之恋》、《女人的爱与生涯》。19小提琴奏鸣曲(二首)。20钢琴与法国号的慢板与快板OP70。
舒伯特(1797~1828):奥国作曲家,人称《歌曲之王》。推荐曲目:1第五、第八、第九号交响曲。2钢琴与弦乐五重奏曲《鳟鱼 》。3弦乐四重奏《死与少女》。4即兴曲D899、D935、D946。5乐兴之时D780。6钢琴奏鸣曲D557、D571 D556、D784、D845、D894、D850、D958、D960。7《阿贝鸠尼》奏鸣曲D821。8第一号、第二号钢琴三重奏。9流浪者幻想曲D760。10联篇歌曲集《美丽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天鹅之歌》。11歌曲集(任选)。12八重奏D803。13弦乐五重奏D956。14小提琴奏鸣曲(四首)。15小提琴幻想曲D934。
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交响曲第四号、第五号、第六号《悲怆》。2降B小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OP23。3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35。4芭蕾音乐《天鹅湖 》、《睡美人》、《胡桃钳 》。5《罗密欧与茱丽叶》幻想序曲。6意大利随想曲op45。7交响幻想曲《暴风雨》op18。8《一八一二年 》序曲。9斯拉夫进行曲OP31。10交响幻想曲《黎米尼的富兰契斯卡》OP32。11《哈姆雷特》幻想序曲。12罗可可主题变奏曲(大提琴与管弦乐)。13A小调钢琴三重奏。14弦乐四重奏(三首)。15管弦乐组曲第一~四号。16歌剧《尤金奥涅金》。17弦乐小夜曲OP48。18交响曲第一~三号(第三号 )。19《曼弗列德》交响曲。20钢琴曲集《四季》。21忧郁小夜曲(小提琴曲)。
艾尔加(1857~1934):英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变奏曲《谜 》OP36。2《威风凛凛 》进行曲(共五首)。3小提琴协奏曲OP61。4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OP85。5弦乐小夜曲OP20。6弦乐曲《序奏与快板》、《悲歌》。7小提琴曲《爱之礼赞》。8第一号交响曲OP55。9弦乐四重奏OP83。10钢琴五重奏OP84。11《安乐乡》序曲。
埃尔加 是我的论文研究对象 给你发一段我在网上找的资料
我研究的是他的 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爱德华•埃尔加是一位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作曲家。他创作视野宽广,注重吸收德奥的作曲技法,又立足于英国的传统风格。他的音乐、自然朴实,虽然属于后浪漫主义,但是有别于欧洲大陆的色彩,而从中展现出的是绅士、庄重的英伦气质,散发出的是高贵、典雅的不列颠气息。对于英国的音乐发展而言,埃尔加可以说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
埃尔加的这首大提琴协奏曲则是他在协奏曲领域的最高成就,也是他晚年生活的一个写照,作品远没有表象上的那么潇洒和辉煌,人们可以体会到作曲家当时心情低落,被类似于惋惜和孤寂的隐雾所笼罩。连年的战争,爱妻的离去使晚年的埃尔加常常陷入沮丧之中,然而也使得这首曲子在总体上充满迟暮的苍凉气息和怀旧的伤感。人们在他的音乐中可以体会到朴实无华的真情流露,以及英国音乐的沉稳庄重。
该协奏曲不是常规三个乐章的格局,而是由四个连续演奏的乐章组成。全曲的整体布局具有回旋特性。
在埃尔加创作《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之前,大提琴协奏曲的经典不多,还属于冷门体裁。在古典主义时代,除海顿写过几部外,莫扎特与贝多芬都不曾作过大提琴协奏曲,尔后的浪漫主义时期,大作曲家中也只有舒曼及德沃夏克写出了堪称典范的两部(舒曼的《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和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而德沃夏克的那部,也许正是激发埃尔加创作大提琴协奏曲的原动力与范本。因此,埃尔加的这部《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既是20世纪第一部成功的大提琴协奏曲,也是英国音乐史上此种体裁的开山之作。
大调式的乐曲指的是一种由七个音构成的调式,稳定性合起来构成一个大三和弦,不稳定音以二度音程关系倾向于稳定音,从而构成旋律进行的基本音调。通常大调式的音乐大多在注意上方大三度,一般都是应用自然大调构成的,自然大调是大调式的基本特征。
大调式的乐曲指的是什么
nbsp; 大调式简称大调,是一种由七个音构成的调式,稳定性合起来构成一个大三和弦,不稳定音以二度音程关系倾向于稳定音,构成的旋律进行的基本音调,就有明朗的色彩特征。
nbsp; 大调式一共有三种,分别是自然大调、和声大调、旋律大调,其中应用最广的是自然大调,是大调式的基本形态。大调式乐曲的基本表现为主音上方大三度,这一音程最能说明大调式音乐的特点。
旋律大调应用较少
除了自然大调之外,和声大调以及旋律大调一般都比较少饮用,特别是旋律大调,大多只限于旋律下行的时候使用,它是将自然大调的VI级音和VII级音都降低半音得到的。
克利斯朵夫一个精神奋斗的不屈灵魂,事实上在他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自己当初愤世嫉俗的勇气已磨耗的所剩无几了。当奥里维意外死去后,对于克利斯朵夫来说,以往对命运不懈抗争的勇气就开始沉沦,不单单是失去了亲密的朋友,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寄托及灵魂的皈依没有了支撑,瞬间倾覆陷入了绝望。理智与感性由于缺失了以往相互制约的判断力,潜伏在内心深处极具杀伤力的欲望,一步步拖拽着他坠落深不可测的黑洞。当初一向固执清高和对爱情的忠贞信念,跌入了狂乱肉欲漩涡。遇到阿娜如黑夜里的一束磷光,似飞蛾甘愿燃烧自我,曾经那个勇于奋斗不服输的青年迷失了方向,险些断送了为之奋斗的前程。
在他人生关键的时期遇到了奥里维仿佛是命中注定,激活了潜伏在灵魂深处的另一个自我,他是克利斯朵夫的精神化身,理智和情感相互融合纠缠的情人。从克利斯朵夫幼年成长的经历中,最缺少的就是能够真正理解他的人,苦难孤寂的音乐之路使他变成一个耿直顽强富有正义格格不入的另类人。年少时他唯一的情感寄托是母亲鲁意莎,但那只是作为母子间不可割舍的亲情。在精神方面给予他更多支撑的是他的舅舅高脱弗烈特,一个常年流浪在莱茵河畔的老人,对大自然和苦难人生有着朴素认知平凡的导师,对克利斯朵夫年幼时的人生观起到了启蒙作用。而与奥多的友谊,开启了少年的懵懂情缘,俩人的交往如同恋人般爱慕,在彼此对方中都留下了稚嫩纯洁的依恋之情,尤其对克利斯朵夫来说无比珍惜,并把这友谊一直珍藏在心中。直到多年后奥多虚伪的面目令他惊讶和愤怒,少年时期一段幻梦般的情谊就此完结。
与奥多那段并不真诚的友情不同,奥里维仿佛是上帝赐予克利斯朵夫一个失散多年的亲人,他是他的另一半,如同“找到了一颗灵魂,使你在苦恼中有所依傍,有个温柔而安全的脱身之地。”在克利斯朵夫命运多舛的奋斗历程中,奥里维的出现对于他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这是作者有意为之的,但从人物深层次的性格本质刻画来说,无疑能够立体多侧面的表现剖析自我。人本身始终都会处于矛盾纠结本能寻求安身立命之地,但现实又是那么不尽人意,各种诱惑敌意逢迎虚假时刻困扰着你,理智和欲望会以各种方式纠缠在一起。克利斯朵夫找不到出路,但凭着年轻气盛和一腔热血对抗这个险恶的社会,接连不断遭到排挤敌视,碰的头破血流。他的性格变得更加孤愤固执不善逢迎,时而理性的坚持正义不甘妥协,时而有感性用事曲解别人的用意。在爱情方面更是单纯友善,使他的爱情一次次失败断送,循环往复陷入无法自拔的两难境地。在他灵魂深处缺少相互协调肢解的通道,只会一味地猛冲乱撞,他潜意识中需要有一股力量一个灵魂来引领。结识奥里维后他像换了一个人,整个精神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无论在事业或与人相处都变通随和了一些,人也开朗和谐,学会静下来倾听面对这个世界。这个时期的克利斯朵夫是他人生中人格最完满,精神情感也是最幸福的,他内心相互搏斗的灵魂得以融合抚慰。奥里维就像他的知心爱人时刻体味着他伤痛的心灵,两人在精神和感性互补,奥里维偏重于理性,克利斯朵夫则感性多一些,两个不同身世经历的人天造地和的融合在一起,互为依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同侧面表现了人性的两面性。
由此看来,奥里维是全书中的节点,对克利斯朵夫的命运走向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这就不难理解克利斯朵夫在失去奥里维后所做出的癫狂之举,欲望的天平开始倾斜,或许放纵自己能够麻痹伤痛是心。人也许会这样,在人生低谷孤立无援时,那些曾经被自己鄙视的诱惑和肉欲,在失去人生信念坐标的境况下,像燃烧的荆棘般毁灭自己,此时已离堕落只差一步之遥,继续下沉就会跌入地狱,自甘成为一个混混浊浊的人,在瑞士的那段经历险些毁掉了他的一生。
克利斯朵夫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磨难始终伴随着他,从艺术本质看,精神和肉体的相互敌对纠缠是艺术家创作的心路历程。人的本质就是矛盾,他和奥里维之间就是一对永恒性质的矛盾,当奥里维将承载生命的物质抽空,人的生存本质得以真实再现,在极度绝望濒临死亡的境地,进入了生命永恒的体验。遇到阿娜仿佛是奥里维特意安排,看看克利斯朵夫的内心独白:“你可是特意在这个时间打击我。你轻轻的,像个奸细似的,从背后走来把我刺伤了;你对我放出情欲,放出你的那条恶狗。你知道我那时没有气力,不能奋斗;情欲把我制服了,把我什么都拿走了,一切都给玷污了,一切都毁灭了……”此时他已把自己逼到了绝望的境地,甚至体味到了死亡带来的快感,感觉到死亡正向他逼迫而来,生的欲望被谋杀似的手段压制到极限,然后达到最大的反弹。人自身的意志似乎是要逼自己死,操练到最后才知道这意志是绝不允许人去死,非活下去不可。
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灵魂的搏杀、对死亡的体验和认知,使克利斯朵夫重新振作起来。但当他又面对生活时,昔日的棱角被磨平嫉恶如仇的性格开始改变,人变得善感和与世无争。事实上他并没有消沉,而是命运改造了他,学会了用淡定的眼光看待世俗社会,对名利看的更淡了,对敌视他言论的人一笑了之。其实他已得胜了,“他自己也象拉斐尔画上的圣保罗一样,不声不响的沉思着,靠在剑上,即不恼怒,也不再想战斗,只顾创造他的梦境”。
克利斯朵夫的性格注定在爱情方面不会成功,年轻时的不成熟过于执拗单纯,所遇到的女孩都如过眼云烟般散去。与弥娜的情爱不过是贵族少女的任性和占有欲的游戏,而和阿达的邂逅,看似纯情浪漫富于青春气息结合的背后,隐藏着阿达虚荣不贞洁的背叛,为此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此相反的倒是失去了几个并未引起他注意的女孩,是他终身的伤痛。萨皮纳一个沉静善良的女邻居,由于自己的疏忽胆怯错失表白机会酿成终身遗憾。而安多纳德对克利斯朵夫的爱慕一直珍藏在内心深处直到离世,曾经的两次擦肩而过的相遇令人动容惋惜,庆幸的是她这份对他的爱传递给了弟弟奥里维。
更令克利斯朵夫想不到的是葛拉齐亚,这个当年毫不起眼羞怯的小姑娘已是成熟矜持的贵妇人,并在暗中多次帮助他。在生命最后的岁月中,她成为他唯一的知心人,他热烈的追求她,但命运的残酷剥夺了他们的爱情,他钟爱的人离世而去,这无疑对克里斯多夫是沉重的打击,命运再次捉弄了他。
全书的结尾耐人寻味,在克利斯朵夫最后为数不多的日子里,他如愿以偿的看到了奥里维的儿子乔治与葛拉齐亚的女儿奥洛拉结为夫妻,了却了他的心结。他俩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位挚友的后裔,他把对奥利维和葛拉齐亚的爱给予了这对年轻人,他相信他生命中炙热的情感将得以延续。
而从爱麦虞限身上似乎看到了当年克利斯朵夫愤世嫉俗的影子,这个奥里维曾经的学生,正在固执苦苦地为艺术奋斗着,仿佛是在延续克里斯多夫未尽的事业,这或许是在告诫人们那些受苦奋斗而必战胜的自由灵魂永生不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