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地球自转与绕太阳公转的资料

有关地球自转与绕太阳公转的资料,第1张

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 7292×10-5弧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 465米/秒。一般而言,地球的自转是均匀的

太阳存在自转,可以从黑子以及日面上的其他活动客体,如日珥、暗条和谱斑等在日面上的移动,或从太阳东西边缘光谱线的多普勒效应来证实。 太阳自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在日面纬度不同处,自转角速度不同,在太阳赤道,自转最快,纬度越高,自转越慢,这说明太阳存在着较差自转的现象。太阳自转角速度Ω和日面纬度□的关系可以写成下式:Ω=a+b sin□□+c sin□□,a、b、c是用最小二乘法根据日面的活动客体的观测数据整理得到的,随所观测的活动客体的不同而不同。以恒星为参考背景,日面纬度17°处的太阳自转周期是2538日,称为太阳自转的恒星周期。相对于地球而言的自转周期是27275日,称为太阳自转的会合周期。地面的观测者为了观测的方便常使用后一数字。 由于近年来观测技术的发展,我们能够更精确地了解太阳自转的情况。1970年,霍华德和哈维发现,太阳表面有一个全球尺度的非轴对称的速度场,而日面较差自转只是上述速度场的纬向速度分量的反映。这一速度场的存在表明在赤道与极之间有角动量转移。 很早就有人注意到太阳自转速率常有变化。1904年,哈姆就发现,1901~1902年与1903年观测到的太阳自转速率是不一样的;1916年,普拉斯基特观测到在几天之内太阳自转速率的变化达到每秒015公里;1970年霍华德和哈维的精确的观测更表明太阳自转速率天天都有变化。但是,太阳自转速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还不清楚,既不是越转越快,也不是越转越慢,而是在某一个上下限之间摆动。 不少人还观测、研究了色球、日冕和太阳磁场扇形结构的较差自转。色球和日冕的自转速率同光球相似。有些观测表明,在某些日面纬度上日冕自转速度比光球自转速度慢,并且随太阳周期的位相而变化。至于太阳磁场扇形结构的边界,并没有象根据较差自转理论所预料的那样变化,而是呈现出一种刚性旋转。 太阳内部的自转无法直接观测,只能间接推测,例如,根据主序星的平均自转速度的统计规律,根据角速度同恒星年龄和电离钙发射线的关系,或者根据太阳的锂-铍丰度进行推测。有的学者认为太阳内部自转速度比表面快,有的学者认为比表面慢,看法还不一致。 太阳较差自转的理论研究工作是六十年代才开始的,因为对于太阳对流层中的大尺度环流的了解有了较大的进展,所以在湍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太阳较差自转的理论,其基本思想是:米粒组织和超米粒组织这些小尺度对流可看作是一种粘滞作用,由于非轴对称的全球尺度的对流和自转的相互作用,角动量向赤道转移,从而形成了太阳的较差自转。

岩石行星的形成途径,被人们假想成这样的方式:靠近太阳外围的尘埃颗粒由于太阳的热量而融化,从而变得“粘稠”并形成更大的团块。其中最大的靠重力最终成为一种“真空吸尘器”,吸引周围的物质。因此,它们成长为千米大小的“微行星”;碰撞变得越来越猛烈,从而使微行星破裂或幸免于碰撞:破裂时,它们形成了较小的天体(小行星);幸存者通过“捕获”小行星或其他微行星成长为行星。

在太阳的年轻时期,通过初期的核聚变引起的重力坍塌与膨胀之间的平衡,缓慢地发挥着作用。起初,空间中暂时散发着强烈的太阳风,形成一股带电粒子流:吹走了残留的气体和小尘埃粒子,以至于最终只剩下了约30个大行星。从他们开始形成后来的岩石行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一条小行星带,这大概是一个“受保护的行星”:木星和土星的引力可能干扰了物质在这里吸积。其他小行星集中在冥王星以外的柯伊伯带,而在我们太阳系外面的奥尔特云中,有大量小的彗星核。

但是回到阳光充足的地方。在我们的太阳系初期,能够经受天体的剧烈碰撞而幸存并成长为行星的微行星之一就是原始地球,这是地球的前体。这个原始地球很幸运,因为它可能差点没能逃过毁灭:大约在太阳系起源后约5000万年,即距今约45亿年之前,它被比今天的火星更大的天体撞击。对我们来说幸运的是,它没有完全撞击到原始地球,但是碰撞把大量物质抛进了太空(并使地轴倾斜,此后地轴一直倾斜了2344度)。自从这次碰撞以来,我们的星球被称为地球。

被弹射出的物质被地球的重力“捕获”,绕地球旋转并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或者,正如一些研究人员认为的那样,是两个)天体,此后一直绕地球公转。根据另一种理论,这两个天体仅在数千万年后才碰撞形成月球。月球形成的时候可能比目前的轨道离地球更近-可能在大约25,000公里的距离处。那时尚无人能看到更大更亮的月球-但是,近月也导致潮汐变得更强(这是由于近月侧的引力比远月侧的引力强而引起的),这导致了热土表面无法凝结的事实。

地球表面的变形来自于潮汐力的作用,然而,由于粘性岩体的惯性导致了重力的附加分量,因为地球自转的速度快于月球绕轨道运行的速度,从而加速了月球的运动,从而使月球运动了离地球更远。由于保持角动量的物理定律,地球必须因此旋转得更慢,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时间变得更长。这种发展尚未结束:自从在阿波罗11号飞行任务中在月球上放置一面镜子以来,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已经被非常精确地测量了——并且每年以382厘米的速度增加。

四季的更替变化是因为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时候,运动的轨迹近似于圆的椭圆轨道。当把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看成是圆的时,就会得到结论:地球以南极和北极的连线为轴自转。地球的自转轴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之间有一个夹角,正是因为这个倾斜角的存在,才导致了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就是地球环绕太阳的运动。因为同地球一起环绕太阳的还有太阳系的其他天体,太阳是它们共有的中心天体,故被称为“公”转。

像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周期: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所转的角度不到360°。

地球自转的周期有两个,一个以太阳为参照物,叫太阳日,时间是24小时;一个以恒星为参照物,叫恒星日,时间是23分56分4秒。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地球公转的周期有两个,一个以太阳为参照物,叫回归年,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

一个以恒星为参照物,叫恒星年,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恒星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地球公转就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TheEarthrevolutionaroundsun)。

像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地球的公转这些规律从地球轨道、地球轨道面、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周期和地球公转速度和地球公转的效应等。

  导语:地球公转像地球自转一样,有独特的规律性,有2个明显的周期,分别是回归年和恒星年。那么,大家知道地球公转一周多少天?地球公转一周是几天?下面是我精心准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球公转一周多少天

 地球公转一周大概是一年。365天5时58分56秒--太阳年(回归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年。

 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存在两个明显周期,分别为回归年和恒星年。回归年是指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即太阳中心自西向东沿黄道从春分点到春分点所经历的时间,又称为太阳年。1回归年为3652422日,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这是根据121个回归年的平均值计算出来的结果。

 恒星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在一个恒星年期间,在太阳上看,地球中心从天空中的某一点出发,环绕太阳一周,然后又回到了此点;如果从地球上看,则是太阳中心从黄道(地球公转轨道面截天球所得的圆)上的某一点(某一恒星)出发,运行周天,然后又回到了同一点(同一恒星)。在一个恒星年期间,地球公转360°所需时间约为365日6时9分10秒。

 恒星年和回归年的区别

 恒星年是视太阳连续两次经过地球与某一恒星(认为它在天球上固定不动)连线的时间间隔。它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约为3652564天。

 回归年以春分点为参考点。回归年是视太阳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约为3652422日。由于春分点在黄道上缓慢向西移动,每年约移动50″29,而视太阳是自西向东运行的,所以回归年比恒星年短,每年短约20分40秒。这在天文学上称为岁差现象。

 由于回归年以春分点为参考,它反映了地球不同地区受太阳照射的变化周期,即季节的变化周期。

 恒星年和回归年的介绍

 恒星年

 地球公转的恒星周期就是恒星年。恒星年是以某一恒星或星系作为参照物,地球绕日公转运动一周的周期。恒星或星系距离我们十分遥远,以致地球无论怎样绕日运动,地轴的空间指向完全可以看作是不变的。

 在一个恒星年期间,从太阳中心上看,地球中心从以恒星为背景的某一点出发,环绕太阳运行一周,然后回到天空中的同一点;从地球中心上看,太阳中心从黄道上某点出发,这一点相对于恒星是固定的,运行一周,然后回到黄道上的同一点。因此,从地心天球的角度来讲,一个恒星年的长度就是视太阳中心,在黄道上,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

 恒星年是以恒定不动的恒星为参考点而得到的,所以它是地球公转360°的时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恒星年长度为3652564日,即365日6小时9分10秒;回归年长度为365242199174日,即365日5时48分46秒。

 回归年

 地球公转的春分点周期就是回归年。这种周期单位是以春分点为参考点得到的。在一个回归年期间,从太阳中心上看,地球中心连续两次过春分点;从地球中心上看,太阳中心连续两次过春分点。从地心天球的角度来讲,一个回归年的长度就是视太阳中心在黄道上,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

 春分点是黄道和天赤道的一个交点,它在黄道上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每年西移50″29,也就是说春分点在以“年”为单位的时间里,是个动点,移动的方向是自东向西的,即顺时针方向。而视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即逆时针的,这两个方向是相反的。

 所以,视太阳中心连续两次春分点所走的角度不足360°,而是360°-50″29即359°59′9″71,这就是在一个回归年期间地球公转的角度。因此,回归年不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只表示地球公转了359°59′9″71的角度所需要的时间,用日的单位表示,其长度为3652422日,即365日5小时48分46秒。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使人类养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产生了时差,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人们使用的时间不同。

地球公转产生了黄赤交角,进而有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公转产生的4个地理现象: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昼夜长短的变化;3四季的更替;4五带的划分。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像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的地球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1自然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是随着太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地球上中高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季较高,冬季较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

昼夜长短的变化

1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极点周围有极昼现象;冬半年昼短夜长,极点周围有极夜现象。

2极点上:出现极昼夜的天数最多:各为半年

3二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4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的昼逐渐加长,南半球的昼逐渐缩短;直射点南移正好相反。

5太阳直射的纬线,白昼不一定最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冬至日南半球各地昼最长)

四季的更替

夏季: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冬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春季和秋季:夏季与冬季之间的过渡季节

五带的划分

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五个热量带。五带划分的依据:有无太阳直射现象。

具体划分

南北回归线之间是热带;

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是南温带;

南极圈到南极点是南寒带;

北回归线到北极圈是北温带;

北极圈到北极是北寒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343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