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天里的一片落叶
人曾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确实,转眼间,寒冷的冬天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春天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凉爽的春风拂过我们的脸庞,温暖的春日使我们脱下厚厚的大衣。小草迫不及待地探出脑袋,看看绚丽多彩的世界;花儿争先恐后地绽放,向世人展现自己的美丽。而大树,经历几个春秋,似乎也懂得“一年之计在于春”的道理,不断地吐出新叶,满树的嫩绿。
可是那天,走在校道上的我,竟看到了一片落叶。它缓缓落下,显得那么沧凉。这片落叶,给生机勃勃的春天增添了,一丝悲凉。
我走过去,捡起那片落叶。我惊奇的发现,它并不是去年未落的老叶,它是一片新芽。他还很小,颜色是那么的鲜嫩,可在这片嫩绿树叶的前端,却显出了一丝的枯黄。
它为什么会落下呢?这个问题引发了我的深思。我想,它的下落不因为他人,而因为它自己。难道能带来生机的春风没有吹到它吗?难道视树叶为儿女的大树没有给它足够的养分吗?难道春天温暖的阳光,故意撇下它吗?不,不是的。是他不懂得好好吸收大树给它的养分;是他不懂得好好利用春风和温暖的阳光;是它不懂得在这一年中最好的时间里,努力生长。所以,它落下了。
我们的学习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现在的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如果没有靠自己努力,是无法站稳脚跟的,而学习也是一样,优胜劣汰。大家在同一个班中学习,听同一个老师讲课,为何成绩会有不同呢?就像文言文《学奕》中所说,使大家智力不同吗?不是的。那,是老师照顾好的同学吗?也不是,老师花在差生身上的时间,往往比好生多得多。可是,成绩为什么上不去呢?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自己不努力。是他们自己,向那片落叶荒废了春天的美好时光一样,荒废了自己的少年这段学习的最佳的时光。有句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只有通过自己努力,好好利用少年这段时光学习知识,才不会遗憾终生;反之,如果荒废了自己这段青春年华,只能像那片落叶一样,在大家茁壮成长的时候,在一旁黯然神伤,只能自食其果。
“卓凡——”同学的一声叫唤把我从沉思中拉了回来,,手上还是那片落叶,我心想:虽然我成绩不错,但不能骄傲自满,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一定继续努力,不成为祖国大花园中又一片孤独飘零的落叶……
2:春天里的冬天
早春的头巾掀开还不到一半,冬天那些个残留下来的“乱臣贼”子又开始“兴风作浪”了。也难怪,谁让它们手中还握着最后一张王牌呢。看来,去年的冬天与今年的早春是较上劲了。不过也太出乎意料了些,竟然是一场大雪!哎,我总算是看到冬天那“惟恐天下不乱”的一面了。
当夜色降临的时候,它们出动了。瞧这阵势,可以称得上是万马齐喑,浩浩荡荡。连早已经沉睡的狂风也被这场雪给“巴结”上了。顿时,天空中狂风大作,茫茫大雪铺天盖地地“扫”了过来,没过多久,它们的成果久显而易见了:这时候,还没有开放的花苞被雪打得低下了头,看来得被迫放慢开花的脚步了;苍翠的竹子也在风雪之中艰难地忍受着拷打;刚被温暖的太阳融化的溪流又重蹈覆辙,被再次喷上了“着哩水”;那些高耸入云的青山,索性换了身衣服。咦,太阳呢?说不定在喜马拉雅山上幽闲地溜着弯儿呢!这下可好,这雪下得更加肆无忌惮了,像流星似的向小镇飞快地袭来。果然,不出两个小时,它们已经盖过了小镇的里里外外,简直就是“无孔不入”啊!这时候,我们可以称得上是被打回原形,又穿上了厚厚的大衣。那风雪倒是落得轻松自在,留了个烂摊子便“挥挥衣袖,顺手带走了一片云彩”。
第二天,春季慢慢地恢复了。瞧,那蜜蜂照样儿三五成群地在大自然中寻找花朵;鸟儿也起了个早,探着脑袋,在树林子里自由地翱翔着;人们就更别提了,瞧那精神劲儿,一个个都容光焕发的,一个更比一个年轻。回过头来,这雪下得也真不赖,拒气象台计算,这次“春雪”,而且是在3月份的,极其罕见,今年的这一次更是30年不遇。
这场雪,把小镇里那些肮脏的东西都带进了下水管道,而留给人们的却是一个全新的小镇。可是它毕竟给人们带来了损失,但愿风雪不要在美好的春季再次在天气预报里榜上有名了。
3: 春天里的故事
从开学到现在最使我感动的一件事,那就是一位素不相识的小妹妹对于我的帮助,话得从春天说起。
春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带黄|色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我们学校开展了关于春天的各项活动,让同学们在愉快而有意义的活动中健康成长。
记得上一周的星期五,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学校决定举行一次放风筝比赛。上午听到这个消息后,同学们的欢呼声可想而知。个个糊风筝,制风筝,准备为班级争光。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当日风向不定,放风筝活动到了下午听说取消了。同学们失望极了,老师们见此情景是无法解释的。后来天公作美,风儿又恢复了定向,真是天随人意,志在放飞的我们终于赢得了主动,人又有了精神。老师们又经过讨论才决定恢复放风筝活动,同学们闻此喜讯,喜不自胜,径直奔向操场,准备放风筝,为班级争光。
我和几位好友各自拿着风筝来到早已经成为欢乐海洋的操场上,心切的我们下楼梯的速度太快了,东西丢了竟全然不知。就在这时从我后面传来急切的声音:“大姐姐们,请停一停!”我回过头去,一看,原来一位小妹妹手里高举着一根木棒,气喘吁吁地走到我们的面前,对我说:“刚才你下楼梯的速度太快了,从你的风筝袋子里掉下来一根木棒你也不知道,我现在把这根木棒还给你,希望你能为班级争光。”这位小妹妹说完之后,转身就走了,我看着手中的木棒,对着她渐渐远去的背影说:“小妹妹谢谢你,我不会让你失望的,我一定能为班级争光的。”我和几位好朋友到操场上放风筝,当我在放风筝的时候,刚才小妹妹所说的话在我的脑海中萦绕着,像是对我的鼓励,一根木棒、一只风筝能为班级争到光,这似乎是一件小小的事情,但对我来说恰是一件深沉而又感悟很深的事情,如果那位小妹妹不把木棒还给我,我在风筝比赛中又能做些什么?
春天里的故事真多,特别是在我们的校园里,一个又一个的小雷锋在成长起来,使得春光无限,生机勃勃。
4: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是一部由真人杜瑶瑶的真实事情改编的**。片中讲述的是鸣鸣的爸爸去世了,妈妈又得了顽固性心衰竭,整个家庭的重担都压在一个不到十岁的姑娘身上,面对种种困难,鸣鸣都勇敢地去面对用自己的智慧解决困难。
爸爸去世后,妈妈的病情变得更加严重了,还总是抱着骨灰盒茶不思,饭不想。看着妈妈悲伤的样子,鸣鸣只好自己学习发煤炉、洗衣服、买菜烧饭等等。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妈妈突然感到胸口闷得喘不过气来,妈妈的老毛病又犯了。鸣鸣拿过氧气袋给妈妈,可是氧气袋里没氧气了。鸣鸣不顾妈妈的劝阻,毅然冒着大雨,拿起氧气袋向医院冲去。雨水打在鸣鸣的脸上、身上,冻得她直打哆嗦,望着四周黑压压的一片,鸣鸣害怕了。可是一想到只有氧气袋才能就妈妈,鸣鸣就什么也不怕了,她加快了脚步,奔向了医院。终于,妈妈得救了。可是鸣鸣却得了重感冒,病倒在床上。
妈妈的身子一天比一天弱,鸣鸣想,应该让妈妈好好补补身子。她去市场买鸡,可是鸡太贵了,鸣鸣买不起,没办法,她只好把自己一手养大的大公鸡毛毛给杀了,给妈妈送去了鸡汤。妈妈不知道真相叫妈妈也尝尝鸡汤,可鸣鸣哪里还吃得下,那是她心爱的毛毛呀!鸣鸣伤心地偷偷哭了起来。
鸣鸣十岁生日那天,妈妈拿出了20元钱,叫鸣鸣自己去买个生日蛋糕,可是鸣鸣舍不得买,因为家里已经很困难了,哪还能浪费这么多钱呢?于是就买了几个包子回去,对妈妈说店里的蛋糕不新鲜,便没买。同病房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看鸣鸣那么懂事,都拿出了吃的东西给鸣鸣吃,还为她唱起了《生日歌》,鸣鸣激动得泪流满面,连声说:“谢谢,谢谢。”
鸣鸣照顾妈妈,并没有忘记学习,而是加倍努力读书。做家务时还读着英语;晚上很迟时还在复习着课文。每次考试都得双百分。她是一个多么坚强的孩子呀!现在十岁的孩子哪个不是还在爸妈的怀里撒娇,有的小公主、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习不努力,生活上却比排场,比谁穿名牌,比谁吃得好想想鸣鸣,她却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承担了小小年纪不应承担的家庭负担和精神压力。
我们这些小公主,小皇帝是该好好反省了,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会如何去面对?该如何去面对?是退缩还是勇敢地面对,我想,《一个独身女的故事》的**会给你一个明确而坚定的回答,让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吧,只有在逆境中成长的孩子才会珍惜生命中的一切!
--------------------------------------------------------华丽的分割线---------------------------------------------
春天!
她一刹那的柔情让我难以忘记。
——题记
那年,我与春天一见钟情。但她匆匆地离去,使我牵肠挂肚。
当我知道她是被叫做夏天的家伙赶走的时候,于是怀着一种莫大的爱,开始寻找她。
夏天是阴险的,毒辣的,几乎不会做任何一件好事。春天是俏丽的,是窈窕的,或者是婀娜多姿的。如果上帝真能够可怜我,把她赐于我的话。那么,我便不会再奢求什么,甚至让我学鲁迅做孺子牛也甘心情愿。只可惜……
“一年之季在于春。”是的,但春天已不复存在,那便如何是好。她走了,农民不能及时播种;她走了,花儿也不会再红;她走了,青草不再重生。她走了,带着她未尽完的职责甚至对我的爱。走时,她是静悄悄的,就连风也不知道,云也不知道,甚至于她自己。夏天再也不会有人喜欢。人们开始对春天祈祷,在春天许愿。
怀着对夏天的痛恨,我询问过正在扫落叶的秋风,正在跳舞的冬姑娘,她们谁都说不知道春天在哪里。我带着懊恼,领着悔恨,踩着脚拍,怀着理想,在无情的田野上踏行,归途。忽然,眼前一亮。一群妇女拎着篮子在田间躬身干着什么。一丝的希望背着我飞到了那群妇女的身边。没错,她们在挖荠菜。是的,就是这样。噢……?春天就在我早已失望的眼前出现。她似乎比以前憔悴了许多,但我毅然情不自禁地奔过去,把她紧紧拥在怀里,害怕她再躲着我,离开我,甚至她会一刹那在我身边逝去。直到星星眨着眼睛偷看我们为止。
就在她到来我们这儿的第一天,花开始红;草开始青;树开始绿;水开始流;蝴蝶开始飞舞;蟋蟀开始歌唱;鸟儿开始飞翔;鱼儿开始游荡;万物开始生长。
春天不仅迷住了我,而且迷住了湛蓝的天空;淅沥的小雨;温柔的清风。但她唯一迷不住夏天,因为他很快会把她赶走。谁也阻止不住他或者挽留不住她。他是拆散人间爱情的刽子手,会遭到千人指责,万人唾骂,会和秦桧并驾齐驱,相提并论。
但,在我们短暂相聚的日子里,我许诺:
春天,当你走的时候,我会亲自为你送行;
春天,当你走的时候,我会亲自为你唱歌;
春天,当你走的时候,我会亲自为你祈祷。
春天,我会……
我会永远珍惜你对我迟来得爱!
------------------------------------------华丽的分割线------------------------------------------------------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昨日下午天气阴霾,按照过往的经验应该是下着绵绵春雨;古言说,“春雨贵如油”这两天全国各地都是干旱急报。人们渴望着一场春雨绵绵,润湿那天气干涸的大地,给那春播下着及时雨,刚刚离开的冬天雪没来,今年春季第一场雨却悄然而至。正如人生里有些不期而遇的美好,总在你淡忘时,在你不存在希翼时也许会悄然而至。
早上下到楼梯间门口时,才蓦然发觉,昨夜里下了一场雨。地上湿渌渌的,天空中依然洒着细细的雨点,有些凉凉的湿气扑面而来,凉爽的天空夹杂着春的气息。今年春天的第一场和风细雨就这样悄然而至。也许是在我昨夜不曾察觉的睡梦里。
一年之际在于春;万元复始。人们出户外透透气,享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春意盎然,我沿着平常早出的路线,向江边的防洪墙上走来,清凉空气扑面而至。由于寒冬停止了晨练,近有一月之余了。相隔长时间没有来到这里,对日新月异变化生疏了些,顺着广宽的利民路向西所见去年下半年刚刚才拆迁完的江埂旁;那些破烂不堪陈旧房屋已经荡然无存,按规划滨江大道二段的初见成效,一条毛石路基呈现在面前。我漫不经心地上了防洪墙,沿着江埂的栽种大小不一的柳树行行,根根柳条上挂着晶莹剔透的水珠,柔嫩的枝条渐渐绽出新芽儿,细小的两个瓣儿,黄中透绿,在料峭的寒风中让人感到丝丝暖意。还有枝条垂挂在路中间,撩来撩去。那招摇过市,引起路人的注意,向人们报春来了。
细柳仿佛轻声细语地对人们说;我开始冬眠经过休整苏醒了,显露出青春活力,嫩芽也悄悄开始发青了。青枝挂头,枝条上冒着小小的细细绒绒苞蕾,那柳梢儿越抽越长,越长越绿,软软的,绵绵的,婀娜多姿,意气风发,荡漾在微风中,仿佛刚刚出浴的少女的长发,把春天的原野装扮得格外靓丽。“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树在春风中飘飘洒洒。柳枝绒苞顺风荡漾,轻轻抚着脸宠上我人们逗着乐。提醒人们早春二月的到来。尽情地享受着那和煦的春风,带来了清新扑面的絮语。
柳树它有着无比的适应性,许许多多的须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伸向四面八方,紧紧地拥抱大地。它没有松树的伟岸挺拔,也不像杨树那样正直不屈。主干通常在二三米处就长出分枝,当纷纷扬扬的柳絮在春风里轻盈舞动着和大地轻轻接吻,经过一番“云雨”后,便孕育出细嫩的芽芽,几年之后长成小树。光滑柔软的枝条状若丝绦,纷披下垂。柳叶是单叶互生,叶片狭长但宽窄相宜,形如少女细长的眉毛,正如“芙蓉如面柳如眉”。更有那“无心插柳柳成荫”许许多多的须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伸向四面八方。细柳枝条绒绒,似如青春美貌女子善歌善舞摆弄的裙子,撒落于广袤原野的怀抱里。
见物思情不禁想起了我老家门前池塘边的柳树,池塘四面就有三面是柳树环抱,一头仰卧在池塘的水面上,庞杂毛根深深扎在池塘旁土地上,也有一些则赤条条毛根露出马脚伸长在池塘沿边的水面旁。每当在这个时节,从树杆上,透出的青枝细柳,万条垂下绿丝绦,条条挂在池塘水面上。微风吹拂,左右摇摆,垂下枝头的柳絮,逗乐着漂浮在水上的大小小鸭子,鸭子在那柳树下游荡,还不时地轻声絮语和柳条聊天斗斗乐,鸭子总是伸长着颈子,天生好吃地张开了那扁扁长嘴,馋涎欲滴的舌头向柳条添来添去。想一口吃下柳絮开着的黄绿色的花,漂浮水面的鸭子始终得不到口中。互相争夺战的鸭子叽叽喳喳吵闹不息。得也有的是睡熟一般。单只鸭子沉思不语,显得沉思,两只鸭子躲开一旁呱呱不息,互聊情感。大部分还是在细柳的陪伴下悠悠自得尽心地玩耍。
早春二月细柳长势总是那么整齐划一,使人联想到
[唐]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我在防洪墙上站立了好半天,在细细的小雨绵绵,春风吹又生;江边的垂柳青青,俏丽枝条在江上的微风吹拂之下,在面前摇曳。随看着江上的船只,穿梭于黄金水道繁忙,一幅早春图画呈现在人们的面前,风景这边独好。春满人间这样的情景交融的遐思。更使人们对美好春天的企盼。呼唤着春天的来到!
===========================最后一条分割线=====================
天暖了,连最后一点冬的气息也被那场雨洗涮得一干二净,春天来了,带着阵阵暖意,低飞的燕子在召唤,召唤什么呢?应该在催春蚕破茧,迎春花开得满树都是,绚丽,热烈,带着春的激情,人们开始脱掉那厚厚的棉衣,换上轻薄的衣裳,他们喜欢在这个季节,跳着,跑着,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昭显出他们顽强的生命力,他们欢笑,雀跃,冬天太长了,春天,我们等得有点急了,于是,当春天真得来临时,那份喜悦溢在脸上,在那一望无际的麦田上回荡着他们的笑声,那刚苏醒的酥软的土地便印下了他们的脚印,他们像个孩子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撒娇。
在和风沐浴的日子,健壮的汉子扛起铁锨,带着微笑走向田地,他们开始为那睡醒的庄稼松土,你瞧,他们的动作是那么轻,生怕惊醒了那些小家伙。累了,他们便坐在地头上,抽一袋烟,叙叙家常“今年麦子肯定好收成,老李,你信不信!”一阵风吹来,那麦苗便窃窃私语起来,形成一波又一波的麦浪,她们在笑,在默许汉子的话是正确的,她们在传达着希望。
远处传来了铜铃声,是放学回家的孩子路过这里,他们在唱“春天在哪里”,呵,他们找春天来了,其中的一个孩子喊道:“我找到春天了,春天在我的鞋子里”,笑声又洒满整个田间,原来那个精灵的鞋子绿了,是春姑娘在和他捉迷藏,他们回家了,带着一路的欢笑,一路的希望。
河边的柳树绽出了鹅**的嫩芽,桃树打着骨朵,“我要开花”,骨朵在喊,它们要向人们展现春的气息,要带给人们成长的活力,在它们的带动下,连小草也不甘示弱起来,于是,草儿们便向上向上再向上,我生命力顽强,我是“春风吹又生”,于是,世间万物都在展示生命的力量,又似乎在炫耀经过苦寒后的喜悦,世间多了几分绚丽与气魄,料峭的冬已不复存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有生命的春。
人们遍开始紧张地忙碌起来,他们知道,春是播种希望的季节,一年之际在于春,他们要紧紧抓住这生命中的旺季,为了收获更丰硕的秋,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这样,在春天,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希望对你有帮助。(供参考)。-3-~~~~~~~~~~~~~~~~~~~
国外创意城市形象宣传片文本分析
1新加坡旅游宣传片---微**《从心发现爱》。2013年,新加坡旅游局携手两度荣获金钟影后殊荣的台湾女星林依晨,以热播剧《我可能不会爱你》续集形式,讲述了一段寻找爱情记忆的浪漫之旅。这部微**是新加坡旅游局“从心发现新加坡”旅游主题活动的全新举措,借由一个发生在新加坡的动人故事,在解构“爱”的同时,也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新加坡的美。微**中特色符号的运用使得这次浪漫的爱情之旅充满了温暖与惊喜,娘惹亲宴,滨江湾花园以及胡姬花镀金项链。尤其是最后女主角带着有新加坡国花之称的“卓锦·万代兰”出现时,这个象征着“永不凋谢的爱”的项链成为了很多女性观众想要去新加坡旅游的原因之一。人们往往喜欢带有故事情节的宣传片,正如2003年张艺谋拍摄的《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远道而来的男主角带着年迈的奶奶的眷念,体会这座传统与现代统一的都市。给许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心发现爱》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借助于创下收视率之高的口碑影视剧,以及高人气演员林依晨重现了很多影视剧中的场景,让受众在重温情感的同时,可以跟随女主角体会新加坡现代都市的繁华与魅力。这种互文方式的运用承接了背景,构造了宏大的故事内涵。受众在看到这一文本的时候就会联想到另一文本,扩大了宣传片本身的意涵。
2申奥会伦敦宣传片的文本分析。伦敦在2005年获得了2012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在这场号称史上竞争最激烈的申奥会中,与伦敦同时竞选的有巴黎、莫斯科、纽约和马德里。此前民调数据最高的是巴黎。决定前30分钟,每个参赛国家有5分钟时间展示宣传片。最终胜出的是伦敦申奥片。这部宣传片的导演说“我喜欢动人的细节,很多时候内容不必多,少但有力的细节就能打动很多人。”片中温情与激情并存,既有宾馆的门童做出了高难度体操动作,又有前007扮演者,贝克汉姆,伦敦市长等惊喜,将日常生活与体育运动结合,巧妙的体现了奥运会的精神和全民奥运的理念。在将近150个碎片式的镜头中,这片英伦风情的国土上,不同肤色,种族的人带着笑容相聚。片尾“伦敦,魔法发生的地方”将整部片子推向了高潮。
三、国内城市宣传片创意与落地分析
1上海—“吐槽篇”《魔都,魔都》。2017年6月,喜欢搞怪的上海彩虹合唱团推出了单曲《魔都,魔都》以及MV,一天之内刷爆了上海人的朋友圈和微博。这部全新的上海形象宣传片以“吐槽”的方式颠覆了以往宣传片积极正面,严肃整齐的画面,也更加接地气,体现了上海的包容、创新。3分22秒的MV中出现了很多上海符号,片头乐队指挥金承志的许文强装扮走在背景是老上海的街头,唤起我们对于《上海滩》的记忆,随即魔都,魔都的字样出现,极具地域辨识度。MV中上海话的市井对白,《夜来香》的配乐,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等让上海味道更浓。“上海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带着我所有的情怀,第一次干杯,头一回恋爱,在永远的纯真年代”,是引用陶为民《喜欢上海的理由》里的歌词。片尾同样的许文强装扮走过背景是现代上海的画面,从《喜欢上海的理由》到《魔都,魔都》,从老上海到现代上海的,关于这座城市,不变的是带给我们爱它的情怀,也是这座创新之城带给我们的魔力。这样“另类”的宣传片在社交媒体上推广,用户以“分享”的模式最快速度的向外传播,文本的“亲民化”与传播渠道的选择使得这部宣传片的落地效果更好。这首歌曲还登上了CCTV,以“花式表白‘上海,《魔都魔都》爆红网络”的标题为其加分。
2乌镇—“气质篇”《心的乌镇》。2003年,刘若英在乌镇拍摄电视剧《似水年华》,恬静、淡然的气质与乌镇浑然天成,同时也让乌镇水乡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2006年刘若英成为乌镇景区形象代言人。2017年《心的乌镇,来过,未曾离开》,2分钟左右的短片伴随刘若英的独白以及她穿梭的身影,我们看到了乌镇大剧院、乌镇戏剧节、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乌村自然生态体验等,文艺、清新,但是又不足以形容这次十年之后的回归。十年,乌镇从原来的古朴小镇变成了国际化旅游小镇,乌镇宣传也摆脱了“山水-民俗-酒店”的拍摄顺序,以体验式走近乌镇,在宣传上注重细节,在同类旅游景区宣传片中脱颖而出。明星为城市代言的案例并不少,但是如刘若英般与乌镇这种强烈的交融感,毫不违和的代入感则很少见。
3大连—“浪漫之都”品牌推广篇。一个成功的城市形象宣传片,离不开前期的创意,但是后期的传播也是至关重要的。片子的传播力与对受众的影响力是正相关的。大连虽然作为一个二线城市,但是在政府运营理念方面却走在了前列。2001年,大连就在央视大力推广“浪漫之都”。之后,不少城市陆续在央视投放宣传片,大连市政府就利用央视国际频道的海外传播影响力,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周期由2001年的几个月延长为全年投放,投放量居各城市之首。此外,大连还是国内第一个在全国14个城市电视台旅游节目联播中宣传旅游的城市。上海火车站、北京火车站、西客站都有播放大连的宣传片。同时大连是第一个在日本东京银座区、东京11个地铁站和韩国等多个国家、城市进行广告宣传的中国城市。“浪漫之都”的城市品牌迅速传播开来。2016年12月24日,大连城市形象宣传片《幸福大连激情人生》美国纽约曼哈顿时代广场,在素有“全球第一屏”的纳斯达克大屏上,自然少补了中国面孔,屏幕上那些可爱的人来自大连。至此,大连也成为中国首个连续4年参与纽约时代广场跨年庆典并登陆广场广告大屏的城市。
四、结 语
城市形象宣传片通常是政府行为,政府机关根据城市特色和作品诉求制定宣传策略,其拍摄创作投资数额巨大,传播目的明确。近年来,随着城市软实力竞争的加剧,传播主体对于城市宣传片越发重视,同时借助于互联网时代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和便捷性,出现了很多有创意的作品。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文化艺术、历史记忆、生存状态等因素使得城市对于创意的追求永无止境。好的城市宣传片不仅仅是城市景观的陈列、古今的对比,更多的是对一个城市独特文化的诠释。如《名士济南》以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学者欧阳中石对济南名士的回忆为主线,以三十多位名士大家与济南的渊源为暗线,回味经典,致敬大师,把济南厚重的历史和儒雅的气质表达出来,极大地提升了济南的文化品牌[2]。值得注意的是,在追求创意的同时,作品的传播渠道也很重要。除了电视媒体之外,户外大屏幕,车载电视、互联网、微信和微博等社交媒体都可以作为选择或者同时兼之的渠道。通过传播渠道的优化组合,最大程度地扩大受众群,争取潜在受众,进而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对穆旦,了解不多,可从近年的“穆旦热”所看到各家论述的穆旦,与我听他本人所说的情况越来越远,已是借评穆旦以推销自己和自己那套主张,为此,颇为思量。五十年代,他刚回国,看什么都很新鲜,也太陌生,议论诗时,静心地听,很少开腔,又绝非对这个世界的沉默。那时,我只是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子,在当时的诗坛,对这位解放前虽被视为“左翼”,解放后又被看作“非主流”的诗人和作品,一无所知。他那时,还不到不惑之年,按现在的界定,还算“青年”。不是读书时那么瘦长,也没发胖,英俊、潇洒,是有学养的文静、深沉,偶尔说诗,语惊四座,洋溢他对生活的热情,对诗的真诚。随着时光而去,对有些问题若有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看法也不为怪,但说到那些已成历史的情况同样也是变不了的。初看他这人,从那彬彬有礼的浅笑,几乎容易误认为是位写甜甜的情诗的浪漫派,可从他那与我过去所接触的诗风迥异之作品,却读到幽奥的艰涩,苦难的深重……新诗迄今,创作现象之复杂的诗人,莫过于穆旦了。一生与诗相依,并不多产,到他去世前的五十九年,都很寂寞,身后一股思潮逆向而起,因被认作诗的“现代主义”者,又成了诗的新大陆。对“现代主义”,绝不能简单粗暴,不能先验地从对它的好恶而来论穆旦的诗。可是,若因这一“主义”为其舶来而被视为解救中国新诗陷于过去的“左”所带来的困境之上帝时,穆旦又被当作“现代”标准件在橱窗展示和风光,就更非诗人之幸。他是位学者型的诗人,解放后译介外国名家名诗的成就,是“五四”后首屈一指的。为新诗表现方法拓展门径,推进诗艺之认真、刻苦、执着,非常可贵。不论生前寂寞,身后轰动,不论怎么论其成败,他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是新诗几十年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近年,穆旦的“轰动”都“轰动”在他的“现代”上。1946年,穆旦的同窗好友王佐良在昆明“西南联大”论述穆旦诗所说的“他一方面最善于表达中国知识分子的受折磨而又折磨人的心情,另一方面他的最好的品质却全然是非中国的”1这句话,只拿出后半句“全然是非中国的”来说,就不知何意了。对只讲诗的“横的移植”,反对“纵的继承”者来讲,这自然是他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可从另一面讲,作为语言艺术的诗,若诗的质地与作者所用的母语(所以这么说,是穆旦也用英文写诗)之母性相佐,那么,就更无法讲其艺术个性了。张扬此说,不论出于什么考虑,从实质讲,从纯艺术讲,这样对穆旦,是褒还是贬呢毋庸讳言,中国新诗就是在外国诗的直接影响下催生而来的,同时,几十年间,从一开始,它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不同的语言在这语言艺术中,极为自然地要分出各自的相异之处。然而,对外来艺术的借鉴,是个永远不会结束的课题,但不是趋同、模仿、同化,而是从中不断丰富、强壮得更有自己的个性。穆旦由于自身的经历和条件,与西诗的渊缘,远比一般中国诗人要深。解放后他译介的名诗对自身的影响主要在他后期,他创作旺盛的四十年代所受的外来影响,虽有英国教师讲的叶芝(1865—1939)、里尔克(1875—1926)、艾略特(1888—1965)等有关“书上找不到的内情”,以及对“语言精细的分析”,但主要的,还是奥登(WHAuden1907—1973)的影响,为他刚刚“写了充满斗争激情的《西班牙,1937》”,同时,看重他是“左派”。照王佐良所说,穆旦的《五月》“……报上登过救济民生的谈话后,/愚蠢的人们就扑进泥沼,/而谋害者,凯旋着五月的自由/紧握一切无形电力的总枢纽”,这“最后两行里,那概括式的‘谋害者’,那工业比喻(‘紧握一切无形电力的总枢纽’),那带有嘲讽的政治笔触,几乎像是从奥登翻译过来的。”2穆旦有代表性的《春》,其中讲到爱情的关系死于“太亲热,太含糊的俯顺”之“太亲热,太含糊”,就是奥登作品的一个篇名。另如“子宫”一词,除了讲生理、医学,在中国,从古至今,是不见诗人以它入诗的。虽然有人说它在外国诗里是常见的,但百年来译过来那多外国诗,一般读者也难读到。穆旦在这些地方,确实是“现代派”那样,以此标新。无忌地像奥登《在战争时期》“背离自由而使自己受到束缚/有如女继承人在母亲的子宫里”,穆旦的《诗八首》中,也是“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而我们成长,在死底子宫里”,这对于忌讳,起码是不习惯见它用于诗的作者和读者,还是颇具布莱希特戏剧之中的那种称之为“生疏效果”的东西。布莱希特所以如此,是防止观众和舞台上的一切引起感情的纠缠,以致影响观众的批判态度,而简单地接受舞台上所表现的现实。穆旦诗的“生疏效果”,是否也是有意于此,不得而知。但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那里的生死观派生出来的子宫意识,是否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但又主张人生的求乐、唯实、无矛盾的境界,是“与母亲在性的方面合为一体,或安息于她的怀抱之内,或最终到达了死的城堡,子宫内的毫无紧张的涅般木境界。”3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厌世观提供理论根据。穆旦的“我们生长,在死底子宫里”,自然不能说是弗洛伊德思想之再版,但他那“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变形的生命/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的观念,总该说它还是那些“现代”意识的产物。要谈“现代”,这才是“现代”的基础,把某些“现代”技法的借鉴视为“现代”的真谛,就本末倒置了。
四十年代,有《穆旦论》说穆旦有“历史的自然主义看法与超越的自觉精神”,是“会引起贯于中庸之道的中国人的反感”的诗人。论者称那是“中国布尔乔亚时代”,说“新旧传统在他心里的交战也正是布尔乔亚时代的较健康的意识与落后的传统意识的交战。”4其中,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虚拟为“布尔乔亚时代”,毕竟只能是虚拟。若过去的中国要有个资本主义时代,那么,中国百年的历史都当重写了,穆旦的诗,乃至当时的中国文学,肯定也会是另一个样子。可“布尔乔亚时代较健康的意识”可解读为“民主个人主义”,倒是在那个时代高层知识分子间较普遍的意识状态。过去,说穆旦“对于中国新写作的最大贡献”,“还是在他的创造了一个上帝”。尽管他有的诗行也表现某种宗教情怀的境界,即如上述讲他写的“子宫”之“子宫割裂”而出生的《我》,“是初恋的狂喜,想冲出樊篱,/伸出双手来抱住了自己”,又“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仇恨着母亲给分出了梦境”。这样写到性、母亲,似乎也可从弗洛伊德寻找某种契合。但穆旦创造的“上帝”,从他诗行的氛围所感知的,还是那“民主个人主义”的“民主”、“个人”所追求的广博、崇高的景象:
飞奔啊,旋转的星球。
叫光明流洗你痛苦的心胸,
叫远古在你的轮下片片飞扬,
像大旗飘进宇宙的洪荒,
看怎样的勇敢,虔诚,
坚忍辟出了华夏辽阔的神州。
——《合唱》
从放眼远望浩浩空阔的宇宙天地,到歌颂自己“自由而活泼的”肉体。“我歌颂肉体:因为光明要从黑暗站出来,/你沉默而丰富的刹那,美的真实,我的上帝。”完全是叛逆旧传统、自我的精神解放。这很容易让人想到美国民主诗人惠特曼(1819—1892)的精神和诗境,尤其这首《我歌颂肉体》,无法不让人想到他那著名的《我歌唱带电的肉体》。虽然过去也有人为他叛逆旧传统而泛“现代”地将他纳入“现代”,但他的精神实质在诗的反映上,又绝对是浪漫主义的。然而,一直被认定为“现代”的穆旦,此时的“个人”、“民主”,不论到后来从集体、纪律、大至“人民民主专政”的要求,要数出它的多少不是之处,但相对于当时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形态来说,它又无疑是一种新兴的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正如百年前大洋彼岸的惠特曼处于同样的思想位置。为此,两者在此的诗情,乃至有时表述的相近,也极为自然。但,也许是作者写作中的艺术惯性作用,也许是讲“现代”的“知性”者的理论自觉,更多时候,穆旦泛起的浪漫情怀,并不作浪漫的直抒和渲泄,仍要以他“现代”的思想定向作艺术处理。诗人备受推崇的《春》和他那“充满了爱情的绝望之感”的《诗八章》,语言、结构,正是如此构成的: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迷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春》
声色光影的赤裸和组合,二十岁的青春撩拨着“无处归依”又点燃的火,以奇峭的意象可触,用玄思的暗示予以意会,是颇具特色的现代艺术。《诗八章》“从这自然底蜕变底程序里/我却爱上了一个暂时的你/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自己”,这样的诗行,也是作者那一阶段中语言最清新的作品之一。这种情诗, 没有一点在情诗中常见的浪漫情调,作者认为“爱情的关系,生于两个性格的交锋,死于‘太亲热,太含糊’的俯顺”的观念,对于那时还陶醉于“夫唱妇随”之幸福观的多数中国人,它,自然太“前卫”了。
然而,诗人不可能只有“肉体”的世界,惠特曼笔下的肉体写到性和生殖,比穆旦就不知要“前卫”多少了,可要没有他的《大路之歌》,也就不是今日文学史上的惠特曼。这“大路”,openroad,更直译一点,在前面“展开的路”,正如过去我们唱着“我们走在大路上”,是充满一个时代的自信和豪情的歌。在人生的道路上,一个逃亡大后方的大学生,当攸关民族存亡的战场延伸到后方,空袭警报、通胀、抢购声的凄厉,政权腐败所造成的社会问题令人疲倦而灰心,还能叫他只写“防空洞里的抒情诗”。投笔从戎,征途崎岖,出入枪林弹雨,走过异国山村小镇,暴发的山洪和丈深的泥淖布满死亡的陷阱。失去阳光又弥漫神秘烟瘴的大森林里,一路倒下前行者的人尸马骨就是眼前的路标。在印度休养,又为过饥之后的过饱而几乎死去的穆旦,饱尝了时代的苦难,无怪他《控诉》说:“这是死。历史的矛盾压着我们,/平衡,毒戕我们每一冲动。/那些盲目的会发泄他们所想的,/而智慧使我们懦弱无能。//我们做什么我们做什么/呵,谁该负责这样的罪行:/一个平凡的人,里面蕴藏着/无数的暗杀,无数的诞生。”在这“控诉”里既可以对应《潮汐》中“看见到处的繁华原来是地狱,/不能够挣脱,爱情将变成仇恨。/是在自己的废墟上,以卑贱的泥土,/他们匍匐着竖起了异教的神。”他就这样竖起反叛的旗帜而发出“爱情将成仇恨”的誓言,然而,“智慧使我们懦弱无能”,终究是生存的无奈。作者不是非理性,恰恰是以“现代”的“知性”所表现出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的作家常表现的这种生存状态,正如浪漫情怀的穆旦,也能成为穆旦的“现代”艺术一样,倒可看作有诗人个性之艺术的丰富与杂芜。三四十年代有不少作品所以反映出这种“存在”的思想状况,倒不是先从西方哲学的命题所作的答卷,而是从作家反映和对待现实生活“存在”的状态,看到这一哲学在神州的生存土壤。何况,穆旦尊重的两位老师:闻一多和冯至,冯至是当时介绍这一哲学在国内的先行,闻一多是很欣赏、鼓励冯至这一介绍的。
“存在主义”的思想基本是消极的,但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它促使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提出重视和研究人的本质、尊严、自由,以及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对于怕“残酷的哲理”织上“锦绣的天空”,怕“充满意义的糊涂”,将“丰富变为荒原”5的穆旦,又有它一定的积极意义。他从“歌颂肉体”的人之自身开始,研究《鼠穴》里的生物,竟是“我们的父亲、祖父、曾祖”及“多少古人借他们还魂”之物,有点异味就“逃跑”,不论什么是非“对错”,“啃啮,啃啮所有的新芽和旧果”的“不败英雄”,就在于“有一条软骨”。这一人生态度,加之它为曾祖、古人的亡魂,就可看作它为国民之中的劣根性所予以艺术再现的曝光,自然是思想深刻的犀利。“饥饿在每一家门口”的《饥饿的中国》,作者为灵魂饥饿的孩子愤愤不平的说:“因为历史不肯饶恕他们,推出/这小小的空虚的躯壳,向着空虚的/四方挣扎。是谁的债要他们偿付;/他们于是履行它最终的错误。”历史的错误,成了加诸于新一代人的债务,债务的偿付,又是错误的延续,几乎是个不会结束,带着宿命阴影的饥饿。作者感悟到这是癌化而不能不动手术的社会秩序,然而,“荒年之王,搜寻在枯干的中国的土地上,/教给我们暂时和永远没有一点在情诗中常见的浪漫情调,作者认为“爱情的关系,生于两个性格的交锋,死于‘太亲热,太含糊’的俯顺”的观念,对于那时还陶醉于“夫唱妇随”之幸福观的多数中国人,它,自然太“前卫”了。然而,诗人不可能只有“肉体”的世界,惠特曼笔下的肉体写到性和生殖,比穆旦就不知要“前卫”多少了,可要没有他的《大路之歌》,也就不是今日文学史上的惠特曼。这“大路”,openroad,更直译一点,在前面“展开的路”,正如过去我们唱着“我们走在大路上”,是充满一个时代的自信和豪情的歌。
在人生的道路上,一个逃亡大后方的大学生,当攸关民族存亡的战场延伸到后方,空袭警报、通胀、抢购声的凄厉,政权腐败所造成的社会问题令人疲倦而灰心,还能叫他只写“防空洞里的抒情诗”。投笔从戎,征途崎岖,出入枪林弹雨,走过异国山村小镇,暴发的山洪和丈深的泥淖布满死亡的陷阱。失去阳光又弥漫神秘烟瘴的大森林里,一路倒下前行者的人尸马骨就是眼前的路标。在印度休养,又为过饥之后的过饱而几乎死去的穆旦,饱尝了时代的苦难,无怪他《控诉》说:“这是死。历史的矛盾压着我们,/平衡,毒戕我们每一冲动。/那些盲目的会发泄他们所想的,/而智慧使我们懦弱无能。//我们做什么我们做什么/呵,谁该负责这样的罪行:/一个平凡的人,里面蕴藏着/无数的暗杀,无数的诞生。”在这“控诉”里既可以对应《潮汐》中“看见到处的繁华原来是地狱,/不能够挣脱,爱情将变成仇恨。/是在自己的废墟上,以卑贱的泥土,/他们匍匐着竖起了异教的神。”他就这样竖起反叛的旗帜而发出“爱情将成仇恨”的誓言,然而,“智慧使我们懦弱无能”,终究是生存的无奈。作者不是非理性,恰恰是以“现代”的“知性”所表现出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的作家常表现的这种生存状态,正如浪漫情怀的穆旦,也能成为穆旦的“现代”艺术一样,倒可看作有诗人个性之艺术的丰富与杂芜。三四十年代有不少作品所以反映出这种“存在”的思想状况,倒不是先从西方哲学的命题所作的答卷,而是从作家反映和对待现实生活“存在”的状态,看到这一哲学在神州的生存土壤。何况,穆旦尊重的两位老师:闻一多和冯至,冯至是当时介绍这一哲学在国内的先行,闻一多是很欣赏、鼓励冯至这一介绍的。“存在主义”的思想基本是消极的,但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它促使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提出重视和研究人的本质、尊严、自由,以及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对于怕“残酷的哲理”织上“锦绣的天空”,怕“充满意义的糊涂”,将“丰富变为荒原”5的穆旦,又有它一定的积极意义。他从“歌颂肉体”的人之自身开始,研究《鼠穴》里的生物,竟是“我们的父亲、祖父、曾祖”及“多少古人借他们还魂”之物,有点异味就“逃跑”,不论什么是非“对错”,“啃啮,啃啮所有的新芽和旧果”的“不败英雄”,就在于“有一条软骨”。这一人生态度,加之它为曾祖、古人的亡魂,就可看作它为国民之中的劣根性所予以艺术再现的曝光,自然是思想深刻的犀利。“饥饿在每一家门口”的《饥饿的中国》,作者为灵魂饥饿的孩子愤愤不平的说:“因为历史不肯饶恕他们,推出/这小小的空虚的躯壳,向着空虚的/四方挣扎。是谁的债要他们偿付;/他们于是履行它最终的错误。”历史的错误,成了加诸于新一代人的债务,债务的偿付,又是错误的延续,几乎是个不会结束,带着宿命阴影的饥饿。作者感悟到这是癌化而不能不动手术的社会秩序,然而,“荒年之王,搜寻在枯干的中国的土地上,/教给我们暂时和永远的聪明,/怎样得到狼的胜利:因为人太脆弱”,如此所想,刚烈的血性,终于无法替代“残酷的哲学”对事物的认识,“痛苦的问题愈在手术台上堆积”,希望“从里面出生的弟弟,一开头就成功”的希望,不能说不好,可在这里,笔力像作者所说的“人”那样,“太脆弱”。
从至高的虚无接受层层命令,
不过是观测小兵,深入广大的敌人,
必须以双手拥抱,得到不断的伤痛。
多么快已踏过了清晨的无罪的门槛,
那晶莹寒冷的光线就快要冒烟,燃烧,
当太洁白的死亡呼求到色彩里投生。
是不情愿的情愿,不肯定的肯定,
攻击和再攻击,不过酝酿最后的叛变,
胜利和荣耀永远属于不见的主人。
然而暂刻就是诱惑,从无到有,
一个没有年岁的人站入青春的影子,
重新发现自己,在毁灭的火焰之中。
——《三十诞生有感》
虽然他在追求“现代”的“知性”,又无法不被自身的艺术感觉所掌握,亦觉亦幻的“火焰”,是在毁灭中“重新发现自己”的“火焰”,是在“火焰”中重新发现自己的“毁灭”,是希望与绝望留下的无数问号,在否定中肯定人的价值,在肯定的破灭中又是现实的否定。矛盾的心态,是世态的矛盾。诗人唱道:“虽然生活是疲惫的,我必须追求/虽然观念的丛林缠绕我/善恶的光亮在我心里明灭/自从撒旦歌唱的日子起/我只想园中那个智慧的果子/阿谀,倾轧,慈善事业/这是可喜爱的,如果我吃下/我会微笑着在文明的世界里游览/戴上遮阳光的墨镜,在雪天/穿一件轻羊毛衫围着火炉/用巴黎香水,培植着暖房的花朵//那时我就会离开亚当后代的宿命地/贫穷,卑贱,粗野,无穷的劳役和痛苦……”。这《蛇的诱惑》已不是《圣经》中那古老的故事了,伊甸园里魔鬼撒旦变成蛇所诱惑人吃的禁果,已是现实之中远离祖国的苦难,“用巴黎香水”培植暖房花朵的安闲逸乐了。若作者对不合理的社会秩序也希望“酝酿最后的叛变”,那么,离开亚当子孙,去对血腥统治展示媚态,正是最最无耻的背叛。中国知识分子“富贵不能*”而安于清贫的硬骨,是作者对人的本质、尊严的理解。可亚当子孙所受的苦难太久,太深了,和他们永远在一起,前面等待自己的,依然是劳役、痛苦、贫穷……,又似宿命的归宿……。奥登曾经特指战场的伤兵说:“真理对他们来说,就是能受多少苦”;穆旦在“成群的死亡降临中”呼叫《活下去》时,就是“请看黑暗中的我们正孕育/难产的圣洁的感情”。在胡康河谷九死一生的体验叫他写成的《森林之魅》,完全是以“现代”的知性,毫不动情地欢迎人们把“血肉脱尽”,进到那代表死亡的“森林”,作者则现身说法,如进入舞台,以西方所说的代言人(persona)的角色,代表生命与死亡对话。对着河谷上的累累白骨,《祭歌》道:“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全诗的气势深沉、悲怆。诗题《森林之魅》之“魅”,是唱死亡的魅力,是“一个梦去了,另一个梦来代替/无言的牙齿,它有更好听的声音/从此我们一起,在空幻的世界游走/空幻的是你血液里的纷争/一个长久的生命就要拥有你/你的花你的叶你的幼虫。”作者在苦难中作梦,梦的幻灭让他更懂得苦难。读完他厚厚一本书,其中最厚重的这部分,读得让人感到他本来就在为受苦而存在,仿佛背负宗教的原罪,在作佛门自我完善的修炼,在生死两极找他存在之“魅”,而挣不脱的苦难,又似驱不开的命运之宿命。哦,灾难深重的祖国,坚韧在苦难中的人民!作者认识的局限是明显的,作者对“小资产阶级手势”的非议并非绝缘了小资产阶级;不是解放人类的先锋战士,但穿越死亡的血与汗也能明白无误地表明爱国的忠诚;没有吹响时代的号角,可一个乐段的和声也是一部时代交响乐的组成;坦露内心矛盾、弱点的感情并非纯而又纯,毕竟又是一个时代的某一存在,某一人生;不是那种特定的,明含贬义的“自我表现”,但表现自我生命的意义又能与民族命运的忧患交织。硬要说这些诗达到“不可企及的高度”,只能是哗众取宠,但他诗的个性和艺术的表达有别于他人而具有别的所无法取代的诗性,同样也是一种诗的高度;一切的价值都是从比较上看出来,但,若以它和当时为时代的“鼓点”之诗比高低,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坚持,就是偏见、愚蠢、错误。要求别人写得跟穆旦一样,穆旦也就失去他自身的意义,若以穆旦取代时代诗的“鼓点”竖为诗的旗帜,怕也不是真正爱护穆旦,也是诗的不幸。这里借用闻一多论述田间的所说“鼓点”,并非专指田间,而是指一个时代所需,群众喜爱的诗风诗音。除了部分一味求“通俗化”而失去审美特征者,那个时代一些战斗性、大众化很强的作品,是无法抹煞它的存在和价值的。穆旦与他们比,独特的人生感悟找到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表述,是一优势,同样,也要比出它的带根本性的弱点来。它们都已过去了,当年没有条件使二者能相互取长补短,后来者能从中取长补短提取全面的营养时,却要厚此薄彼,只能导致诗的生态畸形。艾略特有过这样一段话:“假如我们研究一位诗人,撇开了他的偏见,我们却常常会看出:他的作品中,不仅最好的部分,就是最个人的部分,也是他前辈诗所最有力地在表明他们的不朽之处。我并非指易接受影响的青年时期,乃指完全成熟的时期。然而,如果传统的方式仅限于追随前一代,或仅限于盲目的或胆怯的墨守前一代成功的方法,‘传统’自然是不足称道了。”6这段话,不论赞成或不赞成“现代派”的,应该都能接受。对于穆旦,传统诗词对他的影响甚微,没有传统的包袱。对异域诗艺的研究、借鉴、移植之刻苦,是他这时期诗风的形成与成就的一大保证。他探索的认真,其精神可嘉,但并不等于他创新探索的每一具体结果都必须肯定。泛“现代”包括“存在”等“主义”,其本身之消极就不该忘记,但穆旦将这些“主义”用于肯定人的价值与否定不合理的社会秩序为其“现代”的哲学基础之艺术效果,又绝不是消极的,也就有了他可以肯定的“现代”。有的评家偏偏撇开以此构成的思想基础不谈,尽力以技法,以语态语构的西化而张扬其“现代”,那又是一个本末倒置了。而且,这种西化,应该看作穆旦诗的弱点。
对于穆旦,四十年代的诗,虽用母语所写,但他听课,课间的练习,到翻译的工作用语又全是外语,这种语言环境影响他所用的母语之纯净,是完全可以也应该予以理解的,但的确不是诗的优点。八十年代初,徐迟为国家要“现代化”误提“现代化与现代派”的说法,穆旦已早他四十年就在自觉地实践,并致力于它的“彻底化”了。对于语言艺术的语言,对于可贵的独特人生感悟,穆旦想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彻底化”时,而出现晦涩,乃至模仿和模仿的生硬,也同样是可以理解的,但它是问题,不是优点。五十年代,我不止一次听他亲口当着好几个人讲:他拿着自己过去的诗,请他在“南开”的学生看,这些学生和他写这些诗时的年龄不相上下,也是学外语,且喜爱文学,爱读诗的,都坦率得可爱的对他讲:他们读得头疼,读不懂,不知所云。他们表示自己喜爱的,恰恰是现在有的评家用以和穆旦相比而看作不入流的作品。这对穆旦的震动太大了。他不是怪自己学生水平太低,而是反思自己对奥登等的模仿太过了。怨自己对人民群众的不了解。相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他愿多读点当时的年轻朋友反映新生活的作品,由此思考些问题再动笔。这是一位真正的诗人为诗之所言。在场的无不为他人生的坦荡和对诗的真诚所感动。他解放后公开发表的头首诗《葬歌》中“你的千言万语虽然曲折,但是阴影怎能碰得阳光”就是这一思想的反映。一位我们的诗友、同志,要投入新的生活而葬下旧的自我之《葬歌》,无论有什么不足之处,都是好事,都该欢迎。他说“就诗论诗,恐怕有人会嫌它不够热情;/对新事物向往不深,对旧的憎恶不多。/也就因此……我的葬歌只算唱了一半,/那后一半,同志们,请帮助我变为生活。”这里,随着人生所变的诗风与诗行,仍有穆旦写作的考究和精细。然而,希望同志们把他那一半《葬歌》“变为生活”的心愿,不仅未得到尊重和实现,反而在一场政治运动中,连同那些莫须有的罪名,也成了加害于他的一份材料。这种使亲者痛仇者快的做法,自应加倍反省,不能让它再发生,但也不能将穆旦自己对诗的这一不足所做出的深刻反省,也要来个“翻案”吧。穆旦自释他的《还原作用》道:“那是写我在旧社会里,感到陷入旧社会泥坑中的失望之情。”“表现在旧社会中,青年人如陷入泥坑里的猪而又自认为天鹅,必须忍住厌恶之感来谋生活,处处忍耐,把自己的理想都磨完了,由幻想是花园而为一片荒原。”“诗的难处,就是它没有现成的材料使用,每首诗的思想,都得要作者去现找一种形象来表达;这样表达出的思想比较新鲜而刺人。因此,你必得对一些乱七八糟的字的组合,加以认真的思索,否则,你不会懂它。”7由此来看诗的文本“污泥里的猪梦见生了翅膀,/从天降生的渴望着飞扬,/当他醒来时悲痛地呼喊。//胸里燃烧了却不能起床,/跳蚤,耗子,在他的身上粘着:/你爱我吗我爱你,他说,//八小时工作,挖成一颗空壳,/荡在尘网里,害怕把丝弄断,/蜘蛛嗅过了,知道没有用处。……”从这九行,是可以看到作者为“不用陈旧的形象或浪漫而模糊的意境来写它,而是用了‘非诗意的’词句写成诗”8所费的心计。可是,要没诗成三十多年后作者自己对它的讲读,只凭梦的翅膀去猜读,结果肯定与创作的原意风马牛不相及,若以作者的讲读对照去看,那怕面对“新鲜而刺人”的文字之组合,最后相互的应证所可以给它的评价,怕也只能看它为“现代”式的图解之作。
四十年代他在激得天怒人怨的《通货膨胀》中,写来却是“无主的命案,未曾提防的/叛变,最远的乡村都卷进/我们的英雄还击而不见对手/他们受辱而死:却由于你的阴影。”这,就不知是“现代”的象征,还是作者对通货膨胀,以弗洛伊德式的自我精神分析的写照。这与同属“九叶”之杜运燮的《追物价的人》写“物价已是抗战的红人/从前同我一样,用腿走/现在不但有汽车,坐飞机/还结识了不少要人,阔人/他们都捧他,搂他,提拔他/他的身体便如烟一般轻……”两位“九叶”,同写物价,很不一样。轻烟的意象,物价飞飞飘飘的涨;有艺术效果,更有社会效果。在此,无意在两“叶”之间比高低,但从两位“九叶”写的同一题材的不同效果看,又不难看清穆旦有时为“创新”,为“现代”而“现代”之所累所苦,结果, 一番苦心,事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让我们先把目光投向八十年代中后期。那个时候,国内兴起了一股所谓的“散文热”。那时的情形是,铺天盖地的散文杂志、综合文学杂志以及青年爱情婚姻家庭报刊的不断出现,加之报纸的扩版,副刊、周末版的兴起,散文成了最流行的文学体裁,成了人人可以搭乘的公共汽车。散文“热”了。可是,这种“热”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应有的乐观:那究竟是什么样的散文呢?没有了深广的情感能力,失去了感情的锐度,深广的痛苦和壮美的欢乐成正在被温情化享乐化,人类的大欲变成了个人的私欲,小欲、激情、理想分散成了零碎花哨的装饰。兼有所谓“小女子散文”的拙劣表演,鸡零狗碎的家长里短,更是倒了大众的胃口。正如通俗小说、流行音乐、家庭肥皂剧一样,时下流行的散文充其量是一种通俗的文本,一种无聊的媚俗。
就在这个时候,一种被评论家命名为“大文化散文”的散文文本开始闪亮登场,它就是以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为代表的散文样式。她一经问世,便以独特的视角、洒脱的行文、深刻的内涵、沉重的文化底蕴抓住了所有人的目光。
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治学精神,余秋雨说:
“在研究中国古代线装本的时候,耳边也会响起一批大诗人、大学者放达的脚步。”
于是,他
“离开案头,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推开了书房的门。”
“中国文化真实的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
“在这看似平常的伫立间,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了,于是有了写文章的冲动。”
(余秋雨《文化苦旅<自序>》)于是,余秋雨从书斋走向了“遗址。”于是,一批文笔清丽,立意深邃的散文佳品从他的笔下诞生了。《阳关雪》就是其中的一处景观。
阳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为古代通往西北边疆的要道,因其地处玉门关的南面而得名。和《道士塔》、《莫高窟》一样,本文也是取材于文化胜地和旅游景点的,这样做其实是很冒险的,因为早已有许多散文大家留下了名篇,而余秋雨的聪明在于,他只选取了有限的自然景观,结合与之相关的人文景观,并将二者进行双向的相互阐释,从而创造了一种人文山水画卷,让人在此流连。作者在开篇便说起古代文人的“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可是,当他们卸掉了乌纱,随意涂划的诗文便可以千古留芳。这看似不经意的起笔,实际上,这正是本文所要表达的题旨,也为后面的论述埋下的伏笔。作者继尔从白帝城、黄鹤楼、寒山寺写起,进一步阐述历代文人“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的魔力。接下来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王维那首著名的《渭城曲》,话题也就转到了正题上。这种开头的写法在余氏散文中随处可见,就像**镜头,从很远处慢慢拉近。当作者向一老者打听去阳关的路线时,却被告知“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说着看了看天,又补了一句“这雪一时下不停。”作者自然不作理会,转身钻进雪里。那雪肯然是不大了,况且作者也无意于写自然的雪,所以一笔带过。
然后就是在沙漠里行走,然后就看见了古战场遗留下来的坟堆。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展开了想象翅膀,在历史的时空里遨翔。他用深情而又锤炼的语言描述了昔日铁马金戈的杀敌场景以及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
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
读到这里,我想起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高适《燕歌行》)、“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王昌龄《塞下曲》)、“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王维《垄西行》)、“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等动人的诗句。
作者仍不肯罢休,他还把阳关的坟堆和中原内地的坟地做了比较,前者是“大大咧咧铺张开的沙堆”,后者则“在重重美景中发闷”。在作者眼里,阳关的坟堆也具有夺人魂魄的魅力。
“阳关古址”终于寻到了,其实,这里真的没有什么好看的了。烽火台还在,已经坍了大半苇草在寒风中抖动,再有就是西北的群山积着层层叠叠的皑皑白雪。作者当然不是为了看这些景致才来的。借助于眼前的景观,作者关注的是历史留下的思索。站在阳关古址,他想到了王国维,由王国维想到了唐人风范。他写道,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是因为它有一种健美的形体、自信的目光,创造这种自信的只能是“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路挺有把握的艺术家。”而蒙娜丽莎发出的迷人微笑却是在唐人造像之后的许多年之后才有的。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论述过的诗与画的界线,在王国维来说,可以“随脚出入”。可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而历史老人却“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西出阳关的诗人“大多成了谪官逐臣。”这才是让作者最最痛心之处啊。无怪乎他要写到:“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他为阳关的坍弛,为她坍弛于“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而仰天喟叹!
值得一提的是,余秋雨的散文有极强的抒情色彩,对此,有人却给他扣上了“伪浪漫主义”、“矫情”甚或“煽情”的帽子,这是有失公允的。此文中的一些抒情句子都十分精采,很好地表达了思想感情。比如结束句,他是这样的:还是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在看似平淡中,包含了意独龙未尽的诸多感伤,我觉得是传神之笔。余秋雨曾说: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 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余秋雨《文化苦旅<自序>》)他走出书斋,走进遗址,用整个身心去体味,加之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写出了一批深邃苍凉之作,而这些散文又是那些无病呻吟的小散文不可同日而语的。
余氏散文其时间空间距离的跨度之广,思绪反差之强,歌颂与批判、赞美与追怀、智性的概括和感情的渲染,历史的沉吟和个人经验的叙述,诸多意向纷至沓来,跌宕起伏,民俗和艺术经典的穿插,时空的紧密连贯和空白,意向远距离的呼应,使他的文章体现出繁复而多彩的特色,从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正如著名评论家孙绍振先生在《从审美到审智的“断桥”》一文评述的那样:他的散文不是传统的性灵小品,更不是“匕首和投枪”所暗示轻型艺术话语,他的散文是货真价实的大散文话语,五四以来,还没有他这样的融思想、智慧、情感于一炉的大容量大深度的话语。我觉得,这个评价余秋雨是授之无愧的。
我看过的书很多,小说,诗集,古籍,名著,我是一个很爱看书的人,也是一个喜欢文学的人,这样的我有很多心爱的书,不过那些书往往都很出名。如果说是我看过不出名但是非常值得看的书,那么我要推荐曾国藩的《冰鉴》。
《冰鉴》这本书,内容颇为晦涩,讲的不是故事,也不是传记,而是看人。如何看人。
这是一本堪称大部头的书。
我现在也在看这本书,只是没什么时间,看的不多,只看到了看人眼睛那一处。我觉得,这本书真是讲的太好了,把每个人的细微神态用非常写实又贴切的方法描写出来,所谓的“静若含珠,动若水发”,“静若萤光,动若流水”,“静若半睡,动若鹿骇”等等,描写十分贴切简练,可以说写实到了极点。
这不仅让我感慨古人描述之准确,又用比之精准,不得不说,古代科举虽然很磨人,但是还是有它的好处的,所有读书人都十分有才,用典比喻随手就来。
不过我这本书也就看到了这里。
这本书写的很不错,是用来给人相面的,从一个人的脸上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和未来,但是我现在只看到了眼睛这里,只对这本书了解了一点点。不过由浅入深,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就能知道曾国藩是怎样厉害的一个人物了。
其实现实生活中需要用到这些相面的地方很少,我之所以推荐这本书,只不过是想让大家学会在忙碌而繁华的现实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学会冷静下来,看看那些晦涩难懂的东西,增加大家自己的学识而已。
以冰为鉴,可观人面,观人骨,观人精气神。
停停停中文版叫停停停:汽车安全行驶。它是一款汽车安全驾驶软件,可以帮助司机更好地控制汽车,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解决方法:
1首先,司机需要下载停停停中文版的软件,并安装在汽车上,以便在行驶过程中可以接收到软件的提示。
2其次,司机需要根据软件的提示,按照规定的安全驾驶程序,比如控制车速、保持安全距离、避免疲劳驾驶等,以确保汽车的安全行驶。
3最后,司机还需要定期检查汽车的状况,确保汽车的安全性能,以及汽车的各个部件的正常运行。
通过以上步骤,司机可以更好地控制汽车,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从而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