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乐器

关于乐器,第1张

木管乐器。其正确的名称应是“次中音双簧管”。此乐器并非起源于英国,名称的起源现已无可查考。英国管的形状早期呈角状,其原文名称中的“horn”(号角)可能由此而来。1839年由法国的乐器制作者布罗(Henri Brod)改革成现在的形制。英国管比双簧管低一个五度。乐器的键和演奏指法都与双簧管相同;头部有一金属弯管与簧哨相接,以方便演奏,尾部呈球状。整个乐器比双簧管稍长。音域为G-a2(实际发音)。英国管是管弦乐队的乐器;也适用于室内乐的木管声部。音色柔和圆润,富有田园风味,有时略带忧伤。在管弦乐曲中著名的声部有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1893);弗朗克的d小调交响曲(1888);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1844)等。尚有多尼采蒂的英国管小协奏曲(1817)、欣德米特的英国管奏鸣曲(1941)等。

大管(fagotto,意;bassoon,英)

木管乐器。是木管乐器组中的低音乐器。木制;分四截;翼节、底节、长节、管尾,另有一组金属制的弯形接管连接吹嘴。由于乐器太长,所以翼节和长节叠起,用底节连在一起。大管有较宽的音域,有4个八度:bB1-c3。高低音区的音色较为均衡一致。但最低部分的五度内气息消耗大,只能奏强音;最高部分的五度内发音较“紧”。大管能灵活地奏出断音和连音,有较大的力度变化能力。在管弦乐队中常担任木管声部中的低音部分;也常演奏独奏的片段;经常与圆号配合使用,两者音色极为融合。大管是在17世纪时从库塔尔双簧管发展而成。至19世纪时分为两种形制:德国式和法国式。两式之间的区别主要是指键系统不同,在外形上差别不大。除法国外,其他地方多用德国式。莫扎特作有大管协奏曲(K191),韦伯也作有大管协奏曲(op75);欣德米特作有大管奏鸣曲(1938)。

单簧管(clarinetto,意;clarinet,英)

木管乐器。用木制或胶木制成,偶有用金属制作。一般分5截:管嘴、小筒、上段管身(左手演奏部分)、下段管身(右手演奏部分)、管尾。管嘴削尖成鸟喙状,簧片用苇竹制成,用“哨片箍”固定于管嘴背面。演奏者口含管嘴上端吹奏。单簧管管径为圆柱体,属半闭管乐器。第一个泛音是十二度,不能用超吹获得偶数谐音;因此指键的设计很复杂,有不同的系统。法国和说英语的国家一般采用伯姆体系。单簧管为移调乐器,最常用的为降B调,记谱音比实际发音高大二度。音域为g-降e4(实际发音)。单簧管前身是沙吕莫管,在欧洲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沙吕莫管逐渐被单簧管代替。在18世纪间德国乐器制造家JC登纳(Johann Christoph Denner,1655~1707)及其子J登纳(Jacob Denner,1681~1735)等在单簧管上加超吹键和两个指键,音域增至两个八度以上,但仍不能演奏所有的调。1843年法国单簧管演奏家克洛塞(Hyacinthe Eleonore Klose,1808~80)将伯姆体系用于单簧管,结构日益完善。单簧管除常用的降B调外,其次为A调。另有降E调单簧管,音域比降B调单簧管高四度。单簧管普遍使用于军乐队,也用于管弦乐队。bE调单簧管用于R施特劳斯的《英雄生涯》(1898)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1913)等。

短笛(flauto piccolo,意;piccolo,英)

横吹木管乐器。意大利语原意为小长笛。发音比长笛高一个八度。是木管乐器中的最高音乐器。音域为d2-d4。声音有穿透力。用于管弦乐队和军乐队。

长笛(flauto,意;flute,英)

横吹木管乐器。早期为木制,现在多用银或其他金属制成。管身为圆柱形直筒;分三截:管头、管身、管尾。管头一端封闭,侧面开吹孔,附有突起的边饰,演奏时送气冲击孔锐边激起管内气柱振动发声;管头和管身接合处可伸缩,以调整音高。有音孔十多个,键及连杆二十多个。长笛是木管乐器声部中的高音乐器,音域为c1-c3。有的长笛低音可吹奏b音;高音有时可达#c4、d4、降e4。最低的一个八度自然地吹奏,第二个八度用超吹,第三个八度用交错指法和超吹演奏。长笛的低音区较弱,音色柔和;高音区明亮而有穿透力。比之其他木管乐器,长笛较为灵活,每个音都可奏出颤音,较易于吹奏双吐、三吐、滚吹和快速经过句。长笛的起源较早,古代的苏美尔、埃及、墨西哥、秘鲁和中国的河姆渡都曾有过不同形状、构造简单的笛子。在欧洲的中世纪(500~1450)和文艺复兴(1438~1650)时期至巴洛克时期,横吹笛一直使用于军乐队中;当时乐队中使用的是竖笛,像JS巴赫、亨德尔等人乐谱中的“flauto”指的是竖笛,如要用长笛,则标出“横笛”(flauto traverso,traverso)。最早在乐队中使用长笛的大概是吕利,在海顿以后长笛才成为乐队中的正式乐器。早期的长笛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吹孔和若干按孔,1677年开始加键,后经T伯姆几度改革,于1847年定型,成为现代的长笛。长笛用于管弦乐队、军乐队,也用作独奏乐器。

竖笛(recorder)

木管乐器。由哨嘴和略呈锥形的管身组成。管身内壁亦为锥形,上粗下细。有8个按孔(正面7个,后面1个为拇指按孔)。音域一般为两个八度。按照尺寸和音域的不同分为四种:高音竖笛,音域为c2-d4;中音竖笛,音域为f1-g3;次中音竖笛,音域为c1-d3;低音竖笛,音域为f-g2。高音竖笛由哨嘴和管身两截组成;中音和次中音竖笛分三截,哨嘴一截,管身两截;低音竖笛分四截,哨嘴两截,管身两截。竖笛的音色轻柔,很早就流行于欧洲,在文艺复兴时期是主要乐器之一,有全部由竖笛组成的乐队。在巴洛克音乐中,竖笛仍然是常用的乐器,合奏曲中有竖笛组成的声部。当时称竖笛为长笛(flauto),而今天称为长笛的乐器当时称为“横笛”(flauto traverso),以资区别。JS巴赫时代的作曲家在总谱上标的flauto常指竖笛而不是长笛。1750年以后,竖笛的地位逐渐被长笛所取代,长笛有更大的力度变化,音域较宽,表现力较强,更适应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作品的需要。20世纪后,竖笛又有流行的趋势。由于它容易演奏,较多作为家庭乐器和使用于少年乐队中。

排箫(panpipes)

吹管乐器。由长短不等的管子,按音高顺序排列,固定在一起。在管子的一段吹气而发音,每管只能发出一个音高。管子下端多是封闭的,但也有不封闭的。这种乐器甚为古老,欧、亚、美洲都有发现。材料有石、陶、木、金属、竹、芦苇多种;排列形式多样,但多数为从最长依次排列到最短。

中国古代称该乐器为“萧”。《诗经·周颂·有瞽》中“萧管备举,喤喤阙声”,即指排箫。并称管子下端封闭者为“底萧”,不封闭者为“洞箫”。唐宋以后单管竖吹的萧日渐流行,遂将旧制称为排箫,《世本》曰:“萧,舜所造。其形参象凤翼,十管,长二尺。”《博雅》曰:“萧,大者二十四管,无底;小者十六管,有底。”湖北随曾侯乙墓(约前433)出土的排箫为竹制,十三管,按长短依次排列,最长者225厘米,最短者51厘米,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实物。

古希腊称该乐器为“绪任克斯”(syrinx),系根据希腊神话而来:山林水泽之神绪任克斯为逃避牧神潘(Pan)的追求,化为芦苇。牧神为之神伤,削芦管而制成此种乐器。排箫的名称(panpipes)直译是“牧神之管”,即由此而来。在东欧一些国家,如罗马尼亚和匈牙利,排箫现在仍是很流行的民间乐器。拉丁美洲的秘鲁称此为“安塔拉”(antara),玻利维亚称为“西库”(sicu)。它也是印第安人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管子从6根至17根不等,形制多样。

尺八

I.中国古代直吹管乐器。因管长一尺八寸(合今575~58厘米)而得名。竹制,上端有一斜切成月牙形的吹口,管身开6个按音孔,前5后1《新唐书·礼乐十一》(1060)记载燕乐的伴奏乐队中就有尺八。

II.中国福建南音所用的洞箫,亦称“南音八尺”,直吹,管筒比一般洞箫粗,竹制,管长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十目九节,管身开6个按音孔,前5后1。上端一目处开V形吹口。音域为d1~b2。在福建南音中,与琵琶配合,同人声融为一体。除奏曲调和加花、变奏之外,还常在乐句或乐逗之前奏装饰音、倚音,起导入乐句的作用。近年来也用于独奏。

III.日本直槌管乐器。唐代(618~907)时由中国传入,在日本其形制有所变化。大体可分为5种,即“古代尺八”(亦称雅乐尺八)、“普化尺八”、“一节切尺八”、“多孔尺八”和“现代尺八”。既可独奏,亦可对奏,还常与筝、三味线合奏。

奥卡里纳(ocarina,意)

吹奏乐器。由椭圆形的管身和一个哨子形的吹嘴组成,多为陶制。有10个按孔,其中两个是拇指按孔。在亚、非各地出现甚早;在欧洲于1860年出现于意大利,有不同的尺寸,数个组成一套。音域一般为1个半八度。

西塔尔(sitar,印度)

拨弦乐器。用于演奏印度和巴基斯坦传统音乐。用剖开的葫芦蒙上薄木板作为共鸣箱,接以柚木制的长琴颈制成。装有20多片金属制成的品,全长约90厘米。品可上下移动,以适应演奏各种拉伽。张弦6~7条。其中4条弦奏曲调,定音为C-G-c-f(次序与维纳相反);其它2或3条弦奏节奏。另外尚有十几条共鸣弦,从琴马下面通过;演奏时与曲调弦应和,产生独特的音响。有的西塔尔在琴颈上端后面装置一个小葫芦,以加强共鸣。西塔尔音色柔美,具有高度发展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在同一品上可以推或拉琴弦,使音升高四度。装饰音和滑音的运用也很突出。演奏西塔尔时常用坦布拉作为伴音乐器。西塔尔又常与坦布拉鼓合奏。

理查德·克莱德曼,著名钢琴家, 1953年出生于法国巴黎。5岁开始习琴,6岁时被誉为天才,随即进入巴黎国立音乐戏剧学院学习。16岁开始演奏自作曲。1977年,独奏《水边的阿狄丽娜》,引起轰动。1990年,以《致艾德琳之诗》获得世界上惟一的金钢琴奖。

理查德是目前世界上改编并演奏中国音乐作品最多的外国艺术家,他改编、演奏并出版的乐曲包括《红太阳》、《一条 大河》、《梁祝》以及《花心》等等。理查德·克莱德曼浪漫的钢琴诗人法国钢琴艺术家理查德·克莱德曼,是一位用琴声来传递浪漫的人。他弹的钢琴曲,音色华丽、旋律优雅。他演奏的《致艾德琳的诗》、《心曲》、《爱的旋律》、《异国情》、《爱的乐章》等曲子,如同一首首浪漫的钢琴诗,激发出人们对生活的爱,唤醒那些沉睡在心中的浪漫情怀。每当提到这位“世界现代钢琴王子”,我们心里就会想到“爱”和“浪漫”。这些年来,理查德·克莱德曼以琴键间流淌出的爱与浪漫,感动了世界,也与中国结下了情谊。理查德·克莱德曼这个蓝眼睛的钢琴诗人,还与许多中国朋友结成“异国情”。其中,还有三个小朋友呢,你想知道他们的名字吗?别急,故事要从头慢慢说起。

a 心曲

1953年12月28日,理查德·克莱德曼出生在法国巴黎的一个小镇上。

早在3岁时,理查德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天,爸爸回家后,拿出一个像文具盒的东西,上面带着两排密密的小方孔,把它放在嘴边,左右移动了几下,就吹出了动听的音乐。理查德感觉很好奇,爸爸告诉他说:“这是一种乐器,它叫口琴,你来试试。” 理查德接过口琴,使劲去吹,听到了一种难听的响声,把自己都吓了一跳。爸爸笑了:“慢慢地学,你就能吹出好听的曲子了。”果然,在爸爸的指导下,没用多久,聪明的理查德就学会了吹口琴。

4岁时,理查德又爱上了钢琴。理查德的爸爸是一名钢琴教师,每天都在家里弹钢琴,这时候,理查德就在一旁静听。他非常爱听爸爸弹的曲子,也爱那架钢琴。他心想,钢琴真是好东西,只要用手在那些黑黑白白的键子上按几下,就能发出比口琴还要美妙的声音,我也要试试。

爸爸见理查德对钢琴有兴趣,非常高兴,就开始教他学弹琴。在爸爸的指导下,理查德每天都要练上五六个小时的琴,却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因为,钢琴美妙的声音让他陶醉,心里感到说不出的愉快。

理查德非常有音乐天赋,5岁的时候就创作出一支曲子。它是理查德想告诉钢琴的一个小故事,曲名叫《菲菲圆舞曲》。菲菲是谁?原来,菲菲是爸爸给理查德取的名字,理查德的家人、朋友们,都喜欢叫他菲菲。

曲子做好了,弹给谁听呢?不久,家里举办了一次小型家庭聚会。在聚会中,理查德弹起了他创作的《菲菲圆舞曲》。大人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样好听的曲子,竟是只有5岁的理查德创作出来,大家都对理查德竖起了大拇指。听了大人们的称赞,理查德对音乐更加喜爱了。

b 爱的乐章

在爸爸的精心指导下,理查德的琴艺进步很快,连他自己也觉得有些奇怪。

12岁时,理查德考入了巴黎音乐学院。爸爸为了奖励理查德,又送给他一个老式的小管风琴。从此,理查德发现,除钢琴之外,还有其他的好乐器。

16岁那年,理查德在学校音乐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理查德想要做一点与众不同的事情,就与其他搞音乐的伙伴一起成立了一支小乐队。

爸爸非常支持理查德,带着他们去排练厅练习。他知道,只有经过不断地锻炼,理查德才能在音乐方面有所造就。

经过刻苦的练习,最后,理查德与伙伴们的小乐队开始正式演出了。那段日子过得很辛苦,他们要排练,还要演出,挣到了一点钱,又要购买许多乐器,才能继续演出。不幸的是,这时,理查德的爸爸突然身患重病,无法在经济上支持理查德。为了演出,理查德只好节衣缩食,经常用三明治来填饱肚子。结果,他在17岁那年得了胃溃疡,不得不去医院进行手术。

通过在小乐队里的锻炼,理查德的钢琴弹得越来越棒,人们都认为他将成为一名前途无量的古典钢琴曲演奏家,因为他最擅长演奏肖邦、拉贝尔、德彪西等人的作品,如果继续努力,必将成为古典音乐界的明日之星。但是,偶然对通俗音乐发生兴趣后,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音乐,理查德不顾周围人的反对,毅然转变方向,突破传统,超越自我,以他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和深厚的音乐感,把音乐和浪漫带给了更多的普通人。

成功与机遇总是垂青那些一直都在努力奋斗的人。很快,理查德被法国一个著名的唱片制作商看中,发行了他的第一张唱片《致艾德琳的诗》(又被称为《致爱丽丝》)。这张唱片,刚一上市,就引起了轰动。理查德那特殊的演奏风格与含蓄的个性,打动了许多听众。《致艾德琳的诗》畅销全世界38个国家,总销量高达2200万,连唱片制造商都没想到它会卖得这样好。

理查德在转眼间就成为一位炙手可热的演奏者,取得了成功。理查德的爸爸非常高兴,可惜,他不久却因病去世,来不及分享儿子的以后的成功了。在去世前,理查德的爸爸仍旧很自豪,因为他相信,理查德必将取得巨大的音乐成就。

从《致艾德琳的诗》开始,理查德渐渐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家。有评论家说:“理查德是继贝多芬之后,将钢琴曲在全世界范围内普及的人,他所做的无人能及。”

c 异国情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理查德的音乐更是如此。

小时候,理查德在学地理时,听老师在课上讲到古老神秘的中国,从此对中国十分向往。然而,理查德却从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能来到中国。可是,凭着钢琴和音乐的纽带,理查德终于有机会来到中国,与中国人成了好朋友。

1992年,理查德第一次到中国演出。刚来到这个东方古国时,理查德就认识了许多中国朋友。如今,十多年过去了,理查德的中国朋友也越来越多。但最让他难忘的,却是三个热爱音乐的小朋友,他们的名字分别是邵融、刘齐、孙莲。

在邵融9岁的时候,理查德准备在中国举办一场独奏音乐会。当时,由于邵融的钢琴弹得出色,被选上与理查德一起在台上合作。听到这个消息,小邵融非常高兴。他觉得自己太幸运了,能和钢琴王子一起合作,简直是做梦都没想到的。

在与理查德外出演出的日子,邵融每天都看见理查德很早地起来锻炼身体,就不解地问:“理查德叔叔,您演出那么累,还天天起来锻炼,不觉得累吗?”理查德笑着告诉邵融:“一个人要想把事情做好,就要有良好的身体。一个艺术家,要保持良好的体型和气质,才会带给人们更多的美和享受。”从此,邵融记住了理查德的话,他也要像理查德那样,不仅把琴弹得出色,还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不断地把琴声献给热爱生活的人。

南京有个叫刘齐的男孩子,在他刚刚记事的时候,听到理查德弹的《星空》,感觉如同天籁之音,就对爸爸妈妈说:“我要学习钢琴,像理查德那样!”以后,刘齐开始刻苦学琴,进步很大。但在刘齐15岁时,他的眼睛却突然失明了。意外的打击并没有让刘齐躺在黑暗中,这时,他想到了理查德弹奏的《命运》。刘齐想:“我不会向命运低头,一定要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以后,刘齐凭着难以想象的毅力继续练琴,用钢琴的声音传达他内心世界的光明。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刘齐弹了理查德的《童年的回忆》,演奏得充满真诚,理查德被刘齐深深地打动了。

与前两个小朋友不同,孙莲是一个女孩。4岁时,孙莲在日本学琴。6岁回国后,有一次,孙莲在从唱片中听到了理查德的钢琴曲,从此就爱上了理查德的音乐,也非常佩服理查德本人。以后,孙莲搜集了许多理查德的照片,对理查德的生日、星座,也了如指掌。孙莲做梦都会梦见理查德。等到孙莲9岁时,她的梦想实现了,她不但有幸见到了理查德,还和理查德同台演出了。孙莲非常快乐,因为她终于看见了理查德的笑脸。理查德也很快乐,因为他喜欢这个热爱音乐的女孩,能与中国孩子合作,自己也感到非常幸福。

d 爱的旋律

通过同中国的大朋友、小朋友的交往,理查德对中国更加了解,也更加热爱了。至今,理查德共在中国数十个城市演出了60场,赢得了超过80万的观众。

理查德十分喜爱中国的音乐,为了向世界宣传中国,理查德把很多中国歌曲改变成钢琴曲,是目前世界上改编并演奏中国音乐作品最多的外国艺术家。当我们听到由理查德改编的《一条大河》、《梁祝》等乐曲时,心里就会对理查德产生一种亲切感。我们知道,理查德正是以这种方式,用中国的音乐来表达对中国观众的敬意。

理查德是令人崇敬与羡慕的,然而,虽然他有很好的音乐天赋,在他辉煌成绩的背后,付出的却是别人所想象不到的努力。如果没有爸爸的熏陶和不断支持以及自身的忘我努力,理查德就不会成为最浪漫的钢琴诗人,把爱的旋律传向全世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774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