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都是什么体裁,作者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都是什么体裁,作者简介,第1张

第一单元:

《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代表作小说集《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散文集《朝花夕拾》。文体:回忆性散文。 

2《我的母亲》选自《胡适自传》作者: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的积极倡导者,代表作《文学改良刍议》、《尝试集》。文体:散文。 

 3《我的第一本书》选自《文化名人忆学生时代》(下)作者:牛汉 

4《列夫·托尔斯泰》选自《三作家》作者:茨威格,奥地利作家,传记作品《伟大的悲剧》。列夫·托尔斯泰,俄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文体:人物传记。 

5《再塑生命》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她自强不息,克服巨大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19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她的事迹曾两次被拍成**。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生活的故事》、《海伦·凯勒日记》、《走出黑暗》、《老师》。

  第二单元 

 6《雪》选自散文诗集《野草》作者:鲁迅: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代表作小说集《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散文集《朝花夕拾》。 

 7《雷电颂》选自浪漫主义历史剧《屈原》作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县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代表作诗集《女神》,话剧《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楚国人,著作《离骚》、《九歌》、《天问》,是我国最早的一位诗人。文体:抒情散文诗。 

 8《短文两篇》选自《巴金选集》,原载散文随笔集《龙·虎·狗》作者:巴金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原名李尧棠,1927年写成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9《海燕》选自《高尔基全集》,《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作者高尔基:前苏联作家,列宁称之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导师。1906年发表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10《组歌》--《浪之歌》《雨之歌》选自《泪与笑》作者:纪·哈·纪伯伦,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纪伯伦和泰戈尔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是阿拉伯现代小说的艺术散文的奠基人,二十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开拓者之一。文体:散文诗。  第三单元 

 11《敬畏自然》选自《大自然的智慧》作者:严春友 文体:议论性散文。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选自《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作者:吴岗  文体:报告文学。

 13《旅鼠之迷》选自《科技日报》作者:位梦华,第一位在北极越冬的中国科学家。文体:说明文。

14《大雁归来》选自《沙乡年鉴》作者:利奥波德,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文体:说明文。 

15《喂—出来》选自《不速之客——星新—短篇小说选》作者:星新一,日本现代小说家,是日本微型小说鼻祖。文体:说明文。 

第四单元 

16《云南的歌会》选自《沈从文散文选》作者:沈从文,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代表作中篇小说《边城》。文体:散文。  17《端午的鸭蛋》选自《汪曾祺全集》作者: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作家,学者,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文体:散文。 

18《吆喝》选自《北京城杂忆》作者:萧乾,作家、记者、翻译家。原名萧炳乾,蒙古族,世界闻名的记者,著作《梦之谷》。文体:散文。 

 19《春酒》选自《琦君散文》作者:琦君,台湾作家,现当代女作家。文体:散文。 

 20《俗世奇人》选自《俗世奇人》作者:冯骥才,当代作家,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啊!》,短篇小说《雕花烟斗》。文体:散文。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文体:书,山水小品文,骈体文。 

22《五柳先生传》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散文家,   2  浔阳柴桑人。文体:自传。 

 23《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作者: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一,河南河阳(今孟县)人。著有《昌黎先生集》。文体: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24《送东阳马生序》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明初文学家。文体:序,文体名,这是一篇赠序。 

 25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刘禹锡集外集》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文体:诗。  ⑵《赤壁》选自《樊川诗集》作者: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著名诗人。擅长写咏史的诗歌。文体:咏史诗。  ⑶《过零丁洋》选自《文山先生全集》作者: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吉州吉水人。文体:诗。  ⑷《水调歌头》选自《东坡乐府笺》作者: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湄山人。水调歌头,词牌名。文体:词。  ⑸《山坡羊 潼关怀古》选自《全元散曲》作者: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散曲作家。山坡羊,曲牌名。文体:曲。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永济县)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文体:山水游记。 

27、《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文体:记

 28、《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散文全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宋代文学家。文体:山水游记。 

 29、《满井游记》选自《袁中郎集笺校》作者: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  文体:山水游记。 

30、⑴《饮酒》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散文家,浔阳柴桑人。文体:五言古诗。  ⑵《行路难》选自《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文体:乐府诗。  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又称为“诗史”(诗)、“诗圣”(人)诗风沉郁顿挫。文体:歌行体古诗。  ⑷《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自《岑参集校注》作者:岑参,唐代诗人,荆州江陵人,曾任嘉州刺史,人称岑“嘉州”,边塞诗人。文体:歌行体古诗。  ⑸《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作者:龚自珍,字璱人 ,号定庵,浙江仁和人,清(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文体:诗。

1、第一部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是中国爱国主义诗篇的开山之作,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以及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安徽怀宁、潜山一带)的一桩婚姻悲剧。

扩展资料:

内容概括:

1、离骚

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实现理想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孔雀东南飞

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安徽怀宁、潜山一带)的一桩婚姻悲剧。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

-离骚

-孔雀东南飞

中国文坛上的第一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诗——《左传》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我国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

  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我国第一部专记一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曹丕的《典论论文》

  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

  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钟嵘的《诗品》

  我国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

  我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我国第一部著名的戏曲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

  我国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我国第一部中篇小说——鲁迅的《阿Q正传》

  我国第一部杂文集——鲁迅的《坟》

  我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鲁迅的《呐喊》

  我国第一部散文诗集——鲁迅的《野草》

  我国新文学史上影响最大、成就突出的一部新诗集——郭沫若的《女神》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小精灵儿童网站]

《聊斋志异》

写法技巧

一是,用唐传奇的写法,对人物事件作深入细致的描写,即《史略》所谓的“描写委曲,叙次井然”、“详尽”。六朝志怪小说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发明神道之不诬”,用虚幻代替现实,内容多荒诞无稽,情节简略、单调,艺术粗糙平板。《聊斋志异》在运用志怪题材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却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超过以往的志怪与传奇,达到新高度,取得新成就。如对于地狱阴司的不同认识。

二是,能很好地把握虚和实之间的关系,即所谓的“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及“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这是说,蒲松龄并不因为这是鬼故事而天马行空,把故事人物写得离奇古怪,脱离现实;也不会为了反映社会现实,寄托自己的“孤愤”而专写现实生活,失去鬼故事的特点。它总能在人鬼之间取得一个很好的平衡,就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高度结合”。如《史略》所举的《狐谐》一篇,狐妖神出鬼没,从不出来见人,却表示“见我何为哉?我亦犹人耳。”“闻其声,呖呖在目前,四顾,即又不见”。其它的言谈应对,和常人无异。总之,作者主要把握住狐妖可以闻其声,但不见其人的奇异特点,把她和常人区别开来。这样就有既能反映真实的人间生活,又能有诡异的神怪色彩。

三是,采用起承转合的写法,承袭八股文的写作技巧。

修辞方法:

1、反讽。如《沂水秀才》一篇,叙述沂水秀才夜坐时由两位美人走入书斋。其中一美人以白绫巾展放在几上,巾上书有书法作品,秀才置之不顾;另一美人置白金一锭,秀才掇纳袖中。就人物身份而言,秀才作为文士,应该是好文艺而轻才色的,而沂水秀才不看文雅的书法,反而只爱钱财。秀才的举动与其身份的社会较色特征产生了差异,构成了反讽。

2、对比。比如《考弊司》就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作。“考弊司”顾名思义应该是考察弊端的政府部门,理应是个公正严明的地方。而事实上,考弊司主度鬼王及其属官和随从不但相貌狰狞,还明目张胆干着所受贿赂的罪恶勾当。这样考弊司的只能名称与它实际的本质特性之间的巨大落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痛快淋漓地讽刺了有其名无其实的社会统治现状,更强化了对封建社会贪官酷吏的嘲讽意味。

3、重复叙述。《黄英》篇中自我重复处很多,既丰富又富有变化,主要有三处:一处是作品开头与结尾部分马子才两次邀请陶三郎一块居住的事件重复,第二处是作品中间马子才与黄英两次合居的事件重复,第三处是结尾部分陶三郎三次 化菊的事件重复。作品通过陶三郎化菊的反复叙述,刻画其名士形象,拓宽联想与丰富意蕴,菊之纯洁之性、傲霜之气、高尚之节、君子之风。

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历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束更加密切了世界各国间的联系,世界各国各地区文化在经过激烈碰撞之后逐渐打破了隔离的坚冰,取得了共同发展。

2、政治:相继而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等,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二、世界的文学

1、欧洲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的代表作及其历史地位

罗曼·罗兰,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

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等。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这部作品也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而他本人也被称为“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两次大战之间,罗曼.罗兰的创作又一次达到高潮,1919年发表了写于1913年的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1922至1933年又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说的灵魂》。这一时期还发表了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1943),此外还发表过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等各种体裁的作品。

  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提到艺术风格时,罗曼.罗兰表示,除了“诚恳”二字,他不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2、20世纪初美国文学的代表人物、历史地位及其代表作

海明威(1899—1961),美国作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是个传奇人物,1899年出生于芝加哥一个医生家庭,1917年中学毕业后就当报社记者,上过意大利前线。他喜欢滑雪、斗牛、打猎,这些往往都是他作品的背景。20世纪40年代,曾来中国报道抗日战争。他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因此作品中的人物不少是藐视死亡的勇士。《太阳照旧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都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反战情绪,成为描写两次世界大战的名篇。其代表作《老人与海》通过描写人与自然的艰苦搏斗,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寓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看法。这种创作手法则被称为“冰山原则”。

海明威是二战以后,移居古巴,创作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的主题思想是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小说中的渔夫桑提亚哥在同象征着厄运的鲨鱼的斗争中虽然失败,但他坚忍不拔,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取得了胜利。小说中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他14岁走进拳击场,满脸鲜血,可他不肯倒下;19岁走上战场, 200多块弹片嵌入他的身体,也没能让他倒下;写作上的无数艰辛,无数次的退稿, 无数的失败,还是无法打倒他;直到晚年,连续两次飞机失事,他都从大火中站立起来;最后,因不甘愿成为无能的弱者,他举枪自杀。这就是硬汉海明威。海明威最希望他一生都充满戏剧性,最希望在谢幕的时候,能让所有人都记住他。他要用人们永远不息的掌声为自己的人生画上句号,让所有后来者都知道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知道他作为一个男人在死的时候有多么豪迈、无所畏惧。从海明威一生的经历到最后的归宿上看,他实现了这要紧的人生诉求。古巴革命后,回到美国。1961年,因精神忧郁自杀。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文学的特点、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亚、非、拉的文学,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欧美文学相融合,并逐渐获得了世界的承认,出现了诸如泰戈尔、川端康成等著名作家。

泰戈尔(1861—1941)印度孟加拉语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具有深厚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是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和社会活动家,六个哥哥也均献身于社会改革和文艺复兴运动。泰戈尔自幼厌恶正规学校的教育,靠家庭教育和刻苦自学度过少年时代,1878年去英国学法律,后转入伦敦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诗集《吉檀迦利》含意深远,清新美丽,使泰戈尔于1913年成为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余作品,如《新月集》、《飞鸟集》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著名诗集。1941年4月,这位旷世奇才,印度近代文学的奠基人写下最后的遗言《文明的危机》。同年8月7日,泰戈尔于加尔各答祖宅去世。

友谊是一种最神圣的东西,不光特别推崇,而且值得永远赞扬。它是慷慨和荣誉的最贤惠的母亲;是感激和仁慈的妹妹,是憎恨和贪婪的死敌;它时时刻刻都准备舍己为人,而且完全出于自愿,不用他人恳求。 ——泰戈尔

4、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的历史地位、代表作及其内容与特点。

⑴历史地位——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1868年出生在伏尔加河畔一个木匠家庭。由于父母早亡,他十岁时便出外谋生,到处流浪。他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给富农扛过活。他还干过铁路工人、面包工人、看门人、园丁……。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只上过两年小学的高尔基在24岁那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

高尔基被誉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文学奠基人以及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导师。散文诗《海燕》,创造了一个勇敢的海燕形象,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是一篇不朽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斗檄文与颂歌。《母亲》则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被公认为社会主义现实文学的奠基之作,被列宁称赞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不仅反映了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探求过程,而且广泛概括了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俄国社会,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遭遇,歌颂了他们的优秀品质。高尔基不仅是优秀的文学家,同时还积极投身于保卫世界和平和无产阶级的伟大事业中,他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他的名字将被全世界人民所铭记。

⑵代表作及其内容与特点。

散文诗《海燕》,创造了一个勇敢的海燕形象,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是不朽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斗檄文与颂歌。《母亲》则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被公认为社会主义现实文学的奠基之作,被列宁称赞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不仅反映了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探求过程,而且广泛概括了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俄国社会,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遭遇,歌颂了他们的优秀品质。

5、鲁迅的代表作及其历史地位和他的文学特色。

⑴代表作及其历史地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借“狂人”之口揭露了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作者借阿Q描绘出了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形象。阿Q所谓的“精神胜利法”,表现了被压迫者身上无可救药的精神病态。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对民主革命和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并给人们留下了丰富宝贵的精神遗产。他一生著译约近1000万字,计有小说集3部,杂文集17部,散文诗集1部,回忆散文集1部,1400多封书信,还有1912年5月5日到1936年10月18日的日记(其中1922年的已佚),以及《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他还翻译了14个国家将近100位作家的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印成33部单行本。此外还辑录、校勘古籍18种。这些著作曾有各种不同版本出版,现有1959年版《鲁迅译文集》10卷,1981年版《鲁迅全集》16卷。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⑵文学特色——鲁迅希望通过描画这些“沉默的国人的魂灵”,来促使人们反省自身,扫除愚昧和麻木,唤起国人斗争的勇气和精神。

三、音乐的变奏

(一)背景

19世纪末,世界音乐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音乐家们纷纷挣脱传统的束缚,寻找新的音乐艺术的突破口,一时间各种风格和流派层出不穷,它们在相互影响中共存。

(二)成就

1、印象主义:德彪西(法国):《牧神午后》、《夜曲》、《月光》

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被认为是20世纪音乐界承前启后的天才。印象主义音乐和印象主义绘画一样,追求的是一种朦胧的效果。从德彪西的音乐中,人们可以领略到一种朦胧、飘逸、空幻和幽静的意境。德彪西的交响诗《牧神午后》以及管弦乐《夜曲》、钢琴曲《月光》等都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作。

2、表现主义:勋伯格:《乐队变奏曲》、《小提琴协奏曲》

这一时期还兴起了重在表现内部、表现自我的表现主义音乐,代表人是勋伯格。勋伯格是有犹太血统的奥地利作曲家。他完全抛弃了传统的音乐调性观念,使自己创作的音乐处于一种非调性或无调性的状态,并且探索出了无调性音乐的规律—12音体系,对20世纪的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重要作品有《乐队变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华沙幸存者》等。

3、新古典主义:斯特拉文斯基:《浪子历程》 、《春之祭》

四、立体派绘画的兴起与艺术特色

1、背景:

立体派是进入20世纪以后在法国兴起的一个现代艺术流派。立体派画家一反传统绘画的特点,将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以表现物体的几何空间,由于画面破坏了人的正常视觉,所以会有支离破碎的感觉。

2、成就

立体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毕加索(1881—1973)。毕加索是西班牙人,后来定居法国巴黎。他从19世纪末开始从事艺术创作活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现代立体派画家。毕加索一生都在不断地追求,在不同的创作时期创作了各种艺术风格的作品,用自己的艺术之笔谱写了一曲曲不朽的生命之歌。

创作分期、代表作及其艺术特色。

①根据用色的不同,1907年以前毕加索的创作被分为“蓝色时期”和“粉红色时期”。

②1907年前后他受非洲黑人艺术和塞尚绘画的影响,形成了创作生涯中的“黑人时期”,代表作有被认为是立体主义的第一幅绘画的《亚威农少女》。过去的画家都是从一个角度去看待人或事物,所画的只是立体的一面。立体主义则是以全新的方式展现事物,他们从几个角度去观察,把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几个角度去观察,把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几个侧面都用并列或重叠的方式表现出来。在《亚威农少女》中,五个裸女的色调以蓝色背景来映衬,背景也作了任意分割,没有远近的感觉,人物是由几何形体组合而成的。

③随后,毕加索进一步探讨立体主义表现技法的可能性,开始了其艺术生涯的分析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创作了《弹曼陀铃的少女》、《少女肖像》以及《有藤椅的静物》等作品。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动荡而悲惨的岁月使毕加索开始重新思考古典世界,他进入了创作的“新古典主义时期”。

⑤1937年4月,法西斯空军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镇上的无辜居民惨遭屠杀,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并以此事件为题材,创作了震撼画坛的名作《格尔尼卡》。“格尔尼卡”是西班牙一座古城的名字,那一年西班牙政府动用暴力摧毁了该城,毕加索以此为题材,以拆分的元素再现场景(立体主义),表达了对政府以及战争的抗议,因为这副画,毕加索被流放法国,并终生没有回到自己的祖国西班牙。 由于该画的名字以及内容,《格尔尼卡》也成为后来反政府、反暴力的象征。毕加索说,除非西班牙成为真正民主、和平的国家,该画才会回到祖国,一直到后来西班牙解放战争胜利,该画才隆重回到祖国,成为西班牙最珍贵的文化财产。世界有2幅画是用防弹玻璃做保护的,其中之一是达芬奇的《蒙那丽莎》,另外就是毕加索的这幅《格尔尼卡》。

画面采用了立体主义、半写实主义等多种手法与风格,描绘了战争带给居民的伤亡和惊恐,整个画面给人以极大的震撼。毕加索用他的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因而获得了西班牙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伟大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死的时候是91岁。也许你要奇怪,为什么我们要把他叫做“世界上最年轻的画家”呢?这是因为在90岁高龄时,他拿起颜色和画笔开始画一幅新的画时,对世界上的事物好像还是第一次看到一样。

年轻人总是在探索新鲜事物,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他们热心于试验,欢迎新鲜事物。他们不安于现状,朝气勃勃,从不满足。老年人总是怕变化,他们知道自己什么最拿手,宁愿把过去的成功之道如法炮制,也不冒失败的风险。

四、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和频繁,取得了共同发展。一方面,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体现了文化的共融性;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特有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鼓舞了人们的斗争勇气。

知识探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的特点

东西方文化在激烈碰撞后获得共同发展;欧美文学继续散发着光彩;美国文学不像欧洲文学那样严肃,而是以幽默为主旋律,给人一种轻松诙谐的感觉;亚、非、拉等国文学,在保留民族特色基础上,与欧美文学相融合并逐渐获得世界的承认;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繁荣。

(四)课堂总结: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时期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的文化在经过激烈的碰撞之后,逐渐打破隔离的坚冰,走上融合,取得共同的发展。

从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艺,到19世纪中期的碰撞与冲突,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打破隔离的坚冰,体现出世界文艺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呢?是不断的从隔离到碰撞到打破隔离,走上融合,即不断的走向交流与融合。根据这个趋势,那么20世纪中期后的文学艺术的发展特点肯定是什么呢?——各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交流和与时俱进。就是下一课的内容。多媒体在专题知识结构上打出: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

(五)教学后记

本课在教学设计中,把它放入整个专题中,扣住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艺从19世纪初期的隔离到19世纪中期的碰撞与冲突再到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打破隔离的坚冰而后20世纪中期以后的互相交流融合的特点。既承接前面两课,又能导入后面一课的内容。

新课教学处理上,采用以下教学模式:复习导入——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师生活动,通过填表,归纳讨论谈话法等对知识点进行梳理识记和理解——合作探究,感悟历史——课堂检测巩固知识,紧扣新课标和三维目标,优化教学手段,教学进程,进行教学互动,设计材料、情景让学生去理解体验,同时注重教学生以学习的方法和运用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299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