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郑风·野有蔓草》赏析

《国风·郑风·野有蔓草》赏析,第1张

 《野有蔓草》,《诗经·郑风》的一篇。为先秦时代郑地汉族民歌。全诗二章,每章六句。这是一首恋歌。《毛传》中说:“《野有蔓草》,思遇时也。君之泽不下流,民穷于兵革。男女实时,思不期而会焉。”《郑笺》说:“蔓草而有露,谓仲春之月,草始生,霜为露也。《周礼》: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之无夫家者。”毛、郑的话诗产生的时间与背景。春秋时候,战争频繁,人口稀少。统治者为了繁育人口,规定超龄的男女还未结婚的,允许在仲春时候自由相会,自由同居。《风》诗中许多首诗都反映了这一情况。“野有蔓草,零露漙兮”两句是兼赋的兴句,它勾勒出一派春草青青、露水晶莹的良辰美景。紧接着“有一美人,清扬婉兮”两句则使我们仿佛看见一位漂亮的姑娘正在秋波一转的微笑。四句诗俨然是一幅“春日丽人图”,真可以说是“诗中有画”。

 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非常浪漫而自由的爱情:良辰美景,邂逅丽人;一见钟情,便携手藏入芳林深处。恰如一对自由而欢乐的小鸟,一待关关相和,便双双比翼而飞。

 率真的爱情,形诸牧歌的笔调,字字珠玉,如歌如画。诗分二章,重复叠咏。每章六句,两句一层;分写景、写人、抒情三个层次。而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与典型感情,可谓出之无心而天然合作。

 美好的环境和有着美丽眉目的姑娘,从小伙子的视角见出,楚楚有致,格外动人。“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春晨的郊野,春草葳蕤,枝叶蔓延,绿成一片;嫩绿的春草,缀满露珠,在初日的照耀下,明澈晶莹。在这清丽、幽静的春晨郊野,“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一位美丽的姑娘含情不语,飘然而至,那露水般晶莹的美目,顾盼流转,妩媚动人。先写景,后写人,诗中有画,画中有人,四句诗俨然一幅春郊丽人图。而在修长的蔓草、晶莹的露珠与少女的形象之间,有着微妙的隐喻,能引发丰富的联想。“清扬婉兮”的点睛之笔,表现了姑娘惊人的美丽。小伙子见到这一切,爱悦之情怎能不喷涌而出。“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这里,有对姑娘的惊叹,有对不期而遇的惊喜,更有对爱神突然降临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第一章与第二章之间的空白,可理解为姑娘小伙相对凝视之时,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静场;次章前五句的重叠复唱,可理解为小伙子心情略为平静后,向姑娘倾诉的爱慕之意和殷殷之情。然而,在这人性纯朴的时代,又值仲春欢会之时,无需絮絮长谈,更不必繁文缛节。“邂逅相遇,与子偕臧。”只要两情相愿,便结百年之好;毋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可永结同心。

 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说:“整个灵魂究竟在哪一个特殊器官上显现为灵魂我们马上就可以回答说:在眼睛上;因为灵魂集中在眼睛里,灵魂不仅要通过眼睛去看事物,而且也要通过眼睛才被人看见”(《美学》第一卷)。其实,艺术描写的这一美学原则,二千多年前中国的民间诗人已心领神会,运用娴熟。从《硕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到《野有蔓草》的“清扬婉兮”、“婉如清扬”,都是通过流盼婉美的眼睛,写姑娘的美丽。在短小的抒情篇章中,只有通过传神的“点睛”之笔,才可能写活人物;而在陌生男女邂逅相遇之时,四目注视,相对而望,也是最自然的表情。因而,这里的“点睛”之笔,可以说虽着力而极自然。

 这牧歌般的自由之爱,是美好心愿的诗意想像,还是先民婚恋的真实写照。《毛序》认为是前者,曰:“《野有蔓草》,思遇时也。君之泽不下流,民穷于兵革,男女失时,思不期而会焉。”所谓“思遇时”、“思不期而会”,即战乱的现实男女失时,只有借诗歌表达心愿;诗意的满足背后是现实的缺陷。明代季本认为是后者,其《诗说解颐》曰:“男子遇女子野田草露之间,乐而赋此诗也。”今人多从此说,且更明确提出这是一首情诗恋歌。从诗歌意境看,《野有蔓草》确是对先民的自由婚恋的赋颂;但是,《毛序》对此诗背景的分析,确也不能视为纯粹臆测。

 不过,无论是诗意想像,还是真实写照,它都带有原始的纯朴性和直率性而不同于后世表现男女邂逅的诗作。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也写“邂逅相遇”;但一见钟情,却终成遗憾。“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声叹唱,千年怅惘;封建礼教,酿成了多少人间悲剧。《野有蔓草》作为对华夏先民的圣洁自由的婚恋性爱的赞歌,将具有永恒的魅力。

《国风·郑风·野有蔓草》赏析

 采葛出自《诗经》,是一首出于先秦时代的四言诗,作者不详。表达的是一种急切的相思情绪。

 采葛

 题解:情人相思之词。一说朋友相念。思念是一种气定神闲的气质

 原文

 彼采葛兮,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②一日不见,如三秋兮!③

 彼采艾兮,④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注释

 ①葛: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

 ②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青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③三秋: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④艾:植物名,菊科植物,可制艾绒灸病。

 译文

 那个采葛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整月长啊。

 那个采蒿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秋季长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周年长啊。

 诗经品读采葛:思念是一种气定神闲的气质

 作者:沈文婷

 =1=

 读书的时候,为了做一个体面的好学生,每天都要背下一首著名的诗词,《采葛》便在其中。从此的文章里开始频繁出现一个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似乎不这样,就不足以表达思念之殷切,更不足以表达我学识之渊博。

 用归用,但始终不太喜欢这首诗。十六七岁的女孩子,满眼满心都是李清照的千愁百叹与琼瑶的抵死缠绵,“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较之前两者的倾诉实在是直白得很,令人有种与愣头小伙谈情说爱的感觉,虽然热烈,却不够甜蜜与浪漫。慢慢地,也就不再对谁说起“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以至于我再读起《采葛》的一刻,竟然心生恍惚--这首诗我曾经咏颂过么

 =2=

 一首《采葛》,寥寥几句,被数代人传承了几千年,如此“简约而不简单”的诗句,我不得不怀疑里面藏着一个“大”的故事。

 查了很多资料,旧说里的解释各不相同。《毛诗序》将其定性为“惧谗”--“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用今日语言来描述就是说“一天没有见到君王,就担心有人在君王面前说自己的坏话”,故而仅仅离开一天,也觉得时日甚久,恨不能日夜伴君左右。我很是理解这种担心,甚至觉得这种心态勉强可算得是忠心耿耿的一种表现,可我又实在不能理解这样的担心和采葛、采萧、采艾有什么关系,用这些画面作始,诗人的用意何在呢

 朱熹的解析相对就好理解一些,他认为:“采葛,所以为绤。盖*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绤,是葛布的统称。诗人之所以写采葛、采萧、采艾,而没有写采梅、采花、采树叶,不过是应时令的随手选择而已,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本诗的关键不在于采的是什么,而是后面的“如三月”、“如三秋”、“如三岁”。采摘不过是借以表达思念的一个烘托,思念的切切才是诗人要表达的重点。后人抓住其中两字,把这种解析归纳为--“*奔”之诗。

 我极喜欢朱熹的这句“未久而似久也”,但不能接受“*奔”之说。过度为“*”,放纵亦为“*”,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更是毋庸置疑的“*”。这样的一个字,在中华文化中实在不是一个褒义词。诗中虽然有过度思念之嫌疑,但却没什么不好,用“*”字来定义,在今人的眼中看来未免正有古人之“*”的意味。“奔”是往之的状态,在此句中也是如此,没有悬念和猜想。但跟在“*”的后面,就有些让人不太舒服了。向往爱情原本是青年男女生活中最美好的怀想,到了朱老夫子这里却成了不思进取、不务正业的*乐之事;三百首《诗经》,几十种爱情,都被他一一盖上“*奔”的印章。我们是该怪罪于封建社会的旧俗,还是见谅于朱老夫子的不解风情

 =3=

 再读《采葛》,一副容颜早已没了青春的痕迹,半颗寒心却为这几句诗而枯树发芽。我的心里,自有一个关于《采葛》的故事。

 君子出行,或因公或为私,都是不得已的别离。身在马上,日行千里,一颗心却落在了家中:

 我在朝阳中行进,伊人在忙什么是在如往常一样地采葛吗我们分别已经一天了,这一天的时间好似三个月那样漫长,我盼着早点回去陪伴她。

 我在艳阳中行进,伊人在忙什么是在如往常一样地采萧吗我们分别已经一天了,这一天的心情像三个秋天那样萧索,我多希望她能依偎在怀中温暖我。

 我在夕阳中行进,伊人在忙什么是在如往常一样地采艾吗我们分别已经一天了,这一天思绪像三年那样几经寒暖的轮回,我实在是太想回到她身边了。

 在我读来,采葛、采萧、采艾可不是诗人随意兴起拿来就说的,这“采”里是有文章要做的。葛是一种草本植物,其纤维可以用来织布,古时常常用葛布来做夏衣;采“葛”就是要用葛来织葛布的。“萧”则说的是我们端午节期间挂于门端用来避邪的艾蒿,古时这种植物也是祭祀用的,不过用法略有不同,古人是将其点燃,取其香味,用以提神降燥的。诗中所说的“艾”也是艾蒿,之所以用“萧”和“艾”两个词来说同一物,是为了区分其功效。艾是中草药中的叫法,可治虚寒、湿癣及各种慢性炎症。《采葛》中的三种劳作,其实是隐示了伊人贤妻的一面。一个女子既懂得织布,又懂得行医,还能操办家里祭祀的大小事情,这样贤惠的女子怎能不让男人思念呢这个男人也许就正穿着妻子亲手用葛布做的衣裳,衣袂间还隐隐散发着萧草的熏香,由于日夜兼程地赶路,哮喘的旧症开始复发,正是需要一碗艾草做汤的时候。看着、闻着、回味着,又怎能不思念

 =4=

 这边思念正浓,恨不能立刻奔回爱人身边,那壁厢却有人正享受着“相思之苦”。秦少游就曾表过态--“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据说这首《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看来这写别人和表自己在行文上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采葛》说的是自己的心情,因此急切得不成,度日如年;《鹊桥仙》写的是别人,故而能够不疾不徐大唱高调。在我看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话说得太文,换了年轻人来理解,更直白的意思就是: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整天看着也没用。特别适合用来安慰两地分离的苦情伴侣或是被甩的失恋男女。

 一个思之切切,一个念之有度。这倒让我想起另外一个故事来。

 古人云:“柴米夫妻”,意指贫贱夫妻,为柴米困顿,生活极为艰辛。好面子的年轻人因此而羞于承认自己是柴米夫妻中的一员。殊不知,到了当代,这句话的前面还有一句引语--“才子佳人”。

 “才子佳人,柴米夫妻”,这是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为翻译大师朱生豪新婚所作的贺联。夏先生用言简意赅的八个字,道出了婚姻的真谛。即使是才子佳人,结为夫妻也免不了柴米油盐,在社会中,才子佳人自有一片天地,在家庭中却要懂得收敛自我,相濡以沫。

 由于战争时代的特殊局面,朱生豪与宋如清历经了长达十年的恋爱才结婚,其间很多时候都是分隔两地,要依靠书信一解相思。朱生豪当然不会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但他在信中写道:“似乎我每次见了你五分钟,便别了你一百年似的。”这思念,比之“三月”、“三秋”、“三岁”要来得更加浓烈。

 =5=

 我们总是在思念里存有千丝万缕的美好,思念便晶莹剔透熠熠生辉。思念是晨起时窗前随风飘落的一枚尚有绿意的树叶,那样轻而缓,你的眼神里全是绵软的柔情。这样的思念是被感念于心的,很多人经不住思念的折磨,看落叶而伤怀,终究会被风吹得没了踪迹。

 自古至今,女子的思念总是要较之男子更温柔体帖些。王菲那首《我愿意》被女子传唱,传唱的不仅仅是一种情绪,更是内心无限向往的笃定。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想你到无法呼吸,恨不能立即朝你狂奔去。这应该是思念最真切而又令人心生柔软的写照了。

 思念于一个人而言,是先有了寄予。她寄予思念一份等待,等待便是最不可知的美好,求得来与求不来花好月圆是真的未可知的。而后,在思念里,会平添许多寄托,思念的人越来越被这思念的本身所感染所感动。这当属思念的大境界了。我们常人大多会选择有目标的思念,有前程的思念。思念来得更加势利些。这样的思念便缺失了感人的要素,不曾被自己记得,亦不被他人记得。还有很多人不去谈及什么大境界,只是放纵思念,倒显得有了傻气的可爱。就像王菲的歌中唱的那样,我愿意为你,被放逐天际,只要你真心拿爱与我回应。

 是的,只要有爱的回应,这思念多么值得。《采葛》中讲的也应该是这种傻傻的又可爱的思念。想象一个人站在窗前,四季交替,她的面容安详,嘴角不染怨气,眼神笃定。这画面,你看着,便懂得思念带给一个人的美好,原来竟有一种气定神闲的气质。

 现在的年轻人谈恋爱,少不了也要说上几次“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不过这种相思再也不用闷在心里了,通过手机、QQ、E-mail,完全可以同步传达。可这样,又如此真实地少了那种百转千回绵长久远的悸动,少了在心底一层一层铺垫的厚重。

 如此,这《采葛》在今日读来,特别是在一些被生活磨砺得圆滑世俗的人读来,会感到心中有一根弦,禁不住轻轻地拨动起来。我会为这热烈过的思念而眼睛潮湿,不为别的,只为那些再也回不来的可以放任去思念一个人时的青春与美好时光。

 读解

 热恋中的情人,总觉得时间太快,相聚短暂;也觉得时间太慢,分高大久。处于这种状态之中,除了热乎乎的情感体验之外,脑子里是容不下其它东西的,也不可能有其它东西。

 这是一种完全主观的内心状态。客观真实在情人心中转变成了主观真实;主观真实掩盖了生活的实际状态。客观真实完全可能被夸大凸现,或者彼缩小忽略。

 “以我现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这样一种心境是艺术化的心境,也是在热恋时的心境,因此才会有“情人眼里出西施、即使实际上是丑八怪,在情人眼中也会变成天使。

 这不是变态了么是的,是变态。主观心境,把客观真实主观化就是一种心理变态。对恋爱来说,变态是正常的,理性得一切都有条不紊滴水不漏,反倒是不正常的。艺术也是如此。所以,恋爱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艺术化的心理。

《国风·王风采葛》全文解释及赏析

现实主义的源头是〈〈诗经〉〉,〈〈诗经〉〉又分为“风雅颂”,“风”为“国风”主要是表现百姓生活,是写实的,“颂”收录的是宫廷里的乐府曲,〈〈诗经〉〉有三种表现手法为“赋比兴”,代表作有〈〈雎鸠〉〉〈〈卫风氓〉〉等,后期代表人物有杜甫等。 浪漫主义的源头是〈〈楚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屈原的〈〈离骚〉〉,后期代表人物有李白等。

  《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十六篇,定名为《楚辞》。是为总集之祖。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楚辞》部分作品因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称为"楚辞体"或"骚体"。"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

  《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因此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 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楚辞》代表人物: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战国时楚国诗人。名平,字原;又自言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到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排挤而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后因楚国政治更加腐败,首度郢也被秦兵攻破,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所作《离骚》《九章》《九歌》等。其中《离骚》等更具有宏大篇制,与《诗经》形成显著区别,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传世作品,都保留在刘向辑集的《楚辞》中。又《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篇,其书久佚,篇目与楚辞有无出入,已不可详考。

    宋玉

    战国时期辞赋家,后于屈原。东汉王逸说他是屈原弟子,未知所据。曾事顷襄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他和唐勒、景差,"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汉书·艺文志》著赋十六篇,皆多亡佚。《隋书·经籍志》著录《宋玉集》三卷,已失传。作品以《九辩》最为著名。篇中叙述他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悲伤,流露出抑郁不满的情绪。其余皆有争议。《招魂》一篇,王逸《楚辞章句》以为宋玉作,但后世有些学者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赞语,认为是屈原作品;其他见于《文选》的《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诸篇,也有人疑非宋玉作品。

    淮南小山

    西汉淮南王刘安一部分门客的统称。他们的作品有《招隐士》一篇,收入王逸《楚辞章句》中,王逸说是闵伤屈原而作。但《文选》则题刘安作。又乐府《淮南王辞》,晋崔豹《古今注》、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也都说是淮南小山所作。

    东方朔

    东方朔(前154年-前93年),西汉文学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德州陵县东北,一说今山东惠民东)人。武帝时,为太中大夫。性诙谐滑稽。曾以辞赋谏武帝戒骄奢,又称农战强国之策,然终不为用。辞赋以《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又名。《汉书·艺文志》杂家有东方朔二十篇,今佚。《神异记》《海内十洲记》等书皆为托其名而作。

    严忌

    西汉辞赋家。本姓庄,东汉时因避明帝刘庄讳,改为严。会稽吴(今江苏苏州)人。好辞赋,为梁孝王门客。有辞赋二十四篇,仅存《哀时命》一篇,为哀伤屈原之作,见于《楚辞章句》。

    景差

    战国时期楚辞赋家。后于屈原,与宋玉同时。《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汉书·艺文志》未录景差赋。《楚辞》所收《大招》,王逸注称"或曰景差"作。

    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今属河南),时称贾生。少有博学能文之誉,文帝初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好议国家大事,为大臣周勃、灌婴等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建议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主张重农抑商,"驱民而归之农";并力主抗击匈奴的攻略。在贬为长沙王太傅渡湘水时,作《吊屈原赋》,"亦已自谕"。在长沙三年,又作《鵩鸟赋》,自伤不遇。所著政论有《陈政事疏》《过秦论》等,为西汉鸿文。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贾长沙集》。

    王褒

    西汉辞赋家。字子渊,蜀资中(今四川资阳)人。宣帝(注:公元前73-前49年在位)时为谏议大夫。以辞赋著称,其《洞箫赋》为最早的专门描写乐器与音乐之作,较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谏议集》。

痴 人 写 梦

——《国风》序

邱华栋

怀海先生我不大熟悉,据说尚自然,好参禅。前日将长篇小说《国风》寄给我,也是信赖我这个文学编辑出身的作家,想让我提点意见。不料,一读之下,我大为吃惊:写得真不错啊!可以说,读之喷饭,品之陶然;掩卷思之,默然不已。小说的表达和叙述,都有着非常独到的方式。全书十八万字,是作者拟定要写的《汉州春秋》三部曲之第一部。

往大了说,这是一部探讨中国文化和历史因果关系的文化小说;往小了说,又是一部很有韵味的言情小说。作者以行云流水般的精细的笔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当代文人士大夫精神生活画卷。

大致的故事是这样的:男主人公薛云轩出生于医学世家,汉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因缘际会,成为汉州市政协副主席和医学院分管基建副院长。在哲学家、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吴逸的“中国文人的妓女情结”理论启发下,在高级宾馆认识了秦月**,演绎出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读到这里,我就觉得特别有意思了,不知道为什么,我想起来钱谦益和柳如是的爱情故事来,就觉得这里面的意思比较深了。

盖凡小说者,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绝对不是小道,其中必有可观者焉。先生之可观者,何也?一如其参禅,其一言概之:痴!为什么痴?就是因为这个世界迷局太多,容易让人发痴。小说在对人的精神状态的挖掘上,有着非常深刻的探索。

小说里还深藏禅理。怀海先生经常对朋友说,禅是人生一绝大艺术,不可不参,又不能参透,妙味全在“参”之过程中。参透了,就糟了,怕是得了精神病,抑或陷入绝对虚无。一如美味,佐之佳酿,令人欲罢不能。左右开弓,大快朵颐,热气蒸腾,汗涎俱下,不亦乐乎。食后反思“三高”,且又大腹便便,痛悔不已。然每有招请,翩然又至,何也?也是一个痴字。

怀海先生之为文,亦复如是。通览全书,深知其以痴情为始终也,并非追求名利。然作品即成,自有其意义。现不揣冒昧,以管窥豹,试探微意。

“国风”者,中华文学之端也,既是情,也是史。作者再三斟酌,定名《国风》,意欲假借人事书写历史,其志也大,其心也狂,其情也悲。中有不可言说,而又不得不言者,盖因其心陷囹圄,参差其间,不得解脱,遂杜撰文人雅士一段风流故事,宣泄心中苦闷。其情痴可见一斑。这也让我想起来另外几部当代作家的著名小说:《国画》、《废都》、《风雅颂》来。这几部小说,加上这部《国风》,可以看到中国的世态百相,看到中国人的人情世故,看到芸芸众生的悲喜交集,是一部直指人心的作品。

作者在给笔下主人公取名字的时候也很讲究:秦月者,国之美女,八百万娘子军之寄形也。然此数百万之众中,多弊颜陋色,鄙俗不堪,以青春身躯,供人玩耍,以货名利。以当今物质生活之丰腴,哪有为生计所迫者?然作者为何要塑造艳美绝伦,超群脱俗之绝色女子形象?盖因其为我中华文化对美女之要求与想象,杜撰臆造一形象。所谓“香草美人”,此之谓乎?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读者万不可被其瞒过。此一痴也!

云轩者,凡夫俗子也。无是非,无境界。然其心性纯朴,良知未泯,且又为学勤勉,为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之写照。为何让秦月遇到云轩,而不是吴逸、谢飞?盖因作者不愿让秦月这一美丽泡影破灭。然而云轩遇秦月,鱼水之欢,人性得以舒展,却又为社会所不容。与其说云轩死于车祸,不如说死于国民的劣根性。美丽泡影,终归破裂。此二痴也!

吴逸者,名教授也,风光人也。穿梭于物欲横流之世界,游刃有余,八面玲珑,左右逢源。色、权、利“三包”,却又不显山露水。实为名教授之写照,又是权力之侍妾。诚如作者所云:“中国之士,困于权力者久矣!‘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之号召力,居然抵不过科级干部。士犹如此,国何以堪!”此三痴也!

谢飞者,心中无物,目中无人之狂人也。一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念念不忘,却又满腹狐疑,乃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对现实社会深感绝望,却又痛苦挣扎,茫茫然不知所适。失望之余,便以超绝精神,游戏人生,痛苦之人也。作者塑造此人,浓墨重彩,长歌当哭。此四痴也!

作者借风月写世情。风月者,男女之情也。薛秦之情、吴万之情、花张之情,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真假假,世间百态也。直如元好问所言“问世间情为何物?”,此作者五痴也!

因此,说起来,这部小说运用了不少的“春秋”笔法。我们知道,春秋笔法用来写历史是好手法。而用来写小说,就增添了很多索隐和影射、隐喻和假借的很多妙处,请读者自己体会。

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是这部小说乃《汉州春秋》系列小说第一部,可见,作者是有大志向的。什么叫“汉州春秋”?显然,作者想写的是当代社会的万象。明写风月,实写历史,写的是正在发展的,无处不在的历史。小说处处充满历史关照与批判,着力描绘中国当代文人士大夫历史画卷。其情也真,其意也悲,其境也苦。盖因其痴也。

作品上溯风骚,寓史于书,文质意丰。旁及庄周,恣肆汪洋,嬉笑怒骂。文虽不长,意蕴丰盈。本书努力探索传统文化、历史事件对当代人精神、行为的影响。熔入世与出世,权力与美女,人性善恶于一炉,自然天成,文笔优美。我读起来是妙趣横生,也希望读者可以获得心领神会的审美享受。

至于作者之梦,恍兮惚兮,请读者自己领会。

作者简介:怀海,思考者,教师、医师、律师。《国风》为作者首部长篇,乃《汉州春秋》之系列作品。

作者后记

自幼喜爱文史,稀里糊涂上了医科,做了医师与教师。为弄懂某些问题,学习法律,做了律师。

昏然半生,一事无成。03年春,朋友转来一“此情可待”flashmv(参见第二十章),看了以后极为震惊。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女人啊!她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苦难,而又痴心不改;遭受了什么样的爱情挫折,却仍然向往幸福!她是那么美,在她心中燃亮的是一盏什么样的长明之灯!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我想,如若我要写小说,第一个要塑造的人物就是她——本书中的秦月!

然而,我对她的生活一无所知。我接触的,大多是知识分子,也就是传统文化所谓的士。在他们身上,我看不到孟子的浩然之气,看不到庄子的超绝逍遥;看不到柏拉图形而上学的超越与浪漫,甚至看不到狄奥根尼“请别遮挡我的阳光”式的犬儒精神!我看到的,常是金钱、权力、美色和学术造假。士犹如此,国何以堪!

渐渐地,他们的形象鲜明起来。08年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完成初稿,与朋友交流,反映不错。我又把它放下了。近来重拾,写了二稿,寄给素昧平生的邱华栋先生斧正,幸蒙不弃,不吝美词,实感汗颜。诚如先生所言:“定名《国风》,意欲假借人事书写历史。其志也大,其心也狂,其情也悲。中有不可言说,而又不得不言者,盖因其心陷囹圄,参差其间,不得解脱,遂杜撰文人雅士一段风流故事,宣泄心中苦闷。”——可谓目光如炬!在此深谢!

定名《国风》,或有读者朋友认为我亵渎经典。殊不知《诗三百》在我心中乃是圣典,怎会有丝毫亵渎之心呢?这是我心中真诚的冲动,我真诚地希望这部作品能像“国风”一样,真实、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至于名实是否相符,读者自可评判。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二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303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