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三次漫游都写过些什么诗?

杜甫三次漫游都写过些什么诗?,第1张

吴越之游:主要代表作是《壮游》、《游龙门奉先寺》、《送许八拾遗江宁觐省》等杜甫离开故乡的真正漫游,是从二十岁开始,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就是在这一年,杜甫开始了他历时四年的吴越之游。杜甫真正的漫游之所以选择吴越一带作为漫游的地方,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人事的原因,杜甫的叔父杜登在浙江武康(今浙江德清西)做县尉。他的姑父在江苏常熟当主簿,直到安史之乱后,他的姑妈还留在那里。从这里不难看出,杜甫的亲属在江南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有了亲戚的照顾,游历过程中就省去许多的麻烦,而且还会得到一些帮助。另一方面,江南是六朝的故地,六朝时期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诗人都生活在这一带,而且主要的作品创作也是在这一带完成的。在童年时代,杜甫熟读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脁、阴铿、何逊、庾信等诗人的诗作,对这块产生谢脁、阴铿等诗人的土地充满无限的向往。到了江南,也就是到了二谢、阴何、鲍庾这些诗人诗作歌咏的地方,如果置身于这样秀丽的山水中,那该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啊!作品中,他们提到的江南旖旎秀美的山水和各种动人的故事在召唤着他。杜甫从洛阳出发,走水路,沿着大运河,经过淮阴、扬州,渡过长江,到达江南。在江南,杜甫凭吊了姑苏台。相传,姑苏台是吴王阖闾精心囤积材料,花了五年时间才得以建成的。建姑苏台主要为了游玩。后来,吴王夫差颓废荒*,为了宠幸越女西施,劳民伤财,在姑苏台上再建春宵宫,后来又在此地开凿天池,与西施行日日嬉戏,行舟于天池;还建海灵馆、馆娃宫,宫殿用珍珠玉石来装饰,豪华无比,极尽奢靡。后来,越王攻打吴国的时候,一把火就把辉煌无比的姑苏台给烧掉了。杜甫登上姑苏台,昔日雄伟宏大的姑苏台早已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残壁冷墙。极目远眺,诗人站在这座沿海城市的高台上,看到的唯有茫茫的大海。此时此刻,诗人竟产生了浮海远眺,东渡扶桑的冲动。后来,诗人在一首《壮游》的诗中记述了这段漫游的经历:游历吴越,当他来到苏州姑苏台,本来已经准备航海东游,到遥远的扶桑(日本)一游,但最后没有如愿,后来对此表示遗憾。凭吊完姑苏台,杜甫来到埋葬吴王阖闾和传说中的神剑的虎丘。虎丘是春秋时吴王夫差埋葬自己父亲阖闾的地方。关于虎丘得名,还有一段故事。据说,吴王夫差是个孝子,他的父亲阖闾死的时候,特意找来父亲生前最喜欢的“扁渚”、“鱼肠”等名剑陪葬在一个水池边,夫差的孝心感动了苍天,坟墓修好三天后,就出现了一直白虎盘踞在阖闾的坟墓上。这头白虎死后,化作了一块石头,这就是“虎丘”得名的来历。杜甫看到了当年埋葬名剑的剑池,还看到了那块盘踞而卧的石头,它就像一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里埋葬的宝贝。这里还有吴太伯的庙。吴太伯的避嫌谦让,历来收到人们的敬仰。吴太伯是吴国的开国国君。他本来是西周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在长子继承制的古代,他应该是周国未来的国君。但是,他的父亲认为弟弟季历圣德贤明,就想破除王位必须传给长子制度,把王位传给季历。当太伯知道父亲的想法后,便带着二弟仲雍一起来到了南方,他们后来成为吴国的始祖。周国的王位终于传给了季历,后来又传到了周文王的手里,到了周武王的时候,周灭掉了殷商,统一了天下。吴太伯的让国举动对周王朝的兴起起到重大的影响,而他这段避嫌谦让的往事,也让杜甫止不住留下了滚滚热泪。此刻,吴太伯庙,静静地倒影在池塘里,宁静,庄严。祭拜了吴王阖闾的陵墓;游赏了具有苏州特色的、埋葬吴王阖闾和传说中的神剑的虎丘塔;拜谒吴太伯的庙宇,看着荒芜的古迹,看着这块有着太多浪漫传说、故事与历史的土地,这块吴王阖闾、夫差经营的土地、这块美人西施木屐踏过的土地,杜甫的思绪思绪万千,无限的感慨。除了游览以上的古迹,杜甫还去了风景迷人的古长洲苑,他去时,正好赶上荷花盛开,看着亭亭的荷花大片的盛开,玉立在清清的水面上,微风吹来,荷香扑鼻,让人心旷神怡,仿佛把他心头那丝惆怅吹散了。古往今来,是是非非,谁与评说?多少世事,或化作尘土,或灰飞烟灭。吴越的故事太多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秦始皇巡游会稽,把匕首藏于鱼腹中刺杀吴王的侠士,还有那个故意穿着破旧衣服,怀里揣着官印当众羞辱前妻的朱买臣的故事,在这个地方都能寻到踪迹。在绍兴城东南角三十多里的地方,杜甫看到一条清澈的溪水,这就是闻名于世的若耶溪,传说当年美艳照人的越女西施就在这里浣纱。溪水两旁,一群女子,头戴草帽,衣着白衣,体态窈窕,她们正蹲在溪边,双手拿着薄如蝉翼白如无物的沙,在水面上上下摆动。她们就是浣纱女。在新昌县东,杜甫还看到了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热情赞美的天姥山,那层峦叠嶂、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天姥山,让杜甫深醉其中,流连忘返。这一路上,杜甫目不暇接,尽情游览。到了晚年,诗人想起吴越的山水,依然情有独钟。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漫游,杜甫还到过江宁(今江苏南京)。他游览了秦淮河北面的瓦棺寺,在这里,他看到了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画的壁画。传说,当年顾恺之在壁上画了摩诘的像,一时光照全寺,引得全城的人都来看画。几百年过去了,曾经风光一时的豪门士族都已烟消云散,但顾恺之这幅壁画却没有失去它的光彩,它仍吸引着各地的游人前来观赏。杜甫如饥似渴的欣赏着这幅摩诘图。或许,这是杜甫看到的古代名画中印象最深的一幅画。在《送许八拾遗江宁觐省》一诗中,他写出了当年对这幅画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诗是这样写的:虎头(顾恺之)金粟影,神庙独难忘!齐赵之游:其代表作《望岳》》、《登兖州城楼》、《房兵曹胡马》、《画鹰》等。齐、赵相当于现在的山东东北部和河北南部一带。在美丽的春天,他来到了邯郸,在战国时赵王兴建的丛台上放声高歌。在寒冷的冬天,他又来到了青州(今山东益都)。在这里,他结识了后来做到国子司业的苏预(苏源明)。苏预从小父母双亡,生活非常的艰苦。他在泰山读书,十分专心、勤奋。那个时候,苏预正流落到山东一带。两个同样用功读书的人相遇,很快便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们一起游览、打猎。在青丘,春秋战国时齐景公狩猎的地方,他们骑着马,手拉弓箭,在云冈上追逐野兽……杜甫来到了兖州,并看望了他的父亲。这时,他的父亲杜闲在兖州做司马。兖州司马在地方官中属于中等官位,父亲的俸禄已经足够应付他的日常开销。这段时间里,杜甫没有生活的负担。他无忧无虑,满怀豪情。兖州地处齐鲁,是儒家学说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杜甫来到了与兖州相邻的邹县,登上了峄山,亲眼目睹了秦始皇在峄山留下的石碑。据说,峄山上的石碑是当年秦始皇东行时从儒生们那里收集所得的。秦始皇路过兖州相邻的邹县,登上邹峄山。他一登高,就想起了自己一统天下的伟业,于是,他把当地的儒生们都召集起来,让他们写出歌功颂德的话,刻在石碑上。如今,秦始皇早已经不在了,只留下石碑上模糊的字迹。杜甫还来到了孔子的家乡曲阜,游览了汉时鲁恭王建造的灵光殿。登上兖州城楼,放眼望去,辽阔的原野无边无际,与兖州相连的渤海、宗岱、青州、徐州,秦始皇的石碑、当年气势恢宏的鲁灵光殿残存的遗址,这一切,都展现在诗人的眼前,尽收眼底。杜甫这次登上兖州城楼,成就了杜甫诗集中最早的一篇律诗: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兖州北面不远处就是著名的泰山。泰山属五岳之一,虽然它没有恒山那样高,比不上衡山的奇丽,也没有嵩山那般雄伟、华山那样的险峻,但是,泰山在历史上出名最早,名声最大,被称为五岳之首;尊为岱宗。早在战国的时候,齐鲁大地的儒生门就开始登上这座大山。他们登上山顶,脚下尽是层层云海;站在云端,仿佛身处天上人间。从那个时候开始,在他们的心目中,泰山就是五岳之中最高的山。泰山树林繁茂,海拔之高,靠近苍天,堪与天媲邻。古代,很多祭祀活动都在泰山上举行。历史上的秦始皇、汉武帝都曾经在这里封禅、立碑。杜甫到了兖州,也登上了泰山。站在泰山顶部,他正感受着当年孔子那种“登东山而小鲁,等泰山而小天下”的宏大、壮阔的心境。杜甫几年游历后,诗才更有长进了,南方山水提高了他的审美,北方山野游猎使杜甫的胸襟开阔。他的才情像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一发而不可收拾。在游览泰山时,他的这种才情化作文字,写出了体现泰山巍峨之势的名诗《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泰山的顶峰,杜甫领略到泰山的壮丽雄奇,同时,细心的杜甫已经隐约的察觉到开元繁荣盛世下唐王朝隐藏的危机,他注意到,泰山一带农村田地荒芜一片。近年来,唐玄宗热衷征战,朝廷不断在边疆发动战争,很多男的劳动力都被征调到边疆,农村缺乏男劳动力,农田无人耕种,变得一片荒芜。这种印象在他的脑海中停留,年轻有满怀豪情的他当时并没有对整个社会作深入的思考。齐赵期间,除了那个让杜甫众生难忘的苏源明,还结交了唐朝历史上有名的边塞诗人高适。高适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诗人。幼年时期,他跟在岭南一带父亲过着流浪的生活,居无定所。父亲死后,他在梁宋一带活动。家境破落的他,不得不务农来维持生计,有时候碰上灾害,收成不好,只能乞讨为生。虽然生活艰苦,高适却有着自己的理想,他读书练武都非常地刻苦,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有所作为。在往后的日子里,高适始终在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他云游四海,奔赴边疆,入京赶考,广交朋友。杜甫在汶水之上遇到高适的时候,还没中进士,生活异常艰难,经常需要以打柴,捕鱼来维持生计。但是,高适并没有因为仕途的失意而抑郁,相反,在诗人身上流露出与神俱来的的那份豪气和洒脱。他们相遇时,杜甫还是个不用为生计发愁的年轻公子,高适则贫困潦倒。他们彼此之间的共同心理体验太少,这些都不妨碍他们同游之行,他们同游汶水,吟对诗歌。令杜甫没想到的是,后来高适却出人意料的显贵起来,杜甫漂泊西南时,还不免要仰仗这位老朋友的照顾。在杜甫晚年在成都草堂写《奉寄高常侍》一诗中,就到了两人当年相遇的经历。这期间,杜甫还和一些隐士、僧人有来往。他们与世无争、清心寡欲的生活哲学,使得他容易冲动、心狂孤傲的心性得到收敛,而他早年苦读所形成的教养和学问,也让他很快就融入到这些隐士、僧人的世界里,彼此之间成为很好的朋友。在开元二十八年,他结识父亲属下小县的以为姓许的主簿。在经过一番交流之后,他们后来还结交到济宁游玩。这个时期,杜甫还留下了两手充满豪迈气概、富于阳刚之气的两首诗《房兵曹胡马》和《画鹰》。杜甫一生尤其喜欢马和鹰,他用它们比喻成战斗的生活和崇高的品质。这两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那个时期远大报复和英雄主义精神。梁宋之游:代表作有《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白与杜甫游梁、宋时,另一位著名的诗人高适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杜甫曾经在汶水见过高适,现在久别重逢,自然是格外的高兴。此时的高适,凭借早些创作的边塞诗《燕歌行》在诗坛上早已名声大振。李白也早已声名远扬,三人中,只有杜甫年龄最小。虽然李白和高适的才华极高,但与年龄小得多的杜甫交往,仍然感到很高兴。三人同行,同样是满腹才华,同样的怀才不遇、功名不显。一路上,他们有着太多的共同话题,互诉衷肠,开怀畅饮,纵情高歌。他们去了著名的梁园,登上了当年汉高祖刘邦藏匿过的芒山、砀山。傍晚寒风中,他们还登上了宋州以北的单父台。那时候的宋州,是一个繁荣兴旺有充满豪侠气息的城市。宋州人口稠密,街道宽广,楼台高达,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当地人十分好客仗义,嫉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们恩怨分明,为了报仇,可以在闹市杀人,为了报恩,可以为其赴汤蹈火,倾其所有。这样的侠气氛围,让三位诗人激情四溢,热血沸腾。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三位诗人离开了这里。高适到南方漫游,李白和杜甫北上齐州(进山东济南)。李白去齐州紫极宫。杜甫则去拜访了早就希望与他结识的北海太守李邕。李邕出生在一个学者家庭,他的父亲是注释《文选》的学者李善。由于受到家庭教育和熏陶,他在文章和书法方面都享有盛名,特别擅长写墓志铭和碑文。李邕比杜甫年长三十四岁,但他性格豪放不羁、不拘小节,喜欢结交文士诗人。早年,杜甫在洛阳不俗风采让李邕早有所闻,当时就有意结交杜甫,愿意跟他一同谈论诗文。现在,李邕人在齐州,早年就彼此闻名的两人终于得以相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547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