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屈原是浪漫诗人始祖

为什么说屈原是浪漫诗人始祖,第1张

屈原(约前339—前278),名平,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

创立者。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位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离骚》《九歌》《天问》

等诗篇,开创了楚辞新体,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积极浪漫主义的艺术传统。

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屈原从小就非常聪明,

读书

很多

又十分勤奋,以至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能过目不忘,口才也很好^更重要的是,

他十分关心天下大事,有理想,有远见。

屈原年轻时,家道已萧条冷落,和楚王的亲属关系也已经比较疏远。但他毕竟

跟楚王同姓,加上才华横溢,又有良好的口才,因而有条件在楚王左右侍奉。后

来,屈原由文学侍臣擢升为左徒,从而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

屈原熟悉历史,明察现状,深知拥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广袤而富饶的土地的楚国有统一天下的条件,并早已立下了帮助楚怀王实现统一的宏愿。为了实现理想,他向楚怀王提出,外交上楚国必须联齐抗秦,采取“合纵”政策,即首先与齐国结军事联盟,然后再与赵魏、燕、韩四国联合起来,共同抗击强秦。楚怀王觉得屈原的分析很有道理,便采纳了这一建议,结果使楚国的地位迅速提高。楚怀王很髙兴,对屈原更为信任和器重,便对屈原委以重任,让他在内政方面进行改革。屈原年轻得志,平步青云。他踌躇满志,自信有楚怀王的支持,定能继承祖业,确立法制,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使楚国蒸蒸日上,富强起来,他一

心为内政改革而日夜操劳,但他没想到一场灾难即将降临到他头上。他不知道:他的才干,他治国理民的卓越成绩,虽受楚怀王的信任,却也引起了怀王周围的腐败贵戚和宠臣的嫉妒;同时他制定屈原 贯彻的宪令,虽有利于强国富民,却限制了那些腐败贵族的特权,触犯了他们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不满和仇恨。楚国有权有势的王族、贵戚、幸臣中嫉妒、仇恨屈原的人形成了反对屈原的包围圈,他们 勾朋结党,暗中密谋,处处找茬陷害屈原。有一次,怀王命屈原秘密草拟法令,稿 子尚未写完,一个上官大夫想夺过来看,遭到屈原拒绝。这位怀恨在心的上官大夫跑到怀王面前搬弄是非,诬告屈原不守机密,说外面所有的人都知道此事正在议论 纷纷呢!还说屈原自夸功劳,说离了他屈原法令是没人能提出来的。楚怀王听信谗 言,从此开始厌恶、疏远屈原。

公元前304年,秦以割让600里土地为诱饵,诱惑楚国与齐国断绝关系。当秦后 来指着地图赖帐,说当初讲的是6里而不是600里时,楚怀王得知上当,一怒之下发 兵攻秦,由于齐国不愿支援楚国,楚国连吃败仗,楚王这才后悔放弃屈原的“合 纵”政策,便重新起用屈原,并恢复与齐国的外交关系。秦国灭楚之心一直不死,

虽不敢公然发动侵略战争,暗中却经常用贿赂手段拉拢楚怀王的宠姬郑袖和宠臣子 兰,楚怀王终于在他们的怂恿下,娶秦国美女,建立姻亲关系。此时,屈原极力反 对,却遭怀王的免职。秦国进一步邀请楚怀王去秦国会盟,屈原看透了秦国的欺诈阴谋,对楚怀王极力劝阻,怀王不但不听,反而把屈原流放到汉北。

惨遭流放的屈原,满怀忧国忧民的愁绪,来到汉北边境处。屈原一面与当地乡村百姓们一起耕田种地,一面研究当地的民间歌谣,他常常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心中的波涛巨浪终于凝成了千古绝唱《离骚》。《离骚》全诗373句,近2500字,是 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抒情长诗。在《离骚》中,屈原哀叹人民的多灾多难,哀叹自己的生不逢时,诗人反复倾诉他对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要求革新政治与 腐朽贵族集团势力斗争到底的强烈意志。诗中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 说和丰富的想像,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这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秦楚会盟只是秦国设下的圈套。楚怀王一到秦国,秦王便断了他的后路,并把他软禁起来,逼他割让国土,楚怀王再也无法返回楚国,终于 因忧愤致病去世。怀王的儿子楚襄王继位后,屈原也从流放中被召回。由于楚怀王 入秦是子兰怂恿去的,屈原也为此议论了子兰的这个错误,这也引起了子兰对屈原的仇恨。子兰唆使上官大夫等人在楚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襄王听信了群臣的 谗言。于是,屈原再次遭遇流放。

面对楚国的内忧外患,惨遭流放的屈原内心非常焦虑。江南一带许多地方是无边无际的草原林莽,人迹稀少,屈原一路走着艰难而曲折的道路,过着贫病交加的 生活。三年过去了,楚襄王没有丝毫结束屈原流放生活的意思,屈原异常心烦意 乱,他常去瞻仰先王宗庙和公卿词堂,观察庙堂的墙壁上画着天地山川,神灵怪物和古代贤圣人物的像。他感慨万分,浮想联翩,有一连串的疑问涌上心头,挥之不 去。于是,他一面自问,一面把它写在墙上,构思出了气势磅礴、构思奇特的长 诗——《天问》。这首长诗从宇宙的发生、天体的构造、地理的变化,一直问到神话 传说和历史事件的本末由来,诗人一下子就提出了 170多个问题,表达了他愤世嫉 俗、悲怆满腔的思想感情和对许多传统观念的怀疑。

长年颠沛流离的流放生活,加上战争的动荡局势,已经把屈原折磨得容颜憔悴、形体消痩。他披头散发地来到汩罗江边,在荒凉的苇草间漫无目的地边走边吟 唱着悲歌。一位渔夫认出他来,吃惊地问道:“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落到这 步田地?”屈原悲叹道:“世人皆浊,唯我独清,世人皆醉,唯我独醒,正因如此, 我被放逐了!你说好笑不好笑?”屈原说完放声狂笑,可是那笑却比哭还令人心酸。

渔夫似乎了解他的心境,想安慰开导他,便说:“既然世上的人都那么混浊,你何 不也把水里的污泥搅动搅动,让它清浊不分呢?既然大家都喝醉了,你何妨饮些薄 酒,让自己半醒半醉?为什么要表现得那么高超,而使自己招致流放呢?”但是善良固执的屈原,怎会同意这种做法,他认为这不是保护自己,而是同流合污呀!他 说:“你可知道,刚洗好头发的人,在戴帽子之前,是不是要先掸去帽上的尘埃? 刚洗好澡的人,是不是要换一套没有污垢的干净衣服呢?可见人都不愿把干净的身体弄脏。我宁可跳入江流,葬身鱼腹,也不愿把我清白的人格让世俗污染,

屈原此时已明白:楚国朝政腐败,难以抗秦保国,也不可能再召自己重返朝政为国效力了。于是,他作了一篇曲折感人的《怀沙》之后,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 月初五抱石沉入汩罗江自杀。

屈原虽然含冤沉江了,但他不倦求索真理的执著精神,不折不挠同黑暗势力抗争的无畏勇气,以及眷恋故国、生死与共的伟大志节,却从此辉映了江天,照耀了 千古,而永留在苦难中奋然前行的志士仁人心上了。

据说当时屈原投江后,楚人十分震惊,纷纷驾舟打捞,并将米饭团投入江中,喂饱鱼鳖,免得噬食屈原。屈原未被打捞上来,楚人一直放心不下,他们不愿相信 屈原死了,便说他入水神游。因此每年到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便驾舟逐浪,怀念屈原,久而久之,这一天便演变为全民族纪念屈原的“端午节”。

中国史上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是战国时候的楚国大夫屈原,他被后人称为"屈子"。yuwenmi我整理了相关内容介绍,欢迎欣赏与借鉴。

人物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 现在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

生平

家族

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家庭,屈原和楚王一样,芈(mǐ)姓,该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现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

屈原既是楚王的本家,当时叫作“公族”或“公室”,那么他和楚国的关系,当然也就不同一般。屈氏子孙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国都曾担任过要职。屈原的父亲叫伯庸。到了屈原这一代,屈氏当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来被秦国俘虏的大将屈丐。屈原楚辞《九章》中的《惜诵》曾说道:“忽忘身之贱贫”。很可能当时这个贵族家庭已经衰落了。

出生

屈原的出生日期,据近代许多人研究的结果,大概不出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前342年)到三十年(前339年)之间。照甲子推算,那年应该是戊寅年不遏其巧得很,屈原的出生不但是寅年,而且又是寅月寅日。照中国历法的老话是“人生于寅”,所以夏正便以建寅之月(即正月)为岁首。屈原既然是寅年寅月寅日生,真正符合于“人”的生辰,所以在屈原著名的作品《离骚》中说:“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句是说太岁星逢寅[4]的`那年正月,又是庚寅的日子,我从母体降生了。说明这一年是寅年;孟是始,硕是正月,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说明这年正月是寅月;庚寅则说明这一天是寅日。屈原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这可是个好日子(据邹汉勋、刘师培用殷历和夏历推算,定为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清代陈玚用周历推算定为前343年正月二十二日),目前一般定为前340年。

取名

屈原觉得自己的生辰有些与众不同,所以他在《离骚》中说:“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这4句是说:父亲看到我生辰不凡,给我起了个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而东汉王逸在《章句》中解释屈原的名字时说:“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

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来,照字面上讲,“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微;“原”是又宽又平的地形[7],就是地的象微,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8]的天地人三统。这在今天看来,只是个巧合,原无所谓,可在当时却认为是一个好兆头。

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作品

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国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屈原作品和神话有密切关系。许多虚幻的内容就是承袭神话发展而来的。屈原又是关注现实的诗人,作品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尤以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最为深刻。

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这与长江流域的民风和黄河流域的民风不同有关。当时,北方早已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地尚有氏族社会的遗风,民性强悍,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所以,抒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丰富,什么都可以奔入笔底。写人神之恋,写狂怪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写与天神鬼怪游观,一切神都具有民间普通的人性,神也不过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们使作品显得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这样的作品,表现了与北方文学不同的特色。

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离骚》一篇就有2 400多字。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屈原作品,在楚人建立汉王朝定都关中后,便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楚辞”的不断传习、发展,北方的文学逐渐楚化。新兴的五、七言诗都和楚骚有关。汉代的赋作家无不受“楚辞”影响,汉以后“绍骚”之作,历代都有,作者往往用屈原的诗句抒发自己胸中的块垒,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这是屈原文学的直接发展。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迹为题材的诗、歌、词、曲、戏剧、琴辞、大曲、话本等,绘画艺术中如屈原像、《九歌图》、《天问图》等,也难以数计。所以鲁迅称屈原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汉文学史纲要》)。

屈原、李白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但是由于他们身处不同的时代,且身世经历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他们在创作上有着显著的区别。在抒情主人公的塑造上,李白和屈原都倾向于积极浪漫主义,想象是浪漫主义作家的必备素质,屈原和李白的想象带有明显的连贯性、统一性,在象征意象的运用上,李白的意象比屈原更加丰富且两者都注意通过意象的运用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褒贬之情,两位诗人都注意了神话传说的运用,并通过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感受。尽管两位诗人的创作各有千秋,但是从两者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李白、屈原的继承与发展,他们共同发展了浪漫主义这种古老的艺术手法。

屈原的少年时代充满着浪漫色彩。他诞生在山水灵秀的巫峡附近,环境的熏陶使他从小便养成了性高洁,好奇服,爱花草的品格。屈氏家族虽然与楚国同姓,但与楚国的王公贵族比较,只能属于远离王族的疏族。屈原的父亲伯庸一生不得志,他深居僻壤。靠世袭的“食邑”过日子,早已从贵族显赫的地位上跌落下来。家道中落,但也在一般人之上,过着丰衣足食,不忧冻馁的生活。

屈原从小聪颖过人、开卷过目成诵,提笔作文为诗。在乐平里,当时能够搜集到的书,他几乎都读过。如晋《乘》、楚《木寿 杌》、鲁《春秋》等正史,《论语》等儒家经典,以及广为流传的诸子学说等。屈原更喜欢山歌、渔歌和祭祀歌曲,每得到一首,便如获至宝,从中汲取营养。屈原的家乡至今流传着许多屈原少年时代的传说。

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汉儒曾说,《离骚》与《诗经》中《小雅》同为“忽而不伤”之作,明代诗人袁宏道于《叙小修诗》中驳斥道:《离骚》“忿怼之极”,对“党人”和楚王都“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并指出:“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正是“楚风”的特点。他的意见显然是正确的。不仅如此,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壮……。总之,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他对各种艺术的美,都不以狭隘的功利观加以否定。《九歌》、《招魂》中,处处渲染音乐歌舞的热烈场面和引发的感动。“羌声色之娱人,观者憺兮忘归”,在屈原笔下,是美好的景象。同样,他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总之,由屈原开创的楚辞,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形成无穷的影响。而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南北文化的区别,楚辞较之《诗经》,已有显著的进步。因之,它对后来文学的影响,更在《诗经》之上。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屈原的浪漫主义诗歌自有一股沉郁悲愤之气,这和他长时间处于政治斗争的中心,他的治国理想不能得到实现有很大的关系。李白也向往从政,但是他一直都是在政局的边缘游走,并没能真正参政议政,他的生活环境宽松自由,因此他的作品中的浪漫是带有欢乐明快的色调的。这就是他们最大的不同。

希望能帮到你

屈原经过两次流放,可能已经逐渐看清了社会与自己理想之间的差距,在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之际,写出的诗文也就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逼破屈原只能“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一生不得志的经历,迫使屈原只得在《离骚》中以245行的篇幅驰骋浪漫想象“往观四方”,天上人间,古往今来,跋涉奔波于漫长曲折的心路历程,从而去寻求理想、赏识与寄托。多少年过去,在屈原的影响下,《楚辞》也就成了我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

浪漫主义的诗歌,不仅诗人自己可以尽情畅想,读者在欣赏诵读之时同样也可以融入那种意境,从而去感受诗人的理想。另外,由于浪漫主义的诗文大多都寄予了诗人们各种各样的愿望,在客观上,也为推动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知道凡尔纳吧,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会被人那般喜爱,绝对与这个道理不无关系。

内容提要 本文论述的两种浪漫主义的作家及作品有:积极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屈原,其作品主要有《离骚》、《九歌》和《天问》等;消极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如庄子,其作品最典型的属《逍遥游》,他还创造有大量的哲理寓言。屈原的积极浪漫主义特征主要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离骚》中,即 “忠怨”之情激肠荡魂、求索政治道路的泣鬼惊神、想象奇幻而磅礴宏大,是一篇卓绝古今的宏壮政治抒情诗;在该部长诗里,屈原借“路”的求索所表现的是“美政”和“美质”理想,《离骚》的绝大部分是通过幻想和虚构来实现对未来道路的探索的。庄子的汪洋恣肆的文章如《逍遥游》极富浪漫主义色彩,长期以来为后人赞赏不己,即轻灵身心而极富哲理的寓言故事、奇特幻想和非同寻常的对比、含蓄中的诙谐和幽默中的辛辣。在屈庄两者浪漫主义比较中,他们都在理想中“再造生活”、而奇幻想象是屈庄作品如《离骚》和《逍遥游》浪漫主义的一大共同艺术特色,两者都重情和主情。屈原的《离骚》里神奇非凡的神话世界使我们炫神夺目。庄子的《逍遥游》的本质是一种关于生命的学说,它关乎人类的生命应处于天地的绝对自由之中,是一种宽广的处世哲学,他那时是对当时战争频繁和社会纷乱的极端不满。屈庄的这些异同的浪漫主义比较结果,在内容和创作方法上,对后世的作家有着深刻的影响,如李白、辛弃疾、吴承恩和蒲松龄及现代的毛泽东就是继承了屈庄的成果。在结论中笔者针对屈庄浪漫主义的合理综合,得出“现实浪漫主义”和“浪漫现实主义”,将现实的丑理想化和将理想的美予以现实化,做到真理在文学中的情与思的探求。

关键词 屈原 庄子 积极 消极 浪漫主义 比较

  我国文化源源流长,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上古的黄帝编著有《黄帝内经》和《素问》,中古的孔子创造了儒家经典,使得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三千年的历史。具有更大影响的,当属屈原和庄子。这两位重磅作家,不仅创造了文学体制,而且还以全新式的文学手法抒写内心的理想和政治,将忧国忧民与自我崇高志向相结合,其所创造的思想和体裁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

  (一)浪漫主义概念、特征及种类

  在文艺理论的著作里,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原则指的是依照文艺家的理想和愿望去表现生活,通过充满个性的强烈情感和大胆想象,塑造神奇超凡的艺术创作原则。他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强调理想的主观表现,即在理想中“再造生活”,注重神奇形象的超强创造,即现实幻景,追求情思意绪的个性张扬,即重情和主情等。

  在理论上,浪漫主义又可分为积极的浪漫主义和消极的浪漫主义。凡是抒写进步的革命的理想的浪漫主义,是积极的浪漫主义。相反的以抒写落后的、反动理想的浪漫主义,是消极的浪漫主义。这两种浪漫主义的作家及作品主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和《天问》等;消极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如庄子,其作品最典型的要属《逍遥游》了。此两位作家对中华民族源源流长的文化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功绩。对此,笔者现就其人、浪漫主义特征和创作方法及影响作一概述。

  二、屈原其人

  屈原是一位“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理想、有远见和刚正不阿的爱国志士。他无限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前途,与误国、昏聩的腐朽贵族斗争不息。《史记》载,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在其任职期间,楚国的政治和外交都取得一些成就。如他主张对内“举贤授能”,刷新政治,奉命起草“宪令”,为国之富强立法,限制旧贵族权益。他曾东使于齐,主张合纵抗秦,以复失地。由于屈原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才能,特别是他的果于执法精神,招致旧贵族势力的忌恨和反对。他们处心积虑地对屈原横加诬陷,离间屈原与怀王的关系,终致使昏庸的怀王“怒而疏屈平”,屈原受排挤,不得再参与重大国事。由于旧贵族势力的顽固和强大,屈原与吴起遭到同样的变法改革失败的命运。

  屈原政治上的失势,使得郑袖和蕲尚等旧贵族集团人物,包围了楚王更加胡作非为,甚至接受秦国的贿赂,公然出卖楚国利益。楚王受秦欺骗,绝交于齐国,楚国孤立,怀王愤于秦国愚弄,两次伐秦,惨遭失败,楚国国势大为消弱。怀王晚年,受旧贵族纵恿,去与秦国讲和,被秦扣留,终死秦国。此一变故,屈原认为实为一桩丧君辱国惨痛无比的事,由此他对劝楚王入秦的祸首子兰等人十分愤恨,终又遭子兰的迫害。子兰唆使上官大夫进谗言于顷襄王,使屈原流放于江南。从此屈原极端困苦,彷徨中往返走了许多路程。就在他渡湘水到达汨罗附近,时值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大军打进楚国,拔郢都,烧楚先王陵墓。这一重大事变,使诗人屈原顿感一切无望,为了表明自己至死不离祖国决心,于顷襄王二十二年,投汨罗自尽。从他的绝命辞《怀沙》中可知,屈原的死是出于自己的理智,不单出于感情激愤。那个黑暗社会同屈原难以相容,国破家亡的现实击破了他的富国强兵之梦,他只有一死表明高洁志向,殉于自己热爱的祖国。

  三、屈原浪漫主义的特征

  屈原浪漫主义属于一种积极的浪漫主义,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离骚》、《天问》《九歌》等篇中,即:

  (一)、“忠怨”之情激肠荡魂

  《离骚》是屈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也是一篇卓绝古今的宏壮政治抒情诗。全诗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多字,从篇幅的宏阔特征看,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不可多得的抒情长诗。屈原的这篇宏巨之作,震古烁今,千百年来深深地雷撼着无以数计的有志之士,是我国诗歌史以至世界诗歌史里最激动人心且独具“永久魅力”诗篇的杰作。

  “楚辞”是屈原创造并完成的一类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其中更富创造性、更能代表“楚辞”的基本特征并对后代文学影响更深广的是以《离骚》和《九歌》所代表的这种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形式,屈原利用这种文学形式在内容方面以抒情主人公为中心,在自叙生平不幸遭遇、抒发怨愤不平感情的同时,揭露社会矛盾,批判腐朽势力,反映黑暗现实的本质。

  《离骚》长诗里充满了屈原的“忠怨”之情与爱国精神。他的这首宏伟规模的长诗,既有诗人蒙怨被疏后的激情爱国,又是以血泪倾诉自己悲愤之歌,颇具幻想性的积极浪漫主义色彩,从而使得全诗感情回环激荡,感情往环激扬,撼人心魂。

  诗人以 “乘骐骥以驰聘兮,来吾道夫先路”、“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又如“众女嫉余之蛾户,谣涿谓余以善*”,“背绳墨以追曲兮,竟周容以为度”,“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还有如“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等为其浪漫色彩引路,运用许多象征手法,如比喻、夸张等,在现实生活经验的实写基础上,置先表明自己的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矛盾和不公正的待遇,也就充分表现了该抒情主人公与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

  诗人始终以自己的“美政”为理想,在这样的理想遭到黑暗现实的残酷打击时,便使得自己的这一理想无端地成为了幻想。可我们的诗人不甘于此,他要想方设法地借助各种方式表白自己的“忠怨”之心,为的就是合纵抗秦,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面对旧势力的阻挠和打击迫害,诗人构筑了神仙世界的政治远景,于是在他的诗中,便有上天入地的追求,将自己的“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的政治家特点及自己的有理想、有远见和刚正不阿的爱国爱民的深切感情,倾诉于玉帝,以求得再次从政机会,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故而诗人以浪漫的色彩,尽情倾诉自己的政治感情和理想,也就不惧旧贵族的子兰等奸贼的打击和迫害,以顽强的意志向旧贵族势力开炮,因而奇特的想象、丰富翔实的斗争资料,显示了屈原的万代被百姓瞻仰的现实优势,就是因为他的极深的爱国爱民思想,造就了他浪漫主义色彩的千秋万代,从而自古至今民间有着“端午节”的对屈原高度热枕的纪念,这本源于他的“忠怨”之情激燃了每一代的每一位志士仁人的奋发拼搏精神,使得每一代的每一位志士,喷发出股股激肠荡魂的“忠怨”正气。

  (二)、求索政治道路的泣鬼惊神

  《离骚》长诗的大部分,更体现了积极浪漫主义的特征,即主要把炽热的感情化为超现实的想象,将诗人内心世界冲突的苦闷灵魂化为上下求索精神。正因黑暗的现实与诗人爱国理想的难以实现形成了尖锐冲突,使得诗人感到苦闷、孤独、愤懑,至而产生强烈的失望,从而使诗人由现实逼入幻境。“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路”本身是《离骚》比兴象征体系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离骚》里贯穿始终的一条线和联结各部分材料的结合点:

  “路”既是屈原“存君兴国”的政治道路,也是楚国兴衰成败、发展变化之路,如“乘骐骥以驰骋兮,吾道夫先路”的路;“路”既是古代圣君“既遵道而得路”的治国成功之路和古代暴君“夫唯捷径以窘步”的衰败亡国之路,也是当时楚怀王不能“及前王之踵武”而“路幽归来以险隘”、“恐皇舆之败绩”的错误之路;“路”既是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存君兴国”之路,也是群小“忽驰鹜以追逐”、“背绳墨以追曲”之路,因而是屈原与群小“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道而相安”的矛盾斗争之路;“路”既是屈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一贯正确之路,也是一度产生退缩、逃避情绪时“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之路;“路”既是屈原所追溯的已往所走过的路,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求未来道路的路。

  正因为有了这一条贯穿始终的“路”作为基本线索,故而使诗人自叙生平与楚国社会、历史传说与现实生活、追求美政与揭露黑暗、现实的叙述与幻想的境界等都成了屈原整部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结合于一机,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在该部长诗里,屈原所表现的是“美政”和“美质”理想。“美政”理想即“耿介纯粹、举贤授能、遵循绳墨、变法图强”等内政主张和联齐抗秦,坚持合纵的外交政策等

屈原在我们历史上的地位很高。他也是我国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的《离骚》是真的是经典中的经典了。

但有人会疑惑,凭什么屈原是我能中国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我觉得也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因为在此之前已经出现了类似的诗。但是屈原是真正写出来具体的长篇作品的。

屈原的几千年之后,凭着他留下来的《离骚》,依旧让大家所铭记着,他也是我国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如果他的名声也不响,可能这个第一个也会往后推移。

而且他是受过良好的教育的,他是楚国的贵族出身,地位也是挺高的。这是他能写出这么高水平诗篇的原因。他被大家铭记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创造了骚体,以《离骚》为代表,更是开辟出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他的代表着很多,对后世的影响十分的大,而且他本身的性格,爱国的思想,更是让他的名声远扬,在历史中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诗自然是广受欢迎,“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真的是传颂千年的名句了。运用了美人香草,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

让我们感叹屈原的文采,他的诗篇中都是表达了很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所以他也是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真的是名副其实的。

而且后世人对他的推崇,也让屈原的名声更加的显扬。

因为李白写的诗不受任何束缚,比教放任,不随波逐,与浪漫主义的内涵相同。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387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