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有着怎样的感情经历?

李商隐有着怎样的感情经历?,第1张

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相悦的幸福

   有人说:喜欢上一个人是很难得的事情,而你喜欢的那个人也喜欢你就算得上是奇迹了,而这个奇迹的名字就是——恋爱。沉浸在爱情喜悦中的有情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那种两个人在一起或是说说笑笑有着说不完的话题,或者心照不宣,用沉默代替一切的和谐安宁,都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对于爱,我只想说:既然牵手就不要轻易放手,相爱不易,更该值得珍惜。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至死不渝的忠贞

   热恋中的男男女女总爱说永远,一万年这样的话,听着好听,但禁不起推敲,其实这两句诗虽然没有那么信誓旦旦的誓言,却能给人以无尽的感动,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爱她,就要守护她,陪着她,照顾她,看惯了分分合合才知道,平平淡淡才是真,有时候爱情往往经得住大风大浪,却承载不起柴米油盐。其实这就是生活,没人要你死去活来的只要像蚕和蜡烛那样,多一些奉献,少一些自私,爱情,就会很美好。

  

  

  

   3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异地牵挂的辛酸

   相爱不易,相守就难上加难了,除了彼此的真心,还要克服远在万水千山的无尽思念,没有经历过异地恋的人是不会体会到的,那种每天用文字和电话交流的感情,那种身在此而心在彼的牵挂,那种对着地图看看这里又看看那里的无奈,那种看着日历一天天期盼的等待。。。。。。尽管辛酸,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毕竟,在这个世界上自己还有一份牵挂,还有一个牵挂自己的人!

  

  

  

   4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望穿秋水的期盼

   说道牵挂,不免让我想起一个词语:望穿秋水。很佩服中国古人造词的智慧,居然能造出望穿秋水这么一个词。我不知道秋水指的是什么,不过我可以勾画出这样的一副画面:女孩子独自坐在江边,望着一江碧水,望着对岸,望着他回来时经过的地方,等待,等待。就是这样,这个词很浪漫,浪漫的背后是凄苦和无尽的牵挂。

  

   5,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阴阳相隔的爱恋

   爱情可以超越距离,那么能超越生死吗?如果说距离是冰与火那么生死就是两重天。曹植过洛水,遇见自己曾经深深爱慕但是已故的甄后,甄后生前被曹操嫁给了曹丕,死后来给曹植托梦: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嫁时物,前与五郎中郎将,今与君王。曹植感慨万千,写下《洛神赋》。异地相隔至少还能存有一份牵挂,阴阳两处的人,唯有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相思一寸一寸化为青灰随风而逝,其中的思念无处诉说,唯有默默的对着心爱的人的坟茔,念叨: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6,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咫尺天涯的惆怅

   生死相别在有些人眼里或许并不算最遥远的距离,笔者中学时读泰戈尔的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那是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单单觉得很有诗意,就抄到了本子上。后来,当真真切切的体会过之后才明白里面的含义。系马江边,离自己心爱的姑娘家依然很近,但,无法约她出来一见,只能这样远远的凝望。就像《云水谣》里的薛子路,那么喜欢王碧云,却知道她不会接受自己,而甘愿长期拿着花傻傻的等在她家的楼下。天涯咫尺,咫尺天涯,物理的距离再近也拉不近心的距离。

  

  

  

   7,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无奈无望的执着

   单恋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可是还真有执着的。其实我觉得吧,某某些人说自己追谁谁几几年了,都是在自欺加欺人,真正的追最多只持续一年,那剩下的,就是等了,等一个自己描绘的永远也不会实现的情境,或者等下一个意中人的出现。总之吧,感情这事是不能强求的,有时候,该放的,还是尽早放了吧。

  

  

  

   8,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扼腕含恨的回忆

   在经历了热恋,单恋,异地恋或是生死恋之后,我们有了回忆,痛苦的,甜蜜的,满足的,遗憾的。有一种回忆可以让人面带笑容,眼中含泪的相别人倾诉;有一种回忆能供人在几年,几十年之后抚摸着一张旧照片暗暗长叹;有一种回忆叫做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年轻时犯过的错,错过的人,失去的机会到中年老年时再回忆起来不免就会使人感叹:要是当年我。。。。。。就好了。诚然,与自己所爱的人擦身而过无法挽留是件痛苦的事情,然而当以后回忆起来,面对同记忆一样模糊的照片的时候,除了内心深处的一丝遗憾,更多的应该是一种豁达和对生活的感悟: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感谢错过的,正是他们使我更珍惜眼前的一切。

   还是那句话:活在当下,珍惜眼前人!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此为李商隐的追忆之作,作这首诗的时候他已经不惑之年,他孑然一身,独上西楼,秋风拂面,往事如烟,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无限感伤的《锦瑟》,纪念他生命中的三个女人和他曾经有过的青春年华。

写完《锦瑟》后二年,李商隐忧郁中死去,年仅四十五岁。

知道李商隐,因为他的另外两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时候的纳兰秋刚上小学一年级,我的启蒙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就郑重其事的告诉我们,我们要尊重老师,因为老师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因为他们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因为他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启蒙老师还特意把这两句诗的作者李商隐写在了黑板上,要我们记住他,像李商隐一样,尊师重道。于是,在每年的教师节,我们都在送给老师的贺卡上写上这两句诗,以表示我们像李商隐一样尊师重道。

现在回想起来忍不住发笑,李商隐写这两句诗哪是为了什么尊师重道呢,而是纪念一个叫柳枝的女子,记念他刻骨铭心的初恋。

也许从那时候起,这两句诗就死了,死在中国人的断章取义上。

其实李商隐是唐朝最出色的爱情诗高手。

有一个困惑一直萦绕在心头,为什么多才多艺的诗人总有一个悲惨的身世?有时候不得不怀疑,那些史官们没有职业道德,为了突出诗人的伟大,故意捏造他们悲惨的身世。否则,为什么他们在年少的时候要么死了父亲要么死了母亲?更惨的是父母亲全死了?

很不幸,李商隐和柳宗元一样,八岁时父亲就已经去世,作为长子,他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担,十岁的时候就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他曾经是唐朝王室家族的一员,可惜像他这样沦落到民间的王室后裔太多了,他与唐王室的血缘关系已经非常遥远,没有人记得他了。少年时的落魄生活促使李商隐有一种强烈的走上仕途,求取功名的愿望,这好比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希望通过考上大学来改变他的命运一样。

父亲不在的日子,李商隐的叔叔成了他的启蒙老师,他的这位叔叔上过太学,是一位博古通今的知识分子,只是由于性情的原因,终身不仕,过着平淡的隐居生活。叔叔的古文非常好,在叔叔的教导下,聪明的李商隐很快就成为古文高手。

如果你遇到一个人,这个人改变了你今后的命运,那么这个人对你而言是极其重要的。

李商隐就遇到了这样一个人,这个人改变了他的命运,这个人在李商隐往后的人生道路中充当了多重角色:伯乐、良师、益友、长辈、上司等等。

这就是令狐楚。

大概是十六七岁的年纪,李商隐写出了两篇优秀的古文:《才论》、《圣论》。这两篇古文很快就传到了当时在洛阳任太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的手中,同样也是古文高手的他对年纪轻轻的李商隐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很快就接见了他,并聘他为自己的幕僚。

就这样,李商隐离开了他的家乡荥阳,来到了当时的国际性大都市洛阳。

就在洛阳,他邂逅了他的初恋情人柳枝。

比之于长安,洛阳是一个更容易发生艳遇、滋生爱情的城市,只因为那里有一种名为牡丹的花,开遍洛阳的每一个角落,而洛阳的女子亦如牡丹花一样,灼灼其华。每一个来到洛阳的人,不论男人还是女人,无不为洛阳的牡丹花和身如牡丹花一样的洛阳女子而叹为观止。

洛阳每年都有举办百花会的传统,期间全城出动,大摆宴席,以牡丹花作屏,把房子的梁、柱、栋、拱上都以竹筒储水,插上牡丹花,一次要用牡丹花上万朵。洛阳的豪门望族、官宦学士还通过赏花、赛花来评选牡丹名次,据说谁家的花开得好,不但可以光宗耀祖,而且还可以加官晋级。

她是当年的牡丹花女,洛水河畔的长堤上摆满了各色花朵,姹紫嫣红,其中尤以牡丹为最,而她就是站在牡丹花丛中的绝代佳人,其妖娆妩媚之态比之牡丹更胜几分。满街都是看花人,懂花人看门道,不懂花的人看热闹。风流雅士,会聚一团,赏花品茗,举酒作赋,好不快活。

他看到了她,他像着了魔似的向她走近,他不敢正面看她,只是隔了牡丹花丛,含情脉脉的注视着她的背影。不料,她突然回过头来,目光正好落在他的面庞上,那一瞬间,四目相对,他七魂没了六魄,爱情产生了。

有时候爱情就这么简单,仅仅需要一个眼神,如此而已。

后来,他知道了她的名字叫柳枝,是洛阳一个富商的女儿。她知道了他的名字叫李商隐,是客居在当时名声显赫的令狐楚府中的一位年轻有为的诗人。他爱慕她的芳华,她渴慕他的才华,落花有意,流水有情,两个年轻人相爱了。

他们开始频繁的约会,记不清有多少次约会了,每一个次约会都是那么艰难,因为他们是两个不同阶级的人,他们不是天造地设的一双,她躲避着她的父母,悄悄的和他来往。每一次约会都是那么浪漫都是那么幸福,每一次约会他都会为她写一首诗。每一首诗她都如获至宝,捧在怀里,晚上,枕着它入眠。

可是好景不长,这场注定没有结局的爱情两年后随风而去,柳枝被她的父母许配给了一个有权有势的王侯,她是一个柔弱的女子,她没有半点反抗能力。

最后一次约会了,从此两个人相忘于江湖。

可是,爱上一个人只需要一秒钟,忘记一个人却需要一辈子。他怎么忘得了呢?于是,他为她写: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东风虽无力,也令百花残,百花虽无力,也令东风难,东风若有意,莫叫百花残,百花若有情,莫叫东风难。”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李商隐对柳枝的爱情宣言,悲哀的是,千载以后,这两句诗成了被误读最多的两句诗。

走了柳枝,来了宋华阳。

宋华阳是李商隐生命中的第二个女人,他与她的爱情因为两个人的身份而遭到后人的非议。

他们的爱情发生在一座道观里,李商隐和宋华阳都是修道之人。两个修道之人发生恋情,不亚于和尚犯了*戒,这在任何时代任何人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李商隐也是有文化修养的人,他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一切得益于那个开放的朝代。在唐朝,由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榜样作用,很多女子纷纷进入道观,明里修道,暗地里和纨绔子弟干着偷且之事。更有开放的女子,比如鱼玄机,把道观当成了青楼,明目张胆的诱惑一个又一个男人前来和她共渡春宵。

原以为此生只爱柳枝一人,她走了之后,心里感到从未有过的失落,带着一颗看破红尘的心,他登上了玉阳山,企图以修道之心来减轻他失恋的痛苦。无奈,他尘缘未了,六根未净,道术还未修完一半,他又被爱情狠狠的撞了一下腰。

他遇见了比柳枝更让他心动的如花美眷——宋华阳。

宋华阳是公主的侍女,陪伴公主到玉阳山修道,居住在西峰的灵都观里,而李商隐就居住在灵都观对面的灵隐观,两观只相隔百余米。

公主是不是真心来修道我们不得而知,但宋华阳肯定不是真心来修道的,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子,有着世俗的七情六欲,只是迫于公主的权威,她才入了道观。于是,这个可怜的女子一面陪着公主心不在焉的研习道术,一面在脑海里憧憬着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快点到来。

感谢上天对她不薄,就在那个春雨潇潇的午后,她遇见了她的白马王子李商隐。

当时李商隐走在路中,突然下起了雨,没有带雨具的他正在踌躇之际,一把芬芳的雨伞已经悄然举过了他的头顶,他回过头来,一双清澈的眸子炽烈的看着他。

那一刻,他忍不住牵起她的红酥手,他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就这样牵着一个陌生女子的手,漫步在雨中。很短的一段路程,他们走了很长时间。到了她的道观,他们分别。她把伞送给他,目送他离开。

就是那把伞吧,李商隐不做道士了,他要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与她,干柴遇到烈火,很快就坠入情网。

在道观里偷情,这之前李商隐想也不敢想,而现在他不仅这样想了,也这样做了。

从未体验过的新鲜与刺激,从未有过的巨大的欢愉,很快他们迷上了这种偷情,并变得疯狂。

疯狂的结果是宋华阳的肚子有了他们爱的结晶,纸包不住火,在一次干呕中,同为女人的公主觉察出了宋华阳的异样,在公主咄咄逼人的质问中,不谙世事,处于极度紧张与恐惧之中的宋华阳,把她与李商隐之间的风流韵事和盘托出。

公主的脸上只写了两个字:惊怒。

悲剧就这样发生,李商隐被公主赶下了山,而宋华阳却不知所终。

不知道结局的结局是最不好的结局,反正从那以后,李商隐再也没有见到宋华阳,也许她已经被遣回了宫,也许公主给了她三尺白绫……

站在山脚下回望玉阳山,他热泪汪汪,他永远会记得这座山,记得一个叫宋华阳的女子。

经历了两次刻骨铭心的爱情悲剧,李商隐的心开始如一潭死水。

他的忘年交,视他如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般的令狐楚看到他情绪低落的样子,关切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对于令狐楚,李商隐只有感激,没有隐瞒,尽管这属于一个人的隐私范畴。他把他与宋华阳的故事告诉了令狐楚,令狐楚听了他的诉说,明白了他的心,突然觉得李商隐也老大不少了,应该成家了。

一天,令狐楚把王带到了李商隐的面前,问他是否满意,如果满意就结为连理。

李商隐只是麻木的点了点头,他不再奢望爱情,只想有一个家。

与元稹一样,李商隐对王的情感相当冷淡,甚至可以说没有感觉,然而日久生情,李商隐心中的那潭死水开始微澜。

慢慢地,他开始对妻子笑了,开始牵挂妻子了。李商隐成家之后,为了生计和功名曾多次离家,夫妻二人聚少离多,万般柔情化作了无尽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让一个起初不愿意回家的男人变得频繁的回家,王不是一个简单的女人。

可是,就是这样的好女人与韦一样,命不长久,还在风华正茂的年龄不幸染病身亡。王死后,他悲痛不已,写下《房中曲》等悼亡诗篇,其中最著名的,是在他离家赴蜀地宦游途中所作《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他开始相信宿命,他这一辈子注定没有完整的爱情。

这一年,他唯一的良师益友,令狐楚也老去,一种莫大的孤独感寂寞感侵袭了他。

他截然一身,独上西楼,眼含热泪,写了不朽名篇《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凄凉的锦瑟啊,为什么有五十根柔弦?这一弦一柱的交错声中,使我想起了我曾经美丽的青春年华。就像庄子梦见了蝴蝶,引起他的痴念;又宛如望帝变成杜鹃,对故土无限流连。月华如水一样流泻在大海上,鲛人哭出了眼泪;温暖的太阳照射在蓝田上,金玉化作了云烟。曾经多情的往事只能成为遥远的记忆,即使在当时也感到惆怅难言。

李商隐,谨以这首诗来纪念他生命中的三个女人,让我们记住她们的名字:柳枝、宋华阳、王。

雁去秋来,秋日的阳光褪去了盛夏的热烈,有一种慵懒随意的自在。霜月如水,醉人的秋色化作温柔的清辉,洒向广阔浩淼的河山。大诗人李商隐就有这么一首诗写秋日的霜月,虽然没有《夜雨寄北》广为人知,却也兼具了清幽、浪漫、唯美的巧丽,读来难以忘怀,这首诗就是《霜月》。

孟秋寒蝉鸣,仲秋鸿雁来,蝉鸣声已经远去,只剩下不时有南飞的鸿雁声声。登楼远眺,秋水共长天一色,迢迢没有尽头。月白霜清,眼中所见是长天浩浩,可以有无限遐想,可以任心思缥缈。千里婵娟,是寂寥也是清幽,是相思也是相忘,在李商隐如海市蜃楼般的笔触下盘旋,起落。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秋是一幅空灵又寒凉的画,无边无际,景中蕴情。李商隐写霜月,却不从如水的霜月入笔,反而借天马行空的大胆想象,以及颇具神秘浪漫色彩的素娥和青衣写起。自古青女为霜的代表,素娥是月的象征,笔调悠悠然又有浓墨重彩的绚丽,秋夜的美,原来不仅仅是看得见的楚楚景象,还是梦幻般的清秋色彩。

霜月交辉,幻化成一地虚虚实实的唯美,编织成独一无二的童话。诗人的新奇构思、高情远意,都融入了精巧的句子之间,融入这霜冷月明的清秋夜晚。冰肌玉骨的青女于秋日挂霜,亘古如此,年年岁岁。月宫的嫦娥也是常年孤寂,陪伴她的只有玉兔和桂树。尽管宵寒露冷,高处不胜寒,但千万年来,她们的绰约风姿却始终不变。

诚如王夫之所说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李商隐的寓情寄兴远不只在写秋夜之美,却又朦朦胧胧看不真切,好像秋日的霜,秋日的雾,秋日的水中月。或许是内心深处耿介不随的自然流露,或许是对光明和美好的向往和不断追求,或许是为了表达超越个人愁苦的豁然开朗,深深浅浅,如那千变万化的秋,皆待人想象。而不管怎样,寒林群山,霜华月色,这秋夜的美景终究是入了画,落入了许多人的心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289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