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意大利足球同人文

求意大利足球同人文,第1张

足球简介

足球运动是以脚支配球为主,两个队在同一场地内进行攻守的体育运动项目。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它已成为电视节目中的重要内容,有关足球消息的报道,占据着世界上各种报刊的篇幅,当今足球运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世界上经常参加比赛的球队约80万支,登记注册的运动员约4000万人,其中职业运动员约10万人。

足球运动对抗性强,运动员在比赛中采用规则所允许的各种动作包括奔跑、急停、转身、倒地、跳跃、冲撞等,同对手进行激烈的争夺。比赛时间长、观众多、竞赛场地大,是其他任何运动项目所不及的。传统足球是20块6边形和12块5边形一共32块皮组成 。足球比赛分为11人制、7人制和5人制。年龄段有u15,u17,u19 国奥组和成年组等

[编辑本段]起源发展

足球运动是一项古老的体育活动,源远流长。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球类游戏“蹴鞠”,后来经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发展成现代足球。所以说,足球的故乡是中国。据说,希腊人和罗马人在中世纪以前就已经从事一种足球游戏了。他们在一个长方形场地上,将球放在中间的白线上,用脚把球踢滚到对方场地上,当时称这种游戏为“哈巴斯托姆”。而现代足球起源地是在英国,是来源于12世纪前后他们和丹麦发生了一场战争,战争结束后英国人看到地上有丹麦士兵的人头,由于英国对丹麦士兵非常痛恨,便踢起了那人头。到19世纪初叶,足球运动在当时欧洲及拉美一些国家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的英国已经相当盛行。直到1848年,足球运动的第一个文字形式的规则《剑桥规则》诞生了。

所谓的《剑桥规则》,即是在19世纪早期的英国伦敦,牛津和剑桥之间进行比赛时制定的一些规则。当时每队有11个人进行比赛。因为当时在学校里每套宿舍住有十个学生和一位教师,因此他们就每方11人进行宿舍与宿舍之间的比赛,现在的11人足球比赛就是从那时开始的。1863年10月26日,英国足球协会在英伦召开了现代足球史上十分重要的会议。比赛归程草拟出来,但有些条文却离今天的规则相距甚远。比如当时有这样一条:当球从球门柱之间进入或在上面的空间越过,不论高度如何,只要不是被手扔、击、运进去的,都算赢一球。那时球员的位置与阵形也不同于今天:每队一名守门员、一名后卫、一名前卫和八名前锋。制定规则不久,阵形有所改变:一名守门员、两名后卫、三名前卫和五名前锋。所以上场比赛的队员就是十一人了。

然而众多的资料表明,中国古代足球的出现比欧洲更早,历史更为悠久。我国古代足球称为“蹴鞠”或“蹋鞠”, “蹴”和“蹋”都是踢的意思,“鞠”是球名。“蹴鞠”一词最早记载在《史记匪涨亓写》里,汉代刘向《别录》和唐人颜师曾为《汉书·枚乘传》均有记载。到了唐宋时期,“蹴鞠”活动已十分盛行 ,成为宫廷之中的高雅活动。1958年7月,国际足联前任主席阿维兰热博士来中国时曾表示:足球起源于中国。当然,由于封建社会的局限,中国古代的蹴鞠活动最终没有发展成为以“公平竞争”为原则的现代足球运动。这个质的飞跃是在资本主义的英国完成的。

汉代蹴鞠

汉唐两代是中国古代足球发展最兴盛的时期,发展成直接对抗的竞赛。到了唐朝(公元六一八至九○七年),蹴鞠所用的皮球,由内填毛发改为由人用嘴吹气,同时用两个球门代替“鞠室”。至宋代(公元九六○至一二七九年),蹴鞠更发展了双球门及单球门的竞赛,还有称作齐云社或圆社的球会组织出现,而且所用皮球由人用嘴吹气,发展到用气筒打气,愈来愈接近现代足球。

汉代蹴鞠是训练士兵的手段,制定了较为完备的体制。如专门设置了球场,规定为东西方向的长方形,两端各设六个对称的“鞠域”也称“鞠室”,各由一人把守。场地四周设有围墙。比赛分为两队,互有攻守,以踢进对方鞠室的次数决定胜负。

经过汉代的初步流行,唐宋时期蹴鞠活动达到高潮,甚至出现了按照场上位置分工的踢法。唐代蹴鞠已有多种方式,有比赛巅球次数的“打鞠”,有场地中间挂网、类似网式足球的“白打”,有多人参与拼抢的“跃鞠”,还有了设立球门的比赛,这种方式每队有一定人数和固定位置,规定队员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踢,不能移动。

2004年初,国际足联确认足球起源于中国,“蹴鞠”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足球活动。《战国策》和《史记》是最早记录蹴鞠的文献典籍,前者描述了23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现山东淄博)流行蹴鞠活动,后者则记载,蹴鞠是当时训练士兵、考察兵将体格的方式(“蹹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世界最早的足球入选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纪录。

宋前蹴鞠简况

“蹴鞠”一词,最早载于《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淄:"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蹋”即“蹴”,踢的意思。“鞠”,球,即古代的足球。汉代的《西京杂记》、《盐铁论》、《蹴鞠新书》、《刘向别录》中都有关于蹴鞠的记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蹴鞠之习依旧流行未衰。唐代时,蹴鞠仍是一项很普遍的运动,杜甫有诗曰:“十年瞰鞠将雏远,万里秋千风俗同”。但是,却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有三:

(1)有了充气的球:《宋朝事实类苑》中载:“颜师古注霍去病芽域踢鞠云:‘鞠以皮为之,实以毛,蹴蹋而戏也。’颜谓鞠乃如此,至晚唐己不同矣。”徐坚《初学记》:“今蹴鞠曰戏毬。古用毛纤结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

(2)设立了球门:《文献通考》“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二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岂非时鞠之变欤?”

(3)踢法多样:双球门踢法:唐人仲无颜《气球赋》中有记载。单球门踢法:从《蹴鞠图谱》中可窥一斑。无球门踢法:一人或几个人单独踢,称为打鞠;二人对踢叫白打;三人以上共踢称为场户,如三人场户、四人场户。

第一个有记载的球迷

西汉时期的项处是第一个有记载的球迷,不过他的经历却很不幸。《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名医淳于意为项处看病,叮嘱他不要过度劳累,但项处不听,仍外出踢球,结果呕血身亡,这也使得项处成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个狂热“球迷”。

史上第一份首发名单

南宋《武林旧事》曾列出了“筑球三十二人”竞赛时两队的名单与位置:“左军一十六人:球头张俊、跷球王怜、正挟朱选、头挟施泽、左竿网丁诠、右竿网张林、散立胡椿等;右军一十六人:球头李正、跷球朱珍、正挟朱选、副挟张宁、左竿网徐宾、右竿网王用、散立陈俊等”。这恐怕是历史上的第一份足球“首发名单”了。

足球的历史

公元前307年,也就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改革,推行“胡服骑射”,赵国人学会了骑马射箭。赵王经常带着其亲信骑着马出城闲逛,好不威风。一日,来到一树林,看到林中有野兔数只,国王金口一开,“抓活的”,遂兵分四路,合而逮之,不想惊吓之中,野兔横冲直窜,从马群的平缝中纷纷逃去,一无所获,众人摇头叹着。一谋士突然眼前一亮,上前献计“大王,这种围猪很有趣,我们不妨用球代替兔子,不出宫门便可天天玩之。”“好主意”赵王大加赞赏“这件事就交给你全权负责”。于是,足球运动便在中国诞生了。但当时还属于骑在马上运动,称之为“蹴鞠”。

到了汉代,有了专供比赛的足球场,称之为“鞠城”,鞠城为长方形,两端各有6个鞠室,呈月洞形,互相对称,场地四周有围墙。唐代是蹴鞠活动的昌盛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有了很大发展,而且足球运动开始对外出口,首先登陆的地方的英国。

蹴鞠本是作为一项完整的产品对外出口,便由于当时交通不发达,交通工具十分落后,经过数月的长途跋涉,蹴鞠在到达英国时,马匹已经累死,只剩下一个球了。但就是这样一个球,英国仍视之为珍宝,只限为王室的专有活动,禁止民间享受这种娱乐活动。

11世纪,丹麦人入侵英格兰。一天,英格兰人在挖战场时,偶然挖出了几个丹麦人的头骨。想起丹麦人入侵的罪恶,这些英格兰人极为愤怒,他们抬脚狠狠的冲着骷髅头踢去,解愤之余,又颇觉有踢足球的乐趣。于是,挖战场的英格兰人越来越多的参加了这个踢“球”的行列。这种爱国行为打动了英国国王,为了奖励人民,英国国王下令王室足球对民间开放。很快,足球运动在民间传播开来,成为流行的体育娱乐活动。

12世纪初,英国开始有了足球赛。比赛是娱乐活动,一年两次,一般在两个城市之间举行。主持人把球往空中一抛,比赛就算开始。双方就会一捆而上,大叫大喊,又踢又抱,哪一方能将球踢进对方的闹市区,哪一方就算胜利。如果球中途窜入居民屋里,运动员也就一窝蜂的冲进去乱打乱踢,常常把屋里的东西砸得稀巴烂,房主只好自叹倒霉。路上行人碰到球滚来,就会遭受一场飞来的横祸。因此在当时,球赛一来,人们就得躲避灾难,关门闭户,一直到球赛结束,才恢复正常。这样的球赛遭到市民的强烈反对,英国政府便下了一道禁令:规定足球比赛要在空地上进行,进入闹市区者重罚,于是就出现了专门的足球场。

1863年10月26日,在伦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足球运动组织——英格兰足球协会,并统一了规则,现代足球运动正式确立。

中国古代把脚踢球叫“蹴鞠”。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蹴鞠游戏。西汉时修建有“鞠城”,专供竞赛之用。唐代是蹴鞠活动的昌盛时期,出现了用灌气的球代替了过去用毛发之物填充的球,称为“气毯”,并用球门代替了鞠室。而在西方,公元10世纪以后,法国、意大利、英国等一些国家有了足球游戏。到15世纪末有了“足球”之称,后逐渐发展成现代的足球运动。1863年10月26日,英国人在伦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足球运动组织——英国足球协会,并统一了足球规则,人们称这一天为现代足球的诞生日。这次制定的足球规则共14条,它是现今足球规则的基础。从1900年的第2届奥运会开始,足球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但它不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1904年5月21日,国际足联在巴黎成立。1930年起,每4年举办一次世界足球锦标赛(又称世界杯足球赛),比赛取消了对职业运动员的限制。从此,现代足球运动日益发展。

传说在11世纪,英格兰与丹麦之间有过一场战争,战争结束 后,英国人在清理战争废墟时发现一个丹麦入侵者的头骨,出于愤恨,他们便用脚去踢这个头骨,一群小孩见了便也来踢,不过他们发现头骨踢起来脚痛,于是用牛膀胱吹气来代替它——这就是现代足球的诞生。

在中世纪的英国,足球以成为许多年轻人所热衷的一项活动。 他们在狭窄的街道上追逐皮球,经常将皮球踢到街边人家的窗子 上。于是英国国王不得不下令禁止踢足球。从12世纪到16世纪, 英国国王先后四次发布过“足球禁令”。不过,由于足球运动的特殊魅力,禁令也未能使它夭折。

1835年,在英国谢菲尔德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足球俱乐部。 1863年,在英国又成立了第一个足球协会。从此,有组织的、在一定规则约束下的足球运动开始从英国传遍欧洲,传遍世界。在19世纪末,足球运动在西欧国家已相当普及。在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上,就将足球列为比赛项目之一,结果丹麦队以9:0 战胜希腊队,成为奥运会足球比赛的第一个冠军。

1904年,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瑞典和瑞士七个国家的足球协会在法国成立了国际足球联合会,并推选法国人盖兰为第一任国际足联2010南非世界杯主席。

[编辑本段]足球成为世界第一运动的理由

一、运动的精华:足球的本身集合了人类各运动的特点,运动员之间的突然起动,竞跑争球,就像是短跑;守门员上纵下跳,横扑侧扑,就像跳的项目;那些柔韧性好的运动员一个倒挂金钩,鱼跃冲顶,像体操;两个运动员之间的合理冲撞,又有点像橄榄球的展现力与美……

二、大众化:足球运动对参与者的要求不高是个重要原因。踢足球的运动员,高矮肥瘦问题都不大,不像其他运动。比如说橄榄球,块头小的肯定吃大亏;篮球运动更是“长人”们的天下。而足球则不同,这样就给全世界的所有孩子提供了做“巨星梦”的机会。

三、不可预知性:足球运动比赛结果的偶然性是造成全世界球迷狂热的重要原因。因为在足球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强队。曼联有可能被一支名不见经传的乙级队甚至是业余队“扳倒”。球星堆起来的巴西队曾经在奥运会足球比赛里就被那时还稚嫩的日本队击败。一九六六年,足球“第三世界”的朝鲜队曾经击败过意大利队闯进世界杯八强。所以,在足球比赛里,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不知道事情的结果。

四、帅哥:足球场上英姿飒爽的诸位大帅哥是造成足球运动成为“世界第一运动”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理由很简单,美眉们都一脸崇拜不顾一切奔到球场看球(主要看人),那她们的男朋友能不着急吗?即使对足球不甚感兴趣的男士,也得跟着女友往球场跑,看住女友,不要让她被那些球场“万人迷”抢走才是最要紧的。

五、环境:球迷就像食客,有一道让人垂涎三尺的足球大餐,但是“吃”的气氛要好。热闹,大气,壮观,这些足球场都具备了。比起闷热闷热的羽毛球馆,比起小小的一张乒乓球桌,宽阔的绿茵场看起来是多么地气势恢宏和激动人心。

六、自由:几万十几万的球迷一起起哄,热热闹闹的。老实说,如果看球都要安安静静的,那谁还去看球。

七、争议性:“足球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具有争议性。”一位有远见的老人说了一句有远见的话。这个老人是前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没错,如果足球比赛都是判罚得很“死”,很机械的话,那足球就失去了它巨大的魅力。正因为裁判是人,可能错判,可能受贿操纵比赛等等,才有了声势浩大的争议和更多人的关注。

[编辑本段]运动特点

足球运动有如此大的魅力,不仅在于足球运动孕育着丰富的内涵,而且也与足球运动的特点有关。

一、整体性。足球比赛每队由11人上场参赛。场上的11人思想统一,行动要一致,攻则全动,守则全防,整体参战的意识要强。只有形成整体的攻守,才能取得比赛的主动权及良好的比赛结果。

二、大局性。足球比赛场地大,人数,如何利用好场地和人数就是胜负的一个关键。双方利用有效的传切、流畅的配合突破层层防线,通过空间上大范围的转移球调动对方以期达到找到漏洞或撕开防线的目的。同时足球联赛中赛季很长,比赛很繁重,合理分配体能,适当轮换球员都是全盘考虑整个赛季的要素。

三、精细性。足球运动粗中有细,大块头其实是很有智慧的。个人盘带讲求技术细腻到位,时机得当,有时短短的时间差或几步的距离都会造成突破、妙传甚至进球!而双方球员不仅在足球上对抗,在心理上都有不断地较量:小动作骚扰,大动作施压造成对方的恐惧,言语上的挑衅激怒别人,关键时刻在高压下处理球(如点球时射手和门将的心态,加时赛时能否保持清醒)都是足球的看点与可咀嚼之处。

四、对抗性。足球运动是一项竞争激烈的对抗性项目,比赛中双方为争夺控制权,达到将球攻进对方球门,而又不让球进入本方球门的目的,展开短兵相接的争斗,尤其是在两个罚球区附近时间、空间的争夺更是异常凶猛,扣人心弦。一场高水平的比赛,双方因争夺和冲撞倒地次数多达200次以上,可见对抗之激烈。

五、多变性。足球运动是一项技术上多彩多姿、战术上变幻莫测、胜负结局难以预测的非周期性运动项目,比赛中运用技、战术时要受对方直接的干扰、限制和抵抗。技、战术是依临场中具体情况而灵活机动地加以运用和发挥。

六、易行性。足球竞赛规则比较简练,器材设备要求也不高。一般性足球比赛的时间、参赛人数、场地和器材也不受严格限制,因而是全民健身中一项十分易于开展的群众性的体育运动项目。

最早的著名球星

宋代,踢球的艺人们组织了自己的团体,称为“圆社”,专门推广蹴鞠活动和比赛。北宋时期的高俅就出身于圆社,王明清的《挥尘后录》记载,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宋人刘邠的《中山诗话》则记载了另一个因踢球而扬名的人,秀才柳三复球技出众,他知道宰相丁谓喜欢踢球,为了升官,他天天等候在宰相府球场的围墙外,有一天终于等到球飞出了墙外,柳三复捡起球以还球为名进了相府,在拜见丁谓时,他把球抛在空中,一面跪拜,一面用头、肩膀、后背等部位巅球,球一直未落地,丁谓见此大悦,给了柳三复一个官职。

从春秋时期到元明时代,蹴鞠经历了发展到高潮的过程,但到了清代,这项活动却走入了衰落。1863年,现代足球运动在英国诞生,揭开了足球发展的又一历史篇章。

现代足球的诞生

1893年观众观赛

从8世纪到19世纪,现代足球运动的前身以各种方式在欧洲存在着,直到1863年,第一份正式的足球比赛规则在英国创立,这也标志着现代足球运动的诞生。

一个男孩的冲动

19世纪,足球运动得以恢复,并在英国的一些学院内广泛开展。那时的足球赛没有统一规则,比赛在长方形场地内进行,时间和参赛人数由双方临时商定,球踢到对方的门杆内为得分。这段时期,剑桥大学、哈顿公学、新克利夫顿大学等学院都有各自的踢法,没有人想到要统一足球运动的规则。那个时候,最倒霉的人要算为比赛特设的“公证调解人”,他们是裁判的前身,负责记录进球数并调解纠纷和争议,但由于没有统一规则,这些调解人总难服众,经常受到全场数十人的追打和围攻。

一个男孩的冲动改变了一切。1823年11月21日,在一场比赛中,一个名叫威廉-韦伯-埃斯利的15岁男孩突然用手捡起球,抱着它冲向对方场地发动进攻。这个动作后来引发了有关足球规则的大争论,人们也意识到有必要设定统一的足球规则。在争论中,赞同手脚并用的一方,逐渐将比赛发展为了今天的橄榄球,而坚持只能用脚的一方,则开始了现代足球比赛规则的摸索和创立。

酒馆中诞生世界第一运动

现代足球的生日

伦敦皇后大街共济会酒馆,这是现代足球的诞生地,足球史上里程碑式的会议在这里召开。此前的1848年,剑桥大学分院曾尝试创立一部有关足球比赛的规则,虽未受公众认可,但统一规则已经成为共识。1863年10月26日,来自11个伦敦俱乐部和学院的代表们在共济会酒馆召开会议,制定规则并创立权威的足球组织,这一天也被公认为现代足球的生日。会上关于规则的争论十分激烈,以甘贝尔代表的少数人坚持手脚并用,最终表决结果13比4,现代足球运动不允许用手的标志性规则通过。为此,甘贝尔等人愤怒离开会场,后于1871年创立了英式橄榄球联合会。

共济会酒馆

在共济会酒馆的这次会议上,还成立了英格兰足总,并以文字形势记载了世界上第一部统一的足球运动规则,两个月后的1863年12月26日,英足总在伦敦克鲁米沙街的一家小酒店内再度召开会议,将足球运动规则细化为14条,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足球比赛,如今风靡全球的世界第一运动也由此诞生。参加共济会酒馆会议的11家俱乐部及学院:

森林俱乐部(后改名为巡游者);吉尔伯恩;巴恩斯;战争办公室;十字军战士;帕西瓦尔;布莱克海斯俱乐部;肯辛顿学院;索尔比顿;布莱克海斯学院;水晶宫。

[编辑本段]标准规则

最早的一部足球规则

1场地面积,在长150码,宽100码以内。 在每条边线上距端线25码处,各树立两根标志杆。

2球门由两根立竿组成,相距英尺

3用投币选择球门或开球权。

4上半时比赛时间结束后,交换场地。

5当队员将球踢出时,同队任何队员站在球的前面较对方队员更接近对方端线时,不得参加比赛接触球,也不得以任何方式阻碍其他队员接触球。

6当球被踢出边线外则为死球,由对方在出界地点 将球直接踢入场内,恢复比赛。

7当一队将球踢出 对方端线时,对方任何队员谁先拿到球便可持球在垂直端线25码处发任意球。

8当球踢来时,队员在对方端线后面不可触球。

9如果球落到端线之后和边 线标志杆之外时,任意球应该在距端线25码处发。

10当一队员踢任意球时,同队队员不得处在他与对方端线之间,并且对方队员不可站在距离他10码之内

11队员可选择任何方式踢任意球。

12球从两竿之间或从其间上方无限高度穿过,算胜一球。

13 在比赛进行中,可用身体任何部位接触球,但不得用手、臂、肩部持、击球。

14所有冲击都是公平合法的,但禁止用手抱、推,用脚绊掉或吵闹。

这套正规原始规则经英格兰足协主席公布刊登在(BELIS LIFE)杂志上。三年后足协补充规定,球门高度为6码,宽度为8码,两立柱之间拉上一条绳,作为球门高度。

卡尔洛·哥尔多尼(Carlo Goldoni, 1707-1793)

  哥尔多尼是意大利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他出生于威尼斯,很早就表现了对戏剧的热爱。据说8岁时,他就尝试写作一个剧本。

  在米兰和威尼斯经历几次挫折后,包括他的第一部歌剧《贝利萨里乌斯》的失败,哥尔多尼决定意大利舞台需要得到改革,从而在1738年写作了他的第一部喜剧《浪游者》。抛弃十七世纪新古典主义戏剧传统和即兴喜剧中的插科打诨和低级笑闹,哥尔多尼发展了一种世态喜剧,它的灵感来自哥尔多尼所热爱的人民,并因他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性的观察而得到丰富。他的喜剧表达了他对生活中的困难、矛盾和不公的尖锐审视。

  在他漫游意大利的时候,哥尔多尼写作了《一仆二主》的多个草稿,它的首演是在1747年。

  在1950和1951年期间,他写作了16部著名的“新喜剧”,今天它们被视为作者戏剧理念的宣言。

  他迁居威尼斯,在当地的圣路加剧院工作了9年。

  在他的一生中,他遭到对手的攻击,包括卡罗·哥兹(Carlo Gozzi),后者从未接受他对戏剧的改革。

  1961年,他离开意大利,加入了巴黎的意大利喜剧团,他一生的最后几年相当失意、又病魔缠身,内心非常沮丧,这记录在他的《回忆录》中。

  哥尔多尼一生写作了120部作品,包括《高雅的女人》、《女店主》、《广场》、《好抱怨的托代罗先生》、《老顽固》、《度假三部曲》、《咖啡屋》和《狂欢节结束前夜》等杰作。

18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思想开始在意大利广为传播,喜剧这一颇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又经历了一次较大的改革。威尼斯著名剧作家卡尔洛·哥尔多尼是这场喜剧改革的创导者。他一生给后人留下了二百六十七部剧本,其中一百五十五部是喜剧,被公认为意大利现实主义喜剧的创始人,他的最大功绩在于对“即兴喜剧”进行的改革。

“即兴喜剧”又称“假面喜剧”、“艺术喜剧”,是16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下半叶在意大利广泛流行的一种独特的喜剧形式,产生于文艺复兴运动期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即兴喜剧逐渐成为艺术上一成不变的模式,暴露出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每个演员扮演的都是固定的某一类人物,角色变得僵化呆滞,无法反映现实生活,从17世纪末开始衰落。哥尔多尼试图通过创作进行戏剧改革,他的创作原则是反映现实,创造肯定人物和否定人物的鲜明形象,表现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赞美善良,暴露丑恶,以启蒙思想教育观众。哥尔多尼将自己追求的这种喜剧叫做“风俗喜剧”或“性格喜剧”。他认为,写好性格不仅是一个编剧技巧的问题,而且是意大利喜剧革新运动的一个重大步骤。只有扎实的性格,才能使那些“瞎胡闹”的喜剧相形见绌。

三幕喜剧《女店主》是哥尔多尼最为典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性格喜剧的杰作。1952年在威尼斯的圣·安杰洛剧院首演,至今仍是经常上演的剧目之一。据说一个女演员要想出名,必须扮演这个“女店主”,可见其影响之广。

该剧描写了一个机灵、美丽、泼辣、聪明的女店主米兰多琳娜耍弄几个追求她的显贵房客的故事:正值妙龄的她靓丽动人,能干风流,许多贵族竞相追求她;为了博得她的欢心,他们终日周旋在她的周围,而她对这一伙逢场作戏的纨绔子弟嗤之以鼻,百般地戏谑他们,最后同一个在她店里工作并深情钟爱着她的仆人结为夫妻。该剧体现了哥尔多尼关于其性格喜剧的原则,刻画了不同类型的性格。柏格森说:“悲剧致力于刻画个人而喜剧致力于刻画类型。”本剧就是一个很好的诠释。

侯爵是没落腐朽的封建贵族的代表。他是破了产的旧贵族,口袋里常常一文不名,然而却不肯放下架子。在开场他与伯爵的谈话中,讥笑伯爵是花钱买来的封号,处处显摆自己地位的尊贵:“我是堂堂正正的侯爵,别人都应当对我恭恭敬敬。”但是,在资本主义开始发展的意大利,侯爵的高贵头衔不能当钱使,两手空空的侯爵不得不厚着脸皮去占别人的便宜。他嫉妒伯爵给米兰多琳娜不断赠送贵重的礼物,也想效仿,以讨美人欢心,但苦于囊中羞涩,只好向骑士“借”了一枚金币,为米兰多琳娜买了一条上等的手绢,而他的“借”只是乞讨的代名词。向骑士借钱时,侍从给骑士送来巧克力饮料,他就“毫不谦逊地喝了起来”,直到“喝完最后一口”。送出手绢后,他想在伯爵面前炫耀一番,悄声对米兰多琳娜说:“喂!您把丝绸手绢拿给伯爵看看。”一面又说:“没什么,没什么!小事一桩,快拿回去吧,够了,我不愿意你们再提起这事了。我所做的事还是不大事张扬为好。”骑士送给米兰多琳娜的金瓶子明明不是他的,但为了博取假冒的“伯爵夫人”的欢心,他竟然说是他的,并将瓶子送给她。他以为瓶子是铜的,人家不会要的,谁知别人比他精明得多,一眼看出瓶子是金子做的,连忙装进了口袋,侯爵想要回来,可已经来不及了。“我是一位贵族,我应当付钱给她。”从他对伯爵说的这句话来看,似乎还有贵族的“格”。但实际上,他是担心在女店主面前丢丑,故又欺骗伯爵,说是管家未能及时支付款项,他要向伯爵借钱付旅馆费,其实是为了在米兰多琳娜发现之后,用这笔骗来的钱去堵他自己捅的娄子。他口头上总是忘不了把他自己打扮成有教养的绅士,而行动上却无耻下流。侯爵虚伪、滑稽的形象跃然纸上。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滑稽是事物的某种错误和丑陋,不致引起痛苦和伤害。”侯爵的虚荣与伪善是“丑”的,但没有对他人产生伤害,只能令读者感到滑稽可笑,从而体现了作者对封建贵族的讽刺和批判。

伯爵是个暴发户,他用金钱买来了贵族的头衔,又用金钱买来了旧贵族的尊敬和旅店仆役的阿谀。凭着以往的经验,他错误地认为,用金钱也能征服米兰多琳娜的芳心。因此,他不断慷慨地向女店主赠送贵重礼物,期待这位摄人心魄的女郎把礼物连同他的爱情一起收下。他讨厌侯爵和骑士,想让他们离开旅店,便在米兰多琳娜面前显示他的富有以及金钱的万能:“您因此而蒙受的经济损失,我来替您承担,一切费用由我支付。”作者在此突出了资产阶级拜金的特点,从而从反面衬托出女店主米兰多琳娜不为金钱所诱惑的正面形象。

米兰多琳娜同骑士的较量,是剧中的主要情节。这个高傲、骄横的骑士,自称对女人有天然不可抑制的仇恨,假如给他一个妻子,倒不如让他大病一场。他不断强调自己蔑视女人的立场,将女人比作疾病和妖精。他对侯爵和伯爵嗤之以鼻,嘲笑他们为米兰多琳娜神魂颠倒,为她挥霍钱财,当伯爵问他“难道您对女人一毛不拔吗?”他回答:“我可以斩钉截铁地说,她们休想从我这里得到任何好处。”可是,米兰多琳娜略施小计,他就可怜巴巴地跪倒在石榴裙下,乞求曾被他称为“祸害”的女人把爱施舍给他。如果说女人是“疾病”,那么他甘心得一场大病;如果说女人是妖精,那么,他也落入俗套,被妖精所迷惑。之前他斩钉截铁地说他对女人一毛不拔,但陷入情网后,却花了十二个金币给米兰多琳娜买了装有蜜蜂花精的金瓶。他之前说如果米兰多琳娜有本事让他着迷,那才是个笑话,但他前后言行不一,使其本身就成了一个笑话。19世纪初英国文艺批评家赫斯列特在《英国喜剧作家》中阐释:“可笑的本质,乃是不一致,是这一思想和那一思想的脱节,这一感情和那一感情的相互排挤。在若干事件的简单连接中,可以找到笑的首先的和最明显的原因,例如:一个伪装突然被卸除。”也就是说,原本不应该组合在一起的事物和概念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没有关系、一种非自然的不协调的结构,这就是喜剧创造的乖讹原理。而这种不协调结构的其中一种,是性格的不协调。骑士之前厌恶女人的态度,与其后追求女店主的行为,就是典型的性格不协调。而“不协调性格的基础是性格分裂。”主体性的膨胀是性格分裂的原因之一。这里所谓的主体性,不是主观能动性,而是主观盲目性。而这种盲目性,往往是由于盲目的自我确信所导致。骑士之前确信绝对不会爱上米兰多琳娜,并在公开场合声称蔑视米兰多琳娜:“在我看来,一条好的猎狗也要比她强上四倍。”但后来却也同样陷入情网,爱上米兰多琳娜,“这是位多么出色的女人!”这证明之前他的肯定只是盲目的自我确信,导致主体性的膨胀,造成他的性格分裂,产生性格的不协调,从而引发喜剧效果,骑士也成为观众和读者取笑的对象。

米兰多琳娜是哥尔多尼塑造得最成功、最光彩的女性形象。她热情爽朗、聪明能干、泼辣大胆、乐观自信,是一个颇有主见和独立意识的女性。她极为精明,能一眼看穿事情的真相,作出准确无误的判断。当仆人告诉她旅馆来了两个贵夫人时,她与这两个女人一见面就立即断定“她们根本不是什么贵夫人。如果是贵夫人的话,绝对不会单身行动的。”在婚姻关系上,她要求男女平等地结合,做到相互帮助,以诚相待,而不计较阶级出身、社会地位和个人财产的差别。不论侯爵在她面前如何炫耀自己地位的高贵,伯爵如何炫耀金钱的富有,她都丝毫不为之动心,“伯爵即使动用他所有的财富,动用他所有的礼物,他也永远无法赢得我的爱情。更别提侯爵所说的令人可笑的保护了。如果我必须从这两个人当中选择一个,我自然会挑慷慨大度的那一位。不过,无论是这一位还是那一位,谁也不能强迫我就范。”她最终选择了诚实善良并深情钟爱她的仆人。在此,哥尔多尼无情地鞭挞了贵族的矜夸和虚伪,热情歌颂了下层平民朴素、忠贞的爱情。

在《女店主》一剧中,作者哥尔多尼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有愚蠢好色的贵族,精明正直的女店主,诚实善良的仆人,连两个装扮为贵夫人的喜剧演员,也令人印象深刻。本剧不失为哥尔多尼性格喜剧的典范,意大利喜剧改革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自首演以来,至今差不多已有250年的历史,但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失去艺术光泽,戏中聪明、美丽的女店主米兰多琳娜至今仍活跃在意大利以及世界各国的舞台上,同时也活在古今中外广大观众与读者的心中。

参考文献:

[1]陈瘦竹:《戏剧理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1988。

[2]哥尔多尼:《老顽固——哥尔多尼喜剧集》,花城出版社,2005。

[3]阎广林:《喜剧创造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哥尔多尼很重视喜剧的社会教育作用。与莱辛不同,他是讲究针对性的惩戒效果的。他认为“喜剧的发明原是为了根除社会罪恶,使坏习惯显得可笑”,但不能以“只是引人发笑”为目的,而是应该从“以嘲笑惩戒邪恶”这一喜剧原则出发,用以防止恶习及其产生的一切后果,使剧场变为学校。莱辛要笑而不要嘲笑,哥尔多尼要嘲笑而不要笑,看来南辕北辙,实则并非如此。哥尔多尼面对的意大利即兴喜剧中常常夹杂着不少庸俗、浅薄的东西,所以他急于要让它们正视现实,针对恶习,力求具备较明确的社会意义;莱辛作为一个启蒙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从更深入的意义上体会到启发和教育人们认识事物,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比简单地揭露丑陋更为重要,所以,他所主张的“笑”并不是哥尔多尼反对的那种浅薄无聊的笑,而只是哥尔多尼要求的“嘲笑”的宽泛化、蕴藉化。同样,哥尔多尼也并不是丢弃喜剧的艺术情趣和典型意义一味追求“以嘲笑惩戒邪恶”,他曾补充说,喜剧创作在“劝善”时仍然必须“对那些作为喜剧基础的滑稽和突出的特点加以运用,来使剧本更加富于生气”。这种说法与莱辛又比较一致了。总之,他们是面对不很一样的戏剧现象,根据不很一样的社会使命和思想水平来论述喜剧的,所以重点略异;但进步的立场和高尚的艺术趣味却是大体一致的,所以语虽抵触而意未相逆。

  哥尔多尼与其他启蒙主义者尤其相近的一点是强调喜剧对自然和生活真实的摹仿。他一再声称,“喜剧是对自然的摹仿”,要“向自然的大海洋里提取喜剧的素材”。他认为,喜剧抵御荒诞不经、喧嚣、瞎胡闹的最有效办法,是取法自然。他还在巴维亚学校读中学的时候就被马基雅维里的喜剧《鬼臼》震惊了,他深挚地希望《鬼臼》上演后意大利喜剧能“用取材于自然的人物,代替荒诞的情节”。为“荒诞的情节”找到了“自然的人物”这一对手,这是他踏上现实主义道路的重要契机。既然该皈依的原则是自然、真实、摹仿,那么,“三一律”之类的戏剧原则相形之下也就没有多大重量了。作为一个生气勃勃、敢于革新的戏剧家,哥尔多尼也反对有太多的枷锁来限制自己。他说:

  在每一种艺术和每一种发现里,经验永远是先于格言的。在时代进程中,作家们曾为创作实践定出了一种方法,但是现代作家们永远有权对古人作出自己的解释。

例如对于“三一律”,哥尔多尼“自己的解释”就非常灵活。他经过对亚里斯多德和对当前的喜剧现象的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喜剧能在一致的地点演出而没有什么牵强或不合适的地方,那就这样演出吧,可是如果为了一致的地点,必须引入一些荒谬不合理的东西,那末最好还是改换地点,去遵照舞台的或然律吧。”只能让“三一律”服从自然,服从合理,而不能相反。这种见解十分浅显,但在当时是相当进步的。

  在喜剧中塑造好性格,是哥尔多尼的重要主张。他强调的“自然”,主要是“自然的人物”,因此他认为取法自然的直接效果是使人们对表演出来的性格产生共鸣。写好性格,在哥尔多尼看来不仅是一个编剧技巧的问题,而是意大利喜剧革新运动的一个重大步骤。只有扎实的性格,才能使那些“瞎胡闹”的喜剧相形见绌,使观众在一次次与舞台上的性格产生共鸣的过程中决定自己的艺术选择。因此,哥尔多尼在《回忆录》第一部第四十章中曾这样记述自己下决心着手进行戏剧改革时的内心活动:“现在可算是大好时机,去着手于我想了好久的革新运动了。对的,我一定要写性格的主题:这是好喜剧的源泉;伟大的莫里哀就是这样开始他的事业的。”哥尔多尼在这里以莫里哀为榜样,实际上,他对莫里哀的态度是比较复杂的。他深深地佩服和欣赏莫里哀,甚至于他从不懂法文到决心学好法文,最后精通法文,一半也是为了更好地读懂莫里哀;但是他又感到莫里哀对性格的塑造常常过于单一,一连串的场面围绕着一种激情的回旋。哥尔多尼认为意大利的性格喜剧应该写好多种鲜明的性格,不能仅仅写出主角的性格就完事。“我们要求主要人物性格有力,有独创性,为大家所熟知;要求几乎所有的人物,哪怕是在插话之中,也都要有性格”。这是师法莫里哀而又超越莫里哀的态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莫里哀的长处可以帮助克服意大利喜剧的弱点;但是历史在发展,古典主义时代的莫里哀未必能完全适合启蒙主义时代的作家的需要。应该承认,哥尔多尼对莫里哀剧作中这种性格单一性、性格受控于一种欲望和激情的特点的揭示,是很有见地的。后来俄国诗人普希金也有过类似的阐述。在性格理论上,哥尔多尼对莫里哀是有明显发展的。

  要写出多种性格,哥尔多尼主张将相反类型的人物进行对比,使之相得益彰。这正恰与狄德罗的意见相反。但有趣的是,无论是狄德罗还是哥尔多尼,把自己的意见都讲得斩钉截铁,不可动摇。狄德罗提醒剧作家注意性格与环境的关系,提倡在性格与处境的对比中来写戏,这是深刻的,表现了极其明确的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立场,但他完全否决性格间的正反对比,显得过于绝对;在这一点上,成功了的剧作家哥尔多尼用自己的经验弥补了狄德罗的片面性,但他也喜欢用“必须”之类的词汇来阐述技巧问题,仍然失之于生硬。

  面部表情是展现性格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性格刻划的大力提倡必然会不满意于演员脸上的那张假面具,所以假面的去留也就成了戏剧改革中一个十分具体、又十分惹眼的问题。哥尔多尼说到底是一个假面否定论者,他说“假面一定总是损害演员在快乐或忧愁中的动作的;无论他是在恋爱,在发脾气,或是在高兴,他永远呈现同样的面部特征;尽管他可以运用手势和变化语气,但面目是内心的解释者,而他却恰恰不能通过面目把他由于内心激动所产生的各种热情表达出来。”按照他申述过的戏剧方法随历史进程而改变的观点,他解释了古代希腊、罗马使用面具的合理性和承袭到今天的不合理性。他说古代面具可以借以传声扩音,出自于当时的剧场条件;又因为当时还不必要把人们的性格感情表现得非常细腻,有面具遮盖也没有多大妨碍;“我们今天的演员必须具有灵魂;而假面之下的灵魂,则好象是灰烬之下的火花”。此外,哥尔多尼又感觉到,简单地拉下一张假面具,会立即遇到强大的反抗。即兴喜剧也是有艺术魅力的,没有固定台词,造就了一批灵敏多才的演员;类型化的面具,促进了演员在形体表演上的高度发展。哥尔多尼怎么能够因一时莽撞而把自己置于观众、演员、民族情绪、多年欣赏习惯的重重讨伐之中呢因此,他在一七三八年写《精通世故的莫莫洛》时,整个戏有一半允许即兴表演(亦即“幕表”),除主角外,其他角色也允许保留面具。但是哥尔多尼又以机巧优美的台词来反衬出“幕表”的寒碜,以鲜明生动的主角形象来反衬面具角色的单薄。即使这样,他在写于一七五〇年至一七五一年的《喜剧剧院》中仍表示在性格喜剧中取消假面还不是时候,“在任何事情上,都不可以违反大众”;照顾当时观众兴趣正处于转变过程中的两可状态,他主张“不要把假面完全去掉,而应该设法把它放在适当的地方”。在创作实践中,他仍然大量地创作即兴喜剧,热心地为即兴喜剧表演艺术家提供合适的剧本,在整个四十年代,他几乎是在小心翼翼地,但又步步逼进地在做着这种缓慢的改革工作。他的名剧《一仆两主》就是在一七四四年写成的即兴喜剧,到一七四九年才重新“填写”台词的。当然,这也不能完全看成是一个既定方案的徐徐实现过程,过程本身也以事实改变和推进着他的改革方案。他说:“我们要求的事物多极了,说起来话太长了,只有通过使用,实践,并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认识这些事物,使之实现”。这是一个艺术改革家边前进边认识的诚恳自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6289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