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古代文学的河流里追本溯源,诗歌恐怕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如果从“杭育杭育”派的原始诗歌开始算起,那么,诗歌的历史也就几乎等同于人类语言的历史。流传至今的《弹歌》也许就是远古时候最美的诗歌了。有了诗歌,也就有了诗歌教育——利用诗歌来传承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运用诗歌来教授自然知识与社会伦理,同时完成识字写字的任务,教会读诗作诗的方法。
从古代文学史和古代教育史的进程来看,诗歌教育伴随着诗歌的产生而出现,伴随着诗歌的繁荣而兴盛;而诗歌教育的兴旺又进一步促进了诗人队伍的壮大和诗歌创作的繁荣。因此,诗歌的历史有多长,诗歌教育的历史就有多长。《弹歌》的流传也正是诗歌教育的结果。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诗歌教育是什么样子,没有办法说清楚,只能凭借想象去猜测。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后,诗歌教育的内容、形式、作用大致可以说得清——因为有许多时候即使是用文字记载的所谓“历史”也往往极不可靠。
从远古时代起,中国古代的诗歌向来就与音乐关系密切,并一直延续至今。因而古代的“乐教”也往往包括诗歌教育。历代宫廷乐舞往往融诗歌、舞蹈、音乐于一体,就是典型的例子。追本溯源,诗、词、曲就其本来面目而言都是歌词,其出现、形成、发展和成熟都与音乐密切相关。《诗经》里的所有诗篇、汉代的乐府诗、唐宋时期的词、元代的散曲,原本都是配乐演唱的。因此,古代的诗歌教育往往还伴随着音乐艺术教育。
在中国古代社会,诗歌教育被统治者上升到政治教化的高度,被视为巩固统治秩序的基本手段之一。所谓“诗教”,其主要含义是要通过诗歌教育来达到政治教化和道德教化的目的。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诗歌教育,从最初的启蒙教育到最后的选拔人才,诗歌写作水平的高低往往直接关系到文人一生功名的成败。因此,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历史主要就是诗歌教育史,诗歌教育受到从帝王到百姓的普遍重视,学会读诗作诗成为学子受教育的主要内容。
由于诗歌教育史与诗歌发展史密切相关,因此,考察古代诗歌教育史,既要考察古代教育史——主要是古代语文教育史,也要考察古代文学发展史——主要是古代诗歌发展史。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其实主要是诗歌发展史。在古代文学史上,在西周之前,诗歌几乎一统天下;自春秋战国之后,以诗歌为主流,诗歌与散文相互影响,共同繁荣。虽然中唐以后形成“以文为诗”的特色,到两宋发展到极点,但溯根求源,诗歌对散文的影响作用更大。且不说诗歌是最早产生的文学形式,看一看中国的古代典籍,《尚书》、《易经》、《老子》、《庄子》里的有些句子就有明显的诗歌色彩。尤其是《老子》,相当多的篇章就是诗歌。汉代的赋,本身就是从《楚辞》发展而来;而六朝的骈文也具有浓重的诗歌色彩。中国古代的文学家往往诗文并重,诗歌与散文交相辉映;而以文学名世的作家也大多有诗歌作品传世。而诗歌对散文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现代所谓的“散文诗”,不就是散文化的诗歌吗?当代的作家在写作散文时也常常讲究音韵和谐、平仄相对,常常使用整齐的句子来表达思想感情。至于古今散文中引用的诗句,那简直数不胜数,层出不穷。古典诗歌对小说的影响也很大,古代相当多的小说家本身就是诗人,而古典小说中出现的诗歌就更多了。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传统章回小说往往从诗歌开始,又以诗歌结尾。至于戏剧与诗歌的关系则更密切,人物的韵白和唱词本身往往就是诗歌。从古代作家的成长历程来看,归根结底,诗歌对其它文学形式的影响和作用,往往是通过诗歌教育来传递的。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实际上主要是诗歌教育发展史。从远古到清末,诗歌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诗教”对中国人的影响可谓深矣!自夏、商、周以来,学习读诗、写诗、用诗一直是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的宫廷颇重视“乐教”(诗歌是主要内容),因而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能够即兴赋诗的帝王,其中几位成就突出,对古典诗歌的发展贡献很大。而自孔子之后,《诗经》一直是儒学教育的基本教材之一。两汉以后,以《诗经》为主的诗歌教育成为古代教育的重要方面,学习《诗经》是“诗教”的基本途径,凡是读书人有谁不知道“关关雎鸠”?谁没读过“杨柳依依”?魏晋南北朝以后,特别是唐代之后,中国的传统文人自出世就一直浸泡在诗歌的海洋里,甚至可以说是在诗歌的海洋里泡大、泡老一直泡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天,诗酒风流成为他们基本的生活状态。隋唐之后,科举考试制度与诗歌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翻一翻中国历史,有哪一个秀才、举人、进士、状元不会作诗?而自两宋之后,吟诗填词就成为古代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日常事务;甚至一些统领千军万马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帅也以诗词闻名于世。在一些书香门第,也涌现出了许多才学卓绝、成就非凡的女诗人,其芳名足令后人仰慕。流风所及,就连古代的青楼女子也以能诗善词而自诩风流,其中也的确孕育了几位诗名远播的女诗人。
根据有限的资料判断,在漫长的远古时代,文艺活动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诗歌教育具有综合性、全民化的特点。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学校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学校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在夏、商、周三代,为了满足奴隶主阶级的需要,无论国学还是乡学,都是培养奴隶主贵族子弟的地方,奴隶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奴隶制国家的文学艺术和文化教育都为奴隶主阶级的官府垄断,即“学在官府”,诗歌教育也主要是为大大小小的奴隶主贵族服务。这种“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到了春秋时期才被打破,私学应运而生并逐渐繁盛起来,以《诗经》为代表的诗歌教育才能逐渐走向平民化、大众化。西汉之后,随着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封建时代的诗歌教育始终强调“温柔敦厚”。《礼记·经解》中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教者也。”唐代孔颖达的《礼记正义》解释说:“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因为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的是驯顺的奴才,而不是诗歌创作上的天才,因此,封建社会的诗歌教育也往往是培养奴才的教育。在隋唐科举制度产生以后,这种奴化的诗歌教育愈来愈严重,直至明清两代发展到顶峰,其流毒至今仍然存在。
民歌是文人诗歌的源头,在文学史上,民歌曾经对诗、词、曲的形成和文人的创作发生重大影响。民歌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创作出来的作品,是他们总结生产知识、归纳生活经验、表达喜怒哀乐的一种手段,其数量非常庞大,若非有意保存,就会很快消亡。在正统诗歌教育之外,民间歌谣的流传显示了另一种诗歌教育形态,它在内容、形式和目的上都与正统诗歌教育有显著不同,尤其在内容和目的上有时甚至与正统观念相对立。它虽然是主流之外的一条若隐若现的小溪,也值得引起重视和研究。
诗歌教育在中国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至今仍余音未歇。问一问今天的中国人,有几人不知道李白杜甫?有几人不知道唐诗宋词?问一问今天的小学生,有谁没背过“鹅鹅鹅”?问一问今天的成年人,谁不知道“四喜诗”?……可惜的是,今天的诗歌教育已经是强弩之末。所谓“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的传言恰恰说明了诗歌创作和诗歌教育的现状,而“梨花体”诗歌的泛滥表明当代文人诗歌正在趋向消亡。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偶尔也能读到“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这样的诗句;而当代流行的民谣也要比所谓“诗人”的所谓“诗歌”更像诗歌。即使是一些童谣,也比所谓“诗人”的所谓“诗歌”更有价值。前几年,一些小学生传唱的童谣曾引起极大的争议,比如,有这样一首童谣:“太阳天空照,骷髅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着炸药包?……”这至少证明诗歌的种子仍在生长。在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物质文明高度繁荣的背后是人文精神逐渐荒漠化,诗歌的苟延残喘正需要诗歌教育来拯救!
(一)关于诗歌及古典诗歌的两面旗帜
1、关于诗歌:中国文学中产生得最早的体裁(原始歌谣),也是中国文学中得到最为充分发挥的体裁。
2、我国古典诗歌的两面旗帜:
〈〈诗经〉〉:称为“诗”传统或“风”传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现实主义文学的源流与旗帜。
(二)〈〈诗经〉〉与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传统
1、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创作原则(特点)
(1)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再现性)
(2)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表现性)
2、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在我国文学创作中的地位
(1)萌芽极早,如原始歌谣中的〈〈弹歌〉〉便是一首比较原始的现实主义诗歌,全诗虽然只有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却是原始渔猎时代人们劳动生活的反映。
(2) 在我国文学创作中占主导地位。
3、〈〈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源流,我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即是“风”诗传统的世代相传。。
(1)《诗经》》中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有:
〈〈国风〉〉中的两周民歌:〈〈豳风。七月〉〉、〈〈魏风。伐檀〉〉、《卫风。氓》、《郑风。溱洧》等。
“两雅”中的文人讽喻诗:〈〈大雅。桑柔〉〉〈〈小雅。十月之交〉〉等。
风雅:指〈〈诗经〉〉中以民歌和文人讽喻诗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作品。
(2)〈〈诗经〉〉的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内容上: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
艺术手法上:文风朴素;语言简洁;比兴手法的运用等。
(3)作品例析: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通“佸”)。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简评:这首诗描述了一位山村劳动妇女对她久役未归的丈夫的怀念之情。全诗写得朴素简净、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很自然地令人想起当时社会徭役的沉重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所谓的“野有征夫,家有怨妇”,激起人们对主人公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痛恨。这首诗“兴”的手法的运用也是值得称道的。
4、我国古典文学对《诗经》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1)两汉乐府民歌对〈〈诗经〉〉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继承:〈〈诗经〉〉民歌作品的特点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汉乐府民歌的特点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描写了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及现象,是反映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发展:在〈〈诗经〉〉创作的基础上,发展了以叙事为主的创作特色,将叙事诗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趋于成熟的阶段。如用五言写作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等(被后人誉为“古今第一首长诗)。高度的思想性及艺术性使汉乐府民歌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第二座里程碑。
(2)建安文学文学对〈〈诗经〉〉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三曹”、“七子”(王粲、陈琳、刘桢、阮瑀等)的创作及蔡琰的〈〈悲愤诗〉〉风格慷慨苍凉,掀起了我国文人诗的第一次现实主义创作热潮。
(3)唐诗对〈〈诗经〉〉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继承: 初唐的陈子昂自觉地继承“风雅比兴”传统(文论〈〈修竹篇序〉〉)
发展: 中唐的杜甫、白居易等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成就。
(4)自宋以下文学对〈〈诗经〉〉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王禹偁:宋代最早推崇杜甫和白居易的诗人,反对浮糜诗风,其诗简古雅淡、语言平易质朴,多有反映现实之作。
元好问:金元之际比较著名的诗人,其诗沉痛描绘了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悲惨现实。
元明清三代:代表我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的不是诗歌,而是戏剧和小说。(〈〈红楼梦〉〉等)
来自:
http://liqi112526blog163com/blog/static/153154412007111383849956/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