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史上称为“浪漫主义音乐”是在什么时期?

音乐史上称为“浪漫主义音乐”是在什么时期?,第1张

音乐史上称19世纪初至19世纪末的欧洲音乐为“浪漫主义音乐”或“浪漫乐派”。实际是一个对此时期音乐艺术的总的称谓,不可说这一百年来就是浪漫主义一种风格,也不可说浪漫主义音乐就断然与古典主义音乐脱离了关系。只不过是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在音乐艺术中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已。浪漫主义音乐是在当时欧洲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下的产物。一般说是从1820年韦伯(1786~1826)的歌剧《自由射手》开始,由于《自由射手》充分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征,除韦伯外,又有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等作曲家及其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作品的出现,遂在浪漫主义文学的中心地德国形成一个流派,后又波及全欧。与此并行不悖而发展的还有民族主义的音乐。

浪漫主义音乐是对古典主义的一种逆动。与古典主义相对而言,是从共性到个性的重点转移,是从理性到感性(情感)的转移。舒曼认为的“浪漫主义不是数字和形式的问题,而是作曲家是否是诗人的问题”是对浪漫主义音乐一种概括。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与人的心灵的相通,倡导音乐与其他文学艺术的结合而产生最富表现力的综合艺术。因此,确立了音乐小品、交响诗和乐剧等新的音乐体裁,既有小型的曲式,又有无比硕大、无比壮观的大型曲式。这一时期,音乐的商品化,从总的趋势上看是一种民主化的倾向,即为各阶级人民普遍接受,也成为作曲家、演奏家和评论家接近社会的强大动力。伯姆(1794~1881)键(管乐器的按键装置)的发明,记谱法的完善,更多的市民进入音乐厅等等,也促进了当时音乐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浪漫主义起源于屈原的楚辞,浪漫主义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各个方面,主要有小说、诗歌、戏剧等,其中在诗歌和戏剧中取得较多的发展,它们感情强烈,善于运用大胆的想象、丰富的夸张。

浪漫主义作品 中还多用夸张、生动的修辞手法,如《楚辞·国殇》是屈原对战士勇敢作战的赞歌,全诗用大量文学手法渲染战斗的惨烈,突出浓重的赞美、歌颂之情。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注重引入飘渺的事物,以大胆、自由的手法着重描写理想中的世界,通过直接抒情表达强烈情感。

如《秋浦歌》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借有形的“发”来抒发自己无形的愁,这是极度的夸张;用“千里江陵一日还”写归舟从上游顺流而下的神速,抒发了他遇赦获释途中轻松欢快的心情。

浪漫主义文学常常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浪漫主义诗人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和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1759—1796)。布莱克在法国革命时期民主思潮的影响下,冲破了18世纪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自己写诗、自己配画、自己雕刻的诗人。他的《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1789)和《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1794),这两组有关“人类灵魂两种相反的状态”的诗歌至今多受喜爱。而罗伯特·彭斯这个下地之余、自学成才的诗人长期致力于搜集、整理、改变苏格兰民歌、民谣,赋予其新的生命。这样他不仅发展了民歌的传统,又为浪漫主义做出了贡献,因为民歌的复兴也是浪漫主义的潮流之一。他的《往昔的时光》(Auld Lang Syne)、《一朵红红的玫瑰》(A Red, Red Rose)最出名、流传最广。

中期的浪漫主义作家是高举浪漫主义大旗的两个浪漫主义的奠基人威廉·华兹华斯和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前者写自然、写人性,虽说文字极其普通,但是普通中的崇高让人敬仰,至今人们还在吟咏他的《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孤独的割麦女》(The Solitary Reaper)和那些关于一个名叫露西的姑娘的组诗;后者的超自然、神秘主义的诗歌,不同凡响,充满了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古舟子咏》(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忽必烈汗》(Kubla Khan)和《克利斯特贝尔》(Christabel)是他的超凡的想象力的伟大见证。

在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的诗才暗淡之后,不过十年,英国的文坛上就崛起了一代新的诗人:他们是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波西·比西·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1821)。这三个诗人也都是在法国革命思潮的影响下开始写诗,都是民主派,都遭到社会的迫害,都是不幸的英年早逝。拜伦的《唐璜》(Don Juan,1818—1823)被雪莱坚持认为“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不朽的”。雪莱更是以他的一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遥远吗?”(《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1819))被全世界铭记。济慈一生短暂,但他以惊人的速度创作了大量的杰作:《夜莺颂》(Ode to a Nightingale,1819)、《希腊古瓮颂》(Ode on a Grecian Urn,1819)等颂词使济慈跻身于乔叟、莎士比亚、弥尔顿之列。

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开端是《抒情歌谣集》。

湖畔派三位诗人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温婉清丽的代表。这些诗人对法国大革命抱着矛盾的态度,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表示厌恶,竭力讴歌的是宗法制的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喜欢描写神秘离奇的情景与异国风光。

华兹华斯是湖畔派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他与“湖畔派”另一诗人柯勒律治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大部分为华兹华斯所做,而柯勒律治的名诗《古舟子咏》和《忽必烈汉》(《Kubla Khan》)亦收入其中,充满幻觉和奇谲的意象。

扩展资料: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

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

英国乃至世界的浪漫主义运动是与当时世界性的革命运动思潮息息相关的,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它对浪漫主义运动首先发生在欧洲负有直接责任,对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蓬勃开展更是产生了重大影响。追根溯源,浪漫主义作家在思想上深受德国唯心主义古典哲学的影响。

开始重视人的自由、自在和自为性,并开始重新去认识“自我”、审视“自我”,从而进一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正是由于对“自我”内心情感的抒发和追求,英国的浪漫主义作家才与欧洲各国的先驱们一起开始以作品为宣泄口。

追求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张扬个性解放,以锐不可当之势冲垮了理性统制长达100多年的文学大堤。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335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