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黄昏海子诗歌赏析
现代青年诗人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海子出生于1964年,15岁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海子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1989年,海子卧轨自杀,结束了年轻的生命。海子在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写了近200万字,海子《秋日黄昏》就是其中之一。
摘自海《秋日黄昏》
海子的一生辉煌而短暂,就像他的诗一样。海子的诗深刻而狂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但也隐含着对死亡的矛盾态度。海子《秋日黄昏》是海子对秋天的感觉。初稿于1987年9月3日完成。1987年10月4日,海子再次修改了这部作品。原来这三首诗《秋》《秋天》《秋日黄昏》分别写于8月和9月,但《秋日黄昏》在10月4日稍作修改。
黄昏是很多作家学者最动情的时候,尤其是秋天,在萧瑟中更显悲凉。黄昏成了作家悼念的沉重载体。海子的《秋暮》也是痛苦挣扎的。透过他的诗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精神上的痛苦和孤独。诗中的“再也不提过去”似乎是一种痛苦的告别。我们能感觉到作者似乎被痛苦的过去所困扰,只能通过果断的告别来摆脱。“生不带来死,不要带。”无论是痛苦还是快乐,都会在死亡中消失。秋天的黄昏成熟而绚烂,作者赞之为“绚烂至上”。黄昏必将带来漫漫长夜,苦难的人们必将淹没在黑夜中。
读完海子《秋日黄昏》,作者孤独、寂寞、悲凉的心境跃然纸上。
石海日记赏析
日记诗是海子在1988年写的,当时他正在去西藏的路上,他是根据自己的真实所见写的。这首诗饱含深情,寥寥数语把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海子照片
“姐姐,我今晚在德里,夜色笼罩。姐姐,今晚我只有戈壁。”一开始,他明确说明了自己的位置。后来,我写道:“在草原的尽头,我两手空空,难过的时候一滴眼泪也握不住。”在草原上,天空和大地是如此的广阔和孤独,渲染着孤独的感觉。再加上连眼泪都把握不住的无力感,深深让人觉得可怜。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的。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这句话是情感的宣泄,最后也是唯一的一句歌词在这里。尤其是诗的结尾“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把全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我妹妹是他谈论的对象,或者说是他诗歌中的形象。通过和姐姐的交谈,他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他不再是那个沉浸在情感痛苦中的海子,内心不再悲伤。
其实对于很多才华横溢的诗人来说,能永远陪伴他们的,是孤独。毕竟能跟上他们脚步的人不多。也许社会离他的思想很远,或者他的世界是别人无法接近的。
在他的日记中,海子的视野与他的感受融为一体。他将自己融入大自然,独自享受孤独与宁静。其实孤独到极致的时候,也是美好的。当然,这是残酷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和外界交流,独自在自己的世界里游荡。
海明居春天面朝大海。
很多人都知道海子春天面朝大海。这首诗表面上轻快欢快,但也体现了高度的实用内涵。也正是从这首诗里,人们感受到了海子对人生的最后一刻思考,渴望倾听却又无法被倾听。这是现实与幻想的冲突,也是今天与明天的巨大分离。
海子照片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是海子在1989年1月写的。戏剧性的是,同年3月26日,海子在赛道上以自杀结束了自己对诗意人生的追求。这件事也让这首诗看起来轻松轻快,对理想的追求和现实内涵有很大的冲突。人们也开始思考这首诗带来的更多意义。
春暖花开面朝大海,从诗名就令人难忘。从字面上看,它简单易懂,充满了美好的幻想,但仔细想想,它也充满了巨大的矛盾。这种矛盾也自始至终贯穿全诗。从明天开始做一个快乐的人。今天呢?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被现实束缚。你如何环游世界?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流浪。
《春暖花开面朝大海》这首诗,更多的是他对明天的伟大幻想,也是对现实的无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融合,是冲击。融合会让明天更美好,但会冲击今天现实生活的无奈。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海子对人生的理解,从杀戮物质,追求精神,到抛弃精神和物欲现实的社会转型过程。
“我曾以为山高水长,我们来日方长,何惧路远马亡”的意思是:
我曾经以为山永远高,水常流。我们未来的日子还有很多,为什么要害怕马儿会因为路途太远而被累死?现在的一点挫折都是暂时的,未来的路还很远,希望很大,要对明天充满信息。
出处:海子作于1987年的诗《枫》。
内容节选:
“北国氏族之女,北国之秋住家乡。明日天寒地冻,日短夜长,路远马亡”。意思是北国的氏族的女儿,在北国的秋天里面住在家乡里,从明天起将要天寒地冻,白天短夜晚长,路途遥远做下的马都死了。
海子诗歌。海子以秋为基调,枫为诗眼,用细腻敏感却又悲壮宽广的笔触挥洒出对北国秋天的热忱和赞美,在朦胧宏大的秋的意象中思索和呼告。其中“明日天寒地冻/日短夜长/路远马亡”一句意境苍凉壮阔,广为流传。
相关内容介绍:
“我们来日方长,何惧路远马亡”中的”来日方长“意为未来的日子还很长,表示事有可为,或劝人不必急于做某事。
“来日方长“出自文天祥的《与洪瑞明云岩书》。《与洪瑞明云岩书》的成书背景:
文天祥召集残兵奔赴循州,驻扎于南岭。黎贵达暗中阴谋投降,被抓住杀了。景炎三年(1278年)三月,文天祥进驻丽江浦。六月,入船澳。益王死了,卫王继承王位。文天祥上表自责,请求入朝,没有获准。
八月,加封文天祥少保、信国公。军中瘟疫又流行,士兵死了几百人。文天祥唯一的一个儿子和他的母亲都死了。
十一月,进驻潮阳县。潮州盗贼陈懿、刘兴多次叛附无常,为潮阳人一大祸害。文天祥赶走了陈懿,抓住刘兴,杀了他。十二月,赶赴南岭,邹洬、刘子俊又从江西起兵而来,再次攻伐陈懿的党羽,陈懿于是暗中勾结张弘范,帮助、引导元军逼攻潮阳。
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出现,众士兵随从措手不及,都埋头躲在荒草中。文天祥匆忙逃走,被元军千户王惟义抓住。文天祥吞食脑子(即龙脑),没有死。邹洬自刎颈项,众士兵扶着他至南岭才死。
僚属士卒得以从空坑逃脱的人,至此时刘子俊、陈龙复、萧明哲、萧资都死了,杜浒被抓住,忧愤而死。仅有赵孟溁逃脱,张唐、熊桂、吴希奭、陈子全兵败被活捉,都被处死。
海子的诗歌,大家都知道的应该是“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吧。这句诗选自海子的《感动》
早晨是一只花鹿的说法,很新奇,很有趣。在中国传统里,鹿有美丽,健康,爱情,吉祥的象征。而这只象征着美好的鹿就是早晨,它用它的蹄轻轻地踩到了我的额上,把我从梦中踩醒了。
梦境是美的,美好的梦境并没有随着我的苏醒就停止了,梦境延伸到了现实的世界,从梦的黑洞到了明亮的早晨,梦境一直在延续。从梦中醒来,看到这个如梦境一般美好的世界,感动如潮水一样,淹没了诗人,世界多么好!
每天夜里, 时间都在梦里孕育着各种幸福,从黑暗里一点点地贮蓄着,然后从梦里一直到现实,幸福是那么真实,这种感动也是那么真实,那么热切,真实热切地可以把人灼伤。世界多么好!
可是,难道幸福只藏在黑夜里吗?它需要人们不懈地寻找吗?白天只因为是黑夜的尽头才让人感动吗?诗人感动的是白天没有破灭了黑夜的美梦吗?幸福似乎是可以实现的,在白天,而不是在黑夜的美梦里。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文/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意义:
这首诗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一个诗人的真诚善良。抒情主人公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愿意把“幸福的闪电”告诉每一个人,即使是陌生人他都会真诚的祝愿他“在尘世获得幸福”。诗人想象中的尘世,一切都那样新鲜可爱,充满生机与活力,字里行间透出积极、昂扬的情感。整首诗乍看是以淳朴、欢快的方式发出对人的真诚祝愿。
大海是作者诗中的核心意象,广阔浩荡,心旷神怡,生机勃勃,是安魂之乡,是搏斗之乡,是理想之乡,是作者作为“海之子”的精神归宿,是他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感的地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海市蜃楼,然而这是作者所能感受到的一种明丽的幸福感受。
这个题目的意蕴张力在于,它将人们现实中的思维定势扯得七零八落,然后万花筒式地重组,用自己强烈的主导意念使它明丽起来。当然,花应该开在炎热的土地上,作者却让他固执地(“我只愿”)开在自己的幸福之海上,开在自己的理想的追求中,现实中的一切(“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只为了养活自己的躯体,以使自己的心能够跳动,使自己的想象能够飞扬。
全诗有两套系统。一套系统是由“喂马,劈柴”开始,经由“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到“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结束。作者通过自己的描述,将明天的幸福生活降低到俗世生活的最低限,点明了今天的生活太为世俗繁琐所羁绊了,主要讲营造幸福生活所做的物质层面的事。全诗末尾一句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这套押韵系统的一次遥远的回响。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句诗就外部意义而言,可以视作这套押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把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内部意义的探究与分析,十分显然,“面朝大海”与 “春暖花开”这两个短语也是存在押韵关系的。
这套押韵系统以日常生活的画面的精心描绘,揭示了一种较为朴素的愿望与真挚的情感。另一套系统由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开始,到“愿有情人皆成眷属”结束。这套系统承上启下,既是对第二小节中“告诉他们我的幸福”的承继,又是第三小节倒数第二句的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的先声。它所抒发的是抒情主人公的美好愿望与博爱的胸怀。
这首诗的第一段,全部是述说“我”;而第二和第三段,也就是第二部分,全部是述说“我和他人”。第二部分第一句是“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从这里开始, “我”的沟通范围不断扩大,从亲人到每一个人,到每一条河每一座山,最后到陌生人,随着范围的扩大,否定性和矛盾性逐渐渗入诗歌,直到最后形成“祝愿”与“只愿”的对立。
他给熟悉者通信,给陌生者祝福,目的都是希望他们幸福,和自己一样的幸福,如果幸福的形式不同,但幸福的体验应该是一样的,所以最后一句,海子表达对自己所感受到的幸福的绝对自信。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两个部分的总结,一个是对“我”的生活和希望的总结,一个是对“我”和他者之间关系的总结。
在第一段结尾,“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显得积极乐观,在整个诗句内部没有否定性的因素,这所房子令人陶醉,她装满幸福,朝向广阔的海,她的温度是春天,面容是鲜花。作为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一句勾画出明天的“我的幸福”。
当只涉及“我”的时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世俗生活是和谐的,亲密的,它们共同构成我的幸福,我的幸福既有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也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第二个部分,当涉及到我在“世界中”与他者发生关系的时候,就出现了某种分裂,他人与我形成了某种对立,在这种对立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不能与世俗生活和谐一致,反而成为“我”离开世俗生活之后的庇护,是“我”最后的立足之处,最后的温暖、最后的安慰。因此,“我”的矛盾是因为出现了他者,在他者出现之前,明天都是和谐美好的。
全诗所有句子的主语都是“我”,一共有五个,而且每一段结束诗句都是以“我”开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将告诉每一个人”,“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三句诗表现了三种不同的状态,我从拥有,到告诉,再到回归。
最后一段的“春暖花开”与第一段构成了一个循环,幸福从我的天地出发,逐渐去拥抱外面的人和世界,然而,最后还是回到我的“大海和春天”。
在第一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我的世界的状态,是满心欢喜的总结,而在结束时,它成为我的最后一片天空和立足之地。当我试图把春天的温暖播撒给世界的时候,突然发现,我的阳光只有我自己才真正需要。
整首诗歌,主语全部是“我”,主体间的交流是缺失的,我向外传递,放光,撤回。这一切都是我自己的想象、动作和表情。从诗歌的第二段开始,诗歌的主题词就是交流,从告诉到祝福,然而,一切都是单向的,只有“我”,没有主体间的对话,甚至没有对其他主体的想象,因此这个世界是陌生的。
诗歌的最后一段,“陌生人”是一个有趣的称呼。陌生人本来也属于第二段中的“每一个人”,从语义的角度,他们是同样的人,然而却与“我”构成了两种不同的关系:一种是要传递幸福的每一个人,另一种是“也为你祝福”的陌生人。他们既属于我的圈内,同时又在圈外,形成某种含混。
我试图告诉他们我的幸福,让他们进入我的圈内,但是最终,在我的心灵中,他们依然只属于圈外。“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根据本弗尼斯特的语言学理论,“我/你”是交流的基本结构,有我与你,就有交流。然而在诗歌中,这个交流却被“陌生人”的称呼破坏了。日常生活中, 我和你在交流之后,就不再是陌生人。
在这里,“我/你”始终保持陌生人的身份,也就意味着交流的未完成。而且,每一位面对诗歌的人马上都被纳入到“陌生人”的称呼之中,成为受到海子祝福的“你”。如同“你”这个字一样,陌生人也是表现“相互性”的词,当海子称呼“你”是陌生人的时候,实际上也是把自己作为“你”的“陌生人”,把自己作为所有人的“陌生人”。陌生在交流和祝福中凸显出来,这不是日常生活中拉近距离的祝福,它表明了不同的愿望和价值。
在时间上,这是一首从明天开始的诗歌,三个诗段第一句都是祈使句,祈使的对象都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是向自己发出的召唤,诗歌的开始就是站在明天的角度召唤自己的行动,召唤自己的幸福和世界的幸福。
这首诗的前面两段的动作都是属于将来的时间,而在第三段,则进入了当时。前面两段的祈使句都是具体的动作,“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以及“和每一个亲人通信”,这都是“我”规划中的动作,第三段的祈使句却使诗歌进入想象性行为,为山河取名,这不是需要“明天”完成的动作,在“我”写下这句诗的时候,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就已经完成。
同样的,祝福和愿望也是所想即所成,都是在想象的同时完成,而不再需要“明天”。诗歌从明天开始,却走向了今天,当最后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回到了我的心灵的现实。我真正能够愿望,能够得到的只有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那是只住我一个人的房子。
诗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完成了一个循环,空间上走向外面的世界,最后回归自己的小世界;时间上从明天走向今天。在这个空间扩散的过程中,诗歌中的时间无可奈何地失落了,本来属于明天的世界转变为在空间上不可及的世界,一个不可能的世界。时间被放弃。
时间向空间的转换在这首诗最重要的句子也表现出来。“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结构和语义上分析这句诗,“面朝大海”和“春暖花开”都是对房子的描述,用面朝大海修饰房子很普通,然而春暖花开是非常奇特的,因为它本身是对时间的描述,而不是对空间的描述,春暖花开本身是一个时间中的过程,而不是空间中看到东西,因此当人们说春暖花开的时候,并不表明他所看到的花朵树木,而是表达季节的来临。在汉语中常用的说法是“待到春暖花开时”,这是对时间的叙述,但是诗人却用季节来形容一所房子,使这个时间凝固在空间中,时间空间化了。
诗歌第一段的动词是行动,第二段的动词是告诉,第三段的动词是祝福(愿望)。三个诗段的开始都是祈使句,是愿望和行动的结合,然而到了诗歌的末尾,则只有愿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动词的角度分析,“我”从行动回归到愿望,从“做”一个幸福的人,到确认当时的状态——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在最后放弃了行动,如今天一样,我拥有心灵的美丽,却没有尘世的幸福生活。诗人放弃了“明天”。不少批评家在评论中,强调“明天的幸福”意味着今天的不幸福,例如杨文军在《忧郁的海子,忧郁的诗》中写道:“所谓‘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是一个反讽的陈述句,意即现在并不幸福,‘明天’也仅仅只是一个渺茫的时间指向。”
这些评论是有道理的,然而诗歌所表现的更加复杂和隐秘。事实上,无论是今天的春暖花开,还是明天的周游世界都是精神想象之境界,而人的幸福也并不总是一种持续的状态,总是处于对昨天的回忆,对今天的感受和对明天的期盼之中。对明天的向往固然意味着对某种对现实的否定,然而也闪烁着幸福的希望。
这首诗真正的哀伤之处,不是述说当下的不幸福和对明天的寄托,而是对明天的放弃,“我”最终感受到我设想中的行动对于世界没有价值,甚至于想象中也不再有我的行动的位置。“只愿”是一个肯定,对当下的肯定,然而这个肯定是以对明天的否定为代价的。
诗歌的第一段是对明天的肯定,“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隐含对今天的否定,在诗歌结束的时候,“只愿”是对现实的肯定——隐含对明天的否定。如果说今天的不幸福是令人惋惜的,那么对明天的否定才是真正的悲剧。明天作为照亮今天的一束光,在诗歌中如闪电般逝去,它不能温暖这个世界,不能温暖陌生人,也不能照亮我的前程。
扩展资料: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于1989年所写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三节,第一节表现了诗人对质朴、单纯而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向往,对“永恒”、未知世界的探寻精神。第二节写诗人找到幸福后无法抑制的喜悦之情。第三节写诗人对世界的祝福。诗人将直抒胸臆与暗示、象征手法结合起来,使全诗既清澈又深厚,既明朗又含蓄,畅快淋漓而又凝重、丰富,抒发了诗人的向往幸福而又孤独凄凉之情。
这首诗写于1989年1月13日,距诗人在同年3月卧轨自杀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作者是属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一代人”,亲身经历了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扼杀物欲、只讲精神,到80年代末期的摒弃精神、物欲横流的社会转型过程。面对现实,理想主义者的作者困惑了,希望破灭了,觉得不能“诗意地栖居于世”了。同别人盲目沉醉于物质生活享受的幸福感比较起来,他更多地感到来自内心分裂矛盾的痛苦。这篇诗歌便是他人生痛苦体验的结晶。
这首诗的创作契机也有可能包含”情诗“的成分,“大海”也可能有具体所指。海子在去世之前一段时间里,与已经分手并移居深圳,还打算移民海外的初恋女友保持着友情性质的通信。据此推测,这一“大海”意象,应与对海边的深圳或太平洋彼岸的初恋女友的想象有关。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当代青年诗人。海子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
海子198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和《海子诗全编》等等。
在诗人生命里,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3月14日的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海子创造了近200万字的诗歌、诗剧、小说、论文和札记。比较著名的有《亚洲铜》、《麦地》、《以梦为马》、《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等。
参考链接: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当代青年诗人)-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读诗看诗眼。该诗的诗眼似乎是“面朝”、“明天”、“通信”、“闪电”、“陌生人”、“愿你”、“我只愿” 首先看这首诗的题目: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对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的人是失望的,海子“面朝”的就是海子向往的,是“大海和春暖花开”,而海子背对着是一个令海子十分失望的世界。 这个令海子失望的世界使海子只能期望于明天,“明天”只是海子的希望,他想做的也是从明天开始,而明天也就是他死亡的开始。海子从“明天”开始而不是从“今天”开始,足以证明海子对今天是失望的、对现实是失望的。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这些都是日常生活,开始做这些事情也就是海子的生活将重新开始。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通信”就意味着离别,对海子来说却是永远的诀别。海子不是和每一个亲人相聚,就说明了海子和每一个“亲人”还是保持一定距离。尽管是亲人,但“亲人”对我来说还是陌生的。而幸福只是“闪电”的,对于闪电一样的幸福你能感觉到吗?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就说明海子将会踏上一个新的世界,那里将有海子的设想、有海子的梦想,那里将是海子设计的世界。 “陌生人”(而不是“朋友”)我也为你祝福,请注意这个“陌生人”和“也”这两个充满了反讽的字,你能从正面的角度理解吗? “陌生人”是不可能理解我(海子)的,“陌生人”不是我(海子)的朋友。“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人在尘世获得幸福” 为你祝福的恰不是我所希望的,我对这个尘世是失望的。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愿你”和“我只愿”是对立的,愿你的就是我所不愿的,“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就是我所不愿在尘世获得幸福,海子要死后获得重生,也就是在明天重生,明天将会存在“大海和春暖花开
《自杀者之歌》是诗人海子的一篇作品。
卧轨自杀身亡。
海子很久以前就想过自杀,在他诗中就有体现,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太遥远所致。
海子在自己诗歌中设想了八种自杀方式,分别见他以下诗歌:
(一)斧劈,见诗歌《自杀者之歌》;
(二)上吊,见诗歌《自杀者之歌》;
(三)开枪,见诗歌《自杀者之歌》;
(四)跳楼,见诗歌《跳伞塔》;
(五)投河,见诗歌《自杀者之歌》和《水抱屈原》;
(六)沉湖,见诗歌《七月不远——给青海湖,请熄灭我的爱情》;
(七)蹈海,见诗歌《七月的大海》;
(八)卧轨,见诗歌《春天,十个海子》(最后采纳)。
海子原名査海生,生于1964年3月24日,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査湾人,自小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学习法学,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上世纪8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2008年,海子故居被当地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政府组织的一系列纪念活动,包括瞻仰海子故居,凭吊海子墓,召开“中国·海子诗歌研讨会”。
《牛虻》 爱尔兰 伏尼契
英国青年亚瑟就读于一所意大利大学,他父母双亡,同父异母的两个哥哥掌握了家产,对他冷淡排斥,大嫂裘丽娅更是视他为眼中钉。惟一能给他以关心和安慰的只有青梅竹马的女伴琼玛和爱他如子的蒙太里尼神父。
任意大利比萨神学院院长的蒙太里尼神父是亚瑟家的旧交,学识渊博,品行高尚,亚瑟非常崇敬和信任他。在一个闷热的夏夜,亚瑟和蒙太里尼谈心时向他透漏了自己想参加大学里为反抗奥地利统治,解放意大利二成立的秘密团体“青年意大利”的打算。深知其危险性的蒙太里尼十分担心,劝说亚瑟和自己一起去阿尔卑斯山采集标本,好找机会说服亚瑟改变计划。然而,虽然他们渡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蒙太里尼的愿望并没有实现。
不久,蒙太里尼被天主教会任命为阿平宁山区的主教,这意味着他将离开亚瑟,而新来的接替他的卡尔狄神父又让人难以信任。由于担心亚瑟的安危,蒙太里尼很不愿离开,他希望亚瑟挽留自己,但亚瑟不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反而劝他上任,他只好忧心忡忡的离开。
琼玛与亚瑟在同一所大学读书,她也是“青年意大利”的积极拥护者,因此与这一团体的***之一波拉交往逐渐频繁。这使亚瑟心生妒忌,单纯的他在忏悔时受卡尔狄神父的欺骗,讲出了青年意大利党的一些活动情况,还说出了波拉的名字。不久,他和波拉便被奥地利军警逮捕。在狱中,亚瑟经受住了种种折磨,拒不招供,最后在哥哥的干预下被释放出狱。当他在狱吏口中得知是卡尔狄出卖了他时,心灵受到极大的刺激,对伪善的宗教产生了怀疑。前来迎接他出狱的琼玛误以为是亚瑟出卖了同志,打了他一个耳光后愤然离去。
伤心绝望的亚瑟刚回到家里便又遭受了一次沉重的打击,企图将他赶出家门的嫂子告诉他一个隐藏已久的秘密:亚瑟是她母亲和蒙太里尼的私生子!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击碎了亚瑟对人世,对宗教的所有美好回忆,他砸碎了家里的耶稣神像,留下了一份遗书,最后藏身到一艘开往南美洲的船上,去了巴西。
13年之后,新即位的教皇为了收买人心,对政治犯颁布了大赦令,自由主义热潮席卷了意大利。在南美已漂泊数年的亚瑟历尽磨难,在形体,外貌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的变化,唯有思想深处解放意大利,反对教会的信念没有改变。他在旅居法国期间化名为列瓦雷士,以“牛虻”为笔名,以笔墨为武器继续着与反动势力的斗争。这时他应几位意大利名流的邀请回到意大利,为他们写作讽刺时政的文章。在一个偶然的场合,琼玛见到了他,他的心情难以平静。因为从他身上,她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爱人亚瑟的影子。
琼玛当年在看到亚瑟遗书时深受打击,认为是自己害了亚瑟,久久不能原谅自己。现在,她渴望牛虻就是亚瑟,并一次次的进行试探,但牛虻感于过去的痛苦,一直不愿开口承认。
牛虻的讽刺文章犀利甚至刻毒,对敌人毫不留情。新任的红衣主教蒙太里尼以其谦和的风度和无可非议的德行赢得了许多人的好感,但牛虻仍然撰文无情的攻击他,这使很多人都不能理解。
牛虻不愿只是做纸上谈兵的斗争,他一边写作,一边组织起义。喂准备起义,他到阿平宁山区去偷运军火,被密探发现。枪战中他本可以逃掉,却因蒙太里尼的突然出现而在一时犹豫中被捕。牛虻在狱中见到了蒙太里尼,与之相认,要求他做出选择:要么脱离教会,与自己共同战斗,要么继续做教会忠实的奴仆,看着自己走向死亡。蒙太里尼劝服不了牛虻,经过一番痛苦的思想煎熬,他最终选择了后者。
牛虻坚强不屈的精神感动了狱吏,他们自愿带信给琼玛。在信中牛虻终于原谅了琼玛,承认自己就是亚瑟,并向他她表达了始终不渝的爱情。牛虻英勇赴死后,丧子之痛和深深的悔恨摧毁了蒙太里尼的意志,他在复活节作完疯狂的演讲之后,黯然辞别人世。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劈柴喂马”意思是用斧子劈柴,用草来喂马。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于1989年所写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三节,第一节表现了诗人对质朴、单纯而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向往,对“永恒”、未知世界的探寻精神。第二节写诗人找到幸福后无法抑制的喜悦之情。第三节写诗人对世界的祝福。
诗人将直抒胸臆与暗示、象征手法结合起来,使全诗既清澈又深厚,既明朗又含蓄,畅快淋漓而又凝重、丰富,抒发了诗人的向往幸福而又孤独凄凉之情。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作者:海子
原文: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扩展资料: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89年1月13日,距诗人在同年3月卧轨自杀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作者是属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一代人”,亲身经历了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扼杀物欲、只讲精神,到80年代末期的摒弃精神、物欲横流的社会转型过程。
面对现实,理想主义者的作者困惑了,希望破灭了,觉得不能“诗意地栖居于世”了。同别人盲目沉醉于物质生活享受的幸福感比较起来,他更多地感到来自内心分裂矛盾的痛苦。这篇诗歌便是他人生痛苦体验的结晶。
这首诗的创作契机也有可能包含”情诗“的成分,“大海”也可能有具体所指。海子在去世之前一段时间里,与已经分手并移居深圳,还打算移民海外的初恋女友保持着友情性质的通信。据此推测,这一“大海”意象,应与对海边的深圳或太平洋彼岸的初恋女友的想象有关。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作者简介:
海子,原名査海生,出生于1964年3月24日,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査湾人,从小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在后来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之一。
1989年3月26日他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在他作为诗人的短暂的生命里,海子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是他是中国上世纪8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于1989年所写的一首抒情诗。
这句诗泄露了诗人内心的秘密:他还是习惯于远离人群,继续沉湎于自己的心灵,站在世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永远做一个孤独的人。诗人虽然在诗中介绍了幸福的内容(自由:“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自食其力:“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并且环境优美:“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且就在这句诗的前面写了几句被世人用滥的祝词,但在海子的笔下却有一中特别的意味,因为这时的海子更象一个站得远远的旁观者,一个为别人的幸福祈祷而自己却远离幸福的圣者。
这使海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的主体发生了转移:从一开始的自己变成了他所祝福的“陌生人”。海子非常清楚自己的宿命,“面朝大海”就是背离尘嚣,他虽然渴望“尘世”的“幸福”,却还是只能习惯旷远的气息。其实,从一开始的诗句中,便充满了极为浪漫的“桃花源”的意味:“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这明显是对世俗的退避而不是拥抱。海子是一个沉湎于心灵的孤独之旅的诗人,因此他在对尘世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瞬间的感触和虚构的想象。但是,这就是海子简单而又浪漫的精神家园。
另外,从表现手法上看,本诗表现了诗人独特的两种风格:一是意象空旷,二是以实显虚、以近显远。“面朝大海”,本来是面对空旷、虚无,但海子独具慧眼,竟然看出了“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是实景,“春暖花开”是虚景。仅有“面朝大海”就流于枯燥单调,有了“春暖花开”就更灵动、更温暖明丽。“面朝大海”稀松平常,“春暖花开”却是神来之笔。“春暖花开”是诗人梦想中的温柔之乡,寄托着诗人无限的情思遐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