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十大旅游景区分别是:广州白云山景区、韶关丹霞山景区、惠州罗浮山景区、佛山西樵山景区、深圳吴彤景区、佛山路畅旅游休闲博览园、广州长隆旅游区、惠州西湖景区、清远连州地下河景区、深圳华侨城旅游区。我在广州白云山风景区广州白云山风景区作为新“羊城八景”之首,是国家5A级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由30多个重叠的山峰组成,特别是在雨后的晴天或晚春,群山周围的白云使“白云山”更具吸引力。二、韶关丹霞山风景区丹霞山风景区被誉为“天然裸体公园”,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丹霞山独特的“丹霞地貌”,平缓的红色砾石岩石和赤壁的红色悬崖成功地迷住了热爱自然的游客。三、惠州罗浮山风景区被誉为“岭南第一山”的罗浮山,除了风景独特外,还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道教称之为第七洞,第三十四福地。四面环山,气候宜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避暑胜地。四、深圳吴彤风景名胜区被誉为“鹏城第一峰”的吴彤,是中国少有的以滨海、山地和自然植被为主体景观的都市乡村型自然风景区。走在景区内,可以感受到繁华都市与静谧自然风光的相互辉映,适合热爱体验生态、喜欢热闹城市的游客。五、佛山西樵山风景名胜区西樵山景区作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除了42个洞穴和数不清的奇崖怪壁的岩石外,最著名的是它的泉瀑。还有广东有名的南海观音文化园(宝峰寺)。每年都有很多善信者来庙里朝拜,希望来年一帆风顺。六、佛山路畅旅游休闲博览园佛山路畅旅游休闲博览园位于佛山市顺德区,拥有童话动物王国、海底世界大师、农家乐、湿地等主题公园是集休闲、娱乐、旅游、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因为这个景点价格比较平民化,也是当地团队集体拓展旅游的好去处。七、广州长隆旅游区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作为一个集旅游景点、酒店、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度假区,确实很受欢迎。这里有长隆欢乐世界、长隆国际马戏、长隆野生动物世界、长隆水上乐园、广州鳄鱼公园等设施,适合各种规模的家庭。八、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由西湖和红花湖风景名胜区组成。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是以山水为特色,以休闲观光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五个湖,六座桥和八个景点。九、清远连州地下河风景区连州地下河是一个大型地下河洞穴,隐藏在一个大型溶洞中,山体雄伟。巧妙的天然洞穴给游客一种置身洞穴的感觉。独特的地质环境使洞内温度四季保持在18℃左右,冬暖夏凉的环境使其成为旅游避暑的圣地。X深圳华侨城旅游区华侨城旅游度假区是全国文明景区示范点,以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四大文化主题公园闻名。相比其他景点,园内的一些建筑会有些时代感,但却是广东人旅游时代的见证。
一、广府龙舟文化的历史渊源
广府是明清时期的行政设置,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共辖1州14县,其中以广州城为行政中心。这一区域内,地势平坦而肥沃,河流众多、水运发达,历来是富饶的“鱼米之乡”。在这种水网密布的地域中生活,人民出行往往依赖于舟楫,龙舟文化也就在这种社会经济条件下逐步应运而生。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在这一水域辛苦渔猎的先民们遇到风高浪急的天气,往往会容易颗粒无收,甚至受到生命威胁。而且,加之在夏天位于沿海容易遭受台风的侵害,广府地区一旦雨量过大,又会出现洪涝灾害。故而,这一地区的人民在面对复杂多变、波云诡谲的自然力时,唯有祈求神灵的庇护,故而广府地区多水神和海神崇拜,最有名的水神则莫过于龙母信仰。在古代先民心中,龙具有布云施雨、保佑风调雨顺的功能,而且龙往往居于水中,如果饰龙纹于舟上,自然可以取悦龙,让其以为龙舟乃是同类,就不会兴风作浪、加害于人了。闻一多在《端午考》中也认为,吴越古人刻舟为龙形就是为了“避蛟龙之害”。
当然,龙舟文化的催生还与端午节的关系密不可分。闻一多在《端午考》认为端午“可能就是古代吴越族——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简言之,一个龙的日子”,赛龙舟则是一个“半宗教、半娱乐性节目”。支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们认为,先民由于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对自然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故而对一些自然现象加以敷衍和神秘化,并最终形成一种原始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龙作为水泽之国吴越地区普遍崇拜的一种图腾,自然而言会被先民奉若神灵,并且举行相应的仪式来祭祀。然而,江绍原于《端午竞渡本意考》中则认为端午“竞渡本是一种用法术处理的公共卫生事业”,也就是说是一种巫术性质的禳灾仪式。这一说法也受到一些学者的支持和认同,有些学者则从端午节乃是“双五”之“恶日”,古人认为该日五毒并出、毒气横行,因此要举行仪式“驱邪避凶”。现在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端午节起源说法则是“纪念屈原”说。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因为政见不同而见妒于谗臣、不容于君王,被昏君楚怀王流放至汨罗,最终因楚国为秦所灭,政治理想最终破灭而抱石自沉汨罗江,“楚人怜之,纷纷驾船争逐江上相救”。又据《荆楚岁时记》载:“按五月五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
而岭南龙舟的起源,除了上述说法以外,还有《高要县志》所载的“唐末宋初,禄村、茅岗、亲珠等村民开村定居,以划小艇比赛作为纪念,后人在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开展划龙舟活动”,以及潮汕地区认为竞渡是驱逐“水浸鬼(即因溺水而亡变成的厉鬼)” 而举行 “洗溪”仪式的两种独特说法。
虽然龙舟文化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但是“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很多习俗在流布过程中也会与当地文化彼此交融互化,产生一些适应当地文化的变异。我们至少可以确定的是,龙舟文化确实与先民对龙这种吉祥而又充满神力的动物进行崇拜的原始信仰相关,它与广府地区独特的水泽生产生活方式、龙神信仰习俗相结合,成为这片宽阔水域中脱颖而出的一项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起初,广府地区的龙舟活动并非是在河面举行,而是在海上。据明万历年《广东通志》卷十四郡县志所载:“五月五日谓之艾节,办蒲觞,饟角黍。儿童缠五色丝,挂赤灵符。士庶采莲观竞渡,箫鼓沸飏,溢于海岸。其武弁剪柳以演武事。”后据传是因为某一年失事,就不再于海上举办赛龙舟,而改为河中竞渡。至清代,整个的龙舟活动习俗基本成型,清代人吴家茂在《珠江竹枝词》中曾对广府龙舟赛的热闹现场有过生动描绘:“喧天锣鼓指朱旗,百尺龙舟去似飞。两岸游人争拍手,看谁夺得锦标归。”从中也可看出当时龙舟赛热闹非凡、激动人心的气氛。
1984年9月16日,国家体委颁布《国家体委关于将龙舟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的决定》,并制定了相关的规则和形制,使龙舟赛有章可循。同日,首届“屈原杯”暨广东省“丰收杯”龙舟赛在广东顺德举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4支龙船队角逐冠军,最终广东一队拔得头筹,至此两千多年的民间龙舟竞渡获得官方认可。
二、广府龙舟的文化特色
广府地区的龙舟竞渡,俗称为“扒龙舟”、“划龙船”、“爬龙船”。一到端午前夕几天,广府地区的很多村落就开始着手张罗这项独特的民俗活动。作为一种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结合的文化事项,广府龙舟文化自身有着许多丰富的文化内容和艺术特色。早期广府地区举办赛龙舟的目的主要有二:一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是驱邪禳灾,避凶除害。有些地区还以龙舟驱鬼,广东地区的民间百姓在端午节还会写“天生火官除百害,八卦水御灭凶灾”的纸符,以祈求平安吉祥。
在整个广府龙舟文化中,最令人好奇的莫过于广府地区独特的一套龙舟祭祀仪式和风俗习惯。在整个龙舟活动中始终充满了各种神秘的文化内涵。首先,建造龙船时选择建造地就有一个独特的说法。在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八舟语有这样一则记载:“吾沙亭乡当海岸。有地曰石头。一巨石作鲤鱼形。名曰鲤鱼石。吾宗人岁于此装造龙船与诸村竞渡。未尝不得胜夺标。有风雨。龙船亦疾。他村有借此地以造龙船者。有请其神侯王像至彼船。冀得腾空疾渡者。吾宗人不之许也。沙亭龙船。比他所长大倍之。然出辄飞渡不可胜。斗罢汗血满船。油衣尽赤。可诧也。”在这段记载中既有“鲤鱼化龙”的典故,又以“汗血马”之说暗指船之速“疾”,都足以说明龙船修建择地之重要。此外,在造船过程中,木工师傅要斋戒沐浴、焚香拜神,对龙船充满敬意。龙船在打造过程中是不允许妇女围观的,以免龙舟沾惹阴气变成阴龙船,在竞渡的时候化至河底。此外,广府龙舟的尺寸也多有一些讲头,例如船身尺寸取3388米,则是寓意“生生猛猛”的好口彩。
广府龙舟主要是由龙头、龙身、龙尾、桡、舵、锣鼓等部分组成。龙头是整个龙舟的精髓,也是最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一般的龙头都会被雕刻为张口的形态。广州地区的鸡公龙头长约一米,龙头稍小而往上翘,另一种大头狗龙头则头部硕大,两者都是极富地域特色的代表。龙颈细长而结实。舟身则一般染成红色,也有黑色、灰色的,名称则按照其主色调而称作“红龙”、“黑龙”、“灰龙”。一般取材杉木、坤甸木,也有取材柚木和夹木的。龙尾则以整块木材雕刻而成,饰以鳞甲而颜色多变,尾鳍多为绿色。但是,潮汕和东莞的传统龙舟都没有这种龙尾,而只是在船尾扎“竹梢”或者稍微处理,并不十分考究。船上除锣鼓以外,还会配有刺绣罗伞一把。船头与罗伞之间会设置一个木制的神龛,称为“神斗”,里面供奉代表该村落信仰的神灵,多为关帝、北帝、洪圣王。
龙舟竞赛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还被分为以下水竞渡夺标为目的的“扒武龙”和以花样表演为主的“扒文龙”两大类。如在顺德地区,龙舟竞渡按照形式不同就被分为了“游龙”和“赛龙”两种。“游龙”又称“趁景”或“出游”,这种龙船往往装饰华美,一般是以东京格或坤甸等坚实的红木制成,多为表演鼓乐整齐、动作统一的技法。“赛龙”又称为“斗标”或者“竞渡”。“赛龙”又分为赛龙舟和赛龙艇两种:传统的赛龙舟体积较大,船身较沉,一般可容纳二十至六十人,龙船上装饰有龙头和龙尾;赛龙艇则相对体积较小巧,选用上好杉木制成,舟窄小而轻巧,相对而言赛事时间持续久,赛程较远,故而更考验运动员的耐力和技巧。整个龙舟比赛过程一般扣人心弦,十分吸引观众眼球。
传统的龙舟活动,一般包括了起龙船、扒龙船、藏龙船三大程序,具体来说则是请龙、洗水、采青、投标、转龙头、龙头祭、洗龙舟水、吃龙舟饭、藏龙等步骤,每一步都有相应的习俗和禁忌。首先是请龙。由于广府龙舟制作精良、用料考究,多数的龙船坚硬、耐浸泡,却怕风吹日晒。故而,平日里龙船都要沉于水底、埋在泥下。到了起用之日,则需要“请龙”出水,这一习俗也称为“起龙”、“祭龙”。“起龙”仪式一般是择定于四月初八前后,由几位壮汉在爆竹声中潜入水中,将龙船“起”出水面,故而俗语云“四月八,龙舟透底挖”。广东黄埔、东莞、增城一带起龙时还要拜菠萝神,以保佑行船安全。也有一些是将放置于祠堂的龙船“请”出来。然后清洗干净并置于阴凉处风干,再涂上桐油或者猪油,谓之“洗水”。根据传统,广州地区洗水之后,还会拔几棵青苗放在船头船尾,谓之“采青”。然后请出平日里供在祠堂的龙头、龙尾,给龙船安上,并且披红挂彩,擂鼓鸣炮,也即“转龙头”。同时,还会请人宣读祭文,用鸡血为龙头点睛开光。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还会有人念咒语、洒净水,至此龙舟就彻底恢复了“生气”,成为可以下水竞渡的“神龙”。在此期间,还会举行投标,即为了筹措经费,龙舟主会人会设点接受募捐,同时还会对龙头、龙尾、大鼓进行投标,价高者得之。诸事皆备之后,便是龙舟试水。有些地区的人就开始尾随龙舟嬉戏于水中,或者在河滩边上掬水洗脸,或者直接喝下,这个仪式叫“洗龙船水”。据广府地区人民所言,这个仪式可以去掉身上的秽气,消灾祛病。接着就是在“斗龙”日全村人齐聚在一起,吃“龙舟饭”,以沾染龙舟灵气,祈求小孩身体健康,今后能生龙活虎。接着,就是重中之重的扒龙舟。扒龙舟之前有关人员还要“拜龙舟”,祈求风调雨顺和比赛获胜。在迎龙船下水途中,沿途的村民还会自发烧香祭拜。在整个赛龙舟活动结束后,便是最后一个环节“藏龙”,即将龙船重新埋在河底或者放置于祠堂。至此,广府地区端午节龙舟竞渡活动这一民俗活动就宣告圆满结束,以待来年。此外,还有一些民众会有贮藏五月五日的“龙须水(龙船划过的河水)”的习俗。
另外,还有一种“探亲”习俗。在清末民初,一个村落或者一个家族往往有一艘龙船,从五月初一开始这艘龙船就到处游弋。每到一处都会有人鸣炮迎请,并奉茶、送饼或请饭。在广州猎德桥一带的猎德涌就有这项习俗,五月初一至初四,猎德龙船前往各地探亲。初五日,各地的龙船则会回访猎德。
由于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将龙视作一种神性的灵物,故而也发展出一套相应的禁忌文化。过去在龙舟“下水”仪式中,会有专人唱诵祝词,同时在抬龙舟入水的那一段时间内,不允许发出任何声音,也不能敲锣打鼓和鸣放鞭炮。龙船真正入水后,才可以鸣放“接龙”炮。此外,妇女一直被禁止参与任何一个环节的活动,即便是触碰都是不被允许的:女性尤其禁止登上龙船;如果家中丈夫要去扒龙船,那么妻子当日不能洗头发;龙舟竞渡期间女性不允许披头散发;扒龙船手在比赛当天最忌遇到孕妇;女性不能站在桥上看龙船。广府地区传统文化认为这些行为都是对龙王爷的一种侮辱,会导致龙船入水翻身沉底。此外,还有吃鱼禁言“翻身”,而要说成“顺过来”。随着社会发展,这一系列的禁忌也随着人们生活观念和社会习惯的改变而慢慢消失。现在,女性们不仅可以充分参与到相关的龙舟竞渡活动中,甚至还可以组建女子龙舟队。
除此之外,广府龙舟文化还衍伸出一项独特的说唱艺术——龙舟说唱。它是一种在“粤讴”基础上加入北方“说书”艺术糅合而成的新型民间说唱艺术。俗语所云“未斗龙舟,先斗龙歌”正是说的这个传统民俗。龙舟说唱的“龙舟”一般长六十厘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一般装饰为西游记取经故事,寓意“辟邪”;下层则是十个壮汉形象,即负责扒龙舟的“扒仔”。龙舟上插着两面小旗,上面写有吉利话。2005年,“龙舟说唱”被国家批准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更显见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