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的意思、作者简介、词语解释

秋浦歌的意思、作者简介、词语解释,第1张

百科名片

秋浦歌 诗意图秋浦歌共十七首,为李白所做。其中最有名的是第十四首《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和第十五首《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秋浦歌 十七首 原诗

解析

最后三首

展开 编辑本段诗词原文

秋浦歌 (唐)李 白 白 发 三 千 丈, 缘 愁 似 个 (个)长。 不 知 明 镜 里, 何 处 得 秋 霜?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字句浅释

1、秋浦:在今安徽池州市贵池区西南。唐时是著名产铜、银的地方。 2、缘:因为。 3、秋霜:秋天的白霜,这里用来形容白发。似 个:这个。

译文

我头上的白发长到三千丈!只因我心中的愁绪也这样长。对着明亮的镜子,我的头发白得像秋霜。我真不知道哪里弄来这模样!

编辑本段诗词赏析

解析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简析版本2

文化价值

“曾记当年骑竹马,而今便是白头翁。”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小时候的事情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怎么就已经白发上头了?无怪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哀叹青春易逝、光阴难留、人生如梦。但李白与众不同,他一来就出口不凡:白发三千丈!猛一下把个满头银发的形象推到你的面前,而那雪白的银丝却一直飘洒流荡而去,消失在无穷远的地方!当这一震撼人心的镜头淡出以后,他才向你吐露内心的哀愁,指出白发是因愁而起,可知愁有多深!又用雪白而寒冷的秋霜描述象征老迈的白发,意味着走向老迈的过程是一个冷峻 无

现实,而对于“老之将至”这一警告,自己还是深感突然、手足无措,不免发出由衷的哀叹! 一般人都怕“老”,但最怕的是紧跟在“老”后面的“死”。一般人都怕“死”,是因为对“死”的本质毫无了解,又受了无神论者披着“科学”外衣的、反科学的“解释”的误导。然而,确实有许多人不怕死。他们明白“死”的真正意义,其中许多人还能预知死期,真正做到“视死如归”。读了此诗,如有“当头棒喝”之感,因而对“生”与“死”这个重大问题严肃地考虑,甚至探究一下“视死如归”者的人生妙谛,你就充分体现了这首千古名作的不朽价值。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白(公元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盛唐时期最有名的大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雄奇豪放,飘逸不群,想象丰富,流转自然,音韵和美,体格多变。

编辑本段秋浦歌 十七首

原诗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其一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其二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其三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其四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五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其六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其七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其八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其九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其十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其十一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其十三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nǎn)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解析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诗的题材非常特殊,写的是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这类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诗中是绝无仅有,而且就是在中国整个诗歌艺术宝库中,也是十分罕见的,所以它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了。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歌的一开始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第一句是全景,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第二句是中近景,可以看见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整个画面呈现出浓重的色调与强烈动感,给人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透过这种不同寻常的景象描写,分明可以感受到诗人在亲临这种火热的劳动场面后,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新奇、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 接下来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是作者对正在紧张劳作的冶炼工人的正面描写,赧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李白对其加以创造性的发挥,而生成了一个全新的诗歌词汇"赧郎",用来表达他对眼前的辛勤工作的劳苦大众的由衷的钦佩之情,工人们的脸庞因为炉火的烘烤,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所以,他们才能够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给了本来就十分敏感的诗人以强烈的内心震撼,如果说诗歌的前三句是通过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结尾,则是通过音响效果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连"寒川"都不能自已,那么就更不用说天生浪漫,感情丰富的李白了。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于是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有声有色,无比壮观的秋夜冶炼全景效果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和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李白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 如果我们能够把视野再放宽一点,从李白在秋浦时的整个创作背景及当时的个人处境来观察思考,就会发现,尽管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李白觉得好像已经走到了一个死胡同,而看不到出路与光明,以至于他也像一般的文人墨客一样,听不得秋日的猿鸣,但是当他一旦接触到火热的生活和激情的迸发,那怕是与他平常的生活全不相干的体力劳动,他也能够从中吸取生活的力量,感受人生的真谛,从而在心灵上获得洗礼,在灵魂上得到新生。于是,他可以迅速忘却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头来,热情地讴歌生命,赞美劳动,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对他产生积极的作用,而使他再次萌发创作的灵感。所以他能够一次又一次地从困境中走出来,重新发现生活所处处存在的真、善、美。比如,他很快就可以用一种极为欣赏的眼光,在诗中再现秋浦人家的生活情调了,"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这是《秋浦歌》的第十六首,渔家在夜以继日地打鱼,而他的妻子也不肯闲着,在竹林深处,张网捕鸟,罝是捕鸟兽的网。一家人都在为着生活而忙碌,但是心态却是非常平和的,这首被人赞为颇有王维《辋川诗》格调的诗作,显然是在一种轻松自在的心境下创作出来的。正是这种不断地自我更新,不断地接受新事物的健康心理,才使得李白不论身处何地,都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华彩辞章来的重要主观因素呀!

最后三首

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其十六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其十七 祧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秋浦歌

李 白

白 发 三 千 丈,

缘 愁 似 个 长。

不 知 明 镜 里,

何 处 得 秋 霜。

注词释义

  秋浦:在今安徽贵池西南,那里有秋浦河。

  缘:因为。

  个:这样的意思。

  秋霜:形容头发像秋霜一样的。

古诗今译

  白头发已经长到了三千丈长,因为忧愁才有这样长。不知镜子中的我啊,从哪里来的满头秋霜。

名句赏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诗人用极其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内心深长的愁绪。前两句出语天真,白发竟然有“三千丈”那么长,在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如此夸张的描写,却把作者内心的愁苦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后两句水到渠成,用“不知”两字写出一种惊奇和叹惜,年华逝去的感慨得到深刻的抒发。“秋霜”两字用语自然,但却发人深思。如果不是仙才,根本作不出这样的诗!

背景

唐代大诗人李白,一次从北方的幽燕地带南归,第二年(753)又应一个朋友的邀请,到南陵(在今安徽)等地漫游。

南陵西面一百多里有个秋浦湖,风景十分优美。湖畔山路曲折,茂林幽深。绿竹环抱的村庄里,村民们种田打鱼。夏天,采莲的姑娘们荡着小船在接天的莲叶中出没,不时传来歌声和笑声。这里山上盛产铜矿。当地财主招了许多工人采矿炼铜,在秋浦湖边造起不少炼铜的炉子,工人们日日夜夜用炭火把黄澄澄的铜冶炼出来。

有一天夜里,月光明朗,李白和朋友来到炼铜炉前参观。只见处处炉火熊熊,映照着天空大地,迸发出千万朵银花般的火星,四周弥漫着一团团紫色的煤烟,炉火火星交错在一起,景象非常壮观。那冶炼工人的脸庞,个个被炉火烧得通红通红,他们一面挥舞着强壮有力的手臂紧张劳动,一面唱着高亢粗犷的民歌。这嘹亮的歌声,似乎把秋天寒凉的湖水也激起了层层涟漪……李白出神地看着,感动极了。他从未见过这种热烈劳动的景象,就满怀激情地写下了一首诗: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李白在秋浦湖,大部分时间过得很愉快,诗兴大发,一共做了十七首《秋浦歌》,上面这首就是其中之一。

可是,壮志未酬的痛苦,长久积郁在他心中没有消退。特别是去年,他在幽燕地区看到的杀气腾腾的景象,一直使他不能忘怀。大军阀安禄山在那里招兵买马,造兵器,囤军粮,甚至将来当皇帝后封官用的锦衣紫袍,都在积极准备着。李白预感到大祸就要临头,不禁登上战国时期昭王为求贤地而造的黄金台,慷慨赋诗。然而,当今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皇帝,即使听到了他的呼声,又怎能理解他为国的忠心?

这种忧思是无时不在、一触即发的。这天早上,他在朋友家梳洗,对着铜镜一照,忽然发觉头上的白发又增加不少。这时,他心里的愁思、郁闭、感慨……一齐交集,想到自从被朝廷中一些权贵排挤,离开长安以来,时间已经过去近十年,事业却一无所成,现在出世心切,意欲遁迹江湖,岂不是令人可悲可伤?于是吟道: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白发长到三千丈,心里的忧愁就像这白发一样深长。对着镜子照照自己,不知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得来的这满头白发?

这也是《秋浦歌》中的一首。正因为李白的愁闷和抑郁心情太深长,实在难以排遣,他用“白发三千丈”这样夸张的句子来形容;正因为受的挫折很多,他连何时何地为忧愁而生秋霜,也记不清了。

[简析]

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时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曾记当年骑竹马,而今便是白头翁。”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小时候的事情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怎么就已经白发上头了?无怪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哀叹青春易逝、光阴难留、人生如梦。但李白与众不同,他一来就出口不凡:白发三千丈!猛一下把个满头银发的形象推到你的面前,而那雪白的银丝却一直飘洒流荡而去,消失在无穷远的地方!当这一震撼人心的镜头淡出以后,他才向你吐露内心的哀愁,指出白发是因愁而起,可知愁有多深!又用雪白而寒冷的秋霜描述象征老迈的白发,意味着走向老迈的过程是一个冷峻的现实,而对于“老之将至”这一警告,自己还是深感突然、手足无措,不免发出由衷的哀叹!

一般人都怕“老”,但最怕的是紧跟在“老”后面的“死”。一般人都怕“死”,是因为对“死”的本质毫无了解,又受了无神论者披着“科学”外衣的、反科学的“解释”的误导。然而,确实有许多人不怕死。他们明白“死”的真正意义,其中许多人还能预知死期,真正做到“视死如归”。读了此诗,如有“当头棒喝”之感,因而对“生”与“死”这个重大问题严肃地考虑,甚至探究一下“视死如归”者的人生妙谛,你就充分体现了这首千古名作的不朽价值。

附:《秋浦歌》所有的诗

其一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其二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其三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其四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五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其六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其七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其八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其九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其十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其十一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其十三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其十六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其十七

祧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在唐代时是著名的银和铜的产地之一,大约在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左右,李白漫游来到此地,在秋浦逗留期间,李白以《秋浦歌》为名,写了一组诗,一共有十七首,全是五言诗。这里选了四首介绍给大家,其中第四首和第十五首是写的李白自己,而第十四首和第十六首写的是李白眼中的冶炼工人和农家田舍翁。

   到秋浦时,李白已经离开长安已经快十年了,他是在天宝三载(公元744)离开的。从那以后,便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曾和中国诗坛上的另一位现实主义的巨匠杜甫两人携手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非常,真是尽一时之兴,成千古美谈。不过,他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好,在他这组《秋浦歌》中多有反映。如在第六首写到,"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连观赏秋色也要强打精神,与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受相似,可见情绪是比较低落的;在第七首又说自己"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从"白石烂"和"黑貂裘"这两个典故上,读者不难明白,在长安时失意于最高统治者其实一直是李白心中抹不去的隐痛。"白石烂"是宁戚在不得志时,抓住齐桓公出行的机会,牵牛叩角而歌时唱的歌词,"南山灿,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长夜漫漫何时旦!"从而引起了齐桓公的注意而最终得到了重用;"黑貂裘"则是说的战国时期最成功的策士苏秦在一开好游说秦惠王失败后,穷困潦倒的处境,"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战国策·苏秦始以连横说秦》)李白觉得自己的处境就好比那失意东归的苏秦,而再也不会像宁戚那样得到君王的赏识了。

  盛年不再的李白,正是怀着这样一种心情来到秋浦的,虽然是刚过"知天命"的年纪,可是好像一下子白发就全白了。在第四首《秋浦歌》的开头,他说自己是"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听起来似乎觉得原来还李白一直是两鬓青丝,但到了秋浦之后,没有想到竟然会在一天早上起来之后,发现两鬓已经白发苍苍了!"一朝"极言头发白得之快,简直出乎意料之年,言下之意,还真有点当年伍子胥过不去昭关,一夜之间,就把头发愁白了的味道,但是伍子胥是心急火燎,李白却并不着急赶到哪里去,而且,也不像伍子胥那样过不了昭关就有性命之忧,但是又为什么白了头发呢。李白在惊异之余,给自己找了一个看上去说得过去的原因,"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中国古代的文人一听到猿声,马上就会愁肠百结的,这其中的例外恐怕还只有李白一人,不过那也是他晚年在长流夜郎的途中,在三峡中得到大赦,乘舟东归的时候,曾经欢快地写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是在眼下,他可没有这么好的心情,猿声一"催",他满头的青丝,不管是长是短,统统白了,这个"催"字可谓是用得惊心动魄,本来头发就在一夜之间白了,那里还禁得住猿声的催促!这一首诗由于用了"一朝"和"催"这两个词来着重强调自己头发白得异乎寻常的快,不由得让人想到他在《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不过,说一头青丝是被猿声"催"成"白发"的,谁也知道这不过是夸张想像之词,其中总要有一个真正具体的原因的,从《秋浦歌》第十五首中人们不难读出浪漫的诗人为什么突然之间白了头。这首诗上来就给人一种带有明显诗仙色彩的浪漫与格调,"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要是别人说自己有一丈长的头发,估计不会有人相信,而李白偏说自己生了一头三千丈长的白发,却成了千古名句。那为什么一种在客观上不可能的现象,却能在主观上得到无数读者的认同和喜爱呢?究其原因,当然是在紧接而来的第二句。因为这一联诗的意义重点不是在表示长度的"白发三千丈"上,而是在说明原委的"缘愁似箇长"上。原来,三千丈的白发在李白的笔下,只不过是一个参照系,我为什么生出这么长的白发?是因为我有"同样长的愁!"缘是因为的意思,箇是如此的意思。这两句诗原来是一个倒装句,李白的愁当然不是像常人那样,愁他的衣食住行,他也不是愁自己没有官做,因为他放着在皇帝身边的翰林学士不干,非要跑到这山野之间的秋浦来"唱什么白发歌",他是愁的自己不能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他是愁的自己已经再也无法实现自己当年功成身退的宿愿,眼见得自己早已远离了国家的政治中心,而朝政却是一日不如一日,自己已经全然无能为力,于国家的命运,于个人的抱负,都已是束手无策,无可奈何矣,你说李白最想得开,因为高官可以不当,权贵可以蔑视;但是李白又最想不开,既然如此,你就干脆随心所欲地去"开心颜",去快意人生不就行了,可是李白说归说,做归做,他可以随时随地的放浪形骸,但却不能无止无休地忘乎所以,这种不为自己个人遭遇,而为理想,为天下,为苍生的担忧才是李白最终会"白发三千丈"的"箇中原因"。在发出了这一声惊天地,泣鬼神的浩叹之后,李白笔锋突转,自问而不自答地又提出了一个突兀的疑问,"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是在揽镜自照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自己已经满头"秋霜"了,可是却怎么也弄不明白,这一头青丝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开始变白的?这又一次说明,李白并没有像伍子胥那样遇到什么人生的重大变故,而在精神上突然遭受到刺激,我们知道他是一个极其浪漫的人,但是,浪漫的人并不一定就没有烦恼,因为浪漫的人往往有着比知足常乐的普通人更多的追求,更强烈的愿望,所以也就必然会有更大的失望。一次次对理想的追求的失败,使李白在精神上长期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而他那天生的傲骨又无时无刻不在摆脱压抑,追求自我。这种精神上的压抑与反压抑,当然会对人在心理乃至生理上产生无形的负面影响,其实,李白绝不仅仅是在感叹自己已经生了白发,已经老了,而是有着更加深层的悲哀,即一生追求,到头来一无所得,却只有"三千白发",从今以往,年华老去,以往的豪情万丈,不复存在,这种处境那怕你再浪漫通达,也难免迟暮感伤呀。虽然李白内心是低沉无奈的,但是他表达这种无奈低沉心态的方式却仍然是洒脱张扬的,我的白发有三千丈长,胜过常人无数,我的头发白了,可我却浑然不觉,尽管在说愁,说悲,但是我们读着这声"白发三千丈"的感叹,我们听着这句"不知明镜里"的疑问,却仍然感觉出这是一颗不服输的心灵在向命运、向苍天做不屈的抗争,仍然会被作者那不肯向外界低头的顽强人格所征服,为他那最终的是悲剧式的人生经历所震憾。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诗的题材非常特殊,写的是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这类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诗中是绝无仅有,而且就是在中国整个诗歌艺术宝库中,也是十分罕见的,所以它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了。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歌的一开始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第一句是全景,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第二句是中近景,可以看见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整个画面呈现出浓重的色调与强烈动感,给人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透过这种不同寻常的景象描写,分明可以感受到诗人在亲临这种火热的劳动场面后,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新奇、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

 接下来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是作者对正在紧张劳作的冶炼工人的正面描写,赧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李白对其加以创造性的发挥,而生成了一个全新的诗歌词汇"赧郎",用来表达他对眼前的辛勤工作的劳苦大众的由衷的钦佩之情,工人们的脸庞因为炉火的烘烤,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所以,他们才能够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给了本来就十分敏感的诗人以强烈的内心震撼,如果说诗歌的前三句是通过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结尾,则是通过音响效果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连"寒川"都不能自已,那么就更不用说天生浪漫,感情丰富的李白了。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于是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有声有色,无比壮观的秋夜冶炼全景效果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和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李白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

  如果我们能够把视野再放宽一点,从李白在秋浦时的整个创作背景及当时的个人处境来观察思考,就会发现,尽管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李白觉得好像已经走到了一个死胡同,而看不到出路与光明,以至于他也像一般的文人墨客一样,听不得秋日的猿鸣,但是当他一旦接触到火热的生活和激情的迸发,那怕是与他平常的生活全不相干的体力劳动,他也能够从中吸取生活的力量,感受人生的真谛,从而在心灵上获得洗礼,在灵魂上得到新生。于是,他可以迅速忘却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头来,热情地讴歌生命,赞美劳动,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对他产生积极的作用,而使他再次萌发创作的灵感。所以他能够一次又一次地从困境中走出来,重新发现生活所处处存在的真、善、美。比如,他很快就可以用一种极为欣赏的眼光,在诗中再现秋浦人家的生活情调了,"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这是《秋浦歌》的第十六首,渔家在夜以继日地打鱼,而他的妻子也不肯闲着,在竹林深处,张网捕鸟,罝是捕鸟兽的网。一家人都在为着生活而忙碌,但是心态却是非常平和的,这首被人赞为颇有王维《辋川诗》格调的诗作,显然是在一种轻松自在的心境下创作出来的。正是这种不断地自我更新,不断地接受新事物的健康心理,才使得李白不论身处何地,都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华彩辞章来的重要主观因素呀!

  诗词原文

  秋浦歌 (唐)李 白 白 发 三 千 丈, 缘 愁 似 个 (个)长。 不 知 明 镜 里, 何 处 得 秋 霜?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字句浅释

  1、秋浦:在今安徽池州市贵池区西南。唐时是著名产铜、银的地方。 2、缘:因为。 3、秋霜:秋天的白霜,这里用来形容白发。似 个:这个。

  译文

  我头上的白发长到三千丈!只因我心中的愁绪也这样长。对着明亮的镜子,我的头发白得像秋霜。我真不知道哪里弄来这模样!

  编辑本段诗词赏析

  解析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简析版本2

  文化价值

  “曾记当年骑竹马,而今便是白头翁。”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小时候的事情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怎么就已经白发上头了?无怪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哀叹青春易逝、光阴难留、人生如梦。但李白与众不同,他一来就出口不凡:白发三千丈!猛一下把个满头银发的形象推到你的面前,而那雪白的银丝却一直飘洒流荡而去,消失在无穷远的地方!当这一震撼人心的镜头淡出以后,他才向你吐露内心的哀愁,指出白发是因愁而起,可知愁有多深!又用雪白而寒冷的秋霜描述象征老迈的白发,意味着走向老迈的过程是一个冷峻 无

  现实,而对于“老之将至”这一警告,自己还是深感突然、手足无措,不免发出由衷的哀叹! 一般人都怕“老”,但最怕的是紧跟在“老”后面的“死”。一般人都怕“死”,是因为对“死”的本质毫无了解,又受了无神论者披着“科学”外衣的、反科学的“解释”的误导。然而,确实有许多人不怕死。他们明白“死”的真正意义,其中许多人还能预知死期,真正做到“视死如归”。读了此诗,如有“当头棒喝”之感,因而对“生”与“死”这个重大问题严肃地考虑,甚至探究一下“视死如归”者的人生妙谛,你就充分体现了这首千古名作的不朽价值。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白(公元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盛唐时期最有名的大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雄奇豪放,飘逸不群,想象丰富,流转自然,音韵和美,体格多变。

  编辑本段秋浦歌 十七首

  原诗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其一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其二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其三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其四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五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其六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其七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其八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其九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其十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其十一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其十三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nǎn)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解析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诗的题材非常特殊,写的是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这类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诗中是绝无仅有,而且就是在中国整个诗歌艺术宝库中,也是十分罕见的,所以它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了。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歌的一开始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第一句是全景,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第二句是中近景,可以看见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整个画面呈现出浓重的色调与强烈动感,给人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透过这种不同寻常的景象描写,分明可以感受到诗人在亲临这种火热的劳动场面后,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新奇、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 接下来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是作者对正在紧张劳作的冶炼工人的正面描写,赧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李白对其加以创造性的发挥,而生成了一个全新的诗歌词汇"赧郎",用来表达他对眼前的辛勤工作的劳苦大众的由衷的钦佩之情,工人们的脸庞因为炉火的烘烤,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所以,他们才能够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给了本来就十分敏感的诗人以强烈的内心震撼,如果说诗歌的前三句是通过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结尾,则是通过音响效果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连"寒川"都不能自已,那么就更不用说天生浪漫,感情丰富的李白了。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于是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有声有色,无比壮观的秋夜冶炼全景效果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和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李白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 如果我们能够把视野再放宽一点,从李白在秋浦时的整个创作背景及当时的个人处境来观察思考,就会发现,尽管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李白觉得好像已经走到了一个死胡同,而看不到出路与光明,以至于他也像一般的文人墨客一样,听不得秋日的猿鸣,但是当他一旦接触到火热的生活和激情的迸发,那怕是与他平常的生活全不相干的体力劳动,他也能够从中吸取生活的力量,感受人生的真谛,从而在心灵上获得洗礼,在灵魂上得到新生。于是,他可以迅速忘却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头来,热情地讴歌生命,赞美劳动,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对他产生积极的作用,而使他再次萌发创作的灵感。所以他能够一次又一次地从困境中走出来,重新发现生活所处处存在的真、善、美。比如,他很快就可以用一种极为欣赏的眼光,在诗中再现秋浦人家的生活情调了,"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这是《秋浦歌》的第十六首,渔家在夜以继日地打鱼,而他的妻子也不肯闲着,在竹林深处,张网捕鸟,罝是捕鸟兽的网。一家人都在为着生活而忙碌,但是心态却是非常平和的,这首被人赞为颇有王维《辋川诗》格调的诗作,显然是在一种轻松自在的心境下创作出来的。正是这种不断地自我更新,不断地接受新事物的健康心理,才使得李白不论身处何地,都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华彩辞章来的重要主观因素呀!

  要是觉得好的话给分哈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诗的题材非常特殊,写的是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这类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诗中是绝无仅有,而且就是在中国整个诗歌艺术宝库中,也是十分罕见的,所以它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了。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歌的一开始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第一句是全景,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第二句是中近景,可以看见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整个画面呈现出浓重的色调与强烈动感,给人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透过这种不同寻常的景象描写,分明可以感受到诗人在亲临这种火热的劳动场面后,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新奇、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 接下来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是作者对正在紧张劳作的冶炼工人的正面描写,赧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李白对其加以创造性的发挥,而生成了一个全新的诗歌词汇"赧郎",用来表达他对眼前的辛勤工作的劳苦大众的由衷的钦佩之情,工人们的脸庞因为炉火的烘烤,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所以,他们才能够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给了本来就十分敏感的诗人以强烈的内心震撼,如果说诗歌的前三句是通过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结尾,则是通过音响效果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连"寒川"都不能自已,那么就更不用说天生浪漫,感情丰富的李白了。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于是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有声有色,无比壮观的秋夜冶炼全景效果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和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李白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 如果我们能够把视野再放宽一点,从李白在秋浦时的整个创作背景及当时的个人处境来观察思考,就会发现,尽管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李白觉得好像已经走到了一个死胡同,而看不到出路与光明,以至于他也像一般的文人墨客一样,听不得秋日的猿鸣,但是当他一旦接触到火热的生活和激情的迸发,那怕是与他平常的生活全不相干的体力劳动,他也能够从中吸取生活的力量,感受人生的真谛,从而在心灵上获得洗礼,在灵魂上得到新生。于是,他可以迅速忘却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头来,热情地讴歌生命,赞美劳动,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对他产生积极的作用,而使他再次萌发创作的灵感。所以他能够一次又一次地从困境中走出来,重新发现生活所处处存在的真、善、美。比如,他很快就可以用一种极为欣赏的眼光,在诗中再现秋浦人家的生活情调了,"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这是《秋浦歌》的第十六首,渔家在夜以继日地打鱼,而他的妻子也不肯闲着,在竹林深处,张网捕鸟,罝是捕鸟兽的网。一家人都在为着生活而忙碌,但是心态却是非常平和的,这首被人赞为颇有王维《辋川诗》格调的诗作,显然是在一种轻松自在的心境下创作出来的。正是这种不断地自我更新,不断地接受新事物的健康心理,才使得李白不论身处何地,都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华彩辞章来的重要主观因素呀!

就会愁肠百结的,这其中的例外恐怕还只有李白一人,不过那也是他晚年在长流夜郎的途中,在三峡中得到大赦,乘舟东归的时候,曾经欢快地写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是在眼下,他可没有这么好的心情,猿声一"催",他满头的青丝,不管是长是短,统统白了,这个"催"字可谓是用得惊心动魄,本来头发就在一夜之间白了,那里还禁得住猿声的催促!这一首诗由于用了"一朝"和"催"这两个词来着重强调自己头发白得异乎寻常的快,不由得让人想到他在《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不过,说一头青丝是被猿声"催"成"白发"的,谁也知道这不过是夸张想像之词,其中总要有一个真正具体的原因的,从《秋浦歌》第十五首中人们不难读出浪漫的诗人为什么突然之间白了头。这首诗上来就给人一种带有明显诗仙色彩的浪漫与格调,"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要是别人说自己有一丈长的头发,估计不会有人相信,而李白偏说自己生了一头三千丈长的白发,却成了千古名句。那为什么一种在客观上不可能的现象,却能在主观上得到无数读者的认同和喜爱呢?究其原因,当然是在紧接而来的第二句。因为这一联诗的意义重点不是在表示长度的"白发三千丈"上,而是在说明原委的"缘愁似个长"上。原来,三千丈的白发在李白的笔下,只不过是一个参照系,我为什么生出这么长的白发?是因为我有"同样长的愁!"缘是因为的意思,个是如此的意思。这两句诗原来是一个倒装句,李白的愁当然不是像常人那样,愁他的衣食住行,他也不是愁自己没有官做,因为他放着在皇帝身边的翰林学士不干,非要跑到这山野之间的秋浦来"唱什么白发歌",他是愁的自己不能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他是愁的自己已经再也无法实现自己当年功成身退的宿愿,眼见得自己早已远离了国家的政治中心,而朝政却是一日不如一日,自己已经全然无能为力,于国家的命运,于个人的抱负,都已是束手无策,无可奈何矣,你说李白最想得开,因为高官可以不当,权贵可以蔑视;但是李白又最想不开,既然如此,你就干脆随心所欲地去"开心颜",去快意人生不就行了,可是李白说归说,做归做,他可以随时随地的放浪形骸,但却不能无止无休地忘乎所以,这种不为自己个人遭遇,而为理想,为天下,为苍生的担忧才是李白最终会"白发三千丈"的"个中原因"。在发出了这一声惊天地,泣鬼神的浩叹之后,李白笔锋突转,自问而不自答地又提出了一个突兀的疑问,"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是在揽镜自照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自己已经满头"秋霜"了,可是却怎么也弄不明白,这一头青丝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开始变白的?这又一次说明,李白并没有像伍子胥那样遇到什么人生的重大变故,而在精神上突然遭受到刺激,我们知道他是一个极其浪漫的人,但是,浪漫的人并不一定就没有烦恼,因为浪漫的人往往有着比知足常乐的普通人更多的追求,更强烈的愿望,所以也就必然会有更大的失望。一次次对理想的追求的失败,使李白在精神上长期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而他那天生的傲骨又无时无刻不在摆脱压抑,追求自我。这种精神上的压抑与反压抑,当然会对人在心理乃至生理上产生无形的负面影响,其实,李白绝不仅仅是在感叹自己已经生了白发,已经老了,而是有着更加深层的悲哀,即一生追求,到头来一无所得,却只有"三千白发",从今以往,年华老去,以往的豪情万丈,不复存在,这种处境那怕你再浪漫通达,也难免迟暮感伤呀。虽然李白内心是低沉无奈的,但是他表达这种无奈低沉心态的方式却仍然是洒脱张扬的,我的白发有三千丈长,胜过常人无数,我的头发白了,可我却浑然不觉,尽管在说愁,说悲,但是我们读着这声"白发三千丈"的感叹,我们听着这句"不知明镜里"的疑问,却仍然感觉出这是一颗不服输的心灵在向命运、向苍天做不屈的抗争,仍然会被作者那不肯向外界低头的顽强人格所征服,为他那最终的是悲剧式的人生经历所震憾。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诗的题材非常特殊,写的是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这类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诗中是绝无仅有,而且就是在中国整个诗歌艺术宝库中,也是十分罕见的,所以它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了。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歌的一开始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第一句是全景,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第二句是中近景,可以看见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整个画面呈现出浓重的色调与强烈动感,给人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透过这种不同寻常的景象描写,分明可以感受到诗人在亲临这种火热的劳动场面后,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新奇、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

接下来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是作者对正在紧张劳作的冶炼工人的正面描写,赧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李白对其加以创造性的发挥,而生成了一个全新的诗歌词汇"赧郎",用来表达他对眼前的辛勤工作的劳苦大众的由衷的钦佩之情,工人们的脸庞因为炉火的烘烤,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所以,他们才能够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给了本来就十分敏感的诗人以强烈的内心震撼,如果说诗歌的前三句是通过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结尾,则是通过音响效果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连"寒川"都不能自已,那么就更不用说天生浪漫,感情丰富的李白了。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于是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有声有色,无比壮观的秋夜冶炼全景效果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和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李白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

如果我们能够把视野再放宽一点,从李白在秋浦时的整个创作背景及当时的个人处境来观察思考,就会发现,尽管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李白觉得好像已经走到了一个死胡同,而看不到出路与光明,以至于他也像一般的文人墨客一样,听不得秋日的猿鸣,但是当他一旦接触到火热的生活和激情的迸发,那怕是与他平常的生活全不相干的体力劳动,他也能够从中吸取生活的力量,感受人生的真谛,从而在心灵上获得洗礼,在灵魂上得到新生。于是,他可以迅速忘却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头来,热情地讴歌生命,赞美劳动,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对他产生积极的作用,而使他再次萌发创作的灵感。所以他能够一次又一次地从困境中走出来,重新发现生活所处处存在的真、善、美。比如,他很快就可以用一种极为欣赏的眼光,在诗中再现秋浦人家的生活情调了,"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这是《秋浦歌》的第十六首,渔家在夜以继日地打鱼,而他的妻子也不肯闲着,在竹林深处,张网捕鸟,罝是捕鸟兽的网。一家人都在为着生活而忙碌,但是心态却是非常平和的,这首被人赞为颇有王维《辋川诗》格调的诗作,显然是在一种轻松自在的心境下创作出来的。正是这种不断地自我更新,不断地接受新事物的健康心理,才使得李白不论身处何地,都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华彩辞章来的重要主观因素呀!

唉~

做人要厚道 哈

好人做到底 啦~ (^__^)

秋浦歌

作者: 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秋浦歌天宝十三载(754),李白流寓秋浦时所作的组诗,共十七首。

秋浦今安徽贵池县西南一浦,产银产铜。

红星乱紫烟乱,错杂。红色火花在紫色的炉烟中飞溅。

赧郎赧,面红。为炉火照红的冶炼工人。

缘因为,指因为愁思有那么长

个这样

罝捕捉鸟兽的网

[简析]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其他

其一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其二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其三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其四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五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其六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其七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其八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其九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其十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其十一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其十三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其十六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其十七 祧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6088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