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爱情观

男女爱情观,第1张

男女除了生理构造不同之外,还有很多价值观、爱情观等差异性。说起男女的爱情观,恐怕通篇洋洋洒洒上万字,也很难完全说清。本文就掀起冰山一角,仅供参考,不足之处,还多担待。

男女爱情观的不同,最根本的原因是女人是感性的动物,凡事都要讲感觉。假设中间人介绍男女朋友认识,问起女方怎么看。女方要么说感觉不错,可以接触看看或者是说没有眼缘。男方则不同,男方认为女孩子是会说漂亮、贤惠、懂事等理由。女人喜欢男人是看眼缘,男人喜欢女人是有原因的。

女人喜欢将浪漫的空想发挥极致,幻想着男人在下雨天的风口在自己家楼下等她,然而男人是理性的,他所作的一切浪漫举动,说的贴心的话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能维持亲密的关系。

女人渴望的爱情在男人眼里是幼稚可笑的。在男人眼里,爱情就是两个人在一起。男人喜欢刺激,喜欢享受追逐和征服女人,然而女人是后知后觉的,总喜欢拿过去和现在的比较,永远活在自己的记忆里。

很多人认为女人善妒,可从来不去追问其中的缘由。如果这个女人不喜欢这个男人,她不会在乎这个男人的一举一动,不会因为他和其他异性的互动而吃醋。有些男人会吃醋,不是因为女人和异性交往暧昧,而是因为男人强烈的自尊心。一个有自信的男人是不怕自己女人跟别人跑的,因为他会认为离开了自己,她再也找不到比他更好的男人。只有自悲的男人会害怕女人多看别的男人,哪怕多看一眼,就要和她大吵。

男女面对情敌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女人看到情敌是仇恨的,希望她的容貌受损,这样就构不成竞争关系。男人看到情敌是可以坐下来,好好谈的,甚至他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瞿秋白爱上了有夫之妇杨之华,他大胆来到了萧山杨家,当时杨之华的前夫沈剑龙也在杨家,他竟然和瞿秋白一见如故,对瞿秋白的人品与才华十分尊敬、仰慕。面对复杂的感情问题,他们三人开始了一场奇特的“谈判”。经过多次的协调,他们决定在《民国日报》上发了三个声明:一是沈剑龙与杨之华离婚启事,二是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启事,三是瞿秋白与沈剑龙结为好友启事。从此,沈剑龙和瞿秋白成了很好的朋友。

女人爱上男人是很缓慢的,越爱越深,最后弄得自己遍体鳞伤;男人看女人是看第一眼的,越爱越浅,最后大哭过后,依然轻飘飘地拂袖而去。女人很傻,无论她学历多高,资历多好,只要一如既往对她好,她早晚会爱上你的。男人则不同,如果他不喜欢你,他或许会因为你对他好而感动,但是他永远不可能爱上你。

女人要记住,再爱一个男人,都不要向他逼婚,因为女人太主动会让男人不知所措。如果他爱你,自然会主动地向你求婚。幸福是两个人的,需要两个人共同构建,而不是一方一味地妥协。有些事情应当是由男人做比较合适,女人求婚一方面会让男人自鸣得意,未来的日子不一定珍惜女人的好。

聪明的女人不是要找别人眼中的特别好的男人,而是找一个对自己好的男人。因为别人眼中的再好对自己不好,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那个男人在别人眼中有没有满分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给他打满分。男女爱情观的共通性是需要持续的温暖和关怀,这才是维系男女关系的最好的法宝。

人与路 想到路,眼前挥之不去的,只有阮籍。 是他,驾着破旧的牛车,一坛酒,独自驶向城郊。路旁,奇花异草,奇峰怪石,他视而不见,投以白眼。上方,落单的飞雁凄凉鸣叫。此时,牛车停了,老牛回过头来,仿佛在说:“没有路了,该往哪里走?”他无奈,只有无奈地答道:“路在哪儿,我怎知道?”说罢,取瓢捧起浊酒,喝罢,继而大呼,继而大号,最终一把辛酸泪,沿原路而回。此所谓,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只不过没有路罢了,为何痛哭?他哭的不是眼前的穷途,而是人生的穷途。 这条路上,笼罩的是东晋司马集团的阴影;这条路上,洒下了多少眼泪!为慈母,慈母身亡,他号哭,即使吐血数升;为好友嵇康,嵇康被斩,为正义而被斩,他开始是沉默,当行刑前,嵇康弹起空前绝后的《广陵散》,他只好大哭,用泪,用心泪为友人送行;为陌生的兵家女孩,女孩美丽而具才情,未及出嫁,染病身亡,他冒冒失失地奔向灵堂,用泪为美好的生命饯行。 这条路,满是眼泪。 泪流尽了,路上只有沉默,沉默得有些吓人。当名士裴楷前来拜访,他只报以白眼。裴楷明白,阮籍的人生之路早已超越了礼义的范畴,而他本人仍在礼义之内,所以裴楷只好,也只能按礼义之数,向阮籍作揖三次,然后离开。是的,阮籍人生之路上的亲人,旅伴,还有那些美好的生命,都已消逝。他只能将沉默这件外衣披上,抵御寒风,来自人世的寒风。接着,踽踽独行,移向自己的路的尽头。 这条路,我们难以体味,只能用“猖狂”将他形容,形容成一个远离尘嚣远离人世的陌路人。世人用冷眼审视着他,看他一个人在路上表演。然而,我们怎能知道,这出表演包含了多少眼泪,多少辛酸!在他身后的路上,抛下的是世俗的指责,世俗的猜疑……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希望能坐上他的牛车,同他一道奔向城郊。还是在野草杂生处,我会跳下,为他拔除野草,拔除他路上所有的杂草。然后,打一下牛背,让牛载着他在自己的路上继续前进。而我,在这条路上,会望着他的身影,面向夕阳,诚恳地弯下九十度。 为他,也为这条路。 人与路 在友人印象中,秋白文质彬彬,才华横溢,多愁善感。一个浪漫的情人,一个浪漫的文人。年少的他,在绘画、治印、音乐上颇有造诣,这并非出于他对艺术的好奇,而是他的心性,更适宜在这样的领域挥洒。于是,偶尔他在月夜里吹起洞箫,友人都会产生奇妙的错觉,觉得他跟箫声融合在一起,再难区分。 文人大抵都有“家国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或许就是出于此,秋白选择了投身革命,并一度处在权力的中心。可是,革命诚然需要浪漫和激情,但更需要除此之外的其他素质。秋白无法同时拥有其他,便常常在现实的挫折和磨砺前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怀疑自己无能。此时,他已感到无暇自顾。至于月夜下的箫声,那更成了一个无从谈起的梦。 秋白留给后人的印象,始终是个备受争议的角色。这缘于他在国民党狱中写的名为《多余的话》的自白。 他在其中,完整地表现了参与革命以来有过的热情、执着、迷茫、孤独与无奈。正是这份自白,让他的被捕成了“叛变”,就义成了“讨饶不成”。 可是他死时,同所有英雄一样,都很英勇。他高唱着《国际歌》,指定一处草坪盘腿坐下,直待那声枪声的响起。 按照我们平日接受的“英雄”的概念,狱中的瞿秋白,与刑场上的瞿秋白很难重叠起来,或许只能将其理解为,一个独特的人,一条独特的人生路。 我们达不到他的境界,经历不了他的时代、他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更加细致地深入地思考、看待他走过的路,而不是以固有的标准,归纳他的历史归宿。 或许可以说,这是因为瞿秋白将“身后名”置之度外。他可以坦然地接受死亡,却又不愿借死亡来成就本来唾手可得的英名。这是超脱了所有大度与气节的风采,这是对生命的诚恳与真实。 于是,瞿秋白在历史上,留给我们的感觉与启示愈显迷离。他是如此热情地参与了革命,又是如此平淡地疏离了革命。可是,他的心,仍然忠诚地向着

章子怡说很羡慕他们同班同学梅婷和张国荣拍戏,那部戏就是《红色恋人》

《红色恋人》

导演:叶大鹰

主演:张国荣 梅婷

《红色恋人》是一个内地革命题材的**,由新锐导演叶大鹰执导,这是一部颇具争议的**。争议之处在于**中地下党员的形象问题,和以前的地下党员形象不同,《红色恋人》中对知识份子的地下党员靳不仅有有着革命者精神表现,同时又用很大的笔墨去描述他的 情感 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革命时期***员形象的一种突破性表现,也自然的带来争议。

**描写了三十年代的上海地下党组织领导靳和秋秋以夫妻的名义在上海秘密从事党的工作,靳曾受伤,而残留在他颅内的弹片致使他患有间歇性狂燥症并产生幻觉,发病时便将秋秋当成他死去的妻子,秋秋为他的这种感 情感 动并爱上了他。本喜欢秋秋的美国人佩恩也被他们的这种事业和感情打动,并决心帮助这对恋人。秋秋在父亲的圈套下被捕,靳为了秋秋而去当局交换秋秋,最终被杀害,而秋秋也在生下一个女儿后难产而死,佩恩带着他们的女儿回了美国。本片对地下党员表现的突破有还是正面的,更有血有肉,做为戏骨的感情戏也处理的非常动人,叶大鹰的功力虽有不足但**的表现力还不错。

本片的另一个争议是由张国荣来出演片中的靳,并带着香港口音普通话在**中出现,但基本上张国荣把握了这个角色,让人了解***英雄形象的另一面。其实三十年代的人物形象张国荣在《夜半歌声》、《新上海滩》、《风月》中的有过表演,而《夜半歌声》和《新上海滩》中的角色都有着革命的一面,对于《红色恋人》来说,应该也不算奇怪。

《红色恋人》是1998年八九月份公映的, 叶大鹰拍此片是很有野心的,他也拍得很用心,否则最起码得不到张国荣的认可。作为革命者的后人(叶挺将军的孙子),叶大鹰动用自己的全部能量储蓄和艺术创作能力意图表现一种革命 历史 中人性化色彩的浪漫主义,他的尝试其实非常诚恳。故事的表现也是对观众负责的,虽然现在在看来诸如色彩、服装、配音等并没有做到最好,但是在当时的**艺术条件下已属难能可贵。但是值得同情的是,当时过于保守的舆论却给了了叶导这位敢敢于尝试的创作者很多无理、无聊的批评。票房虽低,但是仍然可称做经典!

香港是资本主义 社会 ,红色片子本来就没有市场,我们看的热血沸腾,香港小市民看之无味的

毕竟是一部红色主旋律**,你想想以前的主旋律**,又不是现在的。而且香港本来就没有拍过几部红色**,可见他们不太喜欢红色**。**本身就有点慢。综上所述它的票房才有点低,而且张国荣演的也还好。

张国荣:唯爱与信仰无法辜负

《红色恋人》主要讲述了美国医生佩恩(泰德·巴勃考克 Todd Babcock 饰),回忆他年轻时钟情的中国女孩和假扮"丈夫"的革命者的一段惊心动魄的历程。

一次偶尔的机会,佩恩认识了国民党特务皓明,皓明的妻子自杀之前把自己的女儿秋秋(梅婷饰)送到教会,秋秋长大后加入了***。

她和靳(张国荣饰)产生了真挚的感情,佩恩不顾一切的帮助他们的同时,还见证了那段浪漫又凄美的红色之恋

《红色恋人》中的靳,是导演塑造的自己心目中的革命者,他当年在巴黎学文学,认识了学音乐的妻子,妻子引导他加入了革命,而后因革命失去了妻子,他变成了无畏的斗士。

我要告诉你们,此刻正有一群顽强的战士,正不屈不挠地在坚持他们自己的理想、他们的信念、他们的主义,他们的名字叫红军 !”

这句台词,透露出靳那饱含岁月雕琢的那份坚毅,他和我们日常认识的中国***形象有着很大的差异。

他是一位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儒雅,博学,热情,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张国荣用自己精湛的演技,将一代***人的信仰诠释的独一无二。

秋秋对靳的感情,并不仅仅是风花雪月的爱慕之情,骨子里,她是一个合格的革命者。与爱人长相厮守这种典型的传统模式并不是她的初衷。

她希望与爱人共同为了革命的胜利而携手前进。因此她不惜亲手枪杀了希望能以她来钓出靳这条“大鱼”的亲生父亲,而以怀孕之体身陷囹圄。

而病痛折磨中的靳,最后终于明白了一直以来秋秋是怎样深爱着他,怎样承受着被他错认为亡妻的无奈与痛苦。

靳做了他最后能做、也是唯一能做的一件事: 以自己一条随时可能会走到终点的生命,换回秋秋和她肚子里的孩子

02

1924年11月27、28、29日,有一则“三角恋”的谈判消息。

全文如下,

故事主要讲的是中国早期的著名革命家瞿秋白和他的第二任妻子杨之华的爱情故事。

瞿杨是典型的革命模范夫妻,但是他俩在结合前,各有一段婚史。

瞿秋白的第一任妻子是王剑虹,婚后不久王剑虹得肺病去世了。杨之华的第一任丈夫沈剑龙,是萧山近代名人沈定一之子,但是不同的革命信仰,让他们渐行渐远。

1923年,杨之华考入上海大学,他在这里认识了 社会 系教授瞿秋白。瞿秋白在与杨之华一次次交流和接触中,渐渐爱上了杨之华,这个温婉又不失独立的女子让瞿秋白再一次坠入爱河。

经过慎重得考虑,瞿秋白、杨之华和沈剑龙谈判了一夜,沈剑龙决定退出这一段婚姻,成全了瞿、杨二人。

《民国日报》的这则报道,就是当时轰动上海圈的瞿、杨、沈谈判事件。

婚后,瞿秋白与杨之华相敬如宾,幸福美满。有一次刻图章时,瞿秋白对杨之华说,

杨之华听了笑着说,

为了纪念他俩的结合,瞿秋白在一枚金别针上亲自刻上“赠我生命的伴侣”七个字,送给杨之华。

这一爱情的信物,后来一直伴随着杨之华度过了风风雨雨的几十年。临终前,她还念念不忘对她最心爱的人—瞿秋白的怀念之情。

诗曰:

后来,中国革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瞿秋白与1935年福建英勇就义,杨之华于文革期间也被迫害至死。但是,瞿秋白、杨之华的爱情以及他们的革命友谊,成为永远的佳话。

靳最后从容、冷静就义的场景是一片荒芜的草坡,临刑前,他很平静地仰望天空,面含微笑地眺望着远方;

瞿秋白就义于“罗汉岭”大草坡,盘腿坐下,准备受刑,他说“此地甚好!”

一个理性的革命者走完了他短暂的一生,靳多少有些瞿秋白的影子。那一代***人,用自己生命诠释了什么没是大爱,什么是信仰。

他们对于爱于信仰的选择,值得后辈们永远去铭记。

03

在《 穆斯林的葬礼 》这本书中,当吐罗耶定巴巴,一位年迈的老者,不远万里,为了心中的信仰,前往圣地麦加朝觐之时,梁亦清不禁发出了“ 人们哪,最不可动摇的是自己的信仰,各自为着神圣的信仰而献身,走向生命的归宿 。”

一个追求卓越、优秀的亭亭少女,在刚刚懂得爱情,尝到它的苦涩与甘甜的时候,就猝然离世,她的人生从此画上了一个句号。

爱情也是一种信仰,它储存在灵魂最深处。

书中,我们不禁为新月与楚雁潮亦师亦友亦灵魂伴侣的爱情而感叹,他们的爱情,是柏拉图式的纯洁爱情,是可以作为信仰的爱情,当我们反观梁亦清、韩子奇的一生,甚至新月短暂的一生。

人生的舞台上,悲剧,喜剧,喜剧,悲剧,轮番演出,不舍昼夜,无尽无休。我们突然发现,无论这人生是荣耀抑或平庸,有爱和信仰的人生,就是有价值的。

有爱和信仰,这个世界就不苍白。

即使惨烈到不忍睹目,依然保留了这个世界最华美的姿势。

04

这部**,张国荣赋予靳革命者形象新的理解,他打破了常规的红色**。

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最后一场男女主人公在雨中面临最后诀别的戏。

张国荣在雨中笔直地站立着,神情中一直带着地那股子桀骜,但是当靳见到女主角下囚车的那一刻,所有的眼中都透露出爱和怜悯。

梅婷所扮演的女主角之前的柔弱也在见到张之后消失殆尽,一边竭力地嘶吼一边在雨中拥抱着自己的爱人。

他们彼此都有些激动,他们的话语柔软中包含着久违地温情,就像是很多年没见面的老夫妻,长久地知道彼此的存在,却总是没机会联络感情。

最后靳被枪决,倒下的瞬间,手铐和脚镣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正像那句话描绘的“ 太阳出来了,一只鹰从地面飞向了天空 ”。太阳出来了,新生命也在这一刻诞生了。

在靳在枪声中倒下地一瞬间,我们都可以感受他们彼此的爱,他们的信仰包裹着对于彼此浓浓的爱奔腾而出,带着鲜艳地红色,在最后纯粹地释放,以死亡的方式宣告了另一种解脱

当爱情被放置于一个特定地时代,当这个时代裹挟着每个人的命运,当爱情等于信仰的时候,似乎早就已经具备了悲剧性的因素。

05

A Time To Remember ”,这是张国荣亲自为《红色恋人》起的英文名字。20年后的2018年3月30日,《红色恋人》在大陆院线再一次重播。哥哥在《红色恋人》中唱到,

这近乎苍白的歌词,让我们仿佛回到那个时代,那段时光。相信一切曾经经历,曾经被触动的人们,都会记得这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无论是激情,感动,永不再来的期盼,还是永难忘怀的回忆,都将深深刻在我们的心底,蓦然回首中,我们也曾有过一双双坚定而沉稳的足印。

《红色恋人》中,哥哥说,

哥哥已经离我们已经15年了,他用自己短暂的一生告诉这个世界,即时生活虚伪浮华,我们永远不应该放弃自己的期与信仰,心中的那份坚持,是我们永远的家园。

有时候我们喜欢一个人,是因为他代表了我们对自己人生的某种向往。

而张国荣用自己的一生,完整地诠释了我们的这种向往。

最重要的是,褪去了身上闪耀的星光,他和所有人一样,有笑,有泪,有脆弱,有坚强,有自己心心念念的执着,告诉这个世界唯爱与信仰无法辜负。

《红色恋人》在香港当时还是港独思想比较浓郁的气芬上演,这在当时是第一部描写大陆的地下党员浪漫主义的港星主演片子,影片一开播,立即遭到境外港台独势力抵制,很多影院拒绝播放。所以造成了票房失利的情况。

但在大陆,此片却极受欢迎,造成轰动。人们第一次认识了不一样的红色恋情。男女主角的出色表演,演技爆棚。赢取了98年内地票房第三的好成绩。开创了一个另类世界,走出了以往那种呆板、千篇一律的红色恋情。让人耳目一新!成了香港**经典!

时光回到1998年,在《泰坦尼克》和《拯救大兵》等好莱坞大片的夹击下,《红色恋人》斩获内地票房近三千万,列年度排名第三,为当年的国产影片保守住了最后一块阵地。并获当年金鸡奖及开罗国际**节最佳故事片银奖和最佳女主角。这是对《红色恋人》成就的最佳肯定!

在此重温经典之际,让我们再次至敬哥哥,一个伟大的爱国的艺术家!

 有俩个妻子

  王剑虹\杨之华

  爱情是电,事业、理想便是雷。电闪雷鸣构成人生中丰富多采的交响乐。

  1923年,24岁的秋白,和陈独秀一起自莫斯科回到北京,开始独立地踏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也就在这一年,爱情女神来叩这个年轻人心灵的大门了。

  爱之囚奴由于柯庆施和施存统的介绍,秋白在南京认识了王剑虹和冰之(丁玲)。

  这是两个来自湖南的叛逆女性。

  王剑虹,1902年出生在四川酉阳,后迁居湖南。在湖南桃源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思想进步,口才流利,是一位有思想见地,才华出众的女青年。

  1922年初春,冰之等人就是在她的宣传鼓动下,和她一起离开湖南,来到上海平民女子学校。从结伴离开湖南起,剑虹和冰之结为挚友,她们白天形影不离,晚上同床而眠。在平民女校读了半年,又感到不满足了,决定去南京自己学习,遨游世界。

  没有想到,在南京她和秋白相遇了,在秋白的劝说和吸引下,她和冰之决定重回上海,进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学习。

  上海大学设在偏僻的青云路上,是些破旧的里弄房子,设备虽然简陋,但就在这里曾为党培养了大批的革命干部。这所学校名义上是国民党办的,于右任、邵力子任校长,实际上却是由著名的***人邓中夏、瞿秋白、恽代英、肖楚女等人负责的。

  秋白当时是教务长兼社会学系系主任。

  他白天讲课,而几乎每天下课后都到剑虹和冰之住的小屋去,给她们讲文学,讲希腊、罗马,讲文艺复兴,也讲唐宋元明,不但讲死人,而且也讲活人;不但讲文学,而且讲社会生活。特别是后来,为了帮助她们两人领会普希金的语言的美丽,就教她们直接读原文的普希金的诗,边读诗边学俄语。

  就在这种频繁交往的过程中,有一种说不出的隐蔽而又神秘的感情悄悄袭上了秋白的心头。他为此感到苦恼,平日谈论问题常是滔滔不绝,现在却沉默不语了;他也不再去剑虹和冰之的小屋了。与此同时,王剑虹也一反常态,不同冰之商量,就决定要跟父亲回四川。这使冰之很纳闷,殊不知,是丘比特的箭同时射中了这两个年轻人的心。过于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只好默默忍受着爱火的煎熬。但隔在他们中间的这层薄薄的幕纱,很快就被热忱、憨直的冰之揭开了。

  一天,冰之无意间在褥垫下面翻到剑虹写给秋白的密密麻麻的情诗;顿然间,她一切都明白了。她急不可耐地去把这诗送给了秋白。秋白和剑虹结合了。他们住在慕尔鸣路兴彬里的一座小楼里,同他们住在一起的还有秋白的弟弟云白,冰之和施存统一家。

  秋白的时间总是安排得很好的,不论白天工作多忙,晚上回家仍和剑虹一起谈诗、写诗,相互酬唱。他们从李白、杜甫,一直谈到李商隐、李后主、李清照、郑板桥……秋白还擅长刻图章,常常把他俩喜爱的诗句刻在各种精致的小石块上。其实他们的爱情就象一首美丽的诗,深沉而炽热。

  婚后不久,秋白去广州参加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大会,孙中山接受***的帮助,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形成国共合作,为北伐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广州期间,他几乎每天都要给剑虹写一封信,信是用五彩的布纹纸写的。

  1月12日:“……你偏偏爱我,我偏偏爱你——这是冤家,这是‘幸福’。

  唉!我恨不能插翅飞回吻……“爱恋未必要计较什么幸福不幸福。爱恋生成是先天的……单只为那‘一把辛酸泪’,那‘暗暗奇气来袭我心’的意味也就应当爱了……”1月13日:“我们要一个共同生活相亲相爱的社会,不是要——机器、楼房啊。

  这一点爱苗是人类将来的希望……“要爱,我们大家都要爱是不是?

  “——没有爱便没有生命;谁怕爱,谁躲避爱,他不是自由人。——他不是自由花魂。”

  1月28日:“我苦得很——我自己不得你的命令,实在不会解决我的人生问题。

  我自己承认是‘爱之囚奴’,‘爱之囚奴’!我算完全被征服了!”

  年轻的多情的秋白沉醉在爱情的欢乐与烦恼之中,可惜这种卿卿我我、甜甜密密的黄金般的生活太短暂了,只半年时间,剑虹即得了肺病。那时秋白的工作任务很重,眼看着剑虹的病势日渐加重,他预感到不幸就要降临到头上,心里沉重得象是灌满了铅,但他仍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绪,照常参加各种会议,课也照常讲得丰富而又生动。

  一旦回到家里,就片刻不离地侍候在剑虹的床边,喂汤喂药。上苍无情!经多方医治无效,病魔终于夺走了剑虹如花的生命,也夺走了秋白的欢乐。剑虹逝世那天秋白抱尸大哭,可是哭又有什么用呢?剑虹早已去到另一个世界,秋白的心也随她去了!

  生命的伴侣剑虹“走”了以后,秋白象是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忽;又象是颠簸在大海上的一叶孤帆,不知何处是归岸。

  星转斗移,秋白不幸的命运很快有了转机。他象是一个走夜路的行人,照耀他路程的星星突然熄灭了,但很快在天边又出现了另一颗星星,明亮而温暖,一直照耀着他走完了生命的全部旅程。这颗星星就是杨之华。

  之华,浙江萧山人,1900年生,比秋白小一岁。她长得很漂亮,中等身材,苗条而匀称。说起话来,温柔含蓄,热情诚恳。可是这个美丽女人的命运却应了那句“红颜女子多薄命”的古话,一生历经坎坷。二十岁出头的时候,她和沈玄庐的儿子沈剑龙由相爱而结婚了。沈玄庐是浙江有名的开明士绅,他很喜欢这个聪明、反世俗、有理想的儿媳。沈剑龙才貌出众,喜欢诗词、音乐,也曾与之华一起立志自谋生活,不依赖家庭。但是他和朋友一起到上海以后,经不起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生活引诱,堕落了。这时之华在萧山的家里生下一个女儿,之华将她取名“独伊”,意即只生你一个,可见她心中的怨愤之情。但她仍然爱着剑龙,独自去上海寻找他,苦口婆心劝说他回头,可是没有效果,他们的感情终于破裂,夫妻关系名存实亡。

  1923年,之华考进了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一边读书,一边做妇女工作。秋白是社会学系系主任,讲授社会科学概论和社会哲学两门课。秋白以他优雅的风度、渊博的学识、雄辩的口才,在上大师生中赢得了很高的声望。之华作为社会学系的学生,秋白第一次讲课就给她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之华学习很努力,并且热心参加社会活动,她是青年团员,正在积极要求入党。当时她还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妇女部担任部分工作,与向警予同志在一起。向警予是中共中央妇委书记,她对之华很器重,她觉得之华为人正直、纯朴,工作忠实,热情,所以积极培养她作为党的发展对象。向在上大没有担任职务,在培养之华半年以后,觉得条件已比较成熟,就积极向上大的党支部书记瞿秋白推荐。之华作为勤奋好读的学生,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秋白对她是熟悉的,之华对待妇女解放事业的热忱和卓越的组织才能,使秋白觉得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坚强女性。于是,秋白决定亲自做她的入党介绍人。后来他们又共同经历了黄仁事件的风波,在斗争中感情益发加深。

  之华渐渐发觉秋白对自己的感情有些异样,而自己内心对秋白的翩翩风度和绝世的才华也十分倾慕,她有些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回萧山母亲家里,暂时回避和秋白接触。而对着这人生的重大抉择,秋白苦苦地思索:既然沈剑龙已经背叛了之华,为什么我不能去爱?既然我真心地爱她,为什么不敢表示!之华心里究竟怎么想的!也应该问个明白。于是趁放暑假的机会,秋白也来到萧山之华的家里。沈剑龙原是之华哥哥的同学,聪明的之华哥哥,见到这种情况,赶忙把剑龙请到家里来。

  谁知剑龙和秋白一见如故,剑龙对秋白的人品与才华十公尊敬、仰慕,然而面对着复杂的感情问题,内心又充满了矛盾。于是他们三人开始了一场奇特的,然而又是千真万确的“谈判”:先在之华家里谈了两天,然后剑龙把秋白、之华接到他家去谈,各人推心置腹,互诉衷肠,又谈了两天。最后秋白又把剑龙和之华接到常州去谈,当时秋白家里早已破落,家徒四壁,连张椅子都没有;三个人只好坐在一条破棉絮上谈心。谈判结果,在邵力子主办的上海《民国日报》上同时刊登三条启事:一是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启事,二是沈剑龙与杨之华离婚启事,三是瞿秋白与沈剑龙结为好友启事。

  1924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这一天,秋白和之华在上海举行了结婚仪式,剑龙还亲临祝贺。从此,秋白和剑龙也成了好友,经常书信来往,写诗唱和。特别有意思的是,剑龙送给秋白一张六寸照片,剑龙剃光了头,身穿袈裟,手棒一束鲜花,照片上写着“鲜花献佛”四个字,意即他不配之华,他把之华献给秋白。

  为了纪念他们的结合,秋白在一枚金别针上亲自刻上“赠我生命的伴侣”七个字,送给之华。这一爱情的信物,后来一直伴随着之华度过了风风雨雨的几十年。

  秋白和之华婚后,生活十分美满。但在幸福之中,之华总感到心里少了什么似的,这是因为她非常想念自己的女儿独伊,而沈家不让她去看她的女儿。秋白十分理解之华这颗做母亲的心,想尽一切办法安慰她。在秋白的积极支持下,1925年春天,之华去浙江乡下接女儿去了。

  之华到沈家以后,过去的公公沈玄庐的态度完全变了,十分冷酷地不许她见独伊的面。在沈家大姨太太的帮助下,之华悄悄穿过几个庭院,进入一间侧屋,看见独伊正在里面玩玩具。之华轻轻走到独伊面前,一把将孩子抱在自己怀里,四岁的小独伊,一下子就认出了之华是她妈妈,天真地说:“妈妈,妈妈,我告诉你,我的妈妈死了。”

  “独伊,我的好女儿,我就是你的妈妈。”

  “不。”孩子固执地说,“我有两个妈妈,一个是你,一个在上海死掉了。”

  之华忍不住掉下了眼泪。沈家为了割断之华与独伊的母子之情,竟制造谎言欺骗孩子,说之华在上海死掉了。独伊看到妈妈来了,幼小的心灵弄不清这是怎么回事,在她的想象中,她有两个妈妈了。

  之华抱着心爱的女儿亲了又亲,但又没有办法,只好很快地离开了。

  之华离开上海的第二天夜里,秋白焦急不安地到火车站去接她,盼望成功的喜悦,担心接不着女儿的忧虑,混合着在心中翻腾。火车到了,但是不见之华的身影,他预料事情大概是不顺利。他不想回去,想再等等下一班车。就这样,他在车站月台上踱来踱去,直到东方发白。又过了一天,之华才回到上海。秋白从之华的神色中,已经明白了一切。他比谁都更理解之华这时的心情,他给之华讲《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他说:“你过去在婚姻上所遭遇的不幸,一时不能见到孩子,这一点和安娜.卡列尼娜很相像,但是你处的时代和安娜.卡列尼娜的时代完全不同了。你一定会得到幸福,独伊一定能回到你的身边,我一定会比亲生父亲更加爱护她,教育她健康成长。”

  之华无比激动地偎依着秋白说:“谢谢你!”

  过了不久,之华和秋白商定再次去浙江乡下接独伊,这次他们俩人是一起去的。

  他们住在之华母亲家里,想定了一个办法:先和大姨太太商定好时间、地点,把独伊偷偷抱出来,然后就将她带回上海。

  约定的那天傍晚,秋白和之华早早地来到一座小山上,焦急不安地等着,过了好长时间,看到独伊在大姨太太的照护下出来了,之华赶快迎上去,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独伊的两只小胳膊也紧紧地搂住妈妈的脖子。正在这时,突然奔来两个大汉,一阵风似地把孩子抢走了。眼巴巴地看着孩子在大汉的手里挣扎着,哭喊着“妈妈”,之华忍不住哭起来了。

  秋白和之华十分沮丧地沿河边往回走着,一路上谁也没有说一句话,秋白也难过得流下了眼泪,这是之华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看到秋白流泪……后来,独伊终于回到了之华与秋白的身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252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