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和歌剧在题材选择、音乐结构、音乐风格、声音表现、舞美装置和舞蹈作用方面有哪些区别?

音乐剧和歌剧在题材选择、音乐结构、音乐风格、声音表现、舞美装置和舞蹈作用方面有哪些区别?,第1张

向你推荐一篇网文,颇有一番研究的文章:

歌剧音乐剧的异同》

中文摘要:音乐剧的音乐形式是歌剧化的,它是古典歌剧艺术的现代传承,是现代音乐戏剧的主流。音乐剧与歌剧在形式上是相同的,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断代,但依然存在着异同之处。

下面就大众与个人观点谈谈歌剧与音乐剧的异同。

首先,谈谈何为歌剧,何为音乐剧?

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音乐剧(Musical theater)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因此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

其次,谈谈二者的区别,即异同。

1、音乐剧以流行音乐为主,以古典音乐为辅;歌剧以美声唱法贯穿全剧。

2、歌剧以夸张的咏叹调与宣叙调表示内容,全剧侧重点为心理;音乐剧少了宣叙调和咏叹调,多了无伴奏对白,全剧以内容为中心

3、歌剧强调声乐的技术含量,而音乐剧强调舞台效果。因此,音乐剧比歌剧多了舞蹈的成分。

4、音乐剧内容多以暗调为主,而歌剧永远是高雅、愉悦的。

5、从唱法上,音乐剧有通俗(如摇滚、蓝调、爵士、乡村、R&B等)、美声两种唱法,而歌剧绝对只用美声唱法。

6、歌剧的伴奏以现场管弦乐为主,而部分音乐剧(如《猫》)的伴奏是事先录好的。

7、从流传方面来看,音乐剧比歌剧更加短小精悍、易于理解,而歌剧则因篇幅较长而导致脍炙人口的选段并不多。

8、歌词方面,音乐剧俏皮、风趣、通俗易懂,而歌剧则较沉闷,有的甚至用的是古代语言。

9、从内容上讲,音乐剧强调“想象、现代”;歌剧着重“优雅,愉悦”。

事实上,很难对这两种艺术形式制定准确的区分标准,但是对那些常去剧院的观众来说,二者各自的特点还是很明显的。

首先,与歌剧相比,音乐剧中的歌曲很多并非独唱曲。

其次,音乐剧中的歌曲更短,更简单,易于传唱,而歌剧则要靠独唱的咏叹调引领全局。一般来说,咏叹调会伴随着每一次戏剧性的转折将整部戏推向高潮。 

第三,尽管音乐剧中的歌曲更容易从整部剧中独立出来,也更加适于在酒吧等其他娱乐场所单独吟唱,但这些歌曲本身不一定适合剧情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演员通过舞蹈或其他的表演来烘托气氛,带动剧情进入高潮。所以音乐剧普遍比歌剧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乐剧甚至是没有剧本的歌舞表演。

在歌词方面,音乐剧更趋于表现饱经世事的经历,歌剧则永远是表现欢欣和喜悦的诗一般的语言。

最后,音乐剧与歌剧相比,如果前者是现实主义的,而后者则一定是浪漫主义的。同样是表现浪漫爱情的独唱,在音乐剧中,它的曲调可以是感伤的。

综上所述,与歌剧重音乐、轻剧本不同,音乐剧首先要求剧本的高质量;音乐剧不象歌剧那样追求高难度的歌唱技巧和戏剧性的表现力,往往更注重旋律的如歌性,更讲究自然平易的发声,亲切随和的歌唱以及表达词义曲情的诚挚动人;在歌剧中,舞蹈经常作为一种穿插性、色彩性的因素使用,但在音乐剧中,舞蹈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表现手段,可以说是歌、舞、剧“鼎足三分”;与歌剧的跳跃式舞台叙事法不同,音乐剧属于传统型,讲究情节的连贯性,追求故事的有头有尾;在叙事节奏上却属于现代跳跃型,讲究快节奏,善于营造紧张度,舞台气氛追求热烈火爆。

最后,谈谈个人的感受和想法。

与其说音乐剧是一个新的艺术形式,倒不如说音乐剧是传承了歌剧艺术而形成的现代歌舞剧。虽然它具有艺术手法的综合性,但就艺术形式来说它依然独具歌剧的传统。仔细分析;如果话剧不用道白,舞剧不用舞蹈,那么我们肯定不会称之为话剧和舞剧了,因为道白和舞蹈是它们各自唯一重要的特征。可是,音乐剧要是没有了道白和舞蹈,它依然是音乐剧,因为他属于歌剧的类型,它传承的是歌剧的特征,它不能没有音乐,不能没有歌唱。它只是属于戏剧的一个范畴。从歌剧,轻歌剧,喜歌剧,音乐剧到充满歌剧色彩的音乐剧。音乐剧在牛津简明音乐词典中的注解是这样:MUSICAL歌舞剧,一种近似轻歌剧[OPERETTA]的戏剧体裁,但通常指美国的从纽约百老汇发展起来的音乐表演。比起音乐喜剧[MUSICALCOMEDY]显得更为复杂精致而更接近歌剧。假如我们用德国伟大的歌剧大师瓦格纳对歌剧的论断来看音乐剧;即“歌剧是用音乐展开的戏剧”。那么,我们也可以这么说“音乐剧是用音乐展开的戏剧”。他们之间的差异只是音乐风格的不同而已。  

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近一百年来,歌剧越来越被当作“阳春白雪”高搁于艺术殿坛之上,有代表性的创作作品凤毛麟角,真正能欣赏歌剧的观众也是非常少的,因为这类观众必须是建立在有一定的歌剧常识和音乐涵养的基础上,它需要观众具备一定的审美条件,因此,它的观众在很大一部份是我们所谓的“圈内人”。但同时,在从后工业化时代转变为资讯时代,**、电视、网络对大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众的审美需求,人们对娱乐的取向已经变得更加广泛,单就一种艺术形式也需要能得到更多的信息,因此,音乐剧以其时尚、大众、流行等现代特性,逐渐占据了歌剧的市场份额成为现代音乐戏剧的主流。  

总之,从现象上看,歌剧里的主人公总保持着优雅而高贵的举止来生活、相爱和逝去,但在音乐剧中,主人公与爱人告别的场景可以是杂乱的集市,他们也一定是疲惫不堪和心神憔悴。从人物塑造上看,歌剧中的反面角色被刻画成十恶不赦的彻彻底底的坏人,英雄们则勇敢无畏,而音乐剧中的男女主角更加人性化。难怪,有人下断语:如果一场歌剧听起来太像音乐剧,那么它会被批评为太轻浮;反之,太像歌剧的音乐剧也会被批评太脱离现实。

印象最深的歌剧是《茶花女》,印象最深的音乐剧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都是悲剧,只是引发悲剧的原因不同,前者是由于身份地位的差别,而后者则是由于家族很长一段时间的对立导致仇恨越来越深,最终的结果都是悲伤的开始。两对死守相爱的人最终都无法走到一起,走到一起的只是两个不复存在的灵魂。

《茶花女》体现了歌剧与音乐剧的异同,《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体现了音乐剧与歌剧的异同。《茶花女》在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方面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同,剧中刻意强调了一个很典型的反面形象和一个类似英雄的形象。而后者则没有,家族的对立,使每个人物的刻画上都相对均匀。从剧情的发展看,前者反应的是社会现实,而后者反应的则是历史映像。前者更重视音乐方面的艺术渲染,而后者更重视舞蹈与音乐的配合,对舞蹈要求甚高。前者几乎以美声唱法贯穿全剧,后者以流行音乐为主,以古典音乐为辅。

刚刚在家里阳台看完亚运会开幕式。

我们把电视机扭向阳台方向,坐在阳台边看电视边看现场--我们的视野几乎覆盖整个六百多米高的电视塔“小蛮腰”和四百多米高的现代写字楼西塔,还放眼好几公里长激光四射色彩斑斓的风情珠江两岸,如梦如幻的都市风景尽收眼底。

在阳台上我们不经意地发现,我们总是比全亚洲的电视观众早几秒钟看到现场怒放的烟花,这下切实体会到了先睹为快的感觉,我越发感叹我家阳台的景观、我家的风水有多么的好!每次从电视上得知准备放烟花的时候我就赶紧提前打开录像机录像,把美景和家人的欢笑声保留起来。

电视里的开幕式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比北京奥运会还深刻,也许因为我是广州人,也许广州亚运会确实有她哪种不可复制的特点,还有堪称世界水平的创意。

水滴、水雾、水花、水浪,水上舞蹈、水上音乐、水上烟火、珠江巡游,不停地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水舞台、水元素、水文化应该就是本届亚运会突出的亮点和特点吧。

岭南文化也很浓郁、突出。广东童谣《落雨大》的出现让我们感到精神一振,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看来我们真成了地道的老广了。圣火点燃的方式出乎意料,居然是用炮仗来点燃的,很简单、很传统,回味一下马上又觉得很温馨、很人性化,这其实也体现了广州这座城市的特点,和谐、很有人情味,广州人应该能够切实感受到亚运会给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天变蓝了,水变清了,地变绿了,房变靓了,还有不断新增的地铁、城市BRT、APM等等各种城市交通系统。

9点钟左右全体市民把房间里的绿色花卉放到阳台、露台、窗台、天面上,这个全民参与的1分钟城市绿色行为艺术很有创意,很有意义,广大市民不但是亚运开幕式的观众,同时还是亚运节目的参与者,我相信很多人会难以忘记的。

在技术创意上,最大的亮点无疑就是那四块巨型的风帆立面舞台了,我从来未曾见过这种立面舞台,前段时间我去过3次现场,都没想到演员会在竖起来的屏幕上面表演,今晚可真是大开眼界了,看着屏幕下面的演员拉着钢丝绳,真担心万一脱手屏幕上面的演员会怎么样,这恐怕是世界首创、是最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吧。

最能体现广州人文精神的就是圣水盆到圣火盆的转化了。45位少女将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圣水”缓缓注入圣水盆,圣水被吸收后,圣水盆缓缓升起,最后融合45个国家和地区亚运精神的“圣火”就在这里熊熊燃起,这是一种和平和谐的愿望,也巧妙地表达了广州人水火都能交融的包容胸怀。

艺术创作离不开物质材料,而舞台设计的特质材料因其复杂,更具有实体性,更脱离不了工艺和技术。 如果舞台设计传统材料仅限于木料和布的狭窄范围内,这使它的表现力大打折扣的话,那么在形状、色彩、结构、质感、暗示和直观的所有方面,材料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一、舞台布景

  作为舞台表演形式的一种,舞台布景对于音乐剧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能够为剧目创造适当的戏剧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将剧场内短暂的瞬间变为观众心目中的永恒。正是舞台布景的出现和发展,拓展了音乐剧的演出空间,形象地加强了时间和空间的对比,从而使音乐剧的所有舞台活动和场景得以顺利进行。

  舞台布景设计是音乐剧进入具体创作后极为重要的一环。舞台设计师必须要仔细阅读剧本,深切理解剧本,在此基础上,根据导演的创作思路,为音乐剧建构将来演出的空间,为演出提供合理的调度,并用艺术手段揭示剧作的内涵和意蕴。

  舞台布景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工作,通常会涉及到建筑、材料、照明、科技及美学等诸方面。它的风格和形式对于一部剧作来说至关重要,能从根本上影响一部音乐剧的风格和样式。因而,导演和舞台设计师合作的默契与否,舞台布景设计的是否得当,常常会关系到剧作演出的成败。

  同音乐剧自身的发展相似,舞台布景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在早期的音乐剧剧目中,由于音乐剧本身剧情比较简单,一般只有几个场景,甚至是发生在一个场景的独幕戏,加上一个音乐剧中的演员人数也比较少,所以舞台布景可有可无,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在当时,音乐剧中的舞台布景设计师也不是一个专职固定的工作,往往是剧目上演之前,剧场经理觉得有必要进行一下舞台设计,才会临时找一位设计师来进行执导。但当时的舞台布景设计师没有一个整体的设计思路,音乐剧对舞台布景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要求和规范,所以舞台布景往往是设计师的即兴创作。

  在这种环境之下产生的布景,基本上都同设计师自身的水准和兴趣爱好有着极大的联系,而同剧情则没有直接的关系。尽管设计师可以画出漂亮的舞台幕布背景,但只能看作是与剧情无关的美丽的画布,无法起到塑造人物和推动剧情的作用。而且布景也很大程度上沿袭了旧日歌剧和歌舞剧中的传统的方式,局限于平面的镜框性的舞台模式,戏剧环境只是通过挂在演员身后的画布来展现。如果发生在王宫之中,就会挂一副画着富丽堂皇的宫殿的幕布,而如果发生在森林内,则把绿油油的森林场景搬上舞台。像早期的《鸾凤合鸣》、《俄克拉荷马》等剧作,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这种布景方式。由于早期剧目场景较少,且不需要承载更多的戏剧内容,所以这种平面化的设计还能够适应当时音乐剧的要求。

  但随着音乐剧各组成部分的发展和剧本在音乐剧中地位的不断提高,舞台布景和设计在表现音乐剧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开始逐步从平面化向立体化、实物化方向发展。传统的幕布方式受到怀疑和挑战,布景设计师开始打破舞台镜框式的模式,寻求更新的、适应现实发展的布景装置形式,舞台布景设计也成为音乐剧演出所不可缺少的艺术之一。平面式的幕布逐步被摒弃不用,取而代之的是栩栩如生的舞台道具所营造的逼真的戏剧环境。1930年的《姑娘疯狂》中就已经出现了“邮局”布景,并且在舞台之上搭建了小型的楼梯和在舞台一侧打开的房门,这使得演员的表演更加自然和真实。

  科技的加强也大大增强了舞台设计和表现的能力。现代科技的许多成果被应用到舞台中来,从而为我们创造了布景、道具越来越精美,气势越来越宏大的舞台奇观。韦伯的另一力作《歌剧魅影》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长盛不衰,除了剧情惊险和扣人心弦的戏剧悬念外,舞台布景的功劳不可抹煞。变化多端的舞台机关成为它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手段,也许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剧中的地下湖场景了。作为“幽灵”的栖身所在,这个地下湖充满了神秘感和恐怖色彩,玛利亚•布琼森通过声音、光线和各种灯光,为我们传神地塑造了这个虚幻而美丽的世界。类似**蒙太奇的手法令这个恐怖的世界不再令人畏惧,使观众对孤独和敏感的“幽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除了完成烘托剧情、营造氛围的基本任务,舞台布景有时还需要承载更多的使命。在剧场导演天才哈罗德•普林斯的眼里,舞台布景往往可以成为反衬主题的最有力手段,有时会比剧本和舞蹈更为直接和有效。在他的成名之作——1966年的《酒店》中,他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来增强剧作的舞台表现力。舞台幕布上悬挂着一面巨大的镜子,可以直接反射出剧场观众的模样。镜子中反照出的观众的扭曲的面容,反衬出剧作所想表达的主题:镜后的哲学暗指着美国当时横行的种族主义,而扭曲的面容暗示着人内心的阴暗面。普林斯尖锐地指出,当时的美国同德国一样,存在着出现法西斯集权而堕落的危险。这个创意令人拍案,也使得普林斯一举成名。

  这方面的例子还有普林斯与桑德海姆后来合作的《伙伴们》和《富丽秀》,普林斯重视舞台布景的理念同样贯穿于这两部剧作之中,而舞台设计师哈里森很好地领会了导演的意图,从而为观众呈现了独特的舞台表现奇观。

  在《伙伴们》中,为了展现这部剧作所探讨的现代婚姻的矛盾和疏远隔膜以及缺乏交流的现状,哈里森凭借他多年对纽约生活的理解,设计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舞台:用金属骨架搭成不同的平台,平台之间是透明玻璃组成的帷幕,整个平台中间则是一部可以上下活动的电梯。这种“结构主义”的手法形象地为观众们展现了一种冷清而又压抑的都市生活画面。

  在这样的舞台设计中,演员们能够通过透明的玻璃看到平台中央的电梯中发生的一切,但对于身边左右的世界却无从得知,这很好地影射了都市生活中人造的樊篱。而中间的那部电梯除了供人上下楼方便之外,还有着更深的寓意:都市男女的活动和交往大部分是垂直性的,很少是平面的。人们为了社会所推崇的地位和名利而不断地向上攀登,却总是忽略身边最珍贵的亲情和其他一些东西。电梯成为他们逃避现实,麻痹自己的最好工具。这种寓意深刻的设计手法,很好地完成了桑德海姆所要表达的“概念”。

  《富丽秀》中的舞台布景设计更是很好地再现了导演普林斯所要追求的“瓦砾废墟”的意境,在冬园剧场内营造了一个充满回忆的环境。舞台布景设计师鲍里斯•阿龙桑充分利用了冬园剧场的高度,在舞台两侧搭起了多层次的高台,而且高台可以随意地移动,这样就把现实和回忆巧妙地通过同一高台的不同高度连接起来。但高台全部出现在舞台之上时,演员们在高台之上完成从过去到现在的转变,不同的高度代表了演员们的不同演出时期;而一旦当高台全部撤出,整个舞台显得愈发宽敞空旷,把人们带回到昔日那个风光无限的富丽秀表演场。此外,舞台上还刻意放置了缺损的塑像、凋敝的舞台镜框等暗示残缺的道具,这些交替出现的“残骸”和整个剧作所营造的“废墟”的感觉交相辉映,给观众以无限的遐想。

  简单地说,音乐剧中的布景设计可以大致分为两部份:一为布景设计,一为布景制作组。布景设计当然是通过布景设计师来完成了。布景设计师的工作通常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在详细地研究了剧本之后,将创作概念与导演讨论、沟通,然后把自己的想象与导演的想象结合,找到一个合适恰当的切入点作为创作舞台布景的入手处。

  然后就要开始绘制草图,大致勾勒出自己心目中的舞台形象和布置,然后与导演再作进一步的讨论。

  接下来,一旦方案被导演和整个创作小组所接纳,设计师就要充分了解演出的剧场,特别是舞台空间及其设备,对需要加以调整和改进的部分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认识。

  在实地考察结束之后,设计师就要绘制平面图和立体透视图了,在平面图中要准确注明每一幕布景的位置及尺寸,每一个道具的具体摆放时间和位置以及舞台区位的运用等,作为制作装置布景及道具的依据。同时需要为灯光设计师提供明确的舞台环境,使他们的工作可以同步进行,并根据现实的变化不断加以调整。

  最后,在一切都基本确定以后,舞台设计师就可以依照整个装置布景的比例,缩小制作模型,作为进一步制作布景的参考。布景模型对于剧场其它工作部份有很大参考价值,可以使导演和演员更好地了解所要接触的戏剧环境。

  布景制作组的工作相比起来就更为琐碎,他们要在拿到设计师的平面图和立体图后,采购材料,并按照图示制作出符合演出要求的各种布景。正是整个小组默默无闻的努力,才有了缤纷舞台之上五颜六色的奇妙景观。

  过去,观众们都是通过舞台上镜框式的布景来观看各种演出和戏剧画面,但今天,一切都得到了改进,舞台设计师已经冲破了传统的束缚和限制,立体化、人性化的舞台给观众以更多的剧场感受,观众与表演区的关系得到了彻底的改变,表演变得越来越融入观众之中,现场的感觉越来越成为导演追逐的目标所在。相信随着布景技术的进一步加强和提高,舞台表现的手法会更加多样,舞台也会变得越来越美丽。

  二、舞台灯光

  在谈到舞台灯光在戏剧中的作用时,20世纪戏剧艺术革新运动的先驱者之一、瑞士舞台美术家、舞台灯光之祖阿庇亚(Adolphe Appia),认为“这种能给舞台空间带来变化和运动节律的光是舞台上的灵魂”。当电灯于19世纪末初次应用于舞台时,他就预言灯光将改变整个戏剧世界。的确,光线、色彩与音乐的结合,其表意性是强烈的,又是极其美妙的。随着舞台灯光技术的发展,灯光在任何形式的舞台演出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作为一种在舞台上展开表演的艺术形式,音乐剧同样离不开灯光强有力的支持。

  舞台灯光又称舞台照明,是舞台美术造型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运用舞台灯光设备如照明灯具、幻灯、控制系统等以及技术手段,在演出过程中,随着剧情的进展和表现人物的需要,以光色及其变化显示环境,渲染气氛,创造舞台空间感、时间感和剧作所要求的意境,并提供必要的特殊效果如风、雨、云、水、闪电等。正是灯光的存在,使得舞台上立体的布景与运动着的演员统一起来,形成一幅幅移动着的画面。

  安德鲁•韦伯早期作品——于1984年3月27日在伦敦阿波罗•维多利亚剧院上演的《星光快车》是典型的高科技音乐剧。剧中为了表现背景幕布上的星空效果,使用了1500个灯头,1200套不同的灯光设备以及6000个装饰用灯泡。当观众进入剧场,等幕布开启,群灯闪烁时,就会有真的置身于苍穹星空之下的感觉。

  舞台灯光的作用深受灯光科技的影响,它的发展演变过程是同科技的飞速进步分不开的。早期的戏剧演出中,火把和蜡烛为舞台提供光源,起到照明的作用。后来随着煤油灯和汽油灯的发明,舞台上有了更加稳定和耀眼的光线,但这仍然没有改变灯光只是简单的照明工具的本质。爱迪生发明电灯不仅是人类科技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对于舞台表演来说,也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电灯不仅为舞台带来了从来没有过的光明,更为之开启了一片五颜六色的天空。人类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为舞台灯光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舞台技术特别是灯光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末取得长足进展,引起了音乐剧舞台风貌的巨大改观,使得戏剧对灯光技术越来越依赖。

  灯光技术很快被应用到音乐剧的演出中来,并且极大地增强了剧作的魅力。1907年歌舞大王齐格菲尔德喊出了“让美国姑娘们光艳照人”的口号,推出一系列豪华歌舞综艺秀——“富丽秀”,这档在奥林匹亚剧院顶楼的屋顶花园小剧场上演的剧作正是凭借五颜六色的灯光、金壁辉煌的装饰和年轻貌美的舞蹈演员而取胜。灯光将这部奢华的、现场的、真人演出的娱乐秀节目装扮得富丽堂皇,为齐格菲尔德赚取了数不清的钞票,同时,舞台灯光的作用也开始真正引起音乐剧界的重视。

  在20世纪音乐剧的发展历程中,灯光技术的任何一个进步和发明都被迅速应用到音乐剧的舞台。科技的发展使灯光得以超越基本的照明功能,成为一项专门的舞台美术手段。发展到今天,灯光技术已经成为一门综合性的、融合高科技的舞台技巧,在为整个舞台和剧场带来光明和色彩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协助导演完成烘托剧情、制造戏剧氛围、塑造人物形象、带动剧情转折等多项功能。

  综观百老汇近年来的成功之作,无不以精彩的灯光设计而见长。从《富丽秀》到《悲惨世界》,从《猫》到《西贡**》,从《巴黎圣母院》到夺得2003年八项托尼大奖的《发胶》,都有着非常出色、设计新颖的舞台灯光。它们流光溢彩的舞台效果,各种电脑灯及大量新光源所形成的动感的线条美、浪漫的色彩美和抒情的旋律美,赋予整个舞台和谐统一的整体美。

  音乐剧中的舞台灯光概括说来,具备以下几种功能:

  1视觉照明。这是灯光的基本功能,使剧场观众得以清楚地观看到舞台的全部和演员们的表演。

  2突出人物。这项附加功能主要通过舞台追光来实现,用一束明亮的光线扫过较暗的舞台,由于人的视觉原理,自然地会去注意舞台上最亮的区域,从而完成对剧中人物的特写。

  3加强美感。这项附加功能需要通过舞台诸因素合力才能够得以实现,在灯光、舞台布景、服装、化妆等多要素的联合作用下,将观众带入一个如梦幻般的氛围,从而对故事发展和行进的戏剧环境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音乐剧中的灯光一般会由专门的灯光师负责完成,他需要在同创作小组不断协调后,准确掌握演出剧场和舞台所需灯光的数量、灯具的负荷量以及灯光布置的大致位置。在剧本和音乐以及舞蹈都基本确定并进入排练后,依据剧情和演出剧场的实际条件,设计出最佳的灯光方案。在进入最后的排练阶段后,作为舞台美术的重要一环,灯光应该参加演员的着装走台排练,检查灯光设计是否有不合理之处,直至最终确定灯光方案。

  舞台灯光不仅能够创造浓厚的戏剧氛围,而且有助于形成统一的戏剧风格。剧作的主题、导演的理念、服装的华美、舞蹈的绚丽,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音乐剧精神主要依靠灯光来表现。作为舞美的重要元素,舞台灯光日益成为成功塑造人物形象、装饰演出舞台的重要手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6241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