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这些成就,使他的诗成为屈原以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本诗通过由梦游仙境到复归现实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名山仙境的向往,表现了他的自由和理想境界的渴求,以及不满黑暗现实、蔑视封建权贵的叛逆精神。本诗突破了一般留别诗伤离惜别的常调,在艺术构思、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上都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色。
(1)别具匠心的构思
这首诗突破了一般留别诗伤离惜别的常调,别具匠心地围绕梦境进行构思,为驰骋幻想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全诗在结构上可以分为入梦原因、梦游经过和梦后感慨三部分,而以梦游经过为主。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对此欲倒东南倾”,写梦游原因,以虚幻难求的瀛洲衬托实际存在的天姥,并用,夸张的对比手法描绘出天姥山的高大形象。第二部分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失向来之烟霞”,写梦游天姥的经过,时间上从入梦到梦醒,空间上是山下到山上,展现出一幅幅瑰丽变幻的奇景。第三部分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到结束,写梦后感慨,向朋友们表明对世事的看法(如梦幻,如流水)、自己今后的去向和不媚权贵的态度,即归到“留别”的题面,又点明了主题。正因为有前面的梦幻境界,后面的感慨才显得合情合理。
(2)丰富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
诗中将丰富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创造出辉煌流丽、缤纷多彩的艺术形象。夸张为想象服务,正因为夸张了天姥山的高峻。后来梦游所见的山水奇幻、云霞明灭、众仙来会的境界,才显得真实合理,和谐统一。
(3)语言酣畅淋漓,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全诗以七言句为主,随着感情的起伏,杂以长短不齐的句式,造成疾缓相间的节奏。如“列缺霹雳”四句,以急骤的节奏,表现电闪雷鸣、山崩石开的情景;接着改用七言句写神仙来会,以舒缓的节奏表现众仙飘然而下的情景。不同的节奏与不同的内容相统一,极尽和谐之妙。
《诗仙李白与浪漫主义诗歌》内容简介: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以蓬勃的浪漫气质表现出无限生机,成为盏唐之音的杰出代表。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继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你真的了解浪漫诗人李白,为何为村野妇人写下感人诗篇吗我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唐上元二年(761年),因牵扯上永王李璘“谋反”案而被流放两年之久的李白,从烟瘴之地的夜郎归来。他只身一人,跋山涉水,途经宣城(今安徽宣城)往江陵而去,是年六十岁。
回望李白的一生,从蜀地的江油出发,踏遍了帝国大半疆土,到过帝国的心脏长安,住过繁华的东都洛阳,也见过“烟花三月”的扬州,更一度困于荒凉的夜郎之地。曾经那意气风发的少年“剑客”,抱着建功立业的梦想,一度也结交过众多的达官显贵、文苑名流。他做过公主的座上宾,宰相的同游人,也有幸面当面献诗于玄宗,但现今已垂垂老矣,却半点功名也没成就,看着自己衰老的面容,他曾无数次地哀叹。
哀叹归哀叹,但骨子里的乐观豁达,仍然使他保持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桀骜,“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豪迈,虽然包括玄宗在内的权贵们都只把他当作一个会写诗、有些才气的“骚人”,但他始终坚信自己是“治世之才”,希望在仕途上一展宏图。
怎奈时不我与,面对安史之乱中近乎分崩离析的唐王朝,上有逃命到蜀中的玄宗,下有流离失所的民众,自己也是才流放归来的“待罪之身”,实在是壮志难酬。事实上花甲之年的李白已经疾病缠身,此时距离他离世不到两年。
话说李白现今已是落魄之极,这次去江陵也是不得已去投奔自己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以求温饱和尊严。时下暮秋季节,槛菊萧疏,井梧零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李白途径宣城外南陵县的五松山下,时天色已晚,李白环顾四下,山野之地亦无客店,只好冒昧地敲开了村口一户低矮的人家。
开门的是一位四十上下的荀姓农妇,平日靠给人舂米、洗衣为生,家里只有她和年迈的婆婆。李白见她穿着破旧的粗布麻衣,面色蜡黄,脸庞消瘦,料想是战乱之余,常常吃不饱饭的缘故。管不得许多,李白上前致礼,诉说情由,说要借宿一天,待明天晌午便继续启程上路。妇人见是着长衫之人,先是吃了一惊,后二话不说便把他迎进了屋子,随即打扫好了自住的东厢房让李白住下,并烧好了热水送到屋子里,供其略作浆洗,以便早早歇息。
是夜,窗外秋风萧瑟,寒光如水。李白在冰冷的破草席上,辗转反侧,他顾不得当下,只是依稀想起早年间江陵那醉人暖风、依依杨柳,以及同游才俊们的飘飘衣带和华丽衣裳,不禁难以入眠。伴随着直荀媪整夜的舂米之声,直到天色发白,他才勉强睡去。
到起床时已近上午,李白肚子早已咕咕作响,向窗外望去,只有一老婆婆在院子里在拾柴生火,昨日之荀媪却是不见。正疑豫间,只见荀媪背着一个背篓从外面回来。原是家中余粮无多,荀媪于是天不亮便起,去村外五里的湖滩上一粒一粒捡拾菰米(俗称茭白,生于湖泊中,秋天结的圆柱形果实像米,香美可口),因为荒年加上战乱缺粮,来捡拾菰米的人太多,半天捡回来的才够蒸一碗菰米饭(亦称调糊饭),回来时又不得不挖些野菜,以便充饥。
饭熟后,荀媪先安顿好了老婆婆,安慰她说她的儿子、自己的丈夫早晚会回来,只要她能吃饱、活下来,总有一天会见到他。而后,她便净了净手,把一盘蒸熟的菰米饭恭恭敬敬地端到了李白面前,双手捧起素色瓷盘,举过自己的眉梢,跪下身来,献于李白的面前。李白看着盘子里冒着缕缕热气的、整齐洁白的菰米饭,再看看妇人那蜡黄消瘦的面庞,眼角不禁泛起了泪光……遂有诗云: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曾经无比傲娇的李白,怎么也吃不下眼前的这碗菰米饭。曾经“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架势,面对眼前这素未平生的妇人,只剩下了深深的无地自容。她究竟为何对自己这般周至难道仅仅因为一个农人的纯朴热诚难道仅仅因为自己是一个“士人”李白不明白。
想来自己已年六十,一生见过的达官显贵、风流才子数不胜数,也写下过无数惊世的诗篇,但到头来,自己究竟真切地为像荀媪这样的普通农人做过什么呢哪怕捡一粒菰米,哪怕也蒸这样一碗饭给别人吃——没有,什么都没有。仕途坎坷之下,自己终身所写所做的无非都是谄媚于达官,愉情于仕宦,对于一般的百姓实在没有加多,自己却无时无刻需要被像荀媪这样的人供养,方才能生存下去,思来想去,实在是无言以对。
暮秋的五松山下满地黄花,李白辞别了荀媪,继续奔江陵而去。今生已矣,这位一度欲修道成仙,娶了宰相孙女,写出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青莲居士”寄望来生——他梦见了年轻的自己在道旁扶起一位孱弱的老媪,在田间挥舞着锄头翻地,在驿站随着左邻右舍的青年府兵们一起上阵杀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