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满屋国语配音员

浪漫满屋国语配音员,第1张

曾佩仪---别名:Jingle

生日日期(星座):2月26日(双鱼)

入行年份:1990

资历:1990年加入TVB,到1995年约满之后成为自由身,曾担任教育电视演员同迪士尼动画领班,亦喺ATV工作过一段长时间,于2003年10月重新加入TVB。系一个好受欢迎嘅优秀配音员。

代表作品:

《Keroro军曹》 安哥尔·摩亚

《甲贺忍法帖》 萤火

《游戏王》 武藤游戏(前几辑嘅时候系,最近两辑为陈庭轩)

《娱乐金鱼眼》 藤之宫千岁

《不思议游戏》 柳宿

《魔法小神童加旋》 迪安

《为食龙少爷》 御殿场兰华

《生肖奇缘》 鱼谷亚理莎

《美少女战士S/SuperS/Sailor Star》 月野兔(TVB第一部、录影带/VCD)

《一公升眼泪》 大桥美部

《女王的教室》 刈谷孝子

《新排球女将》 鲶原梢

《浪漫满屋》 韩智恩

《守护天使》郑笑笑

《我爱乔妹》宋慧乔

《威尼斯恋人》车恩在

《百万新娘》金恩在

《豪杰春香》成春香

《魔女游戏》马幼熙

……

本文来自: 唱好广州交流社区 [url]http://wwwmusicantoncom[/url]

TVB出身,当时的人气女配音员。佢还配左《美少女战士》的月野兔等等声线甜美的女主角等,在TVB配了《喂食龙少爷》的一个刁蛮**之后转投有线,之后再转投ATV,代表作就是《游戏王》的游戏,现在又重回TVB。除了配长今阿妈之外还配一个医女,在《浪漫满屋》担正配宋慧乔。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李运昌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李运昌介绍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李运昌是否授军衔

49年-55年李运昌没有军职。49年是热河省委书记。55年是司法部副部长。1949年到1955年这段时间,他不在军职岗位上,所以没授军衔。

解放战争中,李运昌为什么不受重用

他在执行“飞行集会”撒传单的任务中被敌人逮捕,判刑1年零1个月。

1929年1月,李运昌调任中共顺直省委,任省委秘书。这年夏天,中共顺直省委、天津市委因叛徒出卖而遭到严重破坏。危急时刻李运昌代理了一个多月的省委秘书长职务,及时通报中共中央,配合党中央很快重建了顺直省委,重新开展工作。

8月,他在执行“飞行集会”撒传单的任务中被敌人逮捕,判刑1年零1个月。1930年9月,经组织营救出狱,并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在全国特路总工会任特派员,先后在唐山铁路南厂、铁总满洲办事处(沈阳)等地工作。1935年春,组织任命李运昌为中共京东特委特派员,创建京东特委机关。这期间为了掩护身份,他开始使用“李运昌”这个名字。

扩展资料:

李运昌的相关情况:

1、1986年4月8日,中共中央组织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关于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任命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李运昌为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委员,直接参与领导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的建设工作。

2、李运昌同志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纪念馆建馆委员会召开的全部四次会议,参与审定了建筑设计方案、陈列大纲细目、陈列艺术设计方案和《攻克锦州》全景画创作样稿,协助解决了资金不足等建馆工作中的各种重大难题,为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的顺利落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3、1986年7月10日,李运昌同志在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前举行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建设奠基典礼。

参考资料-李运昌

黄埔四期李运昌的完整简历

李运昌,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毕业。军校名李芳岐,河北乐亭人。

李运昌于乐亭县立中学毕业,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肆业。

1925年10月,李运昌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毕业后转入广州农讲所学习。

1926年11月起任广东省农协海陆丰办事处农军部主任,惠潮梅工农救党军第二团党代表,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一团第二营营长。

在大革命失败后返乡,任中共乐亭县委书记,滦(县)乐(县)中心县委书记,领导恢复当地党组织。

1929年1月任中共顺直省委代理秘书长。

1930年12月任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满州里办事处生任。

1931年10月任全国铁路总工会特派员,赴上海、天津、济南巡视铁路工会工作。

1932年9月返乡组织京东御侮救亡会并任主任。

1933年6月起任中共京东特委军事特派员。

1934年起在乐亭、哈尔滨、古冶、唐山等地从事中共地下工作。

1936年4月任中共京东特委书记,领导冀东地区恢复发展党的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7年5月赴延安参加中共白区工作会议。

同年6月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冀热边特委书记。

1938年夏秋领导发动冀东抗日武装暴动,成立民众抗日武装,任冀东抗日联军司令员。

1939年7月任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第十三支队司令员。

1940年7月任冀东军分区司令员。

1943年7月先后任晋察冀军区十三军分区司令员,中共冀热辽区党委书记。

1944年9月任中共冀热辽区党委书记兼冀热辽军区司令员。率部开辟冀热辽边抗日民生根据地,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解放战争初期率部挺进东北,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副总司令,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委员。

1945年12月任热河省政府主席,冀察热辽军区副司令员,中共冀察热辽分局委员。

1949年1月任中共热河省委书记,参与领导解放热河的多次战斗和热河地区土地改革及恢复发展生产、支援前线等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政务院交通部常务副部长兼中共党组书记,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专职常务委员,国务院司法部第一副部长,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李运昌会长

1984年起先后当选为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名誉会长、全国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副会长、会长

李姓的历史名人及主要成就?

●李世民,李姓最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唐朝皇帝,任用贤良,虚心纳谏,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使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史称“贞观之治”。

●李悝,中国最早的法典《法经》的作者。战国初期著名政治家。

●李时珍,是中国医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明朝著名医学家。驰名中外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的作者。其分类方法为世界分类学之创举,比欧洲公认的植物分类学家林耐的《自然系统》还早175年。其经27年艰苦劳动所著成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国劳动人民丰富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祖国医药学的一份宝贵遗产。

●李吉甫,中国最早撰写地理志的,即第一部全国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的作者。唐宪宗元和年间的著名宰相。

●李清照,中国历史上李姓最著名女词人。南宋人。在诗、词、散文方面都很有成就,堪称中国女性的第一词人。

●李诫,中国建筑史上最早的科技书、第一部内容丰富的建筑技术专著《营造法式》的作者。北宋最杰出的建筑专家。

●李善兰,中国最早的自然科学教授。他是中国近代著名数学家,1886年被清政府任命为同文馆算学总教习。

●李宝嘉,中国历史上最早创办小报的人。清末著名小说家,创作著名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1897年,在上海创办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小报《游戏报》,以风趣的游戏文字来达到“觉世”的严肃目的。

●李白,李姓最早成名的唐代大诗人。其诗表现出蔑视封建权贵的傲岸精神,对当时政治的腐败作了尖锐的批判,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同情。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再高峰。

●李烛尘,李姓有骨气的名人。清末秀才,后从事民族工商业。华北被日本侵占而沦陷时,拒绝与日本人合作。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轻工业部长,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1968年在北京病逝,终年87岁。

●李大钊,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北京大学教授。十月革命胜利后,热情传播马克思主义,积极领导“五四”运动。1920年在北京组织共产主义小组。中国***成立后,负责北方党的工作。

●巴金,原名李尧棠,一代文学巨匠,李姓历代名人中的寿星。1904年11月25日出生,2005年10月17日逝世。其一生中创作与翻译了1300万字的作品。其《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寒夜》《憩园》《第四病室》等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的丰碑。杰出的出版家、编辑家。20世纪30至40年代,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14年,培育了大批文学青年。晚年的大作是:5卷本的《随想录》和一座中国现代文学馆。全国人大代表,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从1981年起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百岁生日时,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光荣称号。

●李政道,李姓著名物理学家。美籍华人。从事物理研究。主要成就是与杨振宁合作发表了关于基本粒子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爱因斯坦奖金。

●李元哲,李姓著名化学家。美籍华人。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与李政道同、杨振宁是当今世界一流科学家。

●李之龙,中国***的第一位海军将领。

●李夫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位著名女画家。五代十国后期后唐谋士郭崇韬之妻。

●李贞,中国人民解放军最早的女将军。出生于客家聚居地浏阳县,18岁参加当地妇女组织,1927年加入中共。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和保卫大西北的战斗。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李汉,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最早击落敌机的人。1951年1月2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大队长李汉在战友配合下,击落侵略朝鲜的美军飞机一架,击伤一架。从此,年轻的人民空军揭开了战胜美国“空中强盗”的序幕。

●李林甫,最著名的“口蜜腹剑”的唐朝宰相。任唐玄宗的宰相长达19年,为了保住相位,交结宦官,巴结嫔妃,探听皇帝动静,迎合唐玄宗意图,怂恿唐玄宗享乐奢侈。为了排斥异己,对人表面友好,而暗中加以陷害。重用安禄山等,以致酿成“安史之乱”。

●李鸿章,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代表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了《烟台条约》《中法新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名人

●李先念(红安籍),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国家主席。

●李济深(苍梧籍,原国民党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创始人和***,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李达(汝城籍),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

●李涛,开国上将。

●李天佑,开国上将。

●李志民(浏阳籍),开国上将。

●李克农,开国上将。

●李聚奎,开国上将。

●李德生,开国少将。任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国***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开国中将:李天焕(红安籍)、李成芳(麻城籍)、李作鹏(吉安籍。任过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海军政委。因是林彪反革命集团主犯被撤职,开除党籍)、李耀、李寿轩、李雪三。

●开国少将:李佐玉(兴国籍)、李致远(于都籍)、李良汉(兴国籍)、李士才(兴国籍)、李呈瑞(兴国籍)、李长_(信丰籍)、李元(吉安籍)、李元(平江籍)、李平(上杭籍)、李改(茶陵籍)、李治(永新籍)、李信(浏阳籍)、李真(永新籍)、李贞(浏阳籍)、李基(平江籍)、李铨(吉安籍)、李夫克(莲花籍)、李木生(吉安籍)、李中权(达县籍)、李水清(吉水籍)、李世焱(红安籍)、李光辉(平江籍)、李庆柳(麻城籍)、李定灼(红安籍)、李俭珠(茶陵籍)、李桂林(平江籍)、李振声(茶陵籍)、李彬山(平江籍)、李梓斌(平江籍)、李辉高(浏阳籍)、李景瑞(吉水籍)、李道之(吉水籍)等98人。以上1/3强出自客家聚居地。

《黄埔军校三百名将》列有李弥(国民党中将)、李之龙(原国民革命军中将)、李天柱(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军长)、李及兰(阳山籍,国民党中将)、李玉堂(国民党中将)、李世璋(原国民革命军少将)、李汉藩(中共湖南省委军委书记)、李仙洲(原国民党中将)、李延年(国民党中将)、李青云(红十五军军长)、李鸣珂(中共四川省委军委书记)、李宗仁(国民党一级上将)、李运昌(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副司令)、李铁军(梅县籍,国民党中将)、李逸民(解放军少将)、李富春(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李超时(红十四军政治委员)、李默庵(原国民党中将)等23人。

历史名人

李利贞李姓得姓始祖

李火德南方李氏大始祖

李君怀泉州李氏始祖

李耳,即老子,《道德经》作者、道家学说始祖

李冰,战国时代都江堰建造者

李悝,(生卒年待考),又名李克,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

李牧,战国时代赵国将军。

李信,战国时代秦国将军

李斯,著名秦国政治家。

李广,西汉名将,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勇敢善战著称。被称之为“飞将军”。

李陵,西汉军事家。李广之孙,多次出击匈奴,后被俘与匈奴公主结为夫妻。被俘后众人皆指责李陵,唯有司马迁为李陵申辩结果触怒汉武帝,被宫刑。

李儒,东汉三国时期董卓谋士。

李_,东汉三国时权臣、军阀;原本是董卓部将,董卓死后成为凉州军的首领。

李登,著名三国时期魏国音韵学家。

李春,隋朝著名工匠。设计修建了赵州桥。

李密,隋末割据势力之一

李渊,唐高祖,唐朝开国皇帝

李世民,唐太宗

李泰,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贞观十年(636年)被封为魏王。

李隆基,唐玄宗

李商隐,晚唐诗人

李贺,中唐诗人

李靖,初唐将领

李晟,中唐将领,平朱_之乱

李诉,中唐将领,雪夜入蔡州,平吴元济之乱

李白,盛唐诗人

李煜,南唐后主,词人

李元昊,即拓跋元昊,建立西夏与辽、北宋鼎立

李栋,宋代官员,李氏入粤始祖

李诫,宋朝著名的工匠。著有《营造法式》一书。

李师师,古代十大青楼名妓

李清照,南宋时著名女词人

李如松,明朝抗日名将

李自成,明末起义军首领,建立大顺政权

李时珍,医学家,《本草纲目》作者

李鸿章,清末北洋大臣

李秀成,太平天国忠王

李文茂,清未天地会领袖,攻广西建大成国

李大钊,中国***创立人之一

李铁拐,八仙之一

李_,韩国世宗大王。

李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

李汝珍,清朝作家,著有《镜花缘》。

李宝嘉,清朝作家,著有《官场现形记》。

唐代还有诗人:

李绅、李乔、李颀、李益、李贺、李商隐、李群玉,文学家、书法家李阳冰,书法家李邕(YONG),画家李昭道、李思训,小说家李复言,史学家李百药,学者李筌、李善,军事家李靖。五代时有词人李对、李景(南唐中主)、李煜(李后主),画家李成。北宋有文学家李方,书法家李建中,画家李公麟,营造专家李诫,名臣李纲。南宋有学者李侗,史学家李心传,女词人李清照,画家李唐、李迪、李嵩,名将李显忠。元代有戏曲作家李直夫,画家李衍,数学家李冶,大将李恒。明代有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经27年艰苦劳动所着成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国劳动人民丰富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祖国医药学的一分宝贵遗产。明代还有思想家、文学家李蛰,戏曲家、文学家李开先,文学家、画家李留芳文学家李梦阳、李攀龙,画家李在,诗人李东阳。明末清初有哲学家李颗,戏曲作家李玉。清代有文学家、戏曲理论家李调元,戏曲理论家、作家李渔,地理学家、文学家李兆洛,文学家李慈铭,画家李方膺、李鲜,小说家李汝珍、李宝嘉,数学家李善兰,太平天国将领李开芳、李世贤、李秀成,义和团首领之一李来中。近现代,李氏更是人才济济,主要有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水利专家李仪祉,地质学家李四光,植物学家李继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济深,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富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李先念等。

李运昌的传奇人生

昭和16年(1941年)

从这份重要的战略地图中可以看到,在抗战历史恢弘壮阔的舞台上,那屈指可数的十几个闪光的名字中,就有将军不朽的大名。只是奇妙而不可思议的是,将军的大名也成了地图上唯一一个具有传说色彩的名字,但却并不是将军的本名。看吧,那个孤悬敌后,铁血扼守整个华北和东北咽喉的“冀东军区李云长”,就是李运昌将军!

为什么李运昌将军的名字,在深谙情报工作重要性的日军战略地图中变成了“李云长”?嘿嘿,因为它完全是来源于中国民间对英雄传奇人物的叙述传统。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神出鬼没的将军被民间传说成天上星宿下凡,比天上的关公老爷地位还高。于是李运昌被传奇成了“李云长”,最后竟然连狡诈的日本人也信以为真了。可以说,在如此重要的战略地图上搞错主要对手的名字,这在日军应该是十分罕见的,但却从反面印证了李运昌将军神出鬼没的传奇色彩!那时关里曾有这样的民谣传唱:“李云长,大忠良,骑红马,挎大枪,打日本,捉豺狼。”就是在这样传说的流播中,“李云长”成了抗战期间苦难冀东人民心中的传奇,而侵华日军则把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李云长”的名字写在了他们的战略地图中,写在了整个北中国的咽喉上!

这是多么优美的传奇,并且是借着敌人的笔记录下来的传奇!如果不是那天偶然在网上看到了这张地图,并且碰巧自己粗浅了解一些这段历史,来讲给大家这段传奇故事,今天还能有多少人知道它呢?还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在侵华日军的战略地图上,曾经记录着一个民族的抗日传奇?

纵观整部伟大的抗战历史,这样的传奇都绝无仅有。它美得让人屏息,令人敬仰!李运昌,原名李芳歧,1908年9月21日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1925年10月,经李大钊同志推荐,入广州黄埔军校四期学习。同年11月,17岁的李运昌被黄埔军校中共党总支转为中共党员,从此开始了他波澜壮阔、浴血奋斗的革命一生!

1926年,军校派他带领第四期一批提前毕业的中共党员骨干组成的干训队,去广州参加毛泽东同志主办的第六期农民运动讲习所,专门学习研究农民运动问题,准备投入农军建设工作。从农民运动讲习所结业后,李运昌被中共广东省委派到汕头彭湃同志处搞农军工作,并担任了广东省农民协会潮梅海陆丰办事处农军部主任。李运昌把学员们每个区县分配一至两名,大力开展农民武装工作,按照黄埔军校的训练方法严格培训。从1926年11月到1927年4月,半年时间就在潮阳区、潮安区、揭阳、澄海区、普宁、梅县区等地组织起了农军模范队,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农民革命队伍,所到之处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广东的革命形势受到严重冲击。广东军阀开始大肆逮捕、屠杀***人,白色恐怖开始蔓延。李运昌此时恰好在普宁检查工作,也已成为反动派抓捕的重点对象。面对严峻的形势,李运昌和杨石魂、林_、陈魁亚等主要领导同志商议对策,决定举行武装暴动,并立即派人去向中共海丰地委请示。1927年4月23日,中共海丰地委书记张善铭批准暴动,他们立刻成立了潮普惠三县军事委员会,推选18岁的李运昌(当时仍用名李芳歧)为主席,杨石魂为副主席,下设前线指挥部,由李运昌任总指挥,何石任副总指挥。在普宁县附近的塔脚,李运昌宣布举行武装暴动,这是中国***打响的反抗“四一二政变”的第一枪!

李运昌指挥5000多农民军,猛攻国民党反动派据守的普宁县城,并乘机围点打援,消灭了增援之敌600余人,夺取了农民武装暴动的第一个胜利。此后由于敌众我寡,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暴动农民军主动转移。5月3日,他们在新田区成立了中国***汕头前方委员会,并建立“惠潮梅农工救党军”(后改为革命军),黄埔二期学员吴振民任总指挥兼第一团团长,钟彭任第二团团长,李运昌任第二团党代表。这是当时党领导的第一支新整编的农民武装。这支队伍先后转战广东、江西、湖南边界,与反动军队周旋战斗,同时积极与党中央取得联系,并获得中央军委和周恩来及湖南省委的指示,要求他们在湘南举行暴动,建立工农武装割据。周恩来并指示他们与湘南工农武装合编成湖南工农革命第二师,准备参加秋收起义。

然而就在接到中央指示后不久,他们遭到了反动军队的残酷围剿,部队损伤惨重,总指挥吴振民同志壮烈牺牲。李运昌带领部分队伍突围,并将其整编为湖南革命军第二师独立第一团,继续转战江西左安、蛾兴、营前一带打游击。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爆发。李运昌于是率部向井冈山靠拢,但再次遭到敌人围攻,部队被打散。辗转联系八一南昌起义部队未果,只得于1927年11月返回北方。1927年冬,在反革命政变的残酷镇压下,中共乐亭县特支党组织已经完全瘫痪。返回故乡的李运昌先与村里党组织接上了组织关系,然后开始着手恢复党的组织,并同中共顺直省委取得了联系。1928年2月,李运昌领导建立了中共乐亭县委,并担任县委书记,宋匡我任宣传委员,徐运步等任县委委员,初步恢复了全县的党组织。

在此期间,李运昌多次组织领导了鞋业工人罢工和农民的反霸斗争。他积极贯彻中共“六大”的精神,大力组织农民协会,发动农民开展抗租、抗捐和反霸斗争,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1928年10月,李运昌又到滦县组建了中共滦乐中心县委,李运昌任县委书记,把滦县、乐亭两县的地下党工作统筹管理,重点抓党的组织建设。此后,一度瘫痪的冀东党组织在李运昌的努力工作下,有了相当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为党开展工作、***民斗争奠定了组织基础。

1929年1月,李运昌调任中共顺直省委,任省委秘书。这年夏天,中共顺直省委、天津市委因叛徒出卖而遭到严重破坏。危急时刻李运昌代理了一个多月的省委秘书长职务,及时通报中共中央,配合党中央很快重建了顺直省委,重新开展工作。8月,他在执行“飞行集会”撒传单的任务中被敌人逮捕,判刑1年零1个月。1930年9月,经组织营救出狱,并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在全国特路总工会任特派员,先后在唐山铁路南厂、铁总满洲办事处(沈阳)等地工作。1935年春,组织任命李运昌为中共京东特委特派员,创建京东特委机关。这期间为了掩护身份,他开始使用“李运昌”这个名字。1936年4月,李运昌被任命为中共京东特委书记。7月,李运昌又帮助唐山建立了中共唐山工作委员会,在冀东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了学校教职员工联合会、农民齐心会、反帝同盟、抗日救国十人团、劳工会等组织,积极开展革命活动。1937年4月,李运昌接到北方局通知,前往延安参加中共中央召开的白区代表会议。5月初他到达延安后,先参加了中国***全国代表会议,随后又参加了中央召开的白区工作会议。会议期间,李运昌把冀东地区的基本形势和冀东人民反对日本侵略者及汉奸的斗争情况,向中央作了系统的汇报,并在中共中央主办的《解放》周刊上,以“鹿鸣”的名字发表了《日寇汉奸统治下的冀东人民》一文。

在延安期间,周恩来单独接见了李运昌,对他在冀东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并请他为毛泽东主席作工作汇报。在听取了李运昌的汇报后,毛泽东对冀东的工作表示满意,并鼓励他回去之后继续努力工作。在离开延安之前,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刘少奇又单独找李运昌谈话,传达了中央的指示,并任命李运昌为中共河北省委书记,要求做好游击战的准备工作,进行武装抗日斗争。中央还专门选派了两名团级红军干部李润民、孔庆同,随李运昌一起返回冀东开展工作。敢打一联队关东军的八路

作为讨论日军训练水平的例子,本书中专门用了一节叙述马家峪之战。这次战斗中关东军和《亮剑》一样遭到了八路军的伏击。不过,被伏击的关东军不仅仅两个中队,而是作战兵员两千多名的整整一个联队。在日军“春兵团”,即独立混成第八旅团的作战纪录中曾经提到这次战斗,本书中对此则有更充分的描写。很遗憾,除了日军自己分析可能是遭遇了八路军李运昌部以外,在中文资料中没有找到相关的材料。因此,关于这支和关东军大打出手的八路军部队,至今无法确定它的番号。

大宅壮一这部书中提到马家峪之战,是以此战为例说明针对八路军独特的作战方式,日军训练也需要相应的调整,单纯的正规操典式作战在八路军面前即便是关东军这样的精锐,也难免吃到苦头。

马家峪,是个常见的地名,华北地区至少有三个马家峪,而且非常巧,个个都和八路有些关系。第一个马家峪在今山西黎阳境内,1938年八路军129师徐向前部为配合徐州会战从这里出击,发动响堂铺之战,歼灭日军辎重部队四百余人;第二个马家峪在山东费县,一度是115师聂荣臻司令部驻地;关东军遭遇八路伏击的这第三个马家峪,地点在河北省抚宁县,时间是1944年4月中旬。

战斗的开始毫无悬念,几乎和所有八路军作战的老套路一样。日军发现一支人数不多的八路(此书中记载约三百人,春兵团作战纪录中,提到约一百人)在自己辖区招摇过市,自然是立即出击,试图一举围歼。八路掉过头来就跑,一来二去皇军抬头一看,嗯,怎么四面全是山了?

这种战术八路军已经玩得熟练已极,这样的小股八路多为地方武装,目的就是钓鱼,把日本兵钓进包围圈让主力部队收拾,人称狼诱子。

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人,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在诸子百家中,李斯和韩非师从荀子习帝王之术,后都成为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1]),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宋玉(生卒年不详)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其艺术成就很高,为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楚辞作家,后世常将两人合称为「屈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生卒年尚不能断定,约与孟子同时。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另说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园吏。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也被称为蒙吏、蒙庄和蒙叟。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

白起(-前257年),也叫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秦国名将,中国军事家、统帅。为将三十多年,拔七十余城,共歼过百万敌军,魏国、赵国、韩国、楚国等国皆畏忌三分,有伊阙之战、长平之战等辉煌胜利。白起因战功被封为武安君,与王翦、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曹刿,中国春秋时代鲁国人。据《春秋左氏传》记载,长勺之战爆发前,曹刿进见鲁庄公,询问鲁庄公决定迎战的根据。在同意了鲁庄公提出的部份理据后,他获批准随行督战,并带领鲁国军队击败来犯的齐国军队。

鬼谷子,中国历史上战国时代的显赫人物,是「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家的鼻祖,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他原名王诩,自号鬼谷,民间称为王禅老祖。「鬼谷」之名,由其出生地或隐居地(今河南登封县内的归谷山)而得,因「鬼」、「归」二字同音相近,一音之传,兼之「鬼」字更富传奇色彩,故将「归谷」习称为「鬼谷」。

廉颇(生卒年不详),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他曾在对齐国、魏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后,又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国的栗腹,并令对方割地求和。晚年时,因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和楚国,去世后葬於寿春(今安徽寿县境内)。他和赵国上卿蔺相如之间曾发生过「负荆请罪」的故事,传为美谈;史书记载廉颇食量惊人,年老时每顿饭还能吃一斗米,十斤肉,因此宋朝大词人辛弃疾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李信,战国时代秦国将军,助秦王政消灭六国。为汉飞将军李广的五世始祖

庞涓,战国时魏将,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庞斗智故事的主角之一。相传与孙膑同拜于隐士鬼谷子门下,因嫉妒孙膑的才能,恐其贤於己,因而设计砍断他双腿的膝盖骨。后魏、齐交战,孙膑困庞涓於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涓智穷,大叹「遂叫竖子成名」,自刎而死,史称马陵之战。

庄蹻,一作庄豪,战国时楚国人,楚庄王之苗裔,在他生平当中有两件大事,一是反楚起事,二是入滇。

司马错,秦惠王时期将领,学属纵横家。曾跟张仪有过争论,主张先伐蜀再伐韩。前316年从石牛道上纵横千里,灭掉蜀国。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秋,司马错率陇西兵二十万人南下东攻楚国,迫楚献出汉北及上庸地(今湖北西北部)。

司马穰苴(生卒年代不清),本姓田。春秋时代齐国的将军,大夫。军事家、军事理论家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衞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於商,后人称之商鞅。在秦国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孙膑(-前316年),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本名不传,(另有一说:其本名孙宾)因其受过膑刑(剔去膝盖骨),故名孙膑,生於战国时期的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省的阳谷县阿城镇,鄄城县北一带)。曾传说他是孙武的后人,但后来此说已被推翻。战国时期曾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帮助齐国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

#能力训练# 导语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超过1亿,占中国总人口的719%多。河南省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下面是 分享的国学宝典《百家姓》:李姓。欢迎阅读参考!

  李姓介绍

 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李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位。是2007年中国大陆人口第二多的姓氏。但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李姓则为第三大姓。在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

 李姓为了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超过1亿,占中国总人口的719%多。河南省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

 历史先秦时期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李耳,字伯阳,外字聃,号老子,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裏,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是春秋时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创始人,传为《老子》一书的作者。古书有的说他是周平王时(春秋初期)人,又说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问礼,于是就说他活了160多岁或200多岁,是因为修道养寿才活了那麽大岁数。《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主要经典,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着某些朴素辩证法因素,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後来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

 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也是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儿子叫李昌祖,後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叫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隶社会时期帝王或诸侯封给卿、大夫的连同土地上劳动的奴隶在内的土地)于苦县。李硕宗的五世孙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李耳的父亲和母亲。李耳的後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国做官,被封于段,为干术大夫。李宗之子李同为赵国大将军,孙李兑为赵相,曾孙李跻为赵国阳安君。李跻有两个儿子:李云、李恪。李恪的儿子李洪,任秦国(在今甘肃、陕西一带)太子太傅,其孙李兴族为秦将军。李兴族之子李昙,字贵远,在赵国做官,封柏人(今河北唐山)侯,後又入秦,任御史大夫。李昙有4个儿子:崇、辨、昭、玑。他们及其後代因分别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两支:长子李崇,任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县)守,封南郑公,为陇西房;四子李玑,战国末任秦国太傅,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在赵国做官,定居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为赵郡房。後来,陇西房又分为39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3组。

 李耳以後,李姓人口逐渐增多。春秋时晋文公(都城在今山西翼城东南)的理狱官李离、战国时魏文侯(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相李悝,都是早期迁入今山西境内的李姓人;战国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守的李冰,是最早迁入今四川的李姓人;李耳之孙李同,到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做官,是最早迁入今河北的李姓人;李同裔孙李恪的儿子李洪,到秦国(都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做官,是最早迁入今陕西的李姓人;李洪裔孙李昙,在秦国任御史大夫,其长子李崇开创陇西房,四儿子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开创赵郡房,形成李姓宗族最重要、最根本的两大支派。

 两汉、三国时期

 两汉、三国时期,李姓人又在许多地方开辟出新的聚居点。西汉时,李姓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如李耳裔孙李解,因在胶西国做官,留居高密(今山东高密县西南);更始初任军师将军的李淑为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到东汉、三国时,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东北已发展至今辽甯一带,如东汉时率乡勇抗击海贼的李久为辽东(今辽甯辽阳)人;向西北已发展至今甯夏一带,如东汉末车骑将军李催为北地(今甯夏吴忠西南)人;向东南又发展至今江苏,如东汉时善风角占候之术的李南为句容(今属江苏)人;向南已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如东汉时交趾刺史李进为高要(今属广东)人,三国时吴丹阳太守李衡为襄阳(今属湖北)人;向西南已发展至今云南,如三国时蜀汉兴亭侯李恢为俞元(在今云南澄江县境)人。

 三国时,魏文帝立“九品官人法”,州设大中正,郡设中正,执掌用人权,从此形成把持政权的土族制度。在这个任人以“家世”为重的时代,“士族”行列裏没有李姓。东晋、南朝时期,排列士族姓氏等级,把北方山东(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在一郡之内的大姓望族称为郡姓,列王、崔、卢、李、郑为大姓。因为士族门第大抵是由祖先有声望、代代保持富贵、常有功臣名人、一家男女熟习礼教的形式和表现异于常人的风尚、能谈论、有文章等各种因素构成的,说明李姓已经崛起。但是,这裏所列的大姓仅限于“山东”地区,说明当时李姓还不是全国的大姓。十六国时,先後出现了两个李姓政权——大成国和西凉国,从而提高了李姓声望。

 隋唐时期

 陇西李氏自西魏、北周至隋代,世代为皇亲国戚,官位显赫,至隋末,在朝廷内外已具有相当雄厚的实力,因之为唐代李姓的空前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这一历史时期,李姓除分布于上文所述的地区外,又有今内蒙古、浙江、安徽等省区的李姓人载入史册,但总的来说,李姓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在这长达几百年的时间内,虽然也有人在朝做官,但因知名度不高,所以,几乎是默默无闻。

 随陈化父子入闽唐朝初期,朝廷派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往闽南镇压“蛮獠啸乱”,後其子陈元光继任,平定了局势。固始籍将佐李伯瑶随陈氏父子入闽开发漳州,功绩卓著,留居当地,其子孙散处龙溪、漳浦诸县。

 武周时避祸南逃唐高宗皇後诗、联。例如,清道光《李氏宗谱》列李金脉派的辈次为:“荣升芳建定,万代承宗明;世时乾坤太,子文应必兴”;清光绪《陇西郡李氏族谱》列李观脉派班次(班列的次序)为:“绍祖隆先泽,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魁首,荣华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德,永赖振纲常”。这些诗、联,按先後顺序拆开的每一个字,就是这一脉派下传若干代每一代的字辈。

 李氏政权

 李氏先后建立的政权有:

 成汉

 西凉

 凉

 吴(李子通)

 魏(李密)

 唐朝

 西夏

 后唐

 南唐

 大顺

 朝鲜王朝

 越南李朝

 新加坡

  历史名人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人称“诗仙”。

 李贺:(公元790~816年),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号诗鬼。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广:西汉名将,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李时珍:明代杰出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闻名于世。

 李信:战国时代秦国将军。

 李登:(生卒年待考),三国时期魏国音韵学家。

 李斯:(公元前?~前208年),上蔡人(今河南上蔡)。秦国政治家。

 李陵:(公元前?~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名将李广之孙。西汉将领。

 李悝:(生卒年待考),又名李克,有的古书中还将李克写成里克,或讹作李兑、季充等。战国初期魏国政治家。

 李牧:(公元前?~前229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战国末年军事家。

 李广利:(公元前?~前88年),中山人(今河北定县),汉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

 李固:(公元94~147年),东汉大臣。字子坚。汉中南郑人(今陕西汉中)。

 李典:(公元174~209年),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今山东山阳)。

 李膺:(公元110~168年),字元礼,汉朝颍川襄城人(今河南襄城)。东汉政治家。

 李傕:董卓的部下,被派往陈留、颍川等地劫掠。

 李忠:字仲都,东莱黄人。云台二十八将之十五。

 李克用:(公元856~908年),本姓朱耶氏,祖先是唐朝时西北沙陀人。

 李靖:(公元571~公元649年),字药师,京兆三原人(今陕西三原)。隋朝名将韩擒虎的外甥,唐朝将领。

 李建成:(公元589~626年),小字毗沙门,唐高祖李渊长子,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

 李勤:(公元594~669年),本姓徐,名世~勋,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东南部)。家富有,初从翟让起义,参加瓦岗军,因功封东海郡公,瓦岗军失败后降唐,被唐高祖李渊任为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单名(责力)。

 李突地:稽靺鞨酋长(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唐朝初建时即来唐朝贡,后曾击败进攻幽州的突厥兵,他于唐贞观初年被唐太宗李世民任命为右卫将军,赐为李氏。李嘉庆也是靺鞨族人,本姓茹,名常,徙幽州,为朔方部将,以战功被赐姓李,更名嘉庆。其子李怀光,在唐德宗时被封为都虞侯。

 李林甫:(公元?~752年),小字哥奴,与大唐皇帝一脉相承,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的第五代孙。若论其辈分,李林甫还比唐玄宗李隆基高出一辈。

 李辅国:(公元704~762年),本名李静忠,因拥立唐肃宗即位有功,任元帅府行军司马事,故更名辅国。唐朝宦官。

 李思摩:突厥颉利族人(东突厥),原名阿史那思摩,其酋长称颉利可汗,名咄苾。颉利人曾屡次侵扰唐朝,咄苾与思摩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扰唐时,被唐军俘获并送往长安(今陕西西安)。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思摩忠诚可嘉,于是赐为李氏,令他统领颉利旧部驻守河南之地。

 李愬:(公元773~821年)中唐将领,雪夜入蔡州,平吴元济之乱。

 李晟:(公元727~793年)中唐将领。字良器。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勇烈有才,善骑射,平朱沘之乱。

 李国昌:本为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长朱邪执宜之子。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869年)任太原行营招讨等职,因随从康承训击败庞勋起义军有功,升为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被赐姓李名国昌。

 李粲:滑州人,本姓丙,在隋朝任屯卫大将军,唐高祖李渊入关后,率众归唐,被授宗正卿,封应国公,赐姓李。

 李子和:蒲城人,本姓郭,原在隋朝做官,曾以罪徙榆林,唐高祖武德初年献款,被任为灵州总管,后又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刘黑闼起义,因有功,被赐姓李,封夷国公。

 李抱玉:河西人,本姓安,唐高祖时功臣安兴贵的后裔,原名重璋,善骑射。唐玄宗李隆基以其战河西有功,为他改名抱玉。安禄山叛乱时,安抱玉镇守南阳,上书朝廷,说耻与逆臣安禄山同宗,要求改姓,于是唐玄宗赐他姓李。

 李忠臣:蓟人,本姓董,名秦,少年时从军,憨直不通书,但努力奋斗,因有战功,被唐肃宗李亨赐姓李,赐名忠臣。

 李国臣:河西人,本姓安,膂力过人,积功升任云麾大将军,被唐肃宗李亨赐姓李。

 李宝忠:奚族人,原为范阳守将张锁高的养子,名忠志,字为辅,为安禄山、史思明的部属,随同安、史叛唐。公元761年史思明逝世后,张忠志献恒、赵、深、定、易五州,唐朝宗李豫升他为礼部尚书,赐姓李,赐名宝忠,封赵国公。

 李光进:其祖先为河曲羌族人(今青海黄河曲流处),姓阿跌氏,唐朝贞观中期内属,以其地为鸡田州,光进随从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有功,于大历年间被唐朝宗李豫赐姓李。

 李元谅:安息人,本姓安,少为宦官骆奉仙所养,冒姓骆,名元光,勇敢有谋略,唐德宗时与李晟收京师,贞元年间因守备有方,避免了一次与吐蕃的战争,被赐姓李,赐名元谅。

 李全略:本姓王,名日简,以功累官横海军节度使、沧德棣州观察使,被唐穆宗李恒赐姓李,赐名全略。

 李茂勋:回鹘族(即回纥)阿布思后裔,降唐后,受到兵部尚书张仲武的重用,后因积功较多,被唐宣宗李忱赐姓李名茂勋。

 李存勖:后唐庄宗。

 李栋:宋代官员,李氏入粤始祖。

 李煜:(公元937~978年),南唐李后主,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李梦阳:(公元1473~1530年),明代文学家。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

 李自成:(公元1606~1645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鲜卑党项族后裔。原名鸿基。尊党项族李继迁为太祖。

 李文茂:(公元?~1858年),清末粤剧名演员。清未天地会领袖,攻广西建大成国。

 李渔:(公元1611~1680年),戏曲理论家、作家。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浙江兰溪人。

 李开芳:(公元?~1855年),壮族,广西郁林州人,冲锋破陈,与林凤祥齐名。

 李秀成:(公元1823-1864年)太平天国将领。初名以文。广西藤县大黎里新旺村人。他出身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849年,二十六岁的李秀成加入了拜上帝教。1851年9月参加太平军。

 李鸿章:(公元1823~1901年),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汉朝合肥人(今安徽合肥)。清朝晚期军政重臣、清朝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来源

 第一个来源:源于嬴姓源于嬴姓,或出自皋陶之后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理征,或出自周朝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耳,属于以官职名为氏。

 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

 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概括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种说法是:据史籍记载,周朝以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沉湎女色,使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后裔有个叫理征的人,出于一片忠心,直爽地指出纣王的错误,劝他改正,结果因此惹恼了纣王而被杀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人(今河南淮阳),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娘家人,于是便往豫西方向逃。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尤其是小利贞,饿得奄奄一息。可是,这一带荒无人烟,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树上结有一些“木子”,于是便采下来吃。就这样,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然后,他们又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今河南鹿邑东部)安家落户。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时也为了躲避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缘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第二个来源:他族改姓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平定哀劳夷后,曾赐当地各少数民族以赵、张、杨、李等姓。

 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全面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历代皇帝赐予的姓,如李、达、答、张、白、沐、陕、郑、朱、金等姓。回族李氏是七世纪以来少数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中国并定居;十三世纪以后又有一部分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在与汉、维吾尔、蒙古族相处的过程中形成回族,又称“回回”。回族散布面广,主要与汉族杂居,以西北地区及河南、河北、山东、云南、安徽、辽宁、北京等省、市分布较多,约有七百三十万人。李氏在回族中所占比例较高,有些直接来自古波斯或阿拉伯,如五代前蜀词人李珣,其祖先就是波斯人,来中国后留居梓州(今四川三台)。

 第三个来源:他姓改李氏出自他姓改李氏。据载,唐开国元勋诸将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如李元昊原是党项拓跋氏。由此,李姓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

 第四个来源:虎图腾说源于虎图腾说。此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龚维英著《原始崇拜纲要》中说:李耳亦楚语,即虎。老子故国陈,灭于楚,故得为楚人。陈属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应是陈楚民间对虎的俗称。今陈地民间相传,老子生于庚寅年,属虎。当时苦县一带方言称虎为“狸儿”,故亲邻戏呼老子为狸儿,后渐演变为“李耳”。

 第五个来源:老姓说源于老姓说。这种说法主要源于对老子姓氏的考证,认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于老姓。古文字学家唐兰认为,老子姓李名耳的说法不确实:“据当时人普通的称谓,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称,因为当时称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阳子、墨子、孟子、庄子、惠子以及其余,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书中丝毫没有姓李的痕迹。”(唐兰:《老聃的姓名和时》,《古史辨》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

 唐兰明确地说明:老子并不姓李,而是姓老。郭沫若、马叙伦、陈独秀等人同意唐兰之说。高亨对此说有进一步的考证,他在《老子正诂·前记》中说: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非有二也。他列出四条证据:

 一、先秦旧籍如《庄子》、《荀子》等,对孔、墨等人皆举其姓,称“孔子”、“墨子”,独于老子则称“老聃”而不称“李聃”;称“老子”,而不称“李子”,所以“明见老子原姓老矣。”

 二、“古有老姓而无李姓”。《风俗通义》:“老氏,颛顼子老童之后。”春秋时代无李姓。《史记·循吏列传》的李离,系《左传》士离之误,不作李。《战国策》中始有李悝、李牧,李姓起源甚晚。

 三、古人姓氏多无本字,常假借同音字。老姓变为李姓,也是同音假借。

 四、“古韵‘老’属幽部,‘李’属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高亨从《老子》一书中引大量语句,证幽部、之部音韵通谐。最后,他说:“老、李二字其声皆属来纽(即声母为L),其韵又属一部,然则其音相同甚明,惟其音同,故由老而变为李。”

 依高亨等人的说法,李姓不是由理姓演化而来,而是源于老姓。高先生从音韵学的角度引证甚详,有说服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236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8
下一篇2023-06-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