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什么电视剧好看?

最近有什么电视剧好看?,第1张

大家好,我是普通话不普通的小编摩西,很高兴为大家解决各种的疑难问题,今天解决的是最近有什么新剧好看啊?

1,民国奇探

《民国奇探》这部电视剧是我近期觉得很完美的一部剧了,由张云龙、胡一天、肖燕主演的民国探案喜剧,发生在民国初期的故事因为演员的颜值和演技我看到了偶像剧的影子,这部剧剧情紧凑不拖沓,差不多一集两集就讲述一个案情,安排的很满,再加上乔楚生、路垚、白幼宁的日常生活让这部剧更加有吸引力,既有探案的惊险刺激又有生活中的嬉笑打闹,我已经喜欢到无法自拔了,真心希望这部剧能有第二部,

2,《猎狐》

这部剧十分精彩,正反派之间的比拼轮番登场,互飙演技的画面收获了观众不少好评。尤其是由胡军饰演的警察杨建军以及刘奕君饰演的反派王柏林,两人有过多次面对面的较量,有狡猾、有隐忍、有卑鄙、有爆发,两人凭借各自高超的演技为该剧贡献了火花。

在剧中杨队因为害怕妹妹被拉下水,于是糊涂了一次,但也算是避重就轻地躲过一劫,但没想到最后还是被拖下了水,并且行为比第一次还要恶劣。虽然杨队在本质上是个正义的人,但他亲情作为他最大的羁绊实在是让他无法再正义。所以我们相信《猎狐》的后半场,师徒二人间的对弈将会很有看点。

3,《清平乐》

讲的是北宋第四个皇帝赵祯的生平故事。赵祯实在是一个政绩平平的皇帝,要将他的一生拍成69集的大型电视连续剧,除了有原著支撑,编剧发力,那就是看怎么把这前朝后宫戏讲顺了。

好了,今天小编就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有不同的想法或者是建议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很高兴能给大家解决问题,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们下期再见了拜拜!

1《奋斗》——作家石康将自己的小说《奋斗》改编成同名电视剧

2海岩的那一大堆《深牢大狱》《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永不瞑目》《玉观音》<一米阳光>\<五星大饭店>等等 同名小说改编

3琼瑶的小说——也是同名改编。还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一帘幽梦,几度夕阳红,青青河边草,梅花三弄,婉君等等

4二月河小说——雍正王朝 康熙王朝 乾隆王朝

5《梦里花落知多少》郭敬明

6麦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暗算》

7明晓溪<会有天使替我爱你>

8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

9都梁<血色浪漫>

10<你在微笑,我却哭了>

11<幸福像花儿一样>,看完电视剧之后就去看这本书了,很失望,和电视剧就像两个故事,书中白扬是个不负责任的公子哥.根据石钟山“幸福”三部曲 首部《幸福像花样灿烂》改编

12<斗鱼>根据小说<小雏菊>改编而成.

13可爱淘的<那小子真帅>,<狼的诱惑>

14<傲慢与偏见>,满好看的,很喜欢**中的伊丽莎白

15毕淑敏的<血玲珑>

16<上错花轿嫁对郎>,<穿越时空的爱恋>

17韩剧<我的名字叫金三顺>,<屋顶上的小猫>(又名<阁楼男女>),<浪漫满屋>,<18,29>(根据小说<天使之吻>改编而成)

18韩寒<三重门>,由董洁主演的

19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啼笑因缘>

20深雪<八号当铺>

21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

22电视剧《我们遥远的青春》该剧根据畅销小说《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改编

23解嬿嬿同名小说《蒲公英》

24《柳树屯》改编自小说《柳树屯的老少爷们》。

25电视剧<<口红>>是根据池莉的小说改编

26韩剧《洛城生死恋》是根据鲁升日的同名小说《洛城生死恋》改编制作的

27电视剧的名字叫《夜雨》,又叫《给我一支烟》,是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赵宝刚导演。

28《士兵宣言》根据小说改编的越战影片

29《香丹传》根据韩国古典小说改编的现代版《春香传》

30根据奥斯特洛夫斯基同名小说改编和的20集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导演:韩刚)。策划并与总31政话剧团电视剧部、深圳市委宣传部联合拍摄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28集电视剧《林海雪原》。

32电视剧《大卫-科波菲尔》

33电视剧《使命》是根据2003年金盾文学奖朱维坚同名小说改编

34集电视剧《上海人在东京》根据樊祥达同名小说改编

35张平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国家干部》

36原来我不帅 -林俊杰主演

37《激情燃烧的岁月》使更多的读者和观众知道了石钟山的名字。知道石钟山名字的人都知道《激情燃烧的岁月》是根据他的“父亲”系列小说中《父亲进城》等小说改编的。

38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倾城之恋》和根据刘恒小说《苍河白日梦》改编的年代大戏

39福气又安康 陈乔恩、蓝正龙主演

40下一站幸福 安以轩、吴建豪主演

41匪我思存-佳期如梦-陈乔恩、邱泽 来不及说我爱你-李小冉、钟汉良 千山暮雪-筹拍ing

42潜伏

43恶作剧之吻 -郑元畅、林依晨

4418VS29---天使之吻改编

45哈利波特

46威廉·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47丹·布朗的《天使与魔鬼》

48**《暮光之城系列》

49红楼梦

50三国演义

51水浒传

52倚天屠龙记

53《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王朔同名小说

54**《狼的诱惑》《那小子真帅》都很好看,可爱淘的小说,韩国的

经典电视剧

武侠片

天蚕变之再与天比高经典

剑魔独孤求败经典

雪花神剑

孙子兵法之孙武篇 郭晋安经典贝贝追孙武 逗

楚汉骄雄

新少林五祖经典元华

挞出爱火花元华

剑啸江湖

碧血剑 2000版

洪熙官 少林寺

精武门

倚天屠龙记 吴启华版马景涛版

侠客行

中神通王重阳 郑伊健 黎耀祥

南帝北丐 郑伊健 黎耀祥

射雕英雄传之九阴真经 主演:张智霖 / 梁艺龄 / 姜大卫

移山倒海樊梨花孙翠凤

樊梨花烽火奇遇结良缘

杨门女将之女儿当自强

穆桂英大破天门阵陈秀雯经典

穆桂英十二寡妇征西陈秀雯

碧血青天杨家将

金蛇郎君 郑伊健

孤星剑

云海玉弓缘

达摩祖师 吕良伟

白发魔女传

仙鹤神针

奇门鬼谷

盖世豪侠 周星驰罗慧娟

神话片

蜀山奇侠之紫青双剑 超级经典杨宝玲 一等一美女

蜀山奇侠之仙侣奇缘

日月神剑超级搞笑

济公 1996年香港TVB版梁荣忠

新蜀山剑侠世事变化无常

仙剑奇侠传

观世音全集「观音妙缘」超级经典万茜

「观音老母」「鱼篮观音」

观世音赵雅芝

观世音传奇陶慧敏

封神榜 陈浩民版

大唐双龙传

天降财神

天子寻龙

人龙传说

十兄弟

精灵酒店

缱绻仙凡间 黄卓玲

搜神传

冲上人间

天地传说之美人鱼

天地传说之宝莲灯 穿梭时空、跨越未来的超科幻

三剑奇缘

真命天师

齐天大圣孙悟空

西游记2 又名: 天地争霸美猴王 黎耀祥

东游记 1998年新加坡版马景涛

鬼片

僵尸道长

僵尸福星元华

隔世天师经典黄曼凝 一等一美女

捉鬼家族

蒲松龄

1996年香港TVB版《聊斋1》

流光情劫(鲁公女)[翁家明、杨丽菁、曹众、陈嘉辉、陈佩珊]

侠女田郎(田七郎)[张兆辉、钱小豪、陈鸿烈、杨丽菁、林其欣、张玉瑾]

翁婿斗法(长亭)[黄文豪、俞小凡、艾威、陈鸿烈、冯晓文、樊亦敏]

秋月还阳(伍秋月)[罗嘉良、俞小凡、陈鸿烈、林其欣、艾威]

狐仙报恩(小翠)[罗嘉良、俞小凡、黄文豪、陈鸿烈、陈莎莉、林其欣]

古剑幽灵(金生色)[李美凤、翁家明、淑娜、李国麟、郭政鸿]

1998年香港TVB版《聊斋2》

陆判奇谈(陆判)

寓意(人心不足,弄巧反拙)

绿野飞仙(阿英)

寓意(人性经不起考验,遵守诺言难于登天)

鬼母痴儿(湘裙)

寓意(母慈子孝,人性光辉,虽阴阳而不能阻隔)

阴差阳错(王六郎、王兰)

寓意(人间有情,善心善报,真情不灭,爱心恒扬)

花醉红尘(辛十四娘、石青虚)

寓意(浪漫爱情原天赐,良缘孽债本由人)

隔世追情(锦瑟)

寓意(一死难了事,死后尚纠缠,人皆有勇气,岂会易轻生)先灭而后生 至强者即为至弱者

魅影灵狐(莲香)

寓意(仕途险恶,善恶难辨)

斩妖神剑(花姑子、娇娜)

寓意(仕途险恶,正邪难辨)

穿越剧

宫锁心玉八阿哥追杨幂 逗

步步惊心

我和僵尸有个约会神话片

寻秦记

九五至尊

城市剑客

回到三国

宫廷剧

宫心计

金枝欲孽

醉打金枝

万凰之王

皆大欢喜

古装片

戏说乾隆经典江淑娜

欢喜游龙经典搞笑江淑娜

清宫气数录经典风水学

天机算

玉琳国师经典

巾帼枭雄经典邓萃雯

骗中传奇

醉打金枝

洗冤录

施公奇案

状王宋世杰

锦绣良缘

秀才爱上兵 黎耀祥

憨夫成龙

东西宫略

耀舞长安

民初戏

巾帼枭雄之义海豪情经典邓萃雯

再见艳阳天 邓萃雯

银楼金粉悲剧了

现代片

胜者为王经典

大时代经典

大时代2世纪之战

胜券在握

师奶股神

女人最痛‎

非常大状 苏玉华、唐宁

誓不低头

纵横四海

创世纪

天地男儿 股票

天地豪情 股票

孽吻

笑看风云

纵横四海 主演:陶大宇 / 谭耀文 / 叶德娴

绝代商骄黄子华

美丽传说 主演:陈法蓉, 李丽珍, 陈炜, 任达华

庙街妈兄弟

命转乾坤风水学

情陷夜中环

放羊的星星

我的灿烂人生 陈彦妃

天若有情

刑事侦缉档案郭可盈一等一美女警匪片

心战

舌尖上的中国

美味天王

美味风云

美味情缘

金玉满堂

和味浓情

谁家灶头无烟火

肥猫正传 第二部 超级搞笑

翻叮一族

皆大欢喜现代版

医生类

医神华佗

侠胆医神

天涯侠医 唐宁

妙手仁心

台湾

哑巴新娘

欢喜来逗阵 张晨光 蔡君茹

魔女18号 蔡君茹

终极系列科幻剧

才子佳人乾隆皇韩瑜

飞龙在天

韩剧

朱丽叶的男朋友 [国语]经典

兄妹契约 [国语]

玻璃鞋 [国语]

看了又看 [国语]

日剧

仁医中谷美纪穿越剧

欧美科幻剧

神秘博士 英国BBC时间旅行者不看不知道什么是经典比莉·派佩凯伦·吉兰时间领主时空机器TARDIS可以在时间里自由穿越 非常经典

神秘博士特别篇

火炬木小组神秘博士衍生剧

莎拉简大冒险 神秘博士衍生剧

梅林传奇 英国魔法

遥远星际 美国,澳大利亚

应召女郎的秘密日记 英国比莉·派佩美女

二人转 搞笑小黄飞乐死你

都是本人看过整理的。。。我看的剧集太多了。20集的2天看一部。TVB所有的经典剧集我几乎全都看了。还有很多看过我没有记录的。名字都忘记了 想不起来了。。

一个处在成长之中的人,最优秀的品格莫过于谦虚好学。好学使人进步,谦虚让人在进退之间游刃有余,加之必要的因缘际会,成功的果实也就触手可及了。但这对于一个艺术家的成长来说,却是远远不够的。

《景德传灯录》里说,佛家证道时,有三重境界: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很多人注意到这个哑谜中人的认知能力发生的变化,却往往忽略了其中微妙的内在纹路。第一重和第三重境界之间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看似不同,实则一也。人生于世间,通过学习理解了什么叫山,在诗学中我们可以称之为命名;懂得一些道理之后,对我们的存在本身发生了怀疑,于是就有了“见山不是山”;怀疑让我们的存在无所适从,在寻找中得到了精神寄寓的所在,这就有了“见山还是山”,实际上是“信(仰)——怀疑——信(仰)”的一个过程。

这个看似徒劳的过程,其实包含了一个隐秘的变化:由最初无知的山到后来有知的山——最初的山是被他人命名的,而后来的山是被自我所重构。然而问题的重点仍然不在于认知,是通过后来相对稳固的认知,达到进入存在的真实世界的可能。

艺术的原理也是一样的。我常听到某某的文章风格是学习某某大家的,写得干净漂亮,受到很多人的称许和好评,这似乎也就不错了,于是这些人就渐渐满足于现状,在原来的领域和文字风格上精益求精。这些当然都是值得赞许的,但是对于一个艺术家的成长来说,却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设想一种拥有短暂生命的动物,栖居在大地之上,有什么比认识他们自身更重要呢?“他只证明他自己,他唯一的证明就是他自己,所有对手都能一下子战胜他,但不是通过对他的反驳(他是不可反驳的),而是通过证明他们自己(卡夫卡《他》)”如果一个决定从事艺术的人,终其一生也不能真切意识到他自身的存在,不能尽量完整的表达出他的此生,有什么还会比这更悲哀呢?

当你理解到艺术是一个重新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认知世界、更重要的是认知你自身,那么你就不会去轻易地去相信一件事物,不会莽撞地去学习一门技艺,也不会草率的认为被世界所认可的价值是值得嘉许的了。在你的身上,怀疑、自嘲和反抗与日俱增,而在这一切之中,你会发现最不可信赖的,是你自己的意识、是你的判断能力。你看到这个扭曲的世界,看到自己陷入自身的泥淖之中无法自拔,你感到自身的可笑徒劳,甚至连可笑本身也变得可笑、连徒劳本身也变得徒劳。

总而言之,你感到认知是不可能的——当然确实是不可能的。在这广大的不可能中,你开始反抗,积极或消极的反抗:“这一切都是骗局:寻求欺骗的最低限度、停留于普遍的程度或寻求最高限度”。在第一种情况下,当你去追求善,你的追求往往欺骗了善,这和庄子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在第三种情况下,你开始反抗,远远地避开善,这时你当然离善越来越远了;唯一可取的是第二种情况,既不去主动追求,也不积极反抗,听从你自己的经验的需求和身体的自然力。

这就回到了佛家所说的第三重境界了,那就是顺从自身的经验和自然力。但是艺术和佛家究竟是不同的,在佛家的第三重境界里,作为主体的人,是以一种忘我的静谧进入真实世界的,他们的我已经交给了他们内心的信仰;艺术家的不同在于他们没有忘我,虽然也听从自身的经验和自然力,但是证明自身的存在总是他们的心头大患,而存在总是迷雾重重,因此他们的反讽始终无法摆脱。当他们懂得一切之后进入世界,虽然面带笑容其实心如刀绞,虽然浪荡不羁实际却比谁都放不开,他们追求安静但是最终会自己放弃,他们热爱幸福但是最终无法摆脱自己……他们一生都无法得到平静和幸福,这几乎是可以断言的,但是也可以说他们在这样悲伤的平衡里,得到了一种奇异的平衡。这平衡和众人生活的平衡有什么不同吗?有什么相同吗?

当你真正明白自身尴尬而无法摆脱的处境,当你的生活已经已经逼得你走投无路,那么就可以取舍了。只要保持内心的仁恕和爱,价值的判断就不要在乎对错。在理想中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艺术家,对于短暂的生命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迫切的了,但是在强大的时代和生活压力之下,真正成为的几乎没有一个。我们该说什么吗?我们不该说什么吗?

学习这个词展开来说,就是学而习之的意思。包含了认知和模仿两个过程。所有和艺术和存在有关的知识,当你不能以良好的方式进入存在的世界之前,你的认知既然不可能,那么你对它们的模仿难道值得称赞吗?我经常批评别人也批评自己,就是因为我们都很难真正进入自己的生活。

两年来我经常为自己的状态感到忧虑,也感到自卑。孙文波回答白夜时说:“如果我到现在还不能以一种自己的语言方式来写作,那么肯定就是失败的了。”但他果真做到了吗?我想也未必是这样,存在本身是不确定的,自欺欺人是难免的,我们所能做的是自欺欺人的相对性、以及我们面对存在证明自身的决心,当然,不能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力。

一个艺术家总是处在在路上的状态里。他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放弃。他顺从自己的自然力,但不能过于顺从;他对一切事物抱有反讽,但前提是对他们的热爱;他要抱有九分的怀疑,一分的肯定。九分的怀疑让他成为一个艺术家,一分的肯定至少让他不至于崩溃,得以成为一个人。

阅读这一行为,在我看来,本身就具备某种特殊的韵味,值得再三玩赏。在这个意义上,阅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只是这种兼具手段与目的的阅读,并非随时随地都能获得。在《大英博物馆日记》的后记中,我引了刘义庆《世说

新语》“任诞篇”里的王子猷夜访戴安道的故事。真希望“读书”也能到达这个境界:“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考试?何必拿学位?何必非有著述不可?当然,如此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读书”,是一种理想境界,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一、读书的定义

什么叫“读书”,动词还是名词,广义还是狭义,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读书,还是“学得好不如长得好,长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读书?看来,谈论“读书”,还真得先下个定义。

“读书”是人生中的某一阶段。朋友见面打招呼:“你还在读书?”那意思是说,你还在学校里经受那没完没了的听课、复习、考试等煎熬。可如果终身教育的思路流行,那就可以坦然回答:活到老学到老,这么大年纪,还“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一点也不奇怪。

“读书”是社会上的某一职业。什么叫以读书为职业,就是说,不擅长使枪弄棒,也不是“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过去称读书郎、书生,现在则是教授、作家、研究员,还有许多以阅读、写作、思考、表达为生的。

“读书”是生活中的某一时刻。“都什么时候了,还手不释卷?”春节放假,你还沉湎书海,不出外游览,也不到歌厅舞厅玩乐。

“读书”是精神上的某一状态。在漫长的中外历史上,有许多文化人固执地认为,读不读书,不仅关涉举动,还影响精神。商务印书馆出版加拿大学者曼古埃尔所撰《阅读史》(2002),开篇引的是法国作家福楼拜1857年的一句话:“阅读是为了活着。”这么说,不曾阅读或已经告别阅读的人,不就成了行尸走肉?这也太可怕了。还是中国人温和些,你不读书,最多也只是讥笑你俗气、懒惰、不上进。宋人黄庭坚《与子飞子均子予书》称:“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问题是,很多人自我感觉很好,照镜从不觉得面目可憎,这可就麻烦大了。

这四个定义都有道理,得看语境,也看趣味。以前说“学而优则仕”,现在变了,是“仕而优则学”——这后一个“学”,当然是装模作样的了,“‘官大学问大”嘛。中国特有的学历高消费,让人哭笑不得。如果有一天,连学校里看大门的,也都有了博士学位,那绝不是中国人的骄傲。眼看着很多年轻人盲目“考博”,我心里凉了半截,我当然晓得,都是找工作给逼的。这你就很容易明白,很多皓首穷经的博士生,一踏出校门,就再也不亲近书本了,还美其名曰“实践出真知”。

想到这些,我才格外欣赏那些不为文凭,凭自家兴趣读书的人。在北大教书,自然是看好自己的学生;可对那些来路不明的“旁听生”,我也不敢轻视,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室里有位子,你尽管坐下来听。这种不太符合校规的通融,其实更适合孔夫子“有教无类”的设想。

拿学位必须读书,但读书不等于拿学位。这其中的距离,何止十万八千里。1917年,蔡元培到北大当校长,开学演讲时,专门谈这问题,希望学生们以学问为重,不要将大学看做文凭贩卖所(《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第二年开学,蔡先生再次强调:“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北大一九一八年开学式演说词》)日后回想北大十年,蔡先生很得意,以为他改变了中国人对于大学的想像(参见《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以及《自写年谱》)。现在看来,蔡先生还是过于乐观了,成为“贩卖知识之所”的大学,以及视大学为“养成资格之所”的学生,当今中国,比比皆是。

大致感觉是,今日中国,“博士”吃香,但“读书人”落寞。所谓“手不释卷”,变得很不合时宜了。至于你说读书能“脱俗”,人家不稀罕;不只不忌讳“俗气”,还以俗为雅,甚至“我是流氓我怕谁”。

二、读书的成本

现在流行一个说法,叫“经济学帝国主义”,说的是经济学家对自家学问过于自信,不只谈经济,还谈政治、文化、道德、审美等,似乎经济学理论能解决一切问题。于是,讲机会,讲效率,讲成本核算,成了最大的时尚。你说“读书”,好吧,先算算投入与产出之比,看是否值得。学生选择专业,除个人兴趣外,还有成本方面的考量,这我理解。我不谈这些,谈的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以及精神状态的“读书”。

作为一种物质形态的“书籍”,与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读书”之间,有某种微妙的关系,值得仔细钩稽。这里所谈论的“读书成本”,带有戏拟的成分,可博诸位一笑。

那是一则现代文学史上的公案。这么多劝学诗文,最有趣的,莫过于《礼拜六》的说法:“买笑耗金钱,觅醉碍健康,顾曲苦喧嚣,不若读小说之省俭而安乐也。”也就是说,读书好,好在既便宜,又卫生。“一编在手,万虑都忘,劳瘁一周,安闲此日,不亦快哉!”(王钝根《<礼拜六>出版赘言》)《礼拜六》诸君越说越邪乎,甚至在报纸上登广告:“宁可不娶小老嬷,不可不看《礼拜六》。”这下子可激怒了新文学家,叶圣陶撰《侮辱人们的人》,称:“这实在一种侮辱,普遍的侮辱,他们侮辱自己,侮辱文学,更侮辱他人!”宁肯不娶小老婆云云,当然是噱头,不可取;可也说出实情:随着出版及印刷业的发展,书价下降,普通人可以买得起书刊,阅读成为并不昂贵的消费。起码比起大都市里其他更时髦的文化娱乐,是这样。我说的不是赌博、吸毒或游走青楼等不良行为,比起看**,听歌剧,观赏芭蕾舞、交响乐来,读书还是最便宜的——尽管书价越来越贵。

现在好了,大学生在校园里,可以免费上网;网上又有那么多文学、史学、哲学名著,可以自由阅读乃至下载。好歹受过高等教育,工作之余,你干什么?总不能老逛街吧?听大歌剧、看芭蕾舞,很高雅,可太贵了,只能偶尔为之。于是,逛书店,进图书馆,网上阅读等,成了日常功课。可问题又来了,阅读需要时间。

十几年前,在香港访学,跟那里的教授聊天,说你们拿那么多钱,做出来的学问也不怎么样,实在让人不佩服。人家说,这你就外行了,正因为钱多,必须消费,没时间读书。想想也有道理。大家都说七七、七八级大学生读书很刻苦,他们之所以心无旁骛,一心向学,除了希望追回被耽误的时光,还有一点,那时的诱惑少。不像今天的孩子们,目迷五色,要抵抗,很难。我的经验是,穷人的孩子好读书,一半是天性,以及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一半则是无奈,因太时尚太高雅的娱乐玩不起。不过,没关系,这种选择的限制,有时因祸得福。作为生活方式的读书,对财力要求不太高,反而对心境和志趣要求更高些。

三、读书的姿态

在学界享有盛名的《读书》杂志,创刊号上有一名文《读书无禁区》,直接针对那时的诸多清规戒律。人为地划定禁区,说这些书能读,那些书不能读,未必有效果。历朝历代,那么多禁书令,全都行不通。越是朝廷查禁的书,读书人越感兴趣。不是说“雪夜闭门读禁书”吗,那可是很高雅的。就说《金瓶梅》吧,经常被禁,可士大夫家置一编,不放在桌子上而已。

读书没禁区,可阅读有路径。也就是说,有人会读书,有人不会,或不太会读书。只说“开卷有益”,还不够。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有两个说法,值得推荐。一是淸末文人孙宝瑄的,他在《忘山庐日记》中说,书无新旧,无雅俗,就看你的眼光。以新眼读旧书,旧书皆新;反过来,以旧眼读新书,新书皆旧。

林语堂说的更有趣:只读极上流的,以及极下流的书。中流的书不读,因为那些书没有自家面目,人云亦云。最上流的书必须读,这不用说,谁都会这么认为。可为什么要读极下流的书呢?极下流的书里,泥沙混杂,你可以沙里淘金——因为社会偏见,很多先知先觉者的著述,最初都曾被查禁。还有一点,读这种书的人少,你偶尔引述,可以炫耀自己的博学。很多写文章的人,都有这习惯,即避开大路,专寻小径,显得特有眼光。这策略,有好有坏。

金克木有篇文章,题目叫《书读完了》,收在《燕啄春泥》(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中,说的是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人言,少时见夏曾佑,夏感慨:“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他当时很惊讶,以为夏曾佑老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才觉得有道理:中国古书不过是那么几十种,是读得完的。这是教人家读原典,不要读那些二三手文献,要截断众流,从头说起。

其实,所谓的“经典”,并不是凝固不变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甚至不同性别,经典的定义在移动。谈“经典”,不见得非从三皇五帝说起不可。善读书的,不在选择孔孟老庄那些不言自明的经典,而在判定某些尚在路上、未被认可的潜在的经典。补充一句,我主张“读经典”,但不主张“读经”——后者有特定含义,只指向儒家的四书五经,未免太狭隘了。

谈到读书,不能不提及阅读时的姿态。你的书,是搁在厕所里,还是堆在书桌上,是放在膝盖还是拿在手中,是正襟危坐还是随便翻翻,阅读的姿态不同,效果也不一样。为什么?这涉及阅读时的心态,再往深里说,还关涉阅读的志趣与方法等。举个大家都熟悉的人物,看鲁迅是怎样读书的。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中说,自己有个“随便翻翻”的阅读习惯:“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叶内容”;不用心,不费力,拿这玩意来作消遣,明知道和自己意见相反的书要翻,已经过时的书也要翻,翻来翻去,眼界自然开阔,不太容易受骗。

这“随便翻翻”的意思,接近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必须记得,鲁迅说了,这不是读书的全部,是“当作消闲的读书”,“如果弄得不好,会受害也说不定的”。这就是鲁迅杂文的特点,怕你胶柱鼓瑟,说完了,自我调侃,甚至自我消解,让你培养独立意志与怀疑精神。确实如此,鲁迅还有另一种读书姿态。

就拿治小说史来说,鲁迅称:“我都有我独立的准备”(《不是信》)。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三书,与《中国小说史略》相对照,不难发现鲁迅著述态度的严谨。比起同时代诸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才子来,鲁迅的学术著述实在太少;许多研究计划之所以没能完成,与其认真得有点拘谨的治学态度有关。可几十年过去了,尘埃落定,不少当初轰动一时的“名著”烟消云散,而《中国小说史略》却依然屹立,可见认真也有认真的好处。

回到读书,该“随便翻翻”时,你尽可洒脱;可到了需要“扎死寨,打硬仗”的时候,你可千万马虎不得。所有谈论大学校园或读书生活的,都拣好玩的说,弄得不知底细的,以为读书很轻松,一点都不费力气。你要这么想,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挂在口头的轻松与压在纸背的沉重,二者合而观之,才是真正的读书生活。

四、读书的乐趣

在重视学历的现代社会,读书与职业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大学里,只讲修心养性固然不行,可都变成纯粹的职业训练,也未免太可惜了。理想的状态是,不只习得精湛的“专业技能”,更养成高远的“学术志向”与醇厚的“读书趣味”。

读书必须求解,但如何求解,有三种可能性:好读书,不求甚解——那是名士读书;好读书且求甚解——那是学者读书;不读书,好求甚解——这叫豪杰读书。后面这句,是对于晚清“豪杰译作”的戏拟。自由发挥,随意曲解,虽说别具一格,却不是“读书”的正路。

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必须跟下面一句连起来,才有意义:“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里关注的是心境。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如何解说?为自家功名读书,为父母期待读书,或者为祖国富强而读书,都有点令人担忧。为读书而读书——据叶圣陶称,郑振铎谈及书籍,有句口头禅“喜欢得弗得了”(《<西谛书话>序》)——那才叫真爱书,真爱读书。读书这一行为自身,也就有了意义,不必“黄金屋”或“颜如玉”来当药引。将读书作为获取生活资料的手段,或者像龚自珍自嘲的那样“著书都为稻粱谋”,那都是不得已而为之。

古之学者,读书有得,忍不住了,只好著述;今之学者,则是为著述而读书。今日中国,学术评价制度日渐刻板,学美国,“不出版,就死亡”。于是,大家见面,不问读了什么好书,只问出了什么新书,还有申请到什么课题。真不知道如果不报课题,还读不读书。我的感觉是,这种为著述而读书的习惯,很容易使阅读失去乐趣。

作为学者,你整天手不释卷,如果只是为了找资料写论文,也会走向另一极端,忘记了读书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教训。十几年前,为了撰写《千古文人侠客梦》,我猛读了很多好的、坏的武侠小说。读伤了,以致很长时间里,一见到武侠小说就头疼。真希望有一天,能完全卸下学者的盔甲,自由自在地读书。我写过两本闲书《阅读日本》和《大英博物馆日记》,那不是逞能,而是希望自己能恢复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阅读乐趣。

阅读这一行为,在我看来,本身就具备某种特殊的韵味,值得再三玩赏。在这个意义上,阅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只是这种兼具手段与目的的阅读,并非随时随地都能获得。在《大英博物馆日记》的后记中,我引了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篇”里的王子猷夜访戴安道的故事。真希望“读书”也能到达这个境界:“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考试?何必拿学位?何必非有著述不可?当然,如此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读书”,是一种理想境界,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陶渊明所说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是很多读书人的共同体会;不仅“忘食”,还可能忘了生死。刚才提到的《阅读史》中,有一幅摄于1940年伦敦大轰炸期间的照片,很感人。坍塌的图书馆,靠墙的书架并没倒下,瓦砾堆中,三个男子还在怡然自得地阅读。这固然是对抗厄运,坚信未来,但也不妨解读为:“阅读”已经成为必要的日常生活,成为生命存在的标志。这本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书籍以及阅读的历史图像,很好看;遗憾的是,关于中国的,只有一幅16世纪的版刻,描述秦始皇焚书情景。

五、读书的策略

读书,读什么书?读经典还是读时尚,读硬的还是读软的,读雅的还是读俗的,专家各有说法。除此之外,还牵涉到不同的学科。我的建议是,读文学书。为什么?因为没用。没听说谁靠读诗发了大财,或者因为读小说当了大官。今人读书过于势利,事事讲求实用,这不好。经济、法律等专业书籍很重要,这不用说,世人都晓得。我想说的是,审美趣味的培养以及精神探索的意义,同样不能忽略。当然,对于志向远大者来说,文学太软弱了,无法拯世济民;可那也不对,你想想鲁迅存在的意义。

两年前,香港学者饶宗颐先生在北大演讲,提到法国汉学家戴密微跟他说的两句话:中国文学世界第一;研究中国,从文学入手是最佳途径。公开发表时,这两句话都被删去了,大概是怕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以为是挟洋人以自重。可后面这句,其实很在理。从文学入手研究中国,照样可以广大,可以深邃。而且,我特别看重一点:从文学研究入手,容易做到体贴入微,有较好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所有这些,都并非可有可无,不是装饰品,而是直接影响你的学问境界与生活趣味。你看外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们的著作中对于文学经典的引述与发挥,你就明白,中国学者对于文学的阅读,普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太浅。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确实应该发扬光大,因此,建国学院,修清史,编《儒藏》,我都没意见。我想提醒的是,今天谈“传统”,有两个不同的含义。晚清以降,中国人与西学对话、抗争、融合,并因此而形成的新文化,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新的传统。比如,谈文学,你只讲屈原、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雪芹,不讲鲁迅,行吗?说到现代文学,因为是我的老本行,不免多说两句。不是招生广告,而是有感而发。尽管我也批评五四新文化人的某些举措,但反对将文化大革命的疯狂归咎于五四的反传统。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以及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很多人开始头脑发热,大谈“民族自信心”,听不得任何批评的声音。回过头来,指责五四新文化人的反叛与抗争,嘲笑鲁迅的偏激与孤独。我理解这一思潮的变化,但也警惕可能的“沉渣泛起”。

说到读书的策略,我的意见很简单:第一,读读没有实际功用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第二,关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连的现当代文学;第三,所有的阅读,都必须有自家的生活体验做底色,这样,才不至于读死书,读书死。

古今中外,“劝学文”汗牛充栋,你我都听了,效果如何?那么多人真心诚意地“取经”,但真管用的很少。这里推荐章太炎的思路,作为演讲的结语。章先生再三强调,平生学问,得之于师长的,远不及得之于社会阅历以及人生忧患的多。《太炎先生自定年谱》“1910年”条有言:“余学虽有师友讲习,然得于忧患者多。”而在1912年的《章太炎先生答问》中,又有这么两段:“学问只在自修,事事要先生讲,讲不了许多。”“曲园先生,吾师也,然非作八股,读书有不明白处,则问之。”合起来,就三句话:学问以自修为主;不明白处则问之;将人生忧患与书本知识相勾连。借花献佛,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读书的诀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164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