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选择道家

我为什么选择道家,第1张

  我的生命,或许还算是很年轻的。当这年轻的生命与一个美好的哲学流派结合时,便仿佛有了两千五百多年的长度。这个哲学流派,像一首回荡在历史天空的长歌,像一股流淌在世人心田的清泉,滋养了人类茂盛的文明之树。

  这个哲学流派就是道家。我与道家的缘分,似乎是在冥冥中注定的。在我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我:我名字中的“静远”两字,出自三国时诸葛亮的《诫子书》中的一句“非宁静无以致远”。当我长大后才知道,“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早在春秋时的道家经典《文子》中就已出现了。这奇妙的联系,引导着我的生活——因为我十分喜欢自己的名字,这使我不断追求“静远”两字的意境,并走向了道家,获得了人生中极大的幸福与愉悦。这种感性的联想,为我选择道家增添了一份浪漫的色彩,但这当然不能用来解释我为什么选择道家,还需要理性的认识才能。

  要知道我为什么选择道家,就先要搞清楚道家是什么。道家不是道教。道家是一个春秋时基本成形的哲学流派,而道教是一个东汉时建立的宗教。道教使用道家的经典,以组织的形式传播了“道”的概念,与道家有着一定的关系,但道教也有数量众多的独有的经文。我不是道教徒,这就意味着我不需膜拜道教的神灵、不需举行道教的仪式。事实上,各种宗教、主义都使我享受,它们的著作像一盏盏高悬在我心头的明灯,将我眼中的世界照得五彩斑斓。当我在这五彩斑斓的百花园中徜徉,欣赏着每种花的艳丽和芳香时,忽然看到一只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这只蝴蝶来自庄子的梦,它向我飞来,并轻轻地落在了我的心尖。

  我所选择的道家,为人类的政治、军事、宗教、文艺与养生等做出了贡献。世人常用的“上善若水”、“相濡以沫”、“越俎代庖”、“朝三暮四”、“游刃有余”、“大相径庭”等成语,耳熟能详的“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故事,都出自道家的经典。道家在两千五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不断丰富,不断发展,如今伴随着全球化的加深,更是对整个世界造成了影响。道家没有引起追随者的狂热,而是细水长流,即使有时不盛行,却始终不曾退出历史舞台。两千五百多年间,世界上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变化,人类的生活方式、科技水平在各个时期截然不同,而道家的存在却是这万变中的不变,总是有人在研究、领悟道家。道家的经典不仅有《道德经》、《庄子》、《列子》,还有《关尹子》、《文子》、《亢仓子》、《无能子》、《化书》、《道玄篇》、《妙真经》、《西升经》等。这一部部经典,像一曲曲从遥远的时空飘来的古音,在我心中起伏回响,具有哲学、文学与史学价值。

  现在的我还比较年轻,对道家的领悟可能难免有不深刻、甚至不准确的地方。我只是把自己选择道家的原因分享给大家,并且接受大家的批评指正。我选择道家的原因很多,这里只说较主要的三个。

  我选择道家,因为道家的风格是朴素自然。世间万事万物,无不是自然生成的。道家真诚地欣赏自然、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使人全身心融入自然,脱去多余的负累,享受纯真的美好,轻松愉悦,一片清爽。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阳光空气、食物与水等自然馈赠,虽说人类能自己制造出工具,但制造工具的材料源于自然,就连制造工具的智慧也是自然的恩赐。当人放下自我,把握自然的规律,就能灵巧地顺势而为,将命运改善。可如果人自以为是,就难免弄巧成拙,遭到自然的嘲弄。

  现在的人类科技发达,上天入海无所不能,这种发达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容易让人膨胀欲望。人若狂妄地为了一时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灾难。有句流行语是“不作死就不会死”,道家的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刻意去做、不总是想着自己在做什么,也就是让人“不作死”,如此就“不会死”。自然的力量无穷无尽,即使自然的局部被人类改变了,自然也会在更大的层面按自己的方式运行,并以不可阻挡的力量将人类改变。当人懂得谦卑,就会发现大自然并不是跟自己作对的,而是在帮助自己的。

  我认为如果按西方的哲学术语来讲,道家是泛神论。泛神论就是以自然为神。有神论者常常指责无神论让人自大,因为无神论不相信神,就会使人不受约束、为所欲为;无神论者常常指责有神论让人自卑,因为有神论那种人格化的神喜怒无常,人害怕这种神就会放不开手脚、错过机会。而泛神论以自然为神,因为遵循的是自然,所以不会拘泥于规矩的约束,又因为是把自然当作神,而不只是普通的自然规律,所以就有了高尚的概念,就不会为了世俗欲望而堕落。

  人过上朴素的生活,就会因知足而快乐。物质享受、大鱼大肉等感官刺激,给人带来的快乐是极其短暂的,它们在满足世人欲望的同时,又激起了更多欲望,人在不断填补这些欲望的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麻木,感官迟钝后就无法体验到快乐了。荣华富贵容易让人虚荣,聪明智巧容易让人骄傲,仁义礼仪容易让人伪善,巧言善辩容易让人混乱,劲歌热舞容易让人浮躁,美丽外貌也容易掩盖丑陋内心,这些看似对人有利的东西,如果人过度依赖,都会迷失自性,还会给自己招来祸患。当人刚开始过朴素的生活时,可能会感到不适应甚至苦涩,一旦适应了朴素,就会觉得这比追求贪欲有意思多了,因为这种生活是本真的、广阔的,也是让人平安的,给人真正长久的快乐。人没有了什么非要不可的东西,心灵就会自由,到哪里都能找到乐趣。

  智慧,不是想出来的,而是感悟出来的。以轻松愉悦的心情,静静地体会,不用吃什么、玩儿什么,幸福的感觉自然就从心底升起,巨大到无法描述的快乐自然会笼罩我们。通透安宁,意境深远。我们应当保持身心的有序与清瀞,同大自然和谐,与天地合一。这种身心整体的愉悦,要远远大于感官具体的愉悦。

  假如不用“道”这个字来给道家命名,那么最适合道家的,我想应该就是一个“生”字。道家就是让万物生,让世界生机勃勃,健康向上,给人以生命力,充满灵性。以道家的审美创作的文艺作品,反映并让人欣赏蓬勃生长的事物,既不会呆板高傲,过于冷;又不会激进疯狂,过于热,而是温温润润、清清凉凉,传递出清新的正能量。

  自然万物也具有品德,是人应效仿的对象。自然的日夜、四季反复交替,人的祸福也互相转化,所以人不必对一时的处境过于执着;自然的水向低处流、在不同器皿中呈现不同形状、滋润生命,人也应处下不争、懂得变通、利益众生;自然的山谷空虚无物,人也应虚心,领悟“空”、“无”的无限妙用;自然的海容纳百川,人也应心胸宽广。人与万物一同生生不息,永远延续。

  我选择道家,因为道家的追求是平等利民。世人总是喜欢富裕,讨厌贫穷;喜欢尊贵,讨厌卑贱;喜欢赞美,讨厌辱骂;喜欢美貌,讨厌丑脸;喜欢顺境,讨厌逆境。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世人往往不能将一切平等看待,所以对被定义成“坏”的事物避之若浼,而对被定义成“好”的事物趋之若鹜,“土豪,我们交个朋友吧”。正是这种不平等的观念,让人的心随着外界而起起落落,在想要什么时被贪欲折磨,在要什么的过程中费尽心机、劳神耗力,在要不到时嗔恨不满,若是在要什么时犯下了罪恶,又会担心自己受到惩罚,被恐惧折磨。得不到了就念念不忘、嫉妒别人,得到了就瞧不起别人;得意时忘乎所以,失意时垂头丧气。这样下去,我们将没有任何时候是安宁的。如果为外在的得失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那就十分可惜了。若能像道家一样,将那些不同的事物平等看待,我们就能超然物外,逍遥自在,不把任何事太当真,升起虚无淡泊的心境。得之不喜失之不悲,任何事都不必扰乱内心的安定和愉悦。

  这种平等的认识,让我们接纳包容,认同现实的一切都没有错。包容不是为了显得大度,而是更好地品味生命中的每一秒,是很现实地为自己着想。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万事万物之间的区别是必须承认的。男人当然不是女人,大人当然不是小孩,这都是必须尊重的不同,但我们也要有平等的认识,也要用一颗平常心来处世。因为我们尊重不同,所以我们在建公共厕所时,要分别建男厕所和女厕所;因为我们有平等的认识,所以我们不会歧视女性,当然也不会歧视男性。

  将平等的认识放到国际上,就是国与国之间不分大小、不比优劣,推动霸权消失;将平等的认识放到国内,就是全社会人人享有同等地位,反对以权谋私和贪腐。将平等的认识运用到社会活动中,自然会追求利民,让整个社会不是围绕着顶层的少数贵族运行,而是以整体来运行,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让老百姓享幸福。道家在《文子》、《亢仓子》中都有“兴义兵”的概念,即兴正义之师捍卫和平、保卫人民。也就是说,道家追求的社会不是金字塔结构的,而是地球结构的。

  平等的观念对残疾人事业有所启示。这种启示不仅是让人意识到要帮助残疾人,更重要的是让人尊重残疾人的人格。我作为残疾人,每次看到《庄子》中那些残疾人发挥自身所长的部分时,都会深受感动、备受鼓舞,都会明白原来外在的东西并不那么重要。

  平等的观念能引导人类去保护动物、植物。人类之所以大肆捕杀动物、毁坏植物,固然有利益驱动的因素,我想也跟人类的傲慢有关系。人类确实比动物高级,但人类的生活也离不开动物,动物对人类的发展有所推动,对人类的科技、文化都有独特意义。如果过度伤害动物,将危害人类自身。《无能子》十分幽默地列举了多个人类与动物的相同之处,让人在会心一笑后深思。植物对人类的意义同样是深远的,涉及各个方面,其光合作用可为人类释放氧气,其美妙身姿让人清心养眼,珍爱植物亦有必要。

  如果我们过分看重表面上的强弱,并对所谓强者推崇至极,那我们很可能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甚至成为所谓“强者”的陪葬,与所谓“强者”一起被自然之力淘汰摧毁。平等的认识让我们明白,坚硬的东西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厉害,柔弱可以战胜刚强。柔软的力量连绵不绝,道家让人守柔。

  我选择道家,因为道家的思维是守中平衡。精神与物质、传统与新潮、宗教与科学、大我与小我、理想与现实、未来与当下、利民与利己等等,世界总是提出看似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将事物的两面同时呈现,让人无所适从,不知该选择哪一面好。当感受到选择某一面的好处时,世人往往执着于感受到了好处的这一面,并极端或偏激地推广这一面,等到这一面的坏处出现时,世人又会对这一面极其痛恨,并抛弃这一面,把曾经捧上天的踩在了脚下,转向截然相反的另一面。其实,我们可以不把这种情况当成困扰,而是把它当成一个好玩的游戏。世界上的很多事物都有两面,虽然这样的两面是有很多的,但是道家将这世上的很多两面都归纳为“阴”与“阳”,让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道家让人调和阴阳,在那些两面中找到平衡,将矛盾的事物统一起来。一个有道家思维的人,说出来的话经常是“既要这样,又要那样”,或者是“既不要这样,又不要那样”。一个人如果选择道家,他是不会因为这个选择而让自己凭空多出一群敌人,因为道家没有必须消灭的目标,能包容对立面,所以几乎没有人对道家产生仇恨情绪。一个大大方方的“中”字,既是中国的国名,也是世人应当遵守的理念。

  这里仅仅举一个我认为很重要的例子。人的欲望会让人伤害别人,犯下罪恶,虽然自己在满足欲望时会很高兴,但谁都不希望自己成为别人满足欲望的受害者,因此就有很多人用仁义礼乐,来压制世人的欲望。每个宗教的教理教义都明显不同,一个宗教内部的各个教派也各不相同,但不管它们有多么不同,不管它们之间有多少矛盾,它们都是劝人向善的。虽然宗教不用“仁义礼乐”这些词,但这些宗教与儒家在某个层面上可以归为一类,都是以仁义礼乐为珍宝。世人能感受到仁义礼乐的好处,并将其发扬光大,让社会在善的感召下保持稳定,形成世界各民族的传统。但时间长了,这些传统就会限制发展,会让世人在繁文缛节中受到压迫,得不到世俗的欢乐。这时就有人挑战传统,鼓吹放纵欲望,世人在这些人的引领下,很快就得到了物质享受。那近在眼前的世俗欢乐,是如此真实可信,使人放弃了道德规范,将世界拉向堕落的深渊。在这种人人放纵的情况下,又会有人想起曾经建立的传统,并将传统捡起来,苦苦地为传统发声。

  道家在很久以前就看透了这个问题,双管齐下地既让人化解欲望,又让人抛弃礼教。道家让人返璞归真,而贪欲和礼教都有违人的真性。在道家的经典中,经常出现剖析贪欲危害的内容,也经常出现批判礼教虚伪的内容。满足欲望与坚守良善都不能让人拥有最高的快乐,唯有感悟、顺应大自然才是最高的快乐。如果说儒家与各个宗教是来自天堂的天使,各种教人放纵欲望的思潮是来自地狱的恶魔,那道家就是来自大森林的精灵。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简单在矛盾的双方间找一个中心点,并不是有智慧的体现。我们要在矛盾的双方间选择恰当的位置,而不是最中间的位置,有时可以偏向某一面。比如,在精神与物质间,应当偏向精神。因为精神是核心,是统治其他的关键,是人可以主动把握、调整的。如果说现实的情况难以改变,那也只能说明与此相应的精神难以改变,而现实本身是很好改变的。

  以上三点是我选择道家的较主要原因。道家思想深邃,其内涵远远不止我所写的这点,值得世人用一生来体悟。道家起源于中华民族,其经典记载了中国人的历史,因此中国人对那些经典会感到亲切,道家让中国人具有文化自信。道家是全人类的财富,并不局限于中国,全世界都可以运用道家的智慧。

  世人为道家创作了各种体裁的作品,如纪录片《问道楼观》、越调《老子》(以此改编的戏曲**名为《圣哲老子》)、**《老子出关》、电视剧《老子传奇》、动画片《不射之射》、《道德三百问之老子顶呱呱》。这些文艺作品中,有关老子的故事既有史料的再现,也有作者的创作,不可将其完全视为老子的真实经历。

  在我的思想中,有着各种宗教、主义的痕迹,我会用各种宗教、主义的名词术语来表达我的观点。如我在文章《三种因果》中,为了让读者注重深层次的原因、超越眼前世界的束缚,使用了佛教词“因果”。我所选择的,不只是道家,而是各家的精华。这也是道家的接纳包容所决定的。在新时代,道家也要有所创新。

  虽然我不信仰道教,但我愿与道教徒一起弘扬“道”的概念。我愿与儒家弟子、佛教徒一起领悟国学;与穆斯林、天主教徒、基督徒一起传播真善美;与中国***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两千五百多年来,道家给世界带来了无数美好,使各年代、各地区的人受益。我相信,未来道家还会延续下去,带给世界更多的美好!

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是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离不开以下几个因素,即盛唐土壤的哺育、屈原楚辞的影响、道教思想的支配以及诗人奇特的人生经历。

李白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风的集大成者李白的诗风个性张扬、雄奇飘逸、有吞吐天地、囊括寰宇的气势李白的诗歌主观色彩浓厚,要入京求官就高调地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上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常用大胆的夸张和惊人的幻想来表达他喷薄而出、一泻千里的感情如《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高度夸张的比喻,赞叹飞瀑从高处腾空而下的壮观的景象,也展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气概。

在深入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与各个时期的诗作之后,笔者认为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点重要因素:

一、盛唐土壤与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诗歌也不例外李白在诗歌上取得巨大成就是与盛唐的土壤密不可分的换言之,唐朝的政治、经济全面繁荣及由此形成的盛唐气象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存在和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特定的时**育着特定的气象——政治上的开明、文化上的博大包容,使得大唐帝国孕育着一种乐观、自信与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

李白就是生活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所谓 “时世造英雄”,当时的文化氛围,正是李白得以成长的沃土他那追求理想的精神,个性张扬的气质,雄奇飘逸的诗风,特别是他那吞吐天地的气势,无疑就是唐朝政治经济全面繁荣昌盛在精神领域的真实写照风格是时代的产物,可以说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正是盛唐气象的反映。

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与唐朝特定的文化大背景有着必然的深刻的联系繁荣昌盛的社会带来了文学百花齐放的美景,造就了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唐朝诗歌中不同思想倾向的表现、不同题材领域的发展、声律的运用、语言风格的创造、手法技巧的革新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这种广阔的文化空间和自由的文化氛围对盛唐诗人的心理和气质上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李白重传统,更勇于创新,善于吸取诸家精华,这不仅对他的诗歌的思想内容有着深刻的影响,并且对他诗歌的语言风格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如陈子昂扫荡齐梁诗风的文学改革就对李白影响极大——“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文学主张正是陈子昂文学革新的深化。

李白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于是一朵最绚丽的浪漫主义文学奇葩,适时地开放在盛唐肥沃的土地上。

二、屈原楚辞与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诗风

屈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作品洋溢着热爱祖国、忠于理想的激情,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其积极浪漫主义的艺术创作风格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李白毫不隐瞒地表达了对屈原的追慕,诗曰“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在《代寿山孟少府移文书》一诗中写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可见其早晚之年都不离怀才报国之思就创作思想而言,李白与屈原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毋庸置疑,是一脉相承的。

在李白的诗歌中我们总能隐约约可以看到屈原浪漫主义风格的影子——两者皆擅于通过意象的运用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褒贬之情;为了增加诗歌的浪漫主义气息,两位诗人都注意了神话传说的运用,并通过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感受但相比较之下,笔者认为李白的意象比屈原更加丰富从他们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李白对屈原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继承与发展。

李白浪漫主义诗歌常常以神话、传说的题材和象征、比喻的手法来反映现实如《远别离》、《梁甫吟》都是借神话传说反映社会现实;《登高丘而望远海》、《古风》等篇,则是借古讽今;《蜀道难》也以雄奇的笔墨和丰富的想象,写出蜀地的奇险,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完美结合起来并在同一首诗作中体现——无疑,李白是继承和发扬了屈原高超的艺术创作技巧这种技巧的最大特征就是既写实又夸张,二者泾渭分明却又紧密相连,互为映衬如李白《古风》第十九首:“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诗中写到安史之乱,但并不对它多着笔墨,而是在升天神游的美丽幻想中,突然低头见到了被叛军蹂躏的洛阳,诗人的情感急转直下,浪漫的幻想亦告破灭这首诗与屈原《离骚》中写他听了灵氛和巫咸的劝告,准备去国远游,在想象中翱翔于天际之时,忽然居高临下地看到危机四伏的祖国,便再也舍不得离去,思想从想象回到了现实不难看出,这两首诗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曼妙的仙境与苦难的现实融为了一体。

李白继承了屈原那种对理想不息地求索精神,一生不懈地追求报效国家的机会,以实现“济苍生”的抱负这种理想成为他一生追求目标的基石受屈原影响,李白浪漫主义诗风是诗人一生思想经历的真切体现,也是盛唐时代社会现实和精神风貌的必然反映。

三、道教思想与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李白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与盛唐时期风靡一时的道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道教思想对李白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道教思想造就了李白丰富离奇、想落天外的想象力,并为李白浪漫主义诗歌提供了构筑“神仙世界”所需要的大量意象。

李白从小生活在道教气息浓郁的蜀中地区,深受道教思想的熏陶,他不仅深信道教,而且还曾授了道录,做了一回道士道教带给李白一种热烈迷狂的情绪在道教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形成了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两道独特风景——文采绚丽瑰灿、想象驰骋丰富特别是道教“存想思神”这一思维方法,对李白那超越时空、沟通人神的奇特想象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盛唐,笃信道教者众,但真正深得其中三昧的,李白是最独特的一人他不仅虔诚地相信道教的修炼方法:“我去采菖蒲,服食可延年”(《嵩山采菖蒲者》);真诚地相信道教所描绘的那个仙境:“传闻海水上,乃有蓬莱山,玉树生绿叶,灵仙每登攀”(《杂诗》);而且,他还真正相信自己就是一个从天上贬谪下来的“谪仙人”,把自己摆进了神仙的队伍这种将自己的全部都融化在道教“存想思神”之中的迷狂与激情,这使李白诗歌的想象显得极为真诚也只有李白这样天真虔诚地“存想思神”,才可能有如此瑰丽神奇的想象,才有可能有如此美丽且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

不可忽视的是,道教也为李白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的表达提供了广阔的意象空间如李白所写的那样:“仙人游碧霞,处处笙歌发”——道教世界里,仙人们腾云驾雾,上天入地,而且还一路仙乐嘹亮,真是令人飘飘欲仙、无限向往长期处于这种环境的熏陶,必然会刺激李白的想象力,并为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表达提供了构筑“想象世界”的大量意象,如大鹏、巨螯、高山、急流、大江大河、仙境、梦境等李白在《游泰山》一诗中就以神仙自诩:“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而诗中的许多意象如“王母池”、“天门阙”、“织女”等也都与道教离不开无疑,道教鼓吹的神仙世界,投合了李白飘逸洒脱的个性现实生活的黑暗龌龊使他更强烈地幻想和追求美好的神仙世界道教给李白安上了神游四方的想象翅膀,使他的诗歌增加了恍惚飘逸、光怪陆离的神异浪漫色彩。

四、奇特的人生——现实与理想激烈冲突的喷泉

追求功名、漫游山水和求仙学道,伴随了李白的一生儒家思想和道教、游侠本不相容,但李白却把三者结合为“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这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但是,李白这种人生理想过于高傲自负和理想化,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实现的浪漫思想与严峻现实的矛盾,常使李白陷于悲愤与失望之中于是,李白身上那种狂傲不羁的性格和飘逸洒脱的气质就幻化为一首首或狂放不羁或悲愤激昂或自命不凡的浪漫主义诗歌。

一方面,儒家思想对李白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安社稷、济苍生”是他的政治抱负这从他早年的诗歌《送外甥郑灌从军》中可看出这一理想:“丈夫赌命报天子,当斩胡头衣锦回”被赐金放还后他仍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见他的抱负气概是何等的豪迈另一方面,李白的儒家思想,经自身变形走样,已带有他鲜明的个性色彩李白曾师从“任侠有气,善为横纵学”的赵蕤,对形成他的纵横家思想、豪放不羁的性格和诗风有所影响。

李白空有一腔热血和一身才艺,为理想而不懈奋斗,却失败得一次比一次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摆在李白的面前,激愤之情于是喷涌而出: “我不弃世人,世人自弃我” 理想屡遭挫折,失败打击接踵而至,所以李白的诗歌交织着自信与绝望、追求与颓放、眷念与怨恨、崇高与庸俗等思想感情的复杂矛盾,代表作有《行路难》三首、《梁园吟》、《将进酒》等如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得是何等的自信,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却显得十分迷茫;“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忧愁悲愤何等深重,“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又是何等的旷放洒脱这些都是李白的崇高理想与黑暗现实相撞击后而迸发的心灵喷泉,具有惊心动魄的力量它们曲折地反映出时代的矛盾,又有折射了李白内心深处交织缠绕的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

正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就是这样:怀抱着理想四处奔走,遇到的是嘲笑和冷漠,感到的是压抑和幻灭现实社会给李白带来了矛盾和痛苦,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他只能到山林、醉乡和仙境中寻找精神寄托,努力去探索和发掘其中的美,用他的神来之笔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浪漫主义诗歌。

杜甫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飘然思不群”就是对李白浪漫主义诗风最贴切的评价李白浪漫主义诗风是诗人一生思想经历的真切体现,也是盛唐时代社会现实和精神风貌的必然反映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不愧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道永恒而亮丽的彩虹。

总的来说李白的诗风不离开豪放 飘逸 离奇大胆的夸张。

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是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离不开以下几个因素,即盛唐土壤的哺育、屈原楚辞的影响、道教思想的支配以及诗人奇特的人生经历。

李白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风的集大成者。李白的诗风个性张扬、雄奇飘逸、有吞吐天地、囊括寰宇的气势。李白的诗歌主观色彩浓厚,要入京求官就高调地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上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常用大胆的夸张和惊人的幻想来表达他喷薄而出、一泻千里的感情。如《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高度夸张的比喻,赞叹飞瀑从高处腾空而下的壮观的景象,也展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气概。

在深入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与各个时期的诗作之后,笔者认为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点重要因素:

一、盛唐土壤与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诗歌也不例外。李白在诗歌上取得巨大成就是与盛唐的土壤密不可分的。换言之,唐朝的政治、经济全面繁荣及由此形成的盛唐气象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存在和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特定的时**育着特定的气象——政治上的开明、文化上的博大包容,使得大唐帝国孕育着一种乐观、自信与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

李白就是生活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所谓 “时世造英雄”,当时的文化氛围,正是李白得以成长的沃土。他那追求理想的精神,个性张扬的气质,雄奇飘逸的诗风,特别是他那吞吐天地的气势,无疑就是唐朝政治经济全面繁荣昌盛在精神领域的真实写照。风格是时代的产物,可以说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正是盛唐气象的反映。

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与唐朝特定的文化大背景有着必然的深刻的联系。繁荣昌盛的社会带来了文学百花齐放的美景,造就了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唐朝诗歌中不同思想倾向的表现、不同题材领域的发展、声律的运用、语言风格的创造、手法技巧的革新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这种广阔的文化空间和自由的文化氛围对盛唐诗人的心理和气质上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李白重传统,更勇于创新,善于吸取诸家精华,这不仅对他的诗歌的思想内容有着深刻的影响,并且对他诗歌的语言风格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如陈子昂扫荡齐梁诗风的文学改革就对李白影响极大——“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文学主张正是陈子昂文学革新的深化。

李白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于是一朵最绚丽的浪漫主义文学奇葩,适时地开放在盛唐肥沃的土地上。

二、屈原楚辞与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诗风

屈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作品洋溢着热爱祖国、忠于理想的激情,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其积极浪漫主义的艺术创作风格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李白毫不隐瞒地表达了对屈原的追慕,诗曰“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在《代寿山孟少府移文书》一诗中写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可见其早晚之年都不离怀才报国之思。就创作思想而言,李白与屈原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毋庸置疑,是一脉相承的。

在李白的诗歌中我们总能隐约约可以看到屈原浪漫主义风格的影子——两者皆擅于通过意象的运用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褒贬之情;为了增加诗歌的浪漫主义气息,两位诗人都注意了神话传说的运用,并通过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感受。但相比较之下,笔者认为李白的意象比屈原更加丰富。从他们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李白对屈原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继承与发展。

李白浪漫主义诗歌常常以神话、传说的题材和象征、比喻的手法来反映现实。如《远别离》、《梁甫吟》都是借神话传说反映社会现实;《登高丘而望远海》、《古风》等篇,则是借古讽今;《蜀道难》也以雄奇的笔墨和丰富的想象,写出蜀地的奇险,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完美结合起来并在同一首诗作中体现——无疑,李白是继承和发扬了屈原高超的艺术创作技巧。这种技巧的最大特征就是既写实又夸张,二者泾渭分明却又紧密相连,互为映衬。如李白《古风》第十九首:“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诗中写到安史之乱,但并不对它多着笔墨,而是在升天神游的美丽幻想中,突然低头见到了被叛军蹂躏的洛阳,诗人的情感急转直下,浪漫的幻想亦告破灭。这首诗与屈原《离骚》中写他听了灵氛和巫咸的劝告,准备去国远游,在想象中翱翔于天际之时,忽然居高临下地看到危机四伏的祖国,便再也舍不得离去,思想从想象回到了现实。不难看出,这两首诗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曼妙的仙境与苦难的现实融为了一体。

李白继承了屈原那种对理想不息地求索精神,一生不懈地追求报效国家的机会,以实现“济苍生”的抱负。这种理想成为他一生追求目标的基石。受屈原影响,李白浪漫主义诗风是诗人一生思想经历的真切体现,也是盛唐时代社会现实和精神风貌的必然反映。

三、道教思想与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李白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与盛唐时期风靡一时的道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道教思想对李白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道教思想造就了李白丰富离奇、想落天外的想象力,并为李白浪漫主义诗歌提供了构筑“神仙世界”所需要的大量意象。

李白从小生活在道教气息浓郁的蜀中地区,深受道教思想的熏陶,他不仅深信道教,而且还曾授了道录,做了一回道士。道教带给李白一种热烈迷狂的情绪。在道教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形成了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两道独特风景——文采绚丽瑰灿、想象驰骋丰富。特别是道教“存想思神”这一思维方法,对李白那超越时空、沟通人神的奇特想象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盛唐,笃信道教者众,但真正深得其中三昧的,李白是最独特的一人。他不仅虔诚地相信道教的修炼方法:“我去采菖蒲,服食可延年”(《嵩山采菖蒲者》);真诚地相信道教所描绘的那个仙境:“传闻海水上,乃有蓬莱山,玉树生绿叶,灵仙每登攀”(《杂诗》);而且,他还真正相信自己就是一个从天上贬谪下来的“谪仙人”,把自己摆进了神仙的队伍。这种将自己的全部都融化在道教“存想思神”之中的迷狂与激情,这使李白诗歌的想象显得极为真诚。也只有李白这样天真虔诚地“存想思神”,才可能有如此瑰丽神奇的想象,才有可能有如此美丽且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

不可忽视的是,道教也为李白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的表达提供了广阔的意象空间。如李白所写的那样:“仙人游碧霞,处处笙歌发”——道教世界里,仙人们腾云驾雾,上天入地,而且还一路仙乐嘹亮,真是令人飘飘欲仙、无限向往。长期处于这种环境的熏陶,必然会刺激李白的想象力,并为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表达提供了构筑“想象世界”的大量意象,如大鹏、巨螯、高山、急流、大江大河、仙境、梦境等。李白在《游泰山》一诗中就以神仙自诩:“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而诗中的许多意象如“王母池”、“天门阙”、“织女”等也都与道教离不开。无疑,道教鼓吹的神仙世界,投合了李白飘逸洒脱的个性。现实生活的黑暗龌龊使他更强烈地幻想和追求美好的神仙世界。道教给李白安上了神游四方的想象翅膀,使他的诗歌增加了恍惚飘逸、光怪陆离的神异浪漫色彩。

四、奇特的人生——现实与理想激烈冲突的喷泉

追求功名、漫游山水和求仙学道,伴随了李白的一生。儒家思想和道教、游侠本不相容,但李白却把三者结合为“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这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但是,李白这种人生理想过于高傲自负和理想化,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实现的。浪漫思想与严峻现实的矛盾,常使李白陷于悲愤与失望之中。于是,李白身上那种狂傲不羁的性格和飘逸洒脱的气质就幻化为一首首或狂放不羁或悲愤激昂或自命不凡的浪漫主义诗歌。

一方面,儒家思想对李白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安社稷、济苍生”是他的政治抱负。这从他早年的诗歌《送外甥郑灌从军》中可看出这一理想:“丈夫赌命报天子,当斩胡头衣锦回”。被赐金放还后他仍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见他的抱负气概是何等的豪迈。另一方面,李白的儒家思想,经自身变形走样,已带有他鲜明的个性色彩。李白曾师从“任侠有气,善为横纵学”的赵蕤,对形成他的纵横家思想、豪放不羁的性格和诗风有所影响。

李白空有一腔热血和一身才艺,为理想而不懈奋斗,却失败得一次比一次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摆在李白的面前,激愤之情于是喷涌而出: “我不弃世人,世人自弃我。” 理想屡遭挫折,失败打击接踵而至,所以李白的诗歌交织着自信与绝望、追求与颓放、眷念与怨恨、崇高与庸俗等思想感情的复杂矛盾,代表作有《行路难》三首、《梁园吟》、《将进酒》等。如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得是何等的自信,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却显得十分迷茫;“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忧愁悲愤何等深重,“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又是何等的旷放洒脱。这些都是李白的崇高理想与黑暗现实相撞击后而迸发的心灵喷泉,具有惊心动魄的力量。它们曲折地反映出时代的矛盾,又有折射了李白内心深处交织缠绕的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

正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就是这样:怀抱着理想四处奔走,遇到的是嘲笑和冷漠,感到的是压抑和幻灭。现实社会给李白带来了矛盾和痛苦,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他只能到山林、醉乡和仙境中寻找精神寄托,努力去探索和发掘其中的美,用他的神来之笔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浪漫主义诗歌。

杜甫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飘然思不群”就是对李白浪漫主义诗风最贴切的评价。李白浪漫主义诗风是诗人一生思想经历的真切体现,也是盛唐时代社会现实和精神风貌的必然反映。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不愧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道永恒而亮丽的彩虹。

总的来说李白的诗风不离开豪放 飘逸 离奇大胆的夸张 希望这能对你有用 加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6197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