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有哪些浪漫诗?

李白有哪些浪漫诗?,第1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中国人民最热爱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和他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民所传诵。他出神入化的诗歌艺术,他傲岸不屈、蔑视权贵、 鄙夷庸俗,渴望自由的精神,使他的人格充满了魅力。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关于他的家世和出生地,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有说他生于蜀,有说生于中亚的碎叶,有说生于西域的条支。至于他的家庭,现在一般都取其父“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的说法。但他的父亲为什么要逃亡蜀中,为什么要变换姓名,至今都是一个迷。可以肯定的是,李白五岁的时候,就已经生活在蜀中的绵州昌隆县(即今之四川江油县)。李白的一生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时期:

一、在蜀时期(705—724)

少年和青年时期的李白,博览群书,为将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奇书”。(《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其二)。他兴趣广泛,接受了当时在蜀中影响深远的道教思想和任侠的风气的熏染,自称:“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他还曾经隐居蜀中大匡山,跟随赵蕤学习纵横术。这一段时间,李白主要的活动就是读书、漫游、隐居、学道、任侠。

二、漫游和求仕时期(725—742)

26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目的是为了实现“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政治理想。管仲和晏婴都是春秋时期齐国的贤相,他希望自己也能像管、晏一样辅佐唐玄宗,治理天下,达到大治。这一次远游为他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在远游过程中,他在湖北安陆安了家。这一段时间,他曾经积极地进行过一些希望当时的要人们为他援引的工作,也曾到过长安,有过求仕之举,结果都失望而归,他感到怀才不遇的痛苦和不平。他说:“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赠从兄襄阳少府皓》)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李白还是刻骨铭心:“少年落魄楚汉间 ,风尘萧瑟多苦颜。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青年李白从自身受到的挫折、歧视,深深感受到社会的不公和黑暗。

三、长安时期(742—744)

742年秋天,由于友人的举荐,李白奉诏入京,他以为从此可以实现他“愿为辅弼”的理想了,在当时写的《南陵别儿童入京 》诗中,他不无得意地说道:“游说万乘苦不早,着鞭跨马涉远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初到长安,供奉翰林,玄宗对李白的确恩宠过于他人,但此时的唐玄宗已经是一个一心追求享受、耽于逸乐,追求长生不老之术的昏庸帝王了,他起用李白的目的,不过是因其文章才学名满天下,欲借以点缀宫中奢靡的生活。据孟棨《本事诗》记载:玄宗“尝因宫人行乐,谓高力士曰:‘对此良辰美景,岂可独以声伎为娱?倘时得逸才词人咏出之,可以夸耀于后。’遂命召(李)白。”现在李白集中还保存有《宫中行乐词》八首,《清平调》词三章,都是供奉翰林时期的作品。这样的生活虽然表面很显赫,但对于李白来说,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实现他的抱负,所以内心常感到寂寞和失望。而且由于他傲岸的、不屈己、不干人的个性,也很容易招来权贵大臣以及龌龊小人的诽谤中伤。他痛苦地说道:“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宫中吟》)“浮云蔽日去不还,总为秋风摧素兰”(《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于是自己上疏,请求离开朝廷。头尾三年的朝中生活,使他对所谓的“开天盛世”的腐朽本质有了清醒的认识,对唐玄宗深感不满,对朝廷感到失望。

四、十年漫游时期(744—755)

这一次漫游,主要是在汴梁、齐鲁、江浙、燕赵一带。这一段时间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并且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闻一多先生是这样热情地赞美两位伟大诗人具有深远意义的会面:“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我们再逼紧了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如今李白和杜甫——诗中的两曜,劈面走来了,我们看去,不比那天空的异瑞一样的神奇,一样的有重大的意义吗?”(《唐诗杂论》)

李白漫游到齐州的时候,曾经举行了入道仪式,他的入道,主要是为了挣脱社会的束缚,憧憬自由的生活。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说李白:“好神仙非慕其轻举,将不可求之事求之,欲耗壮心遣余年也。”他自己也说:“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送蔡山人》)这时期,李白的心情一直是矛盾的,他一方面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对自己依然充满了信心,而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忧思烦恼,慨叹人事无常,痛感鱼目混珍的社会现实,使他的理想与功业难以成就。所以他虽然放浪山水,纵情酣饮,求仙问道,但心中愁结始终难以化解,只是因为他性格豪放开朗倔强,往往能够强自解怀罢了。

五、安史之乱时期(755—762)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和百姓一起逃难,并曾隐居庐山。对于自己的不得不隐居,他是心有不甘的:“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庐山屏风叠》)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时任江陵大都督,兵过浔阳(九江)时,李白加入了李璘的幕府,他以为可以“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永王东巡歌》)。但是永王李璘被肃宗以叛乱罪镇压,李白被流放夜郎。这时候李白已经58岁。流放后的第二年,他正走到巫山,就接到了赦令。

李白的浪漫主义常体现在通过热情奔放的语言,以及瑰丽的想象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展示给读者。

比如李白的经典诗作之一《月下独酌·其一》,此诗主要描写李白在月夜花下独酌时的情景,本是简单而愁闷的一件事,却在诗人细腻而充满想象的构思中,展现出浪漫洒脱、旷达不羁的豪放个性。

全诗如下: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的意思是: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中,自斟自酌没有亲朋好友。我只好举杯邀请天上的明月,对着地上的影子成为三人。当然,明月根本不会饮酒,影子也不过只是跟随着我的身体罢了。我只好和明月,和影子暂时结成酒伴,想要及时行乐就必须把握住这春暖花开的时光。

我唱歌,明月也跟着一起徘徊。我跳舞,影子也跟着一起零乱。我们还清醒的时候一起玩耍欢乐,等到喝醉了就自然各自分散。我愿与他们结下没有伤情的深厚友谊,永远结游,相约在那邈远的天上仙境再次见面。

扩展资料: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他本是浪漫主义的诗人,因此他的绝大多数的诗都可以体现出他的浪漫主义情怀,而此刻我看到这个题目脑子中首先蹦出的是《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而在这首诗中我觉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两句有最能体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6261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