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和楚辞并称为 诗经和楚辞并称为什么

诗经和楚辞并称为 诗经和楚辞并称为什么,第1张

  1 《诗经》和《楚辞》是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泉

 2 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主要来源是现实主义的代表——《诗经》和浪漫主义的代表——楚辞,它们统称为《离骚》

 3作为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收集了从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请,甚至天象、地貌、动植物等方面。它是周朝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4 《楚辞》是中国第一部文人诗集。在整个中国文化体系中,尤其是在文学中,楚辞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创造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一首诗。因此,后人称这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

    汉本1605班  1601535  朱家庆

        先秦诗歌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文化中孕育了楚辞。二者历来合称“风骚”,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历代诗人尊为学习的典范。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共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文学作品,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即音乐曲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指朝廷正乐。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刺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诗经》还反映了各方面的生活,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积淀,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成就。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其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它所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推动了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要把文学看作娱乐和消遣时光的东西。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他的诗歌主张,就是要以“风雅”广泛深刻的现实性和严肃的思想性,以及质朴自然,刚健明朗的创作风格,来矫正诗坛长期流行的颓靡风气。不仅陈子昂,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的的优良传统。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诗歌艺术的巨大成就。

        艺术上《诗经》采用四言的形式,普遍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即铺陈直叙,比是比喻,有明喻和隐喻之分,兴即触物兴词,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其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载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广的影响。曹操、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后世铭、诵、赞等文体的四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是受《诗经》影响;现代诗歌富于变化,灵活多样,语言上形象生动、丰富多彩,也可以追溯到《诗经》。

      《诗经》以后,我国诗歌沉寂了大约三百年,楚辞的出现,把中国诗歌推向了第二高峰。因此,可以说《楚辞》是我国古代另一部著名的诗歌总集。

      “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之路,在中国文学史具有特殊的意义。

      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名“骚”。《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是屈原用他整个生命熔铸成的伟大诗篇,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执着的人生追求融会成激越的精神力量。屈原的精神得到了广泛认同,成了安顿历代文人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相对于《诗经》,《离骚》在形式上有新的特点,《诗经》的形式是整齐、划一而典重的,而《离骚》则是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新诗体。《九歌》《九章》等也是楚辞中重要的作品,都体现了楚辞诗歌样式自由且富于变化的特点。楚辞表现出了浪漫的精神气质,主要表现情感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独立人格的推崇,鼓舞并感召了后世无数的仁人志士。

      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中典范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有艺术魅力。由于屈原卓越的创造能力,使香草美人意象结合着屈原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的情感经历,从而更现实,更充实,赢得了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诗经》与《楚辞》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价值。《诗经》代表现实主义精神,楚辞则代表浪漫主义精神,它们发展、形成了我国诗歌的两种不同的优良传统文化,都体现了其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端正了作家创作的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对中国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楚辞》和《诗经》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以及对后世文学传统的影响是一样的。《楚辞》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集,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而《诗经》则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后世的诗人,乃至文学精神,或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基本来自于这二者。因此,可以说《楚辞》和《诗经》在古代文学史上是齐名的。《楚辞》对于中华文化的传统和精神也有很大的影响,不仅形成了“楚辞体”、“骚体”的问题,对后来很多我们所熟知的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所富含的爱国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楚辞》是运用了楚地的语言,描写楚地的山水人物和历史,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点。《楚辞》一书中以我们所熟知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为主,夹杂着宋玉,、东方朔、刘向等人的辞赋,由汉代的刘向编辑而成,共十七章。整本书可以说是浪漫奇绝,光彩夺目。和《诗经》的古朴相比,楚辞的文体句式和结构比较活泼多变,韵律和节奏也较有特色。句式以杂言为主,词语的使用繁富瑰丽,很注重表现形式,也为汉代的赋体文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楚辞》表达的感情更加奔放热烈,描写的景物意象奇特生动。

《楚辞》中的名篇《离骚》将整本书的特点的淋漓尽致。我们可以从《离骚》中读到优美诗句,奇妙的意象,和诗人的精神理想。屈原所追求的理想世界是完美的,也是世人所仰望的和憧憬的,当然,现实生活中想达到"完美"不可谓不艰难。但是诗人却在文章中写出了他自己殉身也无悔的态度,和上下求索的决心。在逆境中仍然坚定自己的追求,反抗黑暗,这样的精神让作品充满了难以超越的生命力。也让后世人们为之赞叹。

《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的诗歌,文学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楚辞》中雄伟瑰丽的场景,神秘迷人的意向,后世的文学作品难以超越。

1、作者不同:《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大多是屈原)所作,有较为固定的作者,而《诗经》只有少量的篇目提及作者,但是不可信。

2、内容不同:《楚辞》主要描述屈原,宋玉等人的政治主张,爱国思想,而且其中多楚地巫风之事或习俗,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而《诗经》是囊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3、表现手法不同:《诗经》具有直抒胸臆的特点,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一个源头,运用了坦率的表达方式。《楚辞》则选择运用丰富的想象,体现着一种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    诗经

-楚辞

对于《关雎》,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在我们的常识中,它就是一首爱情诗,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们今天也常用它来形容男欢女爱。

胡适曾经就在《谈谈诗经》里说到:

“《关雎》完全是一首求爱诗,他求之不得,便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是描写他的相思苦情;他用了种种勾引女子的手段,友以琴瑟,乐以钟鼓,这完全是初民时代的社会风俗,并没有什么稀奇。意大利、西班牙有几个地方,至今男子在女子的窗下弹琴唱歌,取欢于女子。”

刘大白则在《白屋说诗》中说到:

“它是结婚歌的,因为第四、第五两章,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话,似乎是结婚以后的事情,所以有这一说。其实这都是那位单相思的诗人,想象中的预备;而此诗不过是一篇片恋的恋歌罢了。”

在胡适和刘大白先生看来,《关雎》就是一首爱情诗,不同之处在于,胡适认为它是男子用琴瑟、钟鼓这些东西来“勾引”女子。刘大白则认为这其实是一位单相思的诗人美好的“想象”而已。我们今天对于《关雎》的理解基本上就是沿着这种思路展开的,把它理解为一首爱情诗。一个男子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女子,之后便辗转反侧、寝食难安,仿佛整个世界里只有她。为了得到女子的芳心,男子可谓是使尽了浑身解数,“钟鼓乐之”、“琴瑟友之”。在我们眼里,这首诗很有画面感,很多人甚至将它想象成初恋的场景。可事实究竟如何呢?这首诗真的是讲爱情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忙着给出答案,看看古人是如何理解的。

我们今天读古书,总觉得难读。是因为什么呢?

一是因为时间距离,我们的文字表达变了,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我们对很多字词的意思都无法理解它的本义。

二是我们的生活世界变了,古人面对的是一个整全的世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被拆散的世界。

古人的生活方式非常简单,可以直面天地。我们则不能,对于整个世界感知能力弱化了。这两个原因导致我们对古人产生了一种疏离,不能理解他们的生活世界和思想情感。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明代人画的先秦时期的画,认为他们是坐在椅子上的,其实先秦时期的人是坐在席子上的。这就说明我们在理解古代时,总是不自觉的夹杂着今天的眼光。

在我们今天看来,爱情是非常美好的价值,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可是在古人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古人看来,爱情并没有那么重要,只有父母之间的血缘关系,即亲情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如果有一个人将男欢女爱凌驾于对父母的亲情之上,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甚至会被认为只有禽兽才能干出这样的事。

我们今天之所以会把爱情看得很高,是因为启蒙以来,人的情欲觉醒。但这也导致了一个弊端,即我们在理解古人时,只要涉及到男女,就会将其理解成爱情。如果不是这样,反而就不正常了。

其实,只有我们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性,去仔细阅读文本,就会发现这根本不是一首爱情诗,起码不是普通人之间的爱情诗。有三点可以证明。

一是琴瑟和钟鼓在先秦时期,这些乐器是贵族才具备的,普通人根本听都没听过,怎么会拿它“勾引”女子呢?

二是钟鼓,钟往往是编钟,就我们现在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来看,重达2567公斤,如果一个男子为了取悦女子,扛着这么重的编钟到女子门前演奏,就算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也不可能吧?

三才是最要命的,琴瑟和钟鼓不是一般的演奏乐器,它所演奏的都是雅乐,只有在祭祀之时才能使用。所以郑玄解释“琴瑟”:“大祭祀及房中乐皆用之”,又说“琴瑟在堂,钟鼓在庭,言共荇菜之时,上下之乐皆作,盛其礼也。”怎么想这画风和我们今天的男孩子拿着一把吉他在女孩子面前演奏都不搭,所以我们基本就可以否认这是一首爱情诗。

之所以我们会认为是爱情诗,是因为望文生义。我们将君子、淑女理解为郎才女貌,完全忽视了词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衍生与流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254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